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劉伯溫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明朝歷史上,劉伯溫占據的政治比重十分的大,所以朱元璋也極為重視,曾經還讓他擔任了丞相,但是劉伯溫腦袋瓜子也特別聰明,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果斷拒絕了皇帝的邀請,當然朱元璋也就是意思意思并沒有強求,因為明朝當時已經建立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如果劉伯溫的權力太大的話,對于皇權是一種威脅。
面對這樣的局面,朱元璋自然是順坡下驢,請朱元璋幫忙參謀一下誰比較接近適合接替李山長的職務成為下一任的丞相,在這個地方也體現出了朱院長的腦袋瓜子十分的靈光,不是單純的直來直去的莽夫。
朱元璋當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找一個丞相的合適人選來和劉顧問馮權,所以他直接推薦了楊獻于公來說,楊憲和劉博文關系并不融洽,之前還有過一些小矛盾,這樣對于他這個統籌兼顧者來說是一件好事,于私來講洋縣的人品行并不出眾,甚至還有一些小心呀,這樣的人顯然是不是很適合身居高位,所以劉伯溫果斷拒絕了之后,朱元璋又提出了另外一個人選。
劉伯溫對于汪廣洋這個人來說簡直可以說是不屑一顧,他曾經和對方有過接觸,在接觸的過程當中知道此人肚量極小,合陽縣不相上下,咱兩者都不是上上之選最后朱元璋才說出了自己心目當中的最佳人選,自然就是胡惟庸,但是劉伯溫依舊反對,但是畢竟是皇帝心中最合適的人選,所以他的反對并沒有造成任何的后果。
按照這樣的排序來看,朱元璋心目當中早就內定了胡惟庸為丞相,征求過我們的意見,也真的是走一下表面過場,真正的決策權還在于他自己的手中。胡惟庸當上丞相之后劉伯溫因病直接告老還鄉了,回家之后他病情沒有好轉,在65歲的時候撒手人寰,但是歷史的史料記載稱劉伯溫的死和胡惟庸脫不了干系。
當時兩人的關系很不好,所以胡惟庸出自于私心十分害怕朱元璋有一天,再次啟用劉伯溫,所以民間猜測劉伯溫是被胡惟庸害死的。但是后來看了歷史走向來說,劉國倫去世之后會有我的生活也不好,在1380年忽悠全家,被皇帝株連九族。
就連之前皇帝屬意的以上兩個丞相人選也在湖北,又當了丞相之后,找了各種借口貶官,其實說白了他們以上的這些人全都是棋子,真正下棋的才是皇帝朱元璋,那個時候無論是以上的任何一個人當了丞相,他們幾個都得死,畢竟好像就像在他的那個層次和角度來考慮十分害怕臣子手中的權力太大。
雖然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是要論真正的雄才大略,實際上他和諸葛亮,還是差了不少,他雖然有大才,但也僅僅是比普通人高一點,劉伯溫最后被胡惟庸所害,實際上和朱元璋也有關系。
不過劉伯溫自己做了三件事情,讓朱元璋很不高興,所以才有了后來的事情。從一開始出山開始,他就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扔了一把寶劍。
胡大海發現了劉伯溫的才能,于是就推薦給了朱元璋,當時還推薦了宋濂、葉琛和章溢三人,但其他三人人家當時就痛快地答應了,唯獨劉伯溫,于是朱元璋就找孫炎去繼續勸說,可劉伯溫扔出一把寶劍,說就算殺了他,他也堅持不出山。
反正最后這個孫炎,寫了數千個字的言論,最后才讓劉伯溫出山,按理說他應該低調了吧,但見了朱元璋之后,就知道朱元璋是未來的天子,所以趕緊拿出了自己的真本事,當初他推辭,也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身價。
朱元璋可不是劉備,他要是再抗拒下去,說不定就被殺了,于是他見了朱元璋,趕緊拿出自己的干貨證明自己,這下老朱才高興了,沒有把他殺了,可他拒絕這件事,老朱肯定是記載了心里。
當時朱元璋是韓林兒的小弟,自然是要對韓林兒表現的很尊重的,有一年過年的時候,他就讓自己的手下,都去給韓林兒參拜,結果這個劉伯溫就是不拜,時候朱元璋問他為什么,他卻鼓動朱元璋把韓林兒踢開,自己當老大。
朱元璋倒是有本事,可還有不少勁敵,所以老朱也提出了要: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可很明顯,劉這樣的態度就是在拆臺,讓老朱非常難堪,不過他并沒有收拾了劉,但他無端揣測老朱的意思,確實有些過分。
最后一點那就是朱元璋稱帝之后,他大肆屠殺功臣,就是在太子朱標死后,為了給新君鋪路。當時老朱要定丞相了,說出三個名字他都不同意,于是朱元璋問他愿不愿意,劉伯溫又推辭了。
自己也不當,也不認可皇帝提出的人,這是要干嘛?后來朱元璋第一個啟用楊憲,但這個人一上臺,就開始對付上任宰相李善長,搞得淮西派都開始反撲,實際上劉楊二人,都屬于是浙東派,但最后朱元璋殺了楊憲。
這其中就有劉伯溫的手筆,在史料中有記載,說他告發了楊憲,但不管是自保還是真的無私,都在老朱的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等楊憲落難才告發,這又是什么意思呢?
洪武三年,李善長生病,回家休養,朱元璋要選新的宰相。當時他把劉伯溫找來,和他討論了三個人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吊詭的是,這三個人選,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給殺死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說是談論這三個人,實際上是朱元璋提出這三個人,想用這三個人為宰相,想征求劉伯溫的意見。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楊憲,說楊憲不錯,想讓他當宰相。但劉伯溫卻反對說,宰相需要肚量大,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不適合當宰相。接著,朱元璋又提到汪廣洋。劉伯溫說,這個人比楊憲的氣量更小。然后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劉伯溫說,如果國家是一輛馬車的話,宰相就是車夫。胡惟庸可不是個好車夫,他要是當宰相,國家這架馬車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個人選,劉伯溫都反對。但是,朱元璋其實并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后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而后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明明劉伯溫早就提醒過朱元璋,這三個人不適合當宰相,可朱元璋為何偏偏要選他們當宰相呢?如果說,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胡說,不聽他的。但是,這是朱元璋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啊。他既然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就說明他還是比較信任劉伯溫的。他信任劉伯溫,但是對劉伯溫說的話卻一概不聽。這件事,就顯得很怪異了。
(劉伯溫)
那么,朱元璋找劉伯溫討論這件事,究竟有什么玄機呢?
我們先來看朱元璋是怎么殺他的這三個宰相的。
楊憲本來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經常被朱元璋派去監督別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將領身邊的眼線,相當于后來的錦衣衛首領。也正是如此,他才會用楊憲當宰相。
楊憲被朱元璋殺掉,是因為后來李善長彈劾他,說他“放肆為奸事”。
這其實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來朱元璋用楊憲,就是把他放在中書省的一個眼線,他“放肆為奸事”,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什么朱元璋反而把他給殺掉呢?
再說汪廣洋。劉伯溫認為汪廣洋氣量比楊憲還小,不適合當宰相。但事實上,最終朱元璋殺汪廣洋,并不是他氣量狹小,而是他當了宰相后,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議。實際上,汪廣洋早年是足智多謀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贊揚,認為他是張良、孔明一類的人物。為什么他當了宰相后,卻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飲酒作樂呢?這也是一件不太讓人明白的事情。
劉伯溫在反對朱元璋當宰相的時候,說的理由是他會把車弄翻。這是什么意思呢?劉伯溫并沒有解釋,朱元璋也沒有問。后來,朱元璋殺劉伯溫的時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義殺他的。這樣看來,當初劉伯溫說胡惟庸要把車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約也就是同一個意思。朱元璋當初沒有問,但他是領會了劉伯溫的意思的。
(李善長)
這就成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會造反,當初為什么不聽劉伯溫的建議,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為宰相呢?
分析到這里,我們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三個人不行,朱元璋卻還要讓他們當宰相。那么朱元璋讓他們當宰相,就是故意要他們犯錯。犯了錯,就好殺他們。楊憲因為監督李善長,李善長說他“放肆為奸事”,朱元璋也就認可這個罪名,把他殺了。胡惟庸積極作為,認真做事。朱元璋便說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給殺掉了。汪廣洋本來足智多謀,但是看到當宰相的兇險,因此不謀事,不做事。但這樣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謀事不做事這個理由,又殺掉他。
大約劉伯溫當年已經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極力反對這幾個人當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對,也沒有用,朱元璋要殺,誰也攔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殺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樣的,劉伯溫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在反對朱元璋任用那三個人的時候,并沒有給朱元璋提出恰當的宰相人選。因為劉伯溫明白,給朱元璋推薦誰,就是害誰,聰明的劉伯溫,怎么會做這樣的蠢事呢?
可惜,劉伯溫保護了胡惟庸,最終他卻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殺,只能說也是死有余辜。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25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