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為什么說建文帝不適合當皇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1399年七月,在京城裝瘋賣傻數周的燕王朱棣終于下定決心,以“內有奸逆,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史稱“靖難之役”。
起初,燕王勢單力薄,反觀建文帝擁有180萬大明軍,雙方實力如此懸殊,似乎結局早已定下。正當勝利的天平向建文帝傾倒之時,一向仁厚的朱允炆下令:“毋使朕有殺叔父名”,使得朱棣得以一次又一次地逃脫。最終,朱棣抓住機會,率領孤軍突襲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朱允炆兵敗不知所蹤,朱棣成功逆襲,成為一代帝王。
說起讓建文帝丟掉皇位的直接原因那便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一向仁厚的建文帝在削藩政策上反常的鐵血,也沒能成功削藩,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為何殺伐果斷的的朱棣卻反而成功的處理了削藩之事呢?
一、建文帝削藩太過急躁,毫無妥善計劃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大明王朝削藩確實是一項正確的方針,但是建文帝太過于急躁,登基時間太短,在沒有任何根基的情況下,一個月之內連削三王,加快激化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周王次子有爋僅十歲,惠帝便以其言削周王;湘王被人誣告謀反,無法自證,氣憤之下自焚以證清白,兩個活生生的例子擺在諸藩王的面前,這不是變相逼藩王造反嗎?
歷史上削藩,并不是第一次,建文帝完全有例可尋,漢景帝著急削藩,引起了八王之亂,而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明君,在削藩政策上,也是小心翼翼,實行《推恩令》,逐步削減藩王的勢力,但建文帝根本沒有考慮到藩王是否可能反叛,以及對藩王后續的安排,聽從幾個讀書人的意見,腦子一人就開始削藩。
二、該鐵血不鐵血,該溫柔不溫柔
朱允炆性格仁厚,但卻在削藩時期上,該仁不仁,例如湘王被人誣告,建文帝并沒有下旨嚴查,反而還是要一味削藩,最終導致沒有威脅的湘王自焚而亡。而在對于威脅最大的燕王身上,卻一再仁慈,例如釋放燕王在京城當做人質的兒子,在靖難之役時,還沽名釣譽之事,不想背負殺叔父之名,最終讓朱棣抓住機會。
反觀朱棣登基之后,冷靜沉著地采取懷柔政策削藩,反而讓穩定局面,成為最后的贏家。那么朱棣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優待各路藩王
公元1402年,明成祖剛剛登基不久,便下令“復周王橚、齊王榑爵”,恢復了周王以及齊王的爵位,并下令建文帝執政時期所更改的法令條款恢復成明太祖時期的制度,對周王大肆封賞“物冠一通,天犀帶一,彩筆三十疋,金香爐合各一,玉觀音金銅佛各一,鈔八千錠”,其他藩王同樣受到了不少的賞賜。
此舉的高明之處在于,一是拉攏各路藩王,二是讓藩王們清楚自己并不像建文帝不顧及血脈之情,在他統治下,藩王的待遇還能有所提升,極大的減弱了自己謀奪皇位所帶來的“勤王”危機。
二、懷柔削藩,有妥善的后續安排
穩定諸藩王后,朱棣開始削藩。一向殺伐果斷的朱棣在對待藩王事宜上表現出了令人意外的寬仁,只要你們不起兵造反,藩王所能享受的榮華富貴我都給你們,但是兵權得給我。
在收回兵權的舉措上,朱棣并不著急,而是采取“削其護衛”或者“罷其官屬”的政策,抱著只要兵權給我,其他都好說。代王朱桂被人舉報搜刮錢財,朱棣只是削掉其領兵之權,“革其三護衛及官屬”,還是照樣讓代王享受藩王的待遇;遼王朱植曾站隊朱允炆,朱棣也只是削了朱植的護衛,并沒有追究其他責任,這一點對殺伐果斷的朱棣來說十分難得。縱觀歷史,李世民發送玄武門之變后,對其兄弟的處理十分殘酷;在八子奪嫡獲勝的雍正也把自己的兄弟囚禁一生,朱棣此舉算是難得的仁慈了。
如此一來,眾多藩王在享受爵位帶來的榮華富貴時,對于大局已定的朝局就更不會瞎冒頭,安心地當個逍遙王爺。就這樣,明成祖朱棣一步一步成功“削藩”,促進了明初中央集權的完善,以兵不血刃之力,解決了藩王問題,也進一步證明當皇帝,他確實比朱允炆合適。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223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