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錄取通知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引子:
"高考"是近年來最熱議的話題之一。高考對國家而言是人才選拔的重要方式,對社會而言是人才分流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對于普通家庭來講便是改變命運的最直接、最公平的方式。而高考過后,人們最期待的就是高考錄取通知書的發放了。但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在古代是否也同樣存在著"錄取通知書"呢?它們又是什么樣的呢?
一、高考錄取通知書是人才選拔制度的一環
錄取通知書是某人通過考試選拔后,政府通知此人的方式。因此,錄取通知書是人才選拔制度的一環。有什么樣的人才選拔制度,就相應的產生什么樣的錄取通知方式。
自從進入奴隸社會以來,在中華大地上就產生了人才選拔制度,然人才選拔制度的具體內容,歷朝歷代皆有不同。隋唐時期可以說是人才選拔制度的分水嶺。
隋唐以前,人才選拔制度沒有呈現出專業化秩序化和公平化的程度,此時人才選拔制度不標準,通知方式亦較隨意,并未能產生"錄取通知書"這樣的東西。隋唐以后,隨著考試(即科舉制)的標準化,政府也在考慮用何種標準化的方式去通知考試合格者,借此,"錄取通知書"產生了。
二、隋唐以前,考核隨意,"高考錄取通知書"處于空窗期
西周時期人才選拔以"世卿世祿"為主,多為貴族世襲。此時并沒有錄取通知書,但卻有"隱形錄取通知書",那便是血緣關系。生在貴族之家,就能繼承官位。
到了戰國時期,軍功授爵制度代替了西周的貴族世襲制,強調按軍功的大小進行封爵。在軍隊中"戰有功,即為報"。通過將獲有重大軍功的名單,層層上報并最終由中央按其軍功大小予以分層授爵。
到了漢朝時期,出現了以"孝廉"為主要選拔標準的人才考核方式---察舉制和征辟制。孝廉,孝子廉史的簡稱,作為漢代察舉制重要選拔標準,是漢代實行的自上而下的人才選拔制度。中央要求地方各郡國每年要按一定人口比例定期的向中央推舉以德行而聞名遐邇的人才。地方推舉,中央任命。實質上地方的舉薦對于被舉薦者就充當著"通知書"的作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人才選拔方式為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主要是家世門第。此時只要你擁有一個世家大族的身份地位,那么在朝為官便不是夢想。但也正因如此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靠門第世襲為官的士族日益腐敗,到了南朝時期已經走向末路。
可以說隋唐以前的學生是"散養式"的,通知方式也是散漫的,也即是說:
1、 在人才的考察錄用方面,沒有一個規范的人才選拔制度。選拔所依靠的標準無論是軍功還是孝廉門第,其呈現出一個共同的特點,缺乏嚴謹性且沒有統一的考核標準。在每一次考核的過程中都是可以參雜主觀因素的,也就是說不能做到客觀公平。
2、 在錄取傳達方面,因隋朝以前并無正規化考試 ,在錄取傳達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在隋朝以前也沒有產生正規的錄取通知書。
三、自隋唐起施行"科舉制",考試正規化,"高考錄取通知書"產生了
自隋唐起,人才選拔制度真正呈現出專業化、秩序化和公平化的水平,伴隨著考試的專業化,通知方式也標準化起來,借此,錄取通知產生了。
考試專業化、秩序化和公平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是按門第高低的九品中正制,并到導致了"累世公卿"的現象。以門第來作為選拔標準,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導致了世家大族的日益腐敗。
到了隋唐統一以后,由于士族的不斷沒落,九品中正制便已無法繼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直至廢除。舊的人才選拔制度廢除了,就需要新的來接替,"科舉制"應運而生。
隋文帝時期,規定每州每年貢士三人,繼又分設不同科目。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立進士科,以實策取士。科舉制建立。到了唐代科舉制度日益完善,并逐漸發展成為定期舉行考試的選官制度。
發展至宋代科舉考試有了進一步的完善,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并且開始出現了糊名和眷錄制度,有效的防止了有礙公平的作弊行為。到了明清之際,科舉制度逐漸僵化,并發展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武器。
正規化考試后,錄取通知書的誕生與改進隨著科舉制的產生,唐朝產生了最早的錄取通知書——"泥金帖子"。
泥金帖子,用金粉或金泥涂以笩簡之上以制成。這便是最早的錄取通知書。朝廷在放榜之后會派專人將此"帖子"附著在書信中送于考生家中。史料記載到:"新進士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于家書之中,用報登科之喜。"
但由于此類通知書常常"附于家書",不具有嚴謹性和正式性,隨后被逐漸廢止。到唐朝稍后期出現了"金華帖子"(榜貼),這是真正的官方錄取通知書。
"唐進士登科,有金花帖子",金花帖子相較于泥金帖子而言有了很大不同:①在工藝制作方面更進一步,金花帖子用素綾作為承軸同時還要鑲嵌一層金花;②在制作規格方面更加嚴謹,"闊三寸,長四寸許"是其制作標準。
由此可以看出錄取通知書呈現出更為規整化、格式化的發展趨勢。在古代特別看重考取功名入世為官,所以當古代家庭收到這種帖子時會感到無上的榮光。同時發放"金帖"也為古代朝廷廣泛招納賢才起到了刺激作用。
以"金花帖子"作為錄取通知書一直延續到了宋代。
四、 明清之際"高考錄取通知書"有了新發展
隨著人才選拔方式的不斷完善,人才的錄取通知方式也逐漸的發展完善。
以"金花帖子"作為錄取通知書一直延續到了宋代。但是到了明清之際,"捷報"漸漸代替了"金花帖子"成為主要的錄取通知書。
"捷報"民間又稱之為喜報。進士及第之后,往往由朝廷派的專人攜帶"喜報"前往被錄取者的家中。"喜報"的送達往往十分隆重,報喜之人往往會異常"高調"的前往被錄取者家中,且路過十里八鄉時便會放鞭奏樂,熱鬧非常。如《儒林外史》中記載:
"只聽的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了進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范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
報喜之人一般分為三報,除了最先到達的一報手拿喜報外,二報三報手里也皆拿喜報前來報喜。這不是重復作業嗎?其實不然。在明清之時,報喜可以說是一件好的差事。一方面,朝廷對于報喜之人并不額外支付津貼,也就是說沒有工資。另一方面,考生在等待成績之時往往異常焦慮緊張,而報喜之人于他們而言宛若"神者"所以自會自掏腰包給予打賞。
久而久之報喜之人向進取功名者討賞討要"喜錢"便成了一件約定俗成的事情。可見錄取通知書發展到明清之際還與"金錢"相掛鉤。
五、古人為何那么重視"高考錄取通知書"
在對古代的"高考錄取通知書"有所了解后,我們可能要好奇了,為何古人要在"高考錄取通知書"的發放上大張旗鼓呢?"錄取通知書"有那么重要嗎?其實很重要。古人之所以大張旗鼓,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慮。
其一,"錄取通知書"如此的重要與朝廷的重視密切相關。隨著科舉制的產生和不斷發展,錄取通知書也不斷得以發展演變。科舉制存在的目的是為朝廷向天下廣為招募賢能才者,從而保證官僚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以鞏固國家政權統治。而朝廷極為重視通知書的制作和發放正是為了在社會上形成激勵作用,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科舉考試當中,繼而為官僚隊伍的不斷完善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基礎。
其二,對古代的學子而言"錄取通知書"不僅僅是考取功名的象征,更是一種"揚眉吐氣"的一種手段。"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眾多考取功名的人在獲得進士及第的地位之時往往數年間已過,鬢間已白。此時的"通知書"對他們來說便是極為重要的證明手段。
其三,當時社會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儒家文化中的"積極入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而"錄取通知書"正是"入世"的縮影,自然為人所重視。
六、總結
其實無論是古代的科舉錄取通知書還是現代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都是寒窗苦讀十幾載的學子學業有成的最好證明方式,無論通知書的形式如何演變,其內在價值是始終不變的。錄取通知書,是國家選拔人才制度的重要縮影。因此,"錄取通知書"不只是一張屬于個人的紙,它更是國家人才發展的宏偉目標的肩負者。
參考文獻: 《漢書》、《漢代察舉制概論》、《我國古代人才選拔評價方法的研究》。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283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