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文種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文種是春秋末期的一位著名謀略家,他和范蠡同為越王勾踐的左膀右臂,他們一起輔佐勾踐成功復仇。不過范蠡及時地看清楚越王勾踐的面貌:一個人為了復仇,寧愿忍受巨大的屈辱,去給敵人當奴隸,還嘗他的糞便,這個人的內心得多擰巴啊。
于是,在越王勾踐滅吳之后,范蠡就告訴文種:”咱們趕快撒丫子跑吧,越王不是可以同享福的主“。文種沒有聽范蠡的建議,或許是因為他對勾踐抱有幻想,或許是他留戀富貴,總之,他成立歷史上的第一只”走狗和良弓“。
勾踐賜死文種時,所說的話非常有意思,他說:你當初為了幫助寡人干掉吳國,對寡人提出了“伐吳七術”,很厲害啊,寡人只用了其中的三條就滅了吳國,剩下4條你帶給去地下找先王,讓先王打敗吳國的先王吧。
文種的“伐吳七術”是什么?它真的有這么這么利害嗎?不同的書籍里對伐吳七術的內容有不同的記載,比較令人信服的是《東周列國志》的版本。
伐吳七術之一:捐贈貨幣以悅其君臣。簡單來說就是賄賂,不僅賄賂敵國的臣子,還有賄賂敵國的國君。
伐吳七術之二:貴糴粟囊。簡單來說就是到吳國那里去購買糧食,讓他們的糧倉空虛,糧食價格上漲,在其社會中制造不穩定的因素。這一招很厲害,都開始使用經濟的武器了。
伐吳七術之三:遺美女。這就是為什么西施被送到吳國的原因,在那個國君一人說了算的時代,只要迷惑了國君,就等于禍亂了整個國家。
伐吳七術之四:遺之巧工良材。這一招也比較陰險,而且還披著極難察覺的外衣,越王把大量的珍貴難得的木材哐哐往吳王哪里送,說的是我來孝敬您的,其實是鼓動夫差用這些木材去蓋宮殿,這樣就可能把他們的國庫變空虛了。
伐吳七術之五、之六:遺之諛臣,疆其諫臣。就是賄賂敵國的那些諂媚的佞臣,以此來打亂敵國的戰略部署;限制敵國忠心耿耿的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讓敵國的國君自己把忠臣殺掉,一次來削弱敵國的輔助力量。伍子胥就是這么被搞死的,后來的陳平也是這樣害死了范增。
伐吳七術之七:堅厲甲兵,以承其弊。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擾亂敵國的同時,加強自己的力量,等到敵國的弊端都出現后就可以發兵攻打它了。
這七條計策招招直指要害,堪稱“毒計”,把這七招往吳國身上使,吳國怎么會不滅亡呢?
史書記載:句踐自回國后,心念會稽之恥,日欲復仇,乃臥薪嘗膽,誓報國恥。當是時也,文種獻計于越王句踐。
文種之所獻破吳之術,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為七術;一說為九術。為七術者,乃一日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日貴糴粟藁以虛其積聚,三日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日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日強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日積財練兵以承其弊。而《越絕書》所述之九術,多了“尊天事鬼”一術,其余皆有異曲同工之處。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中記載: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此一說,我以為乃句踐故意為難文種之說,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既是君王有意要殺文種,當然需找一個讓人覺得有理的罪名來置其之罪。又據《越絕書》與《吳越春秋》所載,句踐滅吳的二十二年間,文種所獻之計已一一實踐。
文種進諫于越王句踐的破吳之術,細細揣摩,實乃用兵之良策,與孫臏所著《孫子兵法》又有諸多切合點。《孫子兵法》之《始計篇》中就提及“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文種所獻破吳之術中有捐貨幣以悅其君臣,其意為表面逢迎,使人以為忠于吳王,心懷復仇大計,卻因實力尚且不足、敵強我弱而不得不采取軟化政策,使敵疏于戒備,此所謂“利而誘之,卑而驕之”。而“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強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則采取的就是反間計,使吾子胥與夫差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達到“親而離之”之效,最終除去了吳國的一根頂梁柱,一位忠臣,一名智勇雙全的卓越將才。孫臏所述的“五事”己缺其一,乃“將”也。所獻破吳之術的“詭”更在于向吳國借糧,又以熟蒸之糧償之。吳國種其償糧,結果顆粒無收,造成糧食危機。而歷來都有“民以食為天”之說,國家一旦糧食匱乏,極易引起民心動蕩,怨聲哀道。后又借伯羆之口,說服夫差大舉伐齊,戰爭又加劇了國家的動蕩不安,民不聊生。文種所獻的破吳之術中還涉及“美人計”。以西施迷惑夫差,使其為博紅顏笑,勞資勞民,建造館娃宮,此舉又引起吳國百姓的埋怨。所謂“道”已失,“法”亦失也。民心之所向才是一個國家存亡的根本,文種的破吳之計其本質上正是基于這種民本思想的。
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敵對政治集團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孫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于是就有“積財練兵以承其弊”之計,結果,吳國大敗。可見,經濟與軍事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我只是略談了以上幾點自己的看法,并未完全透析文種的破吳之術,但從上面的論述中,就足以見文種確為足智多謀、善于用兵之人。可惜一代忠良并未得好的結果,只在于他只知“將之五德”,卻不知“五德”亦可以喪命也;只知句踐“大德不報”,不知“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實為千古教訓。
越王勾踐是處在春秋和戰國交界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君王,也是春秋時期最后一個稱霸的君王。這樣的君王,出現在這個節點上,照理說,他應該讓越國躋身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行列的。
(越王勾踐劇照)
道理很簡單,比如說,咱們開運動會,搞競技比賽。那些實力弱小的人,肯定早早就被淘汰了。而實力最強大,又是最后階段出場的運動員,肯定會走得更遠一些。
而且實際上,在整個春秋時期,只要這些國家稱過霸,他們最終基本上都成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比如齊桓公的齊國、楚莊王的楚國、秦穆公的秦國。晉文公的晉國更厲害,雖然晉國已經分成了韓、趙、魏三家,但是這三家竟然都進入了戰國七雄的行列之中。唯一在春秋時期稱過霸,但在戰國時期不太有名的,就是宋國。不過,我們也知道,宋國的宋襄公稱霸,本來就是一個笑話。他的所謂稱霸,也就是邀請了幾個小國來開了一場會,然后就說自己接替了齊桓公,稱霸了。而最終,楚成王好好地教訓了他一頓,把他打死了。
排除掉宋襄公的宋國,春秋時期稱過霸的所有諸侯國,最后確實都成為了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那么,越國的勾踐處在春秋戰國的交匯點,又是最后一個稱霸,為什么卻沒有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越國沒有人才儲備。
(范蠡劇照)
在幫助越國稱霸的時候,有兩個重要的人才:一個是
文
種,一個是范蠡。
越國被吳國打敗以后,勾踐被抓到吳國去當奴隸,越國國內,就完全交給文
種
來管理。勾踐在吳國當了三年奴隸,在這三年期間,文種在越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沒有讓越國垮掉,而且把民心聚集起來。等到三年過去,勾踐回來以后,文種又幫助勾踐進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并最終強大起來,打敗了吳國。
文種能夠幫助勾踐打敗吳國,是他給勾踐獻上了?伐吳七術?。結果,勾踐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打敗了吳國。打敗吳國后,勾踐最文種說,我只用?三術?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術?用不上,你去地下,把這?四術?告訴我父親,讓他報仇吧。
勾踐的爹闔閭是夫差打死的,勾踐的意思,就是讓文種去幫闔閭再打夫差。
這種說法,在那個時代叫做殉葬。也就是說,勾踐讓文種去給闔閭殉葬。
說起來,這種做法,也并非勾踐獨創。在那個年代,為先祖殉葬,其實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秦穆公也曾經讓國內的三個賢明的大臣為他殉葬。
但是,勾踐的這個做法,卻明顯就是一種殺功臣。由于文種在越國建立了極大的威信,因此,他害怕文種取代他,因此才找借口賜死文種。
(文種劇照)
勾踐對文種簡單粗暴的做法,讓天下的有識之士都非常的心寒。
實際上,在文種被殺之前,勾踐的另外一個重要大臣范蠡就已經離開了他。范蠡曾陪伴在勾踐身邊,去吳國當了三年奴隸的。他為勾踐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幫助勾踐小心謹慎討好夫差。最后讓夫差認為,勾踐是大大的良民,因而把勾踐放回國內。
但是,大約也正是在這朝夕陪伴之間,范蠡看明白了勾踐這個人。明白這個人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如果他不等到勾踐復國后,就趕緊選擇離開。
范蠡在離開前,還專門去勸過文種。但是文種舍不得離開富貴,所以并沒有聽范蠡的話。
范蠡在離開勾踐以后,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可以說給勾踐進行了非常反面的宣傳。再加上勾踐最后很無理地殺掉了文種。這樣一來,勾踐的形象,也就固定下來了。
本來,越國就是一個邊陲國家,是一個沒有什么文化的地方。而君王又那樣的嫉賢妒能,因此,中原的那些人才,根本就沒有人去越國。當越國沒有人才來幫助它時候,它就失去了向上生長的力量。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274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