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東晉和南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東晉和南宋都是我國歷史上漢人政權最屈辱的時候之一,這兩個政權的前身都曾經統治過北方,然而都被外族所滅。東晉和南宋也因此退出中原,轉而在南方建立了偏安的政權。這兩個王朝最終都沒有能夠恢復中原,那么東晉和南宋誰最沒骨氣呢?
說起西晉大家都對它沒什么好印象。首先,西晉時司馬炎通過篡位的方式從曹魏手中奪取的江山,得國不正。后來司馬炎滅吳,結束了分裂割據的三國時代,使得華夏大地又歸于統一。然而,好景不長,司馬炎死后,他的兒子晉惠帝即位了。晉惠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白癡皇帝,他寵信又丑又惡毒的皇后賈南風,使得朝綱敗壞,最終引發了“八王之變”。
長期的戰亂使得中原的國力損耗殆盡,讓北方的草原民族有了可乘之機,匈奴,鮮卑等草原民族相繼進入中原,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原百姓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西晉卻無力反抗,最終被外族所滅。這個短命的大一統王朝使得中原第一次淪于外族之手,司馬皇族注定遺臭萬年。
西晉滅亡后,司馬皇族中的瑯琊王司馬睿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在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東晉衣冠南渡,偏安一方,茍延殘喘了103年才滅亡了。
而南宋的前身北宋也是占據北方和南方的政權,雖然不是西晉這樣的大一統王朝,但也算是基本統一了全國。但是,從北宋建立伊始,宋朝的軍事實力就處于歷代中原王朝的最低值。宋朝的統治者為了防止武將造反,重文輕武,極力削弱武將的影響力,加上宋朝丟失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抵抗北方草原民族的屏障,使得宋朝在面對外族的時候始終處于弱勢,北宋,南宋無不如是。
宋徽宗在北方的金人崛起時,采取了錯誤的外交策略,聯金滅遼,最終使得遼國迅速滅亡。然而,北宋的愚蠢行為使得宋朝的北方出現了一個比遼國更可怕的敵人。金國在滅了遼之后,立即南下攻打大宋。虛弱的宋朝很快就被金人所滅,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宋宣告滅亡。
北宋滅亡后,宋徽宗的兒子趙構在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王朝。但是,南宋軍隊在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帶領下,屢敗金軍,岳飛甚至打到了汴京城腳下,眼看勝利在望之時,昏庸的宋高宗卻連發十二道金牌將岳飛詔了回來,北伐大計功虧一簣。不久,宋朝就和金人達成了喪權辱國的和約,宋朝將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割讓給了金人,更屈辱的是,宋朝還要向金人稱臣。后來,宋朝雖然也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北伐,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宋朝也最終被蒙古人所滅。
因此后人將東晉和南宋相提并論,這其實是最大的誤解。
東晉與南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風骨,偏安卻不茍全,從東晉建立到劉裕篡權的一百多年里,東晉先后發動了八次大規模的北伐,飲馬黃河,威震北虜,五次收復中原故都接連大敗前趙,后趙,前秦,前燕,消滅成漢,后秦,南燕,兵威之盛,遠超兩宋。英杰猛將之多,冠絕南朝。
比如祖逖,數年時間收復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百姓群起響應,強如石勒也不敢正瀛其鋒,只好主動求和,為其母修墓示好。祖逖部將叛晉歸趙,石勒不敢收留,下令斬殺,將頭顱送于祖逖,以示求和之意。還有劉琨北方失陷后堅守晉陽,在鮮卑,匈奴,羯趙之間縱橫捭闔,扼守河朔之地,匈奴皇帝劉淵也只能徒呼奈何。
比如桓溫揮師西進,一舉消滅成漢,收復益州,三次北伐收復洛陽,兵圍長安,鄴城,打的前秦幾乎亡國,太子陣亡,皇弟苻雄也死于亂軍之中。北伐雖然以失敗告終,勝利果實也不持久,但沉重打擊了北方草原民族政權,使他們不敢輕易南侵。還有北府名將劉牢之,在淝水之戰時率兵五千夜襲洛澗,全殲五萬前秦騎兵,斬首萬余,此戰打得前秦聞風喪膽,才有了后來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百萬前秦軍被謝玄八萬晉軍打得潰不成軍。
后來,劉裕執政,東晉的疆域達到鼎盛時期。劉裕先后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北伐,消滅了后秦,南燕,收復長安,洛陽,疆域從淮河以南推進到黃河以南,天下七分得其四。北方游牧民族無不膽寒,正因為東晉兵鋒之盛,終東晉一朝,北方胡人不敢南侵,反倒是東晉屢屢以數萬孤軍北伐,直搗黃河。
東晉雖然偏安江南,卻是北方政權爭相逢迎的天下正朔。殘暴如石虎,也只敢稱“大趙天王”,臨死前三個月才敢稱帝。苻堅平燕滅蜀,并代吞涼,統一北方,至死才敢稱“大秦天王”,淝水之戰后更是直接獻出玉璽向東晉稱臣。東晉立國百余年,雖偏安江南,卻從未像南宋那樣對外族俯首稱臣,連皇帝都需要人家的冊封,真是丟盡了漢族的臉。
祖逖,劉琨,謝安,謝玄,桓溫,劉裕等人致力于北伐,為華夏文明保留了最后一點血脈,而南宋雖然后來,和蒙古聯手滅了金朝,雪了靖康之恥,但卻是自己更快的走向了滅亡,最終被蒙古人所滅,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全部淪于異族之手,華夏文明差點斷絕,可見東晉比南宋更有骨氣。
謝翱
禾黍何人為守閽?落花臺殿黯銷魂。
朝元閣下歸來燕,不見前頭鸚鵡言!
紫云樓閣燕流霞,今日凄涼佛子家。
殘照下山花霧散,萬年枝上掛袈裟。
謝翱在南宋亡后憑吊杭州故宮廢址時,寫了這兩首七絕,抒發他的故國之思。
托物寄慨,觸景興悲,是這類詩作常用的手法。例如唐李益的《隋宮燕》: “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一落旋成塵。自從一閉風光后,幾度飛來不見人。”崔櫓的《華清宮四首》之二: “障掩金雞蓄禍機,翠環西拂蜀云飛;珠簾一閉朝元閣,不見人歸見燕歸。”借落花、歸燕來吊古傷今或哀時憫亂。謝翱這兩首詩的第一首與此同一機杼,但作為遺民,對故國宮苑的憑吊,其感情的沉痛、凄楚,則更非李益、崔櫓可比。一、二句寫南宋故宮被毀壞后的荒涼景象:昔日有桓桓武士秉鉞持戟而守衛的宮閽,如今一片死寂,闃不見人;在曾經是千官鵠立、花迎劍佩的地方,如今但見臺荒殿冷,落花滿地。通過這寥寥數字的景物描寫,仿佛看到詩人吞聲潛行、凄涼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他那濃重的感傷情緒。這兩句詩里的“禾黍”、“黯銷魂”,都有來歷: “禾黍”,有兩個出處:一是《詩·王風·黍離》,詩序說,東周的大夫出行至舊都鎬京時,看到“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憫)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因而作《黍離》這首詩;一是《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路過殷墟,看見商朝故宮毀壞,“生禾黍”,十分感傷,因作《麥秀》之歌,歌詞的第一句就是“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謝翱在篇首著以“禾黍”二字,就是以箕子之吊殷商、周大夫之憫宗周,來暗寓自己對南宋國都淪亡、宮殿荒廢的深沉感嘆,不但用典貼切,而且一起就點了題。至于當時杭州故宮的廢址是否也種上了莊稼,“彼黍離離”、“麥秀漸漸”,卻不是主要的,不必求之過實。“黯銷魂”,出于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此中亦頗有深意。杜甫在安史之亂長安陷落時,有“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之句,但他還抱有“五陵佳氣無時無”的信念,堅信長安還能被官軍收復,而謝翱憑吊故宮,卻抱著亡國之恨,是真正的死別吞聲之哭。因此,用了《別賦》中“黯然銷魂”這一成句,是極其痛切的。
接下來兩句: “朝元閣下歸來燕,不見前頭鸚鵡言!”朝元閣是唐代長安驪山上的閣名,它與華清宮、長生殿都是天寶年間唐玄宗、楊貴妃經常游宴的處所,因此也都是安史亂后在唐人詩中經常出現的地名。謝翱在這里只是借用來泛指杭州故宮的建筑。另一位南宋遺民林景熙《故宮》詩中有兩句: “煙深凝碧樹,草沒景陽鐘”。凝碧池在唐代的東都洛陽,景陽宮則是南朝陳都城金陵的宮名,故章宜竹在注里指出: “先生詩中引用臺池宮闕之名,亦不必杭州皆有之,特借以形容故都耳。”這一說明,也適用于謝翱此詩。“不見前頭鸚鵡言”,化用唐朱慶馀《宮詞》“鸚鵡前頭不敢言”句,但意思完全不同:謝翱通過燕子歸來,它的伙伴鸚鵡卻找不著了,暗示南宋宮廷如今人去殿空,鸚鵡更是無處尋覓了。這是深入一層描寫故宮的寥落和寂靜。因見歸燕而想到不見鸚鵡,這一突發的感想頗為獨特,而妙在將人的感嘆與惆悵借燕發出。比之前人詩中的“燕語如傷舊國春”與“不見人歸見燕歸”等詩句更有力,具有孟郊、李賀詩苦思錘煉的特點。
元兵進入杭州后,南宋故宮許多建筑成為佛寺,多為番僧所居。林景熙《故宮》詩中“王氣銷南渡,僧坊聚北宗”,與汪元量《孤山和李鶴田》詩中“林西樓觀青紅濕,又遜僧官燕梵王”等句,都反映了這一事實。這里第二首詩所寫的也是此事。一、二句: “紫云樓閣燕流霞,今日凄涼佛子家。”紫云樓也是唐代長安樓閣名,在曲江畔,此指杭州故宮中的樓閣。“燕”,即宴;“流霞”,指美酒;“佛子”,菩薩的通稱,亦指僧徒。這兩句是說過去南宋君臣宴飲過的皇宮樓閣,如今成了番僧供奉菩薩的廟宇。三、四句“殘照下山花霧散,萬年枝上掛袈裟”,進一步用富有象征性的景物來表達無限凄涼的興亡之感: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紫云樓上的筵席終于結束了,夕陽下山,花光霧氣,也隨之消散,被稱為萬年枝的冬青樹上,如今掛滿了僧人的袈裟。聯想到“萬年枝”曾多次為宋室帝后所吟寫,如徽宗試畫院諸生,即以“萬年枝上太平雀”為題,寧宗楊皇后寫的《宮詞》亦有“秋聲輕度萬年枝”之句,使人彌增“故國不堪回首”之慨!
“南渡君臣輕社稷”,南宋是偏安的政權,主和派意見常占上風,宮中生活康豫安逸。因此,《過杭州故宮》詩中寫到宮中養鸚鵡、“燕流霞”,是含著對南宋君臣茍且偷安、不思恢復,“直把杭州當汴州”的指責與嘆惋的。
綜觀謝翱這兩首詩,其特點是沉痛而含蓄。這與《登西臺慟哭記》十分相似。尤其是大量融入唐人詩的語詞、意境,借唐喻宋,以長安喻杭州,與《登西臺慟哭記》中所寫“故人唐宰相魯公”,以顏真卿喻文天祥,是同樣手法。因此,《過杭州故宮》從內容到思想感情,從語言到表現手法,都可以看作是《登西臺慟哭記》的伯仲之作,也是南宋遺民詩中重要的篇章。
宋末詩人,當革命之際,一腔悲憤,盡泄于詩……謝翱過杭州故宮詩二首……情真語切,意在言外。(賀貽孫《詩筏》)
龜唐鼻涕宋,是一個形象的說明。宋在建立時充分總結唐朝節度使實力過大危及中央的慘痛教訓。建立了重文輕武的中央嚴格控制地方的行政模式,減少了地方勢力與中央的抗衡,同時是對外實力嚴重受損,建國后第二代第三個皇帝真宗就受到澶州之盟這樣的事情,以后的情形就是對外稱臣,每年要交歲銀給外族。我認為:宋的軍事實力尤其是對外方面受到制度的影響,不夠強大,這是南宋不北伐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北宋滅亡二圣北狩(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壓在黑龍江),作為高宗趙構很是矛盾,表面上要北伐,實際上害怕北伐成功丟了皇位,一個是老爸,一個是哥哥,還有他做皇上的份兒;岳飛不明白這方面的道理還豪言壯志:“駕長車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所以被陷害致死,秦檜只是替罪羊。趙構曾寫了一首《滿江紅》把這里邊的道理講得很清楚。岳飛收復了河南,卻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白白送命。耽誤了大好時機,后來的北伐就是指揮有誤或實力不足等成功幾率越來越小。另外,北宋和金聯合滅了遼,金后來滅了北宋,南宋聯合蒙古滅了金,卻養大了蒙古,以致招來了滅頂之災。
這個王朝指的應該是東晉,因為東晉歷史上有多次北伐,名臣猛將的確很多。說起晉朝,大多數人想到應該就是司馬家篡位,又不好好治理,所以對司馬家的王朝比較抵觸,沒啥好印象,但單就東晉北伐而言,也的確有很多人才,但是說讓北方異族聞風喪膽的,可能是指劉裕,即是東晉的將領,也是東晉的終結者。
一、東晉的特點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后建立起來的王朝。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當時司馬睿實在王導、王敦支持下才能立國。所以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東晉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并存,但多次北伐,試圖收復中原,但由于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后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無太大建樹。
東晉與南宋的最大不同,應該就是它雖然偏安江南,卻始終想北伐故地,統一河山,從衣冠南渡到劉裕篡權,東晉在一百年時間里發動了八次大規模北伐,飲馬黃河,威凌北虜,五次收復中原故都,接連打垮前趙、后趙、前秦、前燕,滅掉成漢、后秦、南燕,兵威之盛,遠超兩宋,英杰猛將之多,冠絕歷代南朝。東晉大力開發江南,對中華文明的傳承意義是巨大的。雖然最終沒能北伐成功,但涌現出的將領還是非常多的。
二、東晉北伐名將
1、祖逖:數年時間收復黃河以南地區,百姓群起響應,強如石勒也得主動請和,為其母修墓示好。祖逖部將叛晉歸趙,石勒下令斬殺,將頭顱送于祖逖,以示求和之意。
2、劉琨:北方失陷后堅守晉陽,在鮮卑、匈奴、羯趙之間縱橫捭闔,扼守河朔,匈奴皇帝劉淵只能望而興嘆。
3、桓溫:揮師西進滅亡成漢,收復益州。三次北伐收復故都洛陽,兵圍長安、鄴城。北伐雖告失敗,但沉重打擊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
4、劉牢之,淝水之戰時率五千北府兵夜襲洛澗,盡殲五萬氐族騎兵,斬首萬余。此戰打得前秦軍聞風喪膽,才有了淝水之戰中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百萬大軍被謝玄八萬晉軍打得潰不成軍。
5、劉裕執政時達到全盛。劉裕兩次北伐,消滅后秦、南燕,收復長安、洛陽,疆域從淮河一線推進到黃河北岸,天下七分而有其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無不膽寒。
正因為東晉兵鋒之盛, 終東晉一朝,北方胡人不敢南侵,反倒是東晉屢屢以數萬孤軍北伐,直搗敵國腹心之地。
東晉雖偏安一隅,卻是北方政權爭相奉迎的天下正朔。東晉立國一百零三年,卻從未像南宋那樣對異族俯首稱臣。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04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