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圍魏救趙的故事發生后,一晃13年過去了。魏國這次伙同趙國去攻打韓國,韓國頻頻向齊國告急求援。齊威王又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令他們前去救韓。
田忌有了“圍魏救趙”的經驗,胸有成竹,準備把計策再用一次,上千輛兵車馳出齊國國境時,田忌要指揮齊軍急速直指魏都大梁,孫臏卻讓田忌叫大軍早早安營扎塞。
田忌問:“軍師,兵貴神速,怎么可以早早休息?”
孫臏說:“現在魏國剛剛向韓國發動進攻,如果我們急忙出兵相助,實際上就是我們代替韓國承受魏軍最初的打擊,不是我們指揮調度韓軍,反而是聽任韓軍的指揮調度,所以說馬上去奔襲魏都大梁是不合適的。只有當魏韓這兩虎爭斗一番以后,我們再發兵襲擊大梁,攻擊疲憊不堪的魏軍,挽救危難之中的韓國,這樣對我們才更有利。”于是齊軍在路上磨蹭了一個多月,才向大梁發起攻擊。
魏王見齊軍打來,急忙命令龐涓從韓國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為上將軍,與龐涓合兵10萬,抵抗齊軍。孫臏知道龐涓的部隊將到,向田忌獻上“減灶誘敵”的妙計。
當魏齊兩軍剛剛遭遇,還沒交鋒,孫臏就下令部隊撤退。龐涓追到齊軍駐地,只見地上滿是挖掘煮飯用的灶頭,連忙叫士兵去清點,根據灶頭的個數龐涓估計齊軍有10萬之眾。齊軍一連三天急急退卻,龐涓仍派人去數灶,第二天發現齊軍留下的灶頭數目,只夠5 萬人煮飯了;第三天,減少到只夠3 萬人煮飯了。龐涓得意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怕死,進入我國境內才三天,兵士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拋下步兵輜重,只帶輕裝健兒,晝夜兼程,緊緊追趕齊軍。
這一天,齊軍退到馬陵道(今山東莘縣境內)。孫臏見這里路狹道窄,兩旁又多險阻,很適宜設兵埋伏,計算龐涓的行程,估計他將在黃昏時可以趕到這里,就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樹木堵塞去路,又選了一棵大樹,將那大樹面對路的樹干,砍去一大塊皮,讓它露出一大片光滑潔白的樹身,然后在上面寫上一行黑字。接著,孫臏命令一萬名弓箭手夾道埋伏,對他們說:“等到魏軍來到,大樹底下有人點火,就萬箭齊發。”
天剛黑,龐涓真的領兵追到馬陵道。在士兵們搬攔路的樹木時,有人發現路旁大樹上的字,忙向龐涓報告。龐涓叫士兵點燃火把一看,上面寫著“龐涓死于此樹下”幾個大字,不由得大驚。此時,齊軍伏兵對準火光處萬弩齊發,箭如雨下,魏軍死傷無數,龐涓也身中幾箭,倒在血泊之中。他自知中計,絕難脫身,只得拔劍自殺。齊軍乘勝追擊,俘虜了魏太子申,徹底打敗了魏軍。
公元前342年,魏國以強欺弱,妄圖稱霸,發兵攻打韓國。當時,韓國是個弱小國家,敵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宣王聽了韓國的求救后,便立即派大將軍田忌、孫臏二人率領大軍去救韓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孫臏想出一條妙計,他率領的大軍,沒有去韓國助戰,而是直接攻打魏國。
魏國攻打韓國的軍隊,由大將龐涓帶領,已打進韓國,龐涓立足未穩,就接到國王的急令,要他立即帶兵回國,抵抗田忌和孫臏。龐涓便迅速調轉頭,又日夜兼程趕回魏國。
龐涓趕回后,偵察了一下齊軍的軍情,發現齊軍已在魏國邊境上安營扎寨,占了很大一片土地,到處是齊軍的做飯爐灶,一數之下,足夠10萬士兵吃飯,龐涓嚇得直打哆嗦,不敢輕舉妄動。
孫臏得知龐涓率領的人馬從韓國趕回,又刺探過齊軍的軍情,便故意后退。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軍扎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只能供5萬人馬吃飯了。
第三天,齊軍又后退,龐涓再追趕,他們追到齊軍扎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只可供3萬人馬吃飯了。龐涓這才松了口氣,十分欣喜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不敢與我交戰。我10萬魏軍才趕回三天,齊軍倒逃跑大半。”
龐涓麻痹輕敵,只帶領一支精兵,連夜追擊齊軍。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時,天色漸漸黑下來了。
孫臏根據龐涓的追趕速度,判定魏軍在天黑之后進入馬陵。于是,將弓弩手數萬人埋伏在馬陵道兩旁,隨時殲滅魏軍。
龐涓的軍隊追到馬陵道上,忽然,前面士兵報告說:“大將軍,前面山道都給樹干擋住了!”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路兩旁的大樹全被砍倒了,橫七豎八地堆在路上,路邊只留下一棵大樹沒有砍,不過樹皮已被剝光,上面隱約寫著一行字,龐涓連忙叫兵士點火,趁著火光,只見那白白的樹干上寫的是:“龐涓死于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知道上了當,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齊軍一齊向魏軍放箭,一時間萬箭齊射,殺聲震天,魏軍被全部殲滅。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巧計,他故意天天減灶來使龐涓麻痹輕敵,引誘魏軍追趕,又設下埋伏圈,只待大樹下火光一亮,就開始反擊。龐涓走投無路,拔出劍來自刎了。
減灶之計
【注音】jiǎn zào zhī jì
【解釋】在戰爭中隱瞞自己軍隊的實力來麻痹敵人。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于軍事
【結構】偏正式
【年代】古代
【押韻詞】高情遠意、毫不在意、相沿成例、親如兄弟、頂天立地、荊天棘地、殷天動地、將本求利、友于兄弟、蔚成風氣
成語出處
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韓國受到魏國的攻擊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魏軍主帥龐涓急忙撤軍救援。孫臏得知師兄龐涓撤軍,就建議田忌采用減灶計來麻痹魏軍。龐涓狂妄自大而輕敵,進入孫臏的包圍圈被逼自殺。
成語示例
戰爭策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孫臏巧用減灶之計,終將自己的仇人龐涓引入葬身之地。
1. 孫臏減灶滅龐涓縮寫成一篇短文,短文怎么寫 最簡辦法: 把史記里這部分用現代文抄一遍,分分鐘搞定。
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我來翻譯一下,全手打,望采納:
魏國和趙國一起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和龐涓)帶兵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魏國將軍龐涓聽到消息,急忙從韓國撤軍返回大梁,齊軍已經趕到魏軍前面去了。孫臏對田忌說:“三晉(原來的晉國分裂為韓魏趙三國)國家素來勇猛,看不起齊國軍隊,我們應佯裝怯戰,善于打仗的統帥應該因勢利導。兵法講,100里外拼命趕來的上將也要吃敗仗,50里外趕來的部隊到不了一半。我們假裝齊軍進入魏國時有十萬個灶坑,第二天就減少為五萬個,再一天減少為三萬個。(假裝兵士怯戰逃跑)”龐涓帶兵追了三天,大喜,說:“我就知道齊軍膽怯,進入魏國境內三天,逃兵已經過半了。”于是龐涓甩掉步兵,帶領輕裝騎兵加倍速度追擊齊軍。孫臏計算魏軍的追擊速度,傍晚應該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路旁多是復雜難行的環境,適合埋設伏兵,于是在路旁砍掉大樹皮,上寫“龐涓死于此樹下”。然后讓善射兵士埋伏在側,約定好“傍晚看到火光就一起(向發光處)射箭”。傍晚龐涓果然到了樹下,看到白色的字,點著火去看。沒看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注定失敗,終于自刎而亡,遺言“順便幫你小子(孫臏)成就功名”。
2. 孫臏減灶滅龐涓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342年,魏國以強欺弱,妄圖稱霸,發兵攻打韓國。
當時,韓國是個弱小國家,敵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宣王聽了韓國的求救后,便立即派大將軍田忌、孫臏二人率領大軍去救韓國。
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孫臏想出一條妙計,他率領的大軍,沒有去韓國助戰,而是直接攻打魏國。 魏國攻打韓國的軍隊,由大將龐涓帶領,已打進韓國,龐涓立足未穩,就接到國王的急令,要他立即帶兵回國,抵抗田忌和孫臏。
龐涓便迅速調轉頭,又日夜兼程趕回魏國。 龐涓趕回后,偵察了一下齊軍的軍情,發現齊軍已在魏國邊境上安營扎寨,占了很大一片土地,到處是齊軍的做飯爐灶,一數之下,足夠10萬士兵吃飯,龐涓嚇得直打哆嗦,不敢輕舉妄動。
孫臏得知龐涓率領的人馬從韓國趕回,又刺探過齊軍的軍情,便故意后退。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軍扎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只能供5萬人馬吃飯了。
第三天,齊軍又后退,龐涓再追趕,他們追到齊軍扎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只可供3萬人馬吃飯了。龐涓這才松了口氣,十分欣喜地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不敢與我交戰。
我10萬魏軍才趕回3天,齊軍倒逃跑大半。” 龐涓麻痹輕敵,只帶領一支精兵,連夜追擊齊軍。
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時,天色漸漸黑下來了。 孫臏根據龐涓的追趕速度,判定魏軍在天黑之后進入馬陵。
于是,將弓弩手數萬人埋伏在馬陵道兩旁,隨時殲滅魏軍。 龐涓的軍隊追到馬陵道上,忽然,前面士兵報告說:“大將軍,前面山道都給樹干擋住了!”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路兩旁的大樹全砍倒了,橫七豎八地堆在路上,路邊只留下一棵大樹沒有砍,不過樹皮已剝光,上面隱約寫著一行字,龐涓連忙叫兵士點火,趁著火光,只見那白白的樹干上寫的是:“龐涓死于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知道上了當,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齊軍一齊向魏軍放箭,一時間萬箭齊射,殺聲震天,魏軍被全部殲滅。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巧計,他故意天天減灶來使龐涓麻痹輕敵,引誘魏軍追趕,又設下埋伏圈,只待大樹下火光一亮,就開始反擊。
龐涓走投無路,拔出劍來自刎了。
3. 孫臏用[增兵減灶]的計策打敗龐涓,這是驕敵誘敵使其上當之妙策;而 桂陵之戰,孫臏大挫龐涓的氣焰。
此戰過后,大約是孫臏忠厚過人,念及同門之情從而不記舊惡,或者是他藝高人膽大,加上大約在龐涓被釋回魏不久,在齊國的權利斗爭中,田忌有一次成了犧牲品,孫臏也隨之離開了軍界。龐涓聞之,氣焰徒增,率魏軍東征西討,打得四鄰損師喪地,惶惶不可終日。
無巧不成書,這時齊威王死了,兒子齊宣王繼位,又請回了孫臏,而龐涓并不知此,親率大軍攻打韓國,韓軍抵擋不住,遂想齊國求救。 是否發兵救援,齊國將相意見不一,就在將相紛紛紜紜的時候,孫臏卻在一邊哈哈大笑,眾問其故。
他不慌不忙地說:如果馬上去救韓,魏軍氣勢正盛,那就等于帶韓受敵;如果不救,那就等于因韓資敵,讓魏國做大,現在的善策莫不如暗中答應韓國的請求,以固其心,使其堅決抵抗。另一方面暫緩出兵,待其精疲力盡,我們再出兵,這樣會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進軍魏國的途中,孫臏分析了戰前的形勢,他認為論士兵的素質齊國不如魏國,魏兵素來輕視齊兵。我們就利用這一點大作文章,正所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最終擊敗他們。
就這樣,齊軍與魏軍一接觸,齊軍就回撤。龐涓心有余悸,不敢窮追,只在后面遠遠地跟著,頭天,龐涓發現齊軍宿營過的地方有十萬灶,第二天,發現齊軍遺下的野炊灶只剩下五萬了,第三天居然變成了三萬。
由此,龐涓認定齊軍逃亡嚴重,已經潰不成軍了。 龐涓氣焰大漲,遂丟下輜重和步兵,率輕騎二萬,晝夜兼程,務必報桂陵之仇。
就這樣,中了孫臏的埋伏,最后全軍覆沒,自己羞憤自刎。 諸葛亮之前用兵甚少弄險,才導致司馬懿步步生疑招招中計。
諸葛亮真的 有這么厲害嗎?還是司馬懿不會帶軍打仗?我暫且不說,我們就回憶一下諸葛亮大唱空城戲。當時,諸葛亮窮兵少將,被困城中,又得不到外面地救援,真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生死存亡之際。
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只見城門大開,里面有幾個老百姓在打掃街頭,城中行人全無真是異常安靜,而高高的城樓上,只見諸葛亮彈琴自樂,而且神情又是那么的安然好象什么都沒有看見一樣。 讀到這里,我不禁產生了三個疑問。
第一個是,既然城里那么安靜,司馬懿為什么不派一兩個人去打探打探。就算有埋伏,也是犧牲一兩個人而已;第二個是,既然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距離應該不會很遠吧,司馬懿為什么不讓一兩個神射手一箭把他射下來,他一死蜀國不就完了嗎?第三個是,就算你們有埋伏,既然敢埋伏在城里,我就派兵圍你個三個月的四個月的,不把你餓死也得讓你棄械投降。
諸葛亮被小人在阿斗面前進讒,阿斗一氣之下下令正在前沿陣地打仗的諸葛亮班師回朝,諸葛亮知道是被小人陷害,但又不得不遵命。他知道,如果一下全軍后撤,必遭司馬懿地追擊,所以來一個減兵增灶的計策一批一批的退走。
這一招,果然司馬懿起疑不敢趕追。 讀到這里我也有好多的疑惑,如果我是司馬懿我會怎么做呢?當時諸葛亮正是打仗順利的時候,他為什么突然后撤呢?難道發生了什么大事情?對,一定是,既然是班師回朝,我應該率大軍追擊啊?難道他有埋伏嗎?就算他有埋伏,為什么他要增灶以此向我暴露出來呢?難道他別有用心?要是我是諸葛亮,我會把設計的埋伏暴露出來嗎?不會,設計埋伏目的是為了讓別人去鉆。
難道他增灶是為了阻止我去追擊他,讓我害怕嗎? 由此以來,答案不言而喻。諸葛亮不會那么神,他是人,是人總應該出錯的啊。
在三國里面,他是無計不成無攻不勝,別人聞之而膽寒的神人。果如其然嗎?根據可靠資料所示,諸葛亮并沒有那么神,而是小說把他神人話了。
其實在歷史上,他只能算得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算不上軍事家。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diangu/156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慎到的連環三計
下一篇: 孫臏圍魏救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