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lai),漢代真是造(zao)錢(qian)(qian)(qian)(qian)(qian)的(de)(de)大戶,西漢曾經將鑄錢(qian)(qian)(qian)(qian)(qian)的(de)(de)權(quan)力下放,諸侯國(guo)和(he)富商大賈只要有銅,都能鑄錢(qian)(qian)(qian)(qian)(qian),后來(lai)雖然設立了專(zhuan)門(men)鑄錢(qian)(qian)(qian)(qian)(qian)的(de)(de)國(guo)家機構(gou)上林(lin)三官,和(he)管理鑄錢(qian)(qian)(qian)(qian)(qian)的(de)(de)專(zhuan)職官員水衡都尉,造(zao)起錢(qian)(qian)(qian)(qian)(qian)來(lai)也是大手大腳。
《漢(han)(han)書》記載,從漢(han)(han)武帝元(yuan)(yuan)(yuan)狩五年(nian)(公元(yuan)(yuan)(yuan)前(qian)118年(nian))到漢(han)(han)平帝元(yuan)(yuan)(yuan)始年(nian)間(jian)(公元(yuan)(yuan)(yuan)1~5年(nian)),總共(gong)(gong)120多年(nian)間(jian),西漢(han)(han)共(gong)(gong)鑄造(zao)了(le)五銖(zhu)錢“二(er)百八十億”,漢(han)(han)代(dai)的“億”其實是(shi)(shi)十萬(wan),“二(er)百八十億”,是(shi)(shi)2800萬(wan)枚(mei),已經是(shi)(shi)足夠驚人的數字了(le)。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漢朝(chao)人似乎跟錢天生有仇一般,隔三(san)差五就會(hui)跳出(chu)個(ge)英雄(xiong)好漢,講一番廢除銅(tong)錢的大(da)道(dao)理。
西(xi)漢元帝劉奭時,名臣貢(gong)禹就(jiu)堅決主張徹底(di)廢除銅錢,甚至(zhi)連“珠玉、金銀”等可以做貨(huo)幣的東(dong)西(xi)也(ye)要一律廢除,上林三官也(ye)要解散(san),民間交易改用(yong)(yong)布(bu)帛做錢;到西(xi)漢末年(nian),又有人上書(shu)提議(yi)廢除錢幣,改用(yong)(yong)烏龜殼(ke)(ke)和貝殼(ke)(ke)之類充(chong)當貨(huo)幣。
東漢(han)初年,官(guan)方鑄錢一律停止,民間又不(bu)被(bei)允許鑄錢,當(dang)時的商業(ye)交(jiao)易“雜用(yong)布帛金(jin)粟”,也就是說除(chu)了少數舊錢外幾乎無錢可(ke)用(yong),當(dang)時還在隴西的名臣馬援(yuan)上書建議恢(hui)復鑄錢,竟然被(bei)“三府”(太尉、司(si)徒、司(si)空(kong)府,也叫“三司(si)”、“三公(gong)”,是漢(han)代皇帝以下(xia)最高(gao)權力部門)認為“不(bu)可(ke)”,反對意見多達十余條(tiao)。馬援(yuan)回到(dao)首都洛陽后據(ju)理力爭,費(fei)了九(jiu)牛二虎之力才勉強(qiang)恢(hui)復了銅(tong)錢發(fa)行。直到(dao)漢(han)桓帝劉志時,還有(you)人一本正經(jing)要求廢除(chu)錢幣。
漢代(dai)“跟錢(qian)(qian)(qian)有仇(chou)”的(de)風氣還(huan)影(ying)響(xiang)到后世(shi),逼迫漢獻帝退位“讓賢(xian)”的(de)魏文帝曹丕在黃初二(er)(er)年(nian)(公元221年(nian))、也就是(shi)漢朝(chao)滅(mie)亡(wang)后第二(er)(er)年(nian),就迫不及待地廢(fei)掉銅錢(qian)(qian)(qian),實(shi)現(xian)了貢(gong)禹(yu)用絹帛做貨幣的(de)偉大理想。西(xi)晉(jin)(jin)取(qu)代(dai)曹魏后,同樣直到南渡建立東(dong)晉(jin)(jin)后才開(kai)始鑄錢(qian)(qian)(qian),整個西(xi)晉(jin)(jin)時代(dai)連一枚錢(qian)(qian)(qian)幣都(dou)沒(mei)鑄造過。
之所以“和錢有仇”,理由主要有幾條:
一是抱著儒家“以(yi)農為(wei)本(ben)”教條不放,認為(wei)錢(qian)幣會(hui)造成貧富分化,助長投機取巧習氣,影響道(dao)德,并讓(rang)商人變(bian)富,農民(min)變(bian)窮,而(er)用谷(gu)物、布(bu)帛交(jiao)易則可以(yi)讓(rang)農民(min)肥、商人瘦。
二是覺得儒(ru)家(jia)講“復(fu)古”,既(ji)然儒(ru)家(jia)經典最推(tui)崇的(de)“三(san)代(dai)之政(zheng)”,用的(de)是貝(bei)殼、烏龜殼,那(nei)么后世也應該“復(fu)古到(dao)底”,把不(bu)夠(gou)“古色古香”的(de)銅錢(qian)掃進歷史的(de)垃圾堆。
然而(er)這(zhe)些“跟錢(qian)有(you)(you)(you)仇(chou)”的嘗試要(yao)么還沒推行就被(bei)否定,要(yao)么推行不(bu)久就不(bu)得不(bu)更改。之所以如(ru)此,是因為漢(han)代商(shang)(shang)業已(yi)經十分發(fa)達,不(bu)可能走(zou)回頭路(lu),西漢(han)官方否定貢(gong)禹建議的一大理由,就是布帛(bo)、谷米做貨(huo)(huo)幣,拆分、度(du)量不(bu)便。不(bu)僅如(ru)此,“廢(fei)除銅錢(qian)”最有(you)(you)(you)力的辯(bian)護詞——影響道德(de),也被(bei)事(shi)實證(zheng)明是荒謬的:東(dong)漢(han)初年最重(zhong)要(yao)的流通貨(huo)(huo)幣是谷物,市(shi)場(chang)上就有(you)(you)(you)人故意把谷物弄濕(shi)以增加重(zhong)量;曹丕規(gui)定只有(you)(you)(you)絹帛(bo)才能當(dang)錢(qian)用,市(shi)場(chang)上就出(chu)現(xian)了“濕(shi)帛(bo)”、“薄絹”等投(tou)機取巧的東(dong)西。這(zhe)證(zheng)明:商(shang)(shang)品交(jiao)易(yi)中的作奸犯科(ke),和(he)有(you)(you)(you)沒有(you)(you)(you)貨(huo)(huo)幣其實毫無關(guan)系。
高考易錯成語
1.哀鴻遍野: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2.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閑。
3.安土重遷:安于本鄉本土,不愿輕易遷移。重,看得很重。
4.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饑餓的悲慘遭情景。嗷嗷,哀號聲;哺,喂食。
5.篳(bì)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形容創業的艱苦。
6.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7.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白駒,駿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9.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于事。
10.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
11.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謙虛說法。
12.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訓,準則。
13.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比喻,使明白。
14.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脛,小腿。
15.不孚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孚,使人信服。
16.不為(wéi)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已甚,過分。
17.不即不離:不接近也不疏遠。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對待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21.不容置喙(huì):不容別人插嘴。喙,嘴。
22.不塞(sè)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23.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意。然,對,正確。
24.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削除,修改。
26.不瘟不火: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不急促。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27.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謹畏懼而又憤怒的樣子。
28.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地。
29.城下之盟:敵軍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敵人訂的盟約。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
30.誠惶誠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時代臣下給君主奏章中的套語。
31.曾幾何時:時間沒有過去多久。
32.曾經滄桑: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占吞并。(蠶、鯨,名詞作狀語)
34.滄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35.從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規勸,如同水流向下那樣迅速而自然。
36.大快人心: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37.大而無當:雖然大,但是不合用。
38.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多含褒義。
39.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比較晚。
40.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擔,不謙讓,不推托。仁,正義,正義的事,引申為應該做的事。
41.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含貶義。
42.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水平。
43.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極點,含貶義。
44.東山再起:東晉謝安退職后在東山做隱士,后來又出任要職。比喻失勢之后,重新恢復地位。
45.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語出唐代杜牧詩。
46.對簿公堂: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指公堂上受審。
47.多事之秋:事變很多的時期。
48.耳濡目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濡,沾濕。
49.耳熟能詳:聽的次數多了,熟悉得都能夠詳盡地說出來。
50.耳提面命:不但當面告訴他,而且揪著耳朵叮囑。形容懇切教導。語出《詩經》。
51.繁文縟(rù)節:不必要的儀式或禮節繁多。也比喻多余鎖碎的手續。文,禮節,儀式;縟,繁多,煩瑣。
52.匪夷所思:指言談行動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3.分庭抗禮:原指賓主相見,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現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54.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
55.粉墨登場:化妝上臺演戲。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
56.俯拾皆是: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也說“俯拾即是”。
57.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謝,如同親身感受到恩惠一樣。多用于代人向對方致謝。
58.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的形勢。建,傾倒;瓴,水瓶。
59.革故鼎新:去掉舊的,建立新的。
60.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為正確的一套做。是,對,正確。
61.狗尾續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62.功虧一簣(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有完成。虧,缺少;簣,土筐。
63.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現狀,不求進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4.光怪陸離: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光怪,光彩奇異;陸離,色彩繁雜。
65.管窺蠡(lí)測: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窄、很片面。蠡,貝殼做的瓢。
66.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藝的精巧。也說神工鬼斧。
67.過眼云煙: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8.海市蜃樓:比喻人世繁華的虛幻,虛幻的事物。
69.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卻把自己原來會的東西忘了。語出《莊子》。
70.沆瀣(hàngxiè)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71.好為人師:喜歡以教育者自居,不謙虛。
72.鶴發童顏: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73.怙(hù)惡不悛(quān):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74.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成消除。渙然,消散的樣子;冰釋,像水一樣消融。
75.諱莫如深:隱瞞得再沒有比它更深的了。
76.禍起蕭墻:禍亂從內部發生。蕭墻,照壁,比喻內部。
77.濟濟(jǐ)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濟濟,眾多。
78.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79.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進度。形容在較短期間就可以成功。程,計算。
80.間(jiān)不容發: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進一根頭發。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81.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展的趨勢。微,小,指剛顯露出的苗頭;著,明顯。
82.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
83.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84.膠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柱瑟上調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調整音高。
85.金科玉律:必須遵守、不能改烴的信條。多含貶義。
86.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揖,作揖,表示歡迎。
87.空穴來風:有了洞穴才有風進來。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88.梁上君子:代稱竊賊。語見《后漢書》。
89.兩小無猜:男女小的時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爛漫,沒有猜疑。
90.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91.林林總總:形容繁多。
92.鱗次櫛(zhì)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93.令人發指:形容極度憤怒。發指,頭發直豎起來。
9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嚴格執行法令。
95.爐火純青:比喻學問、技術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
96.屢試不爽: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爽,差錯。
97.買櫝還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櫝,匣子。語出《韓非子》。
98.滿目瘡痍:形容受到嚴重破壞的景況。瘡痍,創傷。
99.蓬蓽(bì)增輝:謙辭。表示由于別人到自己家里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題贈的字畫等而使自己非常光榮。蓬蓽,“蓬門蓽戶”的省略。也說“蓬蓽生輝”。
100.披肝瀝膽:比喻真心相見,傾吐心里話。披,揭開。
201.良莠不齊:一群人中有好有壞,側重于品質。不用于水平、成績等。
202.無所不至:什么壞事都干。與“無微不至”有天壤之別。
203.明日黃花:過時的新聞報道或事物.不能寫作昨日黃花。
204.評頭品足:比喻在小節上過分挑剔.與中性的評議不同。
205.休戚與共:同歡樂共悲哀,與患難與共不同。
206.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與”置之不理”不同。
207.翻云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氣勢宏偉。
208.彈冠相慶:貶義,常被誤解為中性的互相慶賀。
209.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為懦弱猶豫等。
210.無可厚非:不必作過嚴厲的批評,與無可非議程度不同。
211.不脛而走:消息傳得很快,表示東西丟失用“不翼而飛”。
212.身臨其境:常誤用為代替“設身處地”。
213.煢煢孑立:孑然一身,處境孤單,無依無靠,指一生,而不指某時。
214.耿耿于懷:形容心存怨恨。
215.因人成事:依靠別人把事情辦好,只能表貶義或自謙。
216.耳提面命:表示長輩的諄諄教導,不用于同輩之間和貶義。
217.聳人聽聞:故意夸張使人震驚,強調主觀目的。
218.駭人聽聞:多指社會上發生的壞事使人聽了吃驚,強調客觀效果。
219.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貶義,除非貶詞褒用。
220.處心積慮:貶義,褒義用”殫精竭慮”。
221.火中取栗:比喻冒險為別人出力而不知上當。
222.忍俊不禁:不能說”忍俊不禁地笑起來”。
223.責無旁貸:不能說“責無旁貸的責任”。
224.參差不齊:長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時間等。
225.繪聲繪色:形容描寫生動逼真,常誤用作代替“有聲有色”.
226.危言危行: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褒義。
227.不可思議: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強調神秘奧妙。.
228.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蠻橫。
229.不可向邇:不能接近。
230.不可終日:形容形勢危急或心中惶恐。
231.一發而不可收:行為不受控制或無法停住。
232.一發不可收拾:更加無法整頓。
233.如喪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樣,貶義。
234.汗牛充棟:只形容藏書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235.嘆為觀止:主語是人,如果主語是物,耍說“令人嘆為觀止”。
236.賞心悅目:主浯是人,如果主語是物,要說令人賞心悅目。
237.不可開交:無法擺脫或結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238.不亦樂乎:不一定非樂不可,常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239.無所不為:什么壞事都干。
240.無所不至: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壞事都干。
241.息息相關:呼吸相關連,比喻關系密切。
242.休戚相關:比喻彼此間禍福互相關連。
243.休戚與共:同甘共苦。
244.相濡以沫:患難中互相救助,而“相依為命”只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245.改弦更張: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
246.改弦易轍:比喻改變方法或態度。以上兩詞都不代替“改邪歸正”。
247.面目全非:事物的樣子變得很厲害,貶義,指變得很糟。
248.見異思遷: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不表示選擇時猶豫不定。
249.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準則,與教訓無關。
250.平鋪直敘:可用為褒義,指文章不講究修辭,只把意思直接敘述出來。
251.不恥下問: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252.見仁見智:意見不統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253.水落石出:事情的真相已經弄清,不表示追求正確答案或道理。
254.望塵莫及:比喻遠遠地落后,與鞭長莫及不同。
255.投桃報李:報答他人的好處,除非特意幽默,不表示報復。
256.改頭換面:只改形式,不換內容,貶義。
257.語重心長:言辭誠懇,情意深長。
258.意味深長:話語含蓄,帶有深意。
259.一蹴而就:一步就成功,不要誤解為一氣呵成。
260.苦心孤詣:苦心鉆研或經營,達到了很高造詣,常誤當作苦口婆心。
261.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262.循序漸進:強調由淺入深的程序。
263.耳聞目睹: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264.光怪陸離:色彩紛繁,現象奇異,中性,不要誤認為貶義。
265.如履薄冰:強調主觀心態之謹慎小心,而非客觀情況之危急。
266.奇文共賞:原是褒義,現多用于諷刺。
267.不以為然:不贊同。
268.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
269.不知所云:指說話人說得不好,而非聽者不理解。
270.左右逢源:既指處世圓滑,又指做事得心應手。
271.情不自禁:無法控制感情,與不由自主易于混淆。
272.振振有詞:貶義,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實是強詞奪理。
273.目無全牛:技藝十分純熟,常誤解為沒有全局觀念。
274.石破天驚: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媒體多用于驚人消息,誤。
275.相敬如賓:用于夫妻之間,常與舉案齊眉連用。
276.信筆涂鴉:隨手亂畫,不表示畫得又快又好。
277.心有余悸:只用于對過去發生過的事還感到害怕。
278.上行下效:貶義,不用于表示群眾以干部為榜樣。.
279.意氣用事:憑感情辦事,缺乏理智,不表示“講義氣重感情”。
280.敝帚自珍:比喻東西雖然不好,但自己非常珍惜。
281.不刊之論:不可刪改或修訂的言論。形容言論或文章的精當,無懈可擊。
282.不稂不莠:原意指禾苗中沒有野草。現多用于來比喻人不成材,沒有出息。
283.差強人意:原意是:很能振奮人的意志。現多用來表示“還算比較能讓人滿意”。
284.耳濡目染:指經常聽到、看到,無形中受到影響(熏陶)。
285.繁文縟節:繁瑣過多的禮節、儀式。現也用來比喻繁瑣多余的手續。
286.附庸風雅:依附于有才學的人。舊時指有些官僚、地主、商人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社交活動。
287.高屋建瓴:從高屋上用瓶子向下倒水。形容居高臨下的不可阻擋之勢。
288.功敗垂成:指事業在將要成功的時候遭到了失敗,含有惋惜之意。
289.含英咀華: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賞、領會詩文的精華。
290.懷瑾握瑜:懷里揣著瑾,手里握著瑜。比喻人具有純潔而優美的品德。
291.失之交臂:指相距很近,擦肩而過。形容好機會離得很近,卻又當面錯過了。
292.苦心孤詣:指精心研究學問或技藝,很有獨到之處。也指辛苦經營,為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煞費苦心。
293.人微言輕:指地位低微,言論主張不受重視,不起作用。
294.如椽之筆;像椽子一樣的大筆。多指大著作或重要的文字,也用以比喻比力雄健。
295.尸位素餐:空占著職位而白吃飯不做事。
296.拾人牙慧:拾取別人說過的片言只語作為自己的話來說,多用來形容一味重復別人而缺乏主見。
297.韜光養晦:比喻暫且隱蔽自己的鋒芒或才能,不使表現出來。
298.一傅眾咻:一個人教,許多人在旁擾亂。
299.正本清源: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形容徹底解決問題。
300.趨之如鶩:像鴨子一樣成群的爭先恐后的跑去。比喻成群的人爭著去,多含貶義。
301.求全責備:對人對事要求完美無缺。
302.無所不為:指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多用于貶義。
303.登堂入室:比喻學問、技藝或社會地位已經由淺入深、由低到高,達到了很高的境地。
304.如雷貫耳:像雷聲傳入耳朵那樣響亮。比喻人的名聲極大。
305.數典忘祖:指古代的禮制、歷史。比喻忘本,現也用來比喻對本國歷史的無知。
306.捉襟見肘:原指衣服破爛,生活窮困。后來也比喻顧此失彼,無法應付。
307.投鼠忌器:要用東西投擲老鼠,又怕砸碎了老鼠附近的用具。比喻有所顧忌,做事不敢放手。
308.狗尾續貂:比喻用不好的東西續在好東西的后面。后也用來比喻事物(多指文藝作品)的續作前后好壞不相稱,含貶義。用于自稱時,含謙義。
309.始作俑者: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惡劣風氣的創始人。310.炙手可熱:比喻氣焰盛,權勢大。多含貶義。
311.屢試不爽:經過多次試驗都沒有差錯。
312.韋編三絕:現用來形容勤奮刻苦的精神。
313.頤指氣使:形容居高臨下的傲慢態度。
314.相濡以沫:比喻人在困境中用其微薄的力量來相互幫助。
315.滄海桑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遷巨大。
316.鐘靈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環境產生優秀的人物。
317.粉墨登場:妝化好了,登場演戲。今多用于貶義,比喻壞人登上了政治舞臺。
318.莘莘學子:一批學子。
319.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寫成了。不能理解為“文章不加標點”。
320.心猿意馬:形容心思不定,變化無常,如同猿跳馬奔。
321.心慌意亂:心神驚慌,忙亂。
322.應接不暇:指一路上風景優美,看不過來。后指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也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接待應付不過來。對象是相對運動的景物、人或事情。
323.余音繞梁: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余音回旋不絕。
324.回腸蕩氣:形容文藝作品或表演非常動人,耐人尋味。
325.眾口鑠金:比喻謠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326.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記功牌。比喻人人稱贊。
327.無所不至:原指沒有什么達不到的地方,后指什么壞事都做。
328.無微不至:沒有什么細微之處照顧不到。形容關懷照顧得非常細致周到。
329.五光十色:色彩鮮艷,花樣繁多。
330.五顏六色:形容色彩繁多。
331.蓬蓽生輝:形容窮人的陋室,使貧賤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稱謝別人贈書畫、陳設或客人來訪。
332.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或陳設華麗精致,光彩耀目。
333.門可羅雀:大門前面可張網捕雀。形容賓客很少,家里很安靜,或社會交往很少。
334.門庭若市:門庭如同鬧市。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客眾多,非常熱鬧。
335.望塵莫及:仰望后塵,追趕不上。比喻遠遠落后。
336.鞭長莫及:本意為馬鞭雖長,但打不到馬肚上。后用以比喻力不能及。
337.東山再起:比喻人失勢后又重新恢復地位。比喻的對象是人。
338.死灰復燃:比喻已經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多指壞事)。可見這是一個貶義詞。
339.目不暇接:東西太多,眼睛看不過來。適用范圍比“應接不暇”小。對象是靜止不動的物品。
340.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妨害。原來指悲傷不至于使人傷害身心。后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也比喻做事情適中,沒有過與不及之處。
341.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流離失所的農民。比喻殘酷統治下到處都是呻吟呼號的農民。
342.安時處順:安于常分,順其自然,形容滿足于現狀。
343.安土重遷:重遷,把搬遷看得很重。在家鄉住慣了,不愿輕易遷移。形容留戀故土。
344.愛屋及烏:因為愛那個人,而連帶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比喻因為喜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跟他有關的人或物。
345. 安步當車:安,安詳,不慌不忙;步,行行;當,當作。古代貴族出外都要乘車,因此用安步當車稱人能安貧守賤。現在多用于表示不乘車而從容步行。
346. 安貧樂道:安貧,安于貧困;樂道,以守道為樂。處于貧困境地,仍以守道為樂。這是儒家提倡的態度。
347. 安身立命: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
348. 安之若素:安,心安;之,文言代詞,代人或事;素,平常。對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靜得跟往常一樣。現在也指對錯誤的言論和行為不聞不問,聽之任之。(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
349. 按部就班:部、班,就是門類、秩序;就,歸于。原來指寫文章結構安排得當,造句、選詞合乎規范。現在指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做事。有時也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闖勁。
350. 按圖索驥:索,尋找;驥,好馬。原來比喻辦事拘泥于教條,現在也指照線索去尋找事物。
351. 暗渡陳倉:指稱作戰時在正面迷惑敵人,在側面突然襲擊的策略;還用以比喻暗中進行的活動(多指男女間不正常的行徑)
352. 黯然銷魂:黯然,心情沮喪的樣子,銷魂,靈魂離開了軀殼。心情沮喪得好象失去了靈魂。形容極度的悲傷或愁苦。
353. 嗷嗷待哺:嗷嗷,哀鳴聲;待,等待;哺,喂養。形容饑餓時急于求食的樣子,多用于形容天災人禍人民群眾受餓的慘狀。
354. 百身何贖:百身,意為死一百次;何,怎么;贖,抵罪。意思為自身死一百次也換不過來。比喻對死者極其沉痛的哀悼。
355. 白駒過隙:白駒,原來指駿馬,后來指日影;隙,空隙。比喻時間過得飛快,像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閃而過(見于《莊子?知北游》)。
356.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風俗故事,后來稱小說為稗官;野史,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泛稱記載逸聞瑣事的作品為稗官野史。
357. 百無聊賴:聊賴,依賴,精神上的依托。后來表示思想情感沒有依托,精神空虛無聊。
358.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馬陸這種蟲子被切斷致死后仍然蠕動的現象(《本草綱目?馬陸》:弘景曰:‘此蟲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用來比喻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勢力和影響依然存在(多含貶義)。
359. 班荊道故:班,鋪開;荊,黃荊,一種灌木;道,談說;故,過去的事情。用黃荊鋪地,坐在上面談過去的事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話舊情。
360. 抱殘守缺:抱,堅持不放。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肯放棄。原來比喻泥古守舊,現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361. 抱薪救火:薪,柴。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
362. 暴虎馮河:暴虎,徒手搏虎;馮河,徒步過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
363. 暴戾恣睢:暴戾,兇狠殘暴;恣睢,放縱,任意干壞事。(注意讀音)
364. 暴殄天物: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天物,指草木、鳥獸等。原來指滅絕各種自然生物,后來泛指任意損害、糟蹋物品。
365.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366.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百尺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養到極高的境界。后來泛用以鼓勵人們不要滿足于取得的成就,還要繼續努力,不斷前進。
367. 坂上走丸:坂,斜坡;走,快跑,指很快的滾動;丸,彈丸。形容形勢發展很快,就象斜坡上滾彈丸一樣。
368.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勵;里,最里層。意思是要學得切實。現在多用于形容言辭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徹。辟,讀bi(四聲)
369. 陳言務去:陳言,陳舊的言辭;務,務必,一定。陳舊的言辭一定要去掉,多指寫作時排除陳舊的東西,努力創新。
370. 畢其功于一役:畢,盡,完成。一次戰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幾項任務都完成了。
371. 閉門造車:原來是按同意規格,關起門來造車子,用起來自然合轍。后人反其意用之,比喻不問客觀實際,不進行調查研究,單憑主觀想象處理問題。372. 敝帚千金:敝,破舊。自家的一把破掃帚,卻把它看得價值千金。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非常珍視。注意“敝”的寫法。
373. 篳路藍縷: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后來形容創業的艱辛。
374. 別出機杼:機杼,織布機,這里比喻作文的命意構思。比喻寫作不因襲前人,開辟新路。
375. 表里山河:內有高山,外有大河。比喻地勢險要。
376. 不逞之徒:不逞,不如意,欲望沒能滿足。以后就稱犯法或搗亂鬧事的人為不逞之徒。
377. 不齒于人類:齒,并列。
378. 不經之談:經,通常的道理;不經,不合道理。形容荒唐無根據的話。
379. 不孚眾望:孚,信服。沒有使群眾(眾望)信服。
380. 不刊之論:刊,消除,刪改。形容不可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381. 不速之客:速,邀請。沒有經過邀請而突然到來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382. 不肖子孫:不肖,不像,不賢。指不能繼承祖、父事業或違背祖、父遺志的子孫。Xiao4
383. 不一而足:足,充足,足夠。意思是不能因其一件事而滿足。后來指同類的事物或情況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現一次。
384. 不虞之事:虞,預料。沒有料想到的事。
385. 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不許插嘴。(Hui4)
386. 不脛而走:脛,小腿;走,快跑。沒有腿而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的傳播、流行。
387. 不修邊幅:邊幅,本指布帛的邊緣,比喻儀表、衣著、生活作風。原來形容為人不拘小節,后來也形容不注意衣著、容貌的整潔。
388. 不易之論:易,更改。完全正確,不可更改的言論。
389. 不足為訓:訓,法則。不值得作為遵循或效法的法則。
390. 步人后塵:后塵,走路時后面揚起的塵土。跟在別人后面走。比喻追隨、模仿別人,走上別人走過的老路。
391. 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稂莠都是同谷子很相似的野草。比喻不成材或沒有出息。稂Lang 莠 you
392. 慘淡經營:慘淡,費盡心思;經營,謀劃并從事某項事情。形容費盡心思于謀劃和從事某項事情。
393. 滄海橫流:滄海,指大海;橫流,指水向四方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
394. 滄海桑田:大海變作桑田,桑田變作大海。比喻世界變化很大。
395. 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樣。指反動統治階級輕視人命,任意殺戮。
396. 城下之盟:因敵人兵臨城下,而被迫簽定的屈辱性的條約。
397. 嘗鼎一臠:品嘗鼎鍋中的一塊肉就可以推知整鍋的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據部分可以推知全體。
398. 出類拔萃: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形容品德、才能超出一般的人。
399. 從善如登:表示做好事很不容易。
400. 差強人意:差,稍微,比較;強,振奮。原來指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現在表示大體上能夠使人滿意。
401. 滄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谷子,表示非常的渺小。
402. 滄海遺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者所遺漏。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403. 蟾宮折桂:蟾宮,月宮;折桂,指人考中進士。舊時指人登科。
404. 瞠目結舌:瞪著眼睛說不出話。形容窘迫或驚呆的樣子。
寫不下了
團(tuan)-學(xue)習幫助中心團(tuan)員(yuan):林坰
(1)【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祎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客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呂,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制,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明清兩代廢除中憶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后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問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后廢除了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僅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 ”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呂,“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 代,“三師”為從一呂,“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仆射太宰,右仆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三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長官,正四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 公、開國縣公等級,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 唐宋兩代“仆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并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雜職,并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于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已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后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后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于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后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呂武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并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于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于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官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從御史中丞至六部尚書不等,大多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觀察使與節度使均為榮譽稱號而非實職。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懷遠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部]“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五品。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官員。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呂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后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后,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沒有這個稱呼。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后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后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從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稍強于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于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頒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制。清代正二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呂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將軍。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為次于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shi)主持的(de)(de)意思(si),“相”是(shi)輔佐的(de)(de)意思(si)。我(wo)國歷(li)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de)(de)名(ming)?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00381.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li)于(yu)保護作者版權(quan),注(zhu)重分(fen)享,被刊用文(wen)章因(yin)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chu)(chu)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de)聯(lian)系(xi)(xi),或(huo)有(you)版權(quan)異(yi)議(yi)的,請聯(lian)系(xi)(xi)管(guan)理員,我(wo)們會立(li)即處理,本站部(bu)分(fen)文(wen)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chu)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lai)源(yuan)標注(zhu)錯(cuo)誤(wu)或(huo)侵犯了(le)您的合法(fa)權(quan)益,請立(li)即通知我(wo)們(管(guan)理員郵箱(xiang):),情況屬實(shi),我(wo)們會第一時間予(yu)以刪除(chu),并同時向您表示歉(qian)意(yi),謝謝!
上一篇: 麒(qi)(qi)麟閣十一(yi)功臣(chen)麒(qi)(qi)麟閣十一(yi)功臣(chen)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