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三眼花翎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近年清宮戲當道,無論是《后宮甄嬛傳》或《延禧攻略》,均屢屢創下收視佳績,觀眾們對劇中角色的穿著打扮更是如數家珍。除了后宮嬪妃,清代王公大臣一襲補服頂戴,象征其官級品制,頂戴上是否插著羽毛—孔雀花翎或褐羽藍翎,更是代表皇恩浩蕩。不過你可知,大清王朝268年的歲月中,享有“三眼花翎”待遇的,卻只有少少的7個人?為何花翎上還有“眼”呢?這7位享盡皇恩的寵臣又是誰呢?
說起象征功績顯赫的榮譽“花翎”,其實并非始于滿清王朝,而是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在冠冕上飾以裝飾品的習慣:“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珰飾首,前插貂毛為貴職”。到了西漢惠帝時,可入禁中受事的侍中,就配戴“鵔鸃冠”(音俊亦),唐代顏師古(581—645年)注漢書時稱:“鵔鸃,鷩鳥也,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綠色,其尾毛紅赤,光采鮮明,今俗呼為山雞,其實非也。”由于鵔鸃毛色鮮艷、光彩奪目,因此適合作為帽冠上的裝飾。后來歷朝歷代均有以鳥羽飾冠的習慣,差別只在于用的是貂、鵔鸃或鹖尾(鹖,音合,像雉而善斗的鳥,多用于虎賁軍等武官)而已。
清代中葉,出身內務府漢軍鑲黃旗的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記載:公侯伯朝服,皆加籠巾貂蟬,插雉尾(公玉蟬,侯金蟬,伯玳瑁蟬)。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似與今三眼、雙眼、單眼花翎之制相同,惟雉尾、鵝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
當時已有在帽冠插上羽毛的風氣,或以染色的天鵝翎或雉尾,并分為三眼、雙眼、單眼(眼指羽毛上圓形花紋,眼數愈多則愈尊貴)共三級,故福格稱這與清代相同,差別只在清朝用的是孔雀羽毛,明朝用的是雉尾或鵝翎。顯然清人認為孔雀羽較雉鵝翎珍稀與高級。
明代的公侯朝服已飾有“雉尾”,且對獲得羽翎一事非常欣羨。明正德年間任都督僉事的江彬(?—1521年),手握遼東(廣寧,今遼寧錦州北鎮市)、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大同(今山西大同市)、延綏(今陜西榆林綏德縣)等邊軍四鎮大權,但并未率軍守邊,反而是逢迎明武宗(1505—1521年在位)當大將軍的夢想。《明史》記載,江彬的軍隊在宮廷里晨夕馳逐,“甲光照宮苑,呼噪聲達九門”,明武宗親來檢閱時,稱為“過錦”。江彬統領“諸營悉衣黃罩甲,……帽植天鵝翎,貴者三翎,次二翎”,就連兵部尚書王瓊(1459—1532年)得賜一翎都沾沾自喜。
什么人可以戴三眼花翎?
既然清代改以孔雀翎為尊,那又有誰能獲此殊榮呢?清代花翎制度中,分為例戴與賜戴兩種,前者則是非滿清宗室或藩部莫屬,指爵位到達一定品秩即可依例配戴。最尊貴的“三眼花翎”,是賞給爵位低于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固山貝勒的固山貝子與固倫額駙(皇后所生的公主之夫)。次一等的“雙眼花翎”,則賜給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其余妃嬪所生的公主之夫)。再次一等的“單眼花翎”,除了擔任御前侍衛、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散秩大臣,或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等五品以上武官,還必須出身滿洲“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才能“例戴花翎”。
由于清朝“外任文臣無賜戴花翎者”,所以晚清之前“賜戴”比“例戴”更稀少,在清朝享國268年里,賜戴三眼花翎與雙眼花翎者,總計應不超過30余人,而最高等級的三眼花翎,則僅只有區區7人。他們分別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以上為滿人)、李鴻章、徐桐(以上為漢人)。傅恒(1722—1770年,滿洲鑲黃旗)即乾隆帝的富察皇后(孝賢純皇后,1712—1748年)之弟,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征討緬甸時初戰告捷,受賜三眼花翎。福康安(1754—1796年)為傅恒之子,于乾隆六十年(1795)以云貴總督身份在平定苗族石柳鄧叛變時立有戰功,獲賜三眼花翎,綜觀清代,傅恒、福康安是唯一獲賜三眼花翎殊榮的父子。和琳(1753—1796年)為乾隆朝權臣和珅(1750—1799年)之弟,屬滿洲正紅旗,繼福康安平定苗族起事,于嘉慶元年(1796)受賜三眼花翎。
道光朝伊犁將軍長齡(1758—1838年,蒙古正白旗),于道光六年(1827)平定回部張格爾(1790—1827)起事,不僅晉封太保、賞三眼花翎,道光帝命其畫像列入中南海紫光閣《平定回疆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14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