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魏國魏武卒,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魏武卒以重步兵為主,在吳起的帶領下所向披靡,創下過“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作戰記錄。巔峰時期的魏武卒還曾于陰晉之戰中以五萬之眾,擊敗了十倍于己的虎狼之秦,名噪一時。
魏武卒
因有魏武卒的相助,魏國在戰國早期才得以攻下函谷關,奪得秦河西數百里土地,將強秦壓制于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能翻身。在當時很多人看來秦國被魏所滅,仿佛只是時間問題了。
魏武卒一直是精銳的代名詞,上一篇我們說道了它是如何走向強大的,那么這一篇我來為大家淺談下如此精銳的一支部隊,它又是因何而隕落的?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支軍隊的優秀,離不開主帥的努力,主帥是軍隊的靈魂,更何況魏武卒主帥是吳起這種百年一遇的軍事奇才。當時的魏武卒從選拔到訓練再到征戰,都是吳起一人操辦,魏武卒輝煌的戰績是在他吳起的帶領下才取得的。
吳起在的時候他對于武卒秉承的態度是“于治而不在多”,所以他對于魏武卒的要求及其嚴格,不能“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后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還能攜帶三天軍糧,半天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是沒有資格成為魏武卒的。
吳起軍紀嚴明,講究重罰,一切的軍事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即便是魏武卒違反軍紀立了功,依舊要被處斬。
所以在吳起的帶領下,魏武卒不僅戰斗力剽悍,而且軍事素質高,從肉體到精神層面都是相當強悍的存在。
吳起
可是吳起在后來由于受到繼任魏國相公叔痤的嫉妒,被排擠逃亡楚國,這支魏武卒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魏武卒在吳起之后的統帥多為一些魏國貴族,他們顯然不如吳起那般優秀,至少對魏武卒的要求不會像吳起這么嚴格,魏武卒軍事素質自然會越來越低。
除此之外,吳起出身低下十分親民,他從不會自視比普通士卒等級高,有時夜晚甚至還會與士卒們一起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在兵將一心這點上也是魏國后來很多魏武卒統帥做不到的。
戰國初期魏國的戰略目的還是相當明確的,因為深知自己身處四戰之地,所以魏國十分注重與鄰居交好,從來不會與多國為敵,讓自己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比如陰晉之戰破秦之時,它有先與東邊諸國搞好了關系,而在龍澤敗齊之戰中,它也是有與韓、趙兩國聯手。總之,早期的魏國不會四面樹敵,甚至不會讓自己同時與兩個國家結怨,大多是聯合伐強國。
魏惠王
但到了后來,特別是魏惠王時期開始,魏國自恃強大,已經不在乎樹不樹敵了,所以并不太重視外交戰略。
尤其是改滅秦戰略為偏統一三晉,這讓魏國徹底走進了死胡同。在桂陵之戰想滅趙,被齊趙聯軍所敗;在馬陵之戰要攻韓,又被齊韓聯軍所滅。
兩次大戰的失利不僅導致主將龐涓戰死,還使得魏武卒中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損失殆盡,自此一蹶不振。
魏國的目中無人,造成戰略上的失誤,是導致魏武卒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若是當時魏國能夠傾盡全力而攻伐已元氣大傷的秦,拿下秦后再圖東進,或許又會是一番光景了。
魏武卒在早前能夠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體系在當時相當超前。戰國初期,諸侯國體系大多以戰車為主,幾乎無人敢用全步兵體系作戰。
而吳起敢于大力創新,他開創了全步兵體系,步兵在機動性上遠勝于戰車,戰車最大的優勢或許就是戰車陣了,但魏武卒的魏舒方陣卻可以將其完全復制,甚至是優化。
由于“新鮮感”,列國對這體系比較陌生,加上步兵在機動性上克制戰車,在早期魏國于征戰中取得了不小的優勢。
魏武卒作戰
但隨著時間推移,車戰正式轉成步戰,魏武卒的那種“新鮮感”就蕩然無存了,因為其他國家也開始重視步兵體系建設了。
后來甚至還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連騎兵都開始慢慢普及了,這就讓魏武卒更加受傷了。魏武卒是以重步兵為主部隊,雖相對戰車來說機動性強一些,但較騎兵它在機動性上卻弱上了不少。
時代在發展,早先以魏武卒為主的重步兵克制戰車,但后來居上的騎兵卻又克制了重步兵,魏武卒原本的機動性優勢在后來卻變成它最大的劣勢。
沒有任何體制能說是十全十美的,體制都存在弊端,吳起的魏武卒制度在很早之前其實就有隱患存在,而時間長了問題就出現了。
在最早前,魏武卒標準太高,若沒有豐厚回報,或許是沒人愿意參與的,所以吳起在設立魏武卒之時,為了提高民眾參與魏武卒的積極性,給魏武卒的待遇是很高的。
比如單成為魏武卒就能分到上百畝土地,而僅憑這一點,平民們就有機會解除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自此踏入封建地主階層,得到經濟、政治地位的雙重提高。
這在剛開始確實是達到了想要的目的,但久而久之弊端也出現了。魏國后來多年的戰爭導致大片土地丟失,而等到再次搶回來了,土地也成了荒地,土地利用率下降嚴重,這就導致后來的魏武卒不能夠匹配到應分配的土地,即便分配到了土地(由于是荒地,土壤肥力下降)收入也將大幅度縮減。
而由于戰亂不斷,大地主階層們通過種種手段對魏武卒們應該分配的土地進行兼并,又使得武卒們得不到土地,淪為成“軍事農奴”。武卒們在政治地位、經濟地位都喪失的情況下,國家想讓他們保持斗志,這已然是不太現實的。
伊闕之戰
后來的伊闕之戰就是一個體現,當時的魏武卒面對秦軍,在情急之下紛紜各自為戰,或奔或斗,迅即慘敗,完全沒有吳起時期那種軍事素質,早知道吳起時期的魏武卒即便是在不利的局面下,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集合起來作戰。
而最早的那一批魏武卒,他們在得到了土地、地位,確實是達到了富裕,但也因為此,他們更加的惜命,所以如今已經擁有了一切,只想享清福,所以一有時局不利,就想著乘機逃跑。即便是有一些不計較利益,單純想為國效力的老魏武卒,其實也是有心無力了,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這部分人的戰斗力也是大不如前了。
制度的實施一般是依國情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吳起早期的魏武卒獎勵制度,它只適用于早期的魏國國情,到了后來它就逐漸不實用了,應該改革了,但魏國卻依舊是老一套思維,這也導致魏武卒逐漸走下歷史舞臺。
任何精銳部隊的成立,其實都離不開國家硬實力的支持,魏武卒的強大主要還是依賴魏國強大的國家實力。
魏武卒的建設成本太高,從選拔、訓練、裝備,最后到獎勵這些都是需要高額的成本費用的。
比如裝備需要最好的弓弩、最鋒利的鐵劍、最堅固的鐵盾,而鐵器在當時還是很稀有的;又比如獎勵,僅成為魏武卒就獎勵上百畝土地,而立了功還要對其家屬和子女給予重賞。
魏國由于變法,加上統治者知人善用,這讓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早稱霸的那一個,魏國的國力相當強盛,所以它是完全有能力負擔的起建立一支魏武卒的。
魏武卒其實相當于西歐的羅馬軍團,但羅馬軍團是全帝國支撐的,而魏國在剛開始也是能夠支撐的,足以見其國力強盛。
但后來魏國對外戰爭不斷失敗,國力損耗相當嚴重,魏國已經沒有足夠能力再去打造一支裝備精良的魏武卒了,因為成本實在太過于高昂了。
即便是魏國下血本,傾全國之力再次打造,但這也依舊需要重新訓練、培養周期等一系列時間成本,短時期內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被魏國得罪的國家是不會給魏國這個機會的,尤其是秦國,在后來將魏國打的絲毫沒有喘息之機,在伊闕之戰中在戰神白起的帶領下,更是打的魏國元氣大傷。
魏武卒的衰落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原因都可以終結于一點,那就是統治者。
魏武卒其實是一支典型的職業軍隊范例,他脫離了周時期原有的等級體系,是國君直屬軍事力量的精銳,魏國國君的直接決策正確與否,都會影響到這支軍隊。
假若后來的魏國國君不自負強大,調整下戰略,不再犯那些沒必要的失誤,魏國的國力或許就不會受損這么嚴重。
又或許國君能夠知人善用,多發掘吳起式的人才,不僅能夠讓魏武卒軍紀一直嚴明下去,而且即使是后來魏武卒制度弊端出現,也是能夠及時制止。
例如魏武卒獎勵制度涉及家人兒女,使得其后代個個成為了不怎么拼搏努力的富家子弟,后來秦國統治者看到這個劣勢,對于自己的大秦銳士,施行的是一世制,上輩取得的功績不能世襲,后代想要享受優厚待遇還得自己去爭取。
但魏國國君自魏文侯之后,一代不如一代,不僅做不到知人善用、遏制體制弊端,還一味的向外輸送人才,商鞅、孫臏、張儀、犀首、范雎,再加上自己魏國公族公子卬、魏章等等,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魏國國君種種昏招,導致魏武卒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讓吳起鍛造出的這支特種部隊在之后迅速衰落,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說起魏武卒,想必很多人非常神往,據說它是在公元前405年,由名將吳起在魏國所創建的一支五萬人的精銳步兵,號稱是古代第一支特種部隊,并創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同時,魏武卒還在陰晉之戰中,大破五十萬秦軍, 斬殺敵首七萬,奪取秦國河西五百多里土地,直到七十年后經商鞅變法才得以收復故土,以至于當時只要說起魏武卒,四方諸侯莫不色變,而魏武卒也一度成為精銳和彪悍的象征。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會都很疑惑,魏武卒為什么會這么厲害,以及后來為什么沒有人再重建一支魏武卒?
很多人說魏武卒厲害,是因為它的選撥制度、訓練制度和獎賞制度都非常苛刻,同時它的武器裝備都很精良,待遇也非常好,再加上吳起出色的用兵才能,所以魏武卒能夠所向披靡。但是,也正因為魏武卒的選撥、訓練和裝備成本都非常昂貴,維護成本也非常高,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所以最后沒辦法再重建。
但其實,這些都只是表象,魏武卒之所以在那個時代能夠表現得光彩奪目,后面又銷聲匿跡而無法重建,是因為它是一支超越那個時代屬性的軍隊。大家知道,吳起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那時候的戰爭,還屬于是春秋時代的貴族戰爭。
說通俗點,在那個時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從本質上來說只是貴族之間打群架,遠談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戰爭。因為,那時候人分三六九等,貴族擁有爵位并且世襲,他們不用靠打仗來升官發財,將軍的兒子永遠是將軍,團長的兒子永遠是團長。
至于廣大平民百姓,都相當于是貴族們的奴隸和私人財產,沒有自己的人身自由,他們也沒辦法靠打仗升官發財。因為,不管他們打仗有多勇猛,都不能改變自己的身份,沒有爵位也沒有獎金。反之,如果不小心把自己弄傷,不僅沒有補償,還會被奴隸主無情拋棄。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都卻乏發動真正戰爭的動力,所以春秋時代的戰爭,表面上看是氣勢恢宏,動不動車千乘、兵甲十萬,但一場仗打完,結果往往是俘獲車馬百匹、盔甲若干副,很少出現大規模的斬首行為。
但是,等到吳起創建魏武卒后,這套戰爭規則開始發生變化。當時,魏武卒最核心的關鍵,就在于吳起打破了軍隊里的人事制度。可能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個行為沒多了不起,但在吳起所處的時代,爵位世襲和奴隸制已經持續八百多年,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沒有足夠的魄力,是絕不敢高呼奴隸也可以和貴族平起平坐。
當然,吳起和魏國國君魏文侯也沒有這樣的魄力,所以他們只能在軍隊做局部改革,也就是魏國原來的軍隊體制不動,只是重新建立一支五萬人的新軍,成員都來自社會底層百姓。
吳起賦予這支軍隊三項權力:一是上陣殺敵不僅能夠成為自由人,還可以拿地拿錢拿房子;二是因公致殘有豐厚補償;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獲取軍功后可當官封爵,走上人生巔峰。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吳起所創建的魏武卒,相當于是在舊時代(奴隸社會末)建立起的一支新時代(封建社會初)的軍隊。換句話說,這個時期的魏武卒,和同時代各國的軍隊,已經有了本質區別。
對于魏武卒來說,敵人頭上的腦袋已經成為他們升官發財迎娶白富美的硬通貨,那就是權力、榮譽和財富的象征,誰看了都心動,都會拼勁全力去獲取;而此時其他各國的軍隊,從上至下還停留在春秋時期的打仗思維中,總而言之,打仗就是打群架,大家不過是來混資歷和打醬油的。
在這種背景下,其他各國的軍隊自然無法和魏武卒相提并論,基本上是一戰擊潰,所以此后三十年,魏武卒南征北戰橫掃天下。至于后來魏武卒之所以落幕且無法再重建,雖然其選撥、訓練、及維護成本太高有部分原因,但真正核心原因還是在于,隨著戰國時代的到來,各國都或多或少已主動或被動完成軍事改革。
換句話說,大家都建立起一支屬于封建社會的新式軍隊,雖然大家在選撥、訓練、裝備等方面的標準或許趕不上魏武卒,但從軍隊性質來說,大家已經沒有任何本質差別,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也正式從春秋時代進入戰國七雄爭霸的時代。
在這種背景下,魏武卒自然沒有存在和重建的必要。因為,即便你特意整出這樣一支軍隊出來,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因為戰國時代的戰爭,國與國之間的軍隊素養已經沒有多大差距,這個時候大家比拼更多的是綜合國力,也就是人、財、物。
這就好比外國軍隊最開始打清政府的軍隊時,那簡直是所向披靡,但隨著民國時代的到來,中國也建立起新式軍隊,雖然在裝備等方面還是趕不上外國軍隊,但兩支軍隊從本質上來說已經沒有差別,也正因為如此,外國列強即便能夠擊敗中國軍隊,但至少也得付出很大的代價,此時雙方的戰爭更多是比拼綜合國力,而不是靠某一支特殊軍隊獲取勝利。
可以以少勝多;所需花費太大。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的軍隊,戰國初期,魏國靠這支強軍,攻秦,敗齊,破趙,無往不利成為。成為戰國時期首個稱雄的國家。那么,魏武卒是支怎樣的軍隊呢?
魏武卒最早起源不是吳起,而是李悝。戰國初期,魏國非常弱小,君主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改革,魏國成為戰國首個進行改革的國家。李悝改革對后世產生了及其重要的意義,其中就包括創立的武卒制。提及魏武卒,很多人非常神往,在公元前405年,由吳起在魏國創建的五萬人的精銳步兵,號稱是古代特種部隊,創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的豐功偉業。魏武卒在陰晉之戰中,大破五十萬秦軍, 斬首七萬,奪取五百多里土地,直到商鞅變法才收復故土,當時說起魏武卒,諸侯談之色變,魏武卒成為精銳的象征。
每名魏武卒待遇加裝備的成本是筆不小的開支,魏國有魏武卒的是5萬至7萬。不同著作記載不同。巨大的軍費恐怕只有魏國能負擔。有種說法是鼎盛時魏武卒的數量達到驚人20多萬,這種說法困可能包含有夸張的說法,按照當時的國力和人口,任何國家養20多萬軍隊很吃了,更不用說魏武卒、。
魏國逐漸邁入進入魏惠王時代,魏惠王昏庸無能,好大喜功,內政外交均不行,四處樹敵。敗于齊、楚、秦等三國。魏武卒以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為主,由于指揮失誤導致老兵戰死。魏武卒是歷史上的首支重步兵,它的戰斗力被后世借鑒和魔方。但是因為君王的昏庸無能,再好的部隊沒有好的將領也無法發揮出戰斗力,?統帥無能,累死三軍?就是這樣的說法。
主要原因只有一個,成本,魏武卒是魏國鼎盛時期組建的精兵,隨著魏國國力逐漸凋零,再也組建不起“價格昂貴”的魏武卒。
魏武卒是在一代名將吳起的調教下威震戰國的,雖然魏武卒的戰斗力強悍,但是成本太高,先介紹一下組建魏武卒時的大背景和魏武卒的成本有多高。
三家分晉后,魏國實力受到極大削減,再加上魏國的地理位置很尷尬,處在四戰之地。這些現實迫使魏國成為戰國時期最早實行變法的國家。李悝變法后,魏國國力直線上升,成為戰國時期最先強盛的國家。這時,魏國有了組建精兵的基礎條件。
在戰國時期,鐵器已經開始普及,冶煉技術是當時最尖端的科技。而韓國和魏國是戰國時期的冶煉中心,這為魏國組建精兵提供了武器裝備的條件。魏國的地理位置雖然是四戰之地,但有弊就有利,中原地區開發較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商業繁榮、人口眾多。這些條件為魏國組建精兵提供了最基本的資源——人口。
當時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過度時期。身強力壯的奴隸一旦被魏武卒選中,就會得到百畝田地,同時解除和奴隸主的依附關系,免除武卒一家的徭役和田宅稅,還會得到很多物資,幾乎一夜之間從奴隸變成有錢人,而且社會地位一飛沖天。這樣的優厚待遇使得大量年輕人“報考”魏武卒,也讓“錄取”有了百里挑一的資本。所以,魏武卒的選拔極其嚴格。
入選武卒后,在戰場上有了戰功,不但自己有封賞,甚至能封爵,就連家屬子女都會有重賞,這就使得每個武卒在戰場上舍命殺敵,而且紀律性也很強。畢竟,錢花到位了。
《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每個武卒身披三層鎧甲或防護服,遠程武器為強弩,每人配發50支弩箭,中距離武器是長戈或長戟,近戰武器為利劍,每人還要隨身攜帶三天應急軍糧。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絕對是武裝到牙齒了。而且在這種負重下,每個武卒要有單日急行軍一百里的能力,這也充分說明了魏武卒的身體素質十分強健。
每名魏武卒待遇加裝備的成本都是一筆很大的開支,而當時魏國擁有魏武卒的數量是5萬至7萬。《呂氏春秋·用民》記載5萬,《尉繚子·制談第三》記載7萬。這筆數額巨大的軍費恐怕當時也只有魏國能負擔的起。還有一種說法是魏武卒鼎盛時期滿員達到20余萬,這種說法筆者不太贊同,因為按照當時諸侯國的國力和人口,任何一個國家能養20多萬軍隊都很吃力了,更不用說20萬成本極高的魏武卒。
魏武卒的常規作戰編制為“千人”,類似一個團。作戰時根據戰場需要,給每個將軍分配若干“千人”。每個“千人”下轄兩個“五百”,每個“五百”下轄五個“百將”,每個“百將”下轄兩個“屯”(每屯50人),每個“屯”下轄五個“什”(每什10人),沒“什”下轄兩個“伍”(每伍5人)。也就是說,魏武卒的基礎作戰小組為5人。
魏武卒在訓練期間,除了每天艱苦的常規訓練和陣法訓練外,吳起對每個武卒的單兵武藝也非常看重,高新聘請了很多武師指導每個武卒的武藝,類似于《水滸傳》中“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角色。關于魏武卒的戰績沒有必要過多介紹,任何一位歷史愛好者和軍事愛好者對這支中國古代“特種部隊”的戰績都十分熟悉。
總之,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這樣的精銳部隊一旦消失,想要重新復制幾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60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