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一起來(lai)看看小編(bian)帶(dai)來(lai)的鴉片戰爭后道光皇(huang)帝的趣聞。
《孫子兵法(fa)(fa)》有(you)語(yu):知己(ji)知彼,百(bai)戰不殆(dai)!兩(liang)軍乃至兩(liang)國交戰,最忌信息不透明,這樣就(jiu)無法(fa)(fa)準確估算彼此(ci)的實力,作出正(zheng)確的戰略部署,只(zhi)有(you)對敵我雙方的情況(kuang)都能了解透徹,才能百(bai)戰百(bai)勝(sheng)!
不(bu)得不(bu)說,古(gu)之(zhi)賢(xian)者真的是智慧非凡(fan),早在千年之(zhi)前就能(neng)有此遠見,還(huan)將其載(zai)入兵法。
但是(shi)有些后人(ren)實在是(shi)不(bu)爭氣,視(shi)古人(ren)的敦敦教誨于不(bu)顧,其中最(zui)“出類拔萃(cui)”的當(dang)屬晚清統治(zhi)者(zhe),這(zhe)其中又以(yi)道光皇帝(di)為最(zui)!
“天朝(chao)上(shang)國”與資本主義強國的第一次較量
眾(zhong)所(suo)周(zhou)知,中國(guo)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1840年的(de)鴉片戰爭為始,而(er)這是身(shen)為“天朝上國(guo)”的(de)清朝與身(shen)為資本主(zhu)義強國(guo)的(de)英國(guo)的(de)第一次(ci)正面較量!
早在十八世(shi)紀六十年代(dai),英國就開始了(le)第一(yi)次工業革命,而當(dang)時的清朝(chao)還在做著(zhu)“天(tian)朝(chao)上國”的美夢(meng),清朝(chao)統治者認為“天(tian)朝(chao)”物產(chan)豐富,足(zu)以(yi)自(zi)給自(zi)足(zu),不必與蠻夷(yi)“互通有無”,所以(yi)閉關(guan)鎖國,故步自(zi)封。
直(zhi)到英(ying)國完成工業革命,以大炮轟開清(qing)朝(chao)(chao)國門(men)時(shi),清(qing)朝(chao)(chao)統治者才(cai)驚(jing)覺世界已經發生(sheng)翻天覆(fu)地的變化,但此時(shi)的清(qing)朝(chao)(chao)統治者還(huan)未真正認識到自(zi)身(shen)與(yu)西方國家的差距!
戰爭的結果(guo)大(da)家都知道,以(yi)清朝戰敗,簽訂《南(nan)京條(tiao)約》而(er)告(gao)終(zhong),這(zhe)本應(ying)引起清朝的重(zhong)視(shi),但道光帝卻對此不(bu)以(yi)為然。
三個問題
清朝戰敗后,道(dao)光皇帝(di)只(zhi)覺得有些不可(ke)思(si)議(yi),卻無(wu)太多(duo)警惕之(zhi)心,恰逢(feng)清軍(jun)俘虜(lu)一名英國士兵(bing),道(dao)光帝(di)便(bian)下旨(zhi)將其送入京城,他(ta)要親自審問。
按照常(chang)理(li)來說,此時的道光(guang)帝應該問一些軍事或者國情方面的問題,但據《清史稿》記載,道光(guang)帝一副“好奇寶寶”的樣子,問道“英(ying)國有多大(da),騎馬多久(jiu)能夠到(dao)達,英(ying)國皇帝是誰”!
據說那名英(ying)國俘(fu)虜(lu)都被問(wen)懵了,好半(ban)天才反應過來,回答了道光帝的問(wen)題,當道光帝聽(ting)說英(ying)國只有清朝一(yi)個省(sheng)那樣大時,頓時放下(xia)心來,認為之前戰敗只是大意所(suo)致,不必放在心上,轉而對(dui)第三個問(wen)題的答案起了興(xing)趣。
原因無他(ta),據(ju)那(nei)名俘虜所(suo)述,英國掌權的乃是維多利亞女(nv)王(wang),年(nian)方二十三,生的是沉魚(yu)落雁(yan),閉月羞(xiu)花,美麗之(zhi)極!
聽聞此(ci)言,道光帝心動了(le),竟對左右大臣說道“此(ci)女如此(ci)出色(se),正好納入(ru)朕的后宮(gong)”!
一(yi)國之(zhi)君無知至此實屬罕見,別國都打(da)到自己的家門口了,還對(dui)對(dui)方一(yi)無所知,這也就算了,好不(bu)容易抓個俘虜(lu),不(bu)說(shuo)問點(dian)有用的東西,竟(jing)然(ran)還異想天開的納女(nv)王為妃(fei),這也難怪清朝會被(bei)時(shi)代(dai)所拋棄,在短短的時(shi)間內(nei)“轟然(ran)倒(dao)塌(ta)”!
維多利亞女王是(shi)何(he)人?
據《世界(jie)通史(shi)》記載(zai),維多(duo)利(li)亞女王是(shi)迄(qi)今為(wei)止,世界(jie)歷史(shi)上(shang)在位時間(jian)最長的女性(xing)君王,執政(zheng)時間(jian)達到63 年零7 個月,英國在她(ta)掌權(quan)期間(jian)飛速(su)發展,政(zheng)治、經濟、軍(jun)事、文化等(deng)各方面都達到了巔峰,鴉片戰爭就是(shi)她(ta)一手策劃的,如此鐵腕人物,豈是(shi)道(dao)光帝所(suo)能駕馭了的,至于納為(wei)妃子更是(shi)異想天開,癡人說夢!
此(ci)外,早在公元1608年(nian),也就是明朝萬歷年(nian)間,中(zhong)國(guo)就有(you)了第一副世界(jie)地圖——《坤(kun)輿(yu)萬國(guo)全圖》,英國(guo)在這(zhe)幅地圖上被標注得清清楚楚,明朝滅亡后,這(zhe)張地圖落到清朝手中(zhong)。
但歷任清朝皇(huang)帝(di)(di)只將(jiang)其當作(zuo)普(pu)通字畫,束之高閣,從未(wei)鉆(zhan)研,若是(shi)道光帝(di)(di)看(kan)過這(zhe)幅地圖(tu),當不會問出(chu)“英國有多(duo)(duo)大,騎馬多(duo)(duo)久能到達”這(zhe)般愚(yu)蠢的(de)問題(ti)!
身居(ju)寶山而不(bu)知(zhi),不(bu)僅(jin)對敵人無(wu)知(zhi),對自(zi)己(ji)也無(wu)知(zhi),知(zhi)己(ji)知(zhi)彼,竟一個都做不(bu)到!
小結:
雖說清朝(chao)的(de)(de)滅亡以及(ji)中(zhong)國近(jin)代淪為半(ban)殖(zhi)民地半(ban)封建社會(hui)乃是(shi)大勢所趨,根源是(shi)封建制度無法匹敵先進(jin)的(de)(de)資(zi)本主(zhu)義制度,但清朝(chao)統治(zhi)者的(de)(de)昏庸無知以及(ji)目(mu)觀短淺也是(shi)近(jin)代中(zhong)國落后挨打的(de)(de)重要原因(yin)之一(yi)!
道光帝以為鴉片戰爭的失敗只是大意所致,殊不知這只是“噩夢”的開(kai)端。
隨(sui)后第二次鴉片戰(zhan)爭,八(ba)國聯(lian)軍侵(qin)華戰(zhan)爭、甲午戰(zhan)爭等相繼而來(lai),喪權辱國的條(tiao)約(yue)也越簽越多,從《南(nan)京條(tiao)約(yue)》到《馬光(guang)條(tiao)約(yue)》再到《辛丑條(tiao)約(yue)》等等。
賠款數額越(yue)(yue)來越(yue)(yue)多,割地(di)面積越(yue)(yue)來越(yue)(yue)大,等到清(qing)朝(chao)(chao)統(tong)治(zhi)者反(fan)應過來時,已(yi)經(jing)悔之晚矣,大廈(sha)將傾,覆水難(nan)收,王朝(chao)(chao)的崩塌已(yi)經(jing)不(bu)可阻擋!
一定要謹記,知己(ji)知彼(bi)方能百戰(zhan)百勝,無論(lun)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心(xin)中有(you)數!
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國近代史上一共有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兩次鴉片戰爭使舊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迫使清政府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列強加強對中國邊疆和內地的滲透,使勞動人民的生活愈加艱苦。
第一次鴉片戰爭經過:
概述
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開進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存放鴉片。
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1月8日英國“窩拉疑”號艦長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鎖廣州口岸與珠江口。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謂正密切注意英人在華利益及國家尊嚴。
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并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向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
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則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并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中國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中國的拒絕看作是落后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為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面沖突的爆發。
第一階段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懿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并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在封鎖珠江口之后,北上進攻浙江舟山,并攻陷戰略要地定海縣城。(中國方面稱英軍之所以北犯浙江,是因為遭早已當地準備作戰的林則徐擊退,之后轉而攻擊廈門,亦被閩浙總督鄧廷楨擊敗。但英國方面的指令從一開始已是進攻定海。)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開始動搖。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并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12月,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占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余人,師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占領了香港島。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使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并未經中國皇帝批準,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第二階段
由于英國提出的條件過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但義律先下手為強,于1841年2月23日進攻虎門炮臺,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臺最終失陷。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次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四天之內,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奕山豎起白旗求和,簽訂《廣州和約》,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英軍收錢后也撤出廣州。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發生了三元里抗英事件。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
第三階段
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撤換義律,改派璞鼎查來華為全權代表,擴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云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也損失慘重。英軍后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臺,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鑒逃走,東炮臺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臺,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7月21日,英軍6600余人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死約600人,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收軍事占領。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于不利位置。
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據這個條約,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國,并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中俄共管。同時,沙皇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把歷來屬于中國的山河湖泊和設在中國境內的卡倫強行指為分界標志,為更多地割占中國西部領土制造了條件。中國的珍貴文物、宮廷建筑遭到重大破壞和劫掠:比如圓明園被破壞。鴉片戰爭之后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后的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后中國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第一次鴉片戰爭基本信息
第一次鴉片戰爭分為三步:
1、英國傾銷商品;
2、走私販賣鴉片;
3、發動鴉片戰爭。
日期:1840年6月28日- 1842年8月 。
地點:廣州珠江口。
結果:英國勝利 。
直接原因:林則徐領導的禁煙活動。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義為了開辟殖民地市場,掠奪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工業原料。
導火線:虎門銷煙。
英國勝利以后的要求
簽訂《南京條約》,條約內容規定:
⑴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通商口岸派駐領事。
⑵賠款2100萬銀元。(1西班牙銀元在中國白銀7錢2分和3分之間)
⑶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⑷英商進出口貨物需繳納的關稅,中方應與英國協商。
影響:
1、使中國從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中國近代史開始。
2、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市場,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
3、戰后的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
4、加大百姓的負擔。
5、客觀刺激了資本主義發展,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6、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1840-1842年的(de)鴉(ya)片戰(zhan)爭,是(shi)封建的(de)中(zhong)國(guo)變為半(ban)殖民地半(ban)封建的(de)中(zhong)國(guo)的(de)轉折點(dian)。
1839年7月(yue),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lin)維喜案(an)。英國水兵在村內(nei)醉(zui)酒鬧事,打死村民林(lin)維喜,林(lin)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yi)律(lv)交出兇手(shou),義(yi)律(lv)卻自(zi)己輕判了(le)事。
1839年8月(yue)15日,林則徐下令(ling)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men),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chu)境(jing)。此事(shi)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dao)火線。1839年10月(yue)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xie)為理由(you),作出(chu)“派遣艦隊去中(zhong)國海(hai)”的決定(ding),雖然依(yi)據中(zhong)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zai)中(zhong)國領(ling)土上存(cun)放鴉片。
1840年(nian)1月(yue)5日(ri),林則徐根(gen)據道光帝旨意,宣(xuan)布(bu)正式封(feng)港(gang),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1月(yue)8日(ri)英國“窩(wo)拉疑”號艦(jian)長宣(xuan)布(bu),自1月(yue)15日(ri)起,封(feng)鎖廣州口(kou)岸與珠江(jiang)口(kou)。1月(yue)16日(ri),維(wei)多利亞女王在(zai)國會演說,謂正密切注意英人在(zai)華利益及國家尊(zun)嚴。在(zai)中國發(fa)生的事件(jian),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gai)國通(tong)商(shang)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并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向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shi)尊(zun)嚴的事件(jian)。
2月,英國 *** 任命懿律和(he)義律為正/副(fu)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jun)總司令。
4月,英國(guo)國(guo)會對(dui)此進行(xing)激烈(lie)辯(bian)論,在維多利亞女(nv)王的影響下,最終(zhong)以271票對(dui)262票通過(guo)軍(jun)事行(xing)動,英 *** 始終(zhong)未正式宣戰(zhan)(zhan),認為軍(jun)事行(xing)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zhan)(zhan)爭。
6月,懿(yi)律(lv)率領的(de)英國(guo)艦船40余艘及(ji)士兵(bing)(bing)4000人(包括(kuo)第(di)18皇家愛(ai)爾(er)蘭聯(lian)隊、第(di)26蘇格蘭來福槍(qiang)聯(lian)隊、第(di)49孟(meng)加拉(la)(la)聯(lian)隊、孟(meng)加拉(la)(la)工兵(bing)(bing)團(tuan)和馬德拉(la)(la)斯(si)工兵(bing)(bing)團(tuan)等(deng))的(de)機動艦隊從印度出(chu)發到達中國(guo)海面,標志著第(di)一次鴉片戰爭正式(shi)開始。
該艦(jian)隊(dui)有戰艦(jian)16艘(其中3艘為裝備有74門(men)大炮的大型軍(jun)艦(jian)),蒸(zheng)汽軍(jun)艦(jian)4艘,運輸艦(jian)船(chuan)(chuan)28艘。戰爭爆發后(hou),英國(guo)從本土(tu)又(you)不斷增(zeng)援。除去被替換回國(guo)的艦(jian)船(chuan)(chuan)外,到1842年(nian)8月戰爭結束時,侵華英軍(jun)戰艦(jian)達25艘,蒸(zheng)汽艦(jian)船(chuan)(chuan)15艘,醫(yi)院船(chuan)(chuan)、測量船(chuan)(chuan)、運輸船(chuan)(chuan)共60余(yu)艘。
英(ying)(ying)(ying)國(guo)(guo)(guo)(guo)出(chu)兵的(de)(de)(de)深層原(yuan)因據(ju)羅茲·墨菲的(de)(de)(de)分(fen)析,則是(shi)為了擁(yong)有與巨大的(de)(de)(de)中(zhong)國(guo)(guo)(guo)(guo)市場自由貿易的(de)(de)(de)機會(hui),從(cong)而(er)能(neng)夠直接(jie)進(jin)(jin)入中(zhong)國(guo)(guo)(guo)(guo)市場。并(bing)且希望清朝 *** 能(neng)夠承認英(ying)(ying)(ying)國(guo)(guo)(guo)(guo)是(shi)平(ping)等國(guo)(guo)(guo)(guo)家。而(er)中(zhong)國(guo)(guo)(guo)(guo)因傳統的(de)(de)(de)天下(xia)秩序、五服朝貢制度(du)等非平(ping)等外交,以(yi)天朝自居(ju)的(de)(de)(de)傲慢態(tai)度(du),使英(ying)(ying)(ying)國(guo)(guo)(guo)(guo)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zhong)國(guo)(guo)(guo)(guo)的(de)(de)(de)態(tai)度(du)在當時(shi)(shi)已經進(jin)(jin)入近代(dai)世界(jie)的(de)(de)(de)國(guo)(guo)(guo)(guo)際社會(hui)中(zhong)顯得格格不入。英(ying)(ying)(ying)國(guo)(guo)(guo)(guo)將(jiang)中(zhong)國(guo)(guo)(guo)(guo)的(de)(de)(de)拒絕看作是(shi)落后(hou)的(de)(de)(de)表現,而(er)部(bu)分(fen)西(xi)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shi)(shi)訴諸武(wu)力(li)把中(zhong)國(guo)(guo)(guo)(guo)推向(xiang)近代(dai)世界(jie)的(de)(de)(de)使命感,認為這對(dui)雙方都會(hui)帶(dai)來利益。正(zheng)是(shi)雙方的(de)(de)(de)自大,導致了正(zheng)面沖突的(de)(de)(de)爆發。
戰爭(zheng)爆(bao)發之初,中方(fang)只視英(ying)(ying)(ying)軍為蠻(man)夷(yi),認為不具威脅(xie)。1840年(nian)6月,英(ying)(ying)(ying)軍統帥兼全權代(dai)表義(yi)律(lv)領兵(bing)到達廣(guang)(guang)州(zhou)(zhou)海(hai)(hai)面(mian),并(bing)根據(ju)英(ying)(ying)(ying)國(guo)(guo)外相巴麥(mai)尊的指示,遠征(zheng)軍封鎖廣(guang)(guang)州(zhou)(zhou)、廈門(今(jin)屬福建(jian))等處的海(hai)(hai)口(kou),截斷中國(guo)(guo)的海(hai)(hai)外貿易,并(bing)于7月攻占浙(zhe)江定海(hai)(hai)(今(jin)舟(zhou)山(shan)市),作(zuo)為前進據(ju)點(dian)。此時,中國(guo)(guo)沿海(hai)(hai)地區(qu),除廣(guang)(guang)東在林則(ze)徐督飭下(xia)稍作(zuo)戰備外,其(qi)余均(jun)防備松(song)弛。8月,英(ying)(ying)(ying)艦以(yi)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kou)外,本來主張戰爭(zheng)的道(dao)光帝,眼見英(ying)(ying)(ying)艦迫近,懾于兵(bing)威,開(kai)始(shi)動搖(yao),1840年(nian)8月20日,道(dao)光帝批(pi)答英(ying)(ying)(ying)國(guo)(guo)書,令琦(qi)善(shan)轉告英(ying)(ying)(ying)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ze)徐,以(yi)此求(qiu)得(de)英(ying)(ying)(ying)艦撤至廣(guang)(guang)州(zhou)(zhou),并(bing)派琦(qi)善(shan)南(nan)下(xia)廣(guang)(guang)州(zhou)(zhou)談(tan)判(pan);同時,英(ying)(ying)(ying)方(fang)也以(yi)疾疫流行,秋冬將臨(lin),同意南(nan)下(xia)廣(guang)(guang)東進行談(tan)判(pan)。10月,琦(qi)善(shan)署理兩廣(guang)(guang)總(zong)督。林則(ze)徐、鄧廷楨被革(ge)職。12月,琦(qi)善(shan)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yi)律(lv)談(tan)判(pan),拖延時間。英(ying)(ying)(ying)軍南(nan)下(xia)后,清廷下(xia)令沿海(hai)(hai)各省督撫籌防海(hai)(hai)口(kou),并(bing)命兩江總(zong)督伊(yi)里布(bu)率兵(bing)至浙(zhe)東,準備收復定海(hai)(hai)。
義(yi)律失去(qu)耐心,決定戰后再商。1841年1月(yue)7日,英(ying)軍(jun)(jun)突然(ran)攻(gong)占虎門的大(da)角、沙角炮臺,清守軍(jun)(jun)死傷700余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bei)(bei)迫(po)讓步(bu),1月(yue)25日與(yu)義(yi)律簽訂《穿(chuan)(chuan)鼻(bi)草(cao)約(yue)》,條約(yue)第(di)一(yi)款就是將香港(gang)島割與(yu)英(ying)國。第(di)二天(tian),英(ying)國軍(jun)(jun)隊(dui)就占領了香港(gang)島。林(lin)則徐被(bei)(bei)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dao)光帝(di),力言必須禁煙和重(zhong)視(shi)海防,使被(bei)(bei)道(dao)光帝(di)斥(chi)為(wei)一(yi)片胡(hu)言。不過(guo)《穿(chuan)(chuan)鼻(bi)草(cao)約(yue)》由始至(zhi)終并(bing)未經中國皇(huang)帝(di)批準,而琦善也沒有蓋用(yong)關防印,因此該條約(yue)不具法(fa)律效力。
律在廣(guang)東(dong)開始談(tan)判。由于(yu)英(ying)國提(ti)出的(de)(de)條件(jian)過于(yu)苛刻(ke)以及琦善(shan)擅自簽訂,使(shi)道(dao)光帝(di)大(da)為(wei)不滿(man),道(dao)光帝(di)便(bian)把(ba)琦善(shan)抄家革(ge)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guang)東(dong)指揮(hui)作戰。1841年1月7日,英(ying)軍也不滿(man)談(tan)判的(de)(de)進(jin)展(zhan),義律先下手為(wei)強,出動海陸(lu)軍攻(gong)占虎(hu)門的(de)(de)第(di)一重門戶--沙角、大(da)角炮(pao)臺(tai),發起虎(hu)門之戰。
道光帝(di)聞訊(xun)下(xia)令對英(ying)(ying)(ying)宣戰(zhan),派(pai)侍衛內大臣奕(yi)(yi)山(shan)為(wei)靖逆(ni)將軍(jun)(jun)(jun),并從各(ge)(ge)地(di)調兵萬余人(ren)赴(fu)粵(yue)。2月(yue)23日(ri)進(jin)攻(gong)虎(hu)門(men)炮(pao)(pao)臺(tai)(tai),雖然部隊英(ying)(ying)(ying)勇抵抗,但不(bu)敵英(ying)(ying)(ying)軍(jun)(jun)(jun),虎(hu)門(men)炮(pao)(pao)臺(tai)(tai)最(zui)終(zhong)失陷。2月(yue)26日(ri),英(ying)(ying)(ying)軍(jun)(jun)(jun)又出動海(hai)陸(lu)軍(jun)(jun)(jun),攻(gong)破虎(hu)門(men)橫檔一(yi)線各(ge)(ge)炮(pao)(pao)臺(tai)(tai)和(he)(he)大虎(hu)山(shan)炮(pao)(pao)臺(tai)(tai),溯珠江(jiang)直逼廣(guang)(guang)州(zhou)。廣(guang)(guang)東水(shui)師提督關天(tian)培力戰(zhan)殉國。5月(yue)21日(ri),奕(yi)(yi)山(shan)令水(shui)陸(lu)軍(jun)(jun)(jun)1700余人(ren),于黑夜分乘(cheng)快船出動,挈(qie)火(huo)(huo)箭、噴筒,夜襲英(ying)(ying)(ying)船,擲火(huo)(huo)焚燒。5月(yue)22日(ri)早晨英(ying)(ying)(ying)軍(jun)(jun)(jun)2400人(ren)反攻(gong)。清軍(jun)(jun)(jun)潰退。5月(yue)24日(ri),英(ying)(ying)(ying)軍(jun)(jun)(jun)對廣(guang)(guang)州(zhou)發(fa)起進(jin)攻(gong),一(yi)路占據城(cheng)西南(nan)的(de)(de)商館,一(yi)路由(you)城(cheng)西北(bei)登岸,包抄城(cheng)北(bei)高(gao)地(di),攻(gong)占城(cheng)東北(bei)各(ge)(ge)炮(pao)(pao)臺(tai)(tai),并炮(pao)(pao)擊廣(guang)(guang)州(zhou)城(cheng)。廣(guang)(guang)州(zhou)附近要(yao)地(di)全(quan)失,18000多清軍(jun)(jun)(jun)盡退城(cheng)內,秩(zhi)序(xu)大亂,在此(ci)形勢下(xia),奕(yi)(yi)山(shan)等豎(shu)起白旗求和(he)(he),接(jie)受英(ying)(ying)(ying)方(fang)條(tiao)件,簽訂《廣(guang)(guang)州(zhou)和(he)(he)約》,英(ying)(ying)(ying)國不(bu)但不(bu)率部撤離了(le)廣(guang)(guang)州(zhou),還勒索廣(guang)(guang)州(zhou)商家向英(ying)(ying)(ying)軍(jun)(jun)(jun)支付了(le)600萬銀(yin)元的(de)(de)贖城(cheng)費。期間廣(guang)(guang)州(zhou)民(min)間反英(ying)(ying)(ying)氣氛熾熱(re),英(ying)(ying)(ying)國侵略者的(de)(de)暴行(xing),激起城(cheng)北(bei)郊三元里一(yi)帶民(min)眾自發(fa)武裝起來進(jin)行(xing)抗英(ying)(ying)(ying)斗爭。而奕(yi)(yi)山(shan)為(wei)了(le)不(bu)被皇帝(di)懲罰,便虛報戰(zhan)功,甚至(zhi)將該戰(zhan)役(yi)的(de)(de)慘敗說成大勝(sheng)。
英(ying)國 *** 對義律在廣州所(suo)獲(huo)侵(qin)(qin)略權益(yi)尚嫌(xian)太(tai)少(shao),乃改派璞(pu)鼎(ding)查(Henry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hua),擴大侵(qin)(qin)略。1841年(nian)8月21日,璞(pu)鼎(ding)查率艦船37艘(sou)、陸軍(jun)2500人離香(xiang)港北(bei)(bei)上,攻破(po)福(fu)建(jian)廈(sha)門,占(zhan)據鼓浪嶼(即第三(san)次(ci)廈(sha)門之(zhi)戰(zhan)),旋北(bei)(bei)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ding)海(1841年(nian)2月,英(ying)軍(jun)以疾疫流行,放棄定(ding)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bo)),13日占(zhan)寧波(bo)。時(shi)英(ying)軍(jun)兵(bing)力不(bu)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jun)。
廈門(men)、浙(zhe)東(dong)兵(bing)敗后,道光帝又(you)(you)派吏(li)部(bu)尚書奕經為(wei)揚威(wei)將軍(jun)(jun)赴(fu)浙(zhe),并陸續調(diao)集兵(bing)勇以(yi)備反(fan)擊(ji)。1842年3月,奕經以(yi)兵(bing)力已足,決定(ding)水陸同時反(fan)擊(ji),企圖一舉(ju)收(shou)復寧(ning)波、鎮(zhen)(zhen)海(hai)、定(ding)海(hai)。3月10日(ri)夜,清(qing)軍(jun)(jun)對寧(ning)波、鎮(zhen)(zhen)海(hai)分別發起反(fan)擊(ji),接戰(zhan)(zhan)均不利,紛(fen)紛(fen)撤回原駐(zhu)地。進攻(gong)定(ding)海(hai)因風潮(chao)不順而延期。3月15日(ri)駐(zhu)寧(ning)波英軍(jun)(jun)乘勢反(fan)攻(gong)慈溪(今慈城(cheng)鎮(zhen)(zhen))和城(cheng)西大寶山等(deng)地,清(qing)軍(jun)(jun)大敗,退守(shou)曹娥江(jiang)以(yi)西。道光帝見久(jiu)經準(zhun)備的(de)浙(zhe)東(dong)反(fan)攻(gong)又(you)(you)告失敗,遂調(diao)盛京(jing)將軍(jun)(jun)耆英趕赴(fu)江(jiang)南,準(zhun)備與(yu)英軍(jun)(jun)媾(gou)和(見浙(zhe)東(dong)之戰(zhan)(zhan))。
1841年5月(yue)29日,盤踞在廣(guang)州北郊四方(fang)炮(pao)臺的(de)(de)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闖入(ru)三(san)(san)元(yuan)里騷擾(rao)搶劫。當(dang)地群(qun)眾奮(fen)起抗(kang)擊,打(da)死(si)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數名。隨后,全村男女老(lao)少在三(san)(san)元(yuan)古廟(miao) *** ,以(yi)(yi)三(san)(san)星旗(qi)(qi)(qi)為令(ling)旗(qi)(qi)(qi),“旗(qi)(qi)(qi)進人進,旗(qi)(qi)(qi)退人退”,同(tong)時,還聯絡(luo)了(le)附近的(de)(de)數千農民(min)和(he)手工(gong)業者,手持大(da)(da)刀、長矛,冒雨迎(ying)敵。而(er)此時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僅僅只有(you)一個(ge)海軍(jun)(jun)陸(lu)戰隊連。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被(bei)困在牛欄(lan)崗,天降(jiang)大(da)(da)雨,火(huo)藥受潮,無法(fa)發揮出威力,展開(kai)肉(rou)搏戰,一名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死(si)亡。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一路肉(rou)搏,在雙(shuang)方(fang)人數懸殊的(de)(de)情況下,大(da)(da)勝義(yi)勇(yong)軍(jun)(jun)。最后,英(ying)(ying)(ying)(ying)勇(yong)的(de)(de)英(ying)(ying)(ying)(ying)國紅(hong)衣軍(jun)(jun)士(shi)兵終(zhong)于一路拼(pin)殺(sha)回(hui)到了(le)堡壘。第二天清(qing)晨,2萬多民(min)眾高舉三(san)(san)星旗(qi)(qi)(qi),把四方(fang)炮(pao)臺圍(wei)得水泄不(bu)通。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總司(si)令(ling)傳話給當(dang)地長官余保純,如果(guo)不(bu)解除義(yi)勇(yong)包圍(wei),主力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將攻打(da)并盡屠廣(guang)州城。余保純清(qing)楚雙(shuang)方(fang)實(shi)力,也知道(dao)英(ying)(ying)(ying)(ying)軍(jun)(jun)的(de)(de)槍炮(pao)不(bu)會永遠受潮,于是勸退義(yi)勇(yong),避免廣(guang)州被(bei)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de)(de)惡(e)名,但實(shi)際上,從雙(shuang)方(fang)實(shi)力對(dui)比來看,這種做法(fa)很明智(zhi)。三(san)(san)元(yuan)里抗(kang)英(ying)(ying)(ying)(ying)后,廣(guang)東人民(min)又以(yi)(yi)“社學”的(de)(de)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kai)展反侵略(lve)斗爭。
英(ying)(ying)國 *** 認為《穿(chuan)鼻(bi)草約》所獲(huo)權益太少,撤(che)換義律,改派璞鼎查來(lai)華為全(quan)(quan)權代(dai)表(biao),擴大侵(qin)略。1841年(nian)8月(yue)27日(ri)(ri),英(ying)(ying)軍再次北上,攻陷(xian)鼓浪嶼、廈門(men)、定海(hai)(hai)、鎮海(hai)(hai)(今寧波)及(ji)(ji)乍浦(pu)(浙江(jiang)(jiang)平(ping)湖(hu))。其中定海(hai)(hai)是第二(er)次被(bei)攻破,總(zong)兵(bing)葛云飛及(ji)(ji)四(si)千將士戰(zhan)死,英(ying)(ying)軍也損(sun)失慘重。英(ying)(ying)軍后來(lai)又(you)攻打長江(jiang)(jiang)的(de)門(men)戶吳淞(song),江(jiang)(jiang)南(nan)提督陳化成率軍堅(jian)守西炮臺(tai),兩江(jiang)(jiang)總(zong)督牛(niu)鑒欲求(qiu)和,下令撤(che)退(tui)被(bei)拒。牛(niu)鑒逃走(zou),東炮臺(tai)被(bei)攻陷(xian),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臺(tai),孤軍作戰(zhan),直至戰(zhan)死。吳淞(song)的(de)失利,使英(ying)(ying)軍軍艦(jian)開入長江(jiang)(jiang)。鎮江(jiang)(jiang)駐防(fang)副(fu)都統(tong)海(hai)(hai)齡自聞乍浦(pu)、吳淞(song)不守,認為 *** 通敵,縱兵(bing)殺害 *** 。7月(yue)21日(ri)(ri),英(ying)(ying)軍6600余人擊敗鎮江(jiang)(jiang)城(cheng)(cheng)外綠營守軍,越城(cheng)(cheng)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bing)巷戰(zhan),英(ying)(ying)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bing)死約600人,海(hai)(hai)齡自殺。全(quan)(quan)城(cheng)(cheng)慘遭焚掠,廢(fei)墟一片(pian)。鎮江(jiang)(jiang)對(dui)岸的(de)揚州紳商,惶恐萬(wan)狀,向英(ying)(ying)軍交納(na)五十(shi)萬(wan)兩贖(shu)城(cheng)(cheng)費,免(mian)收軍事占領。8月(yue)4日(ri)(ri),英(ying)(ying)軍直逼南(nan)京,清廷處(chu)于不利位置。
1841年9月(yue)30日至次年3月(yue)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duo)次對臺(tai)灣進行侵犯。由于守軍準(zhun)備充分,戰術巧妙,取得了整個戰爭(zheng)(zheng)中罕見(jian)的勝(sheng)利,僅俘獲(huo)英軍就有182人(見(jian)臺(tai)灣抗英斗爭(zheng)(zheng))。
1842年5月(yue),英(ying)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fan)。18日,攻陷(xian)浙江(jiang)(jiang)平湖乍浦鎮。6月(yue)16日發(fa)起吳淞之戰(zhan),江(jiang)(jiang)南提(ti)督(du)陳化成戰(zhan)死。此(ci)后(hou)(hou),英(ying)援軍相繼到達長江(jiang)(jiang)口(kou)外,璞鼎(ding)查不理耆(qi)英(ying)等(deng)人(ren)的乞(qi)和照(zhao)會,以(yi)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ren),溯(su)長江(jiang)(jiang)上犯(fan),準備切斷(duan)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yue)21日,英(ying)陸軍6900余眾,發(fa)起鎮江(jiang)(jiang)之戰(zhan),遭頑強抗擊,被擊斃擊傷169人(ren)后(hou)(hou)攻陷(xian)鎮江(jiang)(jiang)。8月(yue)4日,英(ying)艦進逼(bi)南京(jing)下關江(jiang)(jiang)面(mian),隨(sui)后(hou)(hou)英(ying)軍從燕子磯(ji)登陸,察(cha)看地(di)(di)形,揚言進攻南京(jing)城(cheng)。在(zai)英(ying)軍堅船利炮(pao)的威懾之下,清朝欽(qin)差大臣(chen)耆(qi)英(ying)、伊里(li)布和兩江(jiang)(jiang)總督(du)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zai)靜海寺、上江(jiang)(jiang)考(kao)棚等(deng)處與英(ying)軍議和。在(zai)談判期間,由于英(ying)軍的惡行引發(fa)了地(di)(di)方(fang)性的靖江(jiang)(jiang)保衛戰(zhan),侵(qin)略者死傷13人(ren)后(hou)(hou)敗退。
1842年8月29日,耆英(ying)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ying)《南京條約(yue)》。
鴉片戰爭是中國軍(jun)民(min)抗擊西(xi)方資本(ben)主(zhu)義列強入侵的(de)第(di)一(yi)次戰爭,廣大(da)官兵(bing)英勇抗戰,表(biao)現出崇高的(de)愛(ai)國主(zhu)義精神。但是,由于清廷和戰不(bu)定,決策多變,將帥不(bu)善指揮,戰法呆板,加(jia)之武器裝備落后,終為英軍(jun)所敗。鴉片戰爭的(de)實踐(jian)表(biao)明,落后的(de)封建軍(jun)隊已不(bu)能戰勝初步(bu)近(jin)代化的(de)資本(ben)主(zhu)義軍(jun)隊。鴉片戰爭后,中國開(kai)始一(yi)步(bu)步(bu)淪為半(ban)殖民(min)地半(ban)封建社(she)會。
昨天,讀了一篇文章,提到了道光皇帝想娶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事兒。
百度了一下,搜出很多說這些事兒的文章,看樣子不是空穴來風。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鴉片戰爭之前,在很多中國人眼里,特別是皇上眼里,中國就是中央之國,唯我獨尊,其他,都是未開化得蠻夷之地。
即使第一次鴉片戰爭被英國人打敗了,當時的皇上,道光皇帝恐怕也沒被打醒。
他輸得糊里糊涂,輸得很不服氣。
被人打敗后,他才開始安排人了解對手大英帝國到底是個什么玩意。
先是問英國有多大,聽說和中國一個省差不多大時,估計道光心里更不服氣了。
又問英國有多遠,騎馬得走多少天。
聽說騎馬去不了,隔著海,得坐船。估計道光帝有些懵。
老伙計沒學過地理,肯定不知道地球是圓的。
最后問英國的皇帝是誰,什么年紀。
聽說英國當家的是維多利亞女王,一個22歲的妙齡女子,竟然動了娶她為妃的念頭。
相信道光皇帝想娶維多利亞為妃,絕不是貪戀女王的美色,純粹是為了大清江山的穩固和中英兩國的友好和平。
在道光帝心目中,做女人做大清皇帝的小老婆,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和福利,天下女人聽到這個消息,肯定會倍感榮幸,趨之若鶩。
他道光帝納一個異國女子為妃,絕對是委曲求全,為國家社稷為世界和平犧牲自己。
如果維多利亞女王做了他的妃子,不論賜名賢妃還是淑妃,不論在72妃中排名第幾,都是一家人了。
一家人不打一家人,世界自然就和平了。
可惜后來不了了之。
其實不只道光,封建社會的很多皇帝,都有些共同的毛病。
最大的毛病,不是無知,是妄自尊大,唯吾獨尊。
或許,無知才會無畏。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4770.html.
聲明: 我們(men)(men)致力于(yu)保護(hu)作者(zhe)(zhe)版權(quan)(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未(wei)能及時與作者(zhe)(zhe)取(qu)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quan)異(yi)議的,請聯系管(guan)理員,我們(men)(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bu)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shi)出于(yu)傳遞更多信(xin)息之目(mu)的,若(ruo)有來(lai)源標注錯(cuo)誤(wu)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an)(qua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men)(men)(管(guan)理員郵(you)箱:),情(qing)況(kuang)屬(shu)實(shi)(shi),我們(men)(men)會第一(yi)時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金國能夠滅(mie)掉北宋,金國為(wei)何不(bu)趁機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