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北宋開國功臣趙普為何從一個治國安邦的人才淪為救火隊長

眾妙之門 2023-06-26 05:54:05

北宋開國功臣趙普為何從一個治國安邦的人才淪為救火隊長

還不知道:趙普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北宋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朝代,知名的宰相像是地里的莊稼一樣,一茬接一茬地,也不知這個朝代究竟有什么魔力。個中原因不是這里討論的重點,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北宋開國宰相趙普。

和其他宰相不一樣,趙普不是傳統文人出身,最初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小吏。吏和官在古代的差別還是挺大的,后者是士族階層,前者卻根本不入流。但是趙普卻從一個不入流的小吏,一步一步走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帝國宰相的位置。不過,這還不是最值得稱道的,最值得稱道是趙普一共當了三次宰相,三起三落堪稱傳奇。

只是后兩次出任宰相和第一次出任宰相的原因不同,第一次是因為他治國安邦能力突出,后兩次則是因為他心思玲瓏急皇帝之所急、為皇帝排憂解難,俗稱救火。那么,趙普是如何從一個治國安邦的人才淪為救火隊長的呢?皇帝為何會如此浪費人才?

獻計開國出策安邦被拜宰相

趙普雖然被稱為開國名臣,但是宋朝開國時他其實剛到趙匡胤的手下做事,時間也不過一年左右。但是文臣和武將不一樣,武將靠軍功晉升,文臣靠出謀劃策。趙普到了趙匡胤手下之后,迅速謀劃安排了陳橋兵變的全過程,這才有了他的后來居上,只是這一階段趙普只是成為了趙匡胤的心腹,還沒有出任宰相。

后來趙匡胤看到了趙普在謀略方面的能力,遇事就經常向他問計,趙普也總能給出非常好的解決方案,比如北宋初年的二李之亂,趙普從出謀劃策到陪著太祖御駕親征,全部親力親為,不過一年就解決了動亂;還有后來江山穩定后的杯酒釋兵權,也是在趙普的出謀劃策并親自指揮下上演的;以及北宋強中央弱地方的政治格局……

可以這么說,北宋初年的重大事情以及治國方針,其中都有趙普的影子。正是因為功勞太大,太祖為了籌功,他才被拜為宰相。在宰相的位置上,他一坐就是好多年,更難能可貴的是趙普做事非常嚴謹,沒有什么把柄可被人指摘。直到太祖朝末期,他才被皇帝以謀私的名義被罷黜的地方。

摻和皇位更迭淪為炮灰被罷相

趙普第一次被罷相的原因是謀私,謀私顧名思義就是謀劃私利。這個罪名其實很可笑,在北宋,因為皇帝收繳兵權,就給了手下人貪污的權利,是典型的用兵權換富貴。所以貪污在北宋并不算什么罪名,而謀私的嚴重性甚至比不上貪污,但是趙普卻因為這個罪名被處置了,可見是皇帝想處罰他。

那么趙普是因為什么才被皇帝厭惡了呢?原因很簡單,他摻和進了皇位更迭的事情。宋朝初年的皇位更迭是兄傳弟,和傳統的父傳子是相悖的。宋太祖答應把皇位傳給弟弟的真實原因謎團很多,但是后來他肯定是后悔了的,不然他不會罷黜趙普這個兄傳弟盟約的見證者,歷史上也不會留下太祖暴斃疑云。

所以,趙普第一次罷相不是因為他謀私,而是因為他淪為了皇帝和繼任者角力的炮灰,宰相的位置雖高,但是由誰當也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兒。

太宗皇位不穩成了趙普救火隊長生涯的起點

在哥哥有兒子的情況下,趙光義越過侄子成為皇位的繼承人,是在對當時禮法的挑戰,所以他屁股下的位置并不穩定。為了穩固權力,趙光義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效果都不怎么好,時值宋朝邊境和遼國又起了摩擦,他就順勢帶兵出征,希望用軍功穩固地位。

然而趙光義只想到了開頭卻沒有料中結局,他被遼國打敗了,自己也沒有及時隨著敗軍回去,他回去時朝中的大臣已經推舉了侄子馬上要繼承皇位了。他不僅沒能穩固地位,還讓屁股下原本就不穩的位子更加搖搖欲墜。無奈之下,只得把趙普拉了出來,讓這個見證人現身說法證明他皇位來得很正當。

趙普也知道自己第二次出任宰相的原因,所以他非常賣力為趙光義當證明人。不僅如此,趙普回到中樞后很快就發現了趙光義的私心,他不想把皇位傳給弟弟和侄子,只想傳給兒子。所以在趙普的謀劃下,趙光義的侄子一個自殺一個莫名其妙身亡,弟弟也謀反被發配地方,至此,趙光義可以高枕無憂了。

趙光義雖然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皇位穩固后又想起了和侄子、弟弟之間的血緣親情,所以趙普這個參入進來的人又被炮灰了,第二次被罷相。

在皇帝陷入困境時搭臺階讓皇帝體面退場

趙普第三次拜相是在趙光義第二次北伐之后。前面說了,趙光義第一次北伐被打得大敗而歸,所以他非常不甘心,幾年后又處心積慮謀劃了第二次北伐,希望報仇雪恨為自己挽尊。可惜第二次北伐也沒有取勝,宋遼陷入了對峙,雙方你奈何不了我,我也奈何不了你。

那時宋朝建國也沒多久,綜合實力不像后來,也怕宋遼相爭漁翁得利,所以趙光義是打不起持久戰的,可惜所有的手下都不了解他的這種心思。還是趙普,他敏銳地發現了這第一點,于是就趕緊上書請趙光義班師回朝。既然有人搭臺階了,趙光義順勢就下來了,回來不久就又一次拜了趙普為相。

趙普這一次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明白了自己就是一個救火隊長,所以上位之后一直安安分分的。后來為了不礙皇帝的眼,沒等被趕,他就以年老體衰的借口自己請辭了。趙光義看他這么乖覺,也沒有為難,還大肆封賞,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趙普因為被重用,所以被拉入了皇位更迭的漩渦;因為踏入皇位更迭的泥淖,所以淪為救火隊長……他的經歷充分說明了什么叫因果,更告誡了后人,上面的神仙打架,凡人最好少摻和,不管誰勝利,凡人都容易被炮灰掉。

北宋開國功臣為何失寵勸皇帝用滅亡之王的稱號



公元973年,翰林學士盧多遜奉毛之命被發配到南唐。回來后靈機一動,告訴南唐后主李煜,宋朝正在編纂一部世界地理百科全書,只缺南唐部分。唐朝統治者李煜,在風流韻事、文字、歌舞方面都有著高超的鑒賞水平,在政治上基本上是個白癡,立刻慷慨解囊,支持這項偉大的文化工程。由此,盧多遜心中知道了南唐的經濟、人口、地理等情況。回國后,他向宋太祖提出收復江南的戰略,北宋很快實現了江南的統一。這一事件使宋太祖對盧多遜刮目相看,同時也對他的政治前途寄予厚望。


盧多遜有理由為自己驕傲。他學識淵博,專業嚴謹,20歲就中了進士。先后主持編輯了開寶本草、開寶通禮、舊五代史等重要的文化典籍,可謂碩果累累。也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識過于自信,所以包括正處于權力巔峰的宰相趙普在內,很少有人能列入他的法眼。


趙普足智多謀。他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始作俑者,也是“一杯酒解甲歸田”的幕后總導演。他可以說是北宋開國第一功臣。不過趙普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文化。盧多遜非常看不起沒文化的人,這也讓他對趙普這種人的地位之高非常不滿。他決定用文化的獵槍像射鳥一樣射下憤怒的牛趙普。


巧合的是,盡管宋太祖是一名士兵,但他熱愛閱讀,尤其是當他成為皇帝后。發現盧多遜的太祖經常命人到史館借書,于是賄賂圖書管理員。毛每次看什么書,都讓他記下書名,然后他就趕緊把書借過來,連夜通讀。死記硬背是他的長處,所以每次毛問起時事,盧多遜總是回答得很流利,贏得的嘖嘖稱贊。相比之下,趙普可就遜色多了,常常答不上來,或者離題萬里,從而被毛白眼,甚至被狠狠訓斥。


公元965年春天的一天,心情不好,因為蜀國的入侵曾經受阻,所以他去文廟休息。在裝滿珍寶的雕案架上,他發現了一面雕有龍鳳的精美銅鏡,背面刻著六個小字:干德四年制。這讓毛很疑惑,因為甘德是他自己取的名字,而且只持續了三年。這銅鏡上怎么會出現“甘德四年”的字樣?領導的迷茫是下屬的責任。盧多遜立刻表現出了學識淵博的優勢。他胸有成竹地回答說:“這面鏡子是前蜀制造的,因為前蜀的后主王彥用過這個稱號。但自他用此爵位,前后不過六年,前蜀亡矣。”皇帝私塾的名頭其實是有人用的,是亡國之君用的。難怪這么倒霉。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學術問題。


毛立即命趙普接見他,因為他在擬這個爵位的時候,曾征求過趙普的意見。總理曾信誓旦旦地說,這個稱號開了個好頭,不僅響亮,而且意味深長。“在我之前,過去的時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是未來的幾代人?”,他的阿諛奉承聲震天響。當趙普一臉驚恐地趕到文廟時,宋太祖正手拿毛筆瘋狂地寫著丞相誤國。他看到趙普走到面前,劈手一揮,毛筆在他臉上一揮。他一邊畫,一邊氣憤地說:“身為宰相,疏于民政,毀了我們的事,這是什么罪?你這么無知,怎么比得上盧多遜?”不一會兒,趙普的臉上就布滿了書法,比京劇還要出彩。


首戰告捷后,盧多遜信心大增,隨后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史書上說“呼之即來,攻之即短。”公元973年,他揭露了趙普受賄賣官、包庇抗命官員等違法行為。毛對此深信不疑,因為有一天晚上他去趙普家,在院子里發現了十個瓶子。他問瓶子里是什么。趙普回答說,這是吳越國王錢_送來的海產品。毛打開一看,是一顆金黃色的瓜子。這成了壓垮趙普的最后一根稻草。免去丞相之職,貶為河陽三市節度使、校對員邱。


最大的政敵趙普被推翻,盧多遜如愿登上丞相寶座。這是知識和智慧的勝利。就在他感覺春風得意的時候,有一個人卻高興不起來。這個人是他的父親。有人祝賀他,他嘆了口氣說:“我家世世代代都是老實的儒生。今天我家突然出現了一個暴發戶。我不認為這是一種福氣。如果我死得早,我就不用看著敗家子失去家園了,就算我運氣好。”


他父親似乎有點被高估了。毛死后,和相繼繼位,他仍然推崇盧多遜這個知識型人才,這使他享受了幾年宰相的高位。也許是意識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好處,盧多遜為了讓自己的宰相之路走得更長、更久,他開始充分發揮自己學識和智謀的優勢,暗中布局,提前編好了唐太宗的三哥趙廷美。


作為一個首相,與皇帝的弟弟和其他貴族有一些聯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問題是宋太宗和趙光義對自己王位的合法性毫無概念。他沒有繼承幾千年來的傳統世襲制度,而是遵循了母親——年皇太后的圣旨,出人意料地當上了皇帝。我媽有點自私,以至于兩個兒子都沉迷于皇帝。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難免會被錯誤的路線質疑。更何況,按照兄弟情的邏輯,下一任接班人應該是他的弟弟趙廷美。很明顯,唐太宗現在的觀念是世襲制,他的兒子應該穿龍袍而不是弟弟。然而這一次,盧多遜太聰明了,沒有碰到皇帝的痛處。


盧多遜雖然學識淵博,但顯然忘記了一段歷史經歷。在官場,他必須對政敵痛打落水狗,這樣他就永遠不會翻身。趙普中槍了,但他沒有死。他只是深深地蟄伏著,等待著春天的消息,這一天終于到來了。他是金匱之盟的見證人,太宗登基后傳下來的圣旨都是他自己寫的,解決了太宗皇位合法性的問題。然后,他又立下汗馬功勞,以謀反的罪名殺死了唐太宗最大的心腹趙廷美。于是,一切都順理成章了,趙普再次迎來了人生的輝煌時刻,重新找回了被偷走已久的相位。


有人上來,就要有人下去。借口是現成的,與趙廷美通奸,詭計多端。皇帝詔書上,盧多遜被剝奪官職,依法處死。后來唐太宗想起他做官多年,沒有功勞也很辛苦,就免了死刑。他家被流放到海南,再也沒用過。盧多遜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三年后,他的人生大幕落幕,享年52歲。

趙普為舉薦人才不惜屢犯龍顏,終以自己的赤膽忠心感動了宋太祖,你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那些類似的人嗎?

魏征
早年值隋末戰亂,曾投瓦崗起義軍。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圖籍的洗馬官。 太宗即位 魏徵彩像
,先充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侍中。貞觀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于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后陳諫200多次,勸戒唐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采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后世都有重要影響。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河北巨鹿人,祖籍為四川省廣元劍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后,魏征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征自請安撫河北,詔準后,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崳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占黎陽,魏征被俘。竇建德失敗后,魏征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于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后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么國家興亡,或未可知。」并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征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并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二年(628),魏征被授秘書監,并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臺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2]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后大驚,當即深表內疚,并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并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于魏征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 魏徵全身像
[3]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后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征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征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征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并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欲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貞觀七年(633),魏征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魏征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圣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后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征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貞觀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陳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征所撰,時稱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請求解除侍中之職。唐太宗雖將其任為特進這一散職,但仍讓其主管門下省事務,其俸祿、賞賜等一切待遇都與侍中完全相同。 貞觀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 隋書
《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后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另一版本“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叁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畏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 以怒而濫刑。”選自《魏鄭公文集》) 貞觀十六年(642),魏征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征營構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征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條,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魏征曾經力薦過杜正倫和侯君集,認為他們有宰相之才。因為魏徵的推薦,杜正倫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后又改任為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檢校吏部尚書。魏徵死后,他倆都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謀造反事件之中,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薦人失當,魏徵難辭其咎,世人甚至推測,魏徵此舉有暗結同黨之嫌。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76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