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較推崇李廣卻不怎么待見衛青和霍去病

眾妙之門 2023-06-14 06:48:14

為什么文人墨客都比較推崇李廣卻不怎么待見衛青和霍去病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文人為何推崇李廣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王昌齡的《出塞》想必大家應該很熟悉了,詩中的“龍城飛將”所指的正是中國西漢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將領——李廣。

而歷朝歷代,都有許多文人騷客寫詩懷念贊頌他,李廣的名氣雖然很大,但是人們普遍認為,他在歷史上的戰績比起同時代抗擊外敵的將領衛青、霍去病,要遜色得多,衛青霍去病尚且沒有成為后世詩人筆下的常客,何以李廣會得到如此之多的贊譽呢?

李廣的祖先是先秦時期非常著名的將領李信,李家世代都是精于箭術,百步穿楊更是不在話下。在《史記》中有載,李廣臂力驚人、善于騎射,打獵時誤將石頭看作老虎,一箭射去,箭頭入石三分,可見其神勇。

漢文帝十四年時,匈奴進犯漢朝邊境,李廣從軍抗擊匈奴。李廣憑借著超絕的箭術殺了不少敵人,被任命為漢中郎。后來李廣又奉命輾轉于各地守衛城池,一生雖然致力于抗擊匈奴,保家衛國,但是一直都是苦戰無功的狀態,一直沒有被封侯授爵,因此也有了“李廣難封”這個成語。

不過李廣有一件事卻一直被后人詬病,那就是他在晚年跟隨衛青攻打匈奴時,衛青命他帶領一支軍隊迂回前進,在指定地點與主力軍合圍,活捉匈奴單于,可是因為迂回之路曲折難行,軍隊又沒有向導,李廣帶隊迷了路,耽誤了合圍時間,以致衛青孤立無援對抗匈奴單于,雖然擊潰了匈奴,卻讓單于逃跑了。

事后,衛青詢問李廣迷路經過,以便些戰后總結,呈報漢武帝,可是李廣三緘其口,衛青無奈便要拿李廣的部下前去問罪,被李廣阻攔,李廣答應會親自去受審。李廣對自己的部下們說,自年少時起便與匈奴對戰七十余次,好不容易能與單于交戰,卻被大將軍衛青故意調我走迂回繞遠的路,而我又偏偏迷了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如今已經六十多歲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于是拔刀自刎。

要說起衛青故意讓李廣走遠路是確有其事,但這并不是衛青的主張,而是皇帝的意思,皇帝認為,李廣年齡大了,而且從來不是福將,根本不想讓他去,但禁不住李廣軟磨硬泡、再三請纓,于是在出征前特意囑咐衛青不讓李廣與單于正面交戰。衛青這才下了調令,讓李廣迂回繞遠,最終讓李廣也因此憤懣自盡。

李廣的兒子知道此事后,認為此事是衛青暗中作梗,便將衛青打了一頓,衛青對李廣心中有愧,便將此事壓了下來,不想再提。可是衛青的侄子霍去病卻不依不饒,為了替衛青報復,一箭射死了李廣的兒子。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將這些故事一一都記錄了下來,言辭之間對于李廣也多是推崇,對于衛青、霍去病兩人的作為也顯得不那么贊同。這是因為司馬遷對于李廣的個人崇拜,說起來司馬遷算得上是李廣的“鐵粉”了,他不僅處處為李家說話,替李家抱不平。就連他本人被處以宮刑,也是因為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后,他替李陵說話,得罪了漢武帝。

司馬遷如此推崇李廣,卻對衛青霍去病言語之間流露出不屑也是有原因的。李廣是名門之后,出身正統正是司馬遷這種史學家所青睞的人,而衛青是奴隸出身,霍去病是私生子,身份低微這些都不為正史所容。因此司馬遷的好惡才在《史記》表現得如此之明顯。

而歷朝歷代的詩人們更愿意在詩中懷念李廣,一是對他的敬佩,二則卻是同情。欽佩李廣多年來一直堅持抗擊匈奴,保家衛國,盡管未能封侯授爵,但也是一位非常難得的英雄將領。古人們對于在戰場奮勇殺敵的將士們的好感都是很大的。

同時他們也是同情李廣為國家鞠躬盡瘁,但是卻落得了這樣一個悲慘的下場,這讓那些空有滿身才華,一腔熱血但卻無處施展的遷客騷人們難免產生了一些感同身受的味道,因此李廣在他們的詩中更是多次出現,以表達自己心中壯志未酬的憤懣。

對于像衛青、霍去病這種年紀輕輕就已經封侯拜將的將領,詩人們對其雖有贊譽,但卻認為他們在朝中都有不小的關系,屬于外戚階層,并不是文人們喜歡的那種從一介平民一路打拼最終成功的典范,在他們身上也無法得到那種相同遭遇的悲戚感,因此相比于李廣,詩人中少有人懷念他們。歸根究底,其實就是因為悲情的英雄人物總是更容易讓人銘記的。

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何很多唐詩稱贊李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首》,讓我們后人都認識了漢代名將李廣,甚至在后世作品《水滸傳》中,都有“小李廣”的存在,儼然將李廣與關羽、諸葛亮等人比肩了。

 可是,歷史上的李廣只是漢朝的一名勇猛老將,論功勞與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等人相差甚遠,為什么衛青、霍去病二人都沒有被人們追捧,而李廣卻倍受唐代詩人們的追捧呢?





生不逢時,李廣難封

 李廣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悲情人物,是名將李信的后代,其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隴西李氏,世代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將捍衛邊疆作為家族使命的軍事貴族。

 李廣一生經歷了文、景、武三朝,正值天下未平的“半亂世”之中,外有匈奴擾邊不斷,內有七國叛亂,可謂內憂外患不斷,按當時的條件,以李廣的勇猛以軍功封侯應該不是難事,然后,卻一生留下了“李廣難封”的結局。

李廣一生并非沒有封侯的機會,只是每一次,他都與機會失之交臂。

 李廣10多歲就參軍入伍了,又因出生于隴西李氏,自幼習武,弓馬騎射無不精通,在孝文帝14年,匈奴入侵蕭關時,李廣以狙擊手的身份連發數十箭,且每箭必中,一戰成名,被漢文帝提拔為侍郎,他的才能漸漸被漢文帝發現。

 那時,漢文帝經常感嘆說:“李廣真是生不逢時啊!現在國家沒有戰事,他無從立功,若是生在高祖(劉邦)的時代,封個萬戶侯也不難!”

 可見,漢文帝對李廣能力的認可,漢隨秦制,以軍功封侯,文帝時期沒機會,而到了景帝時期,李廣趕上了七國之亂,跟著周亞夫出征,立下大功,聞名天下,當時人們都認為李廣這回肯定要封侯了。

結果,李廣私下接受了梁孝王的賞賜,惹得漢景帝非常不高興,封侯之事之吹了。

 若論戰功,李廣一生戍邊,在做上郡太守時,多次和匈奴交戰,幾乎每戰必勝,從此有了百戰百勝的美名,這也使得匈奴看著李廣就繞道走。

 使得李廣在哪當太守,匈奴就繞開哪里,這種情況成就了李廣在匈奴“戰神”美名,同時也絕了他在漢朝立功的機會。

 匈奴要么繞開李廣,要么就派精銳、或者龐大部隊和李廣交戰,李廣自然也占不了什么便宜,這也導致在李廣一生中,雖然有美名,但實際上卻并沒有立下什么大功勞,這也成了他難以封侯的原因。

畢竟軍規在那擺著,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想封侯就給他封侯。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李廣已經年紀大了,漢武帝也想送他一個功夫,畢竟老將軍一生為國,沒功能也有苦功,大漢朝欠人家一個侯爵,于是漢武帝再次派這位老將跟著衛青出征。

 因為任誰都知道,這場仗大漢王朝是必贏的,匈奴都已經被打的毫無反抗之力了,只是追擊而已,漢武帝就是想賣一個軍功給這個老將,好讓自己順理成章的給他封侯。

但怎知,就是這么一個白撿的軍功,李廣硬是在大風沙中將部隊帶迷路了,鬧得帶著幾萬部隊白逛了一圈兒。

 對此,衛青自然是要責備的,而李廣也自知理虧,羞愧難當,想到自己戎馬一生都沒有出彩的戰績,無法憑軍功封侯,又在人生的最后一仗痛失機會,連白給的軍功都能走岔了,自然無顏再活在世上,所以才選擇以自刎的方式洗刷恥辱。

文人們出于同病相憐

但是就是這么一位老將,為什么唐朝詩人們要如此推崇他,宣傳他呢?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以下兩點:

 其一:李廣雖然沒有立過什么出彩的軍功,但那是因為早年身強體健精力充沛時,正值漢朝羸弱的時候,漢軍整體實力就遠不如匈奴軍,換成任何名將領兵也都只能是老套路的采取防御戰,所以那時候的他根本沒有機會建立功勛。

 而當漢朝逐漸強盛起來后,又出了個曠世奇才衛青大將軍,還連帶著天才少將軍霍去病,再加上漢武帝故意重用衛、霍二人,算是搶去了所有老將的風頭,李廣雖然跟著他們也打過一些勝仗,但微末之功無法讓他掙得侯爵。

所以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已經衰老的李廣也就慢慢的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機會了。

 其二,也是因為李廣的命運太過坎坷,看上去有些生不逢時,這與唐朝一些自命才高八斗的文人們有著共同的痛,文人們看到李廣將軍不幸的一生,再想想始終不得志的自己,就不由的發出感慨,繼而留下詩篇代代相傳到現在。

 仔細想想,李廣一生并不算太冤,歷經三朝,卻難有大功,最后一次出征,漢武帝白送的機會,他都沒把握住,遺憾終生,出于羞愧自刎而死。

而在他死后,漢武帝念及了他一生的“苦勞”為其追封了侯爵,漢武帝對李廣還算是仁至義盡了的。

對霍、衛二人的千古誤解

相比于李廣,唐朝詩人乃至后來歷代的文人們大多都不太喜歡衛青和霍去病。

 在文人們眼中,衛青、霍去病二人屬于外戚,是漢武帝故意重用,才給了這二人建立功勛的機會,且李廣之死與衛、霍二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再加上霍去病射殺李廣之子李敢,擺明了一種仗勢欺人的感覺。

 這種以特權上位的人,不論有多少才能、立下多大功能,也會被自視清高的文人所唾棄,這也導致了衛、霍二人在史書上評價特別高,但在文學地位上卻難以被歌頌的局面。

 但前者,衛青作為將領職責所在,而霍去病則屬于年少氣盛,但這兩位立下大功的戰將,也因為此事而受到處罰,作為戰場犯下大錯的李廣,漢武帝不僅沒追究其失職之罪,反而追封為侯,算是格外恩寵了。

 當然,即便是這樣的結果也算是很好的了,要知道,古代有多少英雄人物或許到現在還沒被我們得知呢,因為連史學家都沒有將其記上。

 而李廣,卻由于自己的悲慘命運和半生駐守邊疆對抗匈奴的事跡被廣為流傳,或許這也是歷史對這位老將的一份彌補吧!

為什么詩人多在詩詞中懷念李廣,對于衛青和霍去病的去很少?

我很喜歡李廣,也很喜歡衛青和霍去病,但是在一些人心中,三個人是有分高低的。所以我分析了一下詩人的心理,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容易感同身受的經歷。有句詩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詩象征的是李廣的懷才不遇,看到懷才不遇這個詞,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文人,在歷史上有許多文人都是懷才不遇的,這些文人就會寫很多詩來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們最常用的伎倆就是借助他人或者借助景物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恰巧李廣的遭遇跟他們的遭遇太過相似,所以詩人在寫詩時就會更加偏向于李廣,而不是衛青和霍去病兩個大將。

 第二個,李廣的品質更受推崇。據歷史記載,李廣經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他自己做了四十多年的將軍,家里面卻空無一物,連地產、家產等都沒有置辦。而且,李廣愛兵如子,他們打仗的時候缺水、缺食物,他就和士兵一樣,不搞特權,也不喝水,不吃食物,所以李廣的形象是更符合中國文人推崇的形象。

 第三個,李廣成名更早。眾所周知,李廣的飛將軍這個名聲傳出去的時間是比衛青、霍去病成為將軍的時間更早。而且李廣有個好友叫司馬遷,就是那個寫了《史記》的司馬遷,他的一支筆頭就可以把李廣宣傳出去,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廣的作戰方式,李廣的作戰方式多為正面迎敵,而衛青和霍去病的作戰方式多為抓住薄弱處進行偷襲,所以李廣在中國歷史上的形象是更為正面的。

李廣戰績比不上衛青,但為何后世很多詩人卻那么推崇李廣?

多方面的原因。

 ?李廣出身于名將世家,其祖父正是秦朝名將李信,而且李廣本身的實力也非常強悍,尤其是在射箭方面,幾乎白發百中,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李廣在對戰匈奴時并沒有可以值得炫耀的戰績,更不要說跟衛霍相比了。但我們發現在唐朝的諸多詩詞當中,推崇李廣的不少,但推崇衛青、霍去病的卻非常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對于李廣的推崇,最先始于司馬遷。在當時對于某個人的評價基本取決于類似司馬遷的史官手中,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可謂是極高的。在李廣的傳記之中,司馬遷為其創造出了了不少的詞語,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和司馬遷的主觀認知存在很大關系。司馬遷、李廣都出身于豪門,之間有共同話題,衛青、霍去病出身貧寒,司馬遷自然而然的對李廣會更加的親近,自漢朝之后,《史記》在歷史上的地位越來越高,這也使得李廣的評價流傳得更加廣泛。其次是唐皇族的推崇。

 在李氏皇族認李耳為自己的先祖之后,緊接著認了李廣為自己的祖先,據說唐高祖李淵是李廣的十八世孫,而詩詞在唐朝的時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有了皇室這一層做宣傳,于是有關李廣的詩詞接踵而出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在唐中前期是處于四處征戰的狀態的,李氏的節節勝利,在某種程度上也擴大了李廣的影響力。

 ?而與李廣相反的是,李氏對于衛青、霍去病的看法存在一定的成見,因李廣自殺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衛青,而李廣其子又是霍去病所殺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唐朝是不會出現大量推崇衛青、霍去病的詩歌的,在唐朝建立武廟時,就把李廣的位置放在衛青、霍去病之,這也變相的說明了一些事實。

 李廣是悲劇式的英雄,司馬遷推崇李廣的原因就是這點,這也是司馬遷獨特的特點,他對于悲劇的英雄人物的描寫總是帶有推崇的想法,最有名莫過于項羽了,項羽沒有成為皇帝,但還是寫成了《項羽本紀》。對于衛青、霍去病的成功,司馬遷歸結于天命,其實這是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的偏見,對于悲劇英雄,我國文學作品是比較推崇的,尤其是郁郁不得志,有才無法得到重用之類的事情往往能引起作者的共鳴。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11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