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瓦剌的起源是什么也先努力了一輩子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以史為鑒 2023-06-16 10:35:26

瓦剌的起源是什么也先努力了一輩子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瓦剌和也先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 瓦剌的來源

首先,我們要明白,瓦剌與蒙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我們的歷史教材上一般說,在明朝蒙古分為三大部落,分別是: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但事實上瓦剌“血統”很不純正,它只是一個極其邊緣化的蒙古民族,而且有很長時間在跟蒙古本族鬧別扭,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看一下瓦剌的來源。

瓦剌在唐朝就已經存在,當時各個少數民族政權林立,瓦剌可能也分得了一小塊兒地盤,開始了比較愉快的自治生活。瓦剌原本居住于葉尼塞河的支流上,這個位置相對于其他民族來說,還是比較靠北的,氣候寒冷,不利于養牲畜種糧食,瓦剌人的生活想必水平是不咋高的。窮則思變,在元朝的時候,他們主動南遷遷到了阿爾泰山附近,條件有了改善。南遷之后,瓦剌的實力有所增長,并且他們還主動尋找靠山,比如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進行聯姻,這樣迅速提高了他們的地位,這也就為他們后來與蒙古的正統繼承者——成吉思汗的后代所統帥的韃靼部爭斗提供了條件。

關于瓦剌的稱呼,也是多種多樣。在元朝的時候元朝稱斡亦剌惕、明朝稱瓦剌,清朝稱衛拉特,后來也稱漠西蒙古。反正都是音譯,叫啥其實問題也不大。但關鍵是瓦剌他真的不是蒙古。在1640年的時候,瓦剌人自己和蒙古人都一致認為瓦剌不是蒙古,只是后來到了清朝,才勉強把瓦剌劃入了漠西蒙古這一概念之中,從中這也能夠看出瓦剌與真正蒙古族之間的界限。

二 瓦剌與韃靼

好了,讓我們回到明朝,來看一下瓦剌與韃靼之間的相愛相殺。

時間回到1368年,當元朝幾個為數不多的長期任職的皇帝元順帝發現朱元璋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自己雖然沒有享受英年早逝的痛苦,卻要面臨晚節不保的問題時,他做出了一個了讓他自己和朱元璋都覺得非常明智的措施——走為上計,他沿著祖先南下奪取天下的老路,只是反了方向,一路灰溜溜地跑回了北方草原。朱元璋一看元順帝這樣通情達理,順天知命,大喜之下,大手一揮封給了元順帝“順”的稱號。

而元順帝雖然膽子不大,但是氣勢不小,重新逃到蒙古草原之后,他還號稱北元,并頻頻發兵與明朝作對,當然幾乎都被明朝打敗了。并且朱元璋還派出徐達等人重拳出擊,來讓北元長記性,乖乖地做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小朝廷就行,不要隨便惹事。在明朝的胡蘿卜加大棒,并以大棒為主的政策下,打的北元很快就不敢主動惹事,并且因為受到了其他部族的攻擊,實力進一步衰微,還去掉了北元的稱號。而韃靼就是對于這些蒙古的正統后代及其所統治的其他部族的稱呼,他們一般都分布于蒙古高原的東部。

那么蒙古高原的西部是誰呢?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瓦剌。瓦剌雖然與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有通婚關系,但其實正統的蒙古族,也就是蒙古族中的精英,是根本看不上這幫窮兄弟的,這就是好像皇家的直系親屬看不起外戚一樣,是非常正常的。這是當時比較強盛的兩大勢力,還有一個小兄弟,就是兀良哈,前幾篇文章中有提到過,他就是一個煽風點火,搖旗吶喊,有奶便是娘的主,完全是屬于隨風倒的墻頭草,看誰強就幫誰,相當于一個鬧劇式的存在。

雖然韃靼和瓦剌互相看不對眼,但是本身也沒多大仇多大恨,而且之前確實也有姻親關系,所以保不好哪天他們就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了,就像所謂的“兄弟鬩墻,外御其侮”一樣。但是他們為什么很長時間都沒好起來呢?這就要提到一個非常成功的挑事者,攪局者——明朝了。

中國古代的皇帝,都非常的有心機,他們重要的御下之道就是培養兩撥勢力,讓他們互相爭斗,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這是歷朝歷代黨爭頻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皇帝們也很聰明,把一個內政問題的經驗,用于外交領域也是相當成功,明朝同時培育著瓦剌和韃靼兩股大勢力,并且誰弱就扶持誰,誰強就打擊誰,這樣就導致了勢力開始比較強的韃靼部一直受到明朝的排擠,而勢力本身很弱的瓦剌則得到了勢力的擴張,但是凡事沒有絕對,本來的扶持政策變成了偏袒,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自然會導致被扶持的一方迅速崛起,而這就是在明朝仁宣年間瓦剌的現狀。

瓦剌在也先的祖父馬哈木在位時,勢力已經比較強大,馬哈木還被明成祖奉為王。馬哈木死后傳位給傳子脫懽。宣德九年(1434),脫懽襲殺韃靼部的阿魯臺,正統初又殺賢義、安樂兩王,統一蒙古帝國。他立元皇室后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為丞相。此時韃靼與瓦剌是一個暫時合作的狀態,因為此時的名義上的皇帝還是脫脫不花,即韃靼人的。但這種平衡只是一種非常不穩固的平衡,因為兩部的矛盾沒有解決,而脫懽的種種行為又加劇了這一矛盾,它遲早是要爆發的。

三 也先的雄心

四年,脫懽死,子也先嗣,稱太師淮王。于是北部皆服屬也先,脫脫不花具空名,不復相制。每入貢,主臣并使,朝廷亦兩敕答之;賜賚甚厚,并及其妻子、部長。

在脫懽死后,他的兒子也先繼位。此時也先自立為太師,并允許脫脫不花繼續當皇帝。但是脫脫不花還是繼續當他的傀儡,根本沒有一點權力。就連明朝也不把他當個真正皇帝看待,這真是不小的笑話。也先確實治國有方,這使得他的實力迅速壯大起來,并且引起了明朝的不安。

此時一位“杰出”的戰略家太監王振和一位非常“明智”的君主朱祁鎮決定對瓦剌用兵,但是由于指揮的重大問題,長期行軍的疲憊與在野外作戰的重大戰略決策失誤,加上正好遇到了也先親自帶領的精銳部隊,明軍吃到了一個慘敗,太監王震當場被早已看他不慣的將領打死,而朱祁鎮則被也先帶走了。

也先本來認為朱祁鎮是一個很大的籌碼,可以用他來要挾明朝,但是明朝不吃這一套。一個皇帝沒了,咱咋就不可以另立一個新皇帝,雖然皇帝不多,但是想做皇帝的人可是很不少,很快,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就繼位了。也先想進行進一步擴張,計劃進攻北京,卻被于謙等人防守下來,也先就失去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繼續要挾的資本,轉而與明朝進行談判。后來也先和明朝的關系趨于平穩,他也就把失去了價值的朱祁鎮放了回去, 8年之后重新回國的朱祁鎮,與他的兄弟朱祁鈺上演了一出完美的奪位大戲,并且成功復位,這不是本文的重點,且忽略。

那么在外也先已經建立了巨大的功績之后,勢必不滿于自己的太師之位,而想廢掉脫脫不花,直接讓自己當皇帝。而脫脫不花也不甘心做一個傀儡皇帝,于是他就跟也先干了一架,但傀儡畢竟是傀儡,脫脫不花哪能打得過也先呢?但脫脫不花充分激起了元順帝的智慧,走為上計逃到了兀良哈所在的地盤上。

但是也先并不認可窮寇莫追的道理,在不久之后就聯合脫脫不花的弟弟,對于脫脫不花進行進一輪打擊,在二人的夾攻之下,脫脫不花迅速失敗殞命,其妻子兒女也都被也先俘虜。殺死脫脫不花之后也先順利成為了皇帝,并且統一了瓦剌各部、兼并了東蒙古,在明朝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西到中亞,東到朝鮮,北到南西伯利亞,南至明朝邊界的非常龐大的游牧帝國。這可謂是也先的人生中的至高點,但是飛得越高摔得越慘,也先不知道自己的末日就快到來了。

四 飄搖的帝國

景泰四年十月,也先遣使向明廷告知自己即位,并致書明朝廷說:

“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寶。宜順天道,遣使臣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

也先以此說明他已重建元朝,占有了元朝曾經的國土、人民。并且,也先說自己還得到了元朝的傳國玉璽,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認,這樣就可以實現二主共治的目標,共享太平了。

但是明朝看了這個消息之后,肯定是勃然大怒,明明自己的目的就是制衡瓦剌和韃靼,讓他們都不能重振往日雄光,現在竟然使得瓦剌囂張到這種地步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明朝迅速消除了對瓦剌的支持,任其自生自滅,加上蒙古高原的生產力十分貧瘠,難以支撐一個龐大帝國,特別是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的長期存在。當時瓦剌沒有與明朝長期大規模作戰,搶不到多少有價值的東西,明朝也不愿意與瓦剌進行長期的互市交易,從明朝那里獲得的物資也是比較少。

所以在吃飯問題都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的情況下,本來就是一個岌岌可危的聯合體的大帝國,內部發生了種種矛盾,在也先死后矛盾迅速激化,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

也先之后約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興起,還有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二人先后為瓦剌四部盟主。清朝,瓦剌分為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這幾個部落也不是省油的燈,限于篇幅,我們不做進一步闡述。

在蒙古部落中崛起的瓦剌,是怎么做到擊潰了20萬明軍的?

朱元璋滅元主要進行8次北伐,對北元殘余勢力進行了打擊,蒙古基本已經臣服于明朝。靖難之役后,朱棣把侄子趕跑,他當皇帝后,又對蒙元殘余勢力進行了5次北征,可以說,只要蒙古部落有露頭的勢力,已經全部打掉了。但朱棣最后一次北征過去了20多年,1449年時,明朝發生“土木堡之變”,蒙古的瓦剌部落居然打敗了明軍,俘虜的親征皇帝明英宗。瓦剌部甚至威脅到京城安全。難道朱棣北征不徹底,留下瓦剌部這個隱患?



趁機崛起元朝滅亡后,雖然北元勢力被明朝徹底打垮,但蒙古有很多部落,沒有了元朝后,一些部落就趁機作亂,當時朱棣北征的目的,就是打擊那些實力不斷強大的蒙古部落,重點是韃靼部落。朱棣第一次北征的目標直指韃靼汗阿魯臺,此次朱棣北伐很順利,打敗了阿魯臺,并迫使韃靼部落投降明朝。朱棣也很大方,北征韃靼后,他的懷柔手段也用上,直接封阿魯臺為和寧王。



 當朱棣打擊韃靼部落時,此時瓦剌部落剛剛崛起。朱棣當然不想看到一個強大部落崛起,因此朱棣發動第二次北伐,此次目標就是崛起的瓦剌。瓦剌當然不是明朝的對手,戰敗后立即逃亡,明朝并沒有徹底追擊,這就給了瓦剌再次崛起的機會。

 朱棣沒想到他征伐瓦剌時,韃靼的阿魯臺再次發生叛亂,他不僅不向明朝進貢,反而不斷騷擾明朝邊塞,朱棣決定再次征伐阿魯臺。但沒想到阿魯臺也如瓦剌一樣,沒等朱棣的明軍趕到就溜了。朱棣下令把阿魯臺大本營的物資全部燒毀,把他們的牲畜運回來。朱棣在返回的路又“摟草打兔子”收拾依附于韃靼的兀良哈部落。



 當朱棣率軍第四次北伐時,瓦剌部落強大后,居然打敗了韃靼的阿魯臺。朱棣并未徹底征伐這兩支部落。但阿魯臺一直是朱棣的心病,他決定第五次進行北伐,但明軍并未找到阿魯臺下落,朱棣又把兀良哈痛打一頓,也算發泄了找不到阿魯臺郁悶。但朱棣在這次北伐途中不幸病逝。



 朱棣五次北伐有得有失,但主要對象是韃靼部落,因為韃靼部落是蒙古諸部落中實力最強的一支,此支部落也屬于蒙元勢力中一支,而且此部落不好馴服。雖然北伐中也打了瓦剌,但并沒有窮追猛打,因此導致瓦剌趁機崛起。

俗話說:“摁下葫蘆浮起瓢”,無論瓦剌還是韃靼,都是趁明軍北征,而不斷壯大勢力。崛起后瓦剌開始拓展勢力,于是瓦剌進攻韃靼,最后打敗韃靼部落,殺死了阿魯臺,成為當時蒙古中一直強大的勢力。不過朱棣已經看不到了。



意想不到瓦剌崛起后,剛開始并未對明朝形成威脅,因為瓦剌主要在蒙古部落中爭斗,此部落與明軍實力沒法比。瓦剌為了生存,還向明朝稱過臣。后來瓦剌勢力拓展后,就擁戴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后裔脫脫不花為大汗。

 瓦剌部落雖然有了大汗,但實權卻由太師也先掌控。因為瓦剌在蒙古不斷壯大實力時,也先的父親脫歡是功臣。此時瓦剌內部統治實際上有兩個首領。這種局面,瓦剌與也先都想明朝的“份賜”。明朝很不高興,于是就停止向也先發放賞賜。此后也先對明朝就耿耿于懷,并不不斷率軍騷擾明朝邊境。



 明英宗當皇帝不久,決定效仿一下前輩朱棣,教訓一下蒙古部落,于是他決定親征也先,以此滅滅也先的銳氣。

但明英宗根本沒打過仗,連戰場上狀態都不懂。明英宗信賴的太監王振也沒有打仗經驗。敗局已經很明顯了。

 從史料記載看,明英宗準備打也先時,也先的人馬并不多,居然以少的兵力把強大的明軍包圍起來。王振不懂戰術,竟然帶著明英宗撤離到土木堡高地上。這種無知的打仗,與三國的馬謖差不多。



 明英宗躲避的土木堡,并不是好的位置。也先對明軍進行斷糧、斷水,最后明軍無力抵抗也先蒙古軍。最終戰敗而造成“土木堡”之變。

改變歷史明英宗被俘的來太巧,因為明軍實力很強大,也先的軍隊人數少。兩軍還沒有大規模戰斗時,明英宗居然被俘了,這就造成了明軍大亂。

 也先還不滿足,居然率領瓦剌軍向北京進攻。明朝大臣于謙率領導軍民死守。而此時明朝各大勤王的軍隊正在路上。可以說,以瓦剌的實力,明軍打他們輕松。但也先抓住空檔擴大了戰果。



明英宗戰略是對的,雖然他不懂軍事,但皇帝親征需要有個懂軍事的將領帶隊才行。壞就壞在太監王振身上,明英宗讓不懂軍事的王振,指揮了一場必敗的戰斗,才造成突然被俘的情況。后來明朝采取分化策略,主動與脫脫不花來往,才阻止也先的進攻。



明英宗雖然創造了兩次當皇帝的歷史,也被瓦剌俘虜過。但這一事件改變了明朝歷史,如果明英軍不發動北征,或許歷史是另一個模樣;如果明英宗被殺,明朝歷史也會改寫。

土木之變后,瓦剌帝國發生了什么,為何在短時間內就消亡了?

大明王朝的歷史上,如果論起恥辱,再沒有土木之變時,瓦剌俘虜了明英宗來的丟人。更重要的是,土木之變后,大明王朝受到了重創,大明的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幾乎斷層,使得開國武人勛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被屠殺殆盡,皇帝只能信任宦官來制衡朝堂,君臣離心。如此一來,大明王朝的朝堂走勢,開始走向低迷。而促使這一切的瓦剌敵國,為何卻在短時間內消亡了呢?



土木之變簡介

 而土木之變之所以會發生,也是有歷史原因的。明朝建國以后,海禁政策的推行,就是因為來北方邊境上的威脅不容忽視。當時,因為明朝的建立,原本留在中原的元人退回到了大漠,并且分裂成了東、西蒙古,而東蒙古在當時被稱為韃靼,西蒙古在當時被稱為瓦剌。雖然這兩個政權之間一直存在爭斗,但是對于大明邊境的侵擾也一直從未間斷。



 并且,來自他們的侵擾,終明朝一朝,都沒有被消除。韃靼和瓦剌的騎兵一直侵擾著大明的邊境,雙方沖突不斷。史書記載:"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邊境之禍,遂與明終始云。"指的就是明朝政府長達200多年對北邊蒙古的防御。雖然,經過朱棣的計謀,使得瓦剌首領打擊韃靼,韃靼勢力減退不少,可是沒了對手的瓦剌卻因此做大做強。



 公元1449年,由于瓦剌太師以2000余人貢馬,詐稱3000人,向大明索要賞賜,遭到宦官王振的拒絕,并且,王振要求核實人數,按人頭封賞,還要求減少馬價。如此一來,瓦剌原本的算盤落了空,就開始大肆尋釁滋事。并且,在1449年的7月,開始分四路兵馬大舉向大明內地騷擾。



 同時,明英宗不聽兵部尚書于謙的勸告,執意帶著朱棣留下的所有兵馬,御駕親征,最后,不僅明英宗被捕,隨行的開國武人勛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也被屠殺殆盡,兵馬也全軍覆沒,讓大明的軍隊火器、朝堂人才,全部斷層。因此爆發了大明后期的宦官做大,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為被動防守。如此來看,瓦剌的實力不容小覷,可是土木之變之后,瓦剌發生了什么呢?



土木之變得瓦剌

 原來,瓦剌雖然俘虜了明英宗,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經由此戰,他們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因為,他們雖然沖進了大明的腹地,甚至是大明的首都城下。但是,由于于謙等大臣急中生智,擁立朱祁鈺為帝,穩定了政局,又說服了遷都南京的聲音。同時,組織了北京守衛戰,從1449年8月16日—11月8日,一直都未讓瓦剌進入城門。



 如此一來,南下的瓦剌遠離根據地,本來糧草等輜重的運輸就是一個大問題。再加上久攻不下,瓦剌軍心受挫。所以,瓦剌的也先想通過圍攻北京,企圖迫明廷訂城下之盟的算盤落空。再加上北京軍民英勇奮戰,對瓦剌的軍隊打擊不小,瓦剌的軍隊也傷亡慘重,兵士產生了嚴重的厭戰心理,內部矛盾重重。但是,自古以來游牧民族和內陸的朝廷發生戰爭的原因幾乎都是為了財物。之后,也先希望與明朝和親被拒,所以1450年也先被迫將明英宗送還,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系。并且,恢復與明朝的通貢互市后,雙方很快就相安無事了。可是,為何瓦剌卻衰敗了呢?



土木之變后的瓦剌

 前文講到的瓦剌內部矛盾重重,是因為當時的瓦剌可汗是脫脫,但是整個國家的實權卻在也先手中。也先垂涎權利,想要擁立自己的姐姐之子為太子,自己進而監國,操控整個國家,于是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戰爭。也先獲得勝利后,自稱"天圣大可汗",建號"天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這是所謂瓦剌帝國(衛拉特帝國)。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84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