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秦國遷都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從遙遠的夏朝到近代的中華民國,“遷都”這個名詞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屢屢見諸史書。遷都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是因為自然原因,有的是因為政治需要,有的則是因為外敵入侵。
但不管是何種原因,遷都總意味著一個政權首都的遷移,而由于首都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因此遷都往往還將對一個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遷都經常成為影響歷史發展的具有分水嶺意義的重大事件。通過歷史上的這些影響重大的遷都事件,我們可以管窺到中國歷史的某些深層的東西。
秦國由弱變強,與秦國的三次遷都關系非常密切。
第一次,戰國初期,秦國都城一直在雍城,到秦靈公時,為了擺脫舊貴族勢力的羈絆,靈公決定遷都于涇陽,作為雍都的陪都或軍事性質的臨時都城。
第二次,到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為了便于向東發展,秦國又將都城遷到櫟陽,盡管它具有臨時軍事都城的性質,但是已將中央官署動遷于此。直至孝公時,終將政治中心遷入櫟陽。秦之所以遷都櫟陽,主要是出于對櫟陽的特殊戰略位置的考慮:櫟陽位于渭河南北兩岸貫穿東西的交通大道上,其北岸是一條當時連接秦晉往來的主要紐帶;而且櫟陽城在(今陜西)臨潼東北,其西面有周人的舊都岐周、豐京和鎬京,東西可沿渭河到達黃河以西遠至河套的廣大地區。司馬遷說櫟陽的地勢是“北卻戎狄,東通三晉。”可見當時櫟陽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遷都櫟陽后,經過苦心經營,秦國得到了長足發展。
第三次,秦孝公繼位后,立志奮發圖強,廣招天下賢士,任用商鞅實施變法,經過數十年的打拼,終于成為春秋五霸諸侯國中之強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決定遷都咸陽。咸陽北有九峻山,山勢陡峭險峻,易守難攻,為天然屏障;南臨渭河,水源充足。臨近西周故都豐鎬,這里開發早,農業頗為發達。遙盼終南山更是風景優美,特產豐饒。更重要的是,它處于東西、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秦孝公遷都咸陽不僅看中了她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饒的物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政治原因:孝公當初采納商鞅的建議實施變法后,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受到保守派和舊貴族勢力的強力阻擾,他預料到,在櫟陽將變法進行到底很難保證。因為當時的櫟陽,舊貴族大都是由雍都遷來的,勢力強大,盤根錯節,他們當中許多人就是秦國的官僚貴族,手中掌握著事實上的權力,要掃除這些障礙,絕非易事。
秦孝公經過認真分析比較后,認為咸陽比櫟陽在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位置等方面都優越于櫟陽,從國家長遠發展考慮,要擺脫櫟陽舊勢力的困擾,一個最好辦法就是遷都咸陽。事實也證明,這是秦孝公由隴山進入關中的第一步,為秦的最后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歷史講秦國的遷都是因為政治原因,其實究其真實原因就知道,那只是表象,真相是國都周圍被過渡的開發,導致無法再容納更多的人口需要造成的。
華夏講可持續發展是從炎黃就開始了,開發自然要適可為止,要為子孫負責的發展理念,就像《孟子》中所說不誤農時,不能幸福一代人,毀了萬代人。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229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