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如何看待明朝的“天子守國門”朱棣為什么要選擇北京做首都

眾妙之門 2023-06-16 01:54:36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如何看待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提明朝,大多數人第一印象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

簡而言之,硬骨頭,硬到崇禎帝吊死煤山,成了死社稷的君王。

偉大嗎?高尚嗎?不見得,唯有精神可嘉而已。

那么天子守國門意義何在?無疑是值得深思問題。

(這話我欣賞不來)

明朝在朱元璋初建時定都南京,卻在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后,遷都北京。

北京,在朱元璋時,并不是前線,還有個緩沖區就是蒙古朵顏三衛地盤。

朵顏三衛原本是寧王朱權轄區,明初北疆封王中,朱棣最強,朱權第二。除自己護軍外,寧王兵力最大仰仗就是歸附的朵顏三衛。

區域則在北京城外那塊地,東起遼東,西接宣府。

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為了奪權成功,蠱惑威脅寧王,讓其跟隨自己討伐南京,還承若事成后和寧王平分天下,甚至答應給朵顏三衛自治權。

靖難之役勝利后,朱棣對自己兄弟不算厚道,平分天下那是沒有的,寧王發配江西,朵顏三衛待遇好點,戰后獨立了。

(沒了朵顏三衛門戶洞開)

最后結果,北京城門洞開,出城幾乎就是境外。

這境地,讓朱棣為難了。造反起家人最怕什么?

內部造反是其一,統治不穩是其二。如何解決問題,朱棣就想到了遷都。

私心而論,北京是朱棣老巢,民心歸附,利于統治鞏固,私心之外,則是國家穩定需要。

對中原王朝而言,最大的威脅無非三個。

第一,北方無數更迭不斷的游牧民族入侵。

第二,內部農民起義啊,地方割據勢力。

第三:經濟環境。

可是這三個方面,往往又是不可兼得的,沒有完美,只能權衡利弊慎重選擇。

(皇帝不好當)

這三方面重要性,分析各朝各代都城就能看明白。

一:秦西漢-咸陽長安。

咸陽長安處于關中,當時是相對封閉,安全十足區域,潼關、散關、武關、蕭關,四關連鎖,還可扼控中原核心區,掌握經濟命脈。外患難進來,經濟有保障,唯一缺點內部動亂不好解決。

最后秦和西漢(新莽)都因內亂而亡。

二:東漢隋唐長安-洛陽輪換為哪般

東漢建都洛陽原因是長安歷經戰火,經濟基礎缺失,出關一步東遷一點,就能就近獲得經濟資源,即便真有危險,退守關中即可,進可攻退可守成建都洛陽依據,可東漢依然亡與內憂。

隋朝時,文帝建都長安,是因為關中是關隴貴族龍興地,而且關中經濟在南北朝后恢復不少。可隋煬帝上位后,科舉日益進行,關隴貴族不再是同盟反而成了反對派,建都關中安全基礎動搖,加上大運河貫通水路可直抵洛陽。

基于經濟安全考慮,煬帝遷都洛陽,最后隋朝亡與內部農民起義和關隴貴族動亂之手。

唐建都長安考慮和隋一樣,后來的唐朝強大無比,科舉制度也讓貴族勢力消減。

但是唐朝也有問題,關中之地太閉塞,疆域不斷擴大,不利控制地方,無奈只能施行節度使制,最后唐朝亡與割據叛亂。

(安全的關中)

三:宋朝-開封、

宋朝才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天子守國門”的王朝。別奇怪,真如此!

有感唐朝亡與節度使教訓,宋朝建國后,選擇強干弱枝,致力于削弱地方武裝,加強中央軍力。

由此才有宋朝百萬禁軍出現,可養軍要錢,錢從何來?關中凋敝,早不能承載作為首都能力。

于是宋朝選擇天下之中,又處于北方的開封,哪里有京杭大運河勾連南北,南方財帛能順暢抵達,養兵足夠,也能保證都城生存發展,而且百萬大軍在首都附近,也有了抵抗北方強敵資本。

雖然開封和國界線還有距離,可是北方平原,騎兵可以長驅直入,由此可見,這宋朝才是天子守國門開始,只是這守國門屈辱居多。

(宋朝開封)

歷朝歷代教訓在前,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就要思考了。

地理位置要安全,經濟要發達,還要能抵御邊患。這地選來選去,貌似沒有!

于是朱元璋就想到了,要兒子們守北方,減輕邊患,自己找個安全又有錢地方待著,穩固統治。

最后他就選了南京。

可誰知道自己太子不爭氣,活的不夠久,兒子們一個個兵強馬壯,位置給誰都不好,為了維持正統最后給了朱允炆。

然后明朝就悲劇了,再加上在靖難之役因為戰爭需要交換進而丟失了北方大片緩沖區。

朱棣一上臺,就面臨老大難問題,因為都城絕對不能放南京啊。

北方沒有緩沖區,長城一丟,明朝不成北宋了嗎,整天送地給別人,也不是朱棣風格。

三個問題,北方邊患,內部穩定,經濟需要,選擇題再現,而這卻是朱棣本人造成的。

(北方威脅太大)

選來選去,只能選北京,原因也很簡單。

如果困難有三個,北京能解決兩個,而南京只能解決一個。

南京能解決的只有經濟問題,哪里有錢,可是北方要守,就要駐軍,有駐軍就意味著有地方割據危險,順帶還有外部危險不好控制。

北京能解決的問題有兩個,北方邊患需要防守,那么都城設在北京,大軍就能駐扎北京,不怕出現地方割據威脅,還可以控制軍隊。一舉兩得啊,即緩解內部割據問題,也解決北方邊患,唯一解決不了的就是錢。

幸虧有京杭大運河,勉為其難就運輸吧。

朱棣就將明朝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加強對邊軍和中央軍控制力,北宋強干弱枝朱棣學的門清。

后續為了維持南方穩定,朱棣還在南京設置了一套中央六部做王朝備份,不僅如此,還數次親征漠北給后世子孫打造安全環境,也算煞費苦心啊。

(南京也留個中央)

可看上去折中的,最好的方案,卻埋下明亡禍根。那就是沒錢。

除此之外,還有還有時代變遷之后的新外患,和戰略環境問題。

首先談談錢。

當時中國經濟重心已不在北方,而是富裕的江南,北方早沒了良好經濟基礎,運河雖可以緩解問題,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而且對于南方的過度搜刮也容易讓南方士子地主起反抗心理。

這也是明朝文官強硬原因之一,他們有錢但是必須給中央向北方輸血,這輸血多了,誰愿意?

天高皇帝遠的,你咬我,我罵死你,于是文官有恃無恐起來,因為他們有錢,皇帝陛下是窮人。

(江南有錢)

其次是南方邊患。

明朝之前,中國是沒有海上邊患的,可是在日本戰國動亂后,在南方經濟發展后,一群日本浪人還有中國游民商人成了一對CP組合,成了明朝南方邊患:倭寇。

這就讓中央為難了,理清北方邊患,南方居然出了倭寇,南北都有威脅,只能兩面設防,后續連歐洲人都來了,錢越來越困難,這也算千年未有之變局吧。

最后則是北方戰略縱深問題。

天子守國門意思就是都城在第一線。好吧,這是硬氣表現,也是不理智表現,沒有戰略迂回區域的對敵策略,讓明朝無數次陷入困境。

(武將仗不好打)

北方長城確實強悍,可繞過長城,威脅京城,軍隊你救還是不救?救就會有三種結果。

第一種:勝利了,京城解除危險。

第二種:打輸了,北方邊鎮兵力不足,又花錢征兵。

第三種:不勝不敗,游牧民族騎兵多,游擊之后繞后面把根據地打了,更費錢。

這三種結果,兩種有危險還費錢,反而獲勝選項幾率最小,無數少數民族就靠京城這個籌碼跟明朝玩游擊戰,圍點打援耍的明軍團團轉,這仗怎么打?

而且太過于靠近北方后,你要真有大危險,要天下勤王,這兵馬估計還沒走到,國家就涼涼了。

比如崇禎時,北京兵臨城下,皇帝要勤王,無數大軍緊趕慢趕,還沒到北京,皇帝都吊樹上了。

這才是真悲劇。

對我而言,雖然欣賞明朝,卻一直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順眼,這不是風骨是頑固,不過卻是當時無奈下的最佳選擇,只能說明朝運氣不好吧。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72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