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羅馬和秦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公元前509年,在古老的西方羅馬奴隸制共和國成立。與此同時,世界東方的一顆巨星冉冉升起——秦帝國。秦帝國開啟了中國大一統王朝歷史的序幕,同時代與他比肩的羅馬帝國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然而鼎盛一時后,羅馬帝國走向了長期分裂,而大秦卻開啟了大一統的序章,此后雖然也有過短暫分裂,但總體趨勢是大一統的。為什么兩個強大的帝國歷史走向卻截然不同?
古代中國已出現大一統的文化理念,而羅馬城是在利益驅動下不斷對外征戰
在秦朝統一之前,古代中國就已出現大一統的政治文化理念。
夏朝作為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封建王朝,他的建立代表著原始社會戛然而止,分散的部落開始逐漸走向統一。接踵的商周兩代與夏,被認為是中國由原始部落進入到政治“國家”的開端。但當時國家的政治結構還不穩固,君主更像盟主,并非如后期到唐宋一朝時君主地位九五之尊。此時的君主,王朝強盛些,控制的邦國就多一點,對各邦國的控制力就強一些,邦國朝聘、納貢就會頻繁一些;王朝衰弱時,各邦國往往自行其是,甚至另立山頭,進而取而代之。
參考《中華遠古史》可知當時夏桀腐敗,眾叛親離,民眾亦咒罵其:“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取而代之”。商代夏后而周代商可以看出在當時人們心中已出現個人集權領導國家的政治理念即大一統觀念。《詩 ? 小雅 ? 北山 》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點實際上就已經明確了萬國須一統于天子的政治理念。
真正提到大一統觀念的是《春秋》一書,《公羊傳?隱公元年》記載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即使在春秋戰國時,諸侯間割據戰爭不斷戰火連天。人們也依照自古以來的思路去探求解決辦法。所以,秦帝國的統一既有政治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性,也有古人遵從延續大一統觀念的原因。
與中國大一統文化不同的是,在羅馬帝國建成前的西方是典型的城邦政治文化。
羅馬帝國發源于意大利伯河畔附近,在其誕生以前,圍繞著地中海及愛琴海附近的是眾多的小城邦,實際上這些小城邦也是由一個個小部落組成的。由于羅馬城邦內部既沒有商業又沒有工業支撐人們生活,所以每個公民想要發財致富就變得困難萬分。在這種情況下城邦公民能感受到的只有殘酷的生存競爭。
所以當羅姆露斯和他的繼承者每次回城都帶著從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得來的戰利品——捆成一束束的麥子和畜群時,就會給城市居民帶來巨大的歡樂,讓他們暫時放下因生存競爭帶來的相互敵意。羅馬城就是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開始它數百年的對外征戰,但這種形式的統一大部分是基于滿足城邦內部利益和極少數領導者的野心。這便是羅馬帝國誕生與秦王朝統一大相徑庭的地方。
秦王朝能夠實現大一統主要得益于“士”階層的崛起,而羅馬帝國缺乏類似“士”文化的精神支撐
秦王朝能夠實現大一統主要得益于“士”階層的崛起。“士”階層本是西周時期封建貴族中最下等的,主要負責管理基層事務。但由于春秋戰國兩代禮樂制度土崩瓦解,許多上層貴族淪落到士階層,而當時平民階層也可以通過立軍功等做法進入“士”階層。于是“士”階層成為連接平民與貴族的紐帶。
當時,“士”階層雖沒有獨立的田產,但“士人”魚龍混雜,大都懷揣技藝。秦國之所以能夠從邊陲小國一掃六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后的霸主,與商鞅、李斯等士人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據《戰國策》記載:“商鞅給秦國制定法令,調節賦稅,鼓勵耕種;李斯制定皇家禮儀,反對分封等”。可見,秦帝國誕生與發展壯大,士人功不可沒。
相較秦帝國,羅馬帝國在對外征服其他城邦時并沒有類似中國的“士人”文化作為開拓疆土的精神支撐。共和體制下所培育出的公民政治文化使羅馬城最終成為百二河山。
羅馬城從一個弱小的城邦逐漸壯大不僅表現在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等方面,其城邦內部政治體制也經歷三個階段:王政時期-共和國時期-羅馬帝國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在共和國時期就已形成。在四百多年共和制的治理下,羅馬對周邊民族的征服過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由此可見,羅馬帝國的強大與帝國內部實行共和體制有著緊密的關聯。
首先,共和體制為羅馬城的對外戰爭提供了合法性基礎。城邦內部領導人很愿意發動對外戰爭,一方面是想在執政期間做出輝煌的成績,以求第二年得到公民支持然后繼續任職;另一方面對于廣大公民來說,對外戰爭的勝利可以帶來豐富的戰利品,滿足個人生存需求。
其次,共和制培育了羅馬人獨特的公民精神。在共和體制下,公民與元老院享有平等的權利,羅馬城與公民處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共和制給予了每一個城邦公民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賦予每一個公民作為人的尊嚴。此外羅馬城是通過不斷對外戰爭而逐漸繁榮強大的,這因此也培養了羅馬人勇于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公民對羅馬城的責任感與他們對外征戰所向披靡,勇往直前的精神,共同構筑了公民文化的核心,同時也成為了羅馬向外擴張的主要推動力。
二者進行比較:
對于中國古代的“士人”來說,實現國家統一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士”作為貴族階層,只有國家統一才能使貴族階級獲取利益,也能滿足統治者的政治野心與物質欲望;同時也只有通過統一,“士”階層才能在和平的環境下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進而兼濟天下達到天下有道。
但對于羅馬公民而言,對外征服就是其最終目的,豐富的戰利品可以滿足城邦內部剛需。相比之下他們更注重物質的享受,帝國內很少有“士”階層這種知識分子,也沒有類似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等思想家。所以整個羅馬帝國內部缺少自己的核心文化與價值觀。
士大夫們保證了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延續下去,而羅馬帝國面臨文化危機
秦朝統一后,秦始皇便通過一系列做法達到國家內部思想文化統一的要求,如統一文字,焚書坑儒等,但結果卻適得其反。秦始皇的做法說明沒有崇敬文化之心,僅用武力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國家定不會長久。公元前202年劉邦建漢代秦,在文化方面漢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春秋時期各學派百家爭鳴的局面一去不返,世士皆為儒士。
自此,及至封建朝代宣告結束,儒家思想都被奉為正統思想,士大夫便成為這些通過讀孔孟之書而入仕的讀書人的代名詞。這些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因此中國的士大夫便集政治管理與文化傳播雙重任務于一身。即使在魏蜀吳三國,五代十國等局勢動蕩的時期,儒家思想也一直屹立人們心中。正是這些既擔任管理之職又兼具文化傳播的士大夫們才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火種可以薪火相傳、延續至今,也保證了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可以在中國一直延續下去。
而羅馬帝國的成功完全是公民勇于進取精神孕育出的結晶。羅馬帝國的統治不是依靠文化的聯系,更多的是依靠帝國內部健全的法律體系。雖然當時羅馬帝國內部采用了行省制度管理各個地區,但執管每個地區的領導者并不具備傳播文化的任務,他們只負責保證地區的安全與秩序并且保證按時納稅而已。
羅馬史專家曾指出,對于帝國內的文化,國家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在國家仍處于和平時,每個被征服的地區可以沿用原本的文化習俗。但在羅馬統治后期,帝國內出現基督教并被奉為國教。基督教的出現妄想挽救羅馬在文化上的缺陷。但此時的帝國不僅面臨文化危機,其他方面也逐漸出現沒落的影子。此時的基督教已不能改變羅馬帝國支零破碎的局面。所以后來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取代羅馬帝國進行統治管理時,不得不依賴封建制度和基督教。而在那時就出現了以封建制度騎士為代表和基督教教士為代表的兩個分叉。在世俗社會,騎士們英勇奮戰開拓疆土;在精神世界,教士則傳播文化給人們以精神寄托。所以當考察歐洲史就會發現,中世紀的歐洲一直處于二者分離的狀態。
大一統文化理念的缺失,沒了維持統一的共同核心,羅馬帝國自然就會走向分裂了。
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羅馬帝國與秦帝國最終的歷史走向截然不同。大一統文化理念的提出,士大夫階層的上下游走,為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而追求大一統的環境,是大秦帝國開啟了國家統一的新篇章。而羅馬帝國缺失精神文化的支撐,在利益驅動下不斷征服,雖然能維持短時間的統一,終將面臨文化危機而走向分裂。
參考文獻:
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
歷史上的羅馬很強大,就如同戰國時的秦朝一般,所以被稱為大秦。秦朝光實現大一統這一點,就可以說是具有里程碑的一個朝代了,所以他是我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了。
1.大秦這個稱呼,可以說是漢朝給羅馬起的名字。當時的羅馬東征西討,先是成為了地中海霸主,后來又繼續擴張至歐亞大陸成為羅馬帝國。這都像極了我國的秦朝,一樣的南征北戰,秦朝還統一六合,實現了六國統一,建立了秦王朝。使中國從那時起從分裂的小國走向了統一。也從這里可以看出兩國的相似之處,一樣都是強大的王朝,所以漢朝為當時的羅馬的起名為大秦。
2.雖然,后來有學者表示,漢朝所說的大秦并不是指羅馬帝國。原因是根據后漢書記載,甘英被遣往大秦出使,而甘英實際上到達的地方是當時還未被羅馬帝國所占領的波斯灣一帶。所以有嚴謹的學者表示,不能將大秦稱著為羅馬。但我認為,就從上述可以看出其實古羅馬與我們秦朝相似之處其實是非常多的,所以,古人稱羅馬為大秦,其實也是對古羅馬的戰績的一種肯定,如秦朝一般強大!
3.秦朝是實現大一統的朝代。從秦孝公開始,重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朝在經濟上和軍事得到比其它六國更快的發展,后期成為戰國時期諸侯國最強大的國家。后來,嬴政繼位,開始了大一統的霸業,先后滅掉韓、楚、齊、燕、趙、魏。在公元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開始了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度。所以在我眼里,秦朝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改變了我國分裂的局面,是我國實現了大一統局面。
漢朝時期,君王不滿足于自身的發展,開始向外拓展疆域,而在對外交流上,更是開拓了絲綢之路。而在絲綢之路的終點處就是羅馬,當時漢朝人把羅馬稱為大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漢朝人認為羅馬和過去的秦朝一樣繁榮強大。
漢朝之前,很少有統治者會去打開國門,與外國進行溝通,在漢武帝時期,極具開拓精神的張騫奉命出使西域。正是偉大的外交官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加速了東西方的交流。而在這個絲綢之路的終點,正是當時西方最為強盛的國家羅馬帝國。
我們對于羅馬帝國的印象,無非就是一個經濟繁榮,疆域遼闊的國家,其實在漢朝人眼中,羅馬帝國是一個可以媲美東方文明的國家。認為羅馬帝國也具有高度文明,而且很巧的是,漢代人出使羅馬帝國的時期正好是羅馬最為強盛的時候。但是當時他們也不太清楚這個國家叫什么,就取名為大秦國。
一方面他們認為羅馬人和中國人長得比較相似,而且管理制度和秦朝也是有些共同點,都比較軍事化。再者,給羅馬這個稱呼,更是對他們的一種高度評價。還有就是秦這個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繁榮的意思,所以稱他們為大秦更是說羅馬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地方。
沒有并存過,秦朝比羅馬早了100多年。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秦國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 伯益的后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接收周朝在關中(今陜西關中地區)的領地。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22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