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后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王朝,也是最后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世紀-前年)與東周(前年-前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并定都鎬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著后世。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年-前年)與戰國時期(前年-前年)。前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
周人崛起于周原,在鞏固國力后于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于周公東征后平定,并且借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于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后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回光返照,宣王后期周室混亂,最后于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后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后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系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系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系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系。春秋中葉后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后,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周”的稱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給予的。周族擅長農耕,于是“周”字卜辭寫成“田”,金文寫成“田”、“上田下口”。很像是在一大塊方形田界的農田中,農作物很茂盛的樣子。金文的“口”表示國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個發達的農業區的美稱。
周武王繼續文王未盡事業,拜呂尚(即太公望)為師,以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榮伯為左右相輔。當時商室混亂,商王帝辛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向太師請教后也準備逃走。商室對外雖然屢戰屢勝,但是對淮水東夷人方之戰消耗過多國力,構成周國滅商的條件。武王十一年,周武王開啟武王伐紂,以呂尚為太師,率周六師出兵潼關,與西夷諸侯[j](今甘肅、四川與湖北等地)會師盟津(今河南孟縣西南)并誓師,史稱盟津之誓[k]。周武王趁商師主力尚與東夷作戰之際,率聯軍東征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隔年甲子日,周師襲擊駐守牧野(今河南新鄉)的商軍殷八師,此即牧野之戰。商朝面對周師的突襲,只能以奴隸組成臨時軍隊迎戰。雖然商將蜚廉、惡來奮力作戰,周師還是擊潰并且攻入朝歌,商王帝辛于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朝建立。而后周武王命呂尚與其他四路周師掃蕩商朝在東方與南方的方國,成功降伏商朝與其方國[l]。
周武王滅商后,在牧野舉行告捷禮,在商都舉行社祭以安撫、降服殷商貴族。周武王自謙“小國”,征服商朝稱是源自天命,并且安撫龐大的商朝遺民與所屬方國,告誡須聽從周室的命令。周武王于灃水東岸建立鎬京(為宗周,今陜西長安灃水東)都城,遷都鎬京并舉行獻俘禮。開始興建洛邑(為成周,今河南洛陽),期望成為關東的政治、軍事都城。為了控制關東,建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功臣于東方,作為周王室的屏藩。封太公望呂尚于呂(今河南南陽)、周公旦于魯(今河南魯山)、召公奭于匽(今河南郾城),呂、魯、匽三國拱衛洛邑。封管叔鮮于管(今河南管城)、蔡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霍叔處于霍(可能是今河南臨汝),是為三監。分割殷商地區為三個地區,朝歌以北為邶,由霍叔監管;朝歌以南為鄘,由蔡叔監管;朝歌以東為衛,由管叔監管。為了安撫商人,封商王帝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仍為殷;復位微子啟于微(今山東微山),后遷封至宋(今河南商丘)。分封功臣如檀伯達于河內,司寇蘇忿生于蘇忿生之田(共十三邑,今黃河中游北岸)。據說可能有分封歷代亡國遺民為二王三恪[m],以團結有勢力的外族貴族,史稱“興滅國,繼絕世”。周武王力圖安定關東,但是殷商地依舊動蕩不安,使他十分焦慮,難以下咽,通宵失眠,周公旦也時常忙碌而忘記進食。周武王在克商后不久去世,由幼子姬誦繼位,號周成王。
周幽王時期,周室走向瓦解崩潰。虢石父(皇父)受周幽王重用執政,但是他好利貪污,還將搜刮的財富運往向邑(今河南濟源),國人皆怨。二年關中發生地震、山崩和旱災,國人認為這是掌權者亂政導致的,連伯陽父都說“周將亡矣”。鄭桓公聽從伯陽父的建議,將族人東遷至東虢國(今河南滎陽)與鄶國(今河南新鄭西北)之間,準備重建鄭國[ab]。虢石父攻滅焦國(今河南陜縣),準備東遷西虢國。當時西戎屢侵周土,伯士于伐六濟之戎戰敗而死,秦襄公之兄伯父于犬丘(今甘肅禮縣)抵御西戎戰敗被擄。
周幽王廢立太子之事,將西周推入深淵。周幽王討伐褒國而獲得褒姒,十分寵愛她,但是《史記》提到周幽王為褒姒作的“烽火戲諸侯”是虛構的[ac]。周幽王廢正后西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后及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只能投奔西申國(推測為今陜西郿縣)。申侯聯合鄫國與西戎擁護宜臼,周幽王也在隔年出兵伐西申國。最后申鄫引西戎、犬戎擊敗周幽王。前年鎬京陷,犬戎于戲地驪山(今陜西臨潼東)殺周幽王、太子伯服與鄭桓公,俘虜褒姒,盡取周賂而歸,史稱犬戎之禍,西周亡。戰亂期間,王室貴族紛紛埋象征權力的鼎、簋、盤等銅器后東逃東土。
周幽王被殺后,進入東周時期。前年申侯、鄫侯、許文公與鄭武公等諸侯立宜臼為王,即周平王;虢公翰可能以周平王稱王不正為由,于攜(今陜西西安北)立王子余臣為王,史稱周攜王。二王分立的局面,直到前年晉文侯攻殺周攜王而止。周平王基于某種原因,在晉文侯、鄭武公與秦襄公護送下東遷到成周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時任西垂大夫的秦襄公早在犬戎之禍就從秦邑(今甘肅禮縣西北)舉兵抗敵,并與晉文侯有護送之功。周平王就把岐周之地封給秦襄公(秦襄公成為諸侯,建秦國),將汾水之地給予晉文侯。秦襄公、秦文公先后力戰犬戎,最后收復岐周之地,并將岐東地區歸還給周室。
東周可分為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中國進入諸侯爭霸的時代,周王威嚴掃地,僅有天下共主的虛名。此時周室喪失西半部王畿,土地、人口都大為縮減。平王東遷后,還需要鄭國、衛國和晉國等諸侯供給糧食。而鄭伯掌控王政大權,屢次挑戰周室威嚴。周平王時,先后由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擔任卿士,掌握王政大權。然而到鄭莊公時,鄭伯只關心鄭國事務,對周室漠不關心。周平王感到不滿,有意起用虢公忌父來分化鄭莊公大權,引起鄭莊公強烈不滿。周平王為了平息,于前年以王子狐入鄭為人質,鄭國也派公子忽入周為人質,史稱周鄭交質。《左傳》認為周鄭互質,貶低了周室威嚴,是“禮崩樂壞”的縮影。
到了周桓王時,周王有意擺脫鄭莊公的控制,打算起用虢公忌父執政。而鄭莊公就收割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以威脅周室,激怒了周桓王。前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就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對周桓王更加不滿,與魯國交換領土時就不稟告周王。前年周桓王罷免鄭莊公卿士的職位。鄭莊公大怒,不朝見周桓王。周桓王就命虢公林父與周公黑肩率蔡國、衛國與陳國等諸侯聯軍攻鄭國。但聯軍被鄭軍擊敗,周桓王更被鄭將祝聃射中受傷,史稱葛之戰。此戰使鄭國成為春秋初期的強國,史稱“莊公小霸”。而周天子對諸侯已經失去控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12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師師是什么結局她為什么會死的那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