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豬苓(ling)(ling)(ling)湯方(fang)劑組成】2 【豬苓(ling)(ling)(ling)湯用法】3 【豬苓(ling)(ling)(ling)湯方(fang)歌(ge)】4 【豬苓(ling)(ling)(ling)湯方(fang)解】5 【仲景論述解析(xi)】6 【豬苓(ling)(ling)(ling)湯臨證(zheng)思考(kao)】7 【豬苓(ling)(ling)(ling)湯醫案】
【豬苓(ling)(ling)湯方(fang)劑組成】豬苓(ling)(ling)、茯苓(ling)(ling)、澤瀉、滑石、阿(a)膠各(ge)10克。
【豬(zhu)苓(ling)湯(tang)用法】先(xian)以水(shui)煮四(si)味(wei),湯(tang)成(cheng)去滓,內阿膠烊消,溫(wen)服。
【豬苓(ling)湯方歌】豬苓(ling)湯用豬茯苓(ling),澤瀉(xie)滑(hua)石阿膠并,小便不(bu)利兼(jian)煩渴,利水養(yang)陰熱(re)亦平。
【豬苓(ling)湯方解(jie)】豬苓(ling)為一寒性(xing)有力的(de)利尿藥(yao),而(er)有消炎解(jie)渴作用,與茯苓(ling)、澤瀉、滑石為伍,協力利尿,復(fu)用阿膠(jiao)止血潤燥(zao),故治小(xiao)便(bian)不利、或淋(lin)瀝、或出血而(er)渴欲飲水者。
【仲景論述(shu)解析(xi)】《傷(shang)寒論》第223條:陽明病,脈浮(fu)(fu)而(er)緊,咽(yan)燥(zao),口苦,腹(fu)滿而(er)喘(chuan),發熱(re)汗出,不惡寒反惡熱(re),身重。若(ruo)(ruo)發汗則(ze)躁,心憒憒反譫(zhan)語(yu);若(ruo)(ruo)加(jia)溫針,必怵惕(ti)煩躁不得眠(mian);若(ruo)(ruo)下之(zhi),則(ze)胃中(zhong)空虛,客氣動膈,心中(zhong)懊憹。舌上苔(tai)者(zhe),梔子(zi)豉湯主(zhu)(zhu)之(zhi);若(ruo)(ruo)渴欲(yu)飲水、口干舌燥(zao)者(zhe),白虎加(jia)人(ren)參湯主(zhu)(zhu)之(zhi);若(ruo)(ruo)脈浮(fu)(fu)、發熱(re)、渴欲(yu)飲水、小(xiao)便不利(li)者(zhe),豬苓湯主(zhu)(zhu)之(zhi)。
解析:見白虎加人參湯(tang)方證。
《傷寒論》第224條(tiao):陽明病,汗出多而渴(ke)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xiao)便故也。
解析(xi):陽(yang)明病(bing),由于汗出多,胃中(zhong)燥而渴(ke)者,為白虎(hu)加人(ren)參湯(tang)證,則萬不可(ke)與豬苓湯(tang),因為豬苓湯(tang)利小便更(geng)使(shi)胃中(zhong)燥,而渴(ke)當更(geng)甚。
《傷(shang)寒論》第319條(tiao):少陰(yin)病,下利(li)六(liu)七日,咳而嘔(ou)、渴,心煩、不得眠者,豬(zhu)苓湯主之。
解(jie)析:少陰病(bing),往(wang)往(wang)傳里(li)為嘔(ou)(ou)吐下利的太(tai)(tai)陰病(bing),不(bu)過本方為寒(han)(han)性利尿藥治陽熱證(zheng),不(bu)治陰寒(han)(han)證(zheng),此(ci)所(suo)以冒之(zhi)(zhi)以少陰病(bing)者(zhe),不(bu)外證(zheng)候有似少陰、太(tai)(tai)陰的并病(bing),示人以鑒(jian)別之(zhi)(zhi)意。小便不(bu)利,水谷不(bu)別,故(gu)下利。濕熱上犯故(gu)咳(ke)而嘔(ou)(ou)渴。心煩不(bu)得眠,也是濕熱上犯所(suo)致,豬苓湯利尿解(jie)熱,故(gu)主之(zhi)(zhi)。
【豬苓湯臨證思(si)考】本方利飲(yin)解熱,故用于泌(mi)尿系炎癥多效。加大(da)量(liang)薏(yi)苡仁治前列腺炎、腎盂腎炎、膀胱炎、淋疾、泌(mi)尿系感染等均(jun)有驗。痛甚者(zhe)可加甘(gan)草,灼熱甚者(zhe)可更加少量(liang)大(da)黃(huang)。
【辨證要(yao)點】小(xiao)便不利、或淋痛尿血(xue)而(er)渴(ke)欲飲水者。
【豬苓湯(tang)醫案】韓(han)某,女性(xing),31 歲,病歷號5157,1965年1月25日初(chu)診。尿(niao)(niao)急、尿(niao)(niao)痛(tong)4個多(duo)月,13年前曾(ceng)診斷為急性(xing)膀胱炎,治愈后有輕(qing)微尿(niao)(niao)痛(tong)、腰(yao)痛(tong),未徹(che)底治愈。1964年11月又(you)急性(xing)發作(zuo),尿(niao)(niao)頻尿(niao)(niao)急,日達(da)50余次,夜達(da)30余次,尿(niao)(niao)時痛(tong)如(ru)(ru)刀割,有血絲血塊,尿(niao)(niao)道灼熱(re)(re),腰(yao)痛(tong)腹(fu)脹,經服(fu)中西(xi)藥不效,曾(ceng)用益(yi)腎降火及(ji)補中益(yi)氣等法也不效,近癥:仍尿(niao)(niao)頻,日10余次,尿(niao)(niao)痛(tong)熱(re)(re)如(ru)(ru)刀割,左腰(yao)痛(tong)引及(ji)下肢亦(yi)疼,時頭暈,心(xin)悸,少腹(fu)里急,口(kou)干(gan)渴甚,脈(mo)細數,苔白(bai)舌紅(hong)。證屬(shu)濕(shi)熱(re)(re)瘀(yu)阻,治以(yi)利濕(shi)化瘀(yu),與豬苓湯(tang)加減:
豬苓(ling)10克(ke)(ke),茯苓(ling)皮10克(ke)(ke),澤瀉10克(ke)(ke),生苡仁45克(ke)(ke),滑石15克(ke)(ke),阿(a)膠珠10克(ke)(ke),大(da)黃3克(ke)(ke)。
結果:上藥服三劑,尿(niao)色變清(qing),尿(niao)道痛已,腰痛亦減未盡除(chu),尿(niao)頻減,脈仍(reng)細數,仍(reng)服上方,同時間服腎著湯,2月17日復診時,已無不適,吃東西也增加一倍。
本段(duan)摘自(zi)《張仲景(jing)用方解(jie)析(xi)》
相關文章:
豬(zhu)(zhu)苓(ling)的(de)(de)功效(xiao)與作(zuo)用及禁(jin)忌(ji),中(zhong)藥豬(zhu)(zhu)苓(ling)圖片豬(zhu)(zhu)苓(ling)湯(tang)的(de)(de)功效(xiao)與作(zuo)用,豬(zhu)(zhu)苓(ling)湯(tang)醫案(an)豬(zhu)(zhu)苓(ling)湯(tang)方歌,豬(zhu)(zhu)苓(ling)湯(tang)的(de)(de)功效(xiao)與作(zuo)用
傷寒論第72條辨: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發了以后,病人口渴,脈浮數,病人就是五苓散證,因為水都在皮膚表面上,中焦沒有水了,所以病人會煩躁。
成無己說:發汗己解,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胃氣潤則愈。若脈浮者, 表未解也,飲水多而小便少者,謂之消渴,里熱甚實也,微熱成實,上焦燥也,與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五苓散證的消渴還算不嚴重,如果口很渴,并沒有小便不利,皮膚上并沒有腫,五苓散就去不掉了,大部份是白虎湯或承氣湯。五苓散沒那么強。 五苓散在過去是出門在外隨身攜帶的藥,用來預防疫病,也就是瘟疫;如果遇到病人有表證,但是又不能用發汗來解的時候,病人已經胃中干、煩躁不得眠了,這種不能發汗的情況,就要想到五苓散,把病毒從小便排出。五苓散的主證是小便不利而且口渴。
五苓散中的豬苓,茯苓,澤瀉這三味藥主要就是利水的,用量: 豬苓三,茯苓三,澤瀉六,白術三,桂枝二 ,澤瀉的功能利全身的水,不管水積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澤瀉,澤瀉本身是很苦寒的藥,所有苦寒的藥都有消炎的作用,澤瀉它還入肝經,所以,有肝炎的病人可以用澤瀉。澤瀉通利的力量很強,有的人得了脂肪肝,就堅持吃一味澤瀉,就把脂肪肝吃好了,所以,在處理肝病的時候,像肝積水,用澤瀉把水從小便利出來,澤瀉不但可以清肝,把肝里的病毒清出來,還可以把臟的東西排掉,把新的東西留下。
茯苓專門是利中焦的水,也就是鳩尾至肚臍這個地方,豬苓是利下焦的水,也就是肚臍以下有積水,我們都會開豬苓,后面,我們會講到豬苓湯,有好多的處方也會開到豬苓,什么時候用豬苓,我們知道豬苓是利下焦的水,例如,有的病人不能排小便,或者是腎臟有問題不能排小便,或者是膀胱結石或者是腎結石堵到了,這種情況,我們都應該想到會用豬苓。
那么,當豬苓,茯苓,澤瀉這三味藥加在一起,就可以利全身的表水,我們怎么知道是排表水,我們看這個五苓散的搭配,桂枝的量是最少的,不用太多,如果桂枝用得多,那就是發表了,所以,用少量的桂枝,把澤瀉推到皮膚表面,就相當于桂枝是馬,澤瀉騎在桂枝上,所以,桂枝就能把澤瀉帶到皮膚表面,把皮膚表面的水利掉。中焦有濕,那么白術就是專門去濕的,茯苓再把水導到下焦,到了下焦以后,這個時候豬苓就把下焦的水從小便利掉。所以,五苓散這五味藥就可以把皮膚表面的水從小便利掉。
打個比方,有一個人吃了麻黃湯或者是桂枝湯,沒有得汗,沒有流汗,由于汗沒有透發,皮膚身上會發癢,這種情況就可以用五苓散把皮膚表面的水利掉,把水利掉,皮膚就不會癢了。
關于這個五苓散,為什么是五苓,這個李陽波老師解釋得很清楚,他說五苓散通四時之氣,所謂“苓”就是“令”也,白術性溫,行東方春令之氣,桂枝性熱,行南方夏令之氣,茯苓性平,淡滲利濕,濕屬于中央土,因此行長夏之氣,兌為澤,兌位在西方,所以,澤瀉行秋令之氣,北方坎水,其畜,豬為水畜,因此豬苓行北方冬令之氣,五味藥行東南西北中五令之氣,“令”命令,發號司令的意思,這五味藥都草本植物,于是在“令”字頭上加草頭就是苓,所以叫五苓。大家對此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劉力紅老師,也就是李陽波老師的弟子,整理的《李陽波五運六氣講記》和《李陽波傷寒論壇講記》,這兩本書值得一讀。
五苓散,為什么要用散而不是湯?所謂散就是粉劑,粉劑的速度會慢一些,那么“湯”字加一個草頭就是掃蕩的“蕩”,用湯劑的話速度會很快,皮膚表面的水會來不及被帶走,就沒有辦法把表水從小便利掉。所以,要用散劑,慢慢吸收,把皮膚表水或者是病毒從小便利掉。
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這五味藥做成粉劑,每次用白開水服一勺,這一勺原文是寫“方寸匕”,也就是長寬高都是一寸的小匕。每天服三次,多喝熱水,只要汗一出來,病就好了。
五苓散主要是利尿,臨床上有好多皮膚病常會用到五苓散,還有在三因方卷六《料簡諸疫證治》里,溫疫用五苓散,原文是這樣說的:“如己未年,京師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無他,濕疫也。”平常我們到外地去旅游,水土不服,適合帶一點五苓散。還有像是暈車,暈車一般橫膈膜有積水,苓桂術甘湯都好用,五苓散與苓桂術甘湯的差異就是苓桂術甘湯中多了一味甘草。
病人有口渴,脈浮數,都可以用五苓散,有的人早上起來,臉和手都腫,只要問他有沒有口渴,他說有,而且喝水還不能止渴,這種就是五苓散證。如果口很渴,小便還正常,皮膚也沒有腫,這種就不是五苓散證了,有可能是白虎湯證或者是承氣湯證。如果病人有表證,但是又不能用發汗來解,病人胃中已經很干,煩躁,這種情況就要想到五苓散,把病毒從小便排掉。
五苓散方劑組成簡單記憶法(fa):豬苓茯苓白(bai)術三,澤瀉用六桂二(er)煎。方歌(ge):五苓散治太(tai)陽府,澤瀉白(bai)術與二(er)苓,溫陽化氣添桂枝(zhi),利便解(jie)表治水停(ting)。
甘露飲子--《閻氏小兒方論》
【別名】甘露飲、大甘露飲
【處方】生干地黃(焙)、熟干地黃(焙)、天門冬、麥門冬(各去心,焙)、枇杷葉(去毛)、黃芩(去心)、石斛(去苗)、枳殼(麩炒,去瓤)、甘草(銼,炒)、山茵陳葉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潤肺利咽;滋陰清熱,行氣利濕。主治心胃之熱上沖,牙齦、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濕熱黃疸,陰虛盜汗,胃脘疼痛;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小便黃澀;或時身熱,溫熱病,咳嗽,消渴,肝郁頭痛,衄血,痛經。
【用法用量】甘露飲〔《局方》卷六(紹興續添方)〕、大甘露飲(《咽喉經驗秘傳》)。
【注意】素體陽虛,潰瘍日久難愈,肢冷,腰膝酸楚,溲清。舌嫩有齒痕,脈沉細等腎陽不足,陰損反陽,水不濟火,虛火上炎之證,不宜用此方。
【各家論述】1.《醫方集解》:此足陽明少陰藥也。煩熱多屬于虛,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腎胃之虛熱,瀉而兼補也;茵陳、黃芩之苦寒,折熱而去濕;火熱上行為患,故又以枳殼、枇杷葉抑而降之也。2.《醫林纂要》:熟地黃以滋養腎水;生地黃能升腎水以上交于心;麥冬以清肺寧心;天冬能滋肺金以下生腎水;石斛甘微咸,得水石清虛之氣,故能補心安神,清金保肺,去胃中之濕熱而布膻中之清化;茵陳去胃中沉郁之濕熱;黃芩降肺逆;枳殼破郁積,且能斂陰;枇杷葉酸能補肺斂陰,寧心收散,苦能泄逆氣,瀉火清金;甘草補中而亦能去熱。熱盛則水涸,二地以滋之;熱盛則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用黃芩、枇杷葉;去濕用茵陳、枳殼,而皆有悠揚清淑之致。不必大為攻下,此所以為甘露。熱莫盛于胃,而諸熱皆統于心,心化不足,則熱妄行,石斛補心以除妄熱,所謂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也。3.《時方歌括》:足陽明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潤以補之;枇杷、枳殼之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耆、術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濕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最重在養「津液」二字。此方二地、二冬等藥,即豬苓湯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黃芩之折熱而去濕,即豬苓湯中用滑澤之除垢意也。
【臨床應用】1.口瘡:本方加減治療口瘡31例,方藥為:干地黃15g、熟地黃12g、天門冬12g、麥門冬15g、黃芩10g、茵陳9g、枇杷葉9g、枳殼6g、石斛10g、黃連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劑,煎水分3次服完,小兒量酌減。除嬰兒外,重癥者可用柳花散加減煎湯含漱(青黛10g、冰片9g、黃柏15g、甘草15g。每日1劑)。典型病例:肖某,女,69歲。口舌生瘡,灼熱疼痛,屢治不愈5年余,且伴口苦咽干,頭暈頭痛。體溫39℃,口喉干澀,吞咽疼痛,納少,溲黃便結。口腔及舌緣兩邊有黃白色的潰瘍點16個,兩側扁桃體呈Ⅱ度腫大,咽喉部充血,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給予甘露飲加減(干地黃15g、熟地黃12g、天門冬12g、麥門冬15g、黃芩15g、茵陳9g、枇杷葉9g、枳殼6g、石斛10g、黃連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劑,煎水分3次內服。另用柳花散加減煎水含漱。連用2日后,口腔潰瘍點由原來16個減少至8個,顏色變淺,面積也明顯縮小,諸恙亦愈。上方加生黃耆15g,繼用5劑后治愈。追訪1年未見復發。2.胃脘痛:李某某,男,31歲。上腹部于飯后隱隱的痛反復發作3年余,癥見納差,口干多飲,大便干結。舌質紅,少苔,脈弦細。診斷為慢性胃炎。證屬胃陰不足,虛熱內擾。用甘露飲去茵陳、枇杷葉,加入金鈴子9g,延胡索9g,青木香9g,烏梅6g。連服7劑腹痛消失,食飲好轉。后又減理氣止痛之品,加入太子參18g,淮山藥12g,雞內金9g,連服30余劑,癥狀消失。3.陰虛盜汗:魏某某,女,4歲,患兒睡后汗出不止2年,尤以夏天為甚。平素體弱,口干喜飲,納差,大便干結,小便短急,五心煩熱。經用多法治療無效。唇赤舌紅,無苔,脈細數。X線胸透,肺部正常。辨證為陰虛內擾,心液不斂。用甘露飲去茵陳、枇杷葉,余各味減量三分之一,再加太子參12g,五味子6g,浮小麥6g。服3劑后好轉。后又在此基礎上減味,并先后用白芍6g,淮山藥9g,生牡蠣12g,連服10余劑,盜汗消失,手足煩熱好轉,5年未復發。4.溫熱病:褚某某,男,35歲。因受涼后發燒5天,體溫達39.5℃,微惡風寒,伴有頭痛,咳嗽,痰少黃稠,口渴唇乾,喜冷飲,3天無大便,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白,中間微黃,脈滑數,X線胸透,為左側支氣管炎,辨證為外感風熱,邪傳陽明。用甘露飲去茵陳,枳殼,加石膏30g,大黃9g(后下),銀花9g,連翹9g,日服2劑,每日4次。2天后體溫下降,大便通暢,頭痛減輕,但仍有咳嗽,低燒,周身酸痛,去上方加味之藥合麻杏石甘湯及蔓荊子。日服1劑,每日2次,連服5劑,癥狀消失。
【摘錄(lu)】《閻氏(shi)小兒方(fang)論》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5993.html.
聲明: 我(wo)們致(zhi)力于保(bao)護作(zuo)者(zhe)版權,注(zhu)重分(fen)享,被(bei)刊用文(wen)章因無(wu)法(fa)(fa)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未(wei)能及(ji)時與作(zuo)者(zhe)取得(de)聯系,或有版權異議(yi)的(de)(de),請聯系管理員,我(wo)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fen)文(wen)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傳遞(di)更多(duo)信息之目的(de)(de),若有來源標(biao)注(zhu)錯(cuo)誤或侵犯了您的(de)(de)合法(fa)(fa)權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員郵(you)箱:),情況屬實(shi)(shi),我(wo)們會第一(yi)時間予(yu)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yi),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