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陽交的準確有哪些作用,針對哪些疾病_陽交穴位有哪些作用,針對哪些疾病

生活百事通 2023-09-21 01:43:39

陽交穴位位置

陽(yang)交穴(xue)位(wei)于(yu)小腿外側(ce),當外踝尖上(shang)7寸,腓骨后緣(yuan)。正(zheng)坐(zuo)取(qu)穴(xue)。

陽交(jiao)穴位于小(xiao)腿外(wai)側,外(wai)踝尖上(shang)7寸,當腓骨后緣(yuan)處;或于外(wai)丘穴后方1寸取穴。

陽交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陽交穴位于(yu)人體的小腿外側(ce),在(zai)外踝尖上7寸,腓骨(gu)后緣取(qu)穴。

生理解剖

在(zai)腓骨長肌附著(zhu)部;布有(you)腓腸(chang)外側皮神經。

陽交(jiao)穴下(xia)皮膚(fu)、皮下(xia)組織、小腿(tui)深筋膜、腓(fei)骨(gu)長(chang)肌(ji)(ji)(腱(jian))、腓(fei)骨(gu)短(duan)肌(ji)(ji)、小腿(tui)三頭肌(ji)(ji)、踇長(chang)屈肌(ji)(ji)。皮膚(fu)由(you)腓(fei)腸外側皮神(shen)經(jing)(jing)分布。腓(fei)骨(gu)長(chang)、短(duan)肌(ji)(ji)由(you)腓(fei)淺神(shen)經(jing)(jing)支配(pei)。小腿(tui)三頭肌(ji)(ji)、踇長(chang)屈肌(ji)(ji)由(you)脛(jing)神(shen)經(jing)(jing)支配(pei)。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zhi)→小(xiao)腿(tui)三頭肌(ji)→腓骨(gu)長肌(ji)→后肌(ji)間(jian)隔→踇長屈肌(ji)。

布(bu)有腓腸外側皮神經(jing)和腓動、靜脈分支。

陽交穴的作用

特(te)異性:陽(yang)維脈之郄穴(xue)。

功效與作(zuo)用:疏肝理(li)氣(qi),安神定(ding)志(zhi)、陽(yang)交(jiao)穴有溫膽寧神、通經活血的作(zuo)用。理(li)氣(qi)降濁。

附注:陽維脈郄穴。

陽交(jiao)(jiao)穴意義:膽經(jing)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qi)在(zai)此交(jiao)(jiao)會。

氣(qi)血特征:氣(qi)血物質為天部的純(chun)陽之(zhi)氣(qi)。

運行規律:一是(shi)吸濕(shi)冷縮(suo)并傳于陽(yang)陵泉穴,二(er)是(shi)外(wai)走陽(yang)維(wei)脈。

主治疾病

陽交穴的功效可(ke)治療胸(xiong)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zhi)痿痹。

精神(shen)神(shen)經(jing)系統(tong)疾病:腓(fei)淺神(shen)經(jing)疼痛或麻痹,坐骨(gu)神(shen)經(jing)痛,癲癇,精神(shen)病。

陽交(jiao)穴(xue)主治胸脅(xie)、神(shen)志(zhi)和下肢等疾患(huan):如胸脅(xie)脹滿、頸項(xiang)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hou)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luan)轉筋等。

現(xian)代又多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yan)、咽喉(hou)炎(yan)、腓(fei)淺神經(jing)麻痹、坐骨神經(jing)痛(tong)、精神病等(deng)。

陽交穴(xue)主(zhu)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tong),腳氣,驚厥,下肢痿痹,以(yi)及膽(dan)囊炎,肋間神經(jing)痛(tong),坐骨神經(jing)痛(tong),腓腸肌痙攣(luan)等。

穴位配伍

陽交穴配支溝(gou)穴、相應節段(duan)夾脊(ji)穴治帶狀(zhuang)皰疹(zhen)之(zhi)神經痛;

陽(yang)(yang)交穴配陽(yang)(yang)輔穴、絕骨穴、行(xing)間(jian)穴、昆侖(lun)穴、丘墟(xu)穴治(zhi)兩足(zu)麻木(mu);

陽交穴配環跳穴、秩(zhi)邊穴、風(feng)市穴、伏兔穴、昆侖(lun)穴治風(feng)濕性腰(yao)腿痛,腰(yao)扭傷、坐(zuo)骨神經(jing)痛、中風(feng)半(ban)身不(bu)遂之下(xia)肢癱瘓、小兒麻痹癥。

陽交穴(xue)配足三里(li)穴(xue)、陰(yin)陵泉(quan)穴(xue)、懸鐘穴(xue),有祛風溫,利關節的(de)作(zuo)用(yong),主治膝脛痛。

陽交(jiao)穴配太沖(chong)穴,有(you)疏(shu)肝理氣的作用,主(zhu)治(zhi)胸脅痛(tong)。

陽交穴(xue)(xue)配四神聰穴(xue)(xue)、大陵穴(xue)(xue)、內關(guan)穴(xue)(xue),有(you)寧神定志的作用,主(zhu)治(zhi)癲(dian)狂。

刺灸法

治法:寒(han)則(ze)補之灸(jiu)之,熱則(ze)瀉(xie)針出(chu)氣。

針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或向足部放(fang)射。

艾灸法

艾(ai)炷灸(jiu)或溫針(zhen)灸(jiu)或溫針(zhen)灸(jiu)3~5壯,艾(ai)條灸(jiu)5~10分鐘。

陽交穴的解析

別名:別陽穴,足髎(liao)穴

1、陽(yang)(yang)(yang)(yang)交(jiao)為經穴(xue)(xue)名(Yángjiāo GB35)。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別陽(yang)(yang)(yang)(yang)、足(zu)(zu)髎。屬足(zu)(zu)少陽(yang)(yang)(yang)(yang)膽經。陽(yang)(yang)(yang)(yang)交(jiao)是陽(yang)(yang)(yang)(yang)維脈(mo)的郄(qie)穴(xue)(xue)。陽(yang)(yang)(yang)(yang)為陰之對,外為陽(yang)(yang)(yang)(yang),交(jiao)即(ji)交(jiao)會,此穴(xue)(xue)在小腿外側,與足(zu)(zu)太(tai)陽(yang)(yang)(yang)(yang)脈(mo)交(jiao)會,故名陽(yang)(yang)(yang)(yang)交(jiao)。

2、陽(yang)交。陽(yang),陽(yang)氣(qi)(qi)(qi)(qi)(qi)也。交,交會(hui)也。該穴(xue)(xue)名意指膽經(jing)吸熱上行(xing)的天部陽(yang)氣(qi)(qi)(qi)(qi)(qi)在此(ci)交會(hui)。本(ben)穴(xue)(xue)物質為外丘穴(xue)(xue)傳來的濕(shi)熱風氣(qi)(qi)(qi)(qi)(qi),至本(ben)穴(xue)(xue)后,此(ci)氣(qi)(qi)(qi)(qi)(qi)吸熱脹散上至于(yu)天之天部而成為陽(yang)氣(qi)(qi)(qi)(qi)(qi),與膀(bang)胱經(jing)飛揚(yang)穴(xue)(xue)揚(yang)散于(yu)天之天部的陽(yang)氣(qi)(qi)(qi)(qi)(qi)相交會(hui),故名。

3、別(bie)(bie)(bie)陽(yang)。別(bie)(bie)(bie),離別(bie)(bie)(bie)之(zhi)意。陽(yang),陽(yang)氣。別(bie)(bie)(bie)陽(yang)名意指膽經吸熱(re)脹散的(de)(de)陽(yang)熱(re)之(zhi)氣由此別(bie)(bie)(bie)走陽(yang)維(wei)脈。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de)(de)濕熱(re)風氣,至本穴后吸熱(re)脹散而化為純陽(yang)之(zhi)氣,脹散的(de)(de)純陽(yang)之(zhi)氣別(bie)(bie)(bie)走陽(yang)維(wei)脈所在(zai)的(de)(de)天部層(ceng)次(ci),故名別(bie)(bie)(bie)陽(yang)。

4、足(zu)髎(liao)。足(zu),指穴(xue)(xue)所(suo)在的(de)(de)(de)部(bu)位為(wei)足(zu)部(bu)。髎(liao),孔隙之(zhi)意(yi)。足(zu)髎(liao)名(ming)(ming)意(yi)指本穴(xue)(xue)的(de)(de)(de)純陽(yang)之(zhi)氣(qi)(qi)為(wei)弱(ruo)小之(zhi)狀(zhuang)。本穴(xue)(xue)物質(zhi)為(wei)外(wai)丘(qiu)穴(xue)(xue)傳來的(de)(de)(de)濕(shi)(shi)熱風氣(qi)(qi),經(jing)吸熱后才能上(shang)升(sheng)至本穴(xue)(xue)純陽(yang)之(zhi)氣(qi)(qi)所(suo)在的(de)(de)(de)天(tian)(tian)部(bu)層次,但(dan)因其富(fu)含(han)水(shui)濕(shi)(shi)(外(wai)丘(qiu)穴(xue)(xue)因其含(han)有(you)較多(duo)水(shui)濕(shi)(shi)而不能直行于上(shang),只能橫行),只有(you)少部(bu)分水(shui)濕(shi)(shi)化為(wei)天(tian)(tian)之(zhi)天(tian)(tian)部(bu)的(de)(de)(de)純陽(yang)之(zhi)氣(qi)(qi),本穴(xue)(xue)天(tian)(tian)之(zhi)天(tian)(tian)部(bu)的(de)(de)(de)純陽(yang)之(zhi)氣(qi)(qi)如(ru)同(tong)孔隙中化出(chu)一般,故名(ming)(ming)足(zu)髎(liao)。

5、陽維脈(mo)郄穴。郄,孔(kong)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ruo)小,外(wai)傳陽維脈(mo)如從孔(kong)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mo)郄穴。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主胸滿(man)腫。

《銅人腧穴針(zhen)灸圖經》:治寒厥(jue)驚狂,喉痹,胸(xiong)滿面腫,寒痹,膝不收。

《針灸大成》:主胸滿腫(zhong),膝痛足不(bu)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zhong),寒痹,膝不(bu)收。

道醫培訓

和于大夫從零學中醫-針灸篇(第七(qi)篇:郄(qie)穴)

和(he)于大夫從(cong)零(ling)學(xue)中(zhong)醫——針(zhen)灸篇(pian)(第(di)七篇(pian):郄穴)

本(ben)系列文章《和于(yu)大(da)(da)夫從零學中(zhong)醫》追求在非中(zhong)醫專業讀者(zhe)、普羅(luo)大(da)(da)眾(zhong)學習(xi)本(ben)系列內容后,能明白(bai)中(zhong)醫基(ji)本(ben)原理,掌握(wo)相(xiang)應的(de)核心操(cao)作,可以使用與此相(xiang)關的(de)中(zhong)醫、中(zhong)藥(yao)、針灸等知識對日(ri)常(chang)生活(huo)常(chang)見的(de) 健康 問題進行安(an)全、合理、有(you)(you)效(xiao)的(de)處理,突出中(zhong)醫真實而有(you)(you)效(xiao)的(de)預防保健,乃(nai)至的(de)治療作用。

郄(qie)(qie)穴(xue),“郄(qie)(qie)”有(you)(you)空隙之意,郄(qie)(qie)穴(xue)是各經(jing)經(jing)氣深(shen)聚的(de)部位(wei)。十二經(jing)各有(you)(you)一(yi)個(ge)郄(qie)(qie)穴(xue),陰(yin)(yin)維脈(mo)、陽維脈(mo)、陰(yin)(yin)蹻脈(mo)、陽蹻脈(mo)也各有(you)(you)一(yi)個(ge)郄(qie)(qie)穴(xue),一(yi)共16個(ge)郄(qie)(qie)穴(xue)。除(chu)足陽明胃經(jing)的(de)梁丘外(wai),都分布(bu)在肘、膝關節以下。臨床上郄(qie)(qie)穴(xue)多用(yong)于治療急性病。

郄(qie)穴(xue)(xue)在臨床當(dang)中有診斷(duan)作用(yong),當(dang)某臟(zang)(zang)腑(fu)(fu)有病變時,可按壓(ya)郄(qie)穴(xue)(xue)進(jin)行檢查虛實的(de)(de)征象。治療(liao)本經(jing)(jing)循行部位及所屬臟(zang)(zang)腑(fu)(fu)的(de)(de)急(ji)性病證。陰(yin)(yin)經(jing)(jing)郄(qie)穴(xue)(xue)多(duo)治血(xue)證,如手(shou)太(tai)陰(yin)(yin)肺經(jing)(jing)的(de)(de)郄(qie)穴(xue)(xue)孔最治咳(ke)血(xue),足厥陰(yin)(yin)肝經(jing)(jing)的(de)(de)郄(qie)穴(xue)(xue)中都治崩漏。陽經(jing)(jing)郄(qie)穴(xue)(xue)多(duo)治急(ji)性疼(teng)痛(tong),如頸項(xiang)痛(tong)取足少陽膽(dan)經(jing)(jing)郄(qie)穴(xue)(xue)外(wai)丘(qiu),胃脘疼(teng)痛(tong)取足陽明胃經(jing)(jing)郄(qie)穴(xue)(xue)梁丘(qiu)等。

1、足太陰(yin)脾(pi)經之郄(qie)穴--地機穴,位于人體小腿內(nei)側(ce),內(nei)踝(huai)尖與陰(yin)陵(ling)泉穴的連線上,陰(yin)陵(ling)泉穴下3寸。

2、手(shou)太(tai)陰(yin)肺經(jing)郄穴--孔最穴,在(zai)前(qian)臂(bei)掌(zhang)面橈側,尺澤(ze)穴與太(tai)淵穴連(lian)線上(shang),腕(wan)橫紋上(shang)7寸處。

3、手陽(yang)(yang)明大腸經郄穴(xue)(xue)--溫溜穴(xue)(xue),在(zai)屈肘(zhou)時,在(zai)前臂背面橈側,當陽(yang)(yang)穴(xue)(xue)溪穴(xue)(xue)與曲池穴(xue)(xue)連線(xian)上,腕橫紋上5寸處。

4、足(zu)陽(yang)明胃經郄穴(xue)(xue)--粱丘(qiu)穴(xue)(xue),取(qu)該穴(xue)(xue)時屈膝,在髂前上(shang)(shang)棘與髕骨外上(shang)(shang)緣(yuan)(yuan)連(lian)線上(shang)(shang),髕骨外上(shang)(shang)緣(yuan)(yuan)上(shang)(shang)3寸。

5、手少陰心經郄穴(xue)--陰郄穴(xue),位于人(ren)體的前臂掌側(ce),當(dang)尺(chi)側(ce)腕屈(qu)肌腱的橈側(ce)緣,腕橫紋(wen)上0.5寸(cun)。

6、手太陽小腸(chang)經郄(qie)穴--養(yang)老穴,位于人體的前(qian)臂(bei)背面尺(chi)側,當(dang)尺(chi)骨小頭近(jin)端橈(rao)側凹緣中。

7、膀胱經郄穴--金門穴,位(wei)于人(ren)體的足外(wai)側部,當外(wai)踝前緣(yuan)直下,骰骨(gu)下緣(yuan)處(chu)。

8、足(zu)少陰(yin)腎經郄(qie)穴(xue)(xue)--水泉穴(xue)(xue),足(zu)內側,內踝后(hou)下方(fang),太溪(xi)穴(xue)(xue)直(zhi)下1寸,跟(gen)骨結(jie)節內側前(qian)上部凹陷(xian)處(chu)。

9、手厥陰心包經郄穴(xue)--郗門穴(xue),位(wei)于腕橫紋上五寸。

10、三焦經郄穴(xue)(xue)--會宗穴(xue)(xue),位于(yu)人體(ti)的前臂背側(ce),當(dang)腕背橫紋上3寸(cun),支溝穴(xue)(xue)尺(chi)側(ce),尺(chi)骨的橈側(ce)緣。

11、膽經郄(qie)穴--外(wai)丘穴,位于(yu)小(xiao)腿(tui)外(wai)側,當外(wai)踝尖(jian)上7寸(cun),腓(fei)骨前緣,平陽交穴。

12、足厥陰肝經(jing)郄(qie)穴--中(zhong)都穴,位于人體的小腿(tui)內(nei)側,當足內(nei)踝尖上(shang)7寸(cun),脛骨內(nei)側面的中(zhong)央。

13、陰蹺脈郗穴(xue)--交信穴(xue),位于人體小(xiao)腿內側,太(tai)溪穴(xue)直上2寸(cun),復溜穴(xue)前0.5寸(cun),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14、陽維脈郗(xi)穴(xue)--陽交穴(xue),位(wei)于人體的小腿外(wai)側(ce),當外(wai)踝尖上7寸,腓(fei)骨后(hou)緣。

15、陰維脈(mo)郗(xi)穴--筑賓穴,位于人體(ti)的小(xiao)腿內(nei)(nei)側(ce),當(dang)太(tai)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shang),太(tai)溪穴上(shang)5寸,腓腸(chang)肌(ji)肌(ji)腹的內(nei)(nei)下方。

16、陽蹺(qiao)脈(mo)郗(xi)穴(xue)(xue)(xue)--跗陽穴(xue)(xue)(xue),位于人體(ti)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xue)(xue)(xue)直上3寸。該(gai)穴(xue)(xue)(xue)屬足太(tai)陽膀胱經,有吸熱(re)化濕(shi)之功(gong)效。主(zhu)治頭痛、腰骶(di)痛、下肢痿(wei)痹、外踝腫痛等癥(zheng)。

手(shou)太陰(yin)肺經(jing)孔最(zui)穴(xue),手(shou)厥(jue)陰(yin)心(xin)包經(jing)郄門穴(xue),

手(shou)少陰心經(jing)陰郄穴(xue),手(shou)陽明大腸經(jing)溫溜(liu)穴(xue),

足(zu)太陰脾經地機穴(xue),足(zu)厥陰肝經中都穴(xue),

足(zu)少陰(yin)腎經(jing)水泉穴(xue),足(zu)陽明胃經(jing)梁丘穴(xue),

足少(shao)陽膽經外(wai)丘穴(xue),足太(tai)陽膀(bang)胱(guang)經金門(men)穴(xue),

手少陽三(san)焦(jiao)經會宗穴,手太陽小腸經養老穴,

陰維脈(mo)筑賓穴(xue),陽維脈(mo)陽交穴(xue),

陰蹺脈交信穴,陽蹺脈跗陽穴。

郄穴在臨床中,其實是簡便易學又實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現 休克 的緊急情況時,找醫生或打電話叫救護車都要耽誤一些時間,即使醫生來了或者救護車趕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懂得這些簡單而實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間的 人中穴 ,就可使患者蘇醒,再送往醫院作進一步治療不遲,此即民間所謂的 [掐人中] 。真正的急救,是在醫生和救護車還沒有到來前的當場施救,以贏得寶貴的時間。再比如 心臟病突然發作 ,可馬上取心包經上的 郄門穴 ,只要對這個(ge)穴位(wei)進(jin)(jin)行強烈刺(ci)激(ji)(強有(you)力的按(an)壓),往(wang)往(wang)能一(yi)穴見效(xiao),迅速(su)緩(huan)解病(bing)情而(er)起死回生。西醫的急(ji)救方法(fa)在家庭(ting)是(shi)做不到的,而(er)通過中醫的簡(jian)單取穴進(jin)(jin)行急(ji)救,只要穴位(wei)選(xuan)的準,按(an)壓方法(fa)得當,則(ze)是(shi)最快速(su)、最有(you)效(xiao)的。

當出現 急性胃疼 時應立即想到 梁丘穴, 用(yong)拇(mu)指指腹(fu)用(yong)力按壓該穴,持續2-5分鐘(zhong),往往可以立即止疼;

孔最穴 ,這可是治療 內臟出血 的郗穴,使(shi)用時可(ke)用母指腹尖適度(du)用力(li)按(an)壓該穴;

當有 尿血癥 時,要馬上想到 水泉穴 女子崩漏、膝關節炎、疝氣 就找 中都穴

急性腰痛 時可隨手取來 養老穴 膽囊疼痛 了就快按 外丘穴

凡遇 心動過速、心絞痛等心胸疾患 那就是 郄門穴 的事了(le),按壓的時間(jian)同前;

外丘和陽交穴 可以治療 急性頭疼

當出現 頭疼、咽喉腫痛、腸鳴腹疼 的時候就選 溫溜穴

那么 心疼、吐血、鼻出血 怎么辦?可以選擇 陰郗穴 ,平(ping)時經常按壓此穴還可(ke)預防和治療心(xin)臟疾病;

地機穴 ,可(ke)治療(liao)腹(fu)脹、腹(fu)疼,泄瀉(xie),這個穴(xue)位(wei)按壓(ya)時(shi)間要(yao)長些(xie),3到5分鐘;

筑賓穴 ,可治療惡心嘔(ou)吐;

交信穴 ,可治療月經不調、痢疾、腸炎;

承漿穴 ,可治療休克昏迷、口眼歪(wai)斜、齒齦腫疼(teng)。

至于 梁丘穴 中脘穴 治療急性胃炎;

孔最穴 膻中穴 治療氣逆吐血等。

郄穴歌

郄有孔(kong)隙意,本是氣血聚。

病癥相應點,臨(lin)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當。

胃經是(shi)梁丘,脾(pi)應(ying)取地機(ji)。

心經(jing)取陰(yin)郄,小(xiao)腸養老名。

膀胱金門(men)尋,腎向(xiang)水泉覓。

心包郄門(men)刺,三焦(jiao)會(hui)宗列。

膽(dan)經(jing)在(zai)外丘,肝經(jing)中都立。

陽蹺(qiao)跗陽走(zou),陰蹺(qiao)交(jiao)信期。

陽維(wei)陽交會,陰維(wei)筑賓為。


特定穴(xue)(xue):五腧穴(xue)(xue),原穴(xue)(xue),絡穴(xue)(xue),郄(qie)穴(xue)(xue)……

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并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即為特定穴。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并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軀干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經脈的交會穴。

十二經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五個重要經穴,分別名為井、滎、輸、經、合,合稱“五腧”。

有關記載首見于《靈樞 ? 九針十二原》:“ 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但并未指出具體穴名和部位。《靈樞 ? 本輸》則詳細地闡明了各經井、滎、輸、經、合各穴的名稱和具體位置,唯獨沒有手少陰心經,其后《甲乙》才補充完備。

古人把經氣運行過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來形容,把五腧穴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即“所出為井”。“滎”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喻作水流尚徽,縈迂未成大流,是經氣流行的部位,即“所溜為滎”。“輸”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淺注深,是經氣漸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為輸”。“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喻作水流變大,暢通無阻,是經氣正盛運行經過的部位,即“所行為經”。“合”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匯入湖海,是經氣由此深入,進而會合于臟腑的部位,即“所入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為古今醫家所重視。臨床上如 井穴可用于治療神志昏迷;滎穴可用于治療熱病;輸穴可用于治療關節痛;經穴可用于治療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療六腑病證 等,就是《難經 ? 六十八難》所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耳泄”的具體應用。

另外,《靈樞 ?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還有根據季節因時而刺的記載,如《難經 ? 七十四難》指出:“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屬五行,《靈樞 ? 本樞》指出 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緊的井穴屬金 。《難經 ? 六十四難》補全了陰陽各經脈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即“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規律而來。同時,又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關系,將陰井乙木與陽井庚金配合起來,成為子午流注針法按時取穴及合日互用開穴規律的理論基礎。

六陰經?井(木) 滎(火) 輸(土) 經(金)合(水)

肺(金)? ? 少商? ? 魚際?太淵? ? 經渠?尺澤

腎(水)? ? 涌泉? ? 然谷?太溪? ? 復溜?陰谷

肝(木)? ? 大敦? ? 行間?太沖?中封? ? 曲泉

心(火)? ? 少沖? ? 少府?神門?靈道?少海

脾(土)? ? 隱白? ? 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

心包(相火) 中沖 勞宮 大陵?間使?曲澤

六陽經?井(金) 滎(水) 輸(木) 經(火) 合(土)

大腸(金) 商陽? ? 二間? ? 三間?陽溪? ? 曲池

膀胱(水) 至陰? ? 通谷? ? 束骨?昆侖? ? 委中

膽(木)? ?竅陰? ? 俠溪?足臨泣 陽輔? 陽陵泉

小腸(火) 少澤? ? 前谷?后溪? ? 陽谷? ? 小海

胃(土)? ?歷兌? ? 內庭?陷谷? ? 解溪? ? 足三里

三焦(相火)關沖 液門?中渚? ?支溝? ? 天井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重要經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又名“十二原”。

  原穴名稱,在《靈樞 ? 九針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臟原穴:肺原出于太淵,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沖,脾原出于太白,腎原出于太溪。《靈樞 ? 本輸》補充了六腑原穴:大腸原過于合谷,胃原過于沖陽,小腸原過于腕骨,膀胱原過于京骨,三焦原過于陽池,膽原過于丘墟。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經原穴神門,后由《甲乙》補齊。陰經五臟之原穴,即是五輸穴中的輸穴,所謂“陰經之輸并于原”(《圖翼》),指出就是“以輸為原”。這與陽經六腑輸穴之外另有原穴有別。《難經 ? 六十二難》指出:“三焦行諸陽,故置一輸名曰原”。意思是說 三焦原氣行于外,陽經脈氣盛長,故于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氣導源于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于臟腑,是十二經的根本。原穴是臟腑原氣所留止之處,因此臟腑發生病變時,就會相應地反映到原穴上來,正如《靈樞 ? 九針十二原》說:“ 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

在治療方面,《靈樞 ? 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作用,說明原穴有調整其臟腑經絡虛實各證的功能。

絡脈在由經脈別的出部位各有一個腧穴,稱為絡穴。它具有聯絡表里兩經的作用。

絡穴名稱首載于《靈樞 ? 經脈》篇。十二經的絡穴皆位于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之絡穴鳩尾散于腹,督脈之絡穴長強散于頭上,脾之大絡大包穴布于胸脅,共有十五穴 ,故稱為“十五絡穴”。

手三陰經:?肺經 列缺心經 通里心包經 內關

手三陽經:?大腸經 偏歷小腸經 支正三焦經 外關

足三陰經:脾經 公孫腎經 大鐘肝經 蠡溝

足三陽經:胃經 豐隆膀胱經 飛揚膽經 光明

任、督、脾大絡: 任脈 鳩尾督脈 長強脾大絡 大包

絡穴各主治其絡脈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穴通里來治療。余皆仿此。 絡穴又能溝通表里二經,故有“一絡通二經”之說 。因此,終穴不僅能夠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經的病證, 如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等疾患。

絡穴在臨床上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里經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謂之 “原絡配穴” 。

另外,《素問 ? 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故又有“十六絡”之說。

郄穴是各經經氣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也各有一個郄穴,合而為十六郄穴。

陰 經 郄穴? ? ? ? ? ? ? ? ?陽 經 郄穴

手太陰肺經 孔最? ? ? 手陽明大腸經 溫溜

手厥陰心包經 郄門? 手少陽三焦經 會宗

手少陰心經 陰郄? ? ?手太陽小腸經 養老

足太陰脾經 地機? ? 足陽明胃經 梁丘

足厥陰肝經 中都? ?足少陽膽經 外丘

足少陰腎經 水泉? ?足太陽膀胱經 金門

陰維脈 筑賓? ? ? ? ? ?陽維脈 陽交

陰蹻脈 交信? ? ? ? ? ?陽蹻脈 跗陽

郄穴的名稱和位置,首載于《甲乙》。

臨床上郄穴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 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陰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 等。此外,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又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可作協助診斷之用。

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別冠以臟腑之名,共十二穴。

六 臟 背 俞? ? ? 六 腑 背 俞

肺? 肺俞? ? ? ? ? ?大腸 大腸俞

腎 腎俞? ? ? ? ? ? 膀胱 膀胱俞

肝 肝俞? ? ? ? ? ? 膽 膽俞

心 心俞? ? ? ? ? ?小腸 小腸俞

脾 脾俞? ? ? ? ? ?胃 胃俞

心包 厥陰俞? ?三焦 三焦俞

  背俞穴,首見于《靈樞 ? 背腧》篇,載有五臟背俞穴名稱和位置。《素問 ? 氣府論》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脈經》才明確了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等十個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補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補充了厥陰俞而完備。

《素問 ? 長刺節論》說:“迫藏刺背,背俞也”,《難經 ? 六十七難》說: “陰病行陽,……俞在陽” ,《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指出:“ 陰病治陽 ”等,均說明 背俞穴可治療五藏病證。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療與其相應的臟腑病證,也可以治療與臟腑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證。如肝俞既能治療肝病,又能治療與肝有關的目疾、筋脈攣急等病;腎俞既能治療腎病,也可治療與腎有關的耳鳴、耳聾、陽萎及骨病等。余仿此。

臟腑經氣結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六臟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表

兩 側 ? ? ? ? ? ? ? ?正 中

臟腑? 募穴? ? ? 募穴? 臟腑

肺? ? ? 中府 ? ? ?膻中? 心包

肝? ? ? 期門 ?巨闕?心

膽? ? ? 日月 ? ? ? ? 中脘? 胃

脾? ? ? 章門 ? ? ? ? 石門? 三焦

腎? ? ? 京門 ? ? ? ? 關元? 小腸

大腸? 天樞 ? ? ? ? 中極 膀胱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經者,有在他經者;有呈雙穴者,有為單穴者。分布于肺經的有本臟募中府;分布于膽經的有本腑募日月,腎臟募京門;分布于肝經的有本臟募期門,脾臟募章門;分布于胃經的有大腸募天樞。以上均為雙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脈,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闕;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門;小腸募關元;膀胱募中極。均為單穴。 募穴,始見于《素問?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難經?六十七難》有“五藏募在陰而俞在陽”的記載,但無具體穴名。至《脈經》才明確了期門、日月、巨闕、關元、章門、太倉(中脘)、中府、天樞、京門、中極等十個募穴的名稱和位置。《甲乙》又補充了三焦募石門,后人又補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備。

《難經 ? 六十七難》說:“ 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 ”,《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說: “陽病治陰”,說明六臟病證多取募穴治療。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腸病多取天樞,膀胱病多取中極等。

滑伯仁《難經本義》說:“ 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 ”,說明臟腑之氣與俞募穴是相互貫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與背俞穴有共同之處。募穴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與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謂之“ 俞募配穴 ”。同時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診察病證,作為協助診斷的一種方法。所謂“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八會穴首載于《難經?四十五難》: “腑會太倉(中脘),臟會季脅(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也”。

八會穴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系。如章門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稟于脾,為脾之募穴也;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于胃,為胃之募穴也;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為血之會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間,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為骨之會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陽陵泉為筋之會穴,因其位于膝下,膝為筋之府也;太淵為脈之會穴,因其為手太陰經之原,居于寸口為脈之大會也;絕骨為髓之會穴,因其屬于膽經,膽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治療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相關的八會穴來治療。另外,《難經 ? 四十五難》又說:“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八會穴還能治某些熱病。

八會? ? 穴名? ? ? 經屬

臟會? ? 章門? ? ? 脾經募穴

腑會? ? 中脘? ? ? 胃經募穴

氣會? ? 膻中? ? ? 心包經募穴

血會? ? 膈俞? ? ? 膀胱經穴

筋會? ? 陽陵泉?膽經合穴

脈會? ? 太淵? ? ?肺經輸穴

骨會? ? 大杼? ? ?膀胱經穴

髓會? ? 絕骨? ? ?膽經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八脈交會穴是金元時代竇漢卿得于山人宋子華之手,乃“少室隱者”之所傳。因竇氏善用此法而聲譽倍增,故又稱“竇氏八會”。

經 屬? ? ? 八 穴? ?通八脈? ?會合部位

足太陰?公孫? ?沖脈? ? ? ?胃、心、胸

足厥陰?內關? ?陰維脈

手少陽?外關? ?陽維脈? ? ? ? 目外眥、頰、頸、耳后、肩

足少陽?足臨泣 帶脈

手太陽?后溪? ?督脈? ? ? ?目內眥、項、耳、肩胛

足太陽?申脈? ? 陽蹺脈

手太陰?列缺? ? 任脈? ? ? ? ? 胸、肺、膈、喉嚨 足少陰?照海? ? 陰蹺脈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得八穴相互交會的關系是:

公孫通過足太陰脾經入腹會于關元,與沖脈相通;

內關通過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與陰維脈相通;

外關通過手少陽三焦經上肩循天髎,與陽維脈相通;

臨泣通過足少陽膽經過季脅,與帶脈相通;

申脈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相通;

后溪通過手太陽小腸經交肩會于大椎,與督脈相通;

照海通過足少陰腎經循陰股入腹達胸,與陰蹺脈相通;

列缺通過手太陰肺經循喉嚨,與任脈相通。

由于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關通陰維脈;內關通陰維脈,故內關既能治手厥陰心包經病,又能治陰維脈病。余同。

八脈交會八穴,臨床上常采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

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癥和瘧疾,后溪配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位病及發熱惡寒等表證,外關配足臨泣治療外眼角、耳、頰、頸、肩部病及寒熱往來證,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陰虛內熱等。

八臟交會穴在臨床上應用甚為廣泛,李櫩《醫學入門》說:“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又說:“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說明八穴之精義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 它是根據《靈樞 ? 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府”的理論而提出來的。即指“ 胃合于三里,大腸合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 ”。

因大腸、小腸、三焦三經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為了區別,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論根據首見于《靈樞 ? 本輸》“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因“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所以,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在胃經上;《甲乙》指出:“委陽,三焦下輔俞也,……此足太陽之別絡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謝,故三焦與膀胱關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經上;胃、膽、膀胱三經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稱為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治療六臟病證的主要穴位,《素問 ? 咳論》說:“治府者治其合”。 如足三里治療胃脘痛;下巨虛治療泄瀉;上巨虛治療腸癰、痢疾;陽陵泉治療厥;委陽、委中治療三焦氣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閉、遣尿等 ,都為臨床所習用。

手 足? ? ? 三 陽? ? 六 腑? ? 下合穴

手三陽? 太陽? ? ? 小腸? ?下巨虛
? ? ? ? ? ?陽明? ?大腸? ?上巨虛
? ? ? ? ? ?少陽? ?三焦? ?委陽

足三陽?太陽? ?膀胱? ?委中
? ? ? ? ? ?陽明? ?胃? ? ? ?足三里
? ? ? ? ? ?少陽? ?膽? ? ? ? ? 陽陵泉

交會穴是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合的腧穴。 其中主要的一經即腧穴所歸屬的一經稱為本經,相交會的經稱為他經。

交會穴的記載,始見于《甲乙》。 交會穴的分布多在頭面、軀干部位。

交(jiao)會(hui)穴(xue)不(bu)但能治(zhi)本(ben)經(jing)(jing)(jing)的(de)(de)(de)(de)疾病,還(huan)能兼(jian)治(zhi)所(suo)交(jiao)會(hui)經(jing)(jing)(jing)脈(mo)(mo)(mo)的(de)(de)(de)(de)疾病。 如關(guan)元(yuan)、中極是任(ren)脈(mo)(mo)(mo)的(de)(de)(de)(de)經(jing)(jing)(jing)穴(xue),又(you)與(yu)(yu)足三陰(yin)經(jing)(jing)(jing)相交(jiao)會(hui),這樣既可(ke)以治(zhi)任(ren)脈(mo)(mo)(mo)的(de)(de)(de)(de)疾患,又(you)可(ke)治(zhi)足三陰(yin)經(jing)(jing)(jing)的(de)(de)(de)(de)疾患;大椎是督脈(mo)(mo)(mo)的(de)(de)(de)(de)經(jing)(jing)(jing)穴(xue),又(you)與(yu)(yu)手足三陽相交(jiao)會(hui),它(ta)既可(ke)治(zhi)督脈(mo)(mo)(mo)的(de)(de)(de)(de)疾患,又(you)可(ke)治(zhi)諸陽經(jing)(jing)(jing)的(de)(de)(de)(de)全(quan)身性(xing)疾患;三陰(yin)交(jiao)是足太陰(yin)脾經(jing)(jing)(jing)的(de)(de)(de)(de)經(jing)(jing)(jing)穴(xue),又(you)與(yu)(yu)足少陰(yin)腎和足厥陰(yin)肝(gan)經(jing)(jing)(jing)的(de)(de)(de)(de)經(jing)(jing)(jing)脈(mo)(mo)(mo)相交(jiao)會(hui),它(ta)不(bu)但能治(zhi)脾經(jing)(jing)(jing)病,也(ye)能治(zhi)療肝(gan)、腎兩經(jing)(jing)(jing)的(de)(de)(de)(de)疾病。 這就是交(jiao)會(hui)穴(xue)的(de)(de)(de)(de)特點。

陽交穴的(de)介紹

陽(yang)交(jiao)穴(xue)位于(yu)人體的(de)小(xiao)腿外側(ce),當(dang)外踝尖上(shang)7寸,腓骨后(hou)緣。該穴(xue)名意指膽經(jing)吸熱上(shang)行(xing)的(de)天部陽(yang)氣在此交(jiao)會。本穴(xue)物質為外丘(qiu)穴(xue)傳來的(de)濕(shi)熱風(feng)氣,至(zhi)本穴(xue)后(hou),此氣吸熱脹散(san)上(shang)至(zhi)于(yu)天之(zhi)(zhi)天部而成為陽(yang)氣,與膀胱經(jing)飛揚穴(xue)揚散(san)于(yu)天之(zhi)(zhi)天部的(de)陽(yang)氣相交(jiao)會,故名。

本文(wen)地(di)址(zhi)://n85e38t.cn/jiankangzonghe/43187.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者版(ban)權(quan),注重分(fen)(fen)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chu)處,未能及時(shi)與(yu)作者取(qu)得聯(lian)系(xi),或(huo)有(you)版(ban)權(quan)異議(yi)的,請聯(lian)系(xi)管理員,我(wo)們(men)會(hui)立即(ji)處理,本站部分(fen)(fen)文字與(yu)圖片資源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信息(xi)之目(mu)的,若有(you)來(lai)源標注錯(cuo)誤或(huo)侵(qin)犯了您的合法權(quan)益,請立即(ji)通(tong)知我(wo)們(men)(管理員郵(you)箱(xiang):),情況(kuang)屬實,我(wo)們(men)會(hui)第一(yi)時(shi)間予(yu)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意(yi),謝謝!

上一篇(pian):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