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碩夫。渤海蓨(河北(bei)景縣)人。元和十年(nian)(815)舉進士(shi)。唐(tang)文(wen)宗大和年(nian)間任右拾(shi)遺(yi)。唐(tang)武宗會昌初年(nian)以左司員外郎(lang)、知制(zhi)誥召(zhao)為翰林(lin)學士(shi),拜(bai)中書(shu)(shu)舍(she)人,遷御史(shi)中丞。唐(tang)宣(xuan)宗即(ji)位(wei),歷禮部、吏部侍郎(lang),封(feng)渤海縣男(nan)。拜(bai)平盧、興元節度使(shi),為左散騎常侍。大中十一年(nian)(857)拜(bai)太(tai)常卿,出(chu)任淄青(qing)節度使(shi),卒于尚書(shu)(shu)右仆射任上。封(feng)敖(ao)“屬辭贍敏,不為奇澀(se),語切(qie)而理勝”(《新(xin)唐(tang)書(shu)(shu)》卷177)。以文(wen)才為李(li)(li)德(de)裕(yu)所器(qi)重,故屢次得(de)(de)到(dao)薦拔羑(you)。武宗時,草詔慰(wei)問邊地受傷將(jiang)士(shi),有句“傷居爾體,痛在朕躬”,貼切(qie)形象,深得(de)(de)武宗賞(shang)識。李(li)(li)德(de)裕(yu)為太(tai)尉(wei)時所作制(zhi)誥文(wen)件(jian),都由(you)封(feng)敖(ao)代筆為之。《新(xin)唐(tang)書(shu)(shu)·藝文(wen)志》著(zhu)錄《封(feng)敖(ao)翰稿》8卷,今無傳本。《全(quan)(quan)唐(tang)詩》卷479存其詩2首,《全(quan)(quan)唐(tang)文(wen)》卷728存其文(wen)26篇,《唐(tang)文(wen)拾(shi)遺(yi)》卷29存其文(wen)2篇。
伏羲時有夔龍氏,封為鬼侯,都于豐沮玉門,因豐沮與封巨同音通用,豐沮玉門即是“封巨玉門”。夔龍氏因為是“鬼侯”,故而豐山又稱“鬼山”,至今重慶市豐都仍稱“鬼城”,源于此典。夔龍氏每逢干旱之年,即率群鬼(巫),立于巫山(四川奉節)之上,跳舞祭天,祈求天雨降甘露,以滋嘉禾。因而百姓認為夔龍氏會呼風喚雨,故而此地古名曰:“夔州”。夔龍氏降甘露有利于耕種,所以諸侯又稱夔龍氏為“耕父”。《山海經?中山經》證曰:“豐山……神耕父處之。”夔龍氏跳舞祭天,必須精通音律,因此,他被認為是音律的始創者,伏羲氏任命他為“樂正”。夔龍氏還是鼓樂的發明者,其鼓如雷,所以有“雷神”之譽。《山海經?大荒東經》釋曰:“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鼓橛,以雷獸之鼓,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夔龍氏死,黃帝將豐沮玉門封給其師封鉅。《世本》曰:“封氏,炎帝之后,封鉅為帝師,胙土名氏。” 封鉅因馴化野豬,所以其部以豬為圖騰。《方言》曰:“豬……關東西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因而世皆稱其部為“封豕”或“封豨”。封鉅在天是“奎星”。《史記?天宮》曰:“奎曰:封豕”。因其狀如大豕,因而諸侯又呼其為“大封”。封鉅在黃帝時接掌樂正,主管桑林之祭,其因反對唐堯取代帝摯之位而被誅殺。《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曰:“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斬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于是天下廣狹險易,皆有道理。”
黃帝時還有位封氏,因其屬于犬人瓜種,諸侯稱其為“封狐”,稱其國為“犬封國”。《山海經?海內北經》曰:“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古史有“黃帝命封胡為丞”。因胡與狐二字古時同音通用,所以封胡,即是指封狐,在黃帝朝中任丞相,貴為輔臣。
唐虞時代,因封豨被誅,樂正之位空出,虞舜為得到夔龍氏家族的支持,則將樂正之位賜還給了夔龍氏后裔后夔。據《史記》記載:“舜曰:以夔為典樂……。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后夔繼掌桑林之祭祀,因樂正為八伯之一,故諸侯稱其為“封伯”。后夔娶有仍氏美女玄妻生子曰:“伯封”。《左傳》記載曰:“有仍氏生女,后夔娶之,實生伯封”。后夔逝,夏后氏啟準伯封襲樂正之位。夏后氏啟崩,其子太康即立,有窮氏羿欲篡夏政,將太康困于外,使其不能歸國,因而太康病死于陽夏;其弟仲康即位后,得到伯封的支持,因而遭到羿的仇視,為此起兵征討封國,伯封戰敗被羿射殺。有窮氏羿將伯封的肉烹了送給帝仲康吃,并用伯封祭天,以此威脅帝位。羿貪圖后夔的遺孀玄妻之美色,將其搶回后宮,威逼成親,有窮氏羿之妻嫦娥嫉惡夫之所為,乃棄之飛月,嫦娥奔月的故事出于此典。玄妻為給兒子伯封報仇,忍辱負重,暗中串通宰相寒浞,又請來伯封的同族逢蒙相助,乘有窮氏羿不備將其殺死,并效法有窮氏羿之法,將有窮氏羿烹了,將其肉送給羿的兒子吃,達到報仇血恨的目的。
有窮氏羿死后,寒浞登上天子之位,夏少康在岳父虞侯的支助下從寒浞手中奪回了夏朝江山,夏少康念伯封為夏舍身取義之功,封伯封之子于封邱,統領封人,承繼祖業。因部落酋長曰:“父”,所以諸侯稱其為:“封父”,而其國則曰“封父國”。封父國歷夏商兩朝,至周代失國,封姓因而四遷,所居之地曰:封禺之山、封水、封陵、封川、封山、封淵、封樂等。鄭莊公因在封人聚居地建城,所以起名曰:“啟封”,前244年秦始皇滅魏國,置“啟封縣”,漢景帝元年,避劉啟名諱,改稱“開封縣”。封父的子孫自失國后,有一支遷入齊國,世為齊國大夫,遂居渤海,因而封氏郡望為“渤海郡”;另有一支融入西南卷夷大牛種中,后漢時,封離率大牛種十余萬眾反叛,被益州刺史張喬破之,封離乞降;還有一支封姓融入盧水胡,魏黃初二年(221年)盧水胡封賞率眾反叛,曹真討之,斬首五萬余級;還有一支封姓出于后魏賁氏,其后改為封氏,《北史》中記載的封員、封肅就是賁氏的后人。
河北景縣,古稱“渤海修縣”,封姓因為齊國大夫,世居于此,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東漢有侍中封岌,其六世孫封釋為晉侍中;北魏封述官居殿中尚書;北齊封子儈為七兵部尚書;五朝高官封隆之,兩次為吏部尚書,四次當侍中,一次當尚書左仆射。在北魏統治時期,景縣封姓有30余人位居尚書、刺史;因封姓助高歡有功,北齊時,景縣封姓位尊當朝。景縣封姓在唐時出了宰相封倫和戶部尚書封敖。封姓在歷史上名人輩出,有豫章太守封祈;北齊有宰相封予繪;唐有宰相封德彝、唐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等,宋代封姓被列為第200位門閥。
參考資料:《話說封姓》原稿 作者:湯錦程
歷史名人
封衡: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后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余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孚:字處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將軍。父放,慕容?之世吏部尚書。孚幼而聰敏和裕,有士君子之稱。寶僭位,累遷吏部尚書。及蘭汗之篡,南奔辟閭渾,渾表為渤海太守。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為慶,喜于得卿也。”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崇重,謙虛博納,甚有大臣之體。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舊章,軌憲日頹,殘虐滋甚,孚屢盡匡救,超不能納也。后臨軒謂孚曰:“朕于百王可方誰?”孚對曰:“桀紂之主。”超大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為改容。司空鞠仲失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其亢厲,宜應還謝。”孚曰:“行年七十,墓木已拱,惟求死所耳。”竟不謝。以超三年死于家,時年七十一。文筆多傳于世。
封肅:后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后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知大政方略,歷事五帝,官歷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封延伯:字仲璉,南齊東海郡人,頗有學問與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風度。官至梁郡太守。
封家姨:即風神。據唐代人段成氏《酉陽雜俎》記載,一個名叫崔之徽的人,在家夜坐,見來了幾個美女,其中一個叫封家姨。不一會都走開了,只留下一紅衣少女,求崔之徽立一桿紅色大旗。立旗那天,東風刮地,只有花園中鮮花不動。他才明白封姨便是風神。
封德彝:名倫,渤海郡人。最初在遂朝任內史舍人,被重臣楊素所器重,常跟他議論天下事。一日,楊素摸著他的床說:“封郎終居此坐。”便把從女(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至尚書右仆射。
封(feng)子(zi)(zi)繪(hui)(hui):武成帝(di)時都官(guan)尚書。冀州人(ren),祖父(fu)、父(fu)親世代(dai)為冀州刺史,很得人(ren)心,就派(pai)他(ta)乘驛馬到(dao)了信都。封(feng)子(zi)(zi)繪(hui)(hui)到(dao)信都之后,一(yi)邊巡視城池(chi),一(yi)邊對城中(zhong)吏(li)民曉(xiao)諭避禍趨福的道理。官(guan)吏(li)和(he)民眾相繼跑出來投降。城里有(you)什么動靜,都有(you)人(ren)報告,大事(shi)小事(shi)全都知道。歸彥登城大呼云:“孝昭皇帝(di)初崩,六軍百萬,悉在臣(chen)手(shou),投身(shen)向鄴(ye),奉迎(ying)陛下。當時不(bu)反(fan),今日豈反(fan)邪(xie)!正恨高元(yuan)海、畢義云、高乾和(he)誑(kuang)惑圣上,疾(ji)忌忠良,但為殺此三人(ren),即臨城自刎。”既而城破,單騎北走,至(zhi)交(jiao)津,獲之,鎖送鄴(ye)。乙(yi)未,載(zai)以露車,銜木(mu)面(mian)縛,劉桃枝臨之以刃,擊鼓(gu)隨(sui)之,并其(qi)子(zi)(zi)孫(sun)十五人(ren)皆棄市。命封(feng)子(zi)(zi)繪(hui)(hui)行冀州事(shi)。
1. 李白關于九華山的詩句
李白關于九華山的詩句 1.李白描寫九華山的經典詩句
1. 《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
2. 《九華山白衣》
澗水潺潺聲不絕,溪壟茫茫野花發。
自去自來人不知,歸時唯對空山月。
3.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
青陽縣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征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游,略而不書。事絕古老之口,復缺名賢之紀,雖靈仙往復,而賦詠罕聞。予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于夏侯回之堂,開檐岸幘,坐眺松雪,因與二三子聯句,傳之將來。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高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韋權輿
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李白
4. 《秀華亭》
遙望九華峰,誠然是九華。
蒼顏耐風雪,奇態燦云霞。
曜日凝成錦,凌霄增壁崖。
何當余蔭照,天造洞仙家。
5. 《地藏菩薩贊》
本心若虛空,清凈無一物。
焚蕩淫怒癡,圓寂了見佛。
五彩圖圣像,悟真非妄傳。
掃雪萬病盡,爽然清涼天。
贊此功德海,永為曠代宣。
2.關于九華山的詩句有哪些
1.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唐代: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2. 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
唐代:李白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
3. 旅中送人歸九華
唐代:許棠
分與仙山背,多年負翠微。無因隨鹿去,只是送人歸。
頂木晴摩日,根嵐曉潤衣。會于猿鳥外,相對掩高扉。
4. 代書問費征君九華亭
唐代:蕭建
見說九華峰上寺,日宮猶在下方開。
其中幽境客難到,請為詩中圖畫來。
5. 望九華山
唐代:盧嗣立
九華深翠落軒楹,迥眺澄江氣象明。不遇陰霾孤岫隱,
正當寒日眾峰呈。坐觀風雪銷煩思,惜別煙嵐駐曉行。
得路歸山期早訣,夜來潛已告精誠。
3.有關九華山的詩句
九華山下共追游。朝來多爽氣,都向筆端收。——《臨江仙·難老一杯春酒美》韓淲
九華山,九華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間。——《九華山歌》劉禹錫
三年未到九華山,終日披圖一室間。——《題西隱寺》封敖
又聞九華山,山頂連青冥。——《發蕙風館遇陰不見九華山有作》孟遲
憶聞九華山,尚在童稚年。——《題九華山》譚銖
卻是九華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邊。——《別池陽所居》羅隱
青溪煙雨九華山,亂后應同夢寐間。——《送人歸湘中兼寄舊知》羅隱
應向謝公樓上望,九華山色在西南。——《寄尉遲侍御》李昭象
必許酬恩酬未晚,且須容到九華山。——《恩門致書遠及山居因獻之》杜荀鶴
九華山色真堪愛,留得高僧爾許年。——《醉書僧壁》杜荀鶴
九華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贈杜荀鶴》王希羽
九華山側雙峰下,還許儂家半席無。——《口號十首呈程殿撰》陳造
九華山色梅根渡,半日風帆即秋浦。——《送項平甫倅池陽》姜夔
百尺樓高瞻故國,九華山色倚晴眸。——《蕭相樓》王鞏
洗印先經三峽寺,觀風遍踏九華山。——《送韓希道移漕江東》周必大
照潭遙望九華山,弓馬蕭蕭日暮還。——《送賈元英之照潭》錢惟善
4.有關九華山的詩詞
《九華山》
扁舟重過九青蓮,極目空明思浩然。
可是畫工煩刻畫,只因山骨偶枝駢。
風高迥認龍騰海,云散初疑劍插天。
剩采太湖嵌孔石,南窗排列佇飛仙。
年代:唐 作者: 郭夔
《九華山》
巖翠凌云出迥然,岧峣萬丈倚秋天。暮風飄送當軒色,
曉霧斜飛入檻煙。簾卷倚屏雙影聚,鏡開朱戶九條懸。
畫圖何必家家有,自有畫圖來目前。
年代:宋 作者: 曹清
《登九華山》
浮生江路水茫茫,彭澤原非令故鄉。
為訪子明尋玉澗,也因太白宿云房。
詩摩古壁搜遺韻,井煉丹砂辨舊方。
從此欲歸情復結,擬移亭舍筑山傍。
年代:明 作者: 吳兆
《晚登九華山》
望江亭望晚江晴,颯颯秋兼風水聲。
寺隔數峰猶未到,禪燈幾點翠微明。
5.贊美九華山的詩句
1、《過池陽,舟中望九華山》宋·楊萬里 役役催行邁,忽忽過此春。
杯翻五湖月,箏掃九華云。不是風煙好,何緣。
2、《晚登九華山》明·吳兆 望江亭望晚江晴,颯颯秋兼風水聲。寺隔數峰猶未到,禪燈幾點翠微明。
3、《池口舟中見九華山》明·周湞 貞履無素期,勞生意恒窘。
誰云戒戎路,曾是返初隱。水宿淹長晷,山行。
4、《九華山下夜泊》明·王守仁 維舟谷口傍煙霏,共說前岡石徑微。竹杖穿云尋寺去,藤匡采藥帶花歸。
5、《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二首》宋·王安石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
盤根雖巨壯,其末乃修纖。去縣尚百里,側身。
6、《滕學士九華山書堂》宋·梅堯臣 處山方畏遠,雖慕結深廬。要與云峰近,寧將野客疏。
澗苗未入俎,林鳥。7、《登九華山化城峰》宋·周必大 攀蘿度險捷猱猿,石角鉤衣屨盡穿。
莫訝遠尋金地藏,也曾徐步玉階前。
8、《望九華山》唐·柴夔 九華如劍插云霓,青靄連空望欲迷。北截吳門疑地盡,南連楚界覺天低。
9、《望九華山》唐·林滋 茲山突出何怪奇,上有萬狀無凡姿。
大者嶙峋若奔兕,小者□嵬如嬰兒。
10、《依韻答人九華山圖》宋·張詠 生憶眠云處,當檐列翠屏。有時聊極目,盡日坐忘形。
去此心惟苦,懸圖。11、《題九華山》唐·譚銖 憶聞九華山,尚在童稚年。
浮沉任名路,窺仰會無緣。罷職池陽時,復遭。
12、《望九華山》唐·盧嗣立 九華深翠落軒楹,迥眺澄江氣象明。不遇陰霾孤岫隱,正當寒日眾峰呈。
13、《九華山》唐·郭夔 巖翠凌云出迥然,岧峣萬丈倚秋天。
暮風飄送當軒色,曉霧斜飛入檻煙。
14、《九華山謠》唐·王季文 九華崢嶸占南陸,蓮花擢本山半腹。翠屏橫截萬里天,瀑水落深千丈玉。
15、《九華山費征君所居》唐·羅隱 草堂何處試徘徊,見說遺蹤向此開。
蟾桂自歸三徑后,鶴書曾降九天來。
16、《舟中望九華山》·李中 排空蒼翠異,輟棹看崔嵬。一面雨初歇,九峰云正開。
當時思水。17、《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唐·李白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李白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高霽。
18、《和王季文題九華山》唐·神穎 眾岳雄分野,九華鎮南朝。彩筆凝空遠,崔嵬寄青霄。
龍潭古仙府,靈藥。19、《九華山天臺峰新晴曉望》宋·吳潛 一蓮峰簇萬花紅,百里春陰滌曉風。
九十蓮華一齊笑,天臺人立寶光中。
20、《過九華山》宋·蘇轍 南遷私自喜,看盡江南山。孤舟少僮仆,此志還復難。
局促守破窗,聯翩。21、《登九華山》宋·曹清 浮生江路水茫茫,彭澤原非令故鄉。
為訪子明尋玉澗,也因太白宿云房。
22、《九華山》宋·丁謂 宿月鷗鳧立淺沙,落花蘆荻露人家。天寒夜靜長無物,一片清江浸九華。
23、《舟上望九華山》宋·董嗣杲 雪殘半積陽山磯,大江云涌濤頭飛。
九峰不受夕暉掩,杜牧一亭空翠微。
24、《九華山》宋·孔武仲 扁舟重過九青蓮,極目空明思浩然。可是畫工煩刻畫,只因山骨偶枝駢。
25、《九華山》宋·潘閬 將齊華岳猶多六,若并巫山又欠三。
好是雨余江上望,白云堆里潑濃藍。
26、《壺中九華山并引》宋·蘇軾 清溪電轉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
27、《題九華山用太白聯句韻》宋·喻良能 千古池陽郡,九峰應最華。
明珠絢晨露,麗綺粲晴霞。嶺頭過子晉,巖腹。
28、《九華山》宋·袁甫 天河秀出九芙蓉,白也詩詞信是工。我欲依然名九子,人情山意兩融融。
6.李白的《九華山》誰知道啊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天寶至乾元年間曾三次游九華山。
他第一次經池州從秋浦到了九華山,與隱居在那里的詩人高霽等同游,寫下了《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并序》。經過細細觀賞,在他心目中此山好似出水蓮花,他在序中說: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華。
按圖征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游,略而不書。
事絕古老之口,復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往復,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
在聯句中開頭就寫道:“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九華山的這一美名就由此而來。
后來,他再次游九華山,又寫了《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中有云:“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他為欣賞九華山的景色和尋仙訪道,在這里留下了不少遺跡、逸聞和詩篇。那著名的李白書堂”,就在九華街化城寺與龍女泉之間,李白曾在這里建草堂隱居,附近有“太白井”、“太白洗硯池”,還有他栽植的兩棵銀杏樹。
他寫的《秀華亭》等詩描寫他游山觀感。不久前發現,無相寺墻壁上一塊碑刻中有《唐李白宿無相寺五言古風》詩一首詩云:“頭陀懸萬仞,遠眺望華峰。
聊借金沙水,洗開九芙蓉。煙嵐隨遍覽,踏屐走雙龍。
明日登高去,山僧孰與從?禪床今暫歇,枕月臥青松。更盡聞呼鳥,恍來報曉鐘。”
李白當年游九華山時,曾在這座無相寺住過,這首佚詩的發現是彌足珍貴的,從中可以見出這位詩仙游山時的體驗。他還寫了《地藏菩薩贊》,詩中敬佩地藏菩薩普渡眾生的大愿,又表現了對金喬覺的懷念。
李白(bai)是為九華山(shan)定名(ming)的人(ren),也(ye)是第一個以詩歌贊(zan)賞九華山(shan)的人(ren),使(shi)九華山(shan)之(zhi)名(ming)不脛而(er)走(zou)。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lishirenwu/4303.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保護(hu)作者版(ban)權,注(zhu)重分享(xiang),被刊用文(wen)(wen)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chu)(chu)處(chu),未(wei)能(neng)及(ji)時與(yu)作者取得(de)聯(lian)(lian)系(xi),或有版(ban)權異議(yi)的,請聯(lian)(lian)系(xi)管理員,我(wo)們(men)會(hui)(hui)立即(ji)處(chu)理,本站部分文(wen)(wen)字與(yu)圖片(pian)資源來(lai)自于網絡(luo),轉載是出(chu)(chu)于傳(chuan)遞(di)更(geng)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ai)源標注(zhu)錯(cuo)誤(wu)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ji)通知我(wo)們(men)(管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wo)們(men)會(hui)(hui)第一時間(jian)予以刪(shan)除(chu),并(bing)同時向您表示歉意(yi),謝謝!
上一篇: 房琯
下一篇: 范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