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 >> 歷史人物

慧凈

佚名 2023-06-05 21:09:59

慧凈

【慧凈】(578~?)唐代(dai)僧。真定(河北)人,俗(su)姓(xing)房(fang)。十(shi)(shi)(shi)四歲出(chu)家,研習大(da)(da)智度論(lun)(lun)及(ji)其(qi)(qi)余經(jing)(jing)(jing)部。未久,從志念習學雜(za)阿毗曇(tan)心論(lun)(lun)、大(da)(da)毗婆沙論(lun)(lun)等(deng)。博通經(jing)(jing)(jing)論(lun)(lun),有辯(bian)才,能(neng)詩(shi)文。貞觀二年(nian)(nian)(628),師(shi)參與(yu)譯(yi)經(jing)(jing)(jing),筆(bi)受大(da)(da)莊嚴(yan)論(lun)(lun),并撰疏(shu)三十(shi)(shi)(shi)卷(juan)。由(you)是(shi)名聲大(da)(da)揚,房(fang)玄(xuan)齡等(deng)稱師(shi)為東方菩薩。貞觀十(shi)(shi)(shi)年(nian)(nian),于京(jing)師(shi)紀國寺(si)開講席,王公士夫(fu)云集。十(shi)(shi)(shi)三年(nian)(nian),太宗集諸宦臣(chen)及(ji)三教學士于弘文殿,請師(shi)開講法華(hua)經(jing)(jing)(jing),時(shi)有道(dao)士蔡晃,好(hao)論(lun)(lun)獨高(gao),帝(di)乃下令遣(qian)與(yu)抗(kang)論(lun)(lun),師(shi)遂展無(wu)礙辯(bian)才,大(da)(da)挫道(dao)門(men)之銳。佛(fo)法能(neng)盛(sheng)于唐,慧凈之功不可(ke)沒(mei)。后(hou)任普光寺(si)住持,常以妙(miao)音導示群生。十(shi)(shi)(shi)九(jiu)年(nian)(nian),玄(xuan)奘從西域返唐,敕師(shi)參與(yu)譯(yi)經(jing)(jing)(jing),師(shi)以病未赴(fu),時(shi)年(nian)(nian)六(liu)十(shi)(shi)(shi)八。其(qi)(qi)后(hou),事跡不詳(xiang)。著有盂蘭盆(pen)經(jing)(jing)(jing)疏(shu)、彌(mi)勒成佛(fo)經(jing)(jing)(jing)疏(shu)、雜(za)心論(lun)(lun)疏(shu)、俱舍論(lun)(lun)疏(shu)、詩(shi)英華(hua)、金剛(gang)般(ban)若經(jing)(jing)(jing)注疏(shu)、仁王般(ban)若出(chu)要(yao)贊等(deng)十(shi)(shi)(shi)余種。[續高(gao)僧傳卷(juan)三、佛(fo)祖統紀卷(juan)三十(shi)(shi)(shi)九(jiu)]

慧凈法師:念佛怎么(me)念

慧凈法師:念佛方法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愿故。──善導大師

  稱名乃是彌陀的本愿,所以祖師一談到彌陀的本愿都說“稱名念佛”,因為有這些教理、經證、祖傳,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不做其他的念佛,只做“稱名念佛”。
  “稱名念佛”當然是有相念佛,有聲音、符號、文字;一般感覺好像其他的三種念佛境界比較高,稱名念佛境界比較低,其實不是比較低,而是“極平常又最高深,極高深又最平常”,這一句名號使得上、中、下三根能普被、利鈍能全收。
  如何成為一個念佛生活化的人呢?要以念佛為生命的重心,也就是念佛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念佛;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那要怎么養成這樣的習慣呢?一句話十個字──“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一個真正一心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他的心是很懇切的,他歸命的心是怎樣的呢?是全身心投靠在阿彌陀佛之上,他把他的身心、性命都歸投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的人就是個念佛人,他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他是一體的,是機法一體不離的,這樣才是個念佛人。
  以我們來講,我們“念念不舍”;以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攝取不舍”。就像一個即將沉沒大海的人,忽然被救上了船,這時候他一定不可能離開這一條船,船也不會離開他一樣。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一個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惡觀深的話,自然會依靠阿彌陀佛,對這句佛號會不念而自念。
  寂靜的法喜是從教理上而來,也是從念佛上而來。
  “念念不舍”有“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兩種意義。
  從“法德不斷”來講,我們既然歸順彌陀的本愿,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救度我們,我們都修不起、行不來,只有地獄這一條路;能夠讓我們離開地獄之火的燃燒,現生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成佛的法門,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自己,就會常常去念佛,因為后退無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藝,在這里也無用武之地,前面僅有的一條路,就是念佛法門,所以不必猶豫、不必顧慮,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來好像有很多錢,一檢查起來這張是假鈔,那張也是假鈔,通通是假鈔,就只有這一張才是真鈔,那自自然然就會使用這張真鈔──只有阿彌陀佛能夠救我們,所以你自自然然就會去稱念這句名號。生死心越懇切,念佛就會轉趨殷重,這是“法德不斷”。
  因為我們眾生都是好逸惡勞,常會懈怠,有時間不大想要念佛,都會想來看看報紙雜志、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或者是打打電話跟親友閑聊,或者到哪里逛逛。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策勵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說:“倦念佛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開無邊悟。”這樣想就會很慚愧地來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個鐘頭,那么四個鐘頭能夠念多少佛號?百分之八十就好,就來規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號;如果不規定自己,這四個鐘頭就會不知不覺地就晃過去了,這就是“機相策勵”。
  “機相策勵”是指自己對自己的鞭策,既然如此,那么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還是他力呢?仍然完全是他力。因為曉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來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來回向的,是曉得念佛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正定之業”,是以那種心情去念,所以“機相策勵”本身不是自力。
  念佛當中如果能夠一句一句沒有粗的雜念,就會體得安詳、寂靜的心境,這樣,逐漸氣質就會改變;如果念佛時妄想雜念還很多,可以依照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來念佛,三三四也好,五五也好,一口氣念下去也好,這樣當然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妄想雜念,可是比較細。尤其早晨剛睡醒時,心比較平和、穩定、寂靜,可利用早晨的時間采十念記數靜坐念佛,久而久之,就能體會到詳和寂靜之境。
  要怎么樣讓念佛而妄想雜念少呢?
  第一、“虔誠恭敬”。這句彌陀名號是活靈活現的,它不是白紙黑字,不是一般的聲音,它是所謂的名體一如,它跟阿彌陀佛的本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們的身體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頭腦會思考、有手腳會行動,那阿彌陀佛他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他具足大慈悲、大智慧,這一些的功能在哪里?在這句名號里面。所以在這句名號中有阿彌陀佛的眼睛,有阿彌陀佛的耳朵,有阿彌陀佛的心肝,有阿彌陀佛的頭腦,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所以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我們就用一種誠懇、恭敬、感恩的心來念。
  只要誠懇的話心就會比較專,像我們的孩子如果生重病,或者突然發生嚴重的車禍,我們去求神或者是求菩薩都會很虔誠,在那很虔誠當中根本不會想東想西,同理,我們今天也應是以這樣的心情來念佛。
  阿彌陀佛他本身是佛,所以應該虔誠恭敬,阿彌陀佛他救了我們的生死輪回,我們本來在這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頭出頭沒,沒有出離之緣,常常被地獄之火所燃燒,可說苦不堪言,今天被阿彌陀佛救度起來,所以我們念佛就會很虔誠恭敬,感恩戴德,所以虔誠就比較不會有妄想雜念。
  第二、“攝心諦聽”。就是心專注,心專注的話,也比較不會有妄想雜念,就會比較集中。再來就是用耳朵聽,不管你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也都用耳朵聽,也就是所謂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樣一個循環。因為專注在自己念佛的聲音,自然旁邊的聲音,誰來誰去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為自己的心有一個對象,而且是專注這個對象,這個叫做“攝心諦聽”。
  第三、“十念記數”。十念記數就是不管我們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都是十念記數,十句為一個單位,就是我們念第一句,曉得第一句,念第二句,曉得第二句,念第三句,曉得第三句,一直到第十句,這樣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念到了第十句又回過頭來從第一句記起,這叫十念記數。那一下子要十念清楚不容易,那也可以三、三、四,三句,三句,再四句,加起來就十句了,這個就是十念記數。十念記數聽也在里面,攝心也在里面,無形中就虔誠恭敬。十念記數如果清清楚楚就比較少雜念,雜念還是有,比較沒那么多、那么粗,因為如果雜念多、雜念粗,十念就記不清楚,就不曉得已經念到第幾句了,所以不管我們是固定多少數目的念佛,或是固定多少時間的念佛,我們都用十念記數來念佛。
  稱名到底是怎么稱?要稱到什么標準?其實就是“念念不舍”,時刻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掛在心中、掛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行住坐臥念念不舍”,行住坐臥念念不舍就包括“時處諸緣”。
  念佛是不管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的。有空的時候,來念佛會念佛,是屬于專念,專心念佛不做其他事情。而雖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是動腦筋的,也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這是散心念佛。所以,不是專念就是散念,不是散念就是專念。
  念佛有專的念,有散的念,專的念就是這個時候有個空擋,沒有做其他事情,可以專心一意,可以念半個鐘頭,一個鐘頭,三個鐘頭,或者是念個五千、一萬,這個是專的念佛;那散的念佛,是因為有在工作,眼耳有在面對聲色,所以不是專,雖然不是專,可是不妨礙我們念佛,我們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動嘴巴也可以念佛。這樣的話,行住坐臥,時處諸緣,二六時中沒有不可以念佛的。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恒常都結合在一起,因為彌陀憶念眾生,眾生憶念彌陀,彌陀跟眾生,眾生跟彌陀,一體不相離開。
  平常念佛,以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走路的時候,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睡覺的時候,就只要念阿彌陀佛四字即可,或是病痛纏身,無法念六字佛號時,也只念阿彌陀佛四字,或是只念二字,一字皆可;如果到了臨終之時,都沒辦法念出佛號時,只要知道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度,這樣也可以。因為念六字是阿彌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彌陀佛本身。所以念六字也好,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也好,全都是阿彌陀佛本身,只不過六字是比較完整的。
  六字有特別的涵義,表示我們眾生與阿彌陀佛是一體不二,佛凡一體,機法一體,而且也表示阿彌陀佛將功德回向給我們,我們則隨順阿彌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動,相互呼應,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沒有這樣的涵義。所以,平時就以念六字為主;但是,并不是非念六字不可,若在某個因緣下無法完整地稱念六字名號時,就改念四字、二字、一字,這樣全都可以。因為我們現在還健康,可以稱念六字名號時,當然就以稱念六字名號為主。
  雖然念四字比較簡略,但有些人因為不明了以上說的道理,往往流于自力而不自知。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時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為了攝心,希望能克期取證,這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沒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他只不過是藉這樣來降伏自心,這樣也是可以的。
  所以,怎么樣的稱念都可以,端看他是否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彌陀佛?是否有依循第十八愿?這個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了解這個道理,有這個信心的時候,再怎么樣的念佛都是正確的,而且平常就會以念六字名號為主。
  平常以稱名念佛為主,睡覺時只要在心中默念佛號就可以;或者生病、體力較虛弱的時候,若無法張開嘴巴念,那就在心中思惟憶念;甚至臨終的時候,嘴巴都僵硬了,只剩下意識,那就用意識去思惟憶念;或者是這個人從來都沒有學佛念佛,到了臨終善知識才去關懷,告訴他“只要念佛就能往生”,這個時候他嘴巴幾乎都已經硬了,口業的功能沒有了,只剩下意業,而且快斷氣了,他連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時間也沒有,就只這么一剎那的系念,他就斷氣了,也照樣往生。這就是經文所講的“聞已思惟,系念不亂”。
  所以,稱(cheng)名念佛跟短(duan)暫的憶念,以及意業的默念,是有長短(duan)的關系。也就是說,包含(han)平生、臨終(zhong),這其實(shi)也就是第十(shi)八愿所講的“乃至十(shi)念”的“乃至”。

慧凈上(shang)人:以法(fa)為(wei)鏡看(kan)——眾生(sheng)相

經典就像一面鏡子,我們以這面鏡子來照照自己,我們到了鏡子面前,就能看出我們干不干凈、端不端整。面對佛法,以佛法來對照自己的三業行為,就能夠顯示出自己是善是惡,根器是高是低,是會修行還是不會修行,將來會到哪里去,接受什么果報。

? ? (1)曇鸞大師自白

曇鸞大師是一個老實修行的人,他以佛法的鏡子來照自己,所得的結論是(在他的《贊阿彌陀佛偈》里面自白的一首偈):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回轉;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三途。

曇鸞大師說,他從無始以來就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所以說“我從無始循三界”。

“為虛妄輪所回轉”:三界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本身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而我們居然不知道它是虛妄的,把虛妄當作真實,一直在輪回,永無休止,一直到今天。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三途”:“一念一時”,也就是心心念念。心心念念都在造業。當然,業有善業跟惡業,可是曇鸞大師說他的業,足夠被綁在六道里面,被堵在三惡道之中。

曇鸞大師自認為是一個造罪造業的凡夫,念念所造的不是善業,反而是能夠讓他停留在三惡道之業。

本來釋迦牟尼佛說六道是苦海,六道的輪回像大海一樣,廣無邊深無底。我們在六道里面,偶爾生而為人,在大海里面探出頭來呼吸幾口空氣,之后又沉沒下去了,所謂“頭出頭沒”。我們眾生都是在六道里面“頭出頭沒”,連曇鸞大師都自認為他是在六道里面頭出頭沒,而且往往都是滯留在三惡道比較多,更何況我們!

若無彌陀,永無出期:

若論曇鸞大師,在南北朝的時候,梁武帝都要向他的方向頂禮,尊稱他為“鸞菩薩”;北魏皇帝,又尊稱他為“神鸞”,這樣的人,還自認為是罪惡眾生,何況我們呢?

以此而言,我們可說是沒有出離六道的能力和機緣,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的第十八愿的話,我們就永遠在六道中輪回,永無出期了。

(2)《凈度菩薩經》論:眾生相

眾生起心動念都是怎樣的行為呢?在《凈度菩薩經》里說: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之所為,皆是三途業。

每個人在一天當中,念頭有多少呢?有八億四千,這個“八億四千”不是具體數目,是一種表法,也就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念頭。這些念頭,念念之所為,卻不是能夠讓我們生而為人,或是上生天堂,更不是讓我們脫離六道輪回,反而都是在造三途業,都是在造地獄、餓鬼、畜生之業。這想起來是很恐懼的,我們心心念念居然結果是這樣。

? ? 誠如《地藏經》所說: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也就是說,起心動念、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業,都是罪。

又說: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這個世界最高的山是須彌山,而我們的罪業比須彌山還高;最深的是大海,而我們的罪業比大海還深。我們的罪業能夠障礙我們超凡入圣,障礙我們脫離輪回。

像這樣的眾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愿的話,我們就永遠只能在三界六道輪轉了。

? (3)三界相狀

這個“三界”,曇鸞大師如何來形容呢?

曇鸞大師說:

三界是虛假相、污染相、顛倒相、破壞相、輪轉相、無窮相。

也就是說,三界眾生,他的因、他的果都是虛假,不是真實的;都是污染,不是清凈的;都是顛倒,不是正知正見的;都是破壞,念念都在無常轉變,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是一直在輪轉,不是地獄,就是餓鬼,不是餓鬼,就是畜生,一直在輪轉,無有窮盡。這樣想起來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的。

又說:

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

? 三界就好像很廣大的屋子,而這屋子卻是沒有一點點光明,是非常黑暗的,等于是說我們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說:

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

永遠(yuan)睡(shui)在大夢(meng)當中(zhong),不曉得(de)出(chu)離(li),所以(yi)輪(lun)轉在三界里(li)面。如果沒有遇(yu)到佛法,或是(shi)遇(yu)到佛法而(er)沒遇(yu)到彌(mi)陀的救度,就永遠(yuan)在黑暗的三界里(li)面,在大夢(meng)的六道里(li)面,不能脫離(li)了。

慧凈上人:什么是真實功(gong)德和不實功(gong)德

我們凈土宗的另一位祖師曇鸞大師,他主要的著作是《往生論注》,里面就有說到善事功德有二種,一種是真實的善事功德,一種是非真實的善事功德,那一段法語是在我們編的《往生論注要義》第29頁: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

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

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凈業起,

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凈相,

是法不顛倒,不虛偽,

名為“真實功德”。

云何不顛倒?

依法性,順二諦故;

云何不虛偽?

攝眾生,入畢竟凈故。

簡單解釋就是: 不實的功德,也就是不是真正的善 ,曇鸞大師說一是從有漏心生,二是不順法性。

什么叫作“從有漏心生”呢?什么叫“有漏”?有貪嗔癡,有無明,就是有漏。

我們凡夫誰沒有貪嗔癡?誰沒有無明?因此,我們所行的善、所累積的功德,所證悟的,如果沒有降伏見惑,沒有斷除思惑,都是有漏的,都是不順法性的。

“不順法性”就是法性是不生不滅的,不假造作的,既然有漏、有貪嗔癡,一切修行都是有造作的,不是自然的法性,所以不順法性。那么這一種現象,是什么現象呢?曇鸞大師說是“人天諸善、人天果報”的現象。也就是說,人間的人,天上的天人,過去世所累積的五戒十善或者是禪定,以及現在所得到的人間的人身,或者天界的天身。天界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無色界天境界最高,他的壽命八萬四千大劫。不管他當初所累積的因,以及現在所獲得的果,都是顛倒的,因為他不順法性,都是虛偽的,因為他有漏,曇鸞大師說“是故名不實功德”,就不是真正的善。

真實的功德是什么呢?曇鸞大師說是從菩薩清凈的智慧所生的,這就是指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建設的極樂世界,以及為我們所完成的彌陀名號。 曇鸞大師在這里說“依法性入清凈相”,也就是說隨順不生不滅的、涅槃的、無為的法性,而進入絕對清凈的境界。所以極樂世界也好, 阿彌陀佛本身也好,乃至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也好,這一切境界都不是顛倒、不是虛偽的,所以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叫做“真實功德”,能夠使十方眾生往生極樂而入畢竟清凈的境界。

從這兩段法語可以看出,所謂的“善”,就是有漏的善以及無漏的善,有漏就是有為的善,就是有造作;無漏的就是無為的,無造作。有造作不順法性,無造作就是隨順法性,它之所以不順法性,因為有貪嗔癡;它之所以隨順法性,是因為沒有貪嗔癡。 有為、有漏、有貪嗔癡,就是顛倒的、虛偽的、不實的功德、不實的善; 無為、無漏、無貪嗔癡、畢竟清凈的,就是彌陀名號, 所以彌陀名號的本身,才是真正的善、真實的功德。 就法來講,也就是救度眾生的法體來講,有一句名相叫做 “名號獨運” ,就機來講,也就是往生的法體,有一句名相叫做 “稱名獨達” ,所以念佛勝過所有的善,能夠使念佛的眾生,當生所謂“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剛剛講一切眾生所修的行,都是有漏的,因為他有煩惱。那只要念佛,愿生極樂世界,即使煩惱沒有斷除,當生已經獲得涅槃分了。

慧凈上人(ren)講于凈宗書院彌陀共修會第37課

慧凈法師的謙(qian)己(ji)敬人

許多人心中渴仰著能當面拜見上人,但真正遇到上人,又幾乎人人當面錯過。因為我們的上人太謙虛了,太普通、太一般、太沒有一般所謂大法師的架子了。
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到上人,上人的第一句話是:「呵,見面不如聞名啦!」上人是我們最為景仰的善知識,我們是上人的弟子。上人當著我們的面做這樣謙虛的表白,真讓我們一時不知所措,無言以對。
一次,蓮友請上人講經開示,直到要開講了,上人才發現沒穿大褂,便臨時借了一件穿上。
即使是自己的剃度弟子,上人也從不直呼其名,而是稱為某某法師,一律以法友、同參相待。
誰能想到,當一位二十出頭的青年比丘專程來拜見上人向上人頂禮時,上人立即伏地回禮呢?這位我所認識的青年比丘,即使是向我頂禮,我也最多只是攙扶一下呀!親眼目睹上人的頂禮,猶如重雷擊中了我內心的驕慢,簡直站立不住,慚愧得無地自容。
一般人欲向對方頂禮,總會先在心中衡量對方的年齡、身份、戒臘、名聲、學問、道德、修持、化導等等,若確實勝過自己,才甘下屈;若認為彼此相當,即不肯自屈;若更以為勝過對方,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應該來向我頂禮。假如對方不禮,心中便不高興,以為對方高慢。上人心中完全沒有這一些,所以上人的所作所為往往有出乎常情的超越,令人瞠目結舌。 臺灣經濟發達,生活富裕,地域狹小,交通便利;島內乘車,時間短,車上都非常干凈。所以臺灣游客來大陸,往往對行、住、游諸多方面感到不便而有微詞。這很好理解,譬如城里生活慣了,乍到鄉下,一定感到萬事不如意。人之常情,貪圖享受,能高不能低。
上人的心時刻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當中,純凈安和,順法而行;如水入堤,不漫不支,直入大海;絲毫也不介意外在環境的變化。
一次在南京轉車,五個小時的車程,無法買到臥鋪,連座位票都沒有;只好硬著頭皮請上人和我一道去擠車。這是一趟廉價慢車,經濟條件不好的打工族、農民多乘此車。一上車,更是頭大,滿車是人,滿地是果皮垃圾,行李擠滿過道。時當夏天,煙熏、汗臭,悶熱難當,難受得讓人想立即逃下來。我實在找不到一塊自己覺得好一點的地方讓上人站,深感愧疚,便偷偷看上人一眼。只見上人一直在念佛,面色怡悅,悠然自得。那樣子好像在清凈無人的佛堂,獨自享受著念佛的法喜。
我心安了一點,邊念佛邊左顧右盼地看有沒有誰要下站,以便找個位子讓上人坐下。上人看出我的心思,緩緩地輕聲說道:「不必了!」
又說:「我們學佛的人,都說要發菩提心,可是到這個時候,自己站累了,便東張西望地看有誰下車,以便自己好坐下去,菩提心就忘記了。」
上人絲毫沒有責怪的意思。在這些常人注意不到的細微地方,上人有著敏銳的觀察而嚴格要求自己,開悟后學。
這「火車上的菩提心」的公案,是上人為我上的生動的一課。末法濁惡眾生,大話雖好說,小事尚難做;真修實踐之士,必能時時警覺,知我一行也修不成而發慚愧,唯以念佛,得生極樂。 上人作事一絲不茍,有條不紊,整嚴而合于法度。字跡工工整整,秀美流暢;一切對象收放有序。
古人限于紙張金貴,印刷困難,往往排版很滿,又無詳細標點,現代人讀起來頗費力。
上人(ren)(ren)所編著作,皆詳(xiang)細標(biao)點、分(fen)段,重要部分(fen)以黑體標(biao)出,或詳(xiang)加(jia)眉(mei)注、邊注、科(ke)判(pan)、圖表;并(bing)作序文,提(ti)綱(gang)勾要地梳理(li)全著,點明(ming)宗(zong)義。一切務(wu)求盡(jin)善盡(jin)美(mei)。凡一切教理(li)疏導、文字校對、版式設計工(gong)作,極費心力,皆上人(ren)(ren)一人(ren)(ren)完成。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lishirenwu/4146.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保(bao)護(hu)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wen)章因無(wu)法核實真實出(chu)處,未能(neng)及時(shi)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權異議的(de)(de),請聯系管(guan)理員,我(wo)們(men)會立(li)即(ji)處理,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目的(de)(de),若(ruo)有(you)來源標注錯(cuo)誤或侵犯了您的(de)(de)合(he)法權益,請立(li)即(ji)通知我(wo)們(men)(管(guan)理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間(jian)予以(yi)刪除(chu),并同(tong)時(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