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xia)天,人體實際上是外熱(re)內寒的,再加上現(xian)在人冰淇淋吃得嗨(hai)、清涼(liang)衣穿得涼(liang)、空調吹(chui)得爽……所以容易損傷脾胃,引發(fa)腹痛(tong)、腹瀉、食(shi)欲(yu)不振等問題。
中醫認(ren)為,人體的氣(qi)血是(shi)由脾(pi)胃將食(shi)物轉化而來(lai),故脾(pi)胃乃后天之本。夏天是(shi)脾(pi)胃最(zui)脆弱的時(shi)候(hou),也(ye)是(shi)調養(yang)脾(pi)胃的最(zui)佳時(shi)機,千萬不要錯過哦~
1.脾(pi)胃(wei)(wei)是身體(ti)的(de)軸心脾(pi)和胃(wei)(wei)雖然(ran)是兩個獨(du)立的(de)器(qi)官,但它們的(de)關系極為親密。胃(wei)(wei)功能不(bu)好,必然(ran)會(hui)影響脾(pi)的(de)運化,所以(yi)臨(lin)床上(shang)患者往(wang)往(wang)同時出現(xian)(xian)食(shi)欲不(bu)振、飯后腹部(bu)脹飽、消化不(bu)良等(deng)癥狀。脾(pi)喜歡燥(zao),不(bu)喜歡濕(shi);胃(wei)(wei)喜歡規律,討厭刺激(ji)。中醫(yi)認為,脾(pi)具(ju)有“土”的(de)特性,土很容(rong)易吸(xi)水,所以(yi)濕(shi)氣(qi)進入體(ti)內最容(rong)易傷脾(pi),而現(xian)(xian)代(dai)人大(da)多都存(cun)在“脾(pi)濕(shi)”問(wen)題。
2.脾胃(wei)(wei)(wei)不(bu)好的(de)癥(zheng)狀(zhuang)(zhuang)表(biao)(biao)現(xian)(xian)中醫認為,脾胃(wei)(wei)(wei)是(shi)一(yi)個人(ren)的(de)后天之本。脾胃(wei)(wei)(wei)不(bu)好的(de)人(ren)往往在身體上會有一(yi)些明顯的(de)癥(zheng)狀(zhuang)(zhuang)表(biao)(biao)現(xian)(xian),通過這些癥(zheng)狀(zhuang)(zhuang)表(biao)(biao)現(xian)(xian)便可以及(ji)早(zao)發現(xian)(xian)。
脾胃出毛病,癥狀(zhuang)大致為:納(na)呆、腹(fu)脹、腹(fu)瀉、便(bian)溏(tang)。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xiang);不吃不脹,吃一點(dian)東西就發脹;拉肚子,水和(he)糞能分開叫(jiao)“腹(fu)瀉”,水和(he)糞均勻混合(he)叫(jiao)“便(bian)溏(tang)”。
睡覺時會流口水
《黃帝內(nei)經》中(zhong)指出“脾(pi)(pi)(pi)主涎”,這個(ge)“涎”是(shi)脾(pi)(pi)(pi)之水、脾(pi)(pi)(pi)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ge)人的脾(pi)(pi)(pi)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chang)傳輸,老(lao)老(lao)實實待(dai)在口(kou)腔(qiang)里,不(bu)會溢出。一旦脾(pi)(pi)(pi)氣虛弱,“涎”就不(bu)聽話了,睡覺(jue)時會流口(kou)水。
臉色發黃
一個人的臉(lian)色暗淡發黃,可(ke)能是脾虛。主要(yao)表現為吃飯(fan)不香,飯(fan)后肚(du)子發脹,有(you)腹瀉或便溏癥狀(zhuang)。
睡眠不好
古語講“胃(wei)不(bu)和,臥不(bu)安”。脾胃(wei)不(bu)好的人,睡眠質(zhi)量也會降低,出(chu)現入睡困(kun)難、驚(jing)醒、多夢等(deng)問(wen)題。
鼻頭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fa)現(xian)有一個小(xiao)坑,以小(xiao)坑為(wei)中心,周圍就是(shi)反映脾臟生理功能(neng)、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yu)。如果鼻頭發(fa)紅是(shi)脾胃有熱證,表現(xian)為(wei)特別能(neng)吃,但吃完(wan)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kou)苦(ku)黏膩等。
3.夏(xia)季如何(he)養好脾胃?1.生活調理(li)規律飲(yin)食
堅(jian)持“多菜(cai)少(shao)肉七分飽”的(de)飲食原則(ze),規(gui)律地進食是脾(pi)胃調養的(de)關鍵。根據(ju)自(zi)己體質多吃水果蔬(shu)菜(cai)雜糧,適當(dang)補(bu)充蛋白(bai)質。
少吃生冷
脾胃(wei)喜溫不(bu)喜冷,不(bu)僅要飲食(shi)上少吃生冷的食(shi)物,穿(chuan)衣時也要注意上護(hu)脾胃(wei),中(zhong)護(hu)肚臍,下護(hu)子宮。
生活規律,適當運動
《黃帝內經(jing)》中說:“食(shi)飲有節(jie),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jin)其天算,度(du)百歲乃去。”所以規律作息是(shi)很重要的。每天23點前睡覺,午休20分鐘。
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yang)生觀念,步行有助于加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每(mei)(mei)天行走一萬步即可滿足一般人(ren)每(mei)(mei)天所(suo)需運(yun)動量,同時起到調養(yang)脾胃的作用(yong)。
2.穴(xue)位調理歷代醫家對脾胃(wei)(wei)非常重視,正如《黃帝內經(jing)》所說,“五(wu)藏者,皆稟(bing)氣于胃(wei)(wei)。胃(wei)(wei)者,五(wu)藏之本也(ye)”。臨床上多種(zhong)疾(ji)病(bing)都由脾胃(wei)(wei)失調引起,同時(shi)各臟器的(de)疾(ji)病(bing)也(ye)可(ke)影(ying)響脾胃(wei)(wei)失調。
脾胃不好的人首先要注意調整飲食,放松心情。此外,還可通(tong)過揉按穴位來調理。
經(jing)絡(luo)連接著人體的各個臟器(qi),通過揉按經(jing)絡(luo)上的特定(ding)穴位,可以激發(fa)人的經(jing)絡(luo)之氣,以達到調理脾胃的目的,以下介紹幾個常用穴位。
帶脈
脾主運(yun)化(hua),脾胃虛弱(ruo)則會運(yun)化(hua)不力,造成身體水(shui)濕停滯。而揉帶(dai)脈則一方(fang)面健脾陽(yang),另一方(fang)面則振奮了肚腩兩(liang)側(ce)膽(dan)經的(de)陽(yang)氣,迅速化(hua)開(kai)了小腹內積聚的(de)水(shui)濕。
當(dang)然你(ni)要是(shi)覺得揉帶脈的(de)(de)(de)力(li)度不足的(de)(de)(de)話,也可以(yi)用(yong)手握成拳來敲。順(shun)便再說一下,此法對(dui)便秘(mi)的(de)(de)(de)治療也非常有(you)效果,可以(yi)說是(shi)立竿見影!
建里穴
建里穴,是(shi)任脈腧穴,有和胃(wei)降(jiang)逆、行(xing)氣止痛(tong)的作用(yong)。
中醫學認為,胃(wei)(wei)不(bu)(bu)和(he)則臥不(bu)(bu)安。所謂胃(wei)(wei)不(bu)(bu)和(he),多是由于飲食不(bu)(bu)節,脾胃(wei)(wei)消化、吸收功能失調(diao),導致食物礙滯于內,出現胃(wei)(wei)脘(wan)脹(zhang)滿、噯氣反酸(suan)等胃(wei)(wei)氣上逆的(de)癥狀(zhuang),影(ying)響睡眠。建里穴(xue)位于腹(fu)部,按(an)揉該穴(xue)可以直接刺激胃(wei)(wei)腸蠕動,促進食物消化、排(pai)空,則胃(wei)(wei)脹(zhang)消除、氣和(he)心(xin)舒,自然食而(er)知味、寢(qin)而(er)心(xin)安。
按(an)(an)摩法:行指(zhi)揉(rou)法,將拇指(zhi)腹置于穴位上,其余四(si)指(zhi)微握拳,拇指(zhi)稍用力順時針按(an)(an)揉(rou),以微覺酸脹為度。每次(ci)按(an)(an)揉(rou)約5分鐘(zhong),每日可行多次(ci)。
艾灸(jiu)法:如果(guo)是(shi)因為(wei)夏日貪食(shi)生冷,導(dao)致胃中(zhong)脹滿、隱痛,可以使(shi)用艾條懸灸(jiu)。將艾條點燃后,置(zhi)于(yu)距(ju)離穴(xue)位皮膚(fu)約(yue)3-5厘米處進行熏灸(jiu),使(shi)穴(xue)位皮膚(fu)感覺溫和,注意避免燙傷(shang)。
一般選擇餐后操作,每(mei)次艾灸約20分鐘,以局部皮膚(fu)微微潮紅為(wei)度。
神闕
作(zuo)用: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摩為(wei)主,每次時間為(wei)5至10分鐘(zhong),每日(ri)2至3次。對(dui)脾胃(wei)虛弱,不能耐受(shou)寒涼的(de)胃(wei)部疼痛及便秘、腹瀉等患者都有(you)良好療效,臨床上此穴(xue)也常用(yong)灸法,以達到溫中健(jian)脾、散(san)寒止瀉的(de)作用(yong)。
中脘
作(zuo)用:溫中健脾、和胃消脹。
操作手法:一般以手掌按(an)摩為主,每次時間為5至(zhi)10分鐘,每日2至(zhi)3次。對胃(wei)痛、惡(e)心、嘔吐、泛酸(suan)等消化道(dao)癥(zheng)狀都(dou)有良好療效。此(ci)穴(xue)(xue)也是灸法常用穴(xue)(xue)位(wei)。
足三里
作用:調(diao)理脾胃、補中(zhong)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hua)濕、扶正祛邪。
操作手法:一般以拇(mu)指揉按為主,每次時間為3至(zhi)5分鐘,每日2至(zhi)3次。俗話(hua)有(you)“肚腹三里留”,揉按此穴(xue)對各(ge)種消化系統疾病都有(you)良好療(liao)效。
合谷
作用:升(sheng)清(qing)降濁、調理脾胃、通(tong)經(jing)活絡、疏風清(qing)熱。
操作手(shou)法(fa):右手(shou)掌(zhang)心(xin)放于(yu)左(zuo)手(shou)背(bei)側,大拇指來回環揉(rou)手(shou)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xue),左(zuo)右各50次,不僅可以緩(huan)解胃(wei)脘疼(teng)痛、惡心(xin)、嘔(ou)吐等消化道(dao)癥狀,同時還能防治暈車(che)。
太沖
作(zuo)用:疏肝(gan)和胃(wei)、清肝(gan)降濁。
操作手法:一般用(yong)拇指揉按(an),每次時(shi)間為3至5分鐘,每日2至3次。揉按(an)太(tai)沖穴能(neng)夠促進肝經的氣血通暢(chang),恢復肝的疏泄功能(neng),保持氣機暢(chang)達,對脾胃病伴有情(qing)緒抑郁(yu)及焦慮的患者(zhe)有明(ming)顯療(liao)效。
揉按(an)此(ci)穴不(bu)但能調理(li)肝胃,還可(ke)以消解怒氣,對(dui)高血壓患者也有一定降壓效(xiao)果。
以(yi)上穴(xue)位,長期(qi)堅持按揉或艾灸,可(ke)達健脾養胃、強身健體(ti)之功效。但并不是萬能的,如果癥狀(zhuang)較重,不能及時(shi)緩解,應盡快到醫院(yuan)就診,以(yi)免貽誤(wu)病情。
推薦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優(you)點:懸(xuan)灸微煙、滲(shen)透(tou)性強、易操(cao)作、隨時(shi)隨地灸、多穴位(wei)同時(shi)灸
燃燒時間:30分鐘左右
方便指數:★★★★★
效果指(zhi)數:★★★★★
推薦指(zhi)數(shu):★★★★★
點擊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國 傳煴百年
【每(mei)日(ri)灸一(yi)灸】風(feng)寒(han)感冒(吐稀白痰(tan))視頻學習(xi)
轉載(zai)僅作(zuo)觀點分享使用,版(ban)(ban)權歸原作(zuo)者所有,如有侵犯版(ban)(ban)權,請及時(shi)聯系我們刪除。
{五味古法中醫}
民間中醫網
華夏中醫網
原始點論壇
中華傳統文化論壇
(撰稿支持)
| 上古傳(chuan)承 經(jing)典中醫 |
已入駐騰訊(xun)新(xin)聞(wen)(wen)、鳳凰新(xin)聞(wen)(wen)、今日(ri)頭條、搜狐新(xin)聞(wen)(wen)、網易新(xin)聞(wen)(wen)、新(xin)浪悅讀(du)、ZAKER、鮮果閱讀(du)等客戶端
原始點公益聯盟成員
投(tou)稿、商(shang)務(wu)合(he)作(zuo),聯(lian)系微信
『 五(wu)味(wei)古法(fa)中醫 』
傳統中醫,專家團隊
健(jian)康養生之術、膳食調(diao)理之法
高質量健康生活養成(cheng)計(ji)劃請長(chang)按此QR碼:
品牌傳播 | 企業專(zhuan)訪 | 投(tou)稿合作
請添加(jia)QQ:40304452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們簡單區分了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也告訴大家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要保持機體的健康狀態,必須維護脾胃功能的健旺。那么,如何判斷脾胃功能是否健運?又該怎樣調理脾胃呢?
這是一個三言兩語難以說清的話題。既然小可本著科普的前提寫文,就不能連篇累牘照搬教材。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比如病機,比如開方施藥等就不詳述了。大家只要了解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疾病,可以做些什么來進行自我調護和保健。作為一個曾在臨床一線工作多年的醫務人員,我深刻了解臨床醫生的日常工作有多么忙累,大多數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有很多時間來給每一個病人進行太過詳細的解說。我也充分理解作為病人,往往希望得到醫生更多的解釋和寬慰,這正是我撰寫科普文章的初衷。倘若我的文章能提供一點點幫助,那便足夠。
言歸正傳。
我們之所以常把脾和胃一并言之,是因為中醫學中脾和胃互為表里,均與消化吸收有關,生理病理互相影響,二者協同合作保證機體消化吸收功能正常。
外邪侵襲(寒、濕、熱等)、飲食因素(饑飽失常、飲食不潔)、情志所傷(如:思慮過度)、勞倦失調是脾胃病的主要原因。
脾病:腹脹腹痛、食欲下降、便溏、痰飲、水腫、泄瀉、神疲乏力、眩暈、少氣懶言、內臟下垂、子宮脫垂、脫肛、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肌肉消瘦、浮腫、四肢痿廢、口淡無味、口甜、口膩。
胃病:食少、胃脘脹痛、嘔吐、呃逆、噯氣、厭食、噯腐吞酸、消谷善饑(多食易饑)。
脾病和胃病的中醫主要證型歸納如下。之所以一一列舉,是因為我們常說的脾胃不好,其實遠遠不是一言可以概之的,很多時候我們用了各種方法調理卻不效很可能是沒有對癥。中醫治病與西醫最大的不同在于中醫是辨證論治,治療的更多是證,而非西醫的病。
1.寒濕困脾證
[臨床表現] 脘腹痞悶或痛,口膩納呆,泛惡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身目發黃,其色晦暗不澤,或婦女白帶量多,舌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緩弱或沉細。
2.濕熱蘊脾證
[臨床表現] 脘腹痞悶,納呆嘔惡,大便溏泄而不爽,肢體困重,渴不多飲,身熱不揚,汗出不解,或見身目鮮黃,或皮膚發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3.脾(胃)氣虛證
[臨床表現] 腹脹納少,食后脹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見肥胖、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
4.脾虛氣陷證
[臨床表現] 脘腹重墜作脹,食后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泄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常伴見氣短乏力,倦怠懶言,頭暈目眩,面白無華,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弱等。
5.脾(胃)陽虛證
[臨床表現] 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少氣神疲乏力,面白不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見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見帶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6.脾不統血證
[臨床表現] 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并見出血,或便血、溺血,或衄血、鼻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舌淡,脈細無力。
7.寒滯胃脘證
[臨床表現] 脘部冷痛,痛勢暴急,遇寒加劇,得溫則減,惡心嘔吐,吐后痛緩,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面白或青,肢冷不溫,舌苔白潤,脈弦或沉緊。
8.胃熱熾盛證
[臨床表現]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飲,或消谷善饑,或見口臭,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9.食滯胃腸證
[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厭食,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后脹痛得減,或腸鳴腹痛,瀉下不爽,便臭如敗卵,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10.血瘀胃脘證
[臨床表現] 胃脘痛如針刺,固定不移,痛處拒按,疼痛于進食后增劇,食少,消瘦,或有吐血,或大便黑色,舌色紫暗有瘀斑,脈澀。
11.胃陰虛證
[臨床表現] 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欲食,或胃脘嘈雜,或脘痞不舒,或干嘔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而數。
(一)飲食調理:
1.均衡膳食,定時定量、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飯后不宜立即躺下休息,也不宜立即工作。
2.不吃或少吃夜宵。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夜間進食會增加胃腸道負擔,易導致結石、營養過剩;也易誘發冠心病、糖尿病等;睡前進食,還容易誘發失眠。如果一定要吃宵夜才能入眠,最好在睡前2小時吃完,并避免油脂高的食物。比較好的選擇可以喝一杯低脂牛奶、清淡的湯面或粥、燕麥片等。
3.少油炸、少腌制、少生冷、少辣。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宜。
4.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進食八分飽是最好的狀態。
5.服藥者宜飯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胃腸道不適。
(二)情志調理:
脾在志為思,故思慮過度易傷脾,從而影響脾之運化功能,脾失健運便會出現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脹、泄瀉等癥狀。西醫研究亦表明情緒變化可引發胃腸功能的改變。所以調理脾胃,首先要調整好心情,注意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
(三)生活規律,健康作息:
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于保持健康體魄非常重要。中醫認為脾主四肢,因此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強脾胃功能。最好選擇和緩、低強度、少量、持續堅持的運動方式,運動后身體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過度勞累為宜。可以常做一些類似太極、八段錦、五禽戲、扇舞等具有中醫養氣功能的運動。此外,要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避免寒濕等外邪侵襲。
(四)中成藥:
很多人出現身體不適的時候并不愿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就診,往往去藥店自行購藥解決。倘若正好用對藥物,不適癥狀能得到緩解。倘若藥物使用不當,不僅病痛得不到緩解,更會延誤病情,導致不良后果。藥店很多營銷人員并非藥師,更不是醫師,純粹依靠藥品說明書來推銷導購,和超市賣香皂牙膏是一樣的模式,哪里談得上診病治病。可有人竟愿意相信他們,而不相信醫生。真不知是病人的悲哀,醫生的悲哀,還是醫療制度的悲哀?!
雖然我寫了中成藥這個標題,但其實并不打算具體介紹。只是想告訴大家,很多中成藥具有調理脾胃的功能,比如: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理中丸,藿香正氣水等等,對于相應證候確有良效。上周某日,我不慎感寒,從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吐瀉四次,痛苦不堪,喝了一支藿香正氣水后,到六點就只吐瀉了兩次。起床后再喝了一支,整天就沒有再出現吐瀉癥狀。所以,很多人反映吃這個藥沒用那個藥沒用,其實是沒有對癥。
但是,中成藥畢竟是成藥,成分劑量固定,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疾病。如有需要,還是建議咨詢醫生后再使用。
(五)其他方法:
1.幾種簡單常用的艾灸穴位治療方法:
(1)足三里灸:
部位: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方法:灸足三里穴10~15分鐘,每日一次。
作用: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助消化、補虛弱。
(2)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灸:
部位:神闕穴,即肚臍,位于臍窩正中;氣海穴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半處;關元穴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方法:每天艾灸10~15分鐘。
作用:培補正氣、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
(3)艾灸中脘穴:
部位: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的寬度。
方法: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
作用: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灸療可改善胃疾。
2.按揉腹部:
方法:平臥,屈膝,以肚臍為中心,左右兩手交疊置于肚臍部位,分別以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按揉腹部數十上百次,范圍由小到大,逐漸擴大至全腹。再做提肛運動十次。早起晚睡時可各按摩一次。
3.點按中脘穴:
位置: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
方法: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鐘,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作用: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
說了(le)這么多,其實調(diao)理脾胃自我(wo)調(diao)護比用(yong)藥更為重要。就好像很多人都想(xiang)減肥,可管不住嘴邁不開腿,光(guang)靠(kao)藥物(wu)豈能(neng)有用(yong)?但也切不可諱疾忌醫(yi)(yi)(yi),許多嚴重疾病光(guang)靠(kao)自我(wo)調(diao)護遠遠不夠,還(huan)是要及時就醫(yi)(yi)(yi),配(pei)合醫(yi)(yi)(yi)生積極(ji)治療,才能(neng)夠早(zao)日恢復健康。
飲食不規律、過度勞累、喜飲冷食等因素都會導致脾胃虛寒,脾胃虛寒的人往往容易生病,很多人也在尋找一些可以可以治療脾胃虛寒的偏方。以下是我推薦中醫治脾胃虛寒偏方知識,歡迎閱讀!
中醫治脾胃虛寒偏方
方1
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7克,白術5克,炮附子、蘋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樸、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紅棗2枚。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溫中祛寒,適用于胃脘脹滿疼痛。
方2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將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適用于胃熱疼痛。
方3
高良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適量的水,在沙罐內煎取藥汁;再用藥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連服3--7天。
本方適用于胃寒性胃疼。
方4
陳皮20克,蔥白10莖,香附子15克,生姜6克,雞肉。將雞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備用,再將陳皮洗凈,香附醋炒,放入砂鍋中煎取藥汁200毫升,把生姜切成粒,蔥切成絲,再把雞肉,藥汁同放入鐵鍋悶煮。以先武火燒沸,酌加料酒、味精、醬油炒拌即成。吃時,以沸米酒50毫升,邊飲酒,邊吃雞了。須開懷食飲。
本方適用于肝氣郁滯之胃疼。
方5
丁香1.5克,肉桂1克,紅糖適量。丁香、肉桂用溫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鐘,取汁,調人紅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溫胃散寒,適用于感寒腹痛。
方6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兩者共為細面,酒糊為丸,每服3--6克,溫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氣止痛,適用于胃寒疼痛。
方7
鯽魚250克,生姜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鯽魚去鱗、鰓、內臟,洗凈;生姜洗凈,切片,與橘皮、胡椒同包扎在紗布袋中,填人魚肚,置鍋內,加水適量,小火煨熟,加鹽少許,空腹飲湯食魚,日2次。
本方適用于感寒后之胃部疼痛。
方8
豬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適量。將前述各味一齊放入鍋中,再加入一些調料,如姜、蔥、鹽、酒、醬,文火燉至極爛,粳米煮粥兌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溫中,適用于胃部疼痛。
方9
丹參30克,三七15克,老母雞1只。將丹參、三七切片,填人宰殺去毛及內臟的雞腹內,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煨燉至雞爛熟,撈去藥渣,吃肉喝湯,每次1小碗,1日2次,不可多飲。
本方活血止痛,適用于血瘀胃痛。
方10
炒麥芽、炒谷芽、焦山楂,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鐘取汁,用紗布過濾調入白糖,趁熱服, 日2--3次。
本方消食化滯,適用于食積停滯所致腹痛。
脾胃虛弱中醫調理方法
點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氣結聚之處,點按中脘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鐘,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揉按心窩
心窩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用手掌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暢,有調節中焦氣機,使胃氣通暢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脹癥狀明顯,可由心窩處開始重復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推按兩肋
將兩只手的手掌放在身體兩側,然后由乳房下緣向下推按至側腰部,以局部發熱為準,這樣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膽經,調暢氣機的作用。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調節胃功能,達到養胃、暖胃,調暢中焦氣機、預防胃疾病的療效。
艾灸中脘穴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脾胃虛弱食療方法
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適量同煮。適用于腸燥便秘。
豆蔻饅頭:白豆蔻粉6克,撒入適量的面粉內,再蒸煮成饅頭,適用于腹脹、食欲不振。
橘紅糕:鮮橘皮10克,打碎成細粒后用糖浸漬,再和入面粉制成糕點。適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將砂仁、三七研為細末,拌勻即成。適用于胃脹痛、嘔吐納呆。
山藥飯:山藥、蓮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凈切碎,蓮肉去皮,芯后煮爛,再與粳米一起煮飯,適用于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紅棗益脾糕:紅棗30克、白術10克,干姜1克,雞內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將汁與面粉500克及適量的糖制成糕,適用于胃呆納減,大便溏薄。
猜你感興趣:
1. 有助于治療失眠的偏方
2. 脾胃虛寒怎么調理
4. 調理脾胃的傳統藥方
5. 脾胃虛(xu)弱吃什么好
現在不養(yang)生(sheng),將來(lai)養(yang)醫生(sheng)。千(qian)萬別贏了事業(ye),輸了健(jian)康。關注我,學點(dian)老(lao)祖宗的養(yang)生(sheng)知識,對(dui)您有益(yi)無(wu)害!
本文(wen)地址(zhi)://n85e38t.cn/jiankang/975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zuo)者版權,注重分(fen)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chu)處(chu),未能及時(shi)(shi)與作(zuo)者取得聯系(xi),或有版權異議的(de),請聯系(xi)管理員,我們會(hui)立即處(chu)理,本站(zhan)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zi)源來自于網絡(luo),轉載是出(chu)于傳(chuan)遞更(geng)多信(xin)息之目的(de),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de)合(he)法權益,請立即通(tong)知我們(管理員郵箱(xiang):),情況屬實(shi),我們會(hui)第一時(shi)(shi)間予(yu)以刪除,并同(tong)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yi)篇: 怕(pa)冷的不得(de)了,卻(que)用(yong)了龍膽瀉肝湯(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