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廓是什么人。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王君廓,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縣)人,此人有膽識,但做事不擇手段。他自幼孤苦家貧,以販馬為生。少年時品行不端,經常偷盜行劫。《新唐書》所言:王君廓曾將帶有倒刺的竹笱,扣在賣絲綢的商販身上,等到商販廢了半天勁將頭上的竹笱取下時,王君廓已經抱著一堆絲綢逃之夭夭,而那位商販根本不知被誰搶的。
隋朝末年,天下烽煙四起,王君廓也打算揭竿而起,但他的叔父不同意,于是王君廓誣陷鄰居跟叔母私通,怒不可遏的叔父跟王君廓殺死無辜的鄰居,然后二人亡命江湖。最后為了生計,叔父不得不加入王君廓的隊伍,攻城掠地四處洗劫。
當時,河東郡丞丁榮率兵追剿王君廓,王君廓自思河東郡兵馬聲勢浩大,便假意歸降,兵不血刃的丁榮取得“勝利”,便視王君廓為貪生怕死之輩。而王君廓趁機率部在險要處設伏,并在丁榮撤軍時,伏擊了他。
之后,王君廓在圍攻虞鄉(山西永濟)時,遭遇隋朝悍將宋老生。王君廓初戰失利,而且軍糧將盡,面對步步緊逼的宋老生。王君廓選擇詐降,隔著山澗向宋老生喊話,涕淚橫流苦苦哀告,宋老生被其感動,便撤去包圍,結果王君廓在半夜遁逃。
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取長安后,他逼迫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李淵聽聞王君廓驍勇善戰,便派使者招降。王君廓的戰友韋寶、鄧豹打算歸降李唐,王君廓雖然反對,但他怕被二人算計,便假意同意。半夜,王君廓派兵突襲昔日的戰友韋寶、鄧豹,奪取他們的輜重,并投奔李密領導的瓦崗軍。
只可惜,李密剛愎自用,對率部投奔的王君廓并無好感,“熱臉貼冷屁股”的王君廓,想到李淵的好處,便率部投唐。李淵也沒怪罪他,封他為上柱國,代理河內太守,常山郡公。后來改任遼州刺史,上谷郡公。
620年,王君廓跟隨秦王李世民,東征鄭帝王世充。王君廓表現突出,先是攻破洛口,斷絕洛陽糧道。在遭到王世充反擊后,狡猾的王君廓故伎重施,詐敗設伏,擊敗王世充的部將魏隱。
不久,夏王竇建德救援王世充,率部南下,雙方在虎牢對壘。王君廓率輕騎一千,截斷竇建德軍的糧道,并俘獲敵將張青特。竇建德缺糧,力求速戰速決,便派三百精騎向唐營挑戰,李世民派王君廓率領二百長矛手出陣,雖然王君廓人數劣勢,但長矛克制騎兵沖擊,這場仗在王君廓的指揮下,竇建德的精銳沒占到一點便宜。
更有趣的是,在后來的戰事中,王君廓率13名騎兵,往來沖殺王世充部將郭士衡、許羅漢率領的一萬多名敵軍。硬是將這支敵軍打得士氣低落,潰散而逃,唐高祖李淵因此對王君廓贊賞有加,稱其:“爾以十三人破賊萬,自古以少制眾,無有也!”
王君廓因此軍功,被加官為右武衛將軍,進爵彭國公。竇建德部將劉黑闥不甘心失敗,起兵反唐,自立為漢東王。王君廓參與平定劉黑闥之戰,之后奉詔駐防幽州。
625年,突厥入侵,王君廓竟然打敗突厥,俘斬二千人,繳獲戰馬五千匹,打破突厥不可戰勝的神話。唐高祖李淵聽捷報后,欣喜非常,征召王君廓入朝,并賜給他御馬,還允許他騎馬上殿,并賜給他錦袍金帶,然后再讓他回到北疆幽州。
李淵的堂侄廬江王李瑗,在626年出任幽州大都督,但李淵認為他沒有軍事才能,便讓王君廓照顧輔佐他。李瑗久仰王君廓大名,對他言聽計從非常倚重,并跟王君廓結為親家。但李璦跟太子李建成關系密切,玄武門之變李建成伏誅,李淵派使者征召李瑗入朝。
李瑗搖擺不定,向王君廓問計,哪曾想王君廓想在李世民面前立功,便慫恿挑撥李璦反叛,這位“表演藝術家”在李璦面前痛哭流涕,勸李璦反叛朝廷。但李璦的部下認為王君廓反復無常,應該讓燕州刺史王詵奪取王君廓的兵權。
老謀深算的王君廓聽聞此事,直接面見王詵,并將其斬殺。王君廓手持倒霉蛋王詵的首級,激勵部下討賊。半路上,王君廓用榮華富貴,策反了李瑗的親信。眾叛親離的李瑗被王君廓生擒,王君廓怕李瑗會招出自己慫恿李瑗反叛朝廷,便將其勒死。
果不其然,王君廓因平李瑗叛亂有功,擢升左領軍大將軍,兼任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祿大夫,罪臣李瑗家中人口賜給王君廓為奴,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王君廓自恃立下大功,驍勇善戰,便不守法度,幽州長史李玄道不僅是李淵的族弟,還是房玄齡的從甥,更是秦王府主簿,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
李玄道用朝廷法度約束王君廓,王君廓因其身份特殊,有心除之但投鼠忌器,日常生活的齟齬讓王君廓疑慮不安。適逢貞觀天子登基坐殿,王君廓奉詔入朝,臨行前,李道玄托王君廓將一封書信,送給從舅房玄齡。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王君廓,認為李玄道會告發自己,便將書信拆開閱讀。哪曾想,王君廓是赳赳武夫,不識草書,誤以為這是李玄道的告發信。
結果這位陰謀家,在渭南館驛殺死驛站吏卒,搶奪驛馬準備投奔突厥,結果半路上不知何故死于鄉野村民之手。李世民念及舊情,本打算厚葬王君廓,善待王君廓家人。但御史大夫溫彥博認為王君廓是叛將,所以李世民將王君廓貶為庶人。
李玄道也被王君廓牽連,被流放巂(xī)州(現四川西昌)。有趣的是,這位反復無常的小人王君廓,在大隋唐袍帶書和《興唐傳》中,竟然是王宣王君可的藝術原型。
小說中的王君可,義字當先,家住河北五柳莊,原本是綠林豪杰,擔任綠林北路總瓢把子之職。此人生得面如重棗,美髯垂胸,掌中三停青龍刀,胯下棗紅馬,最喜歡穿鸚哥綠的戰袍,因此得名:“綠袍帥,美髯公,大刀王君可。”
此人仗義疏財,收留羅士信居住,連目空四海的小羅成,對王君可都非常尊敬。賈家樓四十六友結義時,王君可排行第六,位列瓦崗寨五虎上將第二。“四猛”中的第二猛,鐵槍將來護兒,便是被王君可所斬。《薛仁貴征東》時,長國公王君可跟隨李世民跨海征東,后奉命在獅子口把守戰船,因受了風寒病逝軍中。
第一名貴戚豪族英冠人杰——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長孫無忌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是李世民奪得皇位最堅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為“凌煙閣功臣第一”。歷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30卷。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晉王李治(即后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于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體弱擅權,與武氏結怨。后遭武氏寵臣許敬宗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貴州),不久被迫自縊身亡,有詩三首存世。
河間王李孝恭
第二名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將,高祖從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個兒李孝恭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軍元帥,率李靖等諸將,鎮壓輔公祏,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籍沒妻、子。其后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遂不得李世民寵信,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
第三名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陜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被外調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時稱“房謀杜斷”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鄭公魏征
第四名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魏征河北館 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后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后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魏徵死后,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梁公房玄齡
第五名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 人。唐朝初年房玄齡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申公高士廉
第六名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
高土廉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長孫皇后的舅父,曾多次照顧年幼時的長孫氏兄妹,官至尚書右仆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貞觀十二年(638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鄂公尉遲敬德
第七名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尉遲敬德人。唐朝大將,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后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后無用武之地,曾于宴會之上因議論軍功打傷某宗室將領。晚年閉門不出,煉制丹藥自服,最終得享天年。
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門神。
衛公李靖
第八名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571—649),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陜西)人,唐朝偉大的軍事家、李靖軍事理論家、統帥。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并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李靖是諸多將領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軍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終生無大患。但是由于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所以多數時間賦閑在家。
宋公蕭瑀
第九名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蕭察。與唐朝爭地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能書,骨鯁正直,并深精佛理。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舉進攻,奮力抵御。李淵起兵后,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后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貞觀二十二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謚曰“肅”,太宗認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后謚曰“貞褊公”,冊贈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見一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龍鱗,使人耿耿于懷。
褒公段志玄
第十名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唐初齊州人(現山東臨淄),唐代開國功臣。其父段偃師,隋末為太段志玄原書佐,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隨父在太原時,甚為李淵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淵起兵時,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絳郡(今山西新絳),攻永豐倉(在今陜西大荔縣境),皆為先鋒,并歷遷左光祿大夫。又從劉文靜與隋將屈突通相持于潼關。劉文靜為屈突通之將桑顯和所襲,軍營潰散。志玄率20余騎赴擊,連殺數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來殺敵,唐軍于是復振,大敗隋軍。后又與諸將迫擒屈突通,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嗣后從秦王李世民于東都(今河南洛陽)征討王世充。沖擊敵陣時,馬倒被擒。敵方兩騎將夾持志玄渡洛水時,志玄突然騰身向上,兩騎將隨之墜落馬下。志玄迅速奪取一馬,急馳而歸,數百騎尾追其后,但無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竇建德后,以功遷秦王府右二護軍。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莊肅”。
夔公劉弘基
第十一名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時落拓不羈,與一些輕浮子弟和任俠交往,不謀家產,依賴父親的名聲當了一名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
蔣公屈突通
第十二名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屈突通(557年—627年),復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剛毅,志尚忠愨,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因此民間順口流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舊唐書·屈突通列傳》其弟屈突蓋)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畏心理。李淵起兵后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后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后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升右仆射。后被委派鎮守洛陽,于貞觀元年病故。
勛公殷開山
第十三名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殷開山(—622年),名嶠,以字行,京兆鄂(今陜西鄂縣)人。為隋太谷長。唐高祖召補大將軍掾,歷遷吏部尚書。涉書,工為尺牘。《唐書本傳》其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殷開山年青時以學行知名,尤善盡牘寫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為長史,常常四處招慰關中流民、群盜,并與劉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賜爵陳郡公。后來又跟隨太宗評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以軍功進爵勛國公。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陜東道大行臺右仆射,謚曰節。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貞觀四年,詔以佐命之功配饗唐高祖廟庭。
譙公柴紹
第十四名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柴紹柴紹(57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將,曾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歷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柴紹出身于將門,自幼便“趫捷有勇力”( 《舊唐書·柴紹列傳》 ),以以抑強扶弱而聞名于少年時便當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煬帝長子)的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也將三女兒(即后來的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后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
第十五名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長孫順德,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親長孫愷,隋朝時任開府。順德在隋朝時任右勛衛。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此后功勞不顯。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順德與秦叔寶等人共同打擊李建成的馀黨。太宗即位後,封食邑一千二百戶,又特賜宮女。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追封為邳國公。永征五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勛公張亮
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公張亮
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人。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史載,張亮“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隋煬帝大業年間,投李密瓦崗軍,因告密而獲得信任。后來屬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齡薦張亮給李世民,為秦王府車騎將軍,逐漸大受寵任。李世民與太子、齊王爭位時,派張亮到洛陽一帶,廣結當地豪杰以待時變。齊王李元吉向李淵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因此他被唐廷逮捕,嚴刑拷打下倒一直沒把李世民招供出來。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貞觀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張亮因為以前檢舉過侯君集,此次受獎擢升為刑部尚書且參知政事。646年,常德告發張亮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太宗命馬周調查此事確鑿。太宗與百官議論,定張亮為死罪。4月17日,張亮在長安西市處斬。
陳公侯君集
第十七名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人,唐朝名將,唐初大將。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為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為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十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因李世民念舊,故而留一子以繼侯君集香火,并且時常到凌煙閣觀侯君集畫像而哭。
郯公張公瑾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后為尉遲敬德等人將張公瑾薦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兇,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后,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第十九名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程咬金程咬金(589-665),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節,字義貞,生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歲。隋末,程知節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后降唐,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干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于皇宮凌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一。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后,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
第二十名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漢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病故。
邢公劉政會
第二十一名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人也,祖環雋,北齊中書侍郎,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病故。謚曰襄。
莒公唐儉
第二十二名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漢族,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北齊大臣,其父唐鑒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為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時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后,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匈奴,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竟于亂軍之中逃生,授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高宗顯慶元年病故,謚曰襄,陪葬昭陵。
英公李績
第二十三名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李績(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逝。高宗親為舉哀,輟朝七日,贈太尉,謚曰貞武,陪葬昭陵。
胡公秦叔寶
第二十四名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叔寶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未參與玄武門之變,但事后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1]
歷史上的隋唐英雄
隋唐演義》中描述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象秦瓊、程咬金、李元霸、徐茂公、羅成這些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這些英雄人物在歷史上大多確有其人,但其事跡往往與演義上描寫的相差不少,有的甚至是大相徑庭。在此向大家介紹一下,也好讓大家了解一下隋唐好漢的真實故事。
1、秦瓊字叔寶
演義:
《隋唐演義》中的主人公,仗義疏財的山東好漢,先為瓦崗寨大元帥,后投奔李唐,成為李世民手下的數一數二的大將。
歷史原型:
初隨隋將來護兒、張須陀鎮壓起義軍,以勇悍聞名。張須陀被瓦崗寨擊殺,秦瓊轉投隋將裴仁基,后隨裴仁基降瓦崗寨。及瓦崗寨李密兵敗,秦瓊又為王世充將,但他不齒王世充為人,公然反叛投唐,從此成為李世民的部將。
秦瓊先后隨同李世民征討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屢立大功,逐漸成為秦王最為器重的部將,被封為翼國公(死后改封HU國公)。玄武門之變,秦瓊參與誅殺建成、元吉,但此后多病,蓋因征戰時老傷所致。貞觀十二年(638年)病死,陪葬昭陵,其畫像繪于凌煙閣。
評論:秦二哥實乃一勇夫爾。
2、程咬金字知節
演義:
《隋唐演藝》中又一位主人公,外號“混世魔王”,人如其名,干的混事數不勝數,曾為瓦崗寨大魔國國王,后投降李唐,憑小聰明和運氣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運氣極好,活到一百多歲,歷經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將。
歷史原型:
自幼就以勇武聞名鄉里,尤其善于馬上使槍,后投李密,統率李密最精銳的近衛軍。李密兵敗,程咬金成為王世充部將。但程不愿為王世充部下,遂說動秦瓊等多員勇將一起叛逃,投入秦王李世民帳下。
程咬金在李世民對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的戰爭立下不少戰功,被封為宿國公(后改封盧國公)。后遭到太子一黨陷害,遂勸秦王先下手為強。玄武門之變后,歷任高官。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統率大軍征討西-厥阿史那賀魯,但因屠殺降軍,喪失人心,最終無功而返,因此被免官。但不久又被唐廷起用,此時咬金年事已高,遂向朝廷告老還鄉。麟德二年(665年)病死(活得確實比較長),陪葬昭陵。
評論:除了活的長,其他沒什么特別的。
3、李元霸
演義:
隋唐第一條好漢,手持兩把大錘,縱橫天下,但因違反師訓,先后殺死了使用鎦金鏜的伍天錫、宇文成都,遭到天譴,被雷電劈死。
歷史原型:
名李玄霸,李淵第三子,早死,無后,后追封為衛王。
評論:反正死的早,就任由演義作者發揮了。
4、羅藝
演義:
原北齊將領,秦瓊的姑父,后被楊林招降,被封為“北平王”,以“羅家槍”聞名天下,最后被竇建德部將蘇定方射死。
歷史原型:
又名李藝,出身將門,善射,勇于攻戰,為隋虎賁郎將,守北平,屢破四方賊寇。適逢天下大亂,羅藝趁亂起事,占據北平,自稱幽州總管。宇文化及、竇建德、高開道等反王先后譴使勸降,羅藝都不準,獨降于李唐(有眼光)。被唐皇封為燕王,賜姓李。在征討劉黑闥的戰斗中,羅藝立功不小,但他自恃功高,狂傲無禮,曾一度被免職。后因-厥屢屢南犯,羅藝又被重新啟用,鎮守涇州。太宗繼位,羅藝因是太子建成一黨,恐遭迫害,遂發動叛亂,占據幽州,但不久為部將所殺。
評論:羅藝原來是太子建成一黨,誰能想到?
5、羅成
演義:
隋唐第七條好漢,羅藝之子,秦瓊的表弟。英俊貌美,武藝高強,自視甚高。曾奪得天下第一武狀元,后投唐,為唐軍第一勇將,立下赫赫戰功,曾一人獨擒八大反王。此后遭到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陷害,中蘇定方之計,被亂箭射死。
歷史原型:
羅藝有子,但史書并未記載其事跡。
評論:又是一個使作者得以充分幻想的角色。
6、柴紹
演義:
李淵的女婿,演義中是一個白面書生的形象。
歷史原型:
柴紹祖、父俱為高官,其幼年即以矯健勇猛聞于關中,李淵因此以女妻之。李淵起兵,柴紹為馬軍總管。下臨汾,平絳郡,敗隋將宋老生、桑顯和,屢立戰功,一直到唐軍攻下長安。之后柴紹又隨秦王平定薛舉、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諸反王,被封為霍國公。吐谷渾、黨項來犯,柴紹統軍大敗之。貞觀二年,又破梁師都于夏州。貞觀十二年(638年)病死。
評論:唐軍中的猛將搖身一變成為手無縛雞之力的奶油小生,演義中對柴紹的藝術加工也太夸張了。
7、尉遲敬德
演義:
隋唐演義后期的主人公,原劉武周部將,后降唐,成為李世民手下與秦瓊齊名的勇將,多次救秦王于危難之中,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功。 最后為救薛仁貴撞死在朝門。
歷史原型:
原為劉武周手下驍將,善避槍奪槍,武周敗亡后,降唐,參與了征王世充之役,曾槍挑敵勇將單雄信。后又隨軍征討劉黑闥、徐元朗,救秦王于重圍之中,立下大功。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扮演了重要角色。先是力勸秦王先下手為強,后于玄武門射殺齊王元吉,立下頭功,事后李世民將齊王府邸賞于敬德。
太宗繼位后,封敬德為吳國公(后改封鄂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同掌朝政。但敬德自以為功高,經常侮辱群臣,最終被外放。后太宗征高麗,敬德隨軍出征。敬德晚年迷信方術,曾閉門不出達16年之久。高宗顯慶三年(658年),敬德年74而亡,陪葬昭陵。
敬德有一子名尉遲寶琳,這與演義中相符。
評價:尉遲老黑的道德水準實在不怎么樣。
8、江夏王李道宗
演義:
《薛家將》中的反面人物,多次陷害薛仁貴,最終惡有惡報。
歷史原型:
李道宗論輩份是李淵的叔父,但年紀卻與李世民相仿。17歲即經戰陣,向李世民獻計大破劉武周軍,之后在與竇建德、王世充的戰爭中也屢立奇功。
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道宗任靈州總管,屢敗梁師都叛軍與-厥軍,擴地千里。太宗貞觀三年(629年),與李靖共破東-厥,擒頡利可汗。之后又與李靖大敗吐谷渾,立有大功。但在貞觀十二年(638年),李道宗因貪污罪被罷官。一年后,道宗重被朝廷啟用。征高麗之役,與李績同為唐軍先鋒,立下很多戰功,曾向太宗獻計奇襲高麗后方,可惜未被采納。
貞觀21年(647年),李道宗告老退休。高宗永徽四年,素與李道宗不合的長孫無忌、褚遂良利用房遺愛叛亂之事陷害李道宗,致使他被流放象州,死于路上。后長孫無忌、褚遂良倒臺,道宗被平反。
李道宗晚年頗好學,敬慕賢士,不以地勢欺人,在宗室之中與李孝恭齊名,最為當世所重。
評論:李道宗真乃一代名將也,可在演義中卻被描寫的齷齪不堪,實在讓人為他感到惋惜。
9、徐茂公
演義:
瓦崗寨的軍師,諸葛亮一類的半仙級人物。
歷史原型:
原名徐世績,子茂公,后賜姓李,高宗朝為避太宗諱改“世績”為“績”,遂以李績之名聞名于世。
李績在隋末的亂世中曾稱霸一方,后投瓦崗寨李密。向李密獻計攻克黎陽糧倉,開倉放糧,使瓦崗寨十日內增兵二十萬。及李密被王世充所敗,李績拒有瓦崗舊地,不久降唐,被封為舒國公(后改封英國公)。李密叛唐被殺,李績為其發喪。
竇建德攻黎陽,李績一度被迫投降,但不久反正,投于秦王旗下。之后在唐對竇建德、王世充的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唐軍中地位僅次于秦王。后又平定徐圓朗叛亂,擒斬徐圓朗。
武德七年(624年),李績與李孝恭征討南方反王輔公袥,大敗其部將陳正通、馮惠亮,追斬輔公袥。次年又于并州敗-厥軍。
太宗繼位,李績與李靖計劃奇襲東-厥,李績作為李靖的后援,截斷了頡利可汗的退路,保證了戰斗的勝利。貞觀十五年(641年),又大敗薛延陀部。李績曾患急病,太宗親自剪須為其做藥引。
太宗征高麗,李績隨軍出征,立有戰功。貞觀二十年(646年),再破薛延陀。太宗臨死時,恐李績作亂,故意貶其出京加以試探,李績毫不停留,立即離京,高宗繼位后,又對其委以重任。李績善于察言觀色,適時投入武則天一邊,得以維持其在朝中的地位。
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李績統唐軍征高麗,開始其人生中最后一戰。最終唐軍大獲全勝,終于平定高麗。次年病死(也是一個壽星),配享高宗廟庭,并在其墳前筑起象征陰山、鐵山的土丘,以紀念他征討突厥、薛延陀的功績。
李績的孫子徐敬業后起兵反武則天,兵敗被殺,徐家被剝奪賜姓,李績墳被刨,其在世時所作的努力全部白費。
評論:李績在政治上的所作所為真不負“智多星”之名。
10、蘇定方
演義:
原竇建德部將,文武全才,曾設計殺死羅藝、羅成父子,從此與羅家結下不解之仇,后降唐,但最終為羅家后人所殺。
歷史原型:
原為竇建德、劉黑闥部將,驍勇善戰,及竇、劉敗亡,定方歸鄉里。貞觀初年,蘇定方被唐廷重新啟用,隨同李靖奇襲東-厥頡利可汗。高宗初年,蘇定方隨程咬金征西-厥阿史那賀魯,屢獻良策,但不為咬金采納,唐軍終無功而反。次年,朝廷以蘇定方為統帥,再征賀魯。唐軍大破西-厥,生擒阿史那賀魯,定方被封為邢國公。后西域三國反,定方又率軍平定。
高宗顯慶五年(660年),蘇定方以六十九歲高齡統軍征百濟,連敗百濟、日本軍,擒百濟王及其太子。定方前后免三國(東-厥、西-厥、百濟),皆生擒其主,為唐長勝將軍。乾封二年(667年)病死,壽七十六。
評論:又是一個被演義歪曲的偉大人物。
11、靠山王楊林
演義:
隋煬帝的叔叔,隋唐第八條好漢,總管隋朝兵權,為人正直無私,雖然很賞識秦瓊等英雄,但對隋朝忠心耿耿,一心想挽回天下大勢,最后被羅成用回馬槍刺死。
歷史原型:
名楊爽,隋文帝楊堅異母弟,受封衛王。自幼被楊堅之妻獨孤氏收養,因此倍受文帝寵愛。曾三次率隋軍北伐,大敗突厥沙缽略可汗,威震塞北。楊爽儀容俊美,舉止有度,名聲甚好。
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楊爽病,文帝派巫師為其驅鬼,不料鬼沒趕走,巫師倒被嚇死,當夜楊爽病死,年二十五。
評論:如果楊爽不被庸醫所害,他是否真能成為隋的柱石呢?
12、楊義臣
演義:
楊林的弟弟,曾擺下一個八面金鎖陣,后被李元霸、裴元慶、秦用、梁士泰四猛八大錘所破,他自己自殺身亡。
歷史原型:
本姓尉遲,因父親與突厥力戰陣亡,賜姓楊,養于宮中。年長后,善騎射,有將才,曾數次大破突厥軍。煬帝繼位,漢王楊諒叛亂,楊義臣以少勝多,敗叛將喬鐘葵。后煬帝三次征高麗,義臣均隨軍出征,多立戰功,曾一日七捷。
適逢天下大亂,楊義臣四處征戰,先后平定向海公、高士達等反王。但其赫赫威名為煬帝所忌憚,被招回朝中,不久病死。
評論:他倒和楊林有幾分相似。
13、裴元慶
演義:
隋唐第三條好漢,其姐嫁于程咬金。手使兩把大錘,勇猛異常,四明山一戰,十八路反王無數兵將,只有他能接李元霸三錘。后中隋將新文禮之計,于山谷中被燒死。
歷史原型:
名裴行儼,隋將裴仁基之子,驍勇善戰。裴仁基討伐瓦崗寨,雖累有勝利,但屢遭監軍陷害。于是裴仁基父子殺隋監軍,率眾歸瓦崗寨。后李密與王世充決戰,裴仁基獻計分兵偷襲洛陽,但不被李密所納。后李密戰敗,裴氏父子被王世充所俘。王世充以侄女嫁于裴行儼,待其父子甚厚。
裴行儼每有征戰,所向披靡,號“萬人敵”,王世充憚其威名,頗加防范。裴仁基知其意,于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密謀行刺王世充。事泄,裴氏父子俱被王世充所殺。
評價:確為一員猛將,可惜未逢明主。
14、單雄信
演義:
山東二賢莊莊主,先為瓦崗寨大將,后歸順王世充,為其駙馬。因兄長被李淵誤殺,誓死不降唐,最終被唐軍處死。
歷史原型:
瓦崗寨前寨主翟讓的好友,善馬上用槍,瓦崗寨軍中號為“飛將”。后翟讓被李密所殺,單雄信以大局為重,歸順了李密。后李密兵敗,單雄信降王世充,為其大將。秦王兵進東都,雙方大戰,秦王曾一度被洛陽軍所圍,單雄信舉槍刺秦王,幸得唐將尉遲恭所救。及王世充覆滅,雖然李績等瓦崗寨舊將為其求情,但單雄信仍被處斬。
評價:看來歷史上不是單雄信記仇,而是李世民記仇。
15、王伯當
演義:
外號“勇三郎”,瓦崗寨的神箭手,曾一箭射死隋唐第九條好漢魏文通。對李密忠心耿耿,一直陪伴其左右,最后和李密一起被唐軍射死于斷密澗。
歷史原型:
李密的學生,隨李密一起投奔瓦崗寨,為李密心腹。李密與王世充在偃師決戰,命王伯當守后方基地金墉城。不久李密兵敗,王伯當亦棄金墉城,與李密相會。李密決定降唐,害怕王伯當離他而去,王伯當表示愿意誓死相隨。
李密降唐后,因不被李淵重用,決定造反。王伯當苦勸不成,于是決定與李密共存亡。李密襲取桃林縣后,欲投部將張善相,途中被唐將盛彥師伏擊,李密、王伯當俱死。
評價:王伯當真乃忠義之士也。
16、薛仁貴
演義:
“薛家將”的第一任主人公,是太宗朝后期的主要軍事統帥,留下“白衣破高麗”、“三箭定天山”等傳奇故事。最后在征西涼之時,中敵將楊凡之計被圍,被其子薛丁山誤射而死。
歷史原型:
出身窮苦農民,太宗征高麗時從軍。在遼東戰場上屢立奇功,曾身著白盔白甲橫掃敵陣,引起太宗注意,將其調入禁衛軍。高宗繼位后,宮中曾發洪水,幸得薛仁貴所救。后又多次出征高麗,多有斬獲。
薛仁貴武藝高強,曾一箭射穿五層甲。鐵勒叛亂,仁貴率軍平叛,對方派驍騎數十前來挑戰,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嚇得其余人全部投降,薛仁貴將其全部活埋。不久即平定叛亂,此即為“三箭定天山”。
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與李績等同征高麗,連敗高麗軍于新城、扶余,經兩年奮戰,終于平定高麗。薛仁貴在勝利后被派鎮守平壤,指揮高麗境內的常駐唐軍。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貴率唐軍十萬征討吐蕃,但由于副將郭待封私自行事,仁貴部被吐蕃軍四十萬所圍,唐軍大敗,戰后薛仁貴被撤職。
不久高麗叛亂,薛仁貴再次被啟用,但不久后又因罪被流放。直到開耀元年(681年),六十八歲的薛仁貴才因大赦回朝,率軍抗擊突厥。突厥聽說領軍的是薛仁貴,嚇得四散而逃,唐軍大獲全勝。永淳二年(683年)病死,年七十。
評論:薛仁貴的一生為什么是“傳奇人物”做了很好的注釋。
17、薛丁山
演義:
薛仁貴之子,娶樊梨花為妻,曾率軍平定西涼,后被武則天殺害。
歷史原型:
名薛訥,薛仁貴之子。在擔任藍田縣令之時,就敢拒絕當朝酷吏來俊臣的不義之舉。后突厥犯邊,武則天因薛訥為將門之后,將他調往幽州前線。薛訥久駐邊關,立有戰功。玄宗曾于新豐操練唐軍,獨薛訥和解琬部進退有序。
突厥、契丹、奚聯合寇邊,薛訥力主出擊,得到玄宗許可,但因其余諸將逡巡不前,唐軍大敗,薛訥被撤職。
不久吐蕃軍十萬犯境,薛訥被重新啟用,擔任隴右節度使。他連敗吐蕃于武階驛、長城堡,斬獲無數。之后薛訥一直鎮守青涼,年七十二而亡。
評論:歷史上的薛丁山確實在西面達到了他事業的高峰。
18、宇文成都
演義:
隋唐第二條好漢,雖為奸臣宇文化及之子,但行事光明磊落,從不耍奸詐計量,算得上一條好漢。但其家世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最后在與宿敵李元霸的決戰中被殺。
歷史原型:
宇文化及有二子,名承基、承趾,但與其父一樣無用。竇建德擊敗宇文化及軍后,宇文父子一起被殺。
評論:李元霸、羅成、宇文成都,為什么隋唐演義中最厲害的幾個都是虛構的?
19、羅士信
演義:
隋唐演義中“三猛”之首,力大無窮,是唯一能與李元霸匹敵的人。秦瓊的干弟弟,為人頭腦簡單,渾渾噩噩,但極重情意。
歷史原型:
隋末,賊寇王薄等犯山東,隋將張須陀率軍擊之,羅士信時年十四歲,投軍,為須陀所輕。羅士信遂披重甲上馬操練,這才得以從軍。在隨后的戰斗中,羅士信一馬當先,所向披靡,賊軍大敗。之后羅士信每殺一敵,必割其鼻,以環穿之,代替首級。張須陀被羅士信的武勇折服,將自己的馬獎給了他。之后張須陀、羅士信互相合作,連戰連捷。
后張須陀中李密之計,兵敗戰死,羅士信歸順瓦崗寨。在與王世充的戰斗中重傷被俘,被王世充收為部下。王世充初待士信極厚,但后來稍有減少,羅士信不滿,于是率部轉投李唐,被任命為絳州總管,封郯國公,率軍對抗王世充。
羅士信不僅作戰勇猛,而且賞罰分明,治軍極嚴,在謀略方面也并不是一竅不通,曾設計智取洛陽的外圍據點千金堡。洛陽平定后,羅士信為當初提拔自己的老上級裴仁基發喪,葬于邙山以北,并說:“我死后,愿葬于裴將軍之旁。”
后隨秦王攻劉黑闥,得一城,先是唐將王君廓守,劉黑闥軍猛攻,王君廓不敵,羅士信自請入城代替王君廓。入城后,敵軍攻打更急,四面圍困,斷絕了唐援軍。最終城破,羅士信被俘,劉黑闥欲說降羅士信,士信不從,遂被殺,年二十八。秦王聞羅士信死,很是傷感,重金購得其尸,葬于裴仁基墓之側。
評論:歷史上的羅士信決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漢,只可惜死的太早,否則很有可能成為一代名將。
20、史大奈
演義:
原為北平王羅藝的部將,曾在北平擺擂,引起秦瓊打擂。后投奔瓦崗寨,武藝平平,有幾分蠻力,在《隋唐演義》中是不太重要的小人物。
歷史原型:
本-厥人,隨處羅可汗入朝,為隋將。李淵起兵太原后,史大奈率部歸順。在與隋將桑顯和的戰斗中,史大奈率騎兵襲擊敵軍背部,對戰斗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之后在唐軍攻取長安的過程中也立功不少,被賜姓史。之后隨同秦王征討薛舉、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太宗繼位后,他成為禁衛軍將領,受封竇國公。后病死。
評論:史大奈原來是“國際友人”。
21、王君廓
演義:
瓦崗寨的先鋒官,長著一把大胡子,手使大關刀,外號“賽關公”。
歷史原型:
出身貧寒,善盜,為禍鄉里。隋末天下大亂,王君廓趁機聚眾占山為王。他先是設計打敗了隋河東丞丁榮,之后隋將宋老生來攻,王君廓不敵,于是利用詐降逃脫。
李淵起兵后,招降王君廓,君廓不應,反投李密。但李密待其不厚,于是王君廓又轉投李唐。他隨同李世民攻洛陽,曾以十三人破敵軍萬人,并截斷洛陽軍糧道(估計王君廓是在王世充后方搞游擊戰),立功不小,被封為彭國公。據說他在與竇建德軍的戰斗中發憤大呼,鼻耳皆流血,其勇猛可見一斑。
后王君廓鎮守幽州,防御突厥。廬江王李瑗謀反,派部下王先接管其軍。王君廓不慌不忙設計殺死王先,生擒李瑗,平定了叛亂。
王君廓不守法度,屢被長史玄道以法繩督,于是心生疑慮。不久他被招回朝中,王君廓恐懼不安,于路上殺死驛站官員,逃亡突厥,但中途被鄉民所殺。李世民念其舊功,不予追究,引起朝官不滿,最終貶王君廓為庶人。
評論:王君廓應該算我介紹的所有好漢中最奸詐的一個了,但出身大盜的他恐怕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最后會死于鄉民之手。
22、薛剛
演義:
《薛剛反唐》的主人公,薛丁山的第三子。率領各路人馬反抗武則天,最終恢復李唐王朝。
歷史原型:
名薛嵩,薛仁貴之孫。為人豪邁,以臂力騎射聞名。后投安祿山叛軍,累戰有功,
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后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后被隱士勸,遂止,并圖其形于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這是不是座右銘的來歷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評論:歷史上的“薛剛”才算真正反過“唐”。
附錄:凌煙閣群臣唐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刻功臣二十四人畫像于凌煙閣,以紀念其功績。
這二十四人為: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禹,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秦叔寶
唐朝有姓王的開國名將:王君廓 大隋唐的王君可的原型就是王君廓 王君廓出生年不詳,逝世于627年。王君廓是唐朝開國功臣之一,有勇有謀,以他當時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而言,是完全能被列入凌煙閣的。但由于王君廓為人卻狡桀多變,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黃君漢:隋末唐初名將,在唐初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黃君漢(581年~632年),字景云,東郡胙城縣人,隋末唐初名將,汴州刺史黃察之子。
出身江夏黃氏,英勇善戰。大業八年(612年),應召從征高句麗,頗有功勛。起家立信縣尉,遷越騎校尉、東郡司馬。參加瓦崗起義,授河內總管。兵敗歸順唐朝,授懷州刺史、東郡公,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在唐初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跟隨名將李靖平定輔公祏之亂,擔任潞州和夔州的都督,冊封虢國公。貞觀六年(632年),去世,時年五十二歲,追贈兗州都督。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黃君漢出身鄉豪,隋文帝開皇元年時出生。隋煬帝于大業八年(612年)遠征高句麗,黃君漢被招募從軍,以先登之功獲得封賞,授立信縣尉。后被選補為越騎校尉、本府司馬。
投靠瓦崗
瓦崗軍首領翟讓任東都法曹時,坐事當斬。黃君漢時為獄吏,見其驍勇,暗中將他放走。翟讓遂亡命于瓦崗,成為瓦崗軍首領,領導隋末農民起事。李密成為瓦崗軍的首領后,黃君漢率眾歸附,被授上柱國、河內總管,冊封汾陰縣公,據守在柏崖城。
投靠唐朝
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擊破李密,李密西逃長安,投奔李淵。黃君漢在崔義玄的游說下,也歸附李淵,黃君漢被授上柱國、使持節、總管懷州諸軍事、懷州剌史,冊封東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崔義玄為懷州司馬,仍舊駐守柏崖。
洛陽虎牢
武德三年(620年)夏四月,黃君漢以懷州總管率軍大破王世充太子王玄應于西濟州(今河南濟源市)。
七月,李淵命李世民率軍東征王世充,王世充獲知唐軍來攻,急從各州鎮調選驍勇至洛陽,分守堅城;加強襄陽(今屬湖北)、虎牢、懷州(治河內,今河南沁陽)等地守御,自率步騎3萬準備迎戰唐軍。但由于唐軍勢大,只好退守洛陽。李世民決定先掃清外圍,然后攻城。
于是令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陽(今宜陽西)進據龍門(今洛陽南),潞州行軍總管劉德威自太行進圍河內,右武衛將軍王君廓至洛口(今鞏縣東北)斷敵糧道,懷州總管黃君漢自河陰(今孟津東北)襲破回洛城(今偃師北),自率主力屯于北邙山(今洛陽北),連營進逼洛陽,待機攻城。
八月,黃君漢遣校尉張夜義,夜里以水軍從孝水河而下,攻克回洛城。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二,李世民擊破竇建德10萬大軍,竇建德被俘,初九王世充在洛陽出降。黃君漢以功拜使持節、總管懷陟恭西濟四州諸軍事,懷州剌史,冊封虢國公,食邑三千戶。賜黃金百兩,雜彩千余段。
滅輔公袥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舒國公輔公祏在丹陽(今江蘇南京)起兵反唐,自稱宋帝,年號天明,攻占海州(今江蘇連云港)等地。時北方已定,八月廿一,唐高祖以趙郡王李孝恭為行軍元帥,永康縣公李靖為副元帥,李勣、任瑰、張鎮州、黃君漢、盧祖尚等七總管并受節度。
李孝恭率水軍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李靖自宣州(今安徽宣城),黃君漢自譙(今安徽亳州)以及李勣自泗水,四路共同進軍征討。次月,又任命李世民為江州道行軍元帥,總領四路大軍。
輔公祏手下將領馮惠亮率水軍三萬駐守當涂(今安徽當涂縣),陳正通、徐紹宗領步騎二萬駐守青林山,又在梁山以鐵鎖橫斷長江水路,并筑起卻月城,周長十余里,與惠亮為犄角之勢。李孝恭在軍議上認為唐軍直接攻破丹陽(南京),則馮惠亮等人自然投降。李靖則認為丹陽石頭城在輔公祏的防守下,極難攻克,唐軍停留時間過長,會腹背受敵。
應先出其不意攻破馮惠亮等人,再率輕兵直取丹陽。
武德七年(624年),李靖率領黃君漢等在當涂苦戰大破馮惠亮水陸二軍,三月廿八,輔公祏棄丹陽而逃,率軍向東去會稽投奔手下將領左游仙,在常州武康(今浙江武康)被擒獲,江南平定。黃君漢以功拜使持節、都督潞澤蓋韓遼五州諸軍事、潞州刺史(今山西長治市)。遷夔州都督(今重慶市奉節縣東)。
貞觀六年(632年),在夔州官舍去世,春秋五十二。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61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武松為什么咬殺玉蘭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