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劉禪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他早年,便素有才名,不過無論何人舉薦,他均隱居草廬,不曾仕官。但是,自劉備三顧茅廬后,他便一心一意追隨劉備,將一生的才華盡獻蜀國,為劉備的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實乃蜀國第一功臣。
而這樣一位名士,之所以能成功,自然和他的夫人有著不小的關系。當時,諸葛亮一向以勤學好問、見識不凡而揚名荊襄。其中沔南名士黃承彥尤為看好他,認為他以后定非凡物,必有大作為!于是便想將小女月英許配給諸葛亮。而諸葛亮也不嫌棄月英樣貌丑陋,欣然允命,自此,二人喜結連理,而黃承彥也在未來幫了他許多。
有的人說:黃承彥乃是荊州望族,能攀附這樣一個勢力是諸葛亮所無法拒絕的。但甭管諸葛亮娶月英是否是一場政治聯姻,夫妻二人間的感情確實沒得說!自古以來,古人就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若是女子生不出孩子,則更是會被當時的人所唾棄。然而,直到月英43歲,都沒能生下子嗣。這在那個平均壽命為26歲的時代中,是非常讓人難以置信的一件事。
不過即便是這樣,二人的感情不僅沒有變化,反而愈加醇厚。月英每日居家研究器械,諸葛亮則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在諸葛亮46歲時,二人終于誕下愛的結晶,并將其命名為諸葛瞻,寓意高瞻遠矚。本來,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幸福的生活才剛剛開始。諸葛亮卻在諸葛瞻八歲那年病逝五丈原,就連妻、子都未能見到他最后一面。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皇帝身前最忌權臣,尤其是劉禪這個憋屈的皇帝。諸葛亮本是國之棟梁,位高權重,在父親劉備逝世后更是將大權托付給諸葛亮。此時的劉禪雖名為皇帝,但卻并無實權,甚至想去城外玩都得通過諸葛亮的批準。常年的壓抑下來,他對諸葛亮自然是又敬又怕。從他死后指名清查諸葛亮家產中,便能窺得他的些許憤怒。不過,賬目的調查結果卻讓他淚流,因為諸葛亮竟內無余帛,外無贏財!
對待如此一位賢臣,劉禪哪里敢虧待他的家室?不僅特賜專人日夜伺候月英,更是將諸葛瞻接入宮中撫養長大,還允他繼承武鄉侯并另封益州牧。雖然百般照料,不過二人的結局卻并不好。月英因過度思念丈夫,不久逝世,諸葛瞻因缺少父母教導項高于頂,致使綿竹丟失,自己最終也落得個身死的下場。
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歷來是敏感而復雜的,作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的,但是,一個國家治理得好不好,直接與皇帝的能力掛鉤,皇帝英明,天下太平,皇帝昏庸,天下黑暗,這個時候皇帝身邊的權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一對關系良好相互制約的君臣,是可以創造出一個太平盛世的,比如齊桓公與管仲。
君臣關系有些時候也像夫妻關系,一方強勢,另一方保持弱勢,這種關系才能持續,如果君臣雙方都很強勢,那么這種關系就無法維持,以皇帝的權威來說,作為臣子的肯定會有殺身之禍,而諸葛亮與劉禪這對君臣,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諸葛亮強勢,劉禪弱勢。
所以劉禪才會說出“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話,這話的意思是說:所有的政事都交給丞相諸葛亮來處理,而寡人只負責祭祀天地祖宗,因為祭祀這活,只能由皇帝來,權臣是無法代勞的,劉禪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呢?難道他不想當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皇帝?
原因很簡單,因為諸葛亮的權力來自先帝劉備的指定。劉備曾經對諸葛亮說過: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單從字面意思理解這話,等于是給了諸葛亮廢立皇帝的特權,但劉備之所以這么說,當然不是讓諸葛亮廢除了他不成材的兒子,而是有意以道德來迫使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
而且劉備還把劉禪下了一道詔令,詔令的內容歸結起來只有一句話:你跟丞相共事,一定要把丞相當成你的父親一樣。如果諸葛亮在名義上是劉禪的相父,那么諸葛亮就有了總攬一切權力的基礎,事實上,這也是劉備在去世前無奈的選擇,因為除了諸葛亮之外,再也沒有人能夠力攬狂瀾拯救蜀漢于水火之中。
當諸葛亮被賦予最高權力之后,諸葛亮與劉禪的關系就可想而知了,這是忠(權)臣對弱(昏)君的關系,無論劉禪是否愿意,這都已經成為事實,況且從后來劉禪的一生來看,他重視的不是權力,而是享樂。
如果劉禪真的重視權力的話,應該在諸葛亮去世后收回所有的權力,由自己專橫獨斷,畢竟自己就是皇帝,親政了可以做出所有的決定,可以我行我素,可以肆意妄為,但是劉禪沒有,劉禪雖然在諸葛亮去世之后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
但是并沒有自己掌權,而是將丞相的權力一分為二,分別設立尚書令和大將軍,將原來由丞相一手掌管的政權與軍權分開,由蔣琬和費祎分別掌管,這叫分割權力,平衡權力,劉禪是想在制衡手下權臣的權力,根本原因就是劉禪不想以后再出現像諸葛亮這樣的權臣來控制他。
這并不是說諸葛亮是個權力欲望重的權臣,而不是說諸葛亮的道德有什么問題,而是從劉禪的角度出發,他的真實想法就是這樣,至少諸葛亮在世時,對劉禪管理得相當嚴格,不僅終日不能出宮游玩,就連多娶幾個妃子也不被允許,從諸葛亮的角度出來,是為了劉禪好,中國人歷來如此,父母管教子女時,通常就是這樣,總以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嚴格之下出明君,但是從劉禪的角度來說,他是皇帝,卻被管得如此嚴格,心中難免憋屈。
劉禪對諸葛亮的真實想法就像現在被父母嚴格管理的子女在長大后,一旦失去管理,就開始如脫韁野馬一樣我行我素,劉禪既有對諸葛亮的不滿,也有對諸葛亮深深的尊重,劉禪不滿的是被管得太嚴,尊重的是相父諸葛亮的為人處事與治國原則。
舉例說明,比如諸葛亮去世后,劉禪派人問諸葛亮誰可以作為繼承人,諸葛亮說蔣琬和費祎,然后劉禪就重用了蔣琬和費祎,如果劉禪對諸葛亮有一點點的恨,也不會重用他所推薦的人了,如果劉禪稍微有些能力,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親信而舍棄諸葛亮所推薦的人,但是他沒有。
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劉禪基本上是把諸葛亮當成人才來培養的,很有點恨鐵不鋼的想法,諸葛瞻之所以能在蜀漢一路高升,還娶了公主為妻,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是諸葛亮的兒子,與諸葛亮有沒有才能關系并不大,這是劉禪愛屋及烏的想法,想想有多少皇帝在權臣去世后,轉身就舉起了屠刀,迫害權臣生前的名聲和家人,比如像萬歷皇帝與張居正,張居正一去世,萬歷皇帝就開始政治迫害,與劉禪比起來,劉禪簡直就是太善良了。
當然了,劉禪也對諸葛亮有不滿,從幾件事就能看出,一是劉禪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不想再有人像諸葛亮一樣管著自己,二是劉禪不準國人給諸葛亮奔喪,如果蜀漢人人都去奔喪,那國家就亂了,雖然劉禪是出于國家穩定的考慮,但其中難免夾雜著一絲不滿。三是諸葛亮去世后沒多久,劉禪就開始出宮游玩了,諸葛亮在世時,劉禪可不敢,也不被允許。
我們要知道,我們所了解的諸葛亮,他并不是歷史上的原型,他并不會呼風喚雨。他只是一個有志謀的軍師而已。我們了解諸葛亮的方法也是通過三國演義演義那不是歷史書,只是一部根據歷史杜撰的一本小說。
所以說諸葛亮是被夸大的,劉禪也是為了小說的劇情而刻意說的懦弱膽小。唉,現實中的流產是一位明君,他對諸葛亮也畢恭畢敬。諸葛亮是劉禪的師傅,在歷史上也有所記載,諸葛亮不單傳授劉禪文學,兵法,甚至在武術上也對他指點一二。所以當劉禪繼位之后,對諸葛亮畢恭畢敬,但是在諸葛亮晚期的時候,流產還是有了自己的想法,違背了諸葛亮很多的意愿。
因為劉嬋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君主,他認為晚期的諸葛亮考慮事情過于謹慎。所以表面上對他言聽計從,實際上卻背道而行。如果劉嬋能夠聽信諸葛亮的話,也不能最后亡國。但是劉禪對諸葛亮這個老師還是非常的愛戴。
晚期諸葛亮重病臥床不起,劉禪親自喂飯喂藥。就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劉禪是一位正直的君主,諸葛亮去世之后,劉禪親自穿孝服為諸葛亮送行。蜀國三年內不許舉辦任何的婚嫁的喜事。但只是可惜劉禪沒有霸主的氣蓋,在那樣一個亂世,只能被淪為宰殺的羔羊。
鄙人認為劉禪對于諸葛亮的感情還是不錯的,盡管會有猜忌和怨怒,但是總的說來,而具體來說:
1、權臣做大,垂拱而治
鄙人認為,從今人的角度看,諸葛亮也不過像日后的川蜀之地的眾多權臣一樣,是個在割據政權下,實現了虛君政治的人,故此,這就是說從劉禪的角度看,他有著被架空的可能。所以要知道日后像在蜀地的王衍,孟昶們,哪個沒有對威脅自己權位 的權臣,進行過血腥的大清洗啊!故此我們不能排除,劉禪對諸葛亮有戒心和猜忌。甚至有殺心!
可是,諸葛亮比較那些權臣,卻是特殊的個案,因為待在蜀地的劉禪在位,不那樣管事四十多年里,諸葛亮以及他指定的繼任者們,確實為劉禪盡心盡責,就連被劉禪猜忌的,被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幼麟?姜維,不都是為蜀漢殉葬,為了復國不惜詐降嗎!所以諸葛亮對于劉禪的意義,絕非一般權臣能比!
2、老臣丹心,二人情深
再說,今人每當讀起諸葛亮的兩部《出師表》,是不是可以隔著紙張,就能感受到諸葛亮字里行間的,那種真誠和忠義呢!甭管他們是不是偽作,那種老臣丹心,是不是催人淚下呢!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諸葛亮對劉禪可是上了心的。
而劉禪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畢竟他沒有像后世的蜀主,為了架空權臣,而無所不用其極,相反,反倒是放手為諸葛亮提供舞臺,讓他完整的實現著自己的政治抱負,讓諸葛亮的經營,一直在蜀地發生著,而這不說明劉禪是個很睿智的帝王,要知道世界史中,二五仔帝王多的是。再說人家諸葛為了蜀漢,中年才得獨子,而這個獨子最后還在劍閣,為蜀漢盡了忠,所以劉禪和諸葛亮感情不好,諸葛家能那樣!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08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