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莖
(《唐本草》)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等的地上莖或嫩苗。植物形態詳"大黃"條。
【性味】①《唐本草》:"味酸。"
②《中國醫學大辭典》:"苦,寒,無毒。"
【功用主治】①《唐本草》:"醒酒,堪生啖,亦以解熱。"
②《中國醫學大辭典》:"通大便,清腸熱。"
【宜忌】《唐本草》:"多食不利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生川軍的功效與作用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制川軍的功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收藏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1、中藥川軍是治什么病的2、【“生川軍后下”】3、中藥用法中的"生川軍后下"是什么意思?4、川軍的中藥屬性5、中藥:“大黃”的現代應用6、大黃有什么功效?中藥川軍是治什么病的中藥里的川軍即大黃。
又名將軍、生軍等,性寒、味苦。
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功效。
常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疽,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撲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等證。
【“生川軍后下”】生川軍就是生大黃,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作用。
后下就是一副中藥熬30分鐘,大黃在15分鐘時候在下
中藥用法中的"生川軍后下"是什么意思?生川軍即中藥大黃,生藥材一瀉下為主要功效,生川軍后下是指大黃在熬藥過程中應該最后下,這樣可以減少煎煮過程中對大黃瀉下成分的破壞。
川軍的中藥屬性大黃:dàihuáng(注意:《中藥大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等醫藥典籍均注音為dàhuáng,很多醫藥工作者和老百姓也讀為dàhuáng,但《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均注音為dàihuáng。
在普通話中必須以權威的字詞典的注音為準。
(在《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五版中,已經將讀音改為dàhuáng。
)
藥名:大黃
別名:將軍、黃良、火參、膚如、蜀大黃、錦紋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川軍
拉丁植物名
1.RheumpalmatumL.
2.RheumpalmatumL.var.tanguticumMaxim.ExRngel.[R.TanguticumMaxim.ExBalf.]
3.RheumofficinaleBaill.RadixetRhizomaRhei
拉丁文名
1.RhizomaetRadixRheiPalmat2.RhizomaetRadixRheiTangutici
3.RhizomaetRadixRheiOfficinalis
性味:苦,寒。
歸經:胃經;大腸經;肝經;脾經
科屬分類:蓼科
功效:
1.瀉下攻積:用于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秘結,腹脹腹痛等,如(傷寒論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千金方溫脾湯)、(傷寒六書黃龍湯)。
2.瀉火解毒:用于火熱熾盛,迫血妄行的吐衄等,如瀉心湯、(金匱要略大黃牡丹皮湯)。
3.活血祛瘀:用于多種瘀滯證等,如復元活血湯。
4.清泄濕熱:能導濕熱從大便而出。
主要用于黃疸、淋證等,如茵陳蒿湯、八正散。
主治:實熱便秘;熱結胸痞;濕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滿;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經閉;產后瘀滯腹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熱毒癰瘍;丹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2g;瀉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開水泡漬后取汁飲;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腸用。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東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
【采收和儲藏】大黃移栽后,一般于第3、4年7月種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開四周泥土,把根從根莖上割下,分別加工。
北大黃挖起后不用水洗,將外皮刮去,大的開成對半,小團型的修成蛋形。
可自然陰干或用火熏干。
南大黃先洗凈根莖泥沙,曬干,刮去粗皮,橫切成7~0cm厚的大塊,然后抗干或曬干,由于根莖中心干后收縮陷成馬蹄形,故稱“馬蹄大黃”。
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長的小段,曬或炕子即成。
【炮制】
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干。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干(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復蒸制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干。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于日中曬干用之。
但不同的方法炮制的大黃有不同的功用:
生大黃:以攻積導滯,瀉火解毒效好,臨床多用于毒熱便秘、火毒傷絡(吐血、衄血)、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及熱毒癰疽等,也可外用(磨汁研粉)調敷瘡瘍腫毒;熟大黃瀉下力遜,清熱化濕力強,多用于濕熱內阻之黃疸、淋證及濕熱引起的痞滿之證;
酒大黃:長于活血行瘀,適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腹痛、腸癰等;
大黃炭:偏于收斂止血,止瀉之作用;醋大黃可瀉血分實熱,多與活血調經藥配伍用以治療實熱壅于血分而致經閉、痛經及產后腹痛等癥。
煎煮法及用量
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指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徐氏之論述充分說明煎藥法的重要性。
大黃的煎煮法,姜良鐸多宗醫圣張仲景之法,如大陷胸湯中大黃先煎,以治療血熱互結的大結胸證;大承氣湯中的大黃后下,用作攻下實熱,蕩胃腸燥結;大黃附子湯中的大黃與他藥同煎,用于治療寒實內結,陽氣不足的邪實正虛證。
大黃在湯劑中易于吸收,發揮藥效較迅速;而丸藥吸收緩慢,但藥效持久。
大黃大劑量以攻為主,小劑量以“補”為主;由實致虛者用量宜大,由虛致實者用量宜小。
如大黃小劑量(0.6~1.5克)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中等劑量(1~2克大黃粉沖服或6~12克煎服)有緩瀉,逐瘀之功效;大劑量(15~30克)通下攻逐之力更強。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云:“大黃之力雖猛,然有病則病當之,恒有多用不妨者蓋用藥以勝病為準,不如此則不能勝病,不得不放膽多用也。
”綜述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黃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
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
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
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明顯,無星點。
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
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達。
形成層成環。
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
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多數淀粉粒。
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于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于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
粉末黃棕色。
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
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導管非木化。
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斑點變為紅色。
檢查
土大黃苷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于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干,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干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附錄ⅨG)。
總灰分不得過10.0%(附錄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0.8%(附錄Ⅸ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
理論板數按大黃素峰計算應不低于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二法)],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鐘,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并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后,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于0.05%。
炮制
大黃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干。
酒大黃取凈大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干。
熟大黃取凈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法(附錄ⅡD)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取凈大黃片,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色。
用藥鑒別
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后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
酒炙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證。
大黃炭則多用于出血證。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于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于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于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種,產于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松,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陜西、湖北、貴州、云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
質次。
服后有腹痛感。
中藥:“大黃”的現代應用中藥大黃,又名將軍、川軍、生軍、錦紋。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牌、胃、大腸、肝、心包經。
作用功效: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1、抗菌及抗病毒實驗證明,大黃煎劑對金葡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桿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鼠疫桿菌、白喉桿菌、人結核桿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別是對金葡菌的作用較強。
大黃煎劑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試管內對一些常見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大黃煎劑對流感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雌激素樣作用所含食用大黃素具有雄激素樣作用,臨床試用也有卵泡激樣的功效。
3、利膽
①膽囊炎和膽道感染。
②膽道蛔蟲
4、急性胰腺炎。
大黃,水煎,1~2小時口服1次,直到腹痛減輕,尿淀粉酶、白細胞總數恢復正常后減量。
嘔吐或腹痛嚴重者用大黃水煎劑灌腸。
5、急、慢性腎功能囊竭及尿毒癥大黃有明顯的降低血中尿素氮的作用.用大黃或以大黃為主的復方,對多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均有良好效果。
如不能口服,則可灌腸。
6、感染性疾病。
大黃,芒硝,玄參,甘草,水煎服.每次100毫升,4小時后體溫不降者,再服1劑,最初24小時內可服3劑.
7、消化系統疾病。
大黃或以大黃為主組成的復方,可用于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病、胃炎、腸梗阻、消化不良、潰瘍性結腸炎等。
8、婦科疾病。
大黃及其制劑或與他藥配伍,可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卵巢功能失調、淤阻型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等疾病。
9、導瀉及止瀉
①導瀉:口服大黃后,6~8小時后發生瀉下作用,
②止瀉:當服用小劑量時,常出現便秘,這是由于收斂成分的作用掩蓋了導瀉成分的作用所致,
10、解痙
11、降血壓及降血脂
12、皮膚疾病對于燒傷、帶狀皰疹、濕疹、皮炎、創傷性感染、化膿性感染、銀屑病、暑癤、酒渣鼻、痱瘡等均可用大黃,黃連,冰片,五倍子,芒硝,共研細末,加凡士林調勻涂敷患處。
亦可視病情加減藥味,但大黃是必用之品。
13、精神分裂癥。
生大黃,生石膏,生鐵落,青礞石,芒硝,夜交藤,黃芩,黃柏。
每劑煎3次,取汁,每2小時服藥1次,分6次溫服。
先服2周,見瀉不可加止瀉藥,可多飲水,4周為1個療程,
14、急重癥肝炎。
生川軍(后下),丹參,玄明粉(沖),枳實、川厚樸,茵陳、金錢草,水煎服,每周服1~2劑。
肝炎:大黃(酒浸幾小時),青皮,二藥烘干共磨粉,每日3次,每次3克,開水送服,10天為1個療程,
15、止血可用于治療膽道出血、肺病咯血、外傷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16、尚有抗腫瘤、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
使用注意
1.婦女孕期、月經期、哺乳期應慎用或忌用。
2.生大黃瀉下作用強,欲攻下宜生用,人湯劑應后下、或開水泡服,煮沸時間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
3.大劑量時,可引起大腸痙攣性收縮、腸絞痛,加服巔茄可減輕腸絞痛,而不影響瀉下。
溫馨提示:本人發表的文章中所涉及到各類中藥方、驗方、診療方法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治療處方,請一般讀者勿盲目試藥,本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大黃有什么功效?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唐古特大黃(R.tanguticumMaximexBalf)、藥用大黃(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又稱生軍、將軍、川軍。
性味苦、寒。
有瀉實熱、下積滯、化瘀、解毒功效。
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急性闌尾炎、不完全性腸梗阻等癥。
主產青海、甘肅、四川、陜西等省。
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
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長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稱為大黃莖,亦供藥用。
形態特征
大黃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肥大,木質化,不分叉,呈蘿卜形,有的具數個分叉,呈牛頭形。
莖直立,不分枝,高90-120厘米,中空,有縱溝和短柔毛。
根生葉大,近圓形,掌狀深裂。
花序圓錐形,分枝緊密,小枝向上挺直,數枚簇生于各節。
花小,數朵簇生,綠白色或濃紫色。
瘦果紅色,三角形,長圓,具3個棱翅,頂部圓形或微凹,基部心形。
生長習性
性喜冷涼氣候,耐寒,忌高溫。
野生于我國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區;家栽在1400米以上的地區。
氣候條件:冬季最低氣溫要在-10℃以上,夏季氣溫不超過30℃,無霜期50-180天,年降雨量為55-1000毫米。
對土壤要求較嚴,一般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上或砂壤上最好。
在黏重酸性的土壤栽種,造成根莖生長不良,影響產量。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過高的地塊,不宜種植。
大黃忌連作,需經4-5年后再種,宜與豆科、禾本科作物輪作,或以黨參、黃連為前作。
大黃種子容易萌發,在15-25℃的溫度條件下,發芽率可達85%以上,種子壽命為l-2年。
大黃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
大黃是一種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層30-45厘米,選地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山坡地為好,前茬作物玉米、馬鈴薯等收獲后,結合深耕施足基肥,每畝施廄肥4000-5000千克,在貧瘠的土壤上,還可增加施肥量。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芽繁殖。
種子繁殖又分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方法。
(1)直播在初秋或早春進行。
直播按行株距70厘米X60厘米穴播,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種5-6粒,覆土2厘米左右。
每畝用種量2-2.5千克。
(2)育苗移栽為了節約種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在春季干旱,不宜直播栽培的地區,常采用播種育苗,移栽大田。
方法是在整好地作寬1.2米、長21米的高畦,四邊開好排水溝。
橫向在畦上開溝條播,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2-3厘米,再覆一層草。
發芽出土后揭去覆草。
注意拔草,5-6月施一些稀人糞尿追肥。
過冬時10月下旬在大黃苗行上培土3-5厘米,以防幼苗受損,第二年移栽。
育苗第二年的4月中旬(谷雨)或8月下旬(處暑)移栽。
將苗挖出后把幼苗側根剪去,在整好的土地上,及時栽植,株行距各60厘米,挖穴15-30厘米深,每穴1株,覆土,埋住蘆頭,壓實土壤,使根與土緊密結合。
移栽時可采取“曲根定植”,即定植時將種苗根尖端向上彎曲呈L形,可大大降低植株的抽薹率。
(3)子芽繁殖在收獲大黃時,將母株根莖上萌生健壯而較大的子芽摘下種植。
過小的子芽可栽于苗床里,第二年秋天再行定植。
為防止傷口處腐爛,栽種時可在傷口涂上草木灰。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大黃第一年幼苗小,雜草易生,結合松土要勤除草,在行間種植大豆、玉米,抑制雜草生長。
第二至三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松土,并在根部多培土。
(2)施肥大黃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還需進行追肥2-3次。
第一年6月畝追餅肥50千克,過磷酸鈣10-20千克。
第二年追肥2次,分別于5月、6月在行間開溝施入人糞尿,或過磷酸鈣20-30千克,氯化鉀10-20千克,施后覆土,澆水。
(3)打薹大黃栽種后,第二年開始抽薹開花,除留種地外,其余植株的花薹摘掉,打薹應在晴天進行。
4.病蟲害防
治病害主要為根腐病,多在8—9月雨季發生,或在高溫多濕時發生,常在大黃收獲的當年,或前一年發生。
根部頂端開始變黑腐爛,葉片同時變黃,以至枯死。
防治方法是注意排除積水,及時松土。
打薹后,用土理好打薹的傷口,或用生石灰水消毒。
發病后及早拔除病株,秋季收集枯枝葉燒毀,減少病菌來源。
蟲害有蚜蟲,6-7月為害嚴重,可用樂果乳劑2000倍噴灑。
鼠害可誘殺或人工撲殺。
5.采收與加工
大黃栽種2-3年后,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時收獲。
收時,先剪去地上部分,將根莖與根全部挖出,仔細將土抖掉,過大的根莖可切成幾塊,中、小形的切成片,風干、曬干或烘干。
干后裝于木箱或撞藥設備內沖撞,撞去粗皮,露出黃色即可。
每畝可收干貨400千克左右。
生川軍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制川軍的功效、生川軍的功效與作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川大黃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川大黃的副作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1、中藥大黃的功效2、大黃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樣鑒別?3、大黃有什么功效?4、大黃有什么作用和功效中藥大黃的功效中藥大黃的功效
大黃是常用的一味中藥,又名將軍、川軍、錦紋,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和根莖。
大黃性寒、味苦,可歸脾經、胃經、大腸經、肝經、心經,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傳統上人們多用大黃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癰腫疔瘡、淤血閉經、跌打損傷、水火燙傷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癥。
《神農本草經》上說:
大黃“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雖然大黃以攻下瀉實聞名而被稱為“將軍”,但其實際用途非常廣泛。
在可查到的清官醫案中,大黃的用量在所有藥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
宣統皇帝溥儀6歲那年,因胃口壅滯導致惡心腹痛、手心發熱。
御醫便采用熟大黃等藥為他治療,很快使其痊愈。
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積熱而導致眼目不爽,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黃等藥后康復的。
此外,清代不少皇帝還常用大黃泡茶來防病治病。
這是因為大黃在具有瀉下作用的同時,又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它雖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數增加,卻不會導致脫水,也不會因苦寒而影響胃腸的功能。
而且,若將大黃久煎還可降低其瀉下的作用。
從現代藥理研究的結果看,大黃具有收斂、止血、解痙、利膽、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抗腫瘤、降血壓等作用。
根據大黃的這些作用,人們在臨床上主要用其治療以下疾病:
可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取大黃20克,花椒10克,麻油100克。
先將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溫,繼投大黃,隨即離火,晾涼后去渣,分兩次服下。
患者服藥后約3小時開始排氣,進而腹痛會減輕,連續服用可使蛔蟲隨大便排出。
可治療麻痹性腸梗阻:
取大黃、芒硝各10克,厚樸、枳殼各6克,冰片3克。
將上藥共研細末,用藿香正氣水調成糊狀后填敷臍部,再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并可將熱水袋敷在其上。
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小兒中毒性腸麻痹:
將生大黃放入50-100毫升的開水中浸泡,用晾至約37攝氏度的浸液給患兒灌腸(保留10~20分鐘),每日灌2-3次。
每次可根據患者的年齡決定大黃的用量:1歲以內的`患兒用5-10克;1”3歲的患兒用10~15克;3-6歲的患兒用15-20克;6-12歲的患兒用20-30克。
可治療腸癰:
取大黃、芒硝各30克,大蒜20克,鮮敗醬草50克,鮮紫花地丁40克。
將上藥共搗爛如泥,外敷于麥氏點(闌尾處),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腸脹氣:
將大黃50克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外敷于雙側涌泉穴上,每次敷2小時,必要時可每日敷2-3次。
患者一般敷藥一小時后即可出現腸蠕動和排氣現象。
可治療癰腫疔瘡:
取大黃末15克(局部有膿液者可加皂角刺末10克),用雞蛋清調勻后外敷于患處,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燙傷:
取生大黃末30克,將雞蛋黃煉油后與大黃末混勻,外敷于患處,每日換藥一次。
可治療脈管炎:
取大黃、芒硝各60克,乳香、沒藥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紫花地丁30克。
將上藥共研為細末,用豬油將其調勻后外敷于患處,早晚各敷一次。
可治療燒傷:
將大黃浸于95%的酒精中(按1:4的比例),半個月后濾取浸液,并裝入無菌的噴霧器內,每日朝燒傷創面噴射4~5次。
目前,日本學者已從大黃中分離出120多種成分。
澳大利亞人已經開始用大黃加三七片治療肥胖癥;比利時人則在咖啡中添加大黃以達到減肥的目的;德國、瑞士等還把大黃作為糖果、餅干的輔料。
國際性的大黃專題研討會已舉行過兩次。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人們對大黃研究和開發的不斷深入,大黃這味著名的“將軍”必將更顯神通。
;
大黃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樣鑒別?大黃
又名:將軍、川軍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
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
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等多種功效,是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并以其攻下瀉實之力而聞名,自古皆稱其為“將軍”。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主下淤血,治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大黃還具有利膽、抗菌降脂、降低尿素氮等作用。
【大黃小檔案】
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主產于青海、甘肅等地,藥用大黃主產于四川。
大黃屬于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和根莖均可作為中藥材使用。
一般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風干、烘干或曬干。
現代研究發現,大黃中主要含有番瀉苷、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鞣質、鉀、鈣、鎂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
主治1.用于大便煤結,熱結便秘等屬實證者。
2.用于火熱上炎引起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
3.用于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咯血等癥。
4.用于淤血凝滯引起的產后腹痛,月經不通,跌打損傷等癥。
5.外敷用于熱毒瘡癤及燒燙傷。
【類似藥物比較】
正品大黃,根呈圓柱形、圓錐形或不規則塊狀,外皮棕褐色,除去外皮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質堅實,斷面淡紅棕色,木部發達,具放射紋理,根莖橫切面髓部較寬,可見星點,排列呈環狀或散狀,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礫感。
偽品大黃,根呈圓柱形或縱剖成不規則條塊狀,外皮棕褐色,多已刮除,表面黃棕色,橫斷面橙紅色至黃棕色,根木部寬廣,射線細密,紅棕色,根莖橫切面無星點,氣不清香而濁,味先澀后苦。
【注意事項】
1.大黃入煎劑應后下,或用沸水泡服,否則會減弱藥效。
2.服用大黃后,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出現黃色。
3.女性胎前產后、懷孕期、月經期、哺乳期忌用。
4.脾胃虛弱、氣血虛弱、無積滯或無淤血者忌用。
5.陰疽或癰腫潰后膿清、正氣不足者慎用。
大黃有什么功效?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palmatum)、唐古特大黃(R.tanguticumMaximexBalf)、藥用大黃(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又稱生軍、將軍、川軍。
性味苦、寒。
有瀉實熱、下積滯、化瘀、解毒功效。
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急性闌尾炎、不完全性腸梗阻等癥。
主產青海、甘肅、四川、陜西等省。
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
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長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稱為大黃莖,亦供藥用。
形態特征
大黃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肥大,木質化,不分叉,呈蘿卜形,有的具數個分叉,呈牛頭形。
莖直立,不分枝,高90-120厘米,中空,有縱溝和短柔毛。
根生葉大,近圓形,掌狀深裂。
花序圓錐形,分枝緊密,小枝向上挺直,數枚簇生于各節。
花小,數朵簇生,綠白色或濃紫色。
瘦果紅色,三角形,長圓,具3個棱翅,頂部圓形或微凹,基部心形。
生長習性
性喜冷涼氣候,耐寒,忌高溫。
野生于我國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區;家栽在1400米以上的地區。
氣候條件:冬季最低氣溫要在-10℃以上,夏季氣溫不超過30℃,無霜期50-180天,年降雨量為55-1000毫米。
對土壤要求較嚴,一般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上或砂壤上最好。
在黏重酸性的土壤栽種,造成根莖生長不良,影響產量。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過高的地塊,不宜種植。
大黃忌連作,需經4-5年后再種,宜與豆科、禾本科作物輪作,或以黨參、黃連為前作。
大黃種子容易萌發,在15-25℃的溫度條件下,發芽率可達85%以上,種子壽命為l-2年。
大黃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
大黃是一種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層30-45厘米,選地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山坡地為好,前茬作物玉米、馬鈴薯等收獲后,結合深耕施足基肥,每畝施廄肥4000-5000千克,在貧瘠的土壤上,還可增加施肥量。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芽繁殖。
種子繁殖又分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方法。
(1)直播在初秋或早春進行。
直播按行株距70厘米X60厘米穴播,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種5-6粒,覆土2厘米左右。
每畝用種量2-2.5千克。
(2)育苗移栽為了節約種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在春季干旱,不宜直播栽培的地區,常采用播種育苗,移栽大田。
方法是在整好地作寬1.2米、長21米的高畦,四邊開好排水溝。
橫向在畦上開溝條播,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2-3厘米,再覆一層草。
發芽出土后揭去覆草。
注意拔草,5-6月施一些稀人糞尿追肥。
過冬時10月下旬在大黃苗行上培土3-5厘米,以防幼苗受損,第二年移栽。
育苗第二年的4月中旬(谷雨)或8月下旬(處暑)移栽。
將苗挖出后把幼苗側根剪去,在整好的土地上,及時栽植,株行距各60厘米,挖穴15-30厘米深,每穴1株,覆土,埋住蘆頭,壓實土壤,使根與土緊密結合。
移栽時可采取“曲根定植”,即定植時將種苗根尖端向上彎曲呈L形,可大大降低植株的抽薹率。
(3)子芽繁殖在收獲大黃時,將母株根莖上萌生健壯而較大的子芽摘下種植。
過小的子芽可栽于苗床里,第二年秋天再行定植。
為防止傷口處腐爛,栽種時可在傷口涂上草木灰。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大黃第一年幼苗小,雜草易生,結合松土要勤除草,在行間種植大豆、玉米,抑制雜草生長。
第二至三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松土,并在根部多培土。
(2)施肥大黃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還需進行追肥2-3次。
第一年6月畝追餅肥50千克,過磷酸鈣10-20千克。
第二年追肥2次,分別于5月、6月在行間開溝施入人糞尿,或過磷酸鈣20-30千克,氯化鉀10-20千克,施后覆土,澆水。
(3)打薹大黃栽種后,第二年開始抽薹開花,除留種地外,其余植株的花薹摘掉,打薹應在晴天進行。
4.病蟲害防
治病害主要為根腐病,多在8—9月雨季發生,或在高溫多濕時發生,常在大黃收獲的當年,或前一年發生。
根部頂端開始變黑腐爛,葉片同時變黃,以至枯死。
防治方法是注意排除積水,及時松土。
打薹后,用土理好打薹的傷口,或用生石灰水消毒。
發病后及早拔除病株,秋季收集枯枝葉燒毀,減少病菌來源。
蟲害有蚜蟲,6-7月為害嚴重,可用樂果乳劑2000倍噴灑。
鼠害可誘殺或人工撲殺。
5.采收與加工
大黃栽種2-3年后,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時收獲。
收時,先剪去地上部分,將根莖與根全部挖出,仔細將土抖掉,過大的根莖可切成幾塊,中、小形的切成片,風干、曬干或烘干。
干后裝于木箱或撞藥設備內沖撞,撞去粗皮,露出黃色即可。
每畝可收干貨400千克左右。
大黃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別名】黃良、火參、膚如、將軍、錦紋大黃、川軍、峻、蜀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香大黃、馬蹄黃
【禁忌人群】脾胃虛寒、血虛氣弱、婦女胎前、產后、月經期及哺乳期均忌用。
【大黃的基本介紹】
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也是中藥材的名稱。
在中國地區的文獻里,“大黃”指的往往是馬蹄大黃。
在中國,大黃主要作藥用,但在歐洲及中東,他們的大黃往往指另外幾個作食用的大黃屬品種,莖紅色。
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
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藥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黃具有很強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夠調節免疫、抗炎、解熱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膽、保肝、瀉下作用。
2.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
3.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
4.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黃能夠夠瀉熱通腸,逐瘀通經,涼血解毒。
用于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濕熱黃疸,血熱吐衄,實熱便秘,積滯腹痛,腸癰腹痛,瀉痢不爽,目赤,咽腫,癰腫疔瘡,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
【加工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洗凈。
2.切制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干。
大小個分開,略浸,撈出,淋潤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塊,晾干或低溫干燥。
加水稍浸泡、潤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曬干或晾干。
取大黃片用低溫烘脆,磨成細粉,過篩即可。
【服用方法】
內服:煎湯,3-12g;瀉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開水泡漬后取汁飲;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腸用。
關于川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和川大黃的副作用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收藏本站。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_11/944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薊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大草寇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