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南明擁有半壁江山為什么一年不到就土崩瓦解了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0 19:06:00

南明擁有半壁江山為什么一年不到就土崩瓦解了

對南明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后,留都南京的明朝于五月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弘光政權。然而不到一年,弘光元年五月南京城破,弘光帝被捕遇害,前后不到一年的時間,弘光政權即宣告滅亡。為什么南明如此短命,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擁有半壁南明的中國正統,卻短暫消亡呢?

第一、無主——弘光王朝立主之爭

這件事要從崇禎時代說起,崇禎末期,面對日益困頓的朝局,崇禎萌生了南遷的想法,召見了附馬都尉鞏永固討論南遷事宜,鞏永固也極力表示贊同隨后,左中允李明睿也上書皇帝“南遷”,但是遭到內閣首輔陳演,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的極力反對。此后都察御使李邦華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寫給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遷”,把南京作為陪都,留下一條退路,維系民眾的希望。但是內閣首輔陳演堅決反對“南遷”的,他故意向外透露了這個消息,并且鼓動言官猛烈抨擊“南遷”的主張。

言官的猛烈抨擊讓崇禎皇帝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最終讓崇禎放棄了南遷的計劃,當初朱棣遷都北京之時就將祖宗陵寢放置在北京北方,可以說如果北京失守,陵寢先丟。宗廟社稷怎么辦?陵寢怎么辦?京師百萬生靈怎么辦?國君與社稷同生死,就道義的正統。而讓太子去南京監國的方案也被崇禎否決。他認為太子太小不足于服眾,更重要的是他害怕太子效法唐肅宗靈武兵變,突然自己登基將崇禎變成太上皇,于是在南遷上舉棋不定。最終使得崇禎和太子都斷送在了北京。

這導致南京的朝臣群龍無首,此時南京大員大多在東林黨的手中,加之明末的復社運動,復社聲勢浩大,聲援東林,可以說南京東林黨為大,由于太子與崇禎都已經殞命,立誰為帝王就成了一團亂麻,此時最合適的人選就是萬歷皇帝的三兒子朱常洵的后人福王朱由崧。但是東林黨早年在爭國本時反對福王繼承大統,尤其對于朱由崧即位極為反對,朱由崧為朱常洵長子,身在南京附近的淮安,因此在崇禎太子及定、永二王無法至南京繼位的情況下,福王本為第一順位。然而東林黨人卻持相反意見,以東林領袖錢謙益為首,以立賢為名,主張立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并稱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主天下”。

潞王朱常淓血統偏遠,自然缺乏繼立的理由。當時政治以內閣負責,即使皇帝昏庸,負責的臣下仍可以維持政治機構的正常運轉。以局勢而論,留都諸臣需要的只是一個形式上的精神領袖。而并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的賢君不可。

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認為東林黨實際上是李太后的后黨,潞王是李太后那一脈的嫡系,而福王一直為東林黨不喜,曾經一直主張祖制的東林黨一改初衷,鼓旗立賢,導致相持不下,作為首輔的史可法本可力挽狂瀾,可是史可法卻執意和稀泥,裝聾作啞,招致滅頂大禍。

此時南京城內擁立福王者為齊楚余黨領袖阮大鋮與鳳陽總督馬士英,馬士英早年就有意與東林黨和解,無奈東林黨素來秉持清名,對于馬士英根本不予以正眼相看,招致馬士英忌恨,馬士英老于官場,見自己部將窩里反,想來爭也沒用。連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跡,成為從龍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開始還蒙在鼓里,指手畫腳的不服,又在寫給馬士英的信中痛罵朱由崧昏聵糊涂。沒想到卻成為落在別人手中的把柄。隨即馬士英便帶領大軍殺氣騰騰的護送朱由崧來到南京浦口。大勢已定,滿心悔恨的史可法和東林黨人也只好接受這個現實了。

此時清軍已經南下,南明朝廷還在為誰主天下打成一鍋粥,不亡都怪。

第二、南明三案——政權紊亂之際的權利碾軋

朱由崧登基為帝,自然厚待馬士英、阮大鋮而忌恨東林黨,此時作為東林黨領袖的錢謙益已經去職,史可法自請出鎮揚州,大局更加紊亂,在南京朝堂之上,黨爭進一步激化,朱由崧求助于三鎮軍閥擁立,對以后的局勢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使他自己得償心愿,順利地登上了至尊的寶座。而間接影響,則是江北諸鎮以“天子恩人”,“從龍元勛”自居,南京從皇帝到重臣再沒有人可以控制這支飛揚跋扈的軍隊。從此開了南明軍閥勛鎮勢力尾大不掉的濫觴。

此時崇禎一朝的弊病逐一顯現,軍隊冗兵不斷,國庫入不敷出。地方大將擁兵自重又無大才,南明初建,能打的將領幾乎鳳毛麟角,皆在崇禎一朝被鏟除殆盡。除了左良玉外,南明幾乎無可用之將,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江北四鎮官兵有各個心懷鬼胎,不過匹夫之流。

就在此時,南京又接連爆出三大案件,成為黨爭白熱化的象征。

大悲案

崇禎十七年十二月,忽然有個和尚來到南京,自稱是明朝親王,從兵亂中逃出做了和尚。弘光帝派官員審訊他的來歷,大悲起初信口開河說崇禎時封他為齊王,他沒有接受,又改封吳王。聲稱“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該與他作正位”。弘光君臣見他語無倫次,將大悲處斬。

太子案

同年十二月,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奴仆穆虎從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結伴而行。晚上就寢時發現少年內衣織有龍紋,驚問其身分,少年自稱是皇太子朱慈烺。高夢箕不得已密奏朝廷,弘光帝派遣內官持御札宣召。

1645三月初一日,這個少年從浙江金華到了南京,被交付錦衣衛馮可宗處看管。大學士王鐸曾經擔任東宮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樣,一眼就看出是奸人王之明假冒。

王鐸會同群臣審視后的奏疏是相當可信的。弘光帝“又命舊東宮伴讀太監丘執中往認。之明見執中,亦不識也。于是群疑稍解”。然而此時北京又冒出一個太子,南北兩太子誰真誰假成為歷史謎團,至今無人知真相。

但從現存史料中可以看出當時在弘光朝廷上的官員都知道北來“太子”純屬假冒,但這事一直鬧到清軍占領南京,方告平息。

童妃案

弘光元年,河南有一個姓童的婦人面見南明河南巡撫越其杰,自稱是朱由崧的繼妃,亂離中與朱由崧失散。越其杰和廣昌伯劉良佐深信不疑,一面奏報,一面派人護送來南京。朱由崧立即否認,宣布童氏為假冒。三月初一日,童氏送抵南京,下詔獄由錦衣衛審訊。童氏自述“年三十六歲。十七歲入宮,冊封為曹內監。時有東宮黃氏,西宮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亂不知所在。氏于崇禎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嚙臂為記,今在寧家莊”。朱由崧批駁道:“朕前后早夭,繼妃李殉難,俱經追謚。且朕先為郡王,何有東、西二宮?”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按明朝典制,親郡王立妃由朝廷派員行冊封禮。故而童妃也為假。

明末三案各有一詞,不過可以明確看出來,第一案件為閹黨阮大鋮之流的構陷,后兩案為東林黨反制所為。究其根源,正在于東林—復社中的一些骨干分子視“門戶”、“聲氣”重于國家、社稷,他們愛走極端,甚至惟恐天下不亂。在這些人看來,福藩繼統等于萬歷以來自己在黨爭中最大的失敗,因此一遇風吹草動,不管真相如何,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必欲推倒福藩另立新君才肯罷休。國家糜爛至此,弘光滅亡不遠也。

第三、錯誤政策——聯虜滅寇

弘光帝的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弘光朝廷建立的時候,正值吳三桂降清,聯兵擊敗大順軍,占領北京。弘光君臣由于情報不明,對吳三桂同清朝的關系并不清楚,以為是吳三桂借清兵擊敗了“闖賊”,收復神京,一個個興高采烈,稱之為“功在社稷”的“義舉”。五月二十七日,大學士馬士英疏“陳恢復大計”說:“吳三桂宜速行接濟,在海有粟可挽,有金聲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虜。原任知縣馬紹愉、陳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當咨送督輔以備驅使。”次日,弘光朝廷即決定“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給誥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赍送”。

其實有客觀史料表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確實希望保留明朝宗室,吳三桂此后卻看出南明懦弱無能,早晚必被滿清所滅,從而開始對于滿清轉變態度,全然為奴為犬。南明卻對此一無所知,由于執行錯誤的政策,加之江北四鎮明廷無力控制,軍閥擴大化下,南明的策略必然留下滔天大禍。

史可法卻在關鍵的時刻自請北上督師,史可法本人乃東林領袖,是東林六君子左光斗的弟子,此時是朝堂東林黨唯一的依靠,史可法自我逃避,導致了滅頂之災。史可法素來執以清名,故而對于亂臣之賊看不過,他對于李自成旗下反正的部隊,不允許其投靠南明,也對投誠的農民軍歧視嚴重,當時明朝還河南還有翻盤機會,可惜南明無人有克復中原之能,河南總兵許定國私通清朝,巡按陳潛夫和參政分巡睢陽道袁樞請四鎮之一的高杰北上。正月十二日夜,高杰在睢州故袁可立府第內被許定國害死,清軍乘機南下。史可法聞訊長嘆無法克復中原。他傷心備至,親自趕往高軍營中做善后工作,立高杰子為興平世子,外甥李本深為提督,胡茂禎為閣標大廳,李成棟為徐州總兵。高杰妻邢氏耽心兒子幼小,不能壓眾,她知道史可法沒有兒子,提出讓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但史可法卻因為高部是流賊出身,堅決拒絕,命高杰子拜提督江北兵馬糧餉太監高起潛為義父,導致江北四鎮與他形同水火。

史可法雖然號稱天下兵馬大元帥卻無兵無將可調遣,史可法從徐州回到白洋口。閻爾梅當時正在史可法幕中,勸他渡河復山東,不聽;勸之西征復河南,又不聽;勸之稍留徐州為河北望,又不聽”,一以退保揚州為上策。

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命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嘔血而死,子左夢庚率全軍投降清朝;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軍的進攻,史可法手中只有三千殘兵,清軍南下之際,左良玉居然率軍與江北四鎮打開了內戰,江北防務空虛,史可法上書請增加揚州防務,阮大鋮居然說:昔日謝安三萬軍隊就能破苻堅百萬大軍,今日史可法手中三千兵足矣。

史可法守城不得,防務不得,清軍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降清,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四月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里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揚州滿城恐慌,史可法血疏告急南京,不報。

四月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眾將攔住。為清軍所俘被殺,清軍占領揚州以后,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尸骨堆積如山,史可法遺體難以辨認,不知下落,一年后,其義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將其衣冠葬于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后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與王秀楚《揚州十日記》清晰描述此事。揚州十日屠城之慘烈,亙古未見,《揚州十日記》清軍殘忍無比,將婦女手腳釘在門板上強暴,將嬰孩兒仍在路上用馬踏爛。慘絕人寰的屠殺導致揚州血流成河。

史可法殞命后,弘光王朝亂作一團,揚州為南明錢糧要沖,揚州丟失后,金陵被圍,五月初八日,清軍乘大霧夜渡長江,次日克鎮江。南明沿江守軍皆潰。總兵鄭鴻逵、鄭彩部水師東遁入海,退回福建。十四日,清軍自鎮江南下丹陽,西趨句容,直抵南京城下。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清軍占領南京。不足一年的弘光王朝宣告滅亡。

南明立國之初,比起南宋條件要好很多,但是崇禎時期留下的積弊和南明無盡的黨爭招致了滅亡。就東晉有王謝大家擁護、南宋太宗僅留趙構一脈,可以說不存在權力過分松懈的情況,而南明時沒有的,南明的滅亡可以說是東林黨爭延續的結果,國有大難之際,各有心懷鬼胎之人,自然國不存。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曾聲勢浩大,席卷半壁江山,為何最終土崩瓦解?

因為吳三桂不得人心,他首先背叛了明朝,然后在明朝滅亡之后又要背叛清朝,這行為令人很不恥,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再加上清政府當時做出的計策也非常成功,所以吳三桂就土崩瓦解了。

三桂可以說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打開了山海關,讓清朝的軍隊才能夠直接殺入明朝的腹地,如果他沒有選擇背叛明朝,而是浴血奮戰,死守不退,那么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吳三桂背叛了明朝之后明朝幾乎是被兩面夾擊,崇禎在老歪脖子樹上吊了,明朝幾乎宣告滅亡,后來南明小朝廷才勉強延續了明朝的名號。

吳三桂背叛明朝之后,得到了清朝的封賞,但是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對他是無比提防的。開始的時候明清朝的軍隊不多,所以需要這些人去控制地方的統治,清朝政府當然知道這些人都是毒瘤,況且這些人能夠背叛一次就能背叛第二次,所以對于這些人,還是非常提防警惕的。

吳三桂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什么樣,索性就造反了,他們的造反得到天下的呼應,因為清政府有段時間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地方大多數是明朝遺族,吳三桂扛起了大旗,民間的紛紛都響應,而且聲勢浩大席卷了當時半壁江山,但是吳三桂這個人不得人心,清政府的政策也非常的陰險,拉攏了一批,打另一批,并且以利誘之,導致吳三桂最終土崩瓦解。

為什么南宋可以堅持上百年而南明幾年就敗亡

這涉及到幾個方面。

 北宋的覆滅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當時北宋之時,看看宋徽宗時代的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知道,那時是北宋政治經濟的繁榮時代,是突然遭遇外敵,沒有反應過來,迅速崩塌的。但當時國家的元氣還在,有戰斗力的西軍也還在,南渡之后,在挺過了開始的時候,便站穩了腳跟,甚至把金耗死,在面對亡國滅邦一般幾個月的蒙古也支撐了幾十年。

 但明朝卻不同,首先明朝不是被滿清滅亡的,滅亡明朝的是李自成。在滿清入關之前,明朝已經先后與滿清,李自成、張獻忠作戰多年,明朝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與戰斗力已經消耗得相當嚴重了。再者南宋的時候,國內是一致對外,明朝的時候,國內起義軍,清軍,南明軍互相攻伐,實力很難凝聚。而且還有吳三桂的投誠,他控制的關寧鐵騎,應該是當時明朝最強的軍事實力。后來起兵也攪動了半壁江山。假設女真南下,北宋的西軍也投降,估計北宋也撐不了幾年。

最后南宋的時候,女真剛剛吞并了遼國,并沒有完全消化,又吃下了整個中原,消化需要時間,原遼國內部也不穩。而滿族當時是和蒙古聯盟,又有吳三桂這樣內應。所以南明才滅亡的如此之快。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45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