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魏武卒實力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魏武卒,是戰國時期吳起訓練的一支精銳的重裝步兵,戰斗力強悍到令人發指,堪稱戰國時期最強的軍隊。那么,歷史上真實的魏武卒到底有多么厲害?既然他們那么厲害,為何最后為消亡,還有就是魏國后期為何就不再重建一支魏武卒了呢?
魏武卒是魏國大將吳起一手選拔建立的一支精銳的重裝步兵,這些魏武卒裝備精良,個個身穿三層重甲和頭盔,能開十二石的弩,每人配備50支弩箭,手拿長戈或鐵戟,腰帶鐵劍,可謂武裝了牙齒。這些士兵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即使他們是重裝步兵,半天竟然能行軍百里,更重要的是這支軍隊紀律嚴明,獎罰分明,豐厚的待遇極大地激勵了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魏武卒在鼎盛時期人數也就是在5萬到7萬人之間。
我們先看一看魏武卒建立初期的戰績,就知道他們有多厲害了。公元前409年,吳起率領魏武卒進攻秦國,一路上勢如破竹,直接攻克了秦國的函谷關。在大大小小的72戰中,全勝64場,其余為平局,奪取了秦國500多里的土地。公元前405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5萬魏武卒,戰車百乘,騎兵三千,大敗50萬秦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神話。總之,魏武卒前期在吳起的帶領下天下無敵。
后來,隨著魏武卒士兵年齡的增長,戰斗力開始下降地厲害,還有就是他們都成了地主階級,沒有奮斗的動力,打仗惜力怕死,再加上吳起的離開,魏國戰略錯誤,導致魏武卒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戰役損失慘重。由于魏武卒要求高,訓練時間長,無法及時地補充兵員,最后魏武卒在戰爭中消耗殆盡。
很人會問魏國后期為何不再訓練魏武卒呢?不是魏國不想,而是魏國有心無力。一是國家負擔不起,魏武卒的訓練成本昂貴,魏國初期國富兵強,尚可以支撐,但到了后期,魏國根本沒有錢,國力無法負擔得起魏武卒的訓練;二是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斗經驗的老兵,但是魏國早就將這些老兵給敗光了;三是魏武卒的訓練周期長,沒個十年八年,根本做不到,但是敵人豈能給魏國這么長的時間呢?
總之,魏武卒作為戰國時期的重裝步兵也其極其輝煌的戰績,但是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常勝軍,即使再強的軍隊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走向毀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各位,你們說呢?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說到強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秦國、齊國,或者出國、趙國。不過,在戰國前中期,真正的霸主卻是魏國這一諸侯國。在和韓國、趙國三家分晉后,魏國分得了晉國最肥沃的土地。在此基礎上,魏文侯推動了李悝變法,并組建了精銳的魏武卒。就魏武卒來說,在戰國初期屢戰屢勝,成為魏國崛起的重要力量。不過,在戰國中期,因為在齊國、秦國手中吃到敗仗,魏國損失了10多萬的魏武卒。那么,問題來了,在精銳的魏武卒損失后,魏國為什么再也無力重新組建呢?
首先,就魏武卒來說,是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作為戰國七雄中最精銳的力量,魏武卒曾經在吳起手中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輝煌戰績。特別是在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憑借5萬魏武卒擊敗了秦國的五十萬大軍,促使魏武卒名動天下。
針對魏國魏武卒的數量,歷史上存在多種說法。?《呂氏春秋·用民》稱頌“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 《尉繚子·制談第三》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也即存在5萬或者7萬的說法,不過,這主要是吳起當時掌握的魏武卒,而且主要分布在魏國的河西之地。對于戰國初期的魏國,還和齊國、楚國等諸侯國在中原地區的交戰,由此,加上魏國在中原地區的魏武卒,整個魏國大約擁有10萬—15萬的魏武卒。不過,在戰國中期,這10多萬的魏武卒在多場戰役中消失殆盡。
在戰國中期,齊國和秦國相繼崛起。就齊國來說,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擊敗了魏國大軍,不僅擊殺了魏國大將龐涓,還讓魏武卒元氣大傷。與此相對應的是,秦國也在河西之地反敗為勝,不僅奪回了河西之地,還給予魏國魏武卒以重創。
在此基礎上,因為多次戰役的失利,魏國10多萬的魏武卒可謂損失殆盡,基本上退出了歷史的大舞臺。在此基礎上,自戰國中期到被秦國消滅,魏國再也沒有重新組建一支魏武卒。究其原因,顯然是魏國國力嚴重衰退導致的。魏武卒選拔要求高,訓練、裝備的成本非常昂貴,維護成本也很高,強盛時期的魏國還是可以負擔的。
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中國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時期,涌現出了很多的大國名將和他們所率領的精銳之師。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其中的一只部隊,他們攻秦,敗齊,破趙,滅中山,成為戰國第一個稱雄的國家。
這支軍隊就是戰國名將吳起一手打造的戰國初期第一強兵:魏武卒。
吳起一生縱橫沙場,所向披靡,大小百余戰,未嘗一敗。后世把他與孫武并稱為“孫吳”,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這也讓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的魏國成為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武卒制選拔
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并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一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
編制
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訓練
吳起組建了武卒后,聘請了類似“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專職教練,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了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干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
裝備
吳起對于魏武卒的裝備,大膽啟用了剛剛推廣使用的鐵器。這一方面得益于魏國就是當時最大的冶鐵中心,另一方便得益于魏國剛剛經歷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國富民強,有財力大量打造鐵質武器裝備。
待遇
一旦被選入魏武卒待遇也特別豐厚。首先,每個武卒可獲得百畝土地,國家免除其家庭徭役和田宅稅。而且一旦武卒立功,家屬也會獲得重賞。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極大提高。如此激勵之下魏武卒變成了人人好戰,人人敢死的狼性部隊。
戰績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陜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陜西省澄城縣東南)并筑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陜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陜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并筑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陜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占領的繁龐(今陜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地區,并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于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到了魏惠王時期,魏武卒交給大將龐涓統領,結果龐涓雖然多次擊破趙軍,擊敗齊軍,但是在關鍵性的馬陵之戰中慘敗給老對手孫臏。不但自己身死,還使得魏軍十萬人被殲滅,甚至魏國主將太子申都被齊軍所俘虜。由此魏國元氣大傷,不但失去了魏武卒創造的霸主地位,而且精銳的魏武卒也死傷殆盡,走向衰敗。
吳起訓練的魏武卒有多厲害,史書記載,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的戰績,堪稱是百戰不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秦陰晉之戰,吳起率領五萬新訓練的魏武卒,配以戰車百乘,輕騎三千人,與秦國的五十萬人展開大戰。
吳起指揮魏武卒率先發起攻擊,大破秦軍的步兵主力,五十萬秦軍隨即潰敗,魏武卒創下了以一當十的著名戰役,從此名動天下。
魏武卒為什么能這么厲害呢?其實這不是偶然現象,我國古代,在缺乏精銳重甲騎兵的情況,重裝步兵可以說是獨步天下。
歷史上這樣的精銳重裝步兵有不少,比如唐軍中的陌刀隊,宋軍中的重甲軍,還有鄭成功的鐵甲軍,這些重裝步兵,都是令天下聞風喪膽的軍隊。
而作為最早的重裝步兵的魏武卒,牛逼豈不是理所當然啊。畢竟以當時的生產力,士兵的披甲率是不高的,遇上披三層甲的魏武卒,還不被砍瓜切菜拿下了。畢竟三層甲的重兵,明末都沒什么辦法搞定的。
六七個小時,上百斤的負重,要跑五十公里,這樣的體力,感覺個個都是兵王的水平啊!這樣的訓練標準,搞下來,各個都是精悍之士,百戰百勝自然不在話下。
魏國后期為什么無法再訓練一支魏武卒呢?
唐朝鼎盛時期,可以支撐三千多玄甲軍和數千陌刀隊的建立,安史之亂后,也同樣難以支撐。
戰國后期,魏國因為戰略和外交的失敗,軍事上屢戰屢敗,供養魏武卒的河西之地盡失,老封地河東之地也丟失殆盡,魏國國力斷崖式下滑。
以當時魏國的國力已經難以一支像魏武卒這樣的精銳重步兵的建立和運作,國家負擔不起啊!
而隨著桂陵、馬陵,魏軍精銳被孫臏的齊軍盡數圍殲,魏武卒的老兵已經損失殆盡,新訓練的魏軍已經缺乏老兵的帶領和教導,怎么能夠形成強大的戰斗力呢?
戰斗力都是在不斷的血戰中形成的,經歷血戰的老兵,從來都是一支軍隊的最大財富。而魏國可悲的是,從馬陵之戰后,總是面臨被全殲數萬、十余萬的尷尬境遇,軍中嚴重缺乏的百戰老兵。
魏國自從龐涓、龍賈之后,就很少有良將產生,這主要是因為魏國缺乏戰略緩沖區域。魏國周圍全是強國,將領還沒成長起來,就被強國給揍趴下了。
反觀秦國、趙國,都有豐富的練兵場,戎狄和匈奴,完成了名將刷經驗的新手場,所以秦、趙良將頻出。
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度的崩潰,各國都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此當兵吃皇糧成為了傳統。
秦、趙等連年征戰的國家,軍隊的裝備、糧草等物資,都是由國家提供的。而魏武卒制度,卻依然是奴隸制的延續,軍士需要負擔自己的裝備和后勤物資。
這完全是奴隸制和封建集權制的中間過渡產品,隨著秦國完全進入封建集權制,在國力和制度上,對魏武卒制度形成了全面的壓制。
從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繼位后,魏國開始重新重用貴族大臣,吳起這樣寒族士子,逐漸被擠出朝廷。
這樣隨著魏國國土的一步步縮小,貴族執政者也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土地來封賞魏武卒,魏武卒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沒有強大個人財力支撐的武卒,何來的戰斗力啊!
可以說,秦銳士是從百戰精銳中選拔的敢戰敢死之士,這樣的兵力雖然稀少,但是戰斗力強,同時兵力補充可以源源不斷。
而魏武卒卻是從小地主階層中訓練一批精銳重裝步兵,其先決條件,就限制了它的兵員儲備,隨著土地減少,最后就無兵可征可練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60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