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法正總會想起電視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劉備在三國中一直都是處于劣勢,但是上天對劉備可是恩寵有加,關羽、張飛、趙云這樣的不世猛將,這些資本都讓曹操、孫權羨慕不已。劉備陣營中最缺的便是謀士,因為沒有謀士劉備一直是屢戰屢敗,寄人籬下如喪家犬般。諸葛亮的到來讓劉備的情況有了緩和的余地,但是諸葛亮是守城政治的一把手,就是說諸葛亮是治世能臣,不是開疆拓土的能臣,因此在劉備得到龐統的時候,諸葛亮就光榮退居二線,替劉備鎮守大后方南郡。可是龐統卻意外死了,因此諸葛亮只有硬著頭皮上。
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劉備奪下益州,但是與此同時曹操已經奪下漢中,益州在曹操面前就是一個肉,隨時可以蠶食。這個時候和曹操打只能用奇謀,而不能用諸葛亮那樣的明謀,荊州的樊城為何一直在曹仁手中,諸葛亮幾次征討無果,都是因為他不善于用陰謀。而劉備的實力是最弱的,只有用奇謀陰謀,劉備才有可能站穩腳跟。因此漢中一戰諸葛亮已經不是最合適的謀士人選。
龐統死了但是劉備又有了法正法孝直,法正最輝煌的一戰就是定軍山,在他的設計下曹操損失了大將夏侯淵,丟失了漢中,自此益州全境落入劉備手中。法正憑借著這個功勞被劉備封為翼侯,要知道諸葛亮為蜀漢殫精竭慮才是武侯,從這就看出了法正法孝直在劉備心中到底是多么的信任器重。
可是法孝直因為酗酒而早逝,對于他的死劉備也是痛苦不已,諸葛亮曾說過若是法孝直在劉備一定不會發動夷陵一戰,夷陵一戰損失的是蜀漢的青壯派,要知道蜀漢后期的大將基本上是從魏國挖來的。
劉邦和劉備所處的地理環境確實一樣,但是,兩個人手下的將領不一樣,兩個人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不一樣。還有一個就是他們所面臨的敵人不一樣。
因為這三個不一樣,所以,導致了劉邦成功了,而劉備沒有成功。
我們先說劉邦和劉備手下的大將有哪些不一樣?
劉邦手下的大將是韓信,韓信是千年才會出一個的軍事天才將領,他打仗很會投機取巧,而且每戰必勝。
最主要的是,他擅長打以少勝多的戰役。
你看韓信打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就迷惑了當時最驍勇善戰的秦末名將章邯,把章邯騙的團團轉,可以說韓信沒有費多么大的力氣,僅僅就是翻越了一座秦嶺,就打到了陳倉,沖出了漢中,占據了關中之地。
還有韓信的成名之戰,背水之戰,這一戰韓信是利用水源,僅靠三萬人馬,打敗了趙國張耳率領的二十萬大軍。
這又顯示出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
當然韓信打的以少勝多的仗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韓信這樣不世出的將領,劉備手下沒有吧。
你要說劉備手下有諸葛亮,有關羽。
但是,大家不要忘記,諸葛亮大致相當于劉邦手下張良的角色,讓他出出主意,定定天下大勢還可以,真讓讓他帶兵打仗,他的軍事才能真的不敢恭維。
就不拿他和韓信來比了吧。
再說關羽,關羽也就是匹夫之勇,連個荊州都守不住,就更不要說,讓他像韓信一樣,開疆拓土去了。
關羽可以說是劉備帳下最驍勇善戰的人了,他若是都不行,那劉備手下的其它人,就更不行了。
我們再說劉邦和劉備面臨的外部環境的不一樣。
劉邦的時候,整個天下雖說都在項羽這個西楚霸王的掌控下,但是,那時候真正聽項羽話的人并不多。
再加上項羽把整個北方分成了幾塊,給了不同的諸侯王來治理。
這些諸侯王到了出事的時候,并不能團結一心,一致對付敵人。
這也就給了韓信和劉邦出漢中的機會。
韓信帶領軍隊到達陳倉的時候,關中的賽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就全部投降了韓信。
司馬欣和董翳都是項羽分的王,但是,關鍵時候,他們為了保命,就把項羽給忘了,投靠了劉邦。你看項羽的人都是不可靠的吧。
還有就是項羽分封諸侯王的時候,分的不均勻,導致了很多人對他不滿。
陳馀就是第一個對他不滿的,還有齊地的田榮,山賊出身的彭越,他們對項羽的意見很大,索性,他們三個合在一起找項羽的麻煩,不斷給項羽穿小鞋。
項羽不得不去平叛,所以,他陷入到了戰爭中,到了劉邦和韓信殺出漢中和關中的時候,他根本沒法抽身,這也就給了劉邦占領中原的機會。
再說劉備,劉備在漢中面臨的是強大的曹操,這時候曹操早已統一了北方。
整個北方的土地,都歸曹操來管理,所以,他們對抗起劉備來,就更加團結,防守起來就更加的用心,更加的嚴密。
最后再說劉邦和劉備面臨的敵人不一樣。
劉邦的敵人是項羽,項羽是個英雄,他根本看不起劉邦。
所以,這就導致了項羽的自以為是,以為自己就是天,無所不能,手下有可用的人才或者計策,他也不聽,這就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再看劉備面臨的人,那可是曹操呀。
曹操戰國時期排名第一的軍事家,此人不但文韜武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不但有項羽的勇猛,還有有劉邦那樣的胸襟,他能聽進去部下的意見,他手下的人才最多。
這也是劉備根本無法出關中最主要的原因。
綜上所述,就是為何劉邦能出關中,劉備不能出關中的原因。
劉備之所以能打贏漢中之戰,不是因為劉備的整體實力強于曹操,而是因為曹操這漢中之戰根本就沒有認真打過,甚至主動放棄漢中。
劉備在漢中之戰投入的資源,很像田忌賽馬,劉備把自已最好的資源投入戰爭,相當于上等馬,來對抗曹操的關中軍團,相當于中等馬,在局部軍事實力上,劉備實力遠強于曹操。
劉備動用了整個益州的資源,投入軍隊約十萬人,后勤支援約數十萬人,基本上整個益州除了老弱病殘,基本上都干了與戰爭相關的工作,要么運輸糧草,要么制造軍械,要么生產糧食等等。
劉備在發動漢中之戰后近兩年時間,曹操根本就不在漢中前線,與劉備對峙的是曹魏的關中軍團,主帥是夏侯淵,手下將領有張郃、郭淮、曹真、曹休、曹洪、徐晃等人。
劉備方參戰將領是除了關羽之外所有身在益州的將領基本上都參戰了,有張飛、馬超、趙云、魏延、黃忠、吳懿等人,劉備還有謀士法正,就從參戰成員的組成來看,劉備又是一個田忌賽馬,劉備用最好的團隊,對陣曹操的中等團隊,并且曹操還沒有參戰。
單純的比較在漢中之戰投入的資源和實力并不能有力說明劉備的勝利就是實力原因,如果實力強就一定會贏的話,那么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就不用打了,除了局部實力劉備強于曹操外,劉備在漢中之戰斬殺了曹魏關中軍團主帥夏侯淵是曹操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但個人認為曹操最終在漢中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曹操將漢中的百姓全部遷往關中,造成了一種放棄漢中的假象,由此導致一系列人道主義災難,并從根本上動搖了曹軍的軍心,才導致漢中之戰的徹底失敗。
在漢中之戰發生前后,乃至正在進行中時,曹操對漢中百姓的遷移就沒有停過,除了漢中郡,曹操還遷移了武都郡的百姓到關中,據史書記載的遷移百姓人數就達到40萬人。
曹操為什么要遷移百姓呢?
因為冷兵器時代,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人什么也做不到,曹操擔心戰爭失敗后,這些人口會落入劉備手中,那樣就壯大了劉備的實力,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曹操就想提前把人口遷移走。
遷移人口這種事,在當時絕對是大工程,基本上所有的當時百姓都是不愿意離開故鄉的,那種難度如同今天的不給錢拆遷一樣的難度,就是說服當地人遷移就得花相當長的時間。
如果百姓不愿意,曹軍還得來硬的,就會發生各種叛亂,逃亡。當初曹操因為與孫權開戰,擔心淮南的數十萬百姓受到孫權攻擊,因此想遷移這些百姓到北方,結果這數十萬百姓一聽到風聲,結果全跑到孫權那邊去,由此可見遷移的難度有多大。
除了難度大,遷移數十萬百姓的花費也是非常大,比數十萬軍隊花銷還要大,軍隊聽從命令整齊劃一,百姓不會,百姓都是托家帶口的,還得自已負責食宿,同時曹軍要提供一切便利,想想東漢末年董卓的遷移洛陽百姓到長安,路上死了多少人,完全是人道主義災難。
從武都郡和漢中郡遷移到關中或者河北地區,要翻越八百里秦川,路途難走,當初劉備從樊城帶領數十萬百姓南下逃亡,一天才能走10里路,如果從武都和漢中遷到關中,路更難走,光是路上的時間至少要三個月時間,這還是正常情況,如果遇到大雨,走也沒法走。
百姓遷移,至少需要相當數量的曹軍看著,不能偏離路線,不能隨意逃亡,遷移百姓將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務,還容易激起民變,并且此舉讓曹軍軍心大失。
漢中之戰從公元217年開始,一直打到公元219年5月為止結束,曹操直到219年三月才趕到漢中,而在劉備用計殺了夏侯淵之后,要不是曹軍訓練有素,眾將領導有方,漢中的曹軍早就崩潰了,主帥都死了,這仗怎么打?
就算是曹操親自出馬,到漢中也不過與劉備對峙了兩個月而已,由于需要遷移百姓,曹操背負沉重的負擔,無論是糧草、資源,還是軍心、士氣都受到了影響,這也是曹操最終選擇撤軍放棄漢中的根本原因。
總結起來,曹操之所以在漢中之戰失敗,輸給劉備主要有幾個原因:
1、曹操未足夠重視,漢中之戰曹操親臨戰場的時候不過兩個月,其他時間不是在路上,就是坐鎮長安,事實上曹操早在218年9月就到達長安,并沒有立即到達漢中,而是坐鎮長安關注各地戰況;
2、曹操遷移漢中及武都百姓,造成嚴重的后勤負擔和人道主義災難,導致補給不足和軍心不穩,士兵大量逃亡和百姓大量不滿,最終敗給劉備;
3、劉備局部軍事實力強過曹操,劉備在漢中投入了全部可以投入的力量,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力,志在必得漢中,相對來說,曹操并沒有投入太多的資源。
4、曹操面臨來自四方八方的壓力,除了漢中之戰,孫權在東線也不安穩,事實上曹操正是平定了東線才趕往漢中的,另外有關羽在荊州和襄樊的壓力,鮮卑人軻比能在西北的叛亂,最主要還是曹魏內部由于戰爭,加大賦稅征收,導致此起彼伏的民變或兵變,也讓曹操窮于應付,而不敢在漢中投入過多的資源和時間。
其一,功績。
劉備能取下益州,法正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是決定力量之一。據有益州,劉備就離諸葛亮規劃的隆中對藍圖更近了一步,而法正的倒戈,讓他以相對小的代價,相對短的時間入住西川,功勞不可謂不大。法正幫助劉備的事業走上了一個質變的新臺階,給了劉備更高的高度和更深厚的底氣。
后來有人找諸葛亮告法正的狀,諸葛亮回復他說: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第二,覺得我亮這段話說的很有味道。劉備之前并沒有占據全部的荊州,而是與孫權分治,曹操又時刻威脅。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四通八達,易攻難守,是戰略要地,但不能當做大本營。可益州就不一樣了,從古至今益州都是出名的大后方,有秦巴山脈蜀道天險的阻隔易守難攻,而且農業發達物產豐饒。有了益州,劉備的道路就寬了,眼看著就豁然開朗了,荊州益州,加起來不算大,但角色明確完備,足以作為戰略資本了。雖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但事實上,奪取西川后劉備的事業才真正打開。
然而,在蜀科的編訂過程中,他對諸葛亮說應該效仿高祖約法三章,寬松刑法,這一點上覺悟就比諸葛亮差很多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和上一條是緊密相連的,法正就是覺得刑法過于嚴厲,會傷害豪強士族的既得利益,從而威脅劉備集團的統治。
三、翊助漢中之役。
漢中一直是個很擰巴的地方,它夾在秦嶺和大巴山脈之間,如今在陜西省,可是和四川在文化上更接近。
法正充分意識到漢中的重要性:可以向上拉再看一遍原文,孝直說的比我之前說的好多了w上,指的是可以由此處攻關中,恰恰呼應了隆中對的“身率益州之軍以出秦川”;中指的是拓展疆土,橫向發展,要不是荊州出事兒,這應該是季漢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下指的是借天險以自守,想攻破蜀中也很不容易的。這般眼光就并非常人了。
這點雖然靠后,但絕對非常重要。個人認為,劉備和法正在性格上某些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且法正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了解劉備,也會從劉備的角度立場想問題。
我們先說劉備:雖然三國志先主傳里說他“喜怒不形于色”,但實際上這句話常常被用作英雄人物的標配,從劉備的一生事跡來看,我想他并非一個平靜淡定的人。劉備年輕的時候在洛陽城外,不好讀書,好狗馬美衣服,結交各路青年……典型一個不良少年啊。再比如,一個例子,怒鞭督郵。
再比如和法正同在一傳里的龐統也是典型的這種性格。三國志里記載了一段龐統和劉備之間的“不和”:
(劉備)于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于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倆人宴席上喝了點兒酒,直接互懟起來了,劉備一生氣趕龐統走,龐統也不客氣,起身就走了。后來劉備后悔請他回來,龐統也不謝罪不道歉,劉備掛不住了,問他誰錯了?龐統也不客氣:咱倆都錯了。結果呢,沒有記恨沒有埋怨沒有怪罪,兩人宴樂如初。(又一個先主大笑因為以他們二人的性格,都是心直口快,想說就說毫不顧忌,說完也就過去了,不必放在心上。
活生生一個劉備怒鞭督郵的翻版啊,我風光了得意了,那么對我好的我會加倍報答你,對我不好的我絕對不客氣,想來也是把多年的不得志發泄出來吧。也是典型的“喜怒一定要形于色”典型的快意恩仇瀟瀟灑灑。結果呢,新受重用還大張旗鼓毫不收斂,被人到諸葛亮那兒以“太縱橫”、“威福”之名告了一狀。
演義里也寫了這段,結局是法正聽說諸葛亮的話之后暗自改了,但三國志里沒有“改過自新”的情節,估計是沒改,本性難移,何況是這么張揚的本性。
其四,其他原因。
按照我的理解,主要原因就是以上三條,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身就是很復雜的,還會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不過這些都是錦上添花了,不會成為主要原因。
1.法正不是益州人(扶風郿縣人,今寶雞一帶),但是一直在劉璋處為官,雖說不得重用吧。我是很反對談及蜀漢是講荊州益州兩黨派系斗爭的,但派系不存在,新舊之分是一定有的:舊,指的是那些自荊州甚至更早就追隨劉備的;新,指的是那些益州投誠的臣子。如果對待不公雙方心里都有充分的理由不滿。
所以呢,劉備重用諸葛亮,是對舊人的重視,對法正的重用,是對新人的重視。如此就巧妙地平衡了雙方的利益,尤其是這兩人還能公義相取、和睦相處,劉備這是多好的運氣啊。同時這也是在表達,就算你是劉璋的舊臣,我也可以既往不咎,給你施展才能的機會,這也有利于招攬更多蜀地的賢人。另外,法正背后沒有世族盤根錯雜的勢力關系,也不會帶來很多的麻煩。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44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