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shi)的平陽(yang)昭公主。
中國歷史(shi)上有這樣(yang)一位奇女子(zi)(zi),生于官宦(huan)世家(jia)卻不像平常女子(zi)(zi)那樣(yang)選擇(ze)相夫(fu)教子(zi)(zi),而是在戰(zhan)場上和父兄(xiong)丈夫(fu)并肩作戰(zhan),建立軍功,她就是平陽昭(zhao)公主。
平陽昭公主生于隋(sui)末唐(tang)初,是唐(tang)高祖李淵(yuan)和其嫡(di)妻(qi)太(tai)穆皇后之(zhi)第三女,是唐(tang)太(tai)宗李世民的(de)嫡(di)親姐姐,鎮(zhen)軍大(da)將軍柴紹的(de)妻(qi)子。
生前(qian),她是第一位(wei)(wei)統領(ling)全軍為父建業的公(gong)主(zhu),現今長城著名(ming)關(guan)隘娘子(zi)關(guan)就是因她得名(ming);死后,她是第一位(wei)(wei)被封謚(shi)號的公(gong)主(zhu),是唯(wei)一一位(wei)(wei)由(you)軍隊舉(ju)殯(bin)的奇女子(zi)。
關(guan)于她的事跡,史書上記載得(de)不多,主要有以下兩個小(xiao)故事。
一、生死果斷,以大局為重
隋大業(ye)十(shi)三年(nian)五月,隋煬帝荒淫無道,李淵決(jue)定(ding)(ding)起(qi)兵,遂召喚(huan)定(ding)(ding)居長安的(de)柴紹和平陽昭(zhao)公(gong)(gong)主(zhu)一(yi)起(qi)回去商議。但(dan)當(dang)時柴紹任隋朝(chao)的(de)元(yuan)德太子千牛備身,如果夫妻雙(shuang)方共同離開長安,勢必(bi)會引起(qi)高層的(de)注意;如果柴紹一(yi)人離去,留下平陽昭(zhao)公(gong)(gong)主(zhu)一(yi)個人,又怕會受到牽連。柴紹很為難,就和平陽昭(zhao)公(gong)(gong)主(zhu)商量。
公主一點(dian)沒有女兒(er)家(jia)的扭捏(nie)和膽怯(qie),而(er)是(shi)將(jiang)(jiang)時(shi)局分(fen)析得頭頭是(shi)道,將(jiang)(jiang)生(sheng)死置之度(du)外,她說:“你應該趕(gan)緊離開,我一個婦人,如果有危險,哪(na)里不能藏身呢?”
在柴(chai)紹離開(kai)之后,平陽(yang)(yang)昭(zhao)公(gong)主(zhu)又(you)展(zhan)現出(chu)她長遠(yuan)的(de)軍事目光。她明白,家(jia)里田地莊園(yuan)再多都不如實(shi)實(shi)在在的(de)金(jin)錢(qian)和人(ren)力重(zhong)要。所以,她整理(li)出(chu)家(jia)族不動產,全部(bu)變(bian)賣換成錢(qian)財,賑(zhen)濟亂世(shi)中(zhong)的(de)災(zai)民,慢慢地收納民心(xin),組成了一支數百人(ren)的(de)隊伍。隨著(zhu)隊伍的(de)壯大,平陽(yang)(yang)昭(zhao)公(gong)主(zhu)開(kai)始統帥軍隊上戰(zhan)場(chang),而且(qie)幾乎(hu)戰(zhan)無不勝,為李(li)淵進入(ru)關中(zhong)打下了堅實(shi)的(de)基礎。
二、米湯退(tui)敵軍,堅守“娘子關”
關中(zhong)平定,長安攻克(ke),唐朝建(jian)立了。但是,由于李淵只是控制了大半(ban)個(ge)關中(zhong),四周依(yi)舊虎視眈眈,所以派兒子女兒分頭行動。平陽昭(zhao)公(gong)主的任務就是鎮(zhen)守(shou)大本營山(shan)西,駐(zhu)守(shou)的關口是葦澤關。
之(zhi)前(qian)賑災的時候,老百姓(xing)(xing)為(wei)感(gan)念公(gong)(gong)主(zhu)的美(mei)德,尊稱(cheng)其為(wei)“李娘子”,所(suo)(suo)帶(dai)領的軍隊便稱(cheng)為(wei)“娘子軍”。所(suo)(suo)以,當平陽昭(zhao)公(gong)(gong)主(zhu)帶(dai)領著軍隊駐扎在葦(wei)澤關之(zhi)后(hou),老百姓(xing)(xing)又將其更名為(wei)“娘子關”,以表達對公(gong)(gong)主(zhu)的崇敬(jing)和感(gan)激。
有一(yi)次,劉黑闥(ta)帶領大軍(jun)攻打(da)娘(niang)子(zi)關。平陽(yang)昭(zhao)公主一(yi)面給(gei)援軍(jun)發送求救信(xin)號,一(yi)面率領軍(jun)隊頑強抵抗,但由于對方(fang)數量(liang)著實(shi)龐大,再耗下(xia)去根本沒有出(chu)路(lu)。
在(zai)城墻上踱步(bu)觀察的(de)時候,她發現遠方田(tian)地里(li)的(de)稻谷(gu),于是心生一(yi)計,命令軍民立刻收割稻谷(gu)、熬成(cheng)米湯(tang),乘著夜色倒入關前(qian)溝壑(he)里(li)。
等(deng)到(dao)第二(er)天,敵(di)軍(jun)的哨兵看(kan)到(dao)這些滿(man)滿(man)的米(mi)湯,以為(wei)是馬(ma)尿(niao),又看(kan)到(dao)城樓上旌旗招展、戰鼓擂(lei)動,以為(wei)關內援軍(jun)已(yi)到(dao),深怕中了埋伏(fu),立刻收兵撤(che)退,后來發現中計的時(shi)候,已(yi)經為(wei)時(shi)已(yi)晚。
史書(shu)上對于平陽昭公主的(de)記載(zai)著(zhu)實不多,但是從這(zhe)些事跡中,我們仍能(neng)真切地感受到(dao)她作為一個女子卻有著(zhu)男(nan)子般的(de)大格(ge)局(ju)。“昭”是她的(de)謚號,代表著(zhu)“明德有功”;她的(de)葬禮(li)(li)以軍禮(li)(li)待之(zhi),前前后(hou)后(hou)有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si)十人,可見功業之(zhi)輝煌。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于她的兄弟們。但她的名字和年齡在記錄其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沒有記載。后世寫武俠小說的給她起了個名字叫李秀寧。有書說她是李世民的妹妹,其父李淵起兵時她的年齡是16歲。人們覺得如此低齡難以做成那么大的事,于是推測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淵起兵時她是20~26歲之間。
南北朝統一之后不久,中國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狀態。這次分裂的時間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淵只用了7年時間就擊敗群雄,再一次統一了天下。李淵能當上皇帝,固然與他個人的條件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他實在生了一群杰出的兒女。這群兒女中功績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兒平陽公主。
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24功臣中排名第14,謀略出眾,善于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后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婚后,柴紹攜妻定居長安城。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很高興地看到他的三女兒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他派柴紹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屬于李世民的部下,與平陽公主平級。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指揮部(幕府)。11月他們兵打一處,很快就攻克了長安。
平陽公主在關中行動的意義對建立李唐王朝來說是怎樣評價都不過分的。唐王朝建立后, 李淵將自己這位才略出眾的愛女封為“平陽公主”。
攻克長安之后,平陽公主繼續領兵作戰為大唐打江山。因為李淵當時雖然拿下了長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個關中,他的四周都是敵人。穩定長安后,李淵立刻掉頭對付據有隴西之地的薛舉和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李軌,李淵命李世民征討。李世民用了大約兩年的時間來掃蕩這些勢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滅王世充。這一役唐軍圍城打援,把前來援救王世充的竇建德一起干掉了。這幾仗柴紹都曾參與。如果說平陽公主這時在長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為杰出的將領,她當然是要參加這些決定大唐命運的決戰的。有人說,李世民轉戰西北掃蕩隋朝殘余勢力時,主要就是依靠平陽公主和娘子軍的參戰,才能連克強敵。竇建德覆滅后,余部推劉黑闥為首領,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們北聯突厥,不到半年盡復竇建德舊地。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于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于此才更名娘子關。山西是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屏障,無山西則中原和關中不穩,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敵人從這里進入山西。
長安之戰后,平陽公主的事跡就不再見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書上才突如其來地記了一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禮與眾不同,平陽公主是以軍禮下葬的。
結合她死時以軍禮下葬,大膽推測一下,應該是戰死或負了重傷回到長安后創發而死的。后人推測她是與劉黑闥作戰時身亡的。622年11月,李淵派李建成統兵討伐劉黑闥,開始雙方互有勝負,直到12月25日才將其徹底擊潰。平陽公主駐守的娘子關就在前線,當然會率部參戰。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時,則其尸體運回長安差不多要半個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準備工作也差不多半個月,則時間上也吻合。平陽公主,恐怕是中國封建史上,惟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了。
巾幗英雄膽氣豪,腰橫秋水艷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兒紅裝換戰袍。
唐(tang)(tang)朝(chao)的(de)(de)女強人(ren)很多,中國第一(yi)(yi)支“娘(niang)子軍”,中國第一(yi)(yi)個也是(shi)惟一(yi)(yi)的(de)(de)女皇帝都誕生于唐(tang)(tang)朝(chao)。有人(ren)說(shuo)是(shi)唐(tang)(tang)朝(chao)的(de)(de)鮮卑血統決定(ding)了唐(tang)(tang)朝(chao)女性的(de)(de)驚(jing)人(ren)業(ye)績。平(ping)陽(yang)(yang)公(gong)(gong)主(zhu)(zhu)(zhu)(zhu)開風(feng)氣之(zhi)先,之(zhi)后公(gong)(gong)主(zhu)(zhu)(zhu)(zhu)女強人(ren)中又(you)出現了太平(ping)公(gong)(gong)主(zhu)(zhu)(zhu)(zhu)、安樂公(gong)(gong)主(zhu)(zhu)(zhu)(zhu)等,但是(shi)論才能(neng)和功績都比不上平(ping)陽(yang)(yang)公(gong)(gong)主(zhu)(zhu)(zhu)(zhu)。
李淵是566年出生,古代人結婚比較早,大概十五六歲就結婚了,十八九歲就有孩子了。李淵的長子李建成是589年出生,李世民是599年出生。長沙公主(下嫁馮少師)、襄陽公主(下嫁竇誕)、平陽公主(下嫁柴紹)這三位公主很可能比李建成都要年長。按照平陽公主死于武德六年(623年),那么當時她至少也要三十多歲。
退一步講,就算平陽公主比李建成略小,連女中排行第五的長慶公主都是李世民的姐姐,平陽公主肯定也是李世民的姐姐。按照這個算法,她也應該出生在595年左右,那她也將近三十歲才死的。
至于她怎么死的,史書沒有明確交代。可能是隨柴紹軍作戰,死于途中,也可能死于弓箭之下,也可能是病死。只不過當時平陽公主正當壯年,病死的可能性不大。
武德六年四月,吐谷渾侵擾芳州,唐芳州刺史房當樹逃奔松州。二十一日,吐谷渾軍進擾洮、岷二州。五月初五柴紹岐州刺史奉命率兵前去救援。十五日,吐谷渾及黨項侵犯河州,唐河州刺史盧士良將其擊敗。六月,柴紹軍進至岷州。二十九日,柴紹吐谷渾作戰,被圍困在一山谷中。吐谷渾軍據高臨下射擊柴紹軍,箭如雨下,形勢危急,唐軍將士皆失色。柴紹則臨危不懼,安然而坐,讓人彈奏胡琵琶,使二美貌女子翩翩對舞。吐谷渾士卒非常奇怪,都放下弓矢駐足觀瞧。柴紹見吐谷渾軍陣容不整,乘其無備,暗遣精騎繞到吐谷渾軍背后,突然襲擊,大敗吐谷渾軍,斬首500余級。八月,吐谷渾歸附唐朝。
同年柴紹的妻子平陽公主去世。
平陽公主(590年代-623年3月14日),姓李,名不詳。中國唐朝唐高祖李淵第三女,母竇氏。李建成、李世民同母姐妹。人稱三娘子。
正史沒有記載平陽公主在嫡生子女中的排行,但有記載稱貞觀年間,李世民曾稱呼姐妹中排行第五的長慶公主為姐姐,所以平陽公主是李世民之姊無疑。
早年間,李氏下嫁柴紹。李淵起兵之時,李氏與丈夫柴紹在長安,考慮到出逃不便,便讓柴紹孤身出逃,自己留在關中。柴紹離開長安后,李氏從長安避居鄠縣(今陜西戶縣),散家財,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數百人,以此響應父親的起義。又遣家奴馬三寶招降地主武裝何潘仁,合兵攻下鄠縣城。又招降反隋的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部,部眾最終達7萬人,號為“娘子軍”。相繼攻下盩厔(今陜西周至)、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武功鎮)、始平(今陜西興平東南)等關中要地。史家稱她“勒兵七萬,威震關中”。
馬三寶,本來柴紹的家僮。柴紹娶唐高祖李淵的女兒李三娘(平陽昭公主),李淵起兵,柴紹從小道逃到太原。馬三寶保護李三娘逃到司竹園,說服何潘仁與之連和。何潘仁以百兵為主衛。馬三寶自稱總管,兵至數萬。唐公李淵的大軍渡黃河,授馬三寶左光祿大夫。李世民至竹林宮,馬三寶帶兵詣軍門,遂從平京師長安,拜為太子監門率。于北山擊破叛胡劉拔真。從李世民平定薛仁杲。與柴紹于岷州擊吐谷渾,先鋒陷陣,斬吐谷渾名王,俘虜數千人,以功封新興縣男。后來唐高祖臨幸司竹園,對他說:“汝興兵處邪?衛青大不惡。”貞觀初年,拜左驍衛大將軍,進爵為公,貞觀三年卒。唐太宗為之廢朝,謚號忠。
李氏派人報告她的父親,李淵喜出望外,便派柴紹率軍渡過黃河去占領華陰接應。她引精兵萬余人在渭河北岸與李世民會師,隨后與柴紹分置幕府,圍攻長安。李氏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軍事將領,她的起兵,牽制了隋軍力量,為李淵西進關中奪取長安掃除了障礙。李淵稱帝后,封她為平陽公主。因為她軍功赫赫,又為李淵唯一的嫡女,唐朝建國之后,賞賜猶多,諸公主不能與之抗禮。
武德六年,平陽公主逝世,葬禮加班劍、鼓吹等軍人葬禮的儀仗。謚號為昭,史稱平陽昭公主。因為她死時不過二十多歲,而且武德四年她還在駐守娘子關,有人據此認為她是戰死而非正常死亡。其子柴令武,娶太宗之女巴陵公主,太宗時為魏王李泰黨羽,高宗初卷入高陽公主謀反一案,被斬。
她昔日駐守的關隘,至今稱為娘子關。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
關城分上關、下關,東為上關,鐫有“娘子關”橫額;西為下關,上有閣樓,題“唐平陽公主駐兵處”,門額書“秦晉屏蔽”。明嘉靖時重修。關城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垛;南門為石灰巖砌券,額題”京畿藩屏”,上建“宿將樓”。石柱鐫刻有兩副著名楹聯:“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關城東南側,關門前僅有一條四十五度的石坡古道可通過。
《舊唐書列傳第八 平陽公主傳》
平陽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義兵將起,公主與紹并在長安,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罹后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紹即間行赴太原。公主乃歸鄠縣莊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時有胡賊何潘仁聚眾于司竹園,自稱總管,未有所屬。公主遣家僮馬三寶說以利害,潘仁攻鄠縣,陷之。三寶又說群盜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各率眾數千人來會。時京師留守頻遣軍討公主,三寶、潘仁屢挫其鋒。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無得侵掠,故遠近奔赴者甚眾,得兵七萬人。公主令間使以聞,高祖大悅。及義軍渡河,遣紹將數百騎趨華陰,傍南山以迎公主。時公主引精兵萬余與太宗軍會于渭北,與紹各置幕府,俱圍京城,營中號曰“娘子軍”。京城平,封為平陽公主,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于他主。六年,薨。及將葬,詔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太常奏議,以禮,婦人無鼓吹。高祖曰:“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于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周之文母,列于十亂;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得無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績;仍令所司按謚法“明德有功曰昭”,謚公主為昭。子哲威,歷右屯營將軍,襲爵譙國公。坐弟令武謀反,徙嶺南。起為交州都督,卒官。令武尚巴陵公主,累除太仆少卿、衛州刺史,封襄陽郡公。永徽中,坐與公主及房遺愛謀反,遣使收之。行至華陰,自殺,仍戮其尸。公主賜死。
《新唐書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平(ping)陽昭(zhao)公(gong)主(zhu)(zhu),太穆皇后所生,下(xia)嫁(jia)柴紹(shao)。初,高(gao)祖兵(bing)興,主(zhu)(zhu)居長安,紹(shao)曰:“尊公(gong)將(jiang)以兵(bing)清京師,我欲往(wang),恐不能偕,奈何?”主(zhu)(zhu)曰:“公(gong)行矣,我自為計。”紹(shao)詭道走并(bing)州,主(zhu)(zhu)奔鄠,發家貲招南山亡命,得數百人(ren)(ren)以應帝(di)。于是(shi),名(ming)賊(zei)何潘仁壁司竹園(yuan),殺行人(ren)(ren),稱總管,主(zhu)(zhu)遣家奴馬三寶喻降之(zhi),共攻鄠阝(fu)。別部賊(zei)李仲文、向善(shan)志(zhi)、丘(qiu)師利等各持所領會戲(xi)下(xia),因略地(di)盩厔、武(wu)功、始平(ping),下(xia)之(zhi)。乃申法誓眾(zhong),禁剽奪,遠近咸(xian)附,勒兵(bing)七萬,威振關中。帝(di)度河(he),紹(shao)以數百騎并(bing)南山來迎,主(zhu)(zhu)引精(jing)兵(bing)萬人(ren)(ren)與秦王會渭北。紹(shao)及主(zhu)(zhu)對置(zhi)幕府,分(fen)定京師,號“娘子軍”。帝(di)即位,以功給賚不涯。武(wu)德六(liu)年薨(hong),葬加(jia)前后部羽葆、鼓(gu)吹(chui)、大路、麾幢(chuang)、虎賁、甲卒(zu)、班劍。太常議:“婦人(ren)(ren)葬,古無鼓(gu)吹(chui)。”帝(di)不從,曰:“鼓(gu)吹(chui),軍樂也。往(wang)者主(zhu)(zhu)身執(zhi)金鼓(gu),參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zhi)。”
李世民后宮中的這位楊妃,史書中對其的記載只有一句話:“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并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而且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當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卻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守孝期間懷的孕,竟然連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了,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后,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后陳后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么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后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應當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所以很有可能楊妃生前并無妃位,死后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于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8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8年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志銘均有記載,只有15位公主因生母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在唐太宗14個兒子中的待遇堪稱是最差的。盡管一直以來都有人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事實是否確實如此,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看史書究竟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同樣是在《舊唐書》中,對李恪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中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通嘗,意為曾經而不是常常),對太子承乾則是“太宗甚愛之”,而對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寵冠諸王”這樣的說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對李恪這位所謂的“愛子”的寵愛,也實在平淡無奇了些。更何況唐太宗對三位嫡子的愛護在史書上的記載是數不勝數,而對李恪的照顧相比之下就單薄了許多,甚至無從列舉。李恪能否算上是唐太宗愛子,著實值得推敲一番。
其次,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七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后還是被魏征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后,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十八年、二十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而貞觀七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仍舊把心愛的李泰、李治留在了自己的身邊,卻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如果唐太宗真的舍不得李恪前往封地,真的心疼愛子的話,想必李恪也應當如同李泰李治一般,留在自己的身側,但是唐太宗并沒有這么做,而是說了一番場面話,什么“父之愛子,人之常情”“但家國事殊”。如此也能認為李恪算得上是唐太宗愛子的話,個人以為這樣的“愛子”其實不提也罷。
再者,貞觀11年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的這番話——“父子雖至親,及其有罪,則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漢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陰圖不軌,霍光折簡誅之。為人臣子,不可不戒!”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就是:父子之間雖然是至親,一旦犯罪,則天下的法令不能夠偏私。漢朝已立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暗中圖謀造反,霍光以一封便箋就殺了他。為人臣下,不能不深以為誡!
很明顯,這口吻已經相當嚴厲了,根本不是父子之間聯絡感情的話語,而是在訓斥。而聯想一下正是在這一年,李恪因為打獵踩壞百姓莊稼的事被唐太宗罷免了安州都督一職,所以番話實際上是唐太宗在非常嚴肅地斥責李恪:“雖然你是我兒子,但你若不遵紀守法我也救不了你!”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看得出來,唐太宗其實是一副愛子情深的模樣的。
至于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么訴說離別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諄諄告誡之意,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后,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么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兩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么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么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后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后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么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后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直到貞觀十七年年底諸位皇子回京過年時,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于說什么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愿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樣并不重要,關鍵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于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么一提,被否決后既不見有過失落后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么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后。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后,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相趙,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即軍中斬噲”。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并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么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于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于具體有什么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著稱于各部史書,李元昌的墓志甚至銘刻著各種溢美之詞:“姿容端麗,體貌淹華。漁獵典墳,頗好音樂。至于啼猨落雁之巧,命中如入神;垂露象形之工,轉注窮眾妙。”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射獵如神,繪畫精妙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就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中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在史書或墓志銘上則完全沒有分毫的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并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于《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并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李恪被冤殺后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后“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時的唐人并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后,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于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么樣子。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么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后。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事實上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所以貞觀2年5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將近三分之二。
后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的時候,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后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么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后,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鐘心”,甚至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征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至楊妃的次子李愔,雖然貞觀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于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nian)間別的(de)(de)(de)皇子(zi)(zi)都是(shi)都督,唯(wei)(wei)獨(du)李(li)恪、李(li)愔兩(liang)人是(shi)刺史;別的(de)(de)(de)皇子(zi)(zi)都是(shi)實封800戶,唯(wei)(wei)獨(du)李(li)恪與李(li)愔一個(ge)(ge)(ge)被削(xue)戶600一個(ge)(ge)(ge)被削(xue)戶400。想來楊妃要是(shi)得(de)寵的(de)(de)(de)話(hua),如何會(hui)在史書(shu)上僅留下7個(ge)(ge)(ge)字(zi)的(de)(de)(de)記(ji)載(zai),而她的(de)(de)(de)兩(liang)個(ge)(ge)(ge)兒子(zi)(zi)又如何會(hui)在李(li)世民諸子(zi)(zi)中(zhong)待(dai)遇(yu)如此之差?
本文(wen)地址(zhi)://n85e38t.cn/lishitanjiu/16482.html.
聲明: 我們(men)(men)致(zhi)力于保護作者版(ban)權,注(zhu)重分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真(zhen)實出(chu)處,未能(neng)及時與(yu)作者取(qu)得聯系,或有版(ban)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guan)理員,我們(men)(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zi)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zhi)目(mu)的,若(ruo)有來(lai)源(yuan)標注(zhu)錯(cuo)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fa)權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們(men)(men)(管(guan)理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們(men)(men)會第一時間予(yu)以(yi)刪除,并同時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shang)一(yi)篇: 歷史上(shang)傅恒的正妻是誰被稱滿(man)洲(zhou)第一(yi)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