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史可法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孫兆奎,字君昌,江蘇吳江人,生年不詳,明末舉人、抗清英雄。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孫兆奎投奔鎮守揚州的督師、兵部尚書史可法。
不久,揚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肯投降清軍被斬殺。
多鐸率清軍瘋狂屠城,十天內,揚州城八十萬人慘遭屠戮,史稱“揚州十日”,孫兆奎轉往吳江等待時機。
南明永歷元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孫兆奎與同縣進士吳易率數千人起義,抗擊清軍,屯兵長白蕩,出沒于太湖、三泖[mǎo]之間,對外號稱“孫吳兵”。
孫兆奎與吳易一個是舉人,一個是進士,兩個知識分子都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完全憑借一腔愛國熱血而已,因此,手下部眾戰斗力很差,和訓練有素的清軍根本不在同一級別,等于學齡前兒童大戰重量級拳擊手。
當年八月廿四日,“孫吳兵”與吳勝兆率領的清軍在塘口交戰,斬獲戰船二十艘,廿五日,天降大雨,孫吳兵被清軍大敗,僅吳易一人逃脫,其父親、妻子及女兒都溺水而死,孫兆奎等義軍首領被俘。
隆武二年(1646年),吳易率殘余勢力在長白蕩繼續抗擊清軍,不久因寡不敵眾被俘,拒不投降,被清軍殺害,孫吳兵起義宣告失敗。
回頭說孫兆奎,他被俘之后,被押往南京白下城,由投降清軍的原明朝大將洪承疇審訊。
《梅花嶺記》記載:孫兆奎和洪承疇是老相識,洪承疇見了面問了一句:“先生在軍中,可知道鎮守揚州城的史公史可法,是活著還是死了?”
洪承疇的問話有點嘲弄的意味,因此前孫兆奎和吳易發動起義的時候,擔憂自己威望不足,于是就效仿當年的陳勝、吳廣“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宣稱是史可法率領的義軍。
孫兆奎面對洪承疇的挑釁,毫不示弱地怒懟道:經略大人從北方而來,可否知道,傳說在松山殉國的薊遼總督洪承疇洪大人是真死了,還是活著呢?
這話如同一把錐子,深深刺痛洪承疇的內心,亦如同在他疼痛難忍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話得從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說起。洪承疇以薊遼總督身份奉朝廷之命,率明軍與清軍決戰。
洪承疇得知援軍將至,派六千人馬趁夜色掩護,偷襲清軍,結果反被清軍大敗。
松山已經被清軍圍困了半年多,城中糧草耗盡。
松山副將夏承德暗中勾結清軍,以兒子為人質約定投降。
二月十八日,大將豪格率清軍與夏承德里應外合,攻破了松山城。
夏承德俘獲洪承疇等人,自此,明朝的錦寧防線徹底失守。
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投降。
清太宗皇太極派多人去說服洪承疇投降,均被拒絕。
皇太極很有耐心,對洪承疇百般關照、禮遇。
有一次,皇太極還親自看望洪承疇,脫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最終,洪承疇選擇了投降。
當時,民間傳說洪承疇為國捐軀,崇禎帝信以為真,親自登十六壇拜祭,告慰英靈,紀念洪承疇“壯烈殉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崇禎帝在第九壇拜祭的時候,戰報傳來:洪承疇沒有死,投降了清軍。
崇禎帝仿佛被人當眾啪啪打臉,朝野為之嘩然。
人們痛恨洪承疇賣主求榮,茍且偷生,其行徑深為諸多士人所不齒。
與洪承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史可法壯烈殉國,人們不愿相信這一事實,民間瘋傳說:史大人沒有死,還在繼續抗擊清軍。
因此,很多抗清義軍紛紛打著史可法的旗號,孫兆奎就是其中之一。
聽了孫兆奎極為刺耳的諷刺,洪承疇大怒,令部下將孫兆奎推出帳外,斬首示眾。
自古忠奸涇渭分明,孫兆奎雖名不見經傳,卻被后世稱作忠義之士,而洪承疇投降的清廷,人家也看不起賣主求榮的貨,乾隆帝在位時期,編修國史的時候,詔命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之中,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85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