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昪為什么要賜毒酒殺徐知詢?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李昪是南唐開國皇帝,他的父親早年戰死沙場,李昪是由養父徐溫帶大。徐溫死后,李昪建立齊國,國號為大齊,當時李昪是叫徐知誥。等他掌握朝中政權以后,李昪決定恢復本姓,然后改國號為唐。不過當時徐溫的次子徐知詢此前一直是李昪的威脅,等李昪稱帝后他依然是對徐知詢不放心,準備用毒酒加害于他,但萬萬沒想到李昪卻被反將一計,那最后這杯毒酒是誰喝下了呢?
鴆酒,是古代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存在。傳言鴆酒奇毒無比,飲之使人“潰爛而死”,長期以來,它簡直卻成了君王的一種權杖,指哪打哪,無往不利。封建社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般來說,被賜鴆酒的都是犯了君王大忌、被削奪權力的人,比如當年的秦相呂不韋。
君王忌憚臣下謀逆是古代王朝常見定律,引用宋太祖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如果君王因為這個原因要賜臣子喝鴆酒,肯定是這個臣子有謀反的心,或者有謀反的能力,就算他什么都沒有,有個身份也行,比如他是君王的弟弟。
今天要說的就是古代一個君王弟弟巧妙躲過喝鴆酒命運的故事。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宋朝以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有個王朝叫南唐,南唐末帝就是鼎鼎有名的“詞帝”李煜。李煜的皇位來得十分偶然,因為他的先祖李昪“本微賤,父榮,遇唐末之亂,不知其所終,昪少孤”。
也就是說,李昪生于唐朝末年,身份沒什么出奇,只是普通平民而已。他是怎么一步步奮斗成開國皇帝的呢?原來,李昪長了一副好相貌,公元895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偶然從亂民中一眼看到了他,覺得此子將來不同凡響,便想要收養他。
誰知這事引起了楊行密其他兒子的強烈反對。迫于無奈,楊行密只好把李昪交給自己的心腹徐溫撫養,從此李昪改名為徐知誥。楊行密建立南吳,徐溫成為攝政,獨攬大權。為了讓徐家的功業像三國時期的司馬家族一樣傳下去,徐溫一邊鞏固權位,一邊培養自己的兒子們。
不料他的親生大兒子早逝,親生二兒子徐知詢就成了徐溫重點提拔的對象。在此期間,徐知誥掌握了可以跟義父對抗的權勢,雙方明爭暗斗數年,徐溫先沒熬住一命嗚呼了,那時徐知詢還沒有拿到可以跟這個義哥哥對抗的勢力,結果很快被徐知誥誘騙進京,剝奪了所有軍權。
徐知誥恢復了自己的本姓本名,以李昪的名字建立南唐,登基為帝,取代南吳。徐知詢已經成了空架子,但李昪還是不放心,某天,他假裝很熱情地叫徐知詢進宮飲宴,在席上親自倒滿一杯酒送給徐知詢,說:“愿弟壽千歲!”徐知詢大驚,冷汗涔涔。
他當然知道哥哥忌憚自己,可這么直白地賜酒,該怎么拒絕呢?要是推拒不喝,李昪正好可以用抗旨的名義殺自己,要是喝了,小命就交代了。徐知詢急中生智,拿起旁邊另一個杯子來,將那杯酒倒了一半進去,舉到李昪面前:“做弟弟的不敢壽至千歲,愿與兄長分享壽數。”
他這話也說得很不容拒絕,很官方,李昪聽完臉都抽搐了。算人反被算,騎虎難下的變成了自己,這該怎么辦?這時,伶人申漸高搶過兩杯酒喝下,又拿著酒杯離開。李昪暗中命人送解藥給申漸高,但為時已晚。
唐朝、后唐和南唐在當時都是以“唐”為國號的,唐朝是隋末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次年于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后世為了區分,就把五代十國時期李存勖建立的中原王朝“唐”稱為后唐,而將李昪建立的南方割據政權“唐”稱為南唐。他們的建立者沒有血緣關系,后唐和南唐都是沿用唐的國號,以求名正言順。
李克用是后唐的締造者,其先祖可追溯到貞觀時期的隴右金城(現甘肅蘭州)人朱耶拔野,也算是大唐的一名驍勇善戰的武將,在征高句麗和平薛延陀時都建立了戰功,朱耶拔野是第一代沙陀督府的都督,之后就是世襲制,一直到李克用的曾祖朱耶盡忠在和吐蕃交戰中戰死。李克用的祖父朱耶執宜在德宗時期成為陰山府都督。
李克用的父親朱耶赤心為唐州刺史,而李克用原名朱耶翼圣,生于神武川新城,排行第三。話說李克用的死對頭朱溫也是排行老三,這兩個人可不是一般的有緣。869年,龐勛起義,朱耶赤心和朱耶翼圣父子倆立下了大功,被唐懿宗賜姓李,從此,父子倆就成了李國昌和李克用。所以,李克用和李唐王室并不是一個姓,只是被賜了姓而已。
李克用在龐勛起義和黃巢起義匯總立下大功并成為一名強悍的節度使。后來朱溫將唐昭宗遷到洛陽,改了年號,李克用固執的繼續用原來的年號,而當朱溫最終滅掉大唐建立后梁之后,李克用同樣是拒絕承認后梁的合法性,仍舊堅持用大唐的年號,并在去世后繼續讓兒子李存勖攻打后梁,終于在923年滅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權,李存勖下令繼續用年號“唐”,以此證明自己的政權是合法的,但無論如何,它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大唐。而且,后唐也并沒有存在多久,在936年就滅亡了。
在后唐滅國的第二年,徐知誥篡南吳而立南齊,再兩年后,李昪和他的南唐應運而生。徐知誥原名就是李昪,李昪生于889年,其父李榮在他六歲的時候就死在了戰亂中,不久母親有去世,李昪一直在安徽一帶流浪,后來被攻打濠州的楊行密收為養子,楊行密轉手又將李昪送給了部將徐溫收養,從這時起,李昪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徐知誥。
徐溫父子在跟隨楊行密建立南吳的過程中立功頗多,而在楊行密去世后,徐溫父子逐漸把持朝政,成為南吳的實際掌權者。徐知誥在與徐溫親生子的爭權中,徐知誥最終勝出,并在徐溫去世后成為南吳的執政者。
徐知誥最終在937年逼楊溥退位,建立了南齊政權,并在939年改回原名李昪,將國號改為“唐”。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歷史上稱“南唐”。
擴展資料:
李昪即位后,繼續保境安民,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展。與同時割據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別國昌盛。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閩內亂,出兵滅閩,俘王延政。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內亂,派兵滅楚,馬希崇降。但不久,楚國故地為周行逢所據,南唐未能鞏固所占之楚地。中興元年(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并向后周稱臣; 宋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占金陵(今江蘇南京),后主李煜出降,南唐覆滅。?
南唐雖偏安于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后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唐最盛時幅員三十五個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后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唐
《(南)唐烈祖李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南)唐烈祖李昪》人物故事小傳
南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江蘇徐州人(一說今江蘇連云港西的海州)。唐光啟四年(公元888年)生,南唐升元七年(公元943年)卒,終年56歲。
李昪出身貧寒,其父在唐末戰亂中不知下落。楊行密攻濠州時,收李昪為養子,為楊氏家族不容,又為徐溫收養,改名徐知誥。楊行密建立吳國后,徐溫手握重權,李昪也得以參政。楊演隆即位后,徐溫殺掉政敵張顥,實際掌握大權,并封李昪為齊王。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李昪廢吳帝楊溥而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定都金陵。兩年后,他恢復李姓,改國號唐,史稱南唐。
李昪具有在吳國參政的經驗,即位后注意保境安民,發展經濟,刪定《升元條》三十卷,使社會生產與生活秩序有了法律依據,使當時的南唐比起其它割據政權更為穩定強大。李昪死后葬永陵,謚曰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正史]
李昪字正倫,徐州人也。世本微賤,父榮,遇唐末之亂,不知其所終。昪少孤,流寓濠、泗間,楊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狀貌,養以為子。而楊氏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溫,乃冒姓徐氏,名知誥。及壯,身長七尺,廣顙隆準。為人溫厚有謀。為吳樓船軍使,以舟兵屯金陵。柴再用攻宣州,用其兵殺李遇,昪以功拜升州刺史。時江淮初定,州、縣吏多武夫,務賦斂為戰守,昪獨好學,接禮儒者,能自勵為勤儉,以寬仁為政,民稍譽之。徐溫鎮潤州,以昪、池等六州為屬,溫聞昪理升州有善政,往視之,見其府庫充實,城壁修整,乃徒治之,而遷昪潤州刺史。昪初不欲往,屢求宣州,溫不與。既而徐知訓為朱瑾所殺,溫居金陵,未及聞。昪居潤州,近廣陵,得先聞,即日以州兵渡江定亂,遂得政。
昪事徐溫甚孝謹,溫嘗罵其諸子不如昪,諸子頗不能容,而知訓尤甚,嘗召昪飲酒,伏①劍士欲害之,行酒吏刁彥能覺之,酒至昪,以手爪掐之,昪悟起走,乃免。后昪自潤州入覲,知訓與飲于山光寺,又欲害之,徐知諫以其謀告昪,昪起遁去。知訓以劍授刁彥能,使追殺之,及于中途而還,紿以不及②,由是得免。后昪貴,以彥能為撫州節度使。及昪秉政,欲收人心,乃寬刑法、推恩信,起延賓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為謀客,士有羈旅于吳者,皆齒用③之。嘗陰使人察視民間有婚喪匱乏者,往往赒給之。盛暑未嘗張蓋④、操扇,左右進蓋,必卻之,曰:“士眾尚多暴露,我何用此?”以故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昪。(略)五年,昪封齊王。已而閩、越諸國皆遣使勸進,昪謂人望已歸。天祚三年,(略)十月,溥遣攝太尉楊璘傳位于昪,國號齊,改元升元。(略)追尊徐溫為忠武皇帝,(略)徐氏諸子請昪復姓,昪謙抑不敢忘徐氏恩,下其議百官,百官皆請,然后復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為徐州判司;志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立唐高祖、太宗廟,追尊四代祖恪為孝靜皇帝,廟號定宗;曾祖超為孝平皇帝,廟號成宗;祖志孝安皇帝,廟號惠宗;考榮孝德皇帝,廟號慶宗。奉徐溫為義父,徐氏子孫皆封王、公,女封郡、縣主。以門下侍郎張居詠、中書侍郎李建勛、右仆射張延翰同平章事。十一月,以步騎八萬講武⑤于銅橋。
楊溥卒于丹陽宮。溥子璉為吳太子時,昪以女妻之,及昪篡國,封其女永興公主。女聞人呼公主,則嗚咽流涕而辭,宮中皆憐之。溥卒,以璉為康化軍節度使,已而以疾卒。
三年四月,昪郊祀昊天上帝于圓丘,禮畢,群臣請上尊號。昪曰:“尊號,非古也。”不許。州、縣言民孝悌五代同居者七家,皆表門閭,復其繇役;其尤盛者江州陳氏,宗族七百口,每食設廣席,長幼以次坐而共食,有畜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諸犬為之不食。
六年,吳越國火,焚其宮室、府庫,甲兵皆盡,群臣請乘其弊攻之,昪不許,遣使吊問,厚赒⑥其乏。錢氏自吳時素為敵國,昪見天下亂久,常厭用兵,及將篡國,先與錢氏約和,歸其所執⑦將士,錢氏亦歸吳敗將,遂通好不絕。昪客馮延已好論兵、大言,嘗誚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志在守吳舊地而已,無復經營之略也,然吳人亦賴以休息。
七年,昪卒,年五十六,謚曰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陵曰永陵。子景立。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注釋]
①伏:埋伏。②紿以不及:假稱沒有追上。③齒用:按照年齡長幼給以任命。④張蓋:打開傘蓋遮太陽。⑤講武:操練演習軍隊。⑥厚赒:豐厚的賞賜。⑦所執:抓獲的俘虜。
[相關史料]
乾寧二年,吳太祖攻濠州,得之,奇其貌,養以為子。而楊氏諸子不齒為兄弟,吳太祖乃以與大將徐溫,曰:“是兒狀貌非常,吾度①渥等終不能容,故以乞汝。”遂冒姓徐氏,名知誥。(略)溫常夢水中黃龍十數,已獲一龍而寤,翼日得知誥,甚喜。(略)知誥天資穎悟,奉溫盡子道,溫妻李氏又以同姓故,鞠養②備至。常從溫出,不如意,輒杖而逐之;及歸,拜迎于門,溫驚曰:“爾在此耶?”知誥曰:“為人子,舍父母奚適?父怒而歸母,子之常也。”溫由是愛之。逮壯,身長七尺,方顙隆準,(略)語聲如鐘。每緩步,而從者疾行莫能及。相工云:“此龍行虎步也。”溫有疾,與其婦晨夜侍旁不去,溫益以親子待之,令主家務。吳太祖亦謂溫曰:“知誥雋杰,諸將子皆不及也。”(略)帝瀕殂③,謂齊王璟曰:“德昌宮儲戎器金帛七百余萬,汝守成業,宜善交鄰國,以保社稷。吾服金石④,欲求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又嚙齊王指,至血出,屬之曰:“他日北方當有事,勿忘吾言。”(略)帝生長兵間,知民厭亂,諸臣多言:“陛下中興,宜出兵恢拓舊土。”帝嘆息曰:“兵為民害深矣,誠不忍復言。使彼民安,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由是在位七年,兵不妄動,(略)性節儉,常躡蒲履⑤,用鐵盆盎,暑月寢殿施青葛帷,左右宮婢裁老丑數人,服飾樸陋。建國始即金陵治所為宮,惟加鴟尾、設諫檻而已,終不改作。(略)又天資明察,不受欺妄。常遣宦官祭廬山,比還,宦者自言臣奉詔即疏食至今,帝曰:“卿某處市魚為羹,某日市肉為酺,何為疏食?”宦者慚服。倉吏歲終獻羨余⑥萬石,帝曰:“出納有數,茍非掊民刻軍⑦,安得羨余邪?”著令外戚不以輔政,中官不得預事,死國事者給祿三年,皆他國所弗及,有古賢主風云。
論曰:“烈祖煢煢一身,不階尺土,托名徐氏,遂霸江南。挾莒人滅鄫之謀,創化家為國之事,凡其巧于曲成者,皆天也。然息兵以養民,得賢以辟土,蓋實有君德焉。東海鯉魚,兆雖有自,要豈得謂竟非人力也邪?
《十國春秋·南唐烈祖本紀》
徐知誥以功遷升州刺史。知誥事溫甚謹,安于勞辱,或通夕不解帶,溫以是特愛之。每謂諸子曰:“汝輩事我能如知誥乎?”時諸州長吏多武夫,專以軍旅為務,不恤⑧民事。知誥在升州,獨選用廉吏,修明政教,招延四方士大夫,傾家貲⑨無所愛。(略)知訓及弟知詢皆不禮于徐知誥,獨季弟知諫以兄事禮之。知訓嘗召兄弟飲,知誥不至,知訓怒曰:“乞子不欲酒,欲劍乎!”又嘗與知誥飲,伏甲欲殺之,知諫躡知誥足⑩,知誥陽起如廁,遁去。知訓以劍授左右刁彥能使追殺之。彥能馳騎及于中途,舉劍示知誥而還,以不及告。(略)平盧節度使、同平章事、諸道副都統朱瑾遣家妓通候問于知訓,知訓強欲私之,瑾已不平。知訓惡瑾位加己上,置靜淮軍于泗州,出瑾為靜淮節度使,瑾益恨之,然外事知訓愈謹。瑾有所愛馬,(略)寵妓有絕色。知訓過別瑾,瑾置酒自捧觴,出寵妓使歌,以所愛馬為壽,知訓大喜。瑾因延之中堂,伏壯士于戶內,出妻陶氏拜之。知訓答拜,瑾以笏自后擊之踣地(11),呼壯士出斬之。(略)瑾提知訓首出,知訓從者數百人皆散走。瑾馳入府,以首示吳王曰:“仆已為大王除害。”王懼,以衣障面,走入內,曰:“舅自為之,我不敢知。”瑾曰:“婢子不足與成大事!”以知訓首擊柱,挺劍將出,子城使翟虔等已闔府門,勒兵討之,乃自后逾城,墜而折足,顧追者曰:“吾為萬人除害,以一身任患。”遂自剄。(略)時徐溫諸子皆弱,溫乃以知誥代知訓執吳政,(略)戊戌,以知誥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通判府事,兼江州團練使。(略)溫還鎮金陵,總吳朝大綱,自余庶政皆決于知誥。(略)初,溫子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同平章事知詢以其兄知誥非徐氏子,數請代之執吳政,溫曰:“汝曹(12)皆不如也。”嚴可求及行軍副使徐玠屢勸溫以知詢代知誥,溫以知誥孝謹,不忍也。陳夫人曰:“知誥自我家貧賤時養之,奈何富貴而棄之!”可求等言之不已。溫欲帥諸藩鎮入朝,勸吳王稱帝,將行,有疾,乃遣知詢奉表勸進,因留代知誥執政。知誥草表欲求洪州節度使,俟旦上之,是夕,溫兇問(13)至,乃止。知詢亟歸金陵。(略)冬十月,吳諸道副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侍中徐知詢,自以握兵據上流,意輕徐知誥,數與知誥爭權,內相猜忌,知誥患之。內樞密使王令謀曰:“公輔政日久,挾天子以令境內,誰敢不從?知詢年少,恩信未洽于人(14),無能為也。”知詢待諸弟薄,諸弟皆怨之。徐玠知知詢不可輔,反持其短以附知誥。吳越王镠遺知詢金玉鞍勒、器皿,皆飾以龍鳳。知詢不以為嫌,乘用之。知詢典客周廷望說知詢曰:“公誠能捐寶貨以結朝中勛舊,使皆歸心于公,則彼誰與處?”知詢從之,使廷望如江都諭意。廷望與知誥親吏周宗善,密輸款于知誥,亦以知誥陰謀告知詢。知詢召知誥詣金陵除父溫喪,知誥稱吳主之命不許。周宗謂廷望曰:“人言侍中有不臣七事,宜亟入謝。”廷望還,以告知詢。十一月,知詢入朝,知誥留知詢為統軍,領鎮海節度使,遣右雄武都指揮使柯厚征金陵兵還江都,知誥自是始專吳政。知詢責知誥曰:“先王違世,兄為人子,初不臨喪,可乎?”知誥曰:“爾挺劍待我,我何敢往!爾為人臣,畜乘輿物,亦可乎?”知詢又以廷望所言誥知誥,知誥曰:“以爾所為告我者,亦廷望也。”遂斬廷望。(略)知誥召知詢飲,以金鐘酌酒賜之,曰:“愿弟壽千歲。”知詢疑有毒,引他器均之,跽獻知誥曰:“愿與兄各享五百歲。”知誥變色,左右顧,不肯受,知詢捧酒不退。左右莫知所為,伶人(15)申漸高徑前為詼諧語,掠二酒合飲之,懷金鐘趨出,知誥密遣人以良藥解之,已腦潰而卒。(略)十一月,吳中書令徐知誥表稱“輔政歲久,請歸老金陵”。乃以知誥為鎮海寧國節度使,鎮金陵,余官如故,總錄朝政如徐溫故事。以其子兵部尚書參政事景通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留江都輔政。(略)知誥久有傳禪(16)之志,以吳主無失德,恐眾心不悅,欲待嗣君;(略)一日,知誥臨鏡鑷白髭,嘆曰:“國家安而吾老矣,奈何!”周宗知其意,請如江都,微以傳禪諷吳主,且告齊丘。齊丘以宗先己,心疾之,遣使馳詣金陵,手書切諫,以為天時、人事未可。知誥愕然。后數日,齊丘至,請斬宗以謝吳主,乃黜宗為池州副使。(略)夏六月,吳徐知誥將受禪,忌昭武節度使兼中書令臨川王蒙,遣人告蒙藏匿亡命,擅造兵器,丙子,降封歷陽公,幽于和州。
《通鑒紀事本末·徐氏篡吳》
[注釋]
①度:估計。②鞠養:供養。③瀕殂:將要去世。④金石:道家煉制的丹藥。⑤躡蒲履:穿草鞋。⑥羨余:節余。⑦掊民刻軍:剝削人民和軍隊。⑧不恤:不能體恤愛護。⑨家貲:家里財產。⑩躡知誥足:偷偷踩李知誥的腳。(11)踣地:撲倒在地。(12)汝曹:你們這些人。(13)兇問:死訊。(14)未洽于人:未在眾人中樹立威望。(15)伶人:歌舞演戲之人。(16)傳禪:傳位,讓位。
李昪(昪音biàn)是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很小的時候其父就在戰亂中失蹤,后由伯父李球帶到濠州。不久母親劉氏卒,浪跡濠州開元寺。
895年(乾寧二年),吳太祖楊行密攻打濠州,將其收為養子。但是,楊行密的兒子們卻不能容納李昪。楊行密只得將李昪交給部將徐溫撫養,后就改名徐知誥。
909年(后梁開平三年),徐溫遙領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任命徐知誥為升州防遏使兼樓船副使,在升州治理戰艦。 910年(后梁開平四年),任升州副使,知州事。
912年(乾化二年),徐知誥隨柴再用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李遇,因功升任升州刺史。當時,江淮地區剛剛平定,地方長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財來供養軍隊,而徐知誥則與眾不同。他勤儉好學,重視儒生,寬仁為政,因而得到民眾贊譽。
914年(乾化四年),加檢校司徒。915年(貞明元年),時任鎮海節度使的徐溫被任命為兩浙都招討使,出鎮潤州(今江蘇鎮江),統轄升州、潤州、常州、宣州、歙州、池州(今安徽貴池),其子徐知訓留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輔理朝政。
917年(貞明三年),徐溫見升州富庶,便將鎮海軍治所遷到升州,改封徐知誥為檢校太保、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徐知誥要求到宣州為官,被徐溫拒絕,心中很不高興,后來在宋齊丘的勸說下方才到潤州赴任。
918年(貞明四年),徐溫的兒子徐知訓被大將朱瑾所殺,徐知誥在潤州得到消息,搶先趕到廣陵平亂,任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從而控制了南吳朝政。
徐知誥執政后,為了收攬民心,寬緩刑法,推廣恩信,還建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內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還經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盡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
919年(南吳武義元年),楊隆演稱吳國王,任命徐溫為大丞相,徐知誥為左仆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
921年(順義元年),徐知誥被吳王楊溥任命為同平章事,遙領江州(今江西九江)觀察使。不久,南吳升江州為奉化軍,任命徐知誥為奉化軍節度使。
927年(順義七年),徐溫在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說下,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讓他代替徐知誥執掌朝政。徐知誥聽到消息,十分害怕,上表乞求出鎮江西。不久,徐溫病死,徐知詢接任金陵節度使、諸道副都統,數次與徐知誥爭權。徐知誥誘騙徐知詢入朝,留任左統軍,褫奪了他的兵權。 同年十一月,吳王楊溥僭號稱帝,改元乾貞,任命徐知誥為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潯陽公,又改封豫章公。
932年(大和三年),徐知誥擔任鎮海、寧國節度使,出鎮金陵,并沿用當年徐溫的做法,任命兒子徐景通(李璟)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諸軍事,將他留在廣陵輔理朝政。
933年(大和四年),徐知誥被封為東海郡王。
935年(天祚元年),南吳加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并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徐知誥推掉尚父、丞相之職,并在次年開設大元帥府,設置官員。這時,閩國、南漢等國都遣使者前來,勸徐知誥稱帝。
937年(天祚三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并任命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并尊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追尊徐溫為太祖、謚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并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
李昪稱帝后,志在固守吳國舊地,無意開拓,被大臣馮延巳譏為"田舍翁"。942年(升元六年),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李昪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并派使者去慰問吳越,送去許多禮物。
李昪晚年崇尚道術,因服用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943年(升元七年)二月,李昪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于當月二十二日在升元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遺命齊王李璟監國。同年三月,李璟繼位,是為南唐元宗。十一月,李昪被安葬于永陵,上謚號為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52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