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的故事大家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那么,他到底有哪些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北魏末年,軍閥混戰,各方的矛盾不斷激化,先后涌現出了蕭寶寅、葛榮、爾朱榮等割據勢力,使得整個社會都陷入到了混亂之中。之后,蕭衍為了輔助元顥登上皇位,派陳慶之率領七千軍隊將其護送到洛陽,這便是最早的七千白袍軍的雛形。
但是,在元顥當上皇帝之后,卻變得不思進取,無奈之下,陳慶之只好帶著七千人離開了洛陽。當他到達睢陽的時候,與當地守軍展開了激戰。當時,睢陽的守將丘大千擁有七萬大軍,面對這強于自己十倍兵力的敵軍,陳慶之精心謀劃,以智取勝,以少勝多,最終,將其打敗了。
雖然,后來對方的援軍趕到了,但是,此時的陳慶之卻已將滎陽拿下。隨后,敵軍的援軍陸續到位,數量快速增長到了二十多萬。面對如此多的敵軍,陳慶之不僅沒有退縮,還選擇主動出擊,結果,出奇制勝,再次打敗了援軍。之后,陳慶之更帶著七千白袍軍攻下了虎牢關,大梁等多個城池。
自此,使得陳家的白袍軍在敵軍眼中猶如神兵天降一般由此,很多敵軍見到白袍軍都不敢應戰,紛紛投降。就這樣,七千白袍軍在當時名震天下,其戰績被人們廣為傳頌,而陳慶之與他領導的這支軍隊,也成為了歷代將領們學習和效仿的楷模,因平時愛穿白色袍子,因此,當時有童謠曰: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以七千打二十萬,這人員數量上的巨大懸殊,真是讓人難以想象,最終,還能以少勝多,這在冷兵器時代真的讓人不可思議。
那么,陳慶之的戰績到底是真是假呢?它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我們接著來分析一番。
其實,陳慶之的幾次經典戰役,都是以少勝多。他第一次領兵攻占渦陽,僅僅用了兩千人馬就將當地守軍打敗了,要知道,那可是北魏宗室元延明的兩萬大軍。接著,他又率軍北伐,在睢陽帶領七千白袍軍將七萬守軍擊退。而滎陽一戰,敵人擁有二十萬援兵,但他卻只用了三千精騎就完勝了。
此外,在元天穆、李叔仁等率軍攻下大梁之后,陳慶之對其進行反攻,還是這七千白袍軍,歷經四十多次勇猛作戰,一口氣接連攻下了三十二座城池。從以上的戰績中我們可以看出,陳慶之善于以少勝多,甚至,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令人不可思議。而這些都是史料中記載的事情,應該是確有其事。
其實,陳慶之作為一個凡人,憑借血肉之軀能夠締造出猶如神話般的戰績,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首先,是內因;
梁國的梁武帝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帝王,所以,他在選才和點將方面一定有其過人之處,能夠任用陳慶之也是看中他的一身真本領,可以說,這給陳慶之的成功提供了前提保證。此外,陳慶之善于作戰且足智多謀,在他的軍隊中有著非常嚴明的組織紀律,也只有這樣作風的部隊才能打勝仗。
其次,是外因。
當時的北魏,可以說是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政治腐敗,部隊松散,毫無戰斗力可言,無非就是強弩之末,垂死的掙扎。所以,雖然來與陳慶之對抗的軍隊人數眾多,但是,十個北魏軍人,不抵一個白袍士兵,陳慶之的取勝也是情理之中。
那么,如此神勇的一代將領,是怎么死的呢?
中年時期的陳慶之,接連打了幾個堪稱奇跡的戰役,讓敵軍聞風喪膽,甚至,不戰而降,成為了一代戰神。到了晚年時期,梁武帝再次派他討伐東魏,但與北魏當時的情況不同,東魏的守軍眾多,且戰斗力不差,再加上,異地討伐等諸多不利因素,讓陳慶之的這次戰役并沒有成功,只能帶兵返回。
后來,陳慶之去了豫州賑災,當時的災情非常嚴重,陳慶之為了安撫當地的百姓,避免社會動亂,選擇了開倉放糧,讓人民的饑荒問題得到了解決。而這不僅讓百姓們對其非常感恩,還為他修建了功德碑。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陳慶之卻在當年因病去世了。
雖然,陳慶之是一代武將統領千軍,但實際上他對于騎馬射箭這些都并不擅長,而且,他從小就體弱多病,雖然帶兵打仗,但他卻連一張弓都拉不開。尤其是到了晚年,他的身體更是一天不如一天。還有,他常年征戰,本身就對身體的消耗很大,讓原本虛弱的身體雪上加霜,這些都直接導致了他的病故。
最終,大同五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謚號“武”,長子陳昭繼承了他的爵位。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小說《奔流》中,陳慶之則是小說主角,為用兵天才和不敗名將,三百白騎取得了鐘離之戰勝利。民國作家蔡東藩小說《南北史演義》中,陳慶之事跡與正史差別不大,但是,卻被作者形容為驍將,與史實上陳慶之儒將的形象有所出入。
白袍將軍陳慶之確實是非常厲害。陳慶之的出生并沒有清晰記載,但是,據梁武帝對其的夸贊前兩句“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可以得知,陳慶之大概是出生于庶族或是寒門。
自幼跟隨蕭衍的陳慶之,在蕭衍建梁后被升到主書之位。這一職位是個實實在在的文職,陳慶之就算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沒有機會去實現。
他唯有散盡家財,廣招賢士,耐心等待一個能讓自己實現抱負的機會,而最終,也沒有讓陳慶之失望,四十一歲的他,等到了這個機會并在抓住之后牢牢不放。因為,一件意外的事兒,陳慶之第一次從文官轉為武官。
公元525年,與南梁對立的北魏朝中,叛亂不成的元法僧反而在彭州向南梁投降了,這就相當于主動“被招安”。當然,都知道這是因為元法僧叛亂的結果,又打不過北魏朝廷,便想到:被北魏抓了肯定是沒好果子吃,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南梁投降算了。
但是,這卻成了陳慶之的機遇。
接受元法僧投降的梁武帝偏偏就封了陳慶之為將軍,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源于梁武帝對他的了解,讓其與胡龍牙等人前去接應。
從此,陳慶之的武將之路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同年五月,回軍后的陳慶之再次領著兩千人護送豫章王入徐州。陳慶之第一次領兵是以一位“降官”的身份,而從,這次以后陳慶之正式轉變成一位能夠讓上面放心,真正能率兵打仗的大將軍。因其平時愛穿白色袍子,當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護送途中,面對魏國的兩萬士兵,陳慶之一鼓擊潰魏軍營壘,若非豫章王投降,士氣不振,梁也不一定會輸。但是,即使在這種局面下,陳慶之依然帶領部下全身而退。次年,隨元樹出征,擔任總知軍事,接連攻下兩座城池,一直到結束俘獲七萬五千人。
在之后的十五年間,陳慶之先后參與渦陽之戰、北伐之戰等四十余次戰役,接連拿下北魏三十余座城池,橫掃洛陽。敢領著兩百人就敢深夜襲營,以少勝多更是常態。陳慶之著實是讓人驚嘆,畢竟,老老實實當了幾十年的文官,史料記載他是“射不穿札,馬非所便”。
誰能想到:有朝一日,這么個文弱先生率兵打仗,竟然還能當個常勝將軍。但是,想想陳慶之的前半生似乎又能理解了。
首先,從陳慶之十八歲被正式授予官職以來,本人就算散盡家財也要招賢納士。可見,陳慶之絕非一個安于現狀、一門心思撲在主書一職上的人。相反,他的心中是有思量、有抱負的,只是因其寒門出生、沒任何背景,難免為現狀所限制。
其次,在對陳慶之的記載中就有“善撫士兵,能得其死力”。所謂軍心不振怎么作戰?而陳慶之不僅善于用計,還善于攻心。在渦陽一站中,魏軍久攻不下,軍糧兵器消耗巨大,在這種局勢下士兵軍心渙散,但是,卻在陳慶之的一番慷慨言辭中打消了退意。
之后,軍心大振、誓以死戰的大軍就如同狼虎之師,最終,贏得這場勝利。
再來就是陳慶之的指揮才能了,兩千大軍對魏軍兩萬,七千對二十萬、對三十萬大軍,無一不是以少勝多。幾十場戰役中少有輸者,沒點本事怎么可能,這在陳慶之前的幾十年則完全沒有表現出來,或許,是沒有機會展現。
那么,他的這些本事又是從何而來?
從史料對他的記載中,唯一能看出端倪的大概就是:陳慶之好圍棋。
梁武帝才華橫溢,而擅長的才藝中就有圍棋。擅棋者善戰,下棋者雙方對戰,棋局如戰局,最能考量下棋者的大局觀與思維。歷史中,著名的軍事家如曹操、陸遜等都是棋盤上的高手,而在陳慶之人生的前二十年中,陪梁武帝下棋就是其生活的一部分。
相傳,兩人一下棋可以做到不眠不休,就跟老僧入定一般。加之,陳慶之職位之故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多年的沉淀,這份智慧自然是不容小覷,以致陳慶之得遇機會就能旗開得勝。想想若是沒有前半生的積累,梁武帝也不會派其出征,陳慶之或許也不能成功吧。
名將成林的歷史中,陳慶之的一生頗為傳奇,但是,又好像本該如此。逝年六十五的他謚號為“武”,這也算是上位者對其一生戰績的肯定了。主席曾說道:“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陳慶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是在大通年間的事情,也就是陳慶之四十四到四十六歲的時期。當時魏的朝廷因帝位而產生了內紛,重臣爾朱榮領兵占據洛陽,殺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獨攬權勢。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顥就因此而亡命至梁。
當時的梁主蕭衍決定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陳慶之護衛北海王回到洛陽。其實蕭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擊洛陽,并讓北海王即帝位。陳慶之雖對蕭衍的命令覺得無謀,但最后還是接受了。
于是歷史上最最奇跡戰爭出現了,一個傳說里趙云式的猛將產生了。陳慶之所帶的兵力是多少嘛?是七千騎!而當時魏境內兵力約有近百萬之眾,以七千對百萬,結果想都不用想,但陳慶之作到了!從梁邊境開始,在魏的領土內進擊一百四十日,其間激戰四十七回,水、陸、山、城市攻堅作戰全部都獲得勝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擊滅十萬余兵力,擊敗退約三十萬兵力!造成了洛陽極大的震撼。
陳慶之來了!這句話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連軍隊都放棄了洛陽的守衛逃走,更別說是皇帝和爾朱榮了,洛陽就這樣變成一個空城。更另人吃驚的是陳慶之占領了洛陽后所率的七千騎幾乎沒有損傷!以至于當時就有人評論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陽的人,古今僅此一人。陳慶之占領洛陽達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陽。自認為勝利的爾朱榮親領了三十萬大軍追擊,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會戰都為陳慶之所擊退,直到梁軍渡過一條河后,因為漲水淹至橋上,爾朱榮才放棄追擊,不過這次不算是完勝,到達健康時,七千的兵數滅了一半,但這也相當的完美了。
之后陳慶之依然為梁戰斗著。比如造成了天下大亂的侯景(也就是侯景之亂,就曾以北朝將軍的身份領了七萬兵力與陳慶之的一萬梁軍作戰而遭擊潰,只剩他一個人逃回。而陳慶之至死為止也從未敗過!當他擔任予州刺史的時候,由于農作歉收。有許多人餓死,他除了打開官倉,將儲存的米麥分配給民眾外,還從豐收之處急運米糧前來。予州的人民替這位將他們從饑餓之中拯救出來的刺史建立了祠堂,還稱呼他為仁威將軍。
常勝將軍陳慶之是哪個朝代的武將
我們常用?常勝將軍?來形容軍事將領很會打仗,百戰百勝攻無不克。我們最熟知的常勝將軍就有:秦朝白起,西漢霍去病,三國蜀將趙云、明朝徐達等等,當然還有白袍將軍陳慶之。那么這個陳慶之到底是哪個朝代的武將呢?
馬背上的陳慶之
首先我們來看看陳慶之的生卒年代,這樣根據年份就可以知道他是哪個朝代的了。根據歷史記載陳慶之出生于公元484年,死于公元539年,一查資料就明白了,這個時期正是南北朝時期,在公元484年還是北魏孝文帝時期,在那個時期北魏實行官員俸祿制度,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北魏逐漸衰落,南梁等國家崛起。陳慶之正是一直跟隨南梁武帝蕭衍的,起初他一直都是干的參謀之類的文職,最后才慢慢獨自掌兵成為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武將的。
其次我們也可以從陳慶之的戰役中得知他生活的朝代。天監元年也就是公元502年,蕭衍登上皇帝位,派陳慶之率領2000人護送蕭綜到徐州去。公元526年,陳慶之在渦陽大敗魏軍,在北伐洛陽時,率領七千人大敗丘大千的7萬守城軍隊。當然還有許多,從這些著名戰役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陳慶之是出生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效力于南梁,中年才帶兵打仗,成為一代名將的。所以陳慶之是南朝梁國的武將。
陳慶之生逢亂世,雖然不善武功,沒人過人的勇力,但他憑借著自己的足智多謀,善于謀劃,加之治軍嚴明,打敗了許多強大的敵人,戰功赫赫,也為南梁的統治立下了不朽功勛。
戰神陳慶之戰績可信嗎
眾所周知,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雖然在這個時候名族融合進程加快,文化也不斷發展,但戰亂不斷,人們也飽受其害。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南北朝時期當然也不例外,出了很多有名的帝王和軍事將領,比如南梁的梁武帝和他手下的常勝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雕像
陳慶之的戰績自不必細說,給人們映像最深的莫過于他只帶領七千白袍軍就多次打敗數倍甚至十幾倍于己的敵人,在冷兵器時代這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于是有人便提出了疑問:陳慶之額戰績可信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解開這個疑團吧。
首先讓我們來大致看一下,陳慶之幾次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陳慶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領兵的渦陽,他僅僅用了兩千人馬就打敗了北魏宗室元延明的兩萬軍隊。接著是他率軍北伐時在睢陽,用七千白袍軍打敗了丘大千的七萬守軍。還有就是他在滎陽被圍時,僅僅用了三千精騎就打敗了元天穆等率領的20萬大軍,另外就是元天穆、李叔仁等率軍攻下大梁之后,陳慶之反攻的時候,他再次帶領七千白袍軍,前后作戰四十多次,一鼓作氣攻下三十二座城池。
從上面的戰績我們不難看出,陳慶之都是以少勝多,而且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當然這些事跡都是有史料記載的,可以肯定是確有其事,不是編纂來的,陳慶之也的確有這些戰績。那么他的戰績完全是真的了?當然他也是個凡人,只不過是一些必然因素存在才致使他成就了一個有一個神話。
那么我們來看看這些必然因素,首先是內因,梁武帝作為梁國的皇帝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這也保證了陳慶之的成功。第二是陳慶之善于謀劃,可謂足智多謀,而且治軍嚴明,這樣的將軍帶領軍隊才可能打勝仗。其次是外因,那就是當時北魏已經到了沒落時期,可以說是強弩之末了,政治腐敗軍隊無組織無紀律,戰斗力當然是非常弱的,所以在面對陳慶之白袍軍那樣強大的軍隊時,自然十不如一。真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得陳慶之屢次成就神話。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大將。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字子云,出身平凡。幼時隨雍州刺史蕭衍起兵入建康,任奉朝請。大通初,隸領軍曹眾宗北伐渦陽(今安徽蒙城),破魏軍十五萬人。北魏內亂,陳慶之受命護送南投的北海王顥北還。其部僅七千人,自發縣(今安徽宿州西南),至于洛陽,凡四十旬,共取城三十二,經四十七戰,每戰必勝。后因兵少無援,所部喪亡殆盡,換裝為僧,得還建康,創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有的戰例。陳慶之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時愛穿白色袍子,因此他被人們被譽為“白袍戰神”。
這是網上的消息,據說確實非常厲害,但是沒有留下什么關于治軍或打仗方面的典籍,所以有些方面已無法確定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48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永淳公主的駙馬爺是誰他為什么是個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