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 >> 歷史人物

陳子昂

佚名 2023-06-05 21:33:09

陳(chen)子昂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tang)代文學家(jia),初唐(tang)詩(shi)文革新(xin)人物之(zhi)一。字伯玉(yu),梓州射洪(今屬四(si)川(chuan))人。因(yin)曾任(ren)(ren)右(you)拾(shi)遺,后(hou)世稱為陳拾(shi)遺。其詩(shi)風骨崢嶸(rong),寓意深遠,蒼勁有(you)力,有(you)《陳伯玉(yu)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shi)家(jia)庭較(jiao)富裕(yu),輕(qing)財好施,慷慨(kai)任(ren)(ren)俠。成年后(hou)始發憤攻讀,博覽(lan)群(qun)書(shu),擅長寫作。同時(shi)關心(xin)國事,要求在政(zheng)治上(shang)有(you)所建樹。24歲(sui)時(shi)舉進士,官麟(lin)臺正(zheng)字,后(hou)升(sheng)右(you)拾(shi)遺,直言(yan)敢(gan)諫。時(shi)武(wu)(wu)則(ze)天當(dang)政(zheng),信(xin)用(yong)酷吏,濫殺無辜。他不(bu)畏迫(po)害(hai),屢(lv)次上(shang)書(shu)諫諍。武(wu)(wu)則(ze)天計(ji)劃開鑿蜀山(shan)經雅州道攻擊(ji)生羌族(zu),他又(you)上(shang)書(shu)反對(dui)(dui),主張與民(min)(min)休息。他的(de)言(yan)論(lun)切直,常不(bu)被采納,并一度因(yin)“逆黨”反對(dui)(dui)武(wu)(wu)則(ze)天的(de)株(zhu)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zuo)補(bu)闕喬知(zhi)之(zhi)軍隊到達西北居(ju)延海、張掖河(he)一帶(dai)。萬歲(sui)通天元年(696),契(qi)丹李盡忠、孫萬榮叛(pan)亂(luan),又(you)隨建安王武(wu)(wu)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shi)他對(dui)(dui)邊塞形勢和當(dang)地人民(min)(min)生活獲得較(jiao)為深刻(ke)的(de)認識。圣歷元年(698),因(yin)父(fu)老(lao)解(jie)官回鄉,不(bu)久父(fu)死。居(ju)喪期間,權臣武(wu)(wu)三思指(zhi)使(shi)射洪縣(xian)令段簡羅(luo)織罪(zui)名,加以迫(po)害(hai)。冤死獄中(沈(shen)亞(ya)之(zhi)《上(shang)九江(jiang)鄭使(shi)君書(shu)》)。

陳子昂歷史評價
是陳子昂由故鄉東行入京,在襄州樂鄉縣留宿時所寫的一首抒發羈旅之情的五律.顧璘曰:“無句法,無字法,天然之妙”。陳子昂繼四杰之后,以更堅決的態度起來反對齊梁詩風的統治,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表現了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陳子昂的思想是很復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從他的許多政論奏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資治通鑒》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是完全正確的。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經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標志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我們知道,劉勰、鍾嶸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標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王勃反對龍朔前后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態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號召很有力量。“興寄”和“風骨”都是關系著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從當時情況來說,只有實現內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出現,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辟道路。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這種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這些詩并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內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復雜。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現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單于臺。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籍籍天驕子,猖狂已復來。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嘆,邊人涂草萊。這是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將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一篇中,又對邊塞將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
“丁亥歲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發了武后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黷武的舉動。這些內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擬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他對武后內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詩里,他指責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在“貴人難得意”一詩里,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后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從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這里,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如: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到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感遇詩》里也有一些嘆息人生禍福無常,贊美隱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
《登幽州臺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這幾首詩是他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寫的。盧藏用《陳氏別傳》說: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茍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他在《薊丘覽古》中,曾經歌頌了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歷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他更深刻地體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這種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這首浪漫主義的《登幽州臺歌》。盡管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他的苦悶無法解決,使這首詩的情調顯得相當孤獨。但是,也正是這首詩,在當時和后代得到無數讀者的深刻同情,盧藏用說這首詩“時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不愧是齊梁以來兩百多年中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響。
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象《度荊門望楚》,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佳作: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詩人用氣勢流暢的筆調,寫出了他初次離蜀途中所見的巴楚壯麗山川。風格和其他詩人是有所不同的。
陳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唐皎然《詩式》說:“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詠懷》。”象“蘭若生春夏”、“貴人難得意”等比興托諷的詩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的詩,的確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臺歌》等,和阮詩“駕言發魏都”、“獨坐空堂上”等詩也有意境相通之處。而“丁亥歲云暮”、“本為貴公子”、“朔風吹海樹”、“蒼蒼丁零塞”等邊塞詩,則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的寫時事之作比較接近。他的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同時存在。那些現實主義的作品,有的敘事慷慨沉痛,有的還兼有政論鋒芒。那些偏于抒發理想之作,有的寄興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這又是浪漫主義的不同表現。總的來說,他的詩風格并不完全統一。
當然,陳子昂的詩在藝術上也存在一些缺點。他對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學習得不夠。對七言詩這種新形式也不重視,集中竟沒有一首七言詩(注:只蜀刻本《陳子昂先生全集》有《楊柳枝》七絕一首,真偽難定。)。《感遇詩》中甚至還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詩影響,讀起來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詩作絕沒有一點齊梁浮艷的氣息,這是更難能可貴的。總之,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贊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韓愈稱贊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于他的《感遇詩》直接啟發了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創作,李白繼承他以復古為革新的理論,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歷史任務,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陳子(zi)昂在(zai)散(san)文革新上也(ye)是有功績(ji)的。他(ta)文集中雖然也(ye)還有一些駢文,但(dan)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bi)較樸實暢達的古代(dai)散(san)文,這在(zai)唐(tang)代(dai),也(ye)是開(kai)風氣(qi)之先。所以唐(tang)代(dai)古文家(jia)蕭(xiao)穎士、梁肅、韓愈都對他(ta)這方面的努力有較高(gao)的評價。

請(qing)問(wen):陳(chen)子昂(ang)是什么樣的(de)人(ren)?

《唐才子傳·陳子昂傳》

元代 辛文房

原文: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人。開耀二年許旦(dan)榜進(jin)士。初(chu),年十(shi)八時,未知書,以富家子,任(ren)俠尚氣(qi),弋博,后入(ru)鄉校(xiao)感悔,即于州東(dong)南金華山(shan)觀讀(du)書,痛自修(xiu)飭,精(jing)究墳典,耽愛黃、老、《易(yi)·象》。光宅元年,詣闕上(shang)書,諫靈駕入(ru)京。

武后奇其(qi)才,遂拜麟臺正字,令云:“地籍英華(hua),文(wen)稱暐曄。”累遷(qian)拾(shi)遺。圣歷初,解官歸。會父喪(sang),廬冢次。縣(xian)令段簡貪殘,聞其(qi)富,造詐誣子昂(ang),脅(xie)取(qu)賂二十萬(wan)緡(min),猶薄之,遂送獄。子昂(ang)自筮封(feng),驚曰:“天命不祐(you),吾(wu)殆(dai)窮乎!”果死(si)獄中,年四(si)十三。

子昂(ang)貌柔雅,為(wei)性褊躁,輕財好施(shi),篤朋友之義。與(yu)游英俊,多秉鈞(jun)衡。唐興,文章承徐、庾(yu)余(yu)風(feng),天下祖尚,子昂(ang)始變雅正。初(chu),為(wei)《感遇詩(shi)(shi)》三十章,王適(shi)見而驚曰:“此子必為(wei)海內文宗(zong)。”由是知(zhi)名,凡所著論,世以為(wei)法,詩(shi)(shi)調尤工。

嘗勸后興(xing)(xing)明堂(tang)、太學,以調元氣(qi)。柳(liu)宗元評曰:“能極著(zhu)述(shu),克備比興(xing)(xing),唐(tang)興(xing)(xing)以來,子昂而(er)已。”有集十卷,今(jin)傳。

嗚呼(hu)!“古來材(cai)大,或難為用。”“象以有齒,卒焚其(qi)身。”信(xin)哉!子昂之(zhi)謂歟?

譯文:

陳子昂,字伯玉,是梓州人。開耀二年與狀元許旦同榜登進士第。當初,在他十八歲時,不懂得讀書,憑借自己是有錢人家的子弟,負氣仗義,打抱不平,射獵賭博。后來進鄉學讀書,有悔悟之心,(他)就到梓州東南的金華山道觀讀書,痛下決心加強自我修養,精心研究古代典籍,酷愛讀黃帝老子的(de)書和《周易?象傳(chuan)》。

光宅元年,(他)來到(dao)(dao)朝廷獻上奏折,規勸皇(huang)帝(di)不要把(高宗的)靈(ling)柩遷(qian)到(dao)(dao)京城。(他)受到(dao)(dao)召(zhao)見,武(wu)后認為(wei)他才(cai)干出眾,就任(ren)(ren)命(ming)他為(wei)麟臺正字,委任(ren)(ren)狀說:“山川獻上英俊才(cai)士,文才(cai)可稱(cheng)光芒(mang)四(si)射。”多(duo)次調動(dong)升任(ren)(ren)拾遺(yi)。

圣歷初年(nian),(陳(chen)子昂(ang))卸(xie)職回鄉,恰好遇上父(fu)親的喪事,就(jiu)在父(fu)親墓(mu)旁修(xiu)建小(xiao)屋并住了下來(lai)。縣令段簡貪婪殘忍(ren),聽說陳(chen)子昂(ang)很富有(you),就(jiu)捏造假案陷害他,以(yi)威脅手段獲取賄賂二十萬緡,還嫌太少(shao),就(jiu)把(ba)子昂(ang)送(song)進監獄。

子昂為自己卜卦,(見卦相)大(da)驚,說:“老(lao)天(tian)爺不(bu)保佑我(wo),我(wo)恐怕會死在(zai)這里啊(a)!”后(hou)來他(ta)果(guo)然(ran)死在(zai)獄中,終年四十三歲(sui)。子昂外貌溫和文雅,卻心胸狹窄,容易急躁,他(ta)輕視錢(qian)財,樂于施舍,對朋(peng)友十分忠誠。他(ta)所交(jiao)往的英才(cai)俊士(shi),多(duo)數都(dou)手握大(da)權。

唐朝建立后,文章延(yan)續著徐陵(ling)、庾信的余風,天(tian)下人都效法這(zhe)種文風,從陳子昂(ang)開始文風才變得典(dian)雅(ya)純正(zheng)。當初,(子昂(ang))作(zuo)《感(gan)遇詩》三十首,王(wang)適看見后驚(jing)嘆說:“這(zhe)位先生今后一(yi)定是天(tian)下文章的宗師。”子昂(ang)從此而聞名天(tian)下。

凡是他的文(wen)章,世人(ren)都奉(feng)為典(dian)范。他曾經(jing)建議(yi)武后設(she)立(li)明堂、太學(xue),用來調養國家的元(yuan)氣(qi)。柳公權評論說(shuo):“能(neng)窮盡文(wen)章之術,包(bao)羅詩(shi)歌之法,從唐朝建立(li)以來,只有陳子(zi)昂一個(ge)人(ren)。”陳子(zi)昂有詩(shi)文(wen)集十卷,流傳至今。?

可嘆啊!“自古(gu)以來很有才能的(de)(de)人,或許難(nan)以被任(ren)用。”“大象因為有牙,最終毀了自己。”確實啊!說(shuo)的(de)(de)就(jiu)是陳子(zi)昂嗎??

人物詩文風格:

陳(chen)子昂(ang)的詩文革(ge)新主張對(dui)唐(tang)(tang)(tang)詩產生(sheng)的歷史影響巨大,并且意義深遠。陳(chen)子昂(ang)轉變(bian)了(le)初唐(tang)(tang)(tang)時(shi)期的詩文風(feng)(feng)格(ge),使唐(tang)(tang)(tang)詩徹底擺脫了(le)齊梁頹靡詩風(feng)(feng)的影響和束(shu)縛。陳(chen)子昂(ang)的詩文革(ge)新舉(ju)措(cuo)為唐(tang)(tang)(tang)詩的健康發(fa)展做好了(le)鋪墊(dian),它是唐(tang)(tang)(tang)詩發(fa)展的理(li)論基礎和依據(ju),同時(shi)也是唐(tang)(tang)(tang)詩變(bian)革(ge)的風(feng)(feng)向標。

他提倡(chang)“風(feng)雅”之音,使(shi)(shi)唐詩的(de)創(chuang)作(zuo)風(feng)格貼(tie)近社(she)會(hui)生活(huo)實際,使(shi)(shi)文人在創(chuang)作(zuo)的(de)過程中偏向于(yu)向現實生活(huo)取材,使(shi)(shi)士大(da)夫開始(shi)關注(zhu)社(she)會(hui),關注(zhu)百姓生活(huo)。

陳子(zi)昂的(de)詩(shi)文(wen)革新(xin)主張(zhang)為迷茫的(de)文(wen)人們指(zhi)明了(le)方向,它奠定了(le)唐(tang)代詩(shi)文(wen)的(de)壯(zhuang)(zhuang)闊(kuo)景象,盛唐(tang)文(wen)學(xue)把(ba)陳子(zi)昂的(de)詩(shi)文(wen)革新(xin)主張(zhang)作(zuo)為理論(lun)指(zhi)導,使得盛唐(tang)文(wen)學(xue)詩(shi)風壯(zhuang)(zhuang)闊(kuo)大氣(qi)。陳子(zi)昂批判齊梁詩(shi)風頹(tui)靡(mi),脫離(li)社會實際,作(zuo)品中缺乏社會元素。

經(jing)過陳(chen)子昂(ang)的(de)(de)(de)詩(shi)(shi)文(wen)革新(xin)(xin)之后,盛唐的(de)(de)(de)詩(shi)(shi)文(wen)大多來源于實際(ji)生活(huo),內容充分(fen)表達了作者(zhe)的(de)(de)(de)內心想法,是作者(zhe)真情實感的(de)(de)(de)流露。陳(chen)子昂(ang)的(de)(de)(de)詩(shi)(shi)文(wen)革新(xin)(xin)實踐被當時(shi)的(de)(de)(de)社會所接(jie)受,并(bing)得到(dao)了很高的(de)(de)(de)評(ping)價。

陳子昂的詩(shi)

陳子昂的詩如下:

1、登幽州臺歌

前(qian)不見(jian)古人,后不見(jian)來者。念(nian)天地之悠(you)悠(you),獨愴(chuang)然而(er)涕下!

2、春夜(ye)別友(you)人(ren)二首·其一

銀燭吐青煙(yan),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lu)繞山川。明(ming)月隱高樹,長河沒曉(xiao)天(tian)。悠(you)悠(you)洛陽道,此(ci)會在何年。

3、感遇詩三十(shi)八首·其(qi)二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qing)青(qing)。幽獨(du)空(kong)林色,朱(zhu)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qiu)風(feng)生。歲(sui)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4、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mie),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liu)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yun)中。勿(wu)使燕(yan)然上(shang),惟留漢將功。

5、度荊門望楚

遙遙去(qu)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wu)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今(jin)日狂歌客,誰知入楚(chu)來。

6、燕昭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ling)盡喬木,昭(zhao)王安在哉(zai)。霸圖今已矣(yi),驅(qu)馬復(fu)歸(gui)來。

7、送東萊王(wang)學士(shi)無競

 寶劍千金買,平生未許人。懷君萬里別,持贈結(jie)交(jiao)親。孤松(song)宜晚歲,眾木(mu)愛芳(fang)春。已矣將何道,無令白首新。

8、晚次樂鄉縣

故鄉(xiang)杳(yao)無際,日(ri)暮(mu)且孤征(zheng)。川原迷(mi)舊(jiu)國,道(dao)路入邊城。野戍荒煙斷,深山(shan)古木(mu)平。如何此時恨(hen),噭噭夜(ye)猿鳴。

9、酬暉上(shang)人秋(qiu)夜山亭有贈

皎皎白林秋,微(wei)微(wei)翠山靜。禪居(ju)感(gan)物變,獨坐開軒屏。風泉(quan)夜聲(sheng)雜(za),月露宵光冷(leng)。多謝(xie)忘(wang)機人,塵憂未能(neng)整。

10、題(ti)祀(si)山烽樹贈喬十(shi)二侍(shi)御

漢庭(ting)榮巧宦,云閣薄邊功(gong)。可憐驄馬使,白首為誰雄(xiong)。

陳子昂的簡介(jie)

陳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24歲中進士,得到武則天賞識,歷任麟臺正字、右拾遺等職。

他“感時思報國”,是個有政治抱(bao)負的人,屢次上書(shu)指(zhi)陳時弊,不(bu)避權(quan)貴。陳子昂自知忠諫不(bu)能為時所用,即(ji)于698年毅然辭官回(hui)鄉,武三思隨即(ji)指(zhi)使縣令段簡誣諂他,于是被(bei)捕下獄,憂(you)憤(fen)而逝(shi)。

陳子昂在(zai)詩(shi)歌發(fa)展史上(shang)(shang)(shang)的貢獻,既有理論(lun)上(shang)(shang)(shang)的建(jian)樹,又有創作(zuo)上(shang)(shang)(shang)的成就。他(ta)在(zai) 《修(xiu)竹篇序》 中(zhong),嚴(yan)詞抨擊了統治詩(shi)壇(tan)近五百年(nian)的形式主義詩(shi)風,主張恢復(fu)詩(shi)歌反映現實生活的優良傳統。

還有著(zhu)名的《感遇(yu)詩(shi)》三十(shi)八首,也是陳子昂(ang)的代(dai)表(biao)作,詩(shi)中或(huo)感懷身世,或(huo)諷諫朝政,風(feng)格(ge)高昂(ang)清峻(jun),為歷(li)代(dai)詩(shi)評家所盛贊。這位詩(shi)歌(ge)改革者還寫(xie)過大量散(san)文(wen),突破了駢偶格(ge)局(ju),也為文(wen)體的革新起了先驅作用(yong)。

擴展資料

1、陳子昂存詩(shi)(shi)共(gong) 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gan)遇》詩(shi)(shi)38首,《薊丘覽古贈盧(lu)居士藏用》7首和(he)《登幽州臺歌》。《感(gan)遇》詩(shi)(shi)不是一(yi)時一(yi)地之作,內容頗(po)為豐富,反映了較廣闊(kuo)的社會生活(huo)和(he)復(fu)雜的思想感(gan)情。

2、感嘆自己的抱負無(wu)法(fa)施展(zhan),都從不同角度對時政進行了批判。還有部分詩篇,感嘆禍(huo)福無(wu)常,向往神(shen)仙和隱(yin)逸生活,表現了消極遁世(shi)的苦悶情(qing)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子(zi)昂(ang)

陳子昂的資料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后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唐代初期詩歌,沿襲六朝余習,風格綺靡纖弱,陳子昂挺身而出,力圖扭轉這種傾向。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陳子昂死后,其友人盧藏用為之編次遺文10卷。今存《陳伯玉文集》是經后人重編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間楊澄校刻楊春本《陳伯玉文集》10卷收輯作品比較多,并附錄《新唐書》本傳等有關材料。《四部叢刊》本即據此本影印。《世界文庫》本,曾據明、清各本作過若干校訂。今人徐鵬校點《陳子昂集》,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校以《全唐詩》、《全唐文》、《文苑英華》等書,補入詩文10余篇,成為較完備的本子,后附今人羅庸《陳子昂年譜》。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注》。后附其所編《陳子昂年譜》及“諸家評論”。岑仲勉有《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一文(載《輔仁學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慶云章 感遇詩三十八首 觀荊玉篇 鴛鴦篇 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西還至散關答喬補闕知之 度峽口山贈喬補闕知之王二無競 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 贈趙六貞固二首

答韓使同在邊 征東至淇門答宋十一參軍之問 答洛陽主人 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 酬李參軍崇嗣旅館見贈 酬暉上人夏日林泉 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 送別出塞 登薊丘樓送賈兵曹入都 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

秋園臥病呈暉上人 登澤州城北樓宴 山水粉圖 彩樹歌 春臺引 寒食集畢錄事宅作 登幽州臺歌 喜馬參軍相遇醉歌 度荊門望楚 晚次樂鄉縣

同王員外雨后登開元寺南樓因酬暉上人獨坐山亭有贈 東征答朝臣( 一作達 )相送 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 居延海樹聞鶯同作 題李三書齋 崇嗣 送魏大從軍 送殷大入蜀 落第西還別劉祭酒高明府 落第西還別魏四懔

送客 春夜別友人二首 遂州南江別鄉曲故人 送東萊王學士無競 送梁李二明府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 春晦餞陶七于江南同用風字 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議泰之二使 登薊城西北樓送崔著作融入都 月夜有懷

夏日游暉上人房 春日登金( 一作九 )華觀 群公集畢氏林亭 宴胡楚真禁所 魏氏園林人賦一物得秋亭萱草 晦日宴高氏林亭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上元夜效小庾體 洛城觀●【左酉右甫】應制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禮撫事述懷應制

酬田逸人游巖見尋不遇題隱居里壁 白帝城懷古 峴山懷古 宿空●【左舟右令】峽青樹村浦 宿襄河驛浦 贈嚴倉曹乞推命錄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江上暫別蕭四劉三旋欣接遇 秋日遇荊州府崔兵曹使宴 臥病家園

于長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合州津口別舍弟至東陽峽步趁不及眷然有憶作以示之 萬州曉發放舟乘漲還寄蜀中親朋 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致焉 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同●【上日下文】上人傷壽安傅少府 南山家園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涼獨坐思遠率成十韻 還至張掖古城聞東軍告捷贈韋五虛已 題祀山烽樹贈喬十二侍御

初入峽苦風寄故鄉親友 題田洗馬游巖桔槔 古意題徐令壁(一作題著作令壁) 贈別冀侍御崔司議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見歲時雜詠末句缺一字)

補充:
慶云章

昆侖元氣。
實生慶云。
大人作矣。
五色氤( 一作氛 )氳。
昔在帝媯。
南風既薰。
叢芳爛熳。
郁郁紛紛。
曠矣千祀。
慶云來止。
玉葉金柯。
祚我天子。
非我天子。
慶云誰昌。
非我圣母。
慶云誰光。
慶云光矣。
周道昌矣。
九萬八千。
天授皇年。

感遇詩三十八首

之一
,br> 微月生( 一作出 )西海。
幽陽始代( 一作化 )升。
圓光正( 一作恰 )東滿。
陰魄已朝凝。
太極生天地。
三元更廢興。
至精諒斯在。
三五誰能征。

之二

蘭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
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
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

之三

蒼蒼丁零塞。
今古緬荒途。
亭堠何摧兀。
暴骨無全軀。
黃沙幕南起。
白日隱西隅。
漢甲三十萬。
曾以事兇奴。
但見沙場死。
誰憐塞上( 一作下 )孤。

之四

樂羊為魏將。
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 一作尚 )相薄。
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
乃屬放●【上鹿下兒】翁。
孤獸猶( 一作且 )不忍。
況( 一作矧 )以奉君終。

之五

市人矜巧智。
于道若童蒙。
傾奪相夸侈。
不知身所終。
曷見玄真子。
觀世玉壺中。
●【上穴下目】然遺天地。
乘化入無窮。

之六

吾觀龍變化。
乃知至陽精。
石林何冥密。
幽洞無留行。
古之得仙道。
信與元化并。
玄感非象( 一作蒙 )識。
誰能測沈( 一作淪 )冥。
世人拘目見。
酣酒笑丹經。
昆侖有瑤樹。
安得采其英。

之七

白日每不歸。
青陽時暮矣。
茫茫吾何思。
林臥觀無始。
眾芳委時晦。
●【左是右鳥】●【左訣(去言字偏旁)右鳥】鳴悲耳。
鴻荒古已頹。
誰識巢居子。

之八

吾觀昆侖化。
日月淪洞冥。
精魄相交會。
天壤以羅生。
仲尼推太極。
老聃貴窈冥。
西方金仙子。
崇義乃無明。
空色皆寂滅。
緣業定( 一作亦 )何成。
名教信紛藉。
死生俱未停。

之九

圣人秘元命。
懼世亂其真。
如何嵩公輩。
詼( 一作談 )譎誤時人。
先天誠為美。
階亂禍誰因。
長城備胡寇。
嬴禍發其親。
赤精既迷漢。
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
多言死如麻。

之十

深居觀元化( 一作群動 )。
悱然爭朵頤。
讒說相啖食。
利害紛●【左口右疑】●【左口右疑】。
便便夸毗子。
榮耀更相持。
務光讓天下。
商賈競刀錐。
已矣行采芝。
萬世同一時。

之十一

吾愛鬼谷子。
青溪無垢氛。
囊括經世道。
遺身在白云。
七雄方龍斗。
天下久( 一作亂 )無君。
浮榮不足貴。
遵養晦時文。
舒可( 一作之 )彌宇宙。
卷之不盈分。
豈徒山木壽。
空與麋鹿群。

之十二

呦呦南山鹿。
罹罟以媒和。
招搖青桂樹。
幽蠹亦成科。
世情甘近習。
榮耀紛如何。
怨憎未相復。
親愛生禍羅。
瑤臺傾巧笑。
玉杯殞雙蛾。
誰見枯( 一作孤 )城蘗( 一作樹 )。
青青成斧柯。

之十三

林居病時久。
水木澹孤清。
閑臥觀物化。
悠悠念無生。
青春始萌達。
朱火已滿盈。
徂落方自此。
感嘆何時平。

之十四

臨歧泣世道。
天命良悠悠。
昔日殷王子。
玉馬遂朝周。
寶鼎淪伊谷。
瑤臺成古( 一作故 )丘。
西山傷遺老。
東陵有故侯。

之十五

貴人難得意。
賞愛在須臾。
莫以心如玉。
探他明月珠。
昔稱夭桃子。
今為舂市徒。
鴟●【左號右鳥】悲東國。
麋鹿泣姑蘇。
誰見鴟夷子。
扁舟去五湖。

之十六

圣人去已久。
公道緬良難。
蚩蚩夸毗子。
堯禹以為謾。
驕榮貴工巧。
勢利迭( 一作遞 )相干。
燕王尊樂毅。
分國愿同歡。
魯( 一作仲 )連讓齊爵。
遺組去邯鄲。
伊人信往矣。
感激為誰嘆。

之十七

幽居觀天運。
悠悠念群生。
終古代興沒。
豪圣莫能爭。
三季淪周赧。
七雄滅秦嬴。
復聞赤精子。
提劍入咸京。
炎光既無象。
晉虜復縱橫。
堯禹道已昧。
昏虐勢方行。
豈無當世雄。
天道與胡兵。
咄咄安可言。
時醉而未醒。
仲尼溺東魯。
伯陽遁西溟。
大運自古來。
旅人胡嘆哉。

之十八

逶迤勢已久。
骨鯁道斯窮。
豈無感激者。
時俗頹此風。
灌園何其鄙。
皎皎于陵中。
世道不相容。
喈喈張長公。

之十九

圣人不利己。
憂濟在元元。
黃屋非堯意。
瑤臺安可論。
吾聞西方化。
清凈道彌敦。
奈何窮金玉。
雕刻以為尊。
云構山林盡。
瑤圖珠翠煩。
鬼工尚未可。
人力安能存。
夸愚適增累。
矜智道逾昏。

之二十

玄天幽且默。
群議曷嗤嗤。
圣人教猶在。
世運久陵夷。
一繩將何系。
憂醉不能持。
去去行采芝。
勿為塵所欺。

之廿一

蜻蛉游天地。
與世本無患。
飛飛未能止( 一作去 )。
黃雀來相干。
穰侯富秦寵。
金石比交歡。
出入咸陽里。
諸侯莫敢言。
寧知山東客。
激怒秦王肝。
布衣取丞( 一作卿 )相。
千載為辛酸。

之廿二

微霜知歲晏。
斧柯始青青。
況乃金天夕。
浩露沾群英。
登山望宇宙。
白日已西暝。
云海方蕩□●【左三點水右譎去言字旁】。
孤鱗安得寧。

之廿三

翡翠巢南海。
雄雌珠樹林。
何知美人意。
驕愛比黃金。
殺身炎州里。
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
葳蕤爛錦衾。
豈不在遐遠。
虞羅忽見尋。
多材信為累。
嘆息此珍禽。

之廿四

挈瓶者誰子。
嬌( 一作妖 )服當青春。
三五明月滿。
盈盈不自珍。
高堂委金玉。
微縷懸千鈞。
如何負公鼎。
被●【左上公左下兒右文字偏旁】笑時人。

之廿五

玄蟬號白露。
茲歲已蹉跎。
群物從大化。
孤英將奈何。
瑤臺有青鳥。
遠食玉山禾。
昆侖見玄鳳。
豈復虞云羅。

之廿六

荒哉穆天子。
好與白云期。
宮女多怨曠。
層城閉蛾眉。
日耽瑤池樂。
豈傷桃李時。
青苔空萎絕。
白發生羅帷。

之廿七

朝發宜都渚。
浩然思故鄉。
故鄉不可見。
路隔巫山陽。
巫山彩云沒。
高丘正微茫。
佇立望已久。
涕落( 一作淚 )沾衣裳。
豈茲越鄉感。
憶昔楚襄王。
朝云無處所。
荊國亦淪亡。

之廿八

昔日章華宴。
荊王樂荒淫。
霓旌翠羽蓋。
射兕云夢林。
●【左去右曷】來高唐觀。
悵望云陽岑。
雄圖今何在。
黃雀空哀吟。

之廿九

丁亥歲云暮。
西山事甲兵。
贏糧匝邛道。
荷戟爭羌城。
嚴冬陰風勁。
窮岫泄( 一作油 )云生。
昏●【左日右壹】( 一作黷 )無晝夜。
羽檄復相驚。
拳局競萬仞。
崩危走( 一作遠 )九冥。
籍籍( 一作寂寂 )峰壑里。
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
聞道泰階平。
肉食謀何失。
藜藿緬縱橫。

之三十

可憐( 一作惜) 瑤臺樹。
灼灼佳人姿。
碧華映朱實。
攀折青春時。
豈不盛光寵。
榮君白玉墀。
但恨紅芳歇。
凋傷感所思。

之卅一

●【左去右曷】來豪游子。
勢利禍之門。
如何蘭膏嘆。
感激自生冤。
眾趨明所避。
時棄道猶存。
云淵既已失。
羅網與誰論。
箕山有高節。
湘水有清源。
唯應白鷗鳥。
可為( 一作與 )洗心言。

卅二

索居猶( 一作獨 )幾日。
炎夏忽然衰。
陽彩皆陰翳。
親友盡睽違。
登山望不見。
涕泣久漣●【左三點水右而】。
宿夢( 一作昔 )感顏色。
若與白云期。
馬上( 一作世中 )驕豪子。
驅逐正蚩蚩。
蜀山與楚水。
攜手在何時。

之卅三

金鼎合神( 一作還 )丹。
世人將見欺。
飛飛騎羊子。
胡乃在峨眉。
變化固幽( 一作非 )類。
芳菲能幾時。
疲疴苦淪世。
憂●【病去丙加每】( 一作悔 )日侵淄。
眷然顧幽褐。
白云空涕●【左三點水右夷】。

之卅四

朔風吹海樹。
蕭條邊已秋。
亭上誰家子。
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
結發事遠游。
赤丸殺公吏。
白刃( 一作日 )報私仇。
避仇至海上。
被役此邊州。
故鄉三千里。
遼水復悠悠。
每憤胡兵入。
常為漢國羞。
何知七十戰。
白首未封侯。

之卅五

本為貴公子。
平生實愛才。
感時思報國。
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
北上單于臺。
登山見千里。
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
磨滅成塵埃。

之卅六

浩然坐何慕。
吾蜀有峨眉。
念與楚狂子。
悠悠白云期。
時哉悲不會。
涕泣久漣●【左三點水右而】。
夢登綏山穴。
南采巫山芝。
探元觀群化。
遺世從云螭。
婉孌時永矣。
感悟不見之。

之卅七

朝入云中郡。
北望單于臺。
胡秦何密邇。
沙朔氣雄哉。
藉藉天驕子。
猖狂已復來。
塞垣無名將。
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嘆。
邊人涂草萊。

之卅八

仲尼探元化。
幽鴻順陽和。
大運自盈縮。
春秋遞( 一作迭 )來過。
盲飆忽號怒。
萬物相紛●【釗去金加靡】。
溟海皆震蕩。
孤鳳其如何。

觀荊玉篇

鴟夷雙白玉。
此玉有緇磷。
懸之千金價。
舉世莫知真。
丹青非異色。
輕重有殊倫。
勿信玉工言( 一作勿信工言子)。
徒悲荊國人。

鴛鴦篇

飛飛鴛鴦鳥。
舉翼相蔽虧。
俱來綠潭里。
共向白云涯。
音容相眷戀。
羽翮兩逶迤。
蘋萍戲春渚。
霜霰繞寒池。
浦沙連岸凈。
汀樹拂潭垂。
年年此游玩。
歲歲來追隨。
鳳凰起丹穴。
獨向( 一作棲獨 )梧桐枝。
鴻雁來紫塞。
空憶稻粱肥。
烏啼倦依托。
鶴鳴傷別離。
豈若此雙禽。
飛翻不異林。
刷尾青( 一作清 )江浦。
交頸紫山岑。
文章負奇色。
和鳴多好音。
聞有鴛鴦綺。
復有鴛鴦衾。
持為美人贈。
勖此故交心。

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 并書
龍種( 一作鐘龍 )生南岳。
孤翠郁亭亭。
峰嶺上崇●【上山下卒】。
煙雨下微冥。
夜聞鼯鼠叫。
晝聒泉壑聲。
春風正淡蕩。
白露已清泠。
哀響激金奏。
密色滋玉英。
歲寒霜雪苦。
含彩獨青青。
豈不厭凝洌。
羞比春木榮。
春木有榮歇。
此節無凋零。
始愿與金石。
終古保堅貞。
不意伶倫子。
吹之學鳳鳴。
遂偶云和瑟。
張樂奏天庭。
妙曲方千變。
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
常愿事仙靈。
驅馳翠虬駕。
伊郁紫鸞笙。
結交嬴臺女。
吟弄升天行。
攜手登白日。
遠游戲赤城。
低昂玄鶴舞。
斷續彩云生。
永隨眾仙逝。
三山游玉京。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之一 軒轅臺

北登薊丘望。
求古軒轅臺。
應龍已不見。
牧馬空黃埃。
尚想廣成子
遺跡白云隈。

之二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 一作館 )。
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
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
驅馬復歸來。

之三 樂生

王道已淪昧。
戰國競貪兵。
樂生何感激。
仗義下齊城。
雄圖竟中夭。
遺嘆寄阿衡。

之四 燕太子

秦王日無道。
太子怨亦深。
一聞田光義。
匕首贈千金。
其事雖不立。
千載為傷心。

之五 田光先生

自古皆有死。
徇( 一作循 )義良獨稀。
奈何燕太( 一作丹 )子。
尚使田生疑。
伏劍誠已矣。
感我涕沾衣。

之六 鄒衍

大運淪三代。
天人罕有窺。
鄒子何寥廓。
漫說九瀛垂。
興亡已千載。
今也則無推( 一作為 )。

之七 郭隗(末缺)

逢時獨為貴。
歷代非無才。
隗君亦何幸。
遂起黃金臺。

西還至散關答喬補闕知之

葳蕤蒼梧鳳。
嘹唳白露蟬。
羽翰本非匹。
結交何獨全。
昔君事胡馬。
余得奉戎旃。
攜手向沙塞。
關河緬幽燕。
芳歲幾陽止。
白日屢徂遷。
功業云臺薄。
平生玉佩捐。
嘆此南歸日。
猶聞北戍邊。
代水不可涉。
巴江亦潺●【緩去絲加三點水】。
攬衣度函谷。
銜涕望秦川。
蜀門自茲始。
云山方浩然。

度峽口山贈喬補闕知之王二無競

峽口大漠南。
橫絕界中國。
叢石何( 一作相 )紛糾。
赤( 一作小 )山復翕●【左赤右色】。
遠望多眾容。
逼( 一作迫 )之無異色。
崔●【上山下卒】乍孤斷。
逶迤屢回直。
信關胡馬沖。
亦距漢邊塞。
豈依河山險。
將順休明德。
物壯誠有衰。
勢雄( 一作高 )良易極。
邐迤忽而盡。
泱漭平不息。
之子黃金軀。
如何此荒域。
云臺盛多士。
待君丹墀側。

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

聞君東山意。
宿昔紫芝榮。
滄洲今何在。
華發旅邊城。
還漢功既薄。
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
坐對黃云生。
桂枝芳欲晚。
薏苡謗誰明。
無為空自老。
含嘆負生平。

贈趙六貞固二首

回中峰火入。
塞上追兵起。
此時邊朔寒。
登隴思君子。
東顧望漢京。
南山云霧里。

赤螭媚其彩( 一作形 )。
婉孌蒼梧泉。
昔者瑯琊子。
躬耕亦慨然。
美人豈遐曠。
之子乃前賢。
良辰在何許。
白日屢頹遷。
道心固微密。
神用無留連。
舒可彌宇宙。
攬之不盈拳。
蓬萊( 一作茅,又作蒿)久蕪沒。
金石徒精堅。
良寶委短褐。
閑琴獨蟬娟。

答韓使同在邊

漢家失中策。
胡馬屢南驅。
聞詔安邊使。
曾是故人謨。
廢書悵懷古。
負劍許良圖。
出關歲方晏。
乘障日多虞。
虜入白登道。
烽交紫塞途。
連兵屯北地。
清野備東胡。
邊城方晏閉。
斥堠始昭蘇。
復聞韓長孺。
辛苦事匈奴。
雨雪顏容改。
縱橫才位孤。
空懷老臣策。
未獲趙軍租。
但蒙魏侯重。
不受謗書誣。
當取金人祭。
還歌凱入都。

征東至淇門答宋十一參軍之問

南星中大火。
將子涉清淇。
西林改微月。
征旆空自持。
碧潭去已遠。
瑤華( 一作草 )折遺誰。
若( 一作君 )問遼陽戍。
悠悠( 一作搖搖 )天際旗。

答洛陽主人

平生白云志。
早愛赤松游。
事親恨未立。
從宦此中州。
主人亦何( 一作何發 )問。
旅客非悠悠。
方謁明天子。
清宴奉良籌。
再取連城璧。
三陟平津侯。
不然拂衣去。
歸從海上鷗。
寧隨當代子。
傾側且沈浮。

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

皎皎白林秋。
微微翠山靜。
禪居感物變。
獨坐開軒屏。
風泉夜聲雜( 一作絕 )。
月露宵光冷。
多謝忘機人。
塵憂未能整。

酬李參軍崇嗣旅館見贈

昨夜銀河畔。
星文犯遙( 一作天 )漢。
今朝紫氣新。
物色果逢真。
言從天上落。
乃是地仙人。
白璧疑冤楚。
烏裘似入秦。
摧藏多古意。
歷覽備艱辛。
樂廣云雖睹。
夷吾風未春。
鳳歌空有問。
龍性詎能馴。
寶劍終應出。
驪珠會見珍。
未及馮公老。
何驚孺子貧。
青云儻可致( 一作效 )。
北海憶孫賓。

酬暉上人夏日林泉

聞道白云居。
窈窕青蓮宇。
巖泉萬丈流( 一作流雜樹 )。
樹石( 一作石室 )千年古。
林臥對軒窗。
山陰滿庭戶。
方釋塵事勞。
從君襲蘭杜。

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

曉霽望嵩丘( 一作岳 )。
白云半巖足。
氛氳涵翠微。
宛如嬴( 一作瀛 )臺曲。
故人昔所尚。
幽琴歌斷續。
變化竟無常。
人琴遂兩亡。
白云失處所。
夢想曖容光。
疇昔疑緣業。
儒道兩相妨。
前期許幽報。
迨此尚茫茫。
晤言既已失。
感嘆( 一作恨 )情何一。
始憶攜手期。
云臺與峨眉。
達兼濟天下。
窮獨善其時。
諸君推管樂。
之子慕巢夷。
奈何蒼生望。
卒為黃綬欺。
銘鼎功未立。
山林事亦微。
撫孤一流慟。
懷舊日( 一作且 )暌違。
盧子尚高節。
終南臥松雪。
宋侯逢圣君。
驂馭( 一作御 )游青云。
而我獨蹭蹬。
語默道猶屯。
征戍在遼陽。
蹉跎草再黃。
丹丘恨不及。
白露已蒼蒼。
遠聞山陽賦。
感涕下沾裳。

送別出塞

平生聞高義。
書劍百夫雄。
言登青云去。
非此白頭翁。
胡兵屯塞下。
漢騎屬( 一作入 )云中。
君為白馬將。
腰佩●【左馬右辛】角弓。
單于不敢射。
天子佇深功。
蜀山余方隱。
良會何時同。

登薊丘樓送賈兵曹入都

東山宿昔意。
北征非我心。
孤負平生愿。
感涕下沾襟。
暮登薊樓上。
永望燕山岑。
遼海方漫漫。
胡沙飛且深。
峨眉杳如夢。
仙子曷由尋。
擊劍起嘆息。
白日忽西沈。
聞君洛陽使。
因子寄南音。

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

四十九變化。
一十三死生。
翕忽玄黃里。
驅馳風雨情。
是非紛妄作。
寵辱坐相驚。
至人獨幽鑒( 一作覽 )。
窈窕隨昏明。
咫尺山河道。
軒窗日月庭。
別離焉足問。
悲樂固能并。
我輩何為爾。
棲皇猶未平。
金臺可攀陟。
寶界絕將迎。
戶牖觀天地。
階基上杳冥。
自超三界樂。
安知萬里征。
中國要荒內。
人寰宇宙榮。
弦望如朝夕。
寧嗟蜀道行。

秋園臥病呈暉上人

幽寂曠日遙。
林園轉清密。
疲疴澹無豫。
獨坐泛瑤瑟。
懷挾萬古情。
憂虞百年疾。
綿綿多滯念。
忽忽每如失。
緬想赤松游。
高尋白云( 一作紫庭 )逸。
榮吝始都喪。
幽人遂貞吉。
圖書紛滿床。
山失藹盈室。
宿昔心所尚。
平生自茲畢。
愿言誰見知。
梵筵有同術。
八月高秋晚。
涼風正蕭瑟。

登澤州城北樓宴

平生倦游者。
觀化久無窮。
復來登此國。
臨望與君同。
坐見秦兵壘。
遙聞趙將雄。
武安君何在。
長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
御( 一作銜 )酒舞薰風。
勿使青衿子。
嗟爾白頭翁。

山水粉圖

山圖( 一作仙圖非)之白云兮。
若巫山之高丘。
紛群翠之鴻溶。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
信夫人之好道。
愛云山以幽求。

彩樹歌

嘉錦筵珍樹兮。
錯眾彩之氛氳。
狀瑤臺之微月。
點巫山之朝云。
青春兮不可逢。
況蕙色之增芬。
結芳意而誰賞。
怨絕世之無聞。
紅榮碧艷坐看歇。
素華流年不待君。
故吾思昆侖之琪樹。
厭桃李之繽紛。

春臺引 寒食集畢錄事宅作

感陽春兮生碧草之油油。
懷宇宙以傷遠。
登高臺而寫憂。
遲美人兮不見。
恐青歲之遂( 一作還 )遒。
從畢公以酣飲。
寄林塘而一留。
采芳蓀于北渚。
憶桂樹于南州。
何云木之美麗。
而池館之崇幽。
星臺秀士。
月旦諸子。
嘉青鳥之辰。
迎火龍之始。
挾寶書與瑤瑟。
芳蕙華而蘭靡。
乃掩白蘋。
藉綠芷。
酒既醉。
樂未已。
擊青鐘。
歌淥水。
怨青春之萎絕。
贈瑤臺( 一作華 )之旖旎。
愿一見而道意。
結眾芳之綢繆。
曷余情之蕩漾。
矚青云以增愁。
悵三山之飛鶴。
憶海上之白鷗。
重曰。
群仙去兮青春頹。
歲華歇兮黃鳥哀。
富貴榮樂幾時兮。
朱宮碧堂生青苔。
白云兮歸來。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喜馬參軍相遇醉歌

獨幽默以三月兮。
深林潛居。
時歲忽兮。
孤憤遐吟。
誰知我心。
孺子孺子。
其可與理分。

度荊門望楚

遙遙去巫峽。
望望下章臺。
巴國山川盡。
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夜外。
樹斷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
誰知入楚來。

晚次樂鄉縣

故鄉杳無際。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舊國。
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
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時恨。
嗷嗷夜猿鳴。

同王員外雨后登開元寺南樓因酬暉上人獨坐山亭有贈

鐘梵經行罷。
香林坐入禪。
巖庭交雜樹。
石瀨瀉鳴泉。
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獨玄。
寧知人世里。
疲病得( 一作苦 )攀緣。

東征答朝臣( 一作達 )相送

平生白云意。
疲●【上草頭下爾】愧為雄。
君王謬殊寵。
旌節此從戎。
●【綏去絲加挑手旁】繩當系虜。
單馬豈邀功。
孤劍將何托。
長謠塞上風。

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

古壁仙人畫。
丹青尚有文。
獨舞紛如雪。
孤飛暖似雪。
自矜彩色重。
寧憶故池群。
江海聯翩翼。
長鳴誰復聞。

居延海樹聞鶯同作

邊池無芳樹。
鶯聲忽聽新。
間關如有意。
愁絕若懷人。
明妃失漢寵。
蔡女沒胡塵。
坐聞應落淚。
況憶故園春。

題李三書齋 崇嗣

灼灼青春仲。
悠悠白日升。
聲容何足恃。
榮吝坐相矜。
愿與金庭會。
將待玉書征。
還丹應有術。
煙駕共君乘。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
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虎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漢將功( 一作獨有漢臣功)。

送殷大入蜀

禺( 一作蜀 )山金碧路。
此地饒英靈。
送君一為別。
凄斷故鄉情。
片( 一作夏 )云生極浦。
斜日隱離亭。
坐看征騎沒。
惟見遠山青。

落第西還別劉祭酒高明府

別館分周國。
歸驂入漢京。
地連函谷塞。
川接廣陽城。
望迥樓臺出。
途遙煙霧生。
莫言長落羽。
貧賤一交情。

落第西還別魏四懔

轉蓬方不定。
落羽自驚弦。
山水一為別。
歡娛復幾年。
離亭暗風雨。
征路入云煙。
還因北山逕( 一作返 )。
歸守東陂田。

送客

故人洞庭去。
楊柳春風生。
相送河洲晚。
蒼茫別思盈。
白蘋已堪把。
綠芷復含榮。
江南多桂樹。
歸客贈生平。

春夜別友人二首

銀燭吐青煙。
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
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
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 一作去 )。
此會在何年。

紫塞白云斷。
青春明月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renwu/44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wu)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wei)能(neng)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權異議的(de),請(qing)聯系管理員,我們會(hui)立(li)即處理,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zi)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de),若有(you)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le)您(nin)的(de)合法權益,請(qing)立(li)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們會(hui)第(di)一時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tong)時向您(nin)表(biao)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shang)一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