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0年前的今天,1911年1月21日,美國勞斯首次提出癌腫瘤是病毒而至。
1911年1月21日,美國弗朗西斯-佩頓-勞斯發表醫學報告,提出癌腫瘤是病毒而至,這一提法在醫學史上屬首次。
virus1詞源于拉丁文,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變,因此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點,但至今對它還沒有公認的定義。最初用來辨認病毒的性狀,如個體微小、一般在光學顯微鏡下不能看到、可通過細菌所不能通過的濾器、在人工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具有致病性等,現仍有實意圖義。但從本質上辨別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點是: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后釋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復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2分裂方式增殖;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病毒缺少獨立的代謝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利用細胞的生物合成機器來復制其核酸并合成由其核酸所編碼的蛋白,最后裝配成完全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單位,即病毒粒。病毒粒是病毒從細胞到細胞或從宿主到宿主傳播的主要情勢。
在發現病毒之前,人們早已開始不自覺地利用病毒為人類服務。中國在16世紀前后,就用天花患者膿瘡中的漿液給健康人接種而使之取得免疫力。差不多同時,荷蘭的種植者用嫁接法使郁金香感染病毒而開出美麗的碎色花朵;1796年E.琴納發明了牛痘苗;1885年L.路易斯巴斯德首創了狂犬病疫苗。
1892年Д.И.伊萬諾夫斯基發現患煙草花葉病的煙葉汁通過阻留細菌的濾器后,仍保存其感染性;1898年M.W.拜耶林克再次發現了這一事實,并指出該病是1類與細菌不同的病原體所引發的。這是認識病毒的開端。以后相繼發現許多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疾病是由病毒引發的。1898年 F.A.J.勒夫勒和 P.伏羅施發現了牛的口蹄疫病毒;1915年F.W.特沃特和1917年F.埃雷爾分別發現了細菌病毒即噬菌體。
從30年代起開始探索病毒的理化性質,M.施萊辛格提純了噬菌體并指出它是由蛋白質和DNA構成的;1935年W.M.斯坦利取得了煙草花葉病毒的結晶;1936年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該病毒是一種桿狀顆粒。以后許多病毒相繼被提純,對他們的形態結構和化學組分進行了研究,為病毒分類提供了根據。
由于病毒的結構和組分簡單,有些病毒又易于培養和定量,因此從二十世紀40年代以來,病毒始終是份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材料。30年代末,以M.德爾布呂克為代表的1派學者開始用大腸桿菌的T偶數噬菌體研究其復制和遺傳機制,奠定了份子遺傳學的基礎。70年代,研究重點逐步轉向動物病毒。份子生物學發展中的重要進展,如DNA和 RNA是遺傳物資的確證,3聯體密碼學說的構成,核酸復制機制的闡明,遺傳信息流中心法則的提出,反轉錄酶、基因的堆疊和不連續性等的發現,以致基因工程的興起和致癌理論的發展,幾近無1不與病毒有關。一些蛋白質和核酸的1級結構分析,也常常是首先以病毒為材料研究完成的。反過來,份子生物學研究又增進了對病毒結構、復制和遺傳的認識,使病毒學發展成1門獨立的分支學科。
在實踐方面,病毒的研究對防治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病毒病作出了重要貢獻。病毒疫苗的發展,為控制人類疾病(如天花、黃熱病、脊髓灰質炎、麻疹等)和畜禽疾病(如牛瘟、豬瘟、雞新城疫等)提供了有效措施;由于綜合防治和抗病育種等措施的利用,有效地控制了土豆退化病、小麥土傳花葉病、白菜蕪菁花葉病等農作物病害;利用昆蟲病毒作為殺蟲劑的研究,也在大力展開并已進入實用階段。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475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
下一篇: 潘云海油畫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