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介紹的這位是祭肜[róng]。祭肜的堂兄祭遵是光武帝的大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深受光武帝信任。祭遵去世之后,光武帝任命祭肜為襄賁(今山東蘭陵縣城南)縣令,上任之前,襄賁縣強盜白天公然作惡,祭肜上任后,殺敗奸人,消滅強盜黨羽,幾年之后,襄賁縣政治清明。
當時,匈奴、鮮卑、烏桓都很強大,屢次進入邊塞殺搶官民。朝廷很擔憂,加強邊境防御,每個郡增加幾千人。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拜任祭肜為遼東太守。他到任后就開始厲兵秣馬。匈奴每次侵犯邊塞,他常身先士卒,多次打敗敵人。
建武二十一年秋,鮮卑一萬多騎兵侵犯遼東,祭肜率領幾千人迎戰敵人,親自沖鋒陷陣,把敵人打敗,敵人大舉逃走,祭肜追出邊塞,殺敵三千多人,繳獲馬幾千匹。從此后鮮卑震驚,害怕祭肜不敢再窺伺邊塞。
當時匈奴、鮮卑和烏桓三股敵人聯合,實力強大,祭肜認為會對漢朝邊疆構成危害。于是祭肜派使者招撫鮮卑,用財物引誘他們。鮮卑大都護偏何派使者來進貢,希望允許他們歸順,祭肜安慰賞賜他們,各路豪強漸漸歸順。祭肜對偏何說:“確實想立功,就該回去攻打匈奴,殺了人頭送來才是真的.”偏何立即率部攻打匈奴左伊秩訾部落,殺死二千多人,拿著人頭送到遼東郡。此后偏何年年攻打匈奴,然后送來人頭接受賞賜。從此匈奴衰弱,邊疆逐漸安定。
當時赤山烏桓屢次侵犯上谷,對邊疆構成危害,朝廷下詔嚴令州郡采取行動,但成效不大。祭肜又去鼓勵偏何,派他們前往討伐烏桓人。公元58年(永平元年),偏何討伐赤山的烏桓部落,大敗烏桓人,斬殺其首領,偏何拿著人頭來見祭肜,從此塞外震驚恐懼。祭肜威望名聲遠播,各異族部落都來歸附漢朝,東漢朝廷將屯駐邊境的軍隊撤走。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二月,朝庭派祭肜以太仆身份率領一萬多騎兵和南單于左賢王信攻打北匈奴,約定到達涿邪山。信當初和祭肜有仇,走出高闕塞九百多里,見到一座小山,就謊稱說是涿邪山。祭肜到后不見敵人而回,結果被判逗留畏敵投入監獄免官。祭肜性格深沉剛毅,很遺憾被騙沒有立功,出獄幾天,吐血而死。
臨死對他兒子說:“我深受國家恩德,接受使命卻沒有完成,沒有建立功勞,不能沒有功接受獎賞,我死后,你把我所得到的賞賜的東西全部登記交給朝廷,你自己到軍去,效力前線,來達我的心愿。”
漢明帝一向很器重祭肜,正打算重新任用他,聽說他死慨嘆了好長時間。烏桓、鮮卑的人追思祭肜,每次到京城朝拜賀年,經常路過他的墳上拜祭,仰頭朝天大哭一場才離開。遼東官民為他建廟立祠,四季祭祀他。
歷史上一直流傳著李廣難封的一個典故。可見,李廣這個人比較具有作者色彩的人生經歷。
具體的原因我沒有深入了解,但李廣和霍去病都是西漢孝武帝時期的有名的將才,除了他們兩人之外,還有一個叫衛青的。衛青和霍去病在后來都因為出色的功績最后都在朝堂上謀職,但是李廣卻一直沒能被封侯。
說起來,霍去病其實比李廣更加的有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對這個人多多少少的有一些了解和聽聞。但李廣這個人,你若是不提起,很難再回憶起他。
而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李廣更受到廣大的詩人們的欣賞,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首先第一個他能夠和詩人們產生情感的共鳴,因為我們都知道能夠最后名垂千史的詩人,大多都是仕途不順,難以考取功名,甚至于過得特別的曲折坎坷的人。
而恰恰是在這種情況下,李廣的人生遭遇會更加引起詩人們的感慨和同情。他們會像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一樣去看待李廣這個人,將他寫進自己的詩中,不是在寫他,而是在借他寫自己。詩歌其實是一個非常個性化思想的體現。
第二點就是李廣他的一個悲劇英雄的色彩,其實能夠更加的吸引到一些人的關注。悲劇所能帶給人的就是讓人疼痛,并且銘記。所以選擇這樣一個人,更能夠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
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幸福,但幾乎所有人都遭受過挫折。
歷史并沒有遺忘衛青,他和霍去病一樣都是民族英雄,值得被后人紀念。但是不管怎樣,霍去病的人氣是遠高于衛青的,如果你隨便問一個人,擊退匈奴的大將軍是誰,大部分人都說霍去病。
為什么會造成這個現象呢,源于史料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標準不同。衛青不如霍去病那么正派,被認為是漢武帝的幫兇,死后家族遭受滅門。霍去病豪放,不失男兒本色,直言“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其弟霍光輔佐了三代皇帝,功不可沒。
傳統文化比較看重“立德,立功,立言”,衛青只做到了一點,就是“立功”,無其他兩點。司馬遷稱衛青善于忍讓,善于“自媚”皇上,但是天下人并沒有稱贊他。司馬遷認為,衛青本是騎奴,卻因為有個姐姐深受皇帝的寵愛,有幸成為了將軍,榮華富貴享不盡。
相比之下,霍去病不但有立功之勞,還有“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引進自己的弟弟入漢延,成為三代皇帝的肱骨之臣,立德、立言、立功三點都做到了。霍去病性格比較接近年輕人的本真,比如李敢擊殺衛青失敗,霍去病竟然在皇家獵場射殺了李敢,而衛青躲在自己的家中,不見了蹤影。
衛青還被蘇東坡認為是李廣自殺的直接負責人,因為衛青屢戰不敗是靠自己的運氣,得了皇上的寵愛,而李廣無法封侯,無法得到皇恩,最終郁郁而終。但是不管怎么說,文人對衛青的評價是充滿了負面性的。
李廣,可以說是古代名將中的“偶像派”, 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氣之大,甚至超過了衛青和霍去病。記得上小學時,第一次從連環畫上知道這位“飛將軍”,簡直崇拜得不要不要的。后世對李廣的贊美和歌頌,比上班高峰時堵在路上的汽車還要多。王昌齡名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幾乎將李廣推上了神壇;王勃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更讓李廣贏得了無數的同情。然而,李廣真的是神勇無敵嗎?李廣終生不能封侯,真的是時運不濟,或者是受到了不公正對待嗎?
非也。歷史上真實的李廣,可能讓人大跌眼鏡。他有勇無謀,治軍散漫,軍事指揮才能平庸,并非大將之才。李廣出擊匈奴,屢戰屢敗,鮮有勝績,這才是他終生未獲封侯的根本原因。
李廣和匈奴的四次大戰,無一勝績
李廣的軍事生涯將近半個世紀,橫跨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個時期,妥妥的三朝老將。李廣年輕時勇猛無比,曾經和猛虎搏斗過,連漢文帝都稱贊他“如果生在高祖(劉邦)時代,封個萬戶侯都不算個事兒!”漢景帝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 曾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但由于缺乏政治眼光,李廣私自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將軍印章,因此沒有得到封賞。
此后,李廣長期擔任邊郡太守,和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大小戰斗七十多次。司馬遷用大量的筆墨,生動地描寫了李廣百騎退千敵、被俘后逃回、草叢射石虎三大經典故事,讓人感覺李廣猶如是戰神下凡,匈奴克星再現。但事實上,李廣對匈奴的四次大戰,戰績都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第一戰:元光六年(前129年),漢武帝派驍騎將軍李廣、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各領一萬精騎,兵分四路出擊匈奴。李廣從雁門出擊,結果全軍覆沒,本人被俘。李廣逃回漢朝后按律當斬,交錢后“贖為庶人”。
第二戰:元朔六年(公前123年),跟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擊匈奴。李廣擔任后將軍,無戰功。
第三戰: 元狩二年(?前?121?年),李廣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合擊匈奴, 結果被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包圍。《漢書》記載“(李)廣殺匈奴三千余人,盡亡其軍四千人,獨身脫還”。雖然殺敵三千,但全軍覆沒,功過相抵后無封賞。
第四戰:元狩四年(?前119?年),跟隨大將軍衛青參加漠北之戰,衛青命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并,從右翼進行包抄。結果李廣和趙食其在沙漠中迷路,會師失敗。戰后,衛青派人帶著干糧和酒,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路經過,李廣拒不回答。衛青再派人命令李廣到幕府當面問詢,李廣憤而自殺。
總結一下,李廣參加的四次漢匈會戰,兩次全軍覆沒(其中一次主帥被俘),一次無功而返,一次因迷路未參加戰斗。也就是說,沒有獲得過一次像樣的勝利。四次大戰中,除了第三戰以四千騎迎擊四萬騎屬于寡不敵眾外,其他三次都是白白浪費了立功機會。這樣糟糕的戰績,即使放在今天也拿不出手,何況是在以軍功來封爵的漢朝?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將衛青的成功、李廣的失敗都歸因于運氣,顯然無法令人信服。
后起之秀衛青?PK?三朝老將李廣,到底誰更優秀?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李廣對匈奴的四次會戰中,衛青參與或指揮了三次(第一、二、四次),戰績如下:
第一戰(前129年),漢朝四路大軍出擊匈奴,李廣被俘,公孫敖戰敗,公孫賀無功而返,只有首次領兵作戰的衛青一路獲勝,橫掃了匈奴祭天圣地龍城,“斬首虜七百”,取得了漢朝對匈奴的第一場勝利,衛青也因功“賜爵關內侯”。王昌齡的名篇《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流傳千古。很多人都以為這首詩贊頌的是李廣。錯了。李廣終生都沒有到過龍城,而且戰績這么差,怎么能稱為“龍城飛將”?真正的龍城飛將,是戰神衛青。衛青在龍城首戰告捷,奪得匈奴祭天金人,并從此拉開了大漢帝國痛揍匈奴的偉大序幕。十年之后漠北之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廷”,這才是真正的“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二戰(前123年),已晉升大將軍的衛青作為總指揮,從定襄兩次出擊,“斬首虜萬余人”。
第四戰(?前?119?年,漠北之戰),衛青作為左路軍總指揮,在李廣和趙食其兩軍因迷路而未能會師的情況下,孤軍與匈奴單于率領的主力決戰,獲得大勝,“凡斬捕首虜萬九千級”。
如果再算上其它三次作戰,衛青在進攻匈奴的七次大戰中保持全勝,斬俘總計五萬余人。而霍去病參加或指揮的六次大戰,也獲得全勝,斬俘總數達到了十一萬人,并接受匈奴渾邪王部數萬人投降。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數據來看,衛、霍的戰績,遠遠超過了李廣,兩位戰神也因功被封萬戶侯。漢武帝興奮之下,甚至將衛青三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衛伉、衛不疑、衛登全部封侯。衛、霍的部下,也分別有九人、六人封侯。
按照漢代的封爵制度,李廣到底能不能封侯?
漢承秦制,無論是封官,還是賜爵,都取決于功勞大小。《史記》記載,漢代的功勞由高到低,分為勛、勞、功、閥、閱五等,“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閥),積日曰閱”。簡單地講,“勞”就是文治,“功”就是軍功,“閥”就是集小功為大功,“閱”就是資歷或工齡。除了“勛”屬于極高的特殊功勞外,功、勞、閥、閱往往并稱,但在多數情況下,“功”在“勞”之上。
漢代的封爵共分為二十級,最高級為列侯(徹侯),次級稱關內侯,都是只有食邑,沒有封國。侯爵獲封的食邑差別很大,最少的僅有數百戶,最多者可達上萬戶。衛青、霍去病由于軍功顯赫,食邑分別達到了一萬五千七百戶、一萬五千一百戶。
漢代,軍功是獲得爵位的首要方式。那么軍功如何評定呢?主要是看斬首級數和掠獲多少,“書其斬首之功于一尺之板”,然后再結合部隊傷亡比例,由縣、郡按照軍功大小,賜爵、賜田宅或給予其它賞賜。漢代對于軍功進爵的管理非常嚴格,冒領軍功者會受到嚴厲處罰。《史記·馮唐列傳》記載:云中太守魏尚因為斬首數多報了六級,就被削去爵位、罰做勞役,“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坐之”。
《史記》中對各位將領的戰功均有詳細記載,但司馬遷最推崇的李廣,卻偏偏沒有斬首級數的記錄。《漢書》記錄李廣殺敵最多的一次,是前?121?年“(李)廣殺匈奴三千余人”,但是自己部下四千余人全部戰死。這說明,雖然李廣資格很老,作戰次數很多,但是要么斬首級數不多,要么部隊傷亡過大,勞苦功不高,所以總是夠不上封侯的標準。
漢朝有功必賞的另一面,是有過必罰。凡是軍隊傷亡巨大、被俘、未能按期會師,按律都是斬首,但允許繳納贖金免死,貶為平民,稱為“贖為庶人”。 同樣是身經百戰,公孫敖的人生比李廣還慘,兩次被貶為平民,最后因“巫蠱案”牽連,被腰斬于市。前129年,騎將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出擊匈奴,陣亡七千人,“當斬,贖為庶人”。前121 年,公孫敖隨霍去病參加河西之戰,因迷路導致會師失敗,再次“贖為庶人”。另一位 將領蘇建,也有過類似的遭遇。 前123年,蘇建與趙信領三千名騎兵出擊,與匈奴單于主力遭遇,激戰一天全軍覆沒,趙信投降匈奴。蘇建只身逃回漢朝后,“失軍當斬,贖為庶人”。
漢武帝沒給李廣機會嗎?
如果說漢武帝對李廣一直心存偏見,這不是事實。漢武帝曾三次重用李廣。第一次是漢武帝剛即位時,因左右都說李廣是名將,漢武帝就任命李廣為未央宮衛尉(警衛團長官)。同時擔任長樂宮衛尉的,是另一位名將程不識。李廣、程不識都是邊將出身,現在調入中央任職,顯然是重用。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279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