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北齊皇帝不是神經病就是暴力狂,統治時為何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眾妙之門 2023-06-23 22:52:21

北齊皇帝不是神經病就是暴力狂,統治時為何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還不知道:北齊皇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我們看北齊的歷史,高家真沒有幾個正常的人,不是神經病就是暴力狂。像開國皇帝高洋本身就是個混不吝,奸淫暴政啥事沒干過。

按理說這時候歷史上,總該出現帶領人民步入下一個皇朝的領袖人物,為什么在高家統治的時候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北齊從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開始算,延續28年,歷經皇帝6位。平均每個皇帝在位時間5年不到,在位時間太短了,根本也談不上有什么治理。

自古農民起義最常見的是發生在王朝的末期,除開統治者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外在的原因影響:天災、氣候等。一般在王朝正常運行時期爆發的大規模武力運動,叫造反。

北朝分為5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但是,真的要說就是一個北魏,簡單點來說就是,宇文家和高家兩邊各自擁立一個北魏皇帝,這樣就分成了西魏和東魏。之后,宇文家和高家各自把自己一邊的皇帝給弄下來,自己成了北周和北齊!

北齊是高洋從北魏皇帝手里搶過來的,這里面還有他老爹高歡和哥哥高澄的功勞。

老子高歡是誰?東魏的大權臣,把持東魏的朝政長達16年。在這期間高歡代表的東魏和宇文家的西魏常年開撕,在輸了玉壁之戰后,高歡憂憤成疾;加上當時一些奇特的天文氣象像:流星和天狗食日等,憋屈的死去!

高歡死后,長子高澄繼承了他的位置。但是高澄這人做事張揚,密謀篡位,被廚師給弄死了。在這之前的高洋,還是一個看上去木訥"癡傻"的人,就連家里出身庶子的弟弟,都可以欺負他!

等到哥哥死后,高洋掌權后一反常態,逼迫皇帝退位自己上位。高洋執政前期政治清明,連年出塞,筑長城自幽州到恒州900余里;幾次出兵南抵長江,可惜南朝有個陳霸。

但是,沒過多久,高洋就發現了一個真諦!一時墮落一時爽,一直墮落一直爽。開始變得不理會朝政,整個人陷入到黃、暴,得虧底下人辦事還算得力。

所以當時有一種"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說法,就是上面的皇帝愛怎么玩怎么玩,只要國家不倒閉,人民還能過下去,不到走投無路就不會造反。

一直墮落一直爽,就是死的有點早。高洋年紀輕輕31歲就去世了,和平時的放蕩生活脫離不了關系。

高洋去世后,傳位給兒子高殷。

高殷上位之后,這時候的北齊已經進入到一種很別扭場景,高殷聯合楊愔等人想要弄死高演、高湛。

高演和高湛兩人得到了婁昭君的支持,在高殷之前動手,弄死了高殷,高殷享年17歲!

高殷死后,高演上位后關心政事、民生減輕徭役。還親征北伐。可惜,他還沒能徹底領悟墮落的真諦已經下地見了自己老爹!享年27歲。

高演在重病后期,得知自己弟弟高湛有篡位的打算,為了留住自己兒子的命,以防步高殷的后塵,選擇把皇位傳給高湛!

高湛,高歡的第九個兒子,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長得人模狗樣的美男子,做事也是端莊莊重,等到即位之后,也干過好事。但是,干著干著這皇位就跟著了魔一樣,讓高湛也領悟到了一直墮落一直爽的真諦。

拿侄子的命威脅哥哥的遺孀李祖娥和自己發生關系,結果到了后面還是弄死了侄子,埋著后花園養花。李祖娥在兒子死后傷心欲絕,痛哭不止。高湛看著心生厭煩,直接把李祖娥扒光裝進在袋子,丟進臭水溝里任由她自生自滅。

高湛還寵信和士開,兩個人狐朋狗友。但他不知道的是,和士開一邊勸著高湛要縱情享樂一邊又和他老婆保持著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給高湛帶了一頂翠綠的帽子!

高湛玩著玩著覺得自己這樣不行,太墮落了不成樣子,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太子高緯,自己做一個吃喝玩樂的太上皇!

高緯就更厲害了,長得好看是好看,干的也不是什么人事,玩了四年直接就嗝屁了。

聯合老高家的傳統就是上位之后,前期干的都不錯,任用賢才心懷天下,實施仁政。到了中后期開始領悟到老高家的墮落真諦,基本上都是不干人事的。

誰阻攔北齊滅亡就弄誰,專殺忠臣、名將。靠著自己逆天的操作硬生生的把北齊給搞死!

高緯在位的時候把官職賞賜給寵臣,任由他們販賣,導致徭役和賦稅加重,百姓反抗,地方上的小規模農民起義不斷發生。

"主昏于上,政清于下"是整個北齊的縮影,北齊并不是沒有農民起義,而是北齊沒有撐到大規模農民起義事件,就被北周給弄死了!

你覺得為什么北齊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答案吧!

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 滅亡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1.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沉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2.商王朝(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是繼夏朝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

滅亡原因:

(1)商朝后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

(2)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3)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征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4)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了大量的奴隸反水。

 3.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滅亡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厲王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周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后立妾,廢嫡立庶'并“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系漸漸疏遠;

(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后更加淪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并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4.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而來,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滅亡原因:

(1)統一后,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2)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3)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4)原六國貴族后裔復辟勢力過于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5)各地起義風起云涌時,而統治者仍忙于宮廷斗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5.漢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是繼秦朝之后強盛的大一統帝國。

滅亡原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斗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并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6.魏晉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滅亡原因:

(1)新魏主更換太快,后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2)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3)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7.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于六朝(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之一。

滅亡原因:

(1)統治集團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權力分散;

(2)白癡晉惠帝無力控制全局,導致宮廷實權派內斗,以及八王之亂,耗竭了國力;

(3)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導致小數民族入侵(五胡亂華)。

 8.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

滅亡原因:(南朝)

(1)門閥勢力各自為政,門閥與皇權摩擦爭斗不斷;

(2)受外來勢力經常侵擾,經濟受創,政權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殘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將領叛亂;

(北朝)

(1)六鎮(北魏貴族將領)之亂,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爭;

(2)土地兼并嚴重引發社會矛盾,動搖國家(東魏、北齊)根基;

(3)權臣勢力過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難以駕馭。?

 9.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

滅亡原因:

(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涌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征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10.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滅亡原因:

(1)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2)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3)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

 11.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滅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2)后晉石敬瑭割讓的“燕云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御外族騎兵;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御戰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 政治內斗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12.元王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

滅亡原因:

(1)貴族生活糜爛,吏治腐敗,政府信用破產,土地兼并嚴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級制度,以及對人民壓迫欺凌嚴重;

(3)財政赤字高居不下,賦稅過重,外加自然災害嚴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學習,只會用武力打江山。

13.明王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滅亡原因:

(1)文官集團膨脹,權力過大,以及后期閹黨專政危害統治;

(2)外敵襲擾不斷,政府添兵設餉,軍費較大,造成財政經濟危機;

(3)資本主義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業發展,大大限制商品貨幣的流通;

(4)天災人禍相繼發生,造成流民數量大增,農民起義不斷影響穩定;

(5)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自毀長城,幫助滿清撿現成江山。

 14.清王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

滅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統治者本身腐化(慈喜)、無能(皇帝);

(2)閉關鎖國政策下,導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后;

(3)清政府弱軟無能,面對列強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賠款;

 (4)軍隊的失控(陸軍新軍在國內的變亂中倒戈相向),及其職能的倒轉(軍隊的職能只能對外而不是對內);

(5)財政赤字下, “永不加賦”的朝訓被一破再破,各項加征攤派有增無減;

(6)清末鐵路的“國進民退”,進一步激起了民怨。

宋代沒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受制度影響嗎?

農民起義戰爭是封建社會政治 、經濟基本矛盾的產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作為封建經濟主體的土地制度,無疑又是這一矛盾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每個封建王朝發展階段的土地制度,如何分配生產關系不僅僅是國家最高統治者關注的焦點,同樣也是黎民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宋朝租佃制的實施正是對當時生產關系再分配,所以租佃制的實施對當時的社會矛盾產生了重大影響。

宋以前的租佃制由于租佃制是土地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制度形式,因此,盡管租佃制一直到宋代才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關于租佃制的記載,早在秦漢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就已經出現了。

 在漢代,由于土地兼并,地主手中的田地越來越多,許多無地的農民或者破產的自耕農,就向地主租種土地以維持生計。由于沒了土地,也就沒了戶口,這些佃農逐漸成為世家豪強隱庇的依附人。


依附世家豪強的佃戶

 《后漢書·仲長統傳》記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這里說的徒附的主要來源就是這些佃戶,他們不能隨便離開主人,不在國家的戶籍上登記,妻子兒女也被迫成為徒附,除了世代遭受豪強地主的剝削和奴役。

 到了魏晉魏晉時期以后,“佃農”又被稱為部曲,部曲地位依然很凄慘,他們可以被當做賞賜品, 被迫害致死莊園主也一般不受懲罰。部曲的人身權利似比奴隸高不了許多。

唐朝的時候,部曲的地位依然沒有太大改善。

 ?唐律疏議?記載:“自幼無歸,投身衣飯,其主以奴畜之。及其成長,因娶妻,此等之人,隨主屬貫,又別無戶籍。若此之類,名為部曲。 這說明唐代的部曲其社會身份是農奴,娶妻需要主人同意,依然沒有戶籍,受地主的人身束縛嚴重。

由上可以看出,宋朝之前的佃戶,沒有戶籍,依附于地主并有嚴重的人身束縛,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受地主的剝削和奴役很重,甚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更談不上有什么生產積極性。所以說宋朝之前的租佃制嚴格意義上說只是原始的租佃現象罷了。

宋朝的租佃制一、宋朝租佃制產生原因。

 宋朝建國后繼承了五代十國的疆土, 也繼承了唐末以來均田制被破壞無法實施的現實。宋代統治者為了促進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建國之初全國上下一片蕭條、衰敗的景象,開天辟地率先實行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在本質上,就是國家授田基本被廢棄,承認并保護土地私有產權的合法性及止地的商品化,允許其按經濟規律進行流轉買賣。


結束了五代十國時代的宋朝

 在這種土地政策下,國家不再像過去那樣盲目地限制土地兼并和流轉,于是就出現了土地交易頻繁、大量土地被地主兼并的現象。這就必然會導致兩種極端情形的出現:一方面是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無地可耕,而另一方面卻是地主無力耕種自家龐大數量的土地。在這種情況下,關于勞動力的供需市場便悄然形成,而租佃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也使租佃制應運而生。

二、宋朝租佃制的特點。

在宋代的租佃制中,國家依據有無產業把全國人口劃分為主戶與客戶,這二者構成了租佃制的兩個主體。主戶就是有地的,而客戶就是沒有自有土地耕種的佃農

無論是主戶還是客戶,朝廷都把他們編入國家戶籍。“彼皆編戶齊民,非有上下之勢也”。就是說在形式上使客戶獲得了與主戶齊等的地位。至少在國家面前,作為主戶的地主和作為客戶的佃農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不再有唐代部曲與私家地主之間強烈的人身隸屬關系。

在租佃制下,客戶除了有了正式戶籍與社會地位提升外,還擁有了遷徙的人身自由

 仁宗天圣五年下詔:“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州軍,……自今后,客戶起移,更 不取主人憑由,須每年收田畢日,商量去往,各取穩便,即不得非時衷私起移。如是 主人非理攔占,許經縣論詳。"(《宋會要輯稿·食貨》)。

 此詔書是宋代關于客戶有權自主遷移的最早的一道詔令,這表明客戶遷移有了法律保護,遷移后客戶對主人自然擺脫人身依附。

有了遷徙的人身自由后,客戶的謀生出路開始增多,客戶在耕種地主土地之外,還可以為人庸耕或兼營商販。


兼營商販的客戶

 如“樂平新進鄉農民陳五為翟氏田仆,每以假時受他人庸耕"。又如“鄭四客,臺州仙居人,為林通判家佃戶,后稍居儲羨,或出入販貿紗帛海物。”(《夷堅支志》)。

客戶除了替人庸耕和參與商業活動增加收入外,還有一個發展方向——升級為主戶。

 宋朝租佃制中的客戶有些可以升為主戶。 這不只是客戶自己的想法,也是當時政府予以鼓勵的,因為這可以増加國家賦稅收入。由于土地允許買賣,客戶可以用賺來的錢財來購置土地成為主戶。如真宗景德三年新收主戶33萬多戶。

升級主戶,這給了佃戶從農民變為地主階級的可能,大大提高了客戶的積極性。

另外,北宋租佃地租一般實行分成地租,個別實行額定地租。分成地租是按收成比例來交租,一般為五成,雙方各得百分五十。

 額定地租,事先規定每畝交納地租數額,收多收少到時都按規定數額交納,無論是分成地租還是額定地租,客戶等能多勞多得,這能促使其關心生產,努力提高產量。


多勞多得,努力生產的客戶

 根據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及上下尊卑的禮法而言,佃戶的政治地位很明顯是要低于地主階級的,但是隨著宋代租佃制的發展,地主與佃戶相互之間的經濟依賴關系也越發明顯,這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變化。

 "佃戶既賴田主給佃生借以養活家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納租以供贍家計,二者相須方能存立。今仰人戶遞相告戒,佃戶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撓虐佃戶。"(《勸農文》)。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在宋代的租佃制中,佃農有了戶籍,社會地位有了提升。由于國家的鼓勵,佃農還可以買地成為主戶,這也給佃農的跨階級帶來了可能。同時佃農也有了一定的人身遷徙自由,佃農可以參加一些商業活動以及庸耕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分成地租和定額地租的實施,也能讓佃農多勞多得。

這些都表明,宋朝的租佃制使佃農對地主人身依附關系的相對減輕,并能激發佃農的生產積極性,客觀上使農民收入增加,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地主與佃戶之間也聯系也越來越緊密。這對農業生產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促進了宋朝的商品經濟發展。

宋代的租佃制與農民起義要使素以“ 逆來順 受”、“ 安分守己 ”為立身處世之本的中國古代農民,甘冒殺頭滅族的風險去起義造反是極其困難的,只有真正到了走投無路,根本無法生活的地步 , 農民們才會去起義造反 。


農民起義

 其次 , 一處一地的土豪劣紳 、惡霸地主 、貪官污吏的殘酷剝削和壓榨 , 自然很可能最終會引發這地區的農民起義 , 但要使全國多數農民都感到活不下去 , 并克服交通不便 、信息不靈、分散孤立等困難,而最終引發全國性大規模農民起義,則顯然需要更多的條件 。

目前史學界認為要同時具備以下四點才會爆發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一、需有一個集權程度很高 , 且施政范圍遍及全國的政府系統 。

二、需有一支尊奉相同意識形態的官僚隊伍,他們能夠忠實地貫徹執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法規 。

三、政府實行的土地制度使農民負擔加重難以承受。

四、統治集團的力量由于各種原因而遭到削弱 。

下面我們通過這四點來論證一下。

 宋朝作為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顯然第一二點是滿足的。關于第四點,統治集團力量的削弱,只是一個相對的說法,很難衡量。不過作為一個一直貫徹重文輕武政策,且先后遭受遼、金、西夏、蒙元等少數民族政權輪番打擊的宋朝來說,統治集團力量遭到了削弱也不為過,尤其是到了北宋和南宋后期。

 這樣看來第一、二、四點都符合,那么從最終宋朝沒有爆發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結果來看,論證結果肯定是第三點與宋朝的情況不符合。

 那是不是這樣呢?結合上文說的宋朝的土地制度租佃制的特點和作用來看,顯然第三點與宋朝的情況不符合,這跟論證結果是一致的。

當然為了更嚴謹,我們通過宋朝農民起義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一下。

 宋代的農民起義有個特點,即宋代的農民起義一般規模比較小,雖然農民起義頻繁卻沒有發展成為席卷全國的大規模起義活動,而是往往局限于一隅,并且表現出十足的妥協性,沒有明確表示出要推翻封建王朝的意愿。這點從宋代農民起義的主要口號“均貧富”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口號的提出雖然體現農民起義追求財富平均的愿望,但是沒有進一步提出“反王權”的以推翻封建專制政權為目標的革命綱領。

南朝和五代都是占據半邊江山,為何統治時長不一樣?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兩個封建割據時期出現了偏安一隅的政權延續:


一個是南北朝時期的南宋、南齊、南梁、南陳,占據著從江南到嶺南間的土地。


一個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占據著從淮北到代北之間的山河。


 兩個延續政權各占據著半個中國,對中國歷史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兩者存在的時長卻大相徑庭,有關于此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



上圖_ 南北朝版圖


一、南朝:南宋、南梁、南齊、南陳——四大盛門漸沉寂


 公元420年,東晉相國劉裕廢晉恭帝司馬德文,建立南宋。宋文帝劉義隆在位期間,進行了三次北伐(史稱“元嘉北伐”)但均遭失敗。宋明帝劉彧在位期間爆發內亂(史稱“義嘉之難”)導致山東被北魏奪走(史稱“泰始之禍”)。宋后廢帝劉昱因驕縱被禁衛軍將領蕭道成廢弒。


 公元479年,蕭道成廢宋順帝劉準,建立南齊。南齊東昏侯蕭寶卷在位期間,先后被北魏奪去漢水以北和淮南土地(豫州刺史裴叔業降魏致使南豫州丟失)。


 公元502年,大司馬蕭衍廢齊和帝蕭寶融,建立南梁。梁武帝蕭衍在位后期爆發“侯景之亂”,后雖被平定但也使江北被北齊奪走(梁閔帝蕭淵明即是被北齊護送回建康即位),蜀漢被西魏攻下。


公元557年,相國陳霸先廢梁敬帝蕭方智,建立南陳。


 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下令51萬隋軍分八路伐陳,公元589年攻破陳朝都城建康。南朝亡,共延續169年。



上圖_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二、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沙陀中原三朝興


 公元907年,唐朝相國朱溫廢唐哀帝李柷,建立后梁。梁太祖朱溫在位期間,晉王李存勖在柏鄉之戰中消滅了梁朝精銳“龍驤”、“神捷”軍,一舉扭轉了梁強晉弱的態勢。梁末帝朱友貞在位時,李存勖率軍一舉拿下開封,后梁滅亡。


 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唐莊宗李存勖在位期間,消滅前蜀。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間,擊敗契丹軍南侵。唐末帝李從珂在位期間,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聯合契丹直搗洛陽,消滅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建立后晉。晉高祖石敬瑭在位期間,稱“兒皇帝”并將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報答”其出兵之恩。晉出帝石重貴在位時曾兩次擊敗來犯的契丹軍,契丹第三次南侵時因后晉成德軍節度使杜重威投降而攻破開封,后晉滅亡。不久后契丹因無法掌控中原而北撤。



上圖_ 后晉、后蜀、南唐、南楚、南漢、吳越


 公元947年,原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建立后漢。漢隱帝劉承祐在位時欲解決將帥專權而被鄴都留守郭威推翻。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先在高平之戰中打敗北漢、契丹聯軍,扭轉后晉杜重威投降以來中原王朝的頹勢。再三次親征南唐,拿下江北十四州。而后又北伐契丹,42天連克四州三關。周恭帝柴宗訓在位期間,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利用契丹南侵在陳橋驛發動兵變。


公元960年,趙匡胤接受柴宗訓禪位,建立宋朝。五代亡,共延續53年。



上圖_ 宋太祖(927年-976年),即趙匡胤


三、為什么宋齊梁陳時長遠長于梁唐晉漢周?


 同樣是封建割據時期的政權延續,為何南朝的宋齊梁陳加起來能長達169年而五代的梁唐晉漢周卻總共才53年?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政治原因

政治上,南北朝時南朝已逐步出現了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劉裕建宋代晉也標志著寒門政治的崛起,為因魏晉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而被世家大族所掌控的朝政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典型的就是宋武帝劉裕和宋孝武帝劉駿推行的“寒人掌機要”)。


而五代十國時,則延續了唐朝末期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的局面(最典型的就是后唐、后晉、后漢三朝均由沙陀軍事集團建立),皇帝大多出身行伍甚至土匪(如吳越開國皇帝錢镠綽號“海龍王”、南平開國皇帝高季興綽號“高賴子”、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綽號“賊王八”、南漢開國皇帝劉龑綽號“真蛟蜃”),相比于南北朝時的皇帝平均文化水平要偏低。



上圖_ 李克用(856~908年),本姓朱邪,字翼圣


 就拿五代時那個曾在父親李克用死前接受他給的三支箭(代表朱溫建立的后梁、割據幽州的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契丹三個仇敵)囑托報仇的唐莊宗李存勖來說,在位時雖然在軍事上取得大捷,“天下四分已得三分”,但在文治上卻并未改變武將專權態勢,直到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才有所改善。


 由于沒有相應的認知水平意識到制度對于維持政權長久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治上相對于南朝的不穩定是導致五代延續時間較短的一個原因。



上圖_ 安史之亂


2、經濟原因

 經濟上,唐朝“安史之亂”后出現了第二次經濟重心南移,南方人口開始超過北方,但總體局面上北方仍然存在有優勢(直到兩宋之交的第三次經濟重心南移后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的局面才完全確立),因此北方因經濟發達而受到爭奪的激烈程度也要大于南方。


由此造成的政局更動蕩而使五代延續時間短于南朝也就不難理解了。



上圖_ 敦煌五代壁畫里,百姓的活動宴席


3、文化原因

文化上,關于五代十國,呂思勉先生曾在《中國通史》“兵制”一章中有過一段到位的點評:


“禁兵把持于內,藩鎮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終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為五代十國......軍隊不滿意于節度使,往往嘩變而殺之,而別立一人。政府無如之何,只得加以任命。狡黠的人,遂運動軍士,殺軍帥而擁戴自己。即其父子兄弟相繼的,亦非厚加賞賜,以餌其軍士不可。凡此者,殆已成為通常之局。所謂‘地擅于將,將擅于兵’。”


 與五代十國形成的這種“兵將擅起”思潮相比,魏晉南北朝時,由于儒家面臨嚴重挑戰,玄學興起,人們為了尋找寄托還能求佛問道,因此相對于五代十國來講較安定。從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延長南朝的延續時間。



上圖_ 魏晉時期的文人雅士


4、地緣原因

 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之外,地緣上,南朝時,北魏與大夏、北燕、北涼和柔然的戰爭,北魏分裂后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的交戰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北朝對南朝的注意力(再加上南朝也通過“遠交近攻”聯系柔然、吐谷渾進一步轉移北朝注意力)。


 而五代時契丹隨著唐朝的滅亡而崛起,公元840年消滅了回鶻汗國的黠戛斯卻退回了葉尼塞河上游(元朝被稱為吉利吉思),未對契丹形成足夠的掣制。再加上契丹兵盛,曾在后唐、后晉兩朝末年兩次入侵直接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因而也促使了五代的存續時間要短于南朝。



上圖_ 契丹族人


5、地理原因

既然是割據時期,各種征討肯定就少不了對戰略要地的爭奪。地理上,在冷兵器時代,華北平原地勢平坦,非常容易使騎兵實現大規模快速推進(后世的金軍、清軍南下便是明證),特別是后晉將“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后這點體現的更加明顯,直到北宋修建了“水長城”后才逐漸緩解了遼國騎兵的攻勢。


而南方水網密布,騎兵難以施展開攻勢(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面對入侵時,南方從地理上更能延緩侵略軍的步伐,因而延長政權存在時間。



上圖_ 幽云十六州


四、總結


 綜上所述,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地緣、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使得同樣為割據延續的政權,南朝的宋齊梁陳能在延續時間上遠長于五代的梁唐晉漢周。但這里并不是說宋齊梁陳要強于梁唐晉漢周,兩者都在各自的分裂時期重塑了中國,從而創造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登峰造極的唐、宋時期。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04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