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紅樓夢》中的才女,可謂是不少,比如瀟湘妃子林黛玉、蘅蕪君薛寶釵,緊接著還有史湘云、薛寶琴等女子,可不管怎么排名,賈府三春,即迎春、探春、惜春三人都不會被大家想起,換句話說,賈府女子的文化水平似乎一直都不怎么樣。
大家若是覺得筆者信口雌黃,那么我們不妨回到第18回“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在這一回中,元妃命眾多姊妹們作應制詩,說白了就是歌頌太平盛世,放在今天,就像是給學生們布置作業——寫一篇歌頌祖國偉大的作文。
這樣的題材很無趣,書中記載,林黛玉覺得很無聊,于是隨便寫了一首五言律《世外仙源》,只為了搪塞應景而已,可即便如此,也得到了元妃的夸獎,尤其是那句“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雖然免不了歌功頌德的俗套,但到底歌頌出了新意,反觀賈府三春,她們的詩的質量,實在是不敢恭維,先來看看迎春、探春、惜春三人的詩:
曠性怡情(迎春)
園成景備特精奇,奉命羞題額曠怡。誰信世間有此境,游來寧不暢深思。
萬象爭輝(探春)
名園筑出勢巍巍,奉命何慚學淺微。精妙一時言不出,果然萬物生光輝。
文章造化(惜春)
山水橫拖千里外,樓臺高起五云中。園修日月光輝里,景奪文章造化功。
實事求是地說,這三首詩作的實在很一般,既無意象,又無金句,而且言之無物,幾乎有“贅述”之嫌,跟林黛玉壓根不能比。而且人家林黛玉其后還當“槍手”,幫賈寶玉作了一首《杏簾在望》,其中“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深得元妃喜歡,將其當做三首之冠,對于讀者而言,只要你經受過九年義務教育,都能明顯看出:林黛玉的才華遠在賈府三春之上!
而問題在于,賈府三春為何詩作水平低下呢?若是僅僅用林黛玉有天賦,迎春、探春、惜春天生就不會作詩來解釋,似乎太過淺薄了。而且單看《紅樓夢》文本,賈府是四大家族中最晚沒落的一家,甚至在前期還一直維系著繁花似錦的排面,這種家境是遠遠勝過姑蘇林家的,可為何林家培養出了林黛玉,賈府的三春卻詩作水平卻這般低下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書中是有暗示的,那就是賈府一直不注重女孩的知識教育。先來看林黛玉,當年在姑蘇的時候,林如海就專門請來賈雨村給黛玉當老師,那可是賈雨村,曾經中過進士,當過知府的人物,從某種程度上老師,林黛玉的學習起點就比別人高很多,由此也可見林如海很注重對黛玉的文化教育。
反觀賈府三春,書中并沒有提到她們有固定的文化老師,若說有,那也只能是李紈了,因為第四回曾明確寫道“李紈一概無見無聞,惟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針織誦讀而已”,可見賈府三春的文化水平應該承自李紈,但李紈自己的知識水平都很有限,哪里能教好三春呢?且看原文:
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至李守中承繼以來,便說“女兒無才便有德”,故生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使她認得幾個字,記得這前朝幾個賢女便罷了。——第四回
老師如此,學生如何能學好?所以我們看到,賈府三春之中,除了探春自己喜歡讀書,后來詩作水平有所進步外,迎春、惜春幾乎等于是廢了。
更為關鍵的是,賈府的長輩們也沒有將才華看得那么重,賈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第三回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時候,曾詢問賈府姊妹們讀何書,結果賈母回答:“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幾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足可見賈母也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傾向,她老人家并不重視文化教育。
而且縱觀全書,賈母自己的文化水平也很一般,比如第二十二回“制燈謎賈政悲讖語”,賈政出了一個燈謎:身自端方,體自堅硬。雖不能言,有言必應。
這個燈謎可謂是再簡單不過了,即便愚鈍如筆者本人,都能五秒內猜出答案是硯臺,結果賈母愣是猜不出來,最后還是賈政偷偷將答案告訴賈寶玉,讓寶玉再悄悄告訴賈母,這才猜出來了。其實也不難理解,賈母恐怕很少看書寫字,甚至有可能從未握過筆桿子,因此對文房四寶不是很感冒,所以才猜不出來謎底。
由此可見,賈府上下都不重視對女兒們的文化教育,這是導致三春吟詩作對水平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其后探春創建海棠詩社,迎春、惜春因為水平不夠,只能打個醬油,一個出題限韻,一個謄錄監場,探春因為素日讀書自學,反而彌補了吟詩作對的缺陷,由此觀之,環境始終是客觀因素,自己本人努不努力才是根源,這是值得我們讀者學習的。
本文引文均來自《紅樓夢》脂硯齋批評本80回本,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謝謝!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525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美國圣海倫斯火山大爆發造成57人死亡
下一篇: 南京天文臺命名吳健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