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zai)《六祖壇經》中(zhong),六祖大師與(yu)韋刺史有這樣一段對(dui)話(hua):
韋刺史(shi)問道:弟(di)子常見人稱念阿(a)彌陀佛名(ming)號(hao),發愿(yuan)往(wang)(wang)生(sheng)西方極樂世界(jie)。請(qing)和(he)尚解說,這樣的(de)修行是否(fou)能往(wang)(wang)生(sheng)極樂世界(jie)?
六祖大師答曰:佛在舍衛城時,宣說西方接引化度的經文,很清楚地指出西方凈土去此不遠。若依相上說,距離我們十萬(wan)八(ba)千里(li),這(zhe)十萬(wan)八(ba)千里(li)指的(de)是眾生的(de)十惡(e)八(ba)邪。眾生因為(wei)十惡(e)八(ba)邪的(de)障隔,便(bian)說西方(fang)遙遠。
說西方凈土遙遠(yuan),是(shi)為根性下(xia)劣的一般(ban)人隨相而說;
說(shuo)西方凈土很近,是為根(gen)性(xing)銳(rui)利(li)的(de)上智人隨性(xing)而(er)說(shuo)。
人的根性雖分利鈍,但(dan)佛法并(bing)沒兩種。眾(zhong)生因迷和悟(wu)的差(cha)別,見(jian)性時間不同(tong)。
執(zhi)迷的(de)人,著相(xiang)念佛求生西方(fang)凈(jing)(jing)土;覺悟的(de)人,只求凈(jing)(jing)化自己的(de)心。
所(suo)以(yi)佛說(shuo):隨著自心清凈(jing),自然佛法清凈(jing)。
即:隨其心 凈,則佛(fo)土凈。隨所住處恒安樂。
眾(zhong)人聽了六祖開示,洞(dong)然明白,照見自性。
于(yu)是(shi)又問:在家人要如何修行?
大(da)師(shi)為眾人說了一首無(wu)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因種種障(zhang)礙,或許我(wo)們無法(fa)全(quan)部參(can)悟,但若(ruo)能常誦前6句(ju),也會看到另(ling)外一番天地(di)。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 01 -
心平何勞持戒
等視一切眾生(sheng),便是德(de)。
真(zhen)正修德的人,心(xin)中不會(hui)輕慢他人,能普遍尊(zun)敬一切眾生。
如(ru)果心中經常輕(qing)慢他人,我執就不會斷除(chu),心性虛妄不實,自高自大輕(qing)視一切(qie)。
最(zui)有名的(de)公案,便是蘇東坡問(wen)禪。
蘇東坡(po)本人(ren)對于佛(fo)法有很深(shen)的造詣。
一(yi)天(tian),蘇(su)軾詩興大(da)發,做(zuo)了一(yi)首禪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詩(shi)的大致意思就是,參拜(bai)上(shang)天佛陀,佛陀慈悲(bei)的光芒(mang)普照(zhao)大千世界。
世間的或(huo)贊或(huo)譏,或(huo)順(shun)或(huo)苦,佛(fo)陀都不為之所(suo)動,只(zhi)是(shi)莊嚴而(er)安穩地坐(zuo)在蓮花臺上。
蘇軾自己(ji)反復吟誦,覺得(de)自己(ji)的(de)境(jing)界已(yi)然(ran)很高了(le),能跟佛陀一樣,達(da)到了(le)心轉物(wu)(wu)而(er)不為物(wu)(wu)轉的(de)境(jing)界。
然后就差人把詩(shi)好友佛印看(kan)(kan)看(kan)(kan)。
佛印看后,提筆在詩上批了兩個字:“ 放屁!”就叫人送還回去。
蘇東坡(po)滿(man)心期待地打開自(zi)己的(de)大作,卻發現(xian)只有(you)“放屁”二字,頓時火冒三(san)丈,決(jue)定親自(zi)去跟(gen)佛印(yin)評理。
于是乘(cheng)船過江(jiang),直(zhi)接到了佛印(yin)的房間(jian),只看(kan)見門扉上貼(tie)著一張字(zi)條: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看見(jian)此句,才(cai)恍然(ran)大悟(wu)。
正所(suo)謂“外離相(xiang)為(wei)禪,內不亂為(wei)定”,當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知道自(zi)己竟與常人無(wu)異。
我們之所以要等視一切眾生,就是因為我執。
當(dang)心地平(ping)等,沒有高(gao)低、優劣十分,又何(he)(he)來妄想,何(he)(he)須持戒。
唯有心(xin)平(ping),方能八(ba)風不(bu)動、修得一清靜(jing)之心(xin),獲得無(wu)上的智慧。
但要注意的是(shi),“何勞持戒”,并不(bu)是(shi)說不(bu)需要持戒了,而是(shi)內心平和清凈,這樣才(cai)不(bu)會犯任(ren)何戒律(lv)。
- 02 -
行直何用修禪
念念不斷(duan)就(jiu)是功,心行(xing)平(ping)直就(jiu)是德。
自修(xiu)心性就是功,自修(xiu)身行(xing)就是德(de)。
功德必(bi)須(xu)由內而外來(lai)修,修行(xing)重在心平行(xing)直而不是(shi)打坐修禪。
“行”的范疇非常廣,不(bu)僅是指身體上的行動,還包括(kuo)言語、念(nian)頭等(deng)等(deng)。佛法認為(wei),行為(wei)能公平正直,就是禪。
“直”,乃是(shi)道德、品行的“直”。
直心正(zheng)念(nian)方為(wei)真禪(chan)者,若能(neng)一生行(xing)為(wei)正(zheng)直,沒有(you)妄念(nian)虛偽,才能(neng)夠(gou)說這(zhe)個人真正(zheng)領悟了禪(chan)意。
就如永嘉禪師說的那樣,“ 行住坐臥皆是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一個人若是行為公平正直,就是禪;禪,也就是教你(ni)把各種毛病一一去(qu)除。
- 03 -
恩則孝養父母
內(nei)心懂得感恩,必(bi)然會孝養父母;
孔子的得意(yi)弟子仲由十分孝順。
早年間家(jia)中非常(chang)窮,他自(zi)己就經常(chang)去(qu)吃點野菜充饑,但是卻會去(qu)百(bai)里之外(wai)背米回(hui)家(jia),侍(shi)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ta)做(zuo)了大(da)(da)官(guan),奉命到楚國去,仲由坐在厚厚的(de)錦褥上,吃著豐(feng)盛的(de)大(da)(da)魚大(da)(da)肉(rou),他(ta)懷念雙親(qin)慨嘆說(shuo):
“即使(shi)我(wo)想吃野(ye)菜,為(wei)父母(mu)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ni)?”
孔子贊(zan)揚說:“由也事親,可(ke)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父(fu)母(mu)生養我們,我們永世也報答(da)不(bu)了父(fu)母(mu)的這份(fen)恩情。
我們能做的,就是趁好好地生活,才能少讓父母牽掛,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
- 04 -
義則上下相憐
懂得仁義(yi),必定(ding)上下(xia)相互愛憐。
“義”不管是在佛家(jia)還是在中國儒家(jia),都是必不可缺(que)的德行(xing)之一(yi)。
孔(kong)子曰“義者(zhe),宜也(ye)。”也(ye)就是說,行為(wei)上要(yao)正當、合時(shi)宜。
其實(shi)一般人(ren)很難有機(ji)會(hui)去立(li)驚(jing)天之功,所以(yi),這里的“義(yi)”,更(geng)多的是(shi)強調普(pu)通人(ren)細微的所作所為(wei),平凡的善行義(yi)舉。
佛法認(ren)為,如果一個人能夠(gou)遵守道(dao)德,重視自己人格(ge)和品德的(de)修養(yang),對(dui)上(shang)(shang)尊敬有禮,對(dui)下(xia)憐憫助人,不會見利忘義(yi)(yi)(yi),甚(shen)至能做(zuo)到舍生取義(yi)(yi)(yi),就(jiu)是“義(yi)(yi)(yi)則上(shang)(shang)下(xia)相憐”的(de)最佳(jia)寫照了。
- 05 -
讓則尊卑和睦
這里的“讓”,就是要(yao)求我(wo)們有(you)一顆謙(qian)讓之(zhi)心,不要(yao)過分(fen)逐(zhu)利(li)爭(zheng)斗,彼此之(zhi)間相(xiang)互尊敬禮讓,這樣(yang)與(yu)上與(yu)下都(dou)能(neng)和睦(mu)相(xiang)處(chu)。
正如林肯(ken)所(suo)說,“一個成大事的(de)人,不能處處計(ji)較別(bie)人,消耗自已的(de)時間去和人家爭論(lun),不但有(you)損自己的(de)性情,且(qie)會(hui)失去自己的(de)自制力。
在(zai)盡(jin)可能(neng)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rang)一點。
與其跟狗一路(lu)走,不(bu)如(ru)讓狗先走一步,如(ru)果(guo)給狗咬一口,你即(ji)使把(ba)狗打死,也不(bu)能治好(hao)你的傷口”。
“ 禮讓不費什么,而得到一切。”
我們謙(qian)讓,旁人(ren)會(hui)從中看(kan)到(dao)我們的謙(qian)遜知禮,會(hui)覺得和(he)這樣的人(ren)打(da)交(jiao)道是件愉快的事情(qing),人(ren)與(yu)人(ren)相互之間的默契和(he)友(you)誼就(jiu)由此(ci)產生(sheng)。
反之,在社(she)會中,如果不惜(xi)犧牲他人利益,一切的(de)(de)目的(de)(de)都是為了(le)自(zi)己,這樣的(de)(de)人際關系,并不能實現(xian)長久的(de)(de)維系。
- 06 -
忍則眾惡無喧
這句話的意(yi)思就是(shi),你若是(shi)能忍會忍,那么一切(qie)的惡言惡語、惡意(yi)惡行,最終都會自動平息(xi)。
《佛遺教經》說,“忍(ren)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這就點出了“忍(ren)”在成就功德過(guo)程中的必要性。
我們(men)只(zhi)有(you)用忍(ren)耐(nai)的水(shui)澆(jiao)滅(mie)惱怒(nu)(nu)的火,才能讓(rang)災禍在(zai)理智面前熄滅(mie)。俗話說:“吃(chi)虧人常(chang)在(zai),能忍(ren)者(zhe)自安。”在(zai)面對他人惡言(yan)惡行的傷害時,我們(men)要(yao)學會忍(ren)辱,要(yao)學會以忍(ren)制怒(nu)(nu),用忍(ren)耐(nai)之(zhi)心化解一(yi)腔怒(nu)(nu)火,用忍(ren)耐(nai)之(zhi)心化解滿腹怨(yuan)恨,唯有(you)如此(ci),才不會讓(rang)憤怒(nu)(nu)沖昏頭腦,才能化解種(zhong)種(zhong)矛盾(dun),最終使事情得到妥善(shan)處理。
如果我們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鬧得雞飛狗跳,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弄得兩敗俱傷,實在得不償失。
“忍”不但可以制怒,將禍患消滅在無形之中,“忍”同時也代表找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寬容”。 容忍他人之過,以寬容之心待人,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得收獲。
“忍”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膽小怯懦,而是一種豁達大度、寬容禮讓的心態。它能(neng)讓(rang)我(wo)們(men)壓制心中的(de)怒火,避免(mian)在盛怒之(zhi)下做出令(ling)人后悔(hui)的(de)事(shi);它能(neng)讓(rang)我(wo)們(men)擁有寬廣的(de)胸懷,包容他人的(de)過失,贏得更多的(de)朋友。“忍”會(hui)讓(rang)我(wo)們(men)的(de)人生(sheng)之(zhi)路(lu)越走越寬,讓(rang)我(wo)們(men)成功的(de)機會(hui)越來越多。
如果世人都以佛祖為楷模,心中多忍讓,心中多謙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那么這個世界就會一團和樂,這或許才是佛教“忍”與“讓”的終極意義。
本(ben)文(wen)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49428.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bei)刊(kan)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chu),未能(neng)及(ji)時(shi)與(yu)作者取得(de)聯(lian)系(xi),或(huo)有(you)版權異議的,請聯(lian)系(xi)管(guan)理員,我們(men)會(hui)立即(ji)處(chu)理,本站部分文(wen)字與(yu)圖片資(zi)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shi)出于(yu)傳遞更多信(xin)息(xi)之目的,若有(you)來源標注錯誤或(huo)侵(qin)犯(fan)了您的合法權益(yi),請立即(ji)通(tong)知(zhi)我們(men)(管(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men)會(hui)第(di)一時(shi)間予以刪(shan)除(chu),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工農(nong)紅軍粉碎國民(min)黨第四次(ci)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