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秦獻公好不容易奪來的函谷關,秦孝公為什么主動還回去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6 19:38:17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秦獻公好不容易奪來的函谷關,秦孝公為什么主動還回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為強大的國家,實際上在那個時候,魏國的實力在它整個歷史發展當中的處于巔峰狀態,后來的魏國無論哪個歷史階段都不能與之相提并論。戰國初期,諸侯并立的局面剛剛形成,魏國也是剛剛從晉國獨立出去的一個諸侯國,為了能夠發展自己的國家實力,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吳起進行了兩次變法,分別從經濟上和軍事上來提升魏國的綜合實力。

正是因為這兩次變法讓魏國國內經濟社會得到良好的發展,也讓魏國一躍成為了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國內環境的改善,國家實力的提升,軍事實力的強大,魏國君主將目光轉移到了兼并土地,開疆拓土,爭奪人口上面,于是與魏國相鄰的周邊各大諸侯國深受其害,在這些深受魏國侵擾的國家當中,有一個國家是受難最為嚴重的,那就是秦國。

面對強大的魏國,秦國有重回隴西地區做游牧生活的打算

秦國一直以來都是魏國首要攻伐的對象,原因就是這個國家在那個時代本身國力就非常弱小,秦國地處于華夏文明圈西垂,與戎狄雜居而形成的國家,文化水平落后,不被中原地區的人們放在眼里。

在魏國強大之后,就想要吞并西部的秦國以此來拓寬自己的領土疆域,在那個時候,秦國已經幾乎被魏國蠶食殆盡,有好幾任秦國國君都曾經提出,讓秦國重新回到隴西地區去做半農半牧的農業民族,以此來擺脫魏國對秦國的騷擾。

可以說,秦國已經做好了將自己的領土拱手相讓給魏國的準備了,如果不是后來秦獻公的出現,恐怕秦國真的就放棄了諸侯國的地位;秦獻公繼位之后,一掃之前秦國的軟弱態度,開始采用強硬的手段與魏國硬碰硬。

秦獻公舉全國之力發動與魏國幾場戰爭,試圖奪回函谷關

實際上,秦獻公也不是不明白秦國的實際力量,也不是不知道秦國在那個時候根本沒有辦法與魏國相提并論,他只不過是希望能夠舉國之力爭取打贏與魏國的幾場戰爭,通過這幾場戰爭奪回被魏國搶走的函谷關,然后再借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封關,休養生息,讓秦國能夠恢復一部分國家實力,以便在后來參與諸侯爭霸。

秦獻公這種做法雖然非常危險,但他卻取得了顯著的功效,在那個時候,哪怕是強大的魏國,也不能在戰爭中對秦國有百戰百勝,秦獻公也因此奪回了一部分河西領土,可是天不假年,秦獻公也在一次領兵出戰的過程當中被毒箭射傷而喪命。

秦孝公為何將秦獻公奪回的土地還給魏國?

后來秦孝公即位,令人不解的是,秦孝公并沒有堅守自己父親那種強硬的政策,也并沒有秉承自己父親的遺愿收回函谷關,反而是將自己父親在戰爭當中收回的那部分河西領土又重新拱手讓給了魏國,以此來換取秦國與魏國之間的和平相處。

那么秦孝公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為什么要將前輩們用鮮血換回的土地拱手讓給魏國呢?難道是他真的懼怕了魏國嗎?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孝公忍辱負重的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圖謀?

基于對秦國實力的考慮,甚至弱于燕國和韓國

事實上,秦孝公之所以將秦國的領土拱手讓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第一個這就是對當時秦國實力的考量;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秦國實力非常弱小,不僅是在領土面積上面比其他的各大諸侯國要小,在它的各方面實力上面也都比不過其他的國家,大家都清楚,在后來的諸侯爭霸當中,燕國和韓國的實力非常的薄弱,但是事實上,處于戰國初期的秦國在國家實力上面連韓國和燕國都比不過,軍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農業經濟發展的十分緩慢,并且在發展過程當中所受到的阻礙不斷。

秦國耕作方式阻礙農業發展,朝政權力被貴族控制

秦國雖然擁有著800里的渭水平川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天然基地,可是平民百姓們卻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去耕種,國家也沒有給予農業的發展以非常好的保障,即便擁有著天然的發展優勢,秦國也并沒有在農業經濟上有著長足的進步。

在政治朝堂之上,秦國又是一個被受貴族影響的國家,君主的手中沒有那么多的權力,也不能夠切實地為國家進行圖謀;最重要的是,秦國經濟發展非常的困難,那個時候哪怕是秦國的國庫都不能夠拿出魏國一個大貴族的錢糧,由此可見,秦國這個國家的貧弱了。

魏國經濟繁榮,軍事實力強大

可是那個時候,魏國卻是呈現著一派蒸蒸日上的場景,李悝的變法改善了軍隊和平民關系之間的關系,極大地發展了魏國經濟,同時又在魏國訂立法令,讓魏國人民能夠被規劃到一個正確的框架之下進行發展。

此外,經濟的強盛也給予了魏國非常大的底氣,讓魏國有實力也有資格去發展強大的軍隊,并且在軍事上,魏文侯時期的吳起變法也給了它巨大的保障,吳起給魏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可以說是百戰百勝攻無不克。

因此,無論是在國內的經濟行政發展上面也好,還是在軍事實力上面的對抗也好,秦國與魏國都是沒有辦法相提并論的,秦孝公十分清楚秦獻公之所以能夠在之前對戰的時候取得幾次勝利,那是靠著人的生命堆積出來的,它消耗的是秦國為數不多的一點底蘊和實力。

秦孝公以土地換和平

秦孝公認為,秦國如果再打下去,首先拖垮的并不是魏國而是秦國,而且如果再打下去,魏國也會發現秦國真正的圖謀,到那個時候魏國絕對不會讓秦國封官休養生息,若是魏國在那時大軍壓境的話,秦國根本拿不出任何的實力去抵抗,很有可能會面臨著亡國滅種的風險。

所以,秦孝公選擇了以絕對的誠意去換取兩個國家之間的和平發展,也剛好那個時候的魏惠王是一個比較昏庸的君主,他同意了兩個國家之間的這種交換,給了秦國發展起來的機會。

秦孝公為招賢納士,變法圖強做準備

第二個原因就是想在此之后給秦國招賢納才做準備;兩個國家休戰之后,秦孝公頒布“招賢令”,開始向天下廣收人才,無論是哪個國家的,無論師出何方,都可以去秦國一試,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秦國的,他入秦之后與秦孝公進行了三次會談,分別涉及到帝道、王道、和霸道治國方式,并且最終敲定了秦國的變法方式,此后秦孝公便與商鞅一起在秦國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事實上,如果沒有那個時候外部的和平環境,秦國也不能那么安穩的進行變法;所以,秦孝公是在給國內的改革做準備的,畢竟如果秦國處在一個非常動蕩的外部環境當中的話,它是沒有辦法盡心竭力地進行國內的改革的,因此秦孝公不惜以已經收復的河西之地作為誘惑來達成與魏國之間的那種和平發展的關系,這也是他深謀遠慮的一種做法。

秦孝公割讓土地給魏國,讓山東六國放松警惕

這第三個原因,則是想讓山東六國的秦國放松警惕,一個與最為強盛的魏國死戰不休的國家,并不能讓其他的國家對其嗤之以鼻,因為其還有戰爭的實力,還有著能夠反抗的余地,所以無論是魏國也好,還是其他的五個國家也好,都不會置之不理。

畢竟在那樣的一個時代里,沒有任何國家會放任自己的對手成長起來,秦孝公必須要有一個讓其他的國家放松警惕的機會,所以他拱手獻上秦國的土地,一個國君甘愿用自己的領土去換取和平,那么只能夠說明他再也沒有了能夠對抗其他國家的實力,如此一來,在整個中原的戰斗當中也就可以不在首當其沖,就可以不再成為其他國家的矛頭,就可以安安穩穩的去積蓄自己國內的實力了。

而事實上也是這樣的,在秦國與魏國達成和平的協議之后,山東六國都對秦國的發展放松了警惕,秦國就這樣默不作聲地在它的領土上進行著大刀闊斧的改革和變法,直到多年之后才大出天下。

強魏與弱秦戰爭,勝負是五五開,占不到多大便宜

而這第四個原因,從魏國那個方面來進行考量,秦獻公與魏國之間的戰爭,兩個國家可以說是五五開的,也就是說,魏國以超級大國的實力對抗秦國一個西部小國是吃了不少虧的,因此,在那個時候,魏國實際上也不想再打下去,畢竟如果兩個國家繼續斗爭下去的話,最終誰勝誰負還是一個未知數。

無論事實是不是這個樣子的,至少在當時的魏國人看來,最終的結局還是一個無法預料的事件,魏國也迫切地需要一個停戰的契機,因此,秦孝公才能夠提出兩個國家之間的和平交換,其實如果魏國一直是以壓倒性的優勢對抗秦國的話,想必就算是秦孝公提出了那樣的條件,給予了魏國一部分的土地利益,魏國也不會就此撤兵,因為擁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那么它能夠獲得的利益絕對比秦孝公獻給他的土地要多得多。

魏國認為對秦戰爭沒有壓倒性優勢,也想停戰

事實上,魏國在對戰秦國的戰爭當中并沒有撈到什么好處,不僅丟失了一部分曾經奪過來的河西領土,甚至連自己國家的丞相公叔痤都被秦國給生擒了,秦孝公實際上是把握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在魏國迫切地想要停止戰爭的當口,不僅是如了魏國的心愿,還送給了魏國一份大禮,魏國又何樂而不為呢?

基于以上的想法,秦孝公才敢于用這樣的方式來讓兩個國家達到和平的狀態,也才能夠在這樣的謀劃之下讓秦國能夠和平穩定的發展。

討論

秦孝公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麻痹對手

我們不得不為魏國的這種選擇感到惋惜,因為那個時候,魏國是有著絕對性的實力壓倒秦國的,如果魏國不貪圖一時之利,如果在對秦戰爭當中眼光再長遠一點,那么魏國有可能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就將秦國滅亡,就有可能獲得秦國全部的土地,那樣的話,魏國就可以變得更加的強盛,就可以在那樣的時代里,鞏固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

但是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魏國確實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作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個超級大國,它被自己的自豪驕傲蒙蔽了雙眼,認為一個出身于蠻夷之地的秦國,不足以讓它當作對手,而實力弱小的秦國也不敢與魏國相提并論,所以秦國便在魏國的那種強大的攻勢之下尋找到了一個立足之地,然后安安穩穩的進行它的發展。

很多年后,進行了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在河西之地的爭奪當中獲勝,而此時的魏國人才如夢初醒,被他們忽略已久的秦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了,它已經完全的成長了起來,已經成為了戰國時期真正的大國。

而魏國也幾乎沒有了能夠從正面將其打敗的機會,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魏國與秦國扮演的角色進行了反轉,秦國從被蠶食的國家變成了掌握主動權的國家,而魏國從那個掌控著秦國命運的國家,成為了那個謀求自保的國家,歷史就是這樣的具有戲劇性,并且在這場豐富多彩的戲中,每個人的角色從來都不固定,稍有不慎就會將自己埋葬在其中。

綜述

筆者認為,秦孝公之所以愿意讓出自己國家的領土,并不是因為他真的懼怕魏國,也不是因為他對那個時候的秦國發展無計可施,而是在環環相扣地進行著他的計劃;秦孝公被認為戰國時代秦國非常著名的一任君主,非常具有雄才大略的,事實上,如果沒有秦孝公的商鞅變法,秦國不可能在亂世當中崛起,不可能在戰國時期那個時代里擺脫自己積貧積弱的狀態,也不可能擁有后來如此強盛的國家實力。

賈誼在《過秦論》當中也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余烈最終才登上了皇帝的位置,才橫掃六國一統中原,才讓中國的社會步入了封建時代,才創造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而這“奮六世之余烈”中的六世就是始自于秦孝公;如此看來,秦孝公個人對于秦國甚至乃至后來的秦朝,都是有著非常大的貢獻的。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和平穩定的實施下去,也是因為秦孝公長遠的目光,他沒有將國家的利益只放在眼前,沒有糾結眼前的這一點點的勝敗而是進行了更加長遠的圖謀,正因如此,秦國才能夠在戰國初期的時候有著堅實的發展基礎,才能夠在后來的時間里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國家實力,最終成為中原地區真正的霸主。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96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