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明朝的經筵制度是怎樣的經筵在明朝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3 02:43:26

明朝的經筵制度是怎樣的經筵在明朝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你知道明朝的經筵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經筵這個詞聽上去有些陌生,但是就像字面上說的,這個詞和“經書”有關。其實經筵說白了,就是給皇帝上的課。從發展的過程來說,經筵制度可以說是在西漢就有那么點兒影子了,這個概念雖然很簡單,但是與皇帝有關,就牽扯到了黃泉,甚至還與朝廷的政治運作息息相關。那這小小的“經筵”,究竟在明朝的歷史舞臺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首先,在經筵制度的確立過程是不斷變化的。明初的皇帝和后來的可不一樣,尤其是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時期,這時候的皇帝基本上盡職盡責,還頗有能力。那朱元璋來說,他在攻克婺州以后就經常召集手下的儒士講解經文,與侍從談論治國之道,仁宗、宣宗也十分好學。后來有臣子上走,經筵不僅在給君主降雪,更在于儀式。直到英宗時期這一制度才正式確立,還創造性的分成了儀式性的“月講”和實用性的“日講”,這“月講”禮節十分復雜,通常是為了展示君主好學,可以作為天下的模范,“日講”則儀式簡單,內容也比較接地氣有營養。

這聽起來是一個兼顧了實用與面子的好政策,但實際上也帶來了想不到的麻煩。首先不用多想,講讀的時間是一定會縮短的。這很好理解,在經筵制度正式實施以來,沒有對時間、講讀方式和講讀內容上有所規定,所以在現實實施的過程中一定存在摩擦,真是不斷的中途和調試,經筵制度變得形式化起來。失去了內容的經筵,除了時間變短,還造成了君臣之間的隔絕。

皇帝和臣子之間在地位和身份上是絕對不可逾越的,這就導致雙方在“師生”關系這個領域內,處在一種誰都無法純粹進入課堂的狀態。從內容上來說,也就是現在老師們“講義”需要提前由內閣修改,更是害怕在內容中暗寓譏諷,尤其是牽扯到時政的時候,更是有可能與當時朝堂上的局勢有關所以講官很難將經筵做出成績。

經筵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知識的傳授,而一開始協議政事的功能則慢慢消失了,前者對年幼的皇帝有比較大的影響。而明朝后期的皇帝在信息獲取、處理政事方面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規范和途徑,如果再了解一些明朝歷史的人就會知道,這時候的皇帝已經日益退向后朝,經筵的實用價值已經大大減弱了。尤其是萬歷中后期,經筵已經被其他的方式所取代,這實際上可以反映出大臣們對皇帝權力控制的一次失敗,也展示出皇帝本人在明朝官場中所凸顯的作用。

朱祐樘的為政舉措


參見:弘治中興 鏟除奸佞 他的治國思路是很開放的,他不拘泥守舊,敢于否定前任的政策,即他的父親明憲宗的既定政策,大膽撥亂反正。由于明成化時期,憲宗皇帝寵信佛道,致使許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朱祐樘詔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將前朝的法王、國師、真人、國子等封號一律革除,處死曾經妖僧繼曉, 使文武百官相慶。
在人事安排上,朱祐樘完全來了一次大換血,他對前朝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監梁芳 、萬貴妃的弟弟萬喜 等人,毫不手軟地做了處理,將內閣首輔萬安罷官 ,將梁芳下獄,將李孜省流放 ,同時,罷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鋼等 千余人。但他并沒有大開殺戒,史家對他的此舉多有稱頌文。 重用賢良 朱祐樘勤謹一生,處處以人為本。他將四品以上官員名單貼在宮內文華殿壁墻上 ,平時熟記,做到心中有數,意在掌握官員動態,不受蒙蔽。他每天上朝聽政,除早朝外,還恢復早已廢棄的晚朝制度,他常披閱奏章到很晚,從來不允許太監代批奏章。有一天,仁壽宮起火,人慌馬亂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沒合一會眼,因此他沒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眾大臣說明原因,向眾臣請假。
在用人準則上,朱祐樘遵從唯賢唯德,大量重用賢才之士,這樣,形成“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他制定了嚴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提拔選調官員主要以政績為主。 待臣寬厚 待臣下很寬厚,能推心置腹,從未鞭打過大臣,因此,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形同一家人。對臣下寬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時,必派鋪軍執燈傳送,這些事雖不算大,但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如此曲體臣下,確屬相當不易了。這樣,一大批以廉潔、勤奮、有事業心、以國為家的賢臣得以有機會施展才干,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朱祐樘還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每天的早晚朝之外,還每天兩次在平臺召見有關大臣議事,稱為“平臺召見”的朝參新方式。 嚴管宦官 鑒于前朝宦官專權亂政的教訓,孝宗對宦官嚴加管束,東廠、錦衣衛再不敢任意行事,只能奉守本職,因而幾任錦衣指揮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寬松。這是明中后期其他朝代所罕見的現象。 廢除苛法 朱祐樘更正律制,對刑罰運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問刑條例》,1502年,編成《大明會典》,刪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項殘暴的法令。他命內外慎刑獄,任用的執法官吏比較賢明公正。 在位時期官員 任用官吏  內閣劉吉、徐溥、劉健 、丘濬 、李東陽 、謝遷  文臣吏部尚書王恕、耿裕、屠滽、倪岳、馬文升戶部尚書周洪謨、韓文、周經、佀鐘、葉淇禮部尚書傅瀚、徐瓊、張升兵部尚書余子俊、馬文升、劉大夏刑部尚書閔珪、白昂、彭韶、何喬新工部尚書徐貫、劉璋、曾鑒兩都御史史琳、戴珊、李蕙、王宗彝宦官何鼎、蔣琮、李廣 輕徭薄賦 朱祐樘體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減免地方的賦稅。地方官奏報因災情免賦的要求,他都無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稅糧之外,他還給貧民麥種、牛種 。他還禁止宗室、勛戚奏請田土及受人投獻,禁止勢力人家侵奪民利。有一次,朱祐樘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黃河工地上,犒勞治理黃河的劉大夏及河工人員。 興修水利。 明孝宗在內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5萬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泛濫成災。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為魚米之鄉。 力求節儉 孝宗力求節儉,詔減皇宮的開支與供奉,不大興土木,主張節約費用,緩解人民負擔。他屢次下詔,禁止宗室、勛戚侵占民田,魚肉百姓;還多次下詔減免一些地方的夏稅、秋稅。這些都十分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正統、成化年間,農民起義不斷,有幾次聲勢還相當大,而弘治一朝卻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詞,不過,與前后幾朝相比,弘治時期的朝政的確算是清明的。 經濟成就 明代歷朝國家賦稅收入,洪武、永樂、宣德三朝為高峰。正統年間,由于將江南重賦官田改依民田起科,賦稅收入銳減至二千六百余萬石。從此以后,景泰、天順、成化始終徘徊于二千五百萬至二千六百萬石之間,而弘治朝卻增至二千七百萬石,成為明中葉賦入高峰。其實這不僅是賦稅的增加,人口也一直在比較穩定地增長,從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戶由9113630戶增至10100279戶,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戶,弘治十七年(1504年)達10508935戶,人口數則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弘治中興 弘治元年(1488年),他采納大臣的建議,開設大小經筵 。這一制度是在正統初年制定的,大經筵,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舉行,主要是一種禮儀;小經筵又稱日講,君臣之間不拘禮節,從容問答,是重要的輔政方式。大小經筵制度,在憲宗朝時一度廢置。孝宗開始堅持日講 ,同時,又在早朝之外,另設午朝,每天兩次視朝,接受百官面陳國事。孝宗勤政圖治的做法,與他父親的怠于朝政形成鮮明的對照。由于孝宗銳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紛紛上言,或痛陳時弊,或廣進方略。馬文升上時政十五事,包括選賢能、禁貪污、正刑獄、廣儲積、恤士人、節費用、撫四裔、整武備等諸多方面,孝宗無不大為贊賞,一一付諸實施,這對弘治朝興利除弊起了積極的作用。 朱祐樘此人人品極佳,提倡一夫一妻制。一生無大作為,但是很穩定,不胡來,比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為民的善政。這樣的皇帝雖然不能名聲遠揚,但是能夠讓自己的子民真正享受到安了。
他也是明代中葉勵精圖治的明君。朱祐樘的政績誠然卓越,但最讓人感動的,是他的寬厚仁慈,不管對誰,他都是寬厚對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 李維楨:體貌大臣, 開廣言路, 節用愛人,休息乎無為。近者歌謳而樂之, 遠者竭蹶而趨之。德澤上昭天, 下漏泉。至于今父老稱弘治之盛, 雖漢文、 宋仁, 何以加焉 ! 查繼佐:“帝業幾于光昌矣。群賢輻輳,任用得宜,暖閣商量,尤堪口法。斥妖淫,辟冗異,停采獻,罷傳升,革倉差,正抽分,種種明斷外,尤莫難于孝穆、 孝肅之別祀,萬貴妃之免議,于肅愍之旌功。所謂情而安之于義,又列辟之所不能忘也。升遐之日,萬姓哀號,豈偶然哉 ! 若夫待外戚過厚,賜予頗濫,冗員尚多,中貴太盛,囗或移心齋醮,紛費囗, 蓋積漸者久,未能遽革也。夫果深有得于《太極》、《 西銘 》諸圖書,即何難騎龍而上仙哉 !”。 朱國楨:“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谷應泰:“人主在襁褓,則有阿姆之臣;稍長,則有戲弄之臣;成人,則有嬖幸之臣;即位,則有面諛之臣。千金之子,性習驕佚,萬乘之尊,求適意快志,惡聞己過,宜也。” 談遷: “雖壽寧之戚,天下艷之,然寵如竇憲, 尚難泌水之園; 驕即武安,未請考工之宅。則帝心之端可知矣。 ” 鄧元錫:“聞諸父老言, 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 海內雍安。兆氓益殷熾阜裕,學士爭游情于三代兩漢之文。洋洋巍巍,斯為盛。語曰:日中必礟,即欲為國家建治平無疆之統, 斯千載一時矣。”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云屯,焜耀簡編。” 當年明月:“朱祐樘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李夢之: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將其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看其所作所為是否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是否推動了社會發展,是否起了進步作用。弘治當然不同于太祖、 太宗的創業,他是守成之君。作為封建皇帝,其政策出發點是維護封建統治,而其政權的基礎是地主階級,他還要依靠多數地主的支持,因此,他的改良,或者說是新政,只能是修修補補,而不可能是根本性的變革。再加上他個人性格的因素,使這些修修補補,也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作為守成之君,他已經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明朝的歷史進程

 明朝官員,字世用,江蘇興化人。生于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后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后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后,仍住的是簡樸房屋,死于1460年,享年70歲。歷官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由中書舍人升至內閣大學士,故被尊為“五朝元老”。《明史》有傳。

 高谷先世居河南懷慶,世業儒。隨宋高宗南渡,徙居揚州。揚州陷,遷居興化,元末時曾移蘇州,天下甫定仍返興化,遂定居。高谷自幼聰慧,承家訓嗜讀不倦,且資質厚重,舉止端莊。十歲入縣學,成庠生,永樂三年(1405年)十五歲中舉,十三歲登進士,年方廿五。選庶吉士,授中書舍人。

 自此,宦海沉浮四十余年。仁宗洪熙即位(1425年),改任高谷為太子宮春坊司直郎,尋遷翰林侍講。正統元年(1436年)因大學士楊士奇薦拔,充任翰林侍讀,成 經筵,為帝王講讀經學。三年與修《宣廟實錄》,升侍讀學士。十年摧工部右侍郎兼前職,入閣參與機務。景泰初年(1450年)為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閣務。次年賜少保、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享雙俸,代皇帝祭祀三陵。七年與陳循總裁編修《環宇通志》,晉少保、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

 高谷入閣,清廉正直,持議公正,且不避權要,遇事無偏私。景泰五年(1454年)給諫林聰因忤重臣,被構罪廷訊,欲論重辟。高谷從南直隸視察災情回都,聞訊竭力營救,獨陳其冤,使林聰獲赦并官復原任。七年順天鄉試,大學士陳循因自己的兒子未能中試,遂攻訐考官劉儼、黃諫等人閱卷不公。高谷受命復閱,力言劉、黃無私,且仗義執言云:“貴胄與寒士爭進,已不可,況不安義命,欲因此構考官乎?”

 高谷又以薦賢任能,提掖后進為任事,先后兩次主順天鄉試,皆稱得人。曾上以此為疏主張內外諸司應惟賢是用,又說經筵日講,關系圣德,薦大理卿陳詢、學士呂原、中允楊鼎、左都御史王文、大理卿蕭維楨、司業王恂等人入選。后王文入閣,余皆鼎侍經筵。又薦翰林修撰商輅、彭時入閣,掌閣務。

 高谷鄙浮華、樂儉素。為中書時,嘗奉旨往海印寺抄寫佛經,遇雨輒褪靴卷褲,提袍赤足歸,使同僚大為驚訝。官任侍讀學士時,每赴公宴,總是用布頭剪成新花樣補綴在破錦袍上,以至有人嘲笑為“高學士錦上添花”,高谷不以為然。位至臺閣,也僅“敝廬瘠田而已”。明、清方志都載,高谷“元老府”“湫隘特甚”,并非夸張,其故居今猶在,低檐小室,無異民居。

 高谷學問淵博,淹貫經史,且工詩善書。其書法文弱秀潤,王世貞《藝苑卮言》謂其書“秀俊可愛”。其行書橫披一軸今珍藏于興化博物館。一生著作甚豐,除《育齋文集》10卷入《明史?藝文志》外,其他著作大半散佚。其后,李紱曾從其姻婭郭羽、門生陸磧處搜羅20余卷,其中《詩集》17卷、《歸田》3卷、《拾遺》1卷。于明弘治年間付梓行世。近年其后裔又搜得散佚詩文50余篇,如《隋堤二絕》、《鹽城觀海》、《詠昭陽十景》等。

 高谷歷經明代五朝,處事公正,名震朝野。然而,他所處的正統、景泰兩朝卻是歷史上的多事之秋,這個時期發生了幾起歷史大變故。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犯境,英宗朱祁鎮輕信宦官王振,率50萬大軍御架親征。結果于土木堡一役,全軍潰敗,王振被殺,皇帝朱祁鎮被瓦剌生俘。歷史上稱為“土木之變”。消息傳來,朝野震驚,高谷支持兵部尚書于謙抗擊外故,同時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登繼大統,是為代宗,年號景泰。第二年,由于于謙擊退了瓦剌的侵犯,加之蒙古瓦剌部內部矛盾激化,瓦剌部酋長也先后數次表示修好,愿意贖放英宗。這使代宗朱祁鈺十分尷尬。八月詔議,因代宗態度不明朗,朝廷久議不決。此刻高谷十分清醒,他堅定他的主張遣使迎駕,并提議中書趙榮可擔此任。

 未幾,英宗贖還,將至京。代宗不愿張揚,具禮甚薄,群臣不敢擅議,惟高谷直言不諱,力主“禮宜從厚”。當時有一位叫龔遂榮的千戶,出于忠誠,投書高谷,亦主張厚禮迎架。高谷遂將此信遍傳朝臣,并教訓他們說:一介武夫尚知此理,況公卿乎?事傳代宗,代宗甚怒,追查此事。高谷挺身而出,出示書信,并力陳自己的主張,舉唐肅宗迎上皇故事,請代宗效行。帝不納,亦不深罪高谷,逮龔遂榮,未幾亦釋。英宗歸鑾,被奉為“太上皇“置于深宮。代宗十分戀棧,于景春游二年(1451年)迫不及待地上演了地場“易儲”鬧劇,廢棄已立的英宗的兒子,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同時加封高谷為“太子太博”,使高谷身陷泥淖。

 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鈺病重不能視事,蓄謀已久的英宗朱祁鎮在石亨、曹吉祥等文武大臣的擁戴下,突然奪宮升殿,廢黜景泰,改元天順。此為“奪門之變”。

 英宗復辟后,對景泰的內閣大臣一一進行了清算。大學士陳循、王文等或被誅殺或被流放,就連抗敵功著的于謙,詠了一通《石灰》后,也被斬殺于刑場。時高谷已年逾花甲,早在景泰年間因內閣王文擠兌,就已萌退意,自己又是景泰重臣,英宗雖未罪己,但也不敢再戀相位。于是上書英宗,乞歸林。英宗閱書,嘆謂:“谷,長者。”又對左右大臣說,高谷在內閣主張迎架禮宜從厚等事不審正直的,過去又曾做過我的經師。于是恩準致仕,并賜金帛襲衣,安排驛舟,尋又賜敕獎諭。這篇“獎諭”十足耐人尋味。文章前半部說了一通高谷“以智識文學,執經事朕”、“懷舊之私實有切于朕意”之類情誼話。后半部話鋒一轉,云:“卿之歸也,日與親戚故舊徜徉邱園,展契闊之深懷,道朝廷之盛事。清風高致,足以勵廉而革貪;盛德雅望,足以敦化而善俗,則卿亦永有終譽焉。”柔言蜜語中隱含威脅。其實是警告高谷歸里后言行小心,否則,就談不上“永有終譽”。

 高谷歸后,隱居故里,絕口不談景泰、天順間的朝廷變故。天順四年(1460年)卒于興化,終年七十歲,與誥封夫人郭妙寧合葬于興化平望鋪河東。墓園恢宏,有神道碑、石人石馬。大學士李賢撰墓志,巡撫鄭曉撰行略。成化初,尚書姚夔進言“高谷進退有道,始終不渝,宜加賜救”,朝廷乃贈高谷為太保,謚文義,祀鄉賢祠。

 故居于城中縣衙以南,隔縣橋面西。門樓懸匾,額曰:“忠結主知”。府前跨街建“益恭坊”,與邑中四牌樓遙對。又懸“五朝元老”匾于邑中四牌樓,以作懷念和褒揚。

明朝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古代政府統治最偉大以及社會穩定性最好的年代之一.這句話從何而來?

這主要從有幾個皇帝不上朝理政而國家機器照常運轉說起。那么就要理解明朝的內閣制。
明朝的內閣制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始開內閣于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正式有“內閣”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明宣宗時期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后由六科校對下發。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以往,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里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后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力。明朝內廷、外廷的機構完全對稱。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保皇帝的決策地位。但是,這也造成了內外兩大政治勢力的爭權奪利。
  到成化、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戰不亞于隋煬,卻因為有楊廷和等閣老撐著未成大亂,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萬歷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他的實際上已經接近于現代首相的地位。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后,專擅朝政二十余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明世宗嘉靖以后,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中葉后,內閣大學士逐漸參與機要,實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實際掌握相之。
  明朝內閣的權利
  內閣的職權大體有票擬批答之職、草擬詔敕與封駁之職、顧問咨詢與勸諫之職、會議決策與會審之職、經筵進講之職。
  可以說內閣制保證了國家機器的運轉!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77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