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乾隆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紫禁城的宮墻之內,乾隆帝正在目不轉睛的盯著前來陛見的官員,有時他面有喜色,有時又陷入深思,然后稍作停留便執筆在紙上寫下幾個字,而簡簡單單的這一動作主掌了大量官員的宦海浮沉 ,因此這歷史上的一幕便是乾隆的“引見制度”。
完美主義者的心病,讓乾隆做什么事都追求毫無缺憾。無論治國理政,還是收藏文玩,他都想要天下第一,因此,對于整體官員隊伍的形象,乾隆確實也曾下過一番功夫,親自組織面試、考核,寫下那些感性的模棱兩可的評價。
其實引見制度來源已久,從漢宣帝時期便已經出現,如刺史一類高級官員的使用是要經過皇帝看一看的。如張敞在擬提任冀州刺史時,即先經漢宣帝引見。但是此后這項事務并未繼承下來,直到宋朝偶爾會出現這一情況。如宋太宗時期“太宗選用庶僚 皆得引對。”感覺好的可以迅速獲得提升,“考其履歷,審其進止”。朱元璋也曾經把印象很好的糧長小官提升為縣官,有的還升為九卿。
但是這些歷史上的引見相對還不規范,直到雍正時期全面推進引進制度,即重要崗位的文武官員在任用上必須經過皇帝的面試然后打分,合格后再由吏部統籌任免。
雍正在這項工作上耗了大量精力,并寫下大量批語。本文今日姑且從乾隆面試來寫一下,以佐證清代引見制度的有趣性。
以貌取人注重顏值,評語感性。
在選拔官吏時,乾隆延續了雍正選官的風格,主要還是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的觀感,常以自己所謂的面相術和以往評判人的經驗選拔官員,并隨手批注在引見的“履歷片”上。
在看了江西某官員后,乾隆寫下:“身材瘦,健康,有武將風。”陜西人宋攀隆:“老實人,漢仗,去得。”有的官員還被他形容成:“碎相貌卑微、小材料。”在其點評的字眼中,多見“似”或“似好”,在語氣上有不確定的成分。
此外他也喜歡用地域性詞匯區別判斷,如當涂官員被擬提升為大名府知府,乾隆看后認為:“明而不浮 將來有出息,不似江南人 似山東人。”顯然這個評價不低。
在選拔武官時,乾隆更在意對方的身高、體重,以此決定能否被使用。在看了韓良鄉后,乾隆覺得非常不錯,但是由于不托底,只好這樣批注:“總兵中不多見的,在譚行義何勉之間,將來可用提督,須慢些更好。”
查郎阿在面試時,乾隆看后給出“中上,人有福相,識字”這一模糊評價。有的被乾隆看過后,覺得面相不好,人樣子也不好,便被草率下結論說:“中平,無甚出息,只可參將而已。” 有些官員不懂禮數,乾隆看了非常反感,在看了甘肅后營守備后很不滿意,“中平糊涂,不曉事,引見時低著頭,全不懂”這的評價讓此人徹底畫上仕途終止符號。
此外也有這樣情況,一開始印象不怎么樣,等再次見到時又是另一種好的評價。比如江西南安知府一開始被乾隆看后評價為“人甚似不及,不然,大詐之人。發旨總肉著不聽,似自立自宰之像,胖大方正,像似不妥。”乾隆五年時吏部將他調任鹽務,不久乾隆看后又改變看法,認為“老實忠厚而亦清勤,頗稱此任。”
有時乾隆也對當朝重要人物“面試”。在看了一個姓錢的官員時這樣說:“貌似富德傅魁之間,人似有為,爽快,若不用巧,大有出息,再看。”乾隆十三年十月見陜西守備:“出力,好人,平常,像回子巴得明,人鬼些,小材料,不識字,中下。”后來,隨著經驗積累,乾隆逐漸也看內在特質,而不僅僅是看顏值,有時甚至以識不識字,或是文化程度高低來評判,比如“少識字、中上”和“人平常、相貌好,識字,看下文書”“糊涂人,膽量似好,不識字,中下”等評判。 此外,當時能夠掌握少數民族語言的官員很少,這些都能在面試中加分,“此人似可,滿洲話尚好”。
乾隆早年風度較好,收獲許多“寬仁”的美名,對于督撫們推薦的大員,即使看了不滿意,也都留有情面,加以使用。如在看了補授陜西略陽營守備時說:“麻子,人甚平常,怡親王說好,似夯出力之人,中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雍正評獎很好的官員,乾隆看后卻覺得不怎么樣。比如雍正認為順德府知府“人著實歷練老成 人似大有良心,人像朱都統,將來可大用者。”
乾隆在登基的第四年時召見這位知府卻說:“中平老蒼人,目光灼灼,大似甘國壁,人亦似之,非大材矣。”不久將他調往安徽廬州知府,顯然這樣安排不是重用。
當然這對父子也有相同的面試評價,如四川一位道臺,雍正看后寫道:“人甚聰明平和,像彭維新,器度小,不真誠人也。”乾隆日后也召見他,覺得確實一般,最終給他安排了一個太仆寺少卿的閑差。還有一位叫沈起元的被雍正評價為“人信不得的,人過于聰明,不實在,有心橫于中,不純,非成人者。”乾隆登基后也召見他,認為“像漢軍,著實蒼練人,不患無才,但患不實 兩眼不正氣。”由此導致這位官員,仕途始終未能再進一步,這些都與這次面試打分過低有關。
乾隆以貌取官,有時自己也會發現這其中的局限,如曾對一個副將很滿意,覺得他“人明白,去得,很少識字,中等人”。過了幾年再次引見時,竟覺得非常不滿意,說:“粗夯無能,竟不滿意,引見時未細看,錯了。”這樣的例子還不是一個。總體看來,乾隆的眼里很少出現讓他眼前一亮的人才,這與其天生的尊己卑人的優越感有關。毋庸置疑的是,在給龐大的官僚隊伍面試時,這種“以貌取人注重顏值”的方式顯然缺乏合理的根據。
因為乾隆在殿試時出的上聯他也想不出下聯,而且乾隆認為那名棄考的學子非常有自知之明,貴在知難而退,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所以便讓他成為了當年的新科狀元。其實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皇帝的心思真的蠻難猜的,放棄了考試卻得到了乾隆的欣賞,這個考生運氣實在太好了。
一、科舉制度
科舉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選官途徑,多少寒門學子從小苦讀為得就是一朝登榜在朝為官,當時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其他都好說,只有這個殿試是最難的,因為主考官是皇帝。有道是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一般人很難猜透,再有皇帝從小受到的教育也與普通人不同,所以所出的題目也較難,而且如果答不好還有可能得罪皇帝。
二、乾隆的殿試
當時乾隆在殿試時所出題目都沒有難倒兩個考生,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位大臣在一旁對他說,何不出一個對子?乾隆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就出了上聯。
此上聯為:煙鎖池塘柳。
這個上聯看著簡單其實非常復雜,雖然只有幾個字但是含義卻非常深奧。兩個學子在短暫的思考后都沒有想出下聯,其中一個學子就起身對乾隆說,自己才疏學淺對不出下聯,懇求皇上讓他出宮。在考生起身離去時,乾隆對他說:你便是今年的新科狀元!
在一旁的大臣問起原因時乾隆是這樣說的,這個考生在得知自己不能對出下聯時,能夠及時認清自己很難得,相信他在朝為官時也會是一個可造之材。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61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