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宋朝皇帝親民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人們的印象中皇帝是高高在上的像天一般的存在,不能親近,普通人要想看一眼皇帝更是難上加難。然而歷史上有一個朝代的皇帝是和藹親民的,皇帝甚至經常出宮點外賣,這就是宋朝。
皇帝稱謂的親切
自秦始皇開創“皇帝”稱號以來,后世歷代皇帝的稱謂雖然各不相同,但風格上大致上都是威嚴、霸氣的。比如始皇帝就獨占了原來人人都能用的第一人稱“朕”。唐代皇帝被稱作“圣人”,與老子、孔子等先賢平起平坐,人間最高統治者的意味體現的淋漓盡致。清朝皇帝稱“萬歲”,霸氣側漏。
然而在宋朝人們稱皇帝為“官家”,聽起來多少有點民間,離我們印象中高大上的皇帝稱號有很大的距離。但是“官家”的稱謂對普通民眾來說就顯得比較親切、容易接受。這個稱謂和宋朝皇帝的一項規定有關。
杯酒釋兵權
官家就是公家的意思,要想別人稱呼你為公家,首先就得得到他們的認可。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得皇帝位置,這在當時看來并不光彩,所以有很多人不服氣。宋太祖為了獲得認同就規定了"不殺士大夫"、“不增加農田稅負”的規定,于是“官家”就獲得士大夫階層的維護。
皇宮緊挨民居
宋朝皇帝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皇帝,他們更想接近市民和群臣。這一點從兩宋的皇宮就可以看出來。宋代時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富有的朝代,經濟相當發達,但是這個朝代的皇帝卻住著最簡陋的皇宮。
北宋的皇宮只是在一位節度使的府邸基礎之上擴建而成的,周長不過5公里,比起北京紫禁城周長18公里,就顯得相當寒酸了。而南宋的皇宮由于地理上的限制,甚至比北宋的皇宮還要小。皇宮四周都是民居與店鋪,皇宮外面的呦呵和喧囂皇帝在宮內可以聽得一清二楚。
皇帝也愛點外賣
由于宋朝開放了宵禁,民眾的生活也都比較富有,所以餐飲行業和外賣行業相當成熟和發達。由于位置的原因,皇帝也經常在宮廷外面點外賣。皇宮的東大門外面還有一個專門的地方專供皇帝點外賣。甚至有傳言說宋太祖過生日時宴會上的菜都是叫的外賣。
《清明上河圖中》的外賣小哥
而且宋朝的皇帝特別喜歡換上便裝出宮游玩兒,有時候在外面餓了就在街上點外賣吃。現在家喻戶曉的“西湖醋魚”相傳就是由于宋高宗在游西湖時點了小販宋五嫂的魚,使她名聲大振,生意火爆,所以這道菜流傳到現在。
盡管在軍事實力和國土面積等方面不如唐朝,但是正常情況下宋朝的收入卻比唐朝高出7倍有余,這一切都離不開宋朝皇帝的親民愛臣,以及皇帝和民眾上下一心的勤勤勉勉。皇帝對待士大夫的包容的態度也使宋朝文人輩出。唐宋八大家中有6位都是宋朝的,他們產出了許多我們全文背誦的文學作品。
宦官專權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宦官本來就是皇帝家的家奴而已,他們原來的職責不過是服侍皇帝的日常生活而已。但是,要知道中國古代的皇帝都是最高權力的所有者,不斷地加強皇權的結果使得皇帝個人擁有無所不同的大權。而這樣的高度集權,對皇帝本人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皇帝具有駕馭這種權力的能力。顯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具備這種能力。一旦出現皇帝無法有效行使皇權的時候,皇權就會被皇帝的身邊人所竊取。這就是宦官專權的由來。從本質上說,宦官專權是皇權的一種變態,它本質上是皇權的構成部分,是寄生在皇權之上的毒瘤。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很多王朝都出現過宦官專權的局面。最為顯著的就屬東漢、唐朝和明朝等王朝。而相對來說,在北宋則是基本沒有宦官專權的局面發生。其中原因當然是比較復雜的。首先是因為在經歷了唐朝宦官專權導致天下大亂的往事心有余悸,從唐朝滅亡之后,幾乎所有的帝王都有意防范宦官專權。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朝代,唐文宗甚至哀嘆自己受制于家奴,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他們是受制于權臣。唐朝后期,宦官廢立皇帝如同兒戲。唐朝滅亡之后,人們對唐朝的歷史覆轍有了一定的反思,所以當宋朝建立之后,統治者都有意防范歷史悲劇再次重演的主觀意愿。
其次,宋代從趙匡胤建國開始,就執行了一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趙匡胤還定過一條祖制,不殺士大夫。宋代雖然也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在中央,皇帝本人并沒有形成個人獨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士大夫文人集團。士大夫文人集團勢力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宦官專權局面的出現。再次,在重視文治的大傳統下,宋代的政治呈現出高度的理性化,政府不同部門之間形成了相互制約的關系,而政府本身也對皇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存在著皇權被竊取的可能性。
當然,北宋也不是沒有宦官參與到政治之中的,我們前面說了相對而言北宋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但是并不是說宋代絕對沒有宦官專權的局面。在北宋前期出現過宦官王繼恩弄權的事情,而到了北宋后期著名的宦官童貫甚至被宋徽宗委以統兵重任,還被封為廣陽郡王。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問題描述:
我要具體的數字,詳細的,最好和其他歷代可以比較。例如:國家稅收、商業數據、海外貿易……
解析:
宋朝經濟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 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的確,按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 標準來看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首先,要有強大的中央集權——這一點宋朝似乎還過得 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還不夠,頂好是把莫斯科也弄來——這 方面宋朝就差勁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諸如“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之類的諷刺詩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柀∑康膰?塵?頻匠こ且幌叩氖奔湟?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說;最后就是要揚國威于域外——“明犯強漢者,雖 遠必誅!”,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長驅漠北,直搗黃龍就別提了,連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斷的送錢, 叫叔叫伯的還老是挨揍。兩個皇帝作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這 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光輝事跡。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 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 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后期的 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 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 (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后的萬歷28年(1600),歲入400萬兩( 雖然張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 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亂,在 后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 *** 先后增加了擤{A,剿餉和練餉的征收,即著名的 “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么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 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 ,那么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后,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于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 ,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后),歲入約為3000- 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儵Γ?烙嫗?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兌換率折 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于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那么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 (1077)北 嗡 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 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 潑曰實 明神宗(萬歷)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 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占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 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業社會 那 邁進了。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 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征收農業稅一向是國 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于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 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并視作國家大害, 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 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 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 *** 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 土地。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 地耕種,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而且,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 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循環。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 經營,并騰出大量剩余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占全國總面積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余萬礦工,日夜開采),更 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這不禁讓人聯想起英國產業革命初期“ 羊吃人”的現象,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規模要比英國大 許多倍,時間比英國早幾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難比英國少得多。 與此同時, *** 對于突如其來的災害或戰亂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還有一個應急措施—— 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 。宋軍官兵一般都有著不錯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為階級矛盾的導火韉惱?兵,在宋朝竟成了階級矛盾的釋放閥。每當一個地方出事,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候, *** 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也正是宋朝農民起義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做法的一個后遺癥就是“冗兵”。慶歷年間宋軍 總人數竟然達到了125萬之巨,考慮到當時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儵θ俗笥遙?@實在是 一個天文數字。要命的是這125萬人全是雇傭兵,因此軍費也就屢創奇跡。仁宗寶元年間 僅陜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龐大的軍費和其他開支使得宋朝 的財政開支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就連那樣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 問題,以至于被一些學者非常諷刺的稱為“積貧”。但是,我們要看到,這樣的支出其實并不完全是“軍費開支”,在很大程度上屬于轉移支付或者社會保障的性侃Γ?欽跒閱?矣賒r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付出代價。而這種以赤字經濟的手段來保障社會穩 定和經濟發展的方法也頗有些現代味道。假如我是一個專門搜尋“中國的世界第一”的 人的話,我甚至可能說宋朝在世界上第一個采取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 當然,我不是)這雖然好象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但認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人的卻決不只我一個,也決不只是在開玩笑。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 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 以看到,“百金”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 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柀?┿炅閡粋?闖敲諾氖勘?5崩醋緣筆蔽?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對馬可波羅的存在以及他是否來過中 國還有爭議,但是世人所公認的是“馬可波羅游記”描寫的確實是當時歐洲商人接螢Φ街袊?拿髦?蟮囊娐劯惺埽?
如果說那些描述還不夠具體的話,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下面這些事實
宋朝時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紙幣和銀行信用。 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 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藥 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藥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 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 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 *** ,柀Ψ牽?《齲瑬│ 南亞和柀?喌娜氈九c朝鮮。 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 后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每年商稅收入達1975萬貫,宋朝商稅甚輕,住稅3%,行稅
2%,如以平均2.5%計,則一年納稅商品額即達80000萬貫,平均每人8貫以上。
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征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 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在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同時,宋朝的政局總的來說也比較清明。既沒有宦官和外戚專權 ,后妃干政,也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在“不以言論殺人”的傳統下,文化得到了長足 發展,那些因為“忤旨”或者被打擊排斥的人們,最多也就是流放嶺南,真的沒有人因 此被處死。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宋朝實際上正處于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夜。如果說,中國歷史上真 的曾經有過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時機的話,那么我認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 的世界,而不是蘇州橋上那幾個等著雇主的機工。
可是,這剛剛萌生的嫩芽,這一切,都被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得無影無蹤!
蒙古人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前面我們對這一點已經有所描述,這里再看幾個數字。
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僅得戶87萬,短短28年間在籍戶數下降 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得戶937萬,也陡減26%,這還沒有 包括此后元軍與南宋殘余勢力作戰3年的殺戮。這減少的上千萬戶,幾千萬人口固然有一 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還是死在蒙古騎兵的屠刀之下。
堅決不肯同化,試圖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來統治中國的蒙古貴族立刻就使宋朝社會向 市場經濟資本主義邁進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后,雖然漢族起義者又奪回了國家政權 但朱元璋卻錯誤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敗的教訓,大開歷史的倒車,將中國社會重新送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去,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人的戰艦開進珠江口。
宋朝的軍備
每朝每代以來,宋代最算無能,每次戰爭結局幾乎都是求和、輸幣、甚至于乞降,簡直是歷代王朝以來最大恥辱。這樣的結局在當時很為正常,趙匡胤“兵變陳橋黃袍加身”從出兵到返回汴京受后周幼主“禪位“僅5天時間,大概是這把龍椅得來太容易關系,時時擔心它失去也容易,于是與趙普商議“欲息天下之兵,建國家久長之計”,趙普見機情景,建議執掌禁軍的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趙匡胤采用趙普建議,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上演了。削奪大臣的實權,過著只拿奉祿不管實事的悠閑官生活。
解除在京大臣兵權之后,趙匡胤還不放心,又在兵制上面做文章,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把全國軍隊改為四種,分為禁軍、廂兵、鄉兵和藩兵。禁兵是皇帝的衛士,一部分駐守京城,卻要到外州縣就食,另一部分鎮守邊防要地,但要經常移防陣地,名義上是“習勤苦、均勞逸”,實際上是為了中央實權的鞏固與實施,無法讓其他的將領有所聯系造成對朝廷的威脅,達到了“兵沒有固定的將、將沒有固定兵”。廂兵是各州的守軍,只供官府役使,從不練習武藝;鄉兵是從農民中抽來的壯丁,名義上是地方守軍,卻沒有一點戰斗力;藩兵是招募來守衛邊防的,但大多是空名額。鄉兵、藩兵既不常有,也不訓練,都是有名無實的。這樣的軍用武備,豈能與外邦對抗,難怪常常受到契丹、西復、遼、金的侵犯,幾乎以失敗賠錢而告終。
趙匡胤為了專力鞏固中央政權,實施對內嚴防的性質,自然形成了內 *** 朽,外患最為強烈。“杯酒釋兵權”使武職官員成了虛設,名義上節度防御史,實為什么都不管,依級領俸祿,管理軍政事務的官員都由朝廷臨時差遣。正由于臨時差遣,像走馬燈一樣走走形式,試問他們能安下心為百姓做幾件實事嗎?不能。對武將如此,文職官員又怎么樣呢?宋朝沿襲了唐、五代的官制,以臺、省、寺、監、院、部而設立官員,此外還有毗、勛、爵,實為虛銜,只拿俸祿不為民認真辦事、管事的實職,實際管事辦事的被稱為職式差遣的人,又都是流動性很強的,自然和武職的“臨時差遣”一樣。宋朝采取這樣的維護中央政權的官僚制度,大大減弱甚至于沒有軍用武備的防御能力。官僚機構設置繁多龐大又重疊,直接增加國家財政負擔支出。宋朝官員俸祿的名稱有官俸、祿粟、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券、廚料、薪炭費、仆人衣糧等。當時誰能謀上一官半職的就一生豐衣足食,享受不盡。
趙匡胤實施如上改制,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使他們形不成威脅朝廷和叛變朝廷的實力。另一面為了得到官員、地主、富商的擁護,大力保護他們的利益,放任他們欺壓盤剝勞苦人民,絕不嚴懲,甚至形成公開買賣官職,官員公開受賄貪贓等,都不予追究責任。如果引起極大的民憤也不過是貶官降職或外調,極少有處以死刑或籍沒家財的。所以,宋朝雖然沒有受到各朝代的藩王兵變的威脅,可局面形成了“兵無制,用無節,國家無法度,一切茍且而已”。
宋朝的政策、
宋的工商國營政策,客觀上當然有利于手工業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必須看到,其初衷是與民競利,擴大盤剝之源,利用不平等的地位從工商業中榨取財富,這不是真正的重商主義,不是正常的市場經濟措施,而是封建國家體系下的畸形產物,這種政策,同時也對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巨大的破壞作用,在這種土壤中,是不可能產生什么新的社會形態萌芽的。事實證明,當 *** 財政出現危機,宋朝廷從來不是通過正面發展工商業來擴大生產、市場從而增加正常的稅收,而是通過增加苛捐雜稅,以及發行大錢、變鈔乃至最后直接大印會子的辦法明目張膽的豪取民財。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總結到:“南宋 *** ,所以取于民者如此,其民烏得而不困,其國亦烏得而不亡!”兩宋的農民抗爭,從無斷過,而且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所有的民變,幾乎都是因為封建負擔過于苛重的問題。而兩宋最后沒有爆發全國性的農民運動,也沒有亡于民變,究其原因:一是重兵對內,一方面通過招募士兵變寇為兵來緩解社會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保證對民間的嚴密控制和鎮壓。二是宋朝始終面臨巨大的外患,也面對著巨大的民族矛盾。在這個背景下,民族矛盾和國家外來危機一定程度上、一定時間范圍內可能超過內部階級矛盾而上升為主要面。當遼人南侵或者金人蹂躪中原的時候,廣大民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只能選擇竭盡自己的最后精血去支持一個尚能組織抵抗的 *** 。此在南宋尤其顯著,翻查南宋立國初期的歷史資料,常常驚嘆于這樣一個對內橫征暴斂專制 *** 的朝廷居然還能維持,可以說,如果沒有當時巨大的外患威脅一定時期內淡化了內部矛盾,這樣一個 *** ,激起全國性的巨變,乃至發生漢末那樣的脆性崩潰也是完全可能的。最后一點,自然就是這個政權終于糟糕到在竭盡民力的情況下還是無法盡到它保全自己和保護將希望寄托于它的百姓的義務,為外敵所滅亡,來不及等到內部的矛盾將之徹底摧毀——雖然到了末期,這種內部瓦解的趨勢也已經不可逆轉。——認為南宋末期國家運轉還大體良好的也完全是在扯淡。對于宋朝,常常有著不切實際的幻覺。什么“世界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了,“空前富庶繁榮的中國社會發展高峰”了。其實,看穿兩宋的歷史,其國策就是:聚財富于官,斂財富于中央。民困官豐,而官府之資財又全部集中于中央 *** 。然而,舉國之資、全民之資,還是供養不起那皇帝、宗室、官僚、冗吏、冗兵的龐大開銷。一個將全國財富都盤剝到手的政權,在它幾百年的統治中,卻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鬧財政危機和經濟危機,乃至幾乎就不能維持其運轉。這樣的一個 *** ,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是一個大笑話,是和著無數黎民的血與淚的荒唐!——此即我對有宋一代的基本認識。
2?該文作者另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是偉大的宋朝的偉大的工商稅收入。這也是網上帶給網友最多錯覺的地方。他說:“那么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著名的明神宗(萬歷)以“礦稅”的名目,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壓榨工商業者,8年間總共搜刮到了200萬兩白銀,不足宋朝的一個零頭),占70%。”
宋朝文化
宋朝是個群星匯粹的年代,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沈括、岳飛、朱熹、李清照、辛棄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奪目的人物。宋朝因為極其重視文教,學術文化的成就極高,中國文化至此更趨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斷的涌現了。明人宋濂謂:“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理學家北宋二程:程頤、程顥。南宋東南三賢:朱熹、張拭、呂祖謙。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許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貧苦。范仲淹、歐陽修都是單身家庭出身,自幼貧寒。范仲淹一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從小生活極其艱苦,喝粥度日苦讀。歐陽修年少時家里買不起筆紙,他母親用蘆稈畫地教他識字。最終兩人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國之棟梁。范仲淹、歐陽修或許命運相近,兩人成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蘇洵、蘇軾、曾鞏都是歐陽修培養扶植起來的文化大家。蘇軾又培養了著名的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陸游是曾鞏的學生,陸游、辛棄疾是好朋友,他們在一起的交往聚會組成了文化沙龍、文學俱樂部。宋朝民間涌現了許多的文學社體,總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宋代涌現許多著名畫家主要有范寬、郭熙、趙佶、李唐、馬遠、夏圭、張擇端等。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畫的博大與意境!宋代山水畫家人才輩出,各有專長和創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與劉松年共稱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宋朝詩歌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里面有各個方面的知識財富。但這個寶庫,我們認知開發的極少。宋朝的詩歌是唐朝詩歌的延續、再發展與突破。宋朝的詩人更廣泛、詩篇更豐富。詩歌的種類、形式在宋朝達到豐富。宋詩創作數量空前豐盛。北京大學正在編纂《全宋詩》,據初步統計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為《全唐詩》的四倍。《全宋詞》輯錄,共收詞人一千三百余家,詞章近兩萬首。孔凡禮《全宋詞補輯》,又增收詞人百家,詞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產詩人,陸游自謂“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現留存詩篇九千三百多首。楊萬里寫過兩萬多首。但現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詩篇就更少了。那么多偉大的詩人寫了那么多首詩歌,我們更多的人只能有機會讀到他們幾首詩,可以說連皮毛都沒接觸,別說體會他們的精骨了。宋詩反映社會視野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與唐的時代氣象與氛圍不同,詩家又勇于創新,因而形成與“唐音”殊異的“宋調”。宋詞作為新興的合樂詩體,既可傳誦于文士案頭,又能流播于樂人歌喉,強化了它的娛樂性和傳播力,擁有眾多接受群體。
宋是中國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僅使神韻文明向絕對化發展,還使平民文化發展起來。戲藝,有滑稽劇、雜技、傀儡戲、皮影戲、說話、雜劇等等。其中雜技就有上百種。宋人小資情節嚴重,宋詞中抒發的感情大多都是抒發那種淺斟低唱的閑情逸趣。宋詞體現了宋朝穩定的政治局勢、繁榮豐富優越的社會生活。娼妓業的興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經濟的高度繁榮。宋代的娛樂業則分得更明確,大致分為了“官妓”、“聲妓”、“藝妓”、“商妓”四類。宋代的“妓”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妓”。大部分可以買藝不買身。她們大多數相當于現代的文藝工作者。她們一般都是才貌雙全的,有的人對琴、棋、歌、詩、書、畫、等有很深造詣的,有的可以稱上是那個方面的藝術家了。“官妓”是最為人們仰慕。她們不只是相貌出眾,還非常有才華的。她們品貌、學識、才智和藝術趣味都非常出眾超群。現在的演員明星、或從事文藝工作的女人都難以比上她們,因為以前的紅樓女子是從小培養、不斷的熏陶出來的,而現在的一些演藝界女士,長得漂亮點只上兩年學就有可能成為明星……可以說一個宋代的名妓,要比現代的女明星強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時才達到藝術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茶,而是茶飲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鹽,要加各種作料的茶。這是有無數種喝法的茶飲料與茶文化,遺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數的工藝、文化一樣沒有遺留到現在。宋時已有各種花瓣茶流行叫賣。宋還有斗茶之風。蔡襄在《茶錄》中介紹建安斗茶,特別推重當地所產的一種半發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種漂亮的、精致的瓷碗的飲茶,其中兔毫盞、天目碗等都是當時有名的茶具。民間根據兔毫盞色澤的微妙不同又分稱“金兔毫”、“銀兔毫”。宋代茶盞分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四種。“輕裘駿馬成都花,冰甌雪碗建溪茶。”“矮紙斜行閑做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雞唱三聲天欲明,安排飯碗與茶瓶”“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宋朝的詩歌里就時常滲透著茶文化。“七物甘香雜蕊茶,浮花泛綠亂于霞。啜之始覺君恩重,休作尋常一等夸。”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也寫出這么悠閑具有小資情節品味的品茶詩。宋徽宗《大觀茶論》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的綜合體現,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時開始流向民間的。由于宋徽宗對玉器的過分喜愛。導致玉器在宋代空前發展,世俗化傾向的玉雕空前發達。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禮性大減。宋代出現了玉雕市場和專門販賣玉器的商鋪。市民成為玉器的玩賞者、擁有者。佩帶玉器受到廣大的市民階層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銅器、金銀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筆墨紙硯等等都有極高的造詣。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藝術的高超深厚。雖然宋代開
古代皇子所居宮殿有東宮、承乾殿、武德殿、興圣宮、毓慶宮、重華宮等。
按照古代傳統規矩,古代皇子幼年時因需母親撫育照料,一般隨母親居住在東西六宮。成年后,也只有太子才能住在皇宮,其他皇子成年后都要遷居宮外。較早有歷史記載的宋朝太子身居東宮,講學在崇政殿;而元朝太子是居住在興圣宮等。
但也有部分朝代的并非太子的皇子,成年后仍然安排住在宮殿里,如李唐王朝就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資治通鑒》記載,除太子居東宮外,“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明代,皇子集中居所為毓慶宮;到清朝,皇子集中居住在三所、乾東五所。這樣的住所并不能稱宮,只有皇子繼承皇位時,原居處就改稱為“潛龍邸”。如清朝乾隆本來住在西五所,繼位之后西五所便升崇為宮。乾隆將祖父康熙比作古代圣帝堯,自比明君舜。舜字重華,因此乾隆在改造潛龍邸的時候就將此處命名為重華宮。
一個國家的都城,不管是中國,是希臘,是羅馬,還是非洲的埃及,以及像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這些世界幾大文明的國家,它的最主要探討國家歷史的淵源,國家歷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從都城開始的。中國古代都城從歷史文獻記載,從夏代開始以來,大約有217座。我統計過一個數,但是呢絕對不只217個王朝。統一的王朝沒有,有的就是分裂王朝。
其中包括邊疆地區。比如包括像黑龍江和吉林交界的渤海國,在公元七到九世紀的渤海七八九世紀的渤海國。還有像我們云南的南詔、大理這些國家,還有新疆地區地方性的,當時也叫國。其實“國”的概念不一樣,可能到現在我們把“國”理解為非常嚴肅的東西。我們現在“國”就跟地圖上畫的這個一樣,是公雞。其實在最早的時候,就比這個相當于中心地區就中原和現在華北、華中北部、華東的北部、西北的東部這一帶,據歷史記載,當時有萬國,萬邦萬國。當時那個“國”實際比現在縣還小,幾乎相當于一個鄉。那時候實際還不是我們現在理解意義的國、國家。真正我們從歷史上理解為已經進入國家的這個時期的都城,已經有217座。既包括傳統的大一統帝國的內地的這些都城,也包括周邊地區的一些地方政權的都城。
根據建都時間長短,現在一般認為建都時間最長的,在中國這217座都城里,最長的就是西安,現在的西安。我們總說古都西安,北京的一條街,最主要的一條街長安街。實際就是以西安的古名命名的,它建都大約在一千年以上。
其次就是接近于西安的建都在九百年以上就是北京,這是建都時間第二長的。第三個就是洛陽,洛陽建都也在八百多年以上。再以下其他一些都城時間都比較短了,從第三名到第四名一下差了一倍,剩下都是三四百年或者一二百年,有的是幾年。應該說中國的最主要的都城,建都最長的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是洛陽。
根據建都時間的長短,現在從20世紀初,中國提出了一個叫“五大古都”。“五大古都”呢,我們知道就是西安、北京、洛陽、南京和開封。就是傳統所說的“五大古都”。“五大古都”一直流傳了很長時間,大約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開始在學術界流行,在群眾中也開始宣傳。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有了“六大古都”之說。“六大古都”加了個誰呢?加了個“杭州”。杭州就是現在南宋時期的臨安。到了八十年代,又加了一個叫“安陽”,河南的安陽。它是安陽殷墟,我們說殷墟的首都,建都一百多年。當然后來曹操它的附近,有個三臺叫銅雀臺。曹操的都城實際也屬于安陽附近,但那不是統一帝國的首都。這也就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大家在市場上經常看到的一本書上寫的“中國七大古都”。
在“七大古都”里頭,占統一王朝都城的王朝年代里頭,最多的也是西安、洛陽和北京。大家有時間你們可以查一查中國的歷史年表。你算一算統一王朝年代一共多少?作為都城的年代多少?作為都城就是王朝那個年代是多少?比如西漢王朝從它建立到它滅亡也就是都城的存在時期,這樣的話你可以計算出來它所占的百分比。應該說“七大古都”里有三大古都在中國歷史上又具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這也就是我們多年來歷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為什么對西安、洛陽、北京,當然也包括我們早期從事研究的安陽,這些古都特別重視的原因。工作開展應該說也是比較多的。
中國古代都城應該說有了國家就有都城,這樣的話中國第一個都城也就是第一個王朝的首都。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根據現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年表,夏王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據現在應該說是4702年,確切數。但實際上“2070”也不確切,是個約數,也就是說距現在四千一百年左右。它的都城現在夏代都城,一開始應該說比較多。在這個地方建都幾年,由于可能國內的政治形勢、軍事形勢又遷都到另一個地方,直到它統治比較穩定的時候。大約到夏王朝的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9世紀才在現在的河南鄭州西部偃師市一個村莊附近,叫二里頭這個村子名字,在這個地方建立了它的首都。二里頭遺址作為首都,一是考古發掘在這兒發現了宮殿,古代的宮殿。通過發掘的宮殿里的建筑物和宮殿附近的墓葬,考古工作者根據墓葬出土的器物,判定這個地區的墓葬和宮殿建筑的時代距今大約是公元前17到18世紀。也就是夏王朝的中期以后開始建立這個都城。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都城。可能有機會你們旅游參觀的時候,到了這個村子附近,有一個題詞叫“天下第一都”,現在這個名字應該說現在還沒有誰能夠代替它。當然隨著我們考古工作的開展,也許比它更早的都城我們還會發現。
大家看到這個圖片,這是在上個世紀20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這個地區發掘的一個宮殿遺址的復原模型。當時這個宮殿應該這個樣子的,面積大約是一萬平方米,108米乘100米,約一萬平方米。大家看到周圍是個圍墻,南面是個大門,北邊是個大殿,是個宮殿。這時候還沒有瓦,蓋房子還用茅草,但是長方形的大宮殿大家已經看得很清楚,周圍是廊。這個都城遺址呢要比我們后代的都城小得多。根據現在的初步調查,大約有四平方公里。它的宮殿呢,宮殿建筑基本在現在我們所了解的都城范圍的中間,中央部位。這個夏代都城的確立,應該說在中國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古代的歷史被國際學術界承認,應該說二里頭遺址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我們的文明史呢也就向前大大推進。
第二個都城就是商代都城。商代首都呢,最早的現在有兩種觀念一種是說在河南偃師我就說二里頭這個旁邊,有個村子叫塔莊,就是寶塔的“塔”。有的說呢在鄭州,現在的鄭州市。現在搞夏商周斷代工程,我們總說怎么斷定?比如夏代和商代之間的分水嶺在哪兒?你總要給人家王朝有個斷。比如說你現在是公元2070年成立的,什么時候滅亡的?比如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什么時候成立的?1949年。它給那么個數字。現在比如考古上怎么斷定這個?因為現在沒有文獻記載,大家知道我們的文獻,當時的歷史是后來文獻追溯的,當然追溯的口頭歷史也是歷史,不過這些歷史的水分比較多。就需要經過學者更多的工作,但是呢就要求助于考古學。考古學如何解決一個王朝的變化呢?我們考慮來考慮去,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都城的變化。古代呢,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必須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都城。就是建都,定都在哪兒?現在是一樣,我們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在西柏坡開會,首先要確立我們定都在哪兒?當然我們還是定都在北京,這個可以。比如古代它不會定都在原地方,古代往往是這樣。很少大的王朝夏王朝滅亡以后,還在夏王朝首都。因為它滅亡以后,往往有一個政治和軍事上的報復,就要摧毀它的建筑挖掘它的陵墓。包括它祖先陵墓的挖掘,這實際上是政治報復。我們過去也有這個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干什么了,石碑給推倒了。比如秦始皇,秦王朝滅亡的時候,項羽到了當時的咸陽,他一把火先把阿房宮燒了,一燒燒了三個月。按道理他完全可以不燒的,象征什么?象征他把王朝推翻了。燒了它以后,所謂的先破后立,破了以后他得立。他要建立國家首都,他有個統治中心,他要建都。建立都城的時候,就應該是那個國家成立的時候。但這個年代很難定在哪一年,就在那個左右的時間。因此呢,我們后來考古工作者在二里頭的附近發現了我說的偃師市的一個商代城址。而這個城址應該說保存非常完好的一個城址,它不是一個一般的城。因為那里頭有宮殿,宮殿的大型建筑應該說非常雄偉。這個城建立得很規范。這樣的話呢,就判定了這個城是商代的一個都城。而這個都城里的時代,經過測定和經過考古研究,恰恰又和夏代的二里頭的滅亡時代相銜接。就是它這個城不用了,被毀壞了,那個城剛好建立,就是時代相接。也就是這個時候恰恰是夏王朝的滅亡和商王朝的建立,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商代的第一個王朝。
以后商代又在河南的鄭州建立了更大規模的都城。再以后到了盤庚的時候,就是商代的國王又把首都遷徙到河南的安陽,在那里建都將近一百多年,直到商紂王荒淫無度,最后把國家給斷送了。這就是剛才我談到的商城,偃師商城。外面是一個大的城墻,一圈,靠里面還有一圈小的城墻,在最中間有小城,這個城就是所謂的宮城。偃師商城的宮城到偃師商城這個時代,應該說在中國古代的都城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對中國以后都城的影響包括我們現在,現在我們說北京城有故宮,故宮外頭還有內城,外面還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間是統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頭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圍應該是官府,官府的周圍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圍就成了墓地了,就這么一個規律。到了安陽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個都城,安陽殷墟。大家看看它這兒北邊是商代中期的一個城址,兩年剛剛發現的四平方公里,周長約八千米,這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個城址。繼這個城址之后,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條河流。河流的拐彎的地方就是它的宮殿區。這是三十年代,當時國家的考古研究機構在這兒進行了發掘,發掘了將近五十多座宮殿。同時在這個宮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個綠色的東西,綠色的有一些褐色的東西,那地方叫西北崗,地名叫西北崗。這里發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國王的墓葬。有了統治者的活動中心,有了死后的埋葬中心,那么作為都城它應該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古代先秦都城里頭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為都城里邊不能光有宮殿,國王死了還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樣,你不能光有故宮,清朝的王陵在哪兒呢?有東陵有西陵,東邊在遵化,西邊在易縣。明朝皇帝也是一樣,活著在北京,死了就擱昌平去了,當然昌平也歸北京管。一個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宮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后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陽殷墟是我們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處。
商代以后周武王消滅了商紂王,因為商紂王荒淫無度,就成立了西周王國。西周王國大家知道從西方來的,西方是指古代社會,不是現在,就是大西北,就從陜西過來的。可能老百姓都知道“姜子牙釣魚”的那個姜子牙,“愿者上鉤”。姜子牙就是輔佐他們一個有名的軍師。就那個時代,他向東進攻,他的大本營在西部,現在陜西一帶。然后取得政權以后,他就在現在的西安,建立了西安地區的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也叫豐鎬遺址。豐京、鎬京,豐是豐富的“豐”,鎬是一個金字邊一個高,這實際是一個水的名字,一個地方的名字。在建立自己都城,這個地方呢,有本書叫《封神演義》,講到西周的歷史,跟這個地方的關系很密切。這個都城現在發掘了大量的墓葬,有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也有發現了當時好多建筑的地基。因為房子都沒了,中國跟希臘羅馬不一樣,跟埃及不一樣。可能出國旅游過的先生,或者出國去過那些地方的先生,或者你們從電視上見到介紹知道,西方的都是石頭建筑,中國都是土木建筑。改革開放以前包括農村全是土木建筑,現在改成磚了。土木建筑一個最大的不足,從保存價值來說不易保存,年代一久就塌了,只留下地基了。比如說阿房宮,那么有名的一個宮殿,杜牧在《阿房宮賦》里寫到,阿房宮東西多少米,非常宏偉,應該說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筑。它大殿東西一千五百米長,三里地,南北將近五百米,那都不得了,上面可以坐一萬人,那就是萬人大會堂了。但是它沒保存下來,因為它是土木建筑,只保存臺基。什么叫臺基?就是打的地基。因為要這么大的建筑,承載量非常重,地基處理非常好。這樣的話呢,地基打得非常深。我們知道夯土,群眾打夯的土,夯土厚十幾米,在豐鎬這個遺址,周代都城保留了大量的建筑遺址。周代以后,到了東周就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的都城。這個時代是什么時代?是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是一個政治上思想非常活躍的時代。因此都城正因為這樣,它當時各地的王侯,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都是仿造國王去建造自己的統治中心。包括齊國的臨淄;包括楚國的江陵,就現在的沙市;包括現在鄭州附近的鄭韓故城就是韓國;還有像燕下都,河北易縣,北京附近;還有像河北邯鄲趙邯鄲王。他們紛紛效法當時的中央政權,效法他的都城建設自己的首府所在地。而他建造的方法呢,應該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如說這個城皇帝的房子得多高,大臣的房子得多高,老百姓的房子要多高。我舉個例子,像北京城。當然古代不是這樣,最早的古代,明清時期。它可以用琉璃瓦,可以用黃瓦,老百姓的房子絕對不敢,要用那個做的話就要殺頭的。建筑本身是個等級,就跟現在坐汽車一樣,也是一個道理。不過這個不太嚴厲了,甚至有錢你什么都可以坐。但是只要你是公務員就得按規定辦,過去公務員按規定辦,老百姓也得按規定辦。你蓋什么房子?建什么樣的廟?都按照規定走。但是到春秋戰國這個時代,應該說正是一個百花齊放時代,百家爭鳴的時代。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也造成了整個建筑上一種規劃上的、歸制上的一種社會形態上的豐富多彩。我想因為它涉及的都城非常多,我這里就不多談了。
結束了春秋戰國這個時代呢,是由秦始皇結束的。他所建立的城是秦咸陽城,秦咸陽城要根據歷史記載,可不得了。東西二百七十里,到處都是宮殿。當然我想這是文學家的夸張,或者對秦始皇的一種不滿,把他錯誤的張揚。但是不管怎么說,秦始皇建的都城,確實是非常大的。它的規模呢,應該說呢,像秦始皇陵一樣,大家知道秦始皇陵是現在我們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當中最大的一座。他的都城如果包括他的離宮也應該是最大的一個。至今考古工作者還弄不清它范圍到底比如東西是多少?弄不清楚主要是我們工作原因;再一個因為秦始皇得罪人得罪的太多了,對它的破壞太厲害了。當時農民起義軍對他的宮殿、對他的各種設施破壞太厲害了。再有呢,秦始皇所建宮殿的所在地,又是中國歷代周秦漢唐,尤其漢唐時代的政治中心。它重疊性的建筑,什么叫重疊性?原來我在這兒進行生活,后來人繼續生活,這樣的話把前代的建筑物就破壞了。因此對研究起來非常困難,但是我們知道秦咸陽城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秦咸陽城呢雖然時間短,從戰國中期公元前350年到秦代末年,被秦末農民起義軍推翻秦王朝,項羽西入關中。秦咸陽成也被一把火燒得面目全非。我曾經在遺址上七十年代初進行發掘,本來是一個房子。因為發掘出來大家可能一看大吃一驚,就跟煉鋼爐一樣,出來都是爐渣了,搬不動。爐渣五光十色的,顯然那個里頭有金。比如有各種金屬裝飾物,不然的話不會出現那個現象。因此說司馬遷《史記》所記載的“項羽火燒咸陽宮”看來是屬實的,是被考古發掘所驗證的。而且那個宮廷里相當富麗豪華,現在我們裝飾一下房子很容易,他的宮殿都是壁畫,走廊旁邊都是壁畫,壁畫經過兩千多年,顏色還非常鮮艷,剛發掘出來。秦咸陽城在中國古代的都城建設歷史上,應該說創造了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高峰。到了漢代,漢代漢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就在秦咸陽城。大家知道看到地圖上,中間的地圖上,有條河,東西向的河叫渭河、渭水。渭河北面是秦咸陽城,渭河南面在秦代的時候,曾經是秦代的離宮。大家知道“荊軻刺秦王”,或者“廉頗藺相如”這出戲。 秦王就在渭河南邊有個殿叫章臺,這章臺實際上是漢代的一個宮殿。漢劉邦的辦公大殿,后來把它當作辦公大殿,也叫做前殿。就是在這個地方,它的都城就建在這兒。
大家看到漢長安圖,這張圖呢,畫著紫顏色的就是當時的建筑物,宮殿建筑和市場建筑和宗廟建筑。這個城,現在已經應該說做了將近五十多年的工作,情況基本搞清楚了。這個城對中國古代影響也比較大。大家看雖然它中間的一條淺顏色的線在里邊,是道路。雖然不太整齊,但是已經形成中國古代所謂豆腐塊型的城市結構,用道路一塊一塊切成豆腐塊形式。而且在它南面有宗廟,方塊里頭有十一個小方塊,那就是當時的宗廟。宗廟是什么呢?就是祭祖宗的,旁邊有個小方塊,在它的西南角下方那是社稷。社稷是什么?社稷就是祭天的,祈求農業豐收的。一是要祭祖,二是要祭天。祭祖是維持自己,要把自己政權好好地傳下去;祭天呢是為了保持好的收成,創造一個好的年景。這是古代一個政治思想。一直對后代延續到明清北京城。大家知道現在明清北京城里也有太廟,也有社稷。不管它的位置,我后面還要講到它的文化內涵,都能體現出這些特點。漢長安城已經筑了兩萬五千七百米的城墻。當時這個城墻是漢高祖的兒子,叫劉盈修筑的。這城墻一般高十米,底寬十六米,都是拿土打起來的,夯土。它硬到什么程度?大家如果有可能到西安旅游,你們看一看那個土一層一層和現在磚一樣,硬度和現在磚一樣。兩千多年了還保存著,應該說呢,這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好的最早的一個城址之一。漢長安城里頭最重要的核心地方,我們說一個城,講都城是國家的縮影,都城里頭什么是最主要的?就是宮城。什么叫宮城?就跟老北京一樣,老北京什么最重要?重要地方當然多著了,但是作為一個首都來說,故宮最重要,因為皇上就在故宮里頭。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故宮轉的。明清時期應該在北京城里都是圍繞故宮轉的,包括過去什剎海呀,這些修的各種東西都是圍繞它轉的。如果這里沒有故宮,也就沒有了頤和園和圓明園。因此呢,我們說一個都城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皇宮。漢王朝的皇宮就是未央宮,大家經常在聽唱戲劇的時候,經常提到未央宮,就是看到圖的中間這個方塊。這個是邊長兩千二百米這么一個方形的一個皇宮,大約有四平方公里。在皇宮里的正中間有個綠色的,就是它的辦公大殿,叫前殿,前是前后的“前”。中國古代管皇帝辦公大殿在周朝叫路寢。路是道路的“路”,寢是寢殿的“寢”,是睡覺的那個“寢”。到了秦朝呢就叫前殿。因此秦始皇修阿房宮的時候呢,管阿房宮叫做阿房宮前殿。到漢朝繼續繼承這個。到了曹魏的時候,曹氏家族曹魏時候呢,就把皇上辦公大殿改名叫太極殿。太極就是練太極拳的“太極”,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現在。日本人它們的古代都城也叫這個名字。當然后來我們就像在北京就叫“太和殿”,有的叫“大慶殿”,實際上在以前比較規范的叫前殿。這個殿呢,大家看到正好是在工程的中心,正好在方方正正工程的中心,這就叫擇中而立。選擇正中間,表示以它為中心,這就是不能多中心,就以前殿為中心。這個中心既包括東西集中,也基本南北集中。現在去過故宮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你在它跟前不知道,只要你看一看圖,太和殿是不是在東西居中就知道了。而且太和殿前頭沒有殿只有門,這個殿也是一樣。太和殿前面都是門,不管是午門、天安門,前面再沒有辦公大殿了,更不允許有休息用的了,這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未央宮的前殿一樣,前殿之前再不允許有殿,都要在它兩邊或者在它的后邊,前面不能擋著它,這是一種至高無上,一種就是所謂一個國君的一個尊嚴。通過建筑的安排,建筑物的所處地理位置,來體現出它一個思想。
下面我們再介紹一下東漢洛陽,漢代的。到了東漢就劉秀的時候,就把首都遷到洛陽。農民戰爭,西漢末年農民戰爭起義以后,推翻了王莽政權,把首都建在了洛陽。洛陽城有一個特點,如果在前面我們看到了漢長安城情況的話,我們就看到洛陽城規劃里頭,南北各一個小方塊,兩個皇宮,不同時期使用的兩個皇宮。早期用的南面這個叫南宮,晚期用的北邊這個北宮。這個時期應該說又進入了一個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一個新的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呢,到了洛陽城進入北魏時代,宮城所謂皇宮的宮城,有幾個就變成了一個。原來都城里不是一個宮城,好多宮城。比如漢長安城里頭有未央宮,還有長樂宮。為什么有未央宮和長樂宮呢?因為最開始皇帝當政的時候在未央宮,皇帝死了以后皇后還在,皇后的兒子當了皇帝還在未央宮,皇后上哪兒去呢?皇后變成皇太后了,皇太后就到了東邊的長樂宮去了。因此漢代西漢時候,有“東宮”、“西宮”之稱。東宮就是指太后之宮,西宮指皇帝辦公的地方。而當時呢在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呢,一個封建王朝往往需要外親戚,外戚專政就是需要他娘家人來支持他。他對自己的兄弟不太相信,怕兄弟之間有時候不信任,互相殘殺,這樣外戚勢力非常重。實際上,皇后的家族勢力大部分在長樂宮。你們可能注意一下西漢的歷史,西漢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西漢的皇后都是長命的,有十幾個皇后當了皇太后,皇太后當了太太皇后,一直當多長時間,實際控制政治勢力。多宮城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從多宮城變成單一宮城,是政治成熟化的一個表現,是皇權集中的表現。從皇帝為權力,依靠家族變成依靠親戚,皇親國戚,變成自己組織政治力量,這么一個過程。如果說在洛陽的北魏洛陽城,看不清楚的話,大家看看唐長安城。到了唐長安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唐代。綠色的呢是宮殿區,紫色的呢是它的一般的居住區和市場,綠色的南部是皇城,就各部位辦公的地方,在中間的綠色的北部是宮城,宮城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在東北角又一個,大家知道有個電視劇《大明宮詞》,那就是大明宮,東北部那個角是個大明宮。就是從唐高宗、武則天時代,就開始從宮城就把皇宮遷到這里來了,就在這個殿上叫含元殿上辦公。這是從空中拍的,中間那是大臺子,四周這是發掘時的現場。兩面呢有兩個很像我們北京城現在的午門,你們進了天安門以后,看到的午門兩邊,兩邊出來兩個建筑物,中間是個門,最早中間是個殿,兩面出來兩個闕,闕樓。這樣的話呢,應該說午門的歷史從這兒可以找出淵源,當然淵源更早,不只是這兒。
從唐代長安城,中國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條制度。什么制度呢?一個城市一條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后它的正門,城的正門和皇城的正門和宮城的正門都在一條線上。然后他的老百姓都在皇宮的周圍,皇宮和皇宮的周圍。怎么住呢?安排的里坊,切成豆腐塊一樣的模式。大家看一塊一塊的,這樣的格式。一個長方形的方塊里頭,現在我們叫胡同。到了元大都叫胡同,在元大都以前叫坊,一個土字邊一個方。再早叫里,現在也有叫里的,什么什么里就是一里地兩里地的“里”。漢代叫“里”,洛陽北魏時期叫“坊”,一直延續下來,到元大都就變成了胡同,這是我們中國居民區的變化。而且坊里頭大家看到了它一般是長方形的,在長安城里頭有十字路,十字路里頭分成四塊小的,每四塊小的又有一個十字路。一條路逐漸由城里的路寬一些,比如城里的主干大道,唐長安城寬度到一百五十快到一百五十五米,可能比長安街還要寬,一百五十五米寬。比它小一級的路,另一等級路,可能一百米寬,或者一百米到一百二十米寬,通向城門的,還有更窄一些的路。比如環繞城墻的,可能就是三到五十米寬,在群眾老百姓居住區坊里的路,主要的干道就十幾米寬。如果坊里頭再切成小路就五六米寬。大家我們知道可能你們有時候看到日本的一些文學作品,日本是町。丁是個田字,我們坊分成四分,一個坊有個十字分成四塊,每個小的里頭再分成四份,共十六份,日本叫十六丁。這個制度一直傳到了日本,不過名稱叫法稍微不太一樣。這套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應該說對中國的古代都城制度延續到明清,基本上變化不大。到了遼金元清應該說從現在說我們少數民族作為國家統一國家的政權的統治者,但是他們也吸納了中華民族這個先進的文化。在都城建設上,完全也是這套東西。尤其是遼金元,甚至比中國的漢族統治的皇帝還要規范化,還要復古,復什么古呢?復中華古文化之古,按中國古代有本書叫《周禮·考工記》,按《周禮·考工記》那套模式去仿造,去修建。當然到了明清時期,既延續吸收了遼、金、元北京城的特點,又結合中國歷代都城特點,營建了北京城。北京城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代都城一個集大成的作品。我想呢,北京城大家都很清楚,在座的各位,我就不多介紹了。如果呢,對古代都城最好的理解就是從北京城做出發點,由此做起點,去認識中國古代都城,好多東西就很容易地破解。謝謝大家!
中國古代都城我想講一講它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文化特色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說起來也比較虛、比較大,我只能就我覺得的哪些方面和這個聯系比較多的談談個人一些想法。首先呢,談一下中國古代都城它的選址有什么特點?就是大家總要問既然中國古代都城這么多,從古至今,不管是統一的帝國王朝還是亡國王朝,或者說是地方割據的一個政權,大約二百多個都城。它們建都是受什么條件制約的?我想這個談出來可能對大家認識古代都城、認識古代歷史可能會有所啟迪。
首先,古代都城選址對自然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所謂自然條件,第一就是山水條件。有一種說法叫選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們搞建筑。都城是一個建筑群體,跟蓋房子一樣。蓋房子要采光、要朝陽。建都城呢,要選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面水是為了生活需要,背山當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對于都城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慮政治的安全,考慮它經濟的發展,或者正常的一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運作。所以說不考慮基本的經濟條件、基本的環境條件是不行的。
第二個還要考慮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還是商王朝,它盡量考慮它的都城要能夠便于控制它的國家。但居中這個理念并不完全的就處于整個國土的中間。長期以來,我覺得中國首都,在我統計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陽,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居中的地區,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個中心樞紐。古代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77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