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發展規律及用藥:
脾虛胃熱(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氣津兩傷(白虎加人參湯)——肝腎陰虛(知柏地黃丸)——陰陽兩虛(金匱腎氣丸)——脾腎陽虛(附子理中湯),由此知,在消癉發展過程中,脾腎是關鍵病理中心。
消癉病名,《內經》中共出現14次,
散見于5篇之中。
“消”的含義有以下幾種:
①指多食善饑,王冰注:“善消水谷”,馬蒔注:“胃中熱盛······水谷即消”。
②指形體消瘦,如《靈樞·五變》曰:“消肌膚”及楊上善注:“內熱消瘦”。
③指消耗,《景岳全書·消渴》謂:“消,消爍也,亦消耗也,凡陰陽氣血日見消敗者,皆謂之消”。
④指火,《儒門事親·三消當從火斷》謂:“消者,燒也,如火烹燒,物之理也”。
以上①、②是指癥狀上多食善饑或形體消瘦,
③、④是對病機上多為火熱耗傷氣血的特性而言,分別從不同角度解析本病的病理特點。
“癉”字含義也很廣,
與疾病有關的涵義有四:
第一,指病。
《后漢書·李通傳》注云:癉,病也。
《后漢書·李固傳》“下民率癉”中“癉”也是病的意思。
第二,癉通疸字,指黃疸病。
《山海經·西山經》服之已癉。注:黃病也。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肝傳之于脾,病名肝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發癉出黃,即為身目小便黃的黃疸病。
第三,“癉”在《內經》中有“熱”、“熱病”之義。
如《素問·瘧論》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日癉瘧。”
王冰注:“癉,熱也,極熱為之也。”本句,丹波元簡注:“癉,即溫熱之病。”
第四,勞苦義。朱峻聲《說文》有:癉,勞病也。
但此意不見于《內經》,經中“憚”似有“勞”病。之義,如《靈樞·本神》:“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內經詞典》:“憚,勞苦不閑,動蕩不已。”
可見,在《內經》中“癉”的“勞病”之意已經非常模糊了。
(一)消癉的內涵
(1)基礎病機主要是臟腑柔弱:諸臟虛弱,調適能力較差,若飲食起居不慎,或七情變化,易傷臟腑而生諸病。
脾失養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肝失養而疏泄失常,或致相火妄動,鑠津液;
腎失養而精血虧少,封藏失職,一不能蒸騰津液上承,二不能蒸騰衛氣上運溫肺固表,而使飲入于胃后不經布散而直趨于下,流失于外。
或因郁怒致肝氣上逆,氣血上壅而積于胸中,氣血郁滯,郁久化熱,耗鑠津液,津傷血液不暢而瘀。
如此種種,均可導致水谷津液不歸正化,吸收散布異常,引起消癉發生。
(2)臨床癥狀可見性情急躁(其心剛,剛則多怒),內熱(血脈不行,轉而為熱),肌肉消瘦痿弱;
胸中不舒,皮膚色紅充血;目堅硬(堅)活動不靈活(固)而深陷(深),橫眉直視(長沖直揚)。
消癉除了肌膚消瘦外,先天稟賦不足也是消癉的主要特點,這與現代1型及1.5型糖尿病十分相似。
1型及1.5型糖尿病常常形體消瘦,為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易感性是其發病的先決條件,很多患者在確診前已經存在胰島細胞抗體陽性或谷氨酸脫羧酶抗體陽性等免疫學異常,并且常常在病毒感染、飲食不當等環境因素誘發下發病,出現胰島自身免疫破壞,即類似消癉先天稟賦異常,復因后天調攝不慎而起病。
因此說,1型及1.5型糖尿病可歸屬消癉范疇。
另外,臨床也可見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其形體較為消瘦,體質偏弱,并且無明顯的嗜食肥甘史,而胰島抗體陰性。
這部分2型糖尿病的發生可能與其基礎體質及遺傳環境相關,有研究證實了遺傳因素對胰島功能的影響,遺傳缺陷影響脂肪組織的發育和功能可導致糖尿病發生。
這部分2型患者,其發病也存在稟賦異常的基礎,因此,我們亦將其歸于"消癉"范疇。
(二)消癉與其他名詞的區別
1.消癉與消渴
消渴之名,最早見于《素問·奇病論》,是論消渴逐漸形成的病理過程。
《諸病源候論》將消渴的臨床表現歸納為八候,明確指出“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
唐·王燾《外臺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錄驗》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有油者,此消中病也,三渴而飲水不能多,陰痿弱,但腿腫,腳先瘦小,數小便者,此腎消病也。”故“消渴”一詞,既指口渴欲飲水,水自內而消的癥狀,又指癥狀為口干、口渴欲飲水、小便頻數的病證名稱。
消渴之“消”當為消耗之義,是說明其陰虛火旺、消灼津液的病機,“渴”指煩渴,因消耗而渴。
而消癉中的“消”指消瘦,“癉”指病,消癉是以消瘦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臨床表現上消渴重在渴,消癉重在消瘦。
“消癉”是以肌膚消瘦,熱蘊于內為特征寫而消渴則是由于熱盛進一步傷陰,津液虧少造成的,表現為消灼、消耗的癥狀特點。由此可見,消渴與消癉之間并不能畫等號。
2.消癉與糖尿病并發癥
有人認為消癉屬于糖尿病并發癥期。
《素問·通評虛實論》云:“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由于古籍的文字之間并無句逗隔開,從而造成人們對文義理解的差異,這種認識是將消癉和仆擊、偏枯之間看作并列關系,認為消癉是消渴病的進一步發展,即為糖尿病并發癥期階段。
然而考究原文可以看出,仆擊、偏枯、痿厥均為氣血虧虛、虛風內動引起,顯然與消癉不屬一類,消瘴與仆擊、偏枯之間應為遞進關系,后者是消癉的進一步發展。
二、脾虛胃熱是消癉核心病機,
其病理中心在脾腎
消癉的發生與先天稟賦相關,《靈樞·五變篇》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而五臟之中,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故臟腑虛弱最關乎脾腎,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腎脈微小為消癉”。
腎虛則臟腑先天不足,功能低下,脾虛則運化無力,若飲食不慎則更傷脾胃,令谷食難運,日久化熱,可致陽土(胃土)有熱,陰土(脾土)愈虛。
《脾胃論》云:“睥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因而脾腎更虛,邪火伏胃。
肝脈挾胃,若胃中伏火邪波及肝木,可成肝熱;“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脾胃論》),故心火易生。
化熱是消癉形成的關鍵,內熱既成,消癉易發,正如《靈柩·五變篇》所述“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
然消癉之熱非由實熱而來,乃緣于脾腎之虛,如《脾胃論》云:“睥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其火邪為脾胃氣虛下流于腎形成的陰火,雖見“大熱”,實為虛火,脾腎兩虛是其根本。
因此說,胃熱脾虛是消癉形成的核心病機,脾腎兩臟是消癉的病理中心。
體內大熱,易消灼陰津,耗傷正氣,以致氣陰兩傷,肝腎陰虧,脾腎愈虛,則消癉發為消渴,若繼續發展則變為消渴并病,其病機演變規律大致為:“脾虛胃熱(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氣津兩傷(白虎加人參湯)——肝腎陰虛(知柏地黃丸)——陰陽兩虛(金匱腎氣丸)——脾腎陽虛(附子理中湯),由此知,在消癉發展過程中,脾腎是關鍵病理中心。
三、脾虛胃熱與消癉階段主癥的關系
(1)消瘦。素體五臟柔弱,先天不足,致供養不足,復因內熱耗灼陰分,血熱灼傷津液,致陰津更虧,臟腑失養,機體失充,故愈見消瘦。誠如張介賓注:“消癉者······謂內熱消中而肌膚消瘦也。”
(2)心煩易怒。肝脈挾胃,胃中伏火易循經波及于肝,肝為剛臟,喜調達惡抑郁,在志為怒,肝部化熱化火,肝火偏旺,則性情急躁易怒;“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主神志,主血脈,心火偏盛,故見心煩不安或不寐。
(3)多飲。胃伏火邪于氣分,加之肝脈連肺,火熱上灼肺津,中消胃液,加之血中有熱,煎灼血中津液,以致津液虧損而見口渴多飲。
(4)多食。胃中伏火,中土灼熱,經曰:“熱能消谷”,故見多食。
四、消癉的主要證候演變
1.熱傷氣陰——消渴
素體陰虧,加之情志郁怒化火,體內之熱耗灼陰液,即如《三消論》云:“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火熱耗氣,陰損及氣,終致津虧燥熱,氣陰兩虛,發為消渴。
2.熱傷血絡——血管并發癥
《金匱要略》首篇言“極熱傷絡”。大熱內蘊,則熱傷血絡,絡損血溢,留而為瘀,或火熱灼津,津虧血瘀,或因久病入絡,血瘀絡損,終致病血阻滯,絡脈損傷。
眼絡損傷,可見出血、昏盲、雀目等;腎絡損傷,則可見水腫、多尿、精微泄漏等。
由于熱是消癉形成的核心病機,其引起的絡脈病變多是因熱而傷,因瘀而損,少見痰、濁、脂、膏等病理產物膠結蓄積、壅聚血脈,故臨床以絡脈病變即微血管并發癥常見。
五、消癉的治療
《靈樞·師傳》:“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飲,小腹痛脹。”
楊上善云:“中,腸胃中也,腸胃中熱,多消飲食,即消癉病也。熱中宜以寒調,寒中直以熱調,解其便也。自此以下,廣言熱中、寒中之狀。”
張介賓:“此下皆言治病之所便也,中熱者,中有熱也,消癉者,內熱為癉,善饑渴而日消瘦也,凡熱在中,則治便于寒,寒在中則治便于熱,是皆所以順病情也。”此兩段文字提示、消癉多由內熱所致,故治療時當以清熱為主。
同時,因先天稟賦不足是消癉發病的先決條件,尤其以脾腎兩臟為主,故治療時應顧及臟腑柔弱的一面,清熱的同時兼顧補益脾腎,臨床常以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加減,既以黃連、黃芩清內熱,又以參類補益脾腎,內熱甚者,多用西洋參,氣虛較重,多用黨參,另加干姜辛熱護中;而素體陰虛者更易發為消渴,尤當注重滋陰,常用知母、生地一類。
閱讀1
一方在手:巧治糖尿病,中醫解憂愁!(陳熠)
導讀糖尿病已成為困擾很多朋友的“頑疾”,糖尿病一旦在人體“自立門戶”,曾經很多愛不釋手的美味,便不得不跟它們說“拜拜”,不僅如此,糖尿病帶來的多尿癥狀也讓人無所適從,那種頻繁往返于衛生間的疲憊與尷尬,那種吃了又餓,好似永遠吃不飽的饑餓狀態,身體的疲倦乏力,都讓人憂心不已,如何巧治糖尿病?一方在手,中醫來解憂!
糖尿病古代稱為消渴病,傳統有三消之分。消水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饑為中消,渴而溲頻為下消。觀其標雖為三,但臨床不必強分。
《黃帝內經》云:“二陽結,謂之消渴。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足陽明胃主血氣。津液不足發為消渴。”說明消渴與二陽經氣有關。辨消渴當辨氣血虛實為要
消渴者,消為肌膚消瘦,渴為津液不足。上消者,心也。煩渴多飲,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饑,能食而瘦,溺多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飲多溲也多,隨即溺下,稠濁如膏。說明三消證與心、脾、腎有關。上消于心移熱于肺,中焦于脾移熱于胃,下焦于腎移熱于膀胱。上輕中重下危。說明消渴之為病是有重點的,不僅病系于臟,亦涉及腑,并不是固定在某一臟腑的。
《醫學心悟·三消》:“三消之證,皆燥熱結聚也。”《丹溪心法·消渴》:“消渴,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張景岳云:“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消渴病之治療,不僅要認清經絡臟腑的關系,還要注意氣分、血分、虛證、實證之別。氣分渴者喜飲冷水,當予寒涼滲利之劑以清其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口干作渴喜熱飲,當以甘溫酸化以沐其陰,陰生燥除則渴自止。治消渴尚需辨明虛證、實證。如因實火而致津液耗損,治宜降其火,津液滋生,消渴自止。如系陰虛腎水不足,治宜治腎,陰液漸充,精血漸復,渴必自止。
陳老認為,上消初起渴而善飲,口干舌黏,大便如常,小便頻數,為肺熱傷津,宜滋陰潤燥,方宜六味地黃合門冬飲子。中消,消谷善饑,飲食倍,大便干結,是謂中焦燥實,宜用玉女煎。下消,溲頻而多或如膏濁,是腎陰銷蝕,腎陽亦憊,方用六味地黃湯合金匱腎氣丸。
消渴八味丸生地30克,山藥24克,山萸肉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地骨皮9克,黨參12克,麥冬9克,玉米須30克。隨癥加減(1)高血壓: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30克,決明子30克。(2)多食善饑:加黃連3克,黃芩9克。(3)多飲:加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4)皮膚瘙癢:加地膚子9克,白鮮皮9克。(5)陰部瘙癢:加貫眾15克,土茯苓30克。(6)周圍神經損害:加金銀花12克,連翹9克,綠豆30克,瓜蔞12克。(7)視力模糊:加青葙子12克,決明子12克,女貞子12克,石決明30克。(8)浮腫心悸:加冬瓜皮12克,西瓜皮12克,生酸棗仁12克,合歡皮12克,澤瀉12克。(9)尿多如脂如膏:加益智仁9克,桑螵蛸9克,五味子12克,覆盆子12克。(10)酮癥酸中毒:加忍冬藤24克,冬瓜子12克,橘紅9克,竹茹9克。(11)陽氣虛弱,神倦乏力:加黨參30克(或人參9克),黃芪15克,鹿角霜12克,益智仁9克。(12)陰精不足,消瘦躁熱:加沙參12克,黃精9克,玉竹9克,首烏12克,女貞子9克。
案例李某,男,54歲,教師。1995年4月17日初診。近三年極不耐饑,食而后安,一年來無明顯原因體重減輕3.5公斤,乏力,易口干,溲長而頻,一日解尿十余次,舌紅,苔薄黃膩,脈沉弦。此乃肝腎陰虛,脾胃濕熱。擬滋陰清熱,健脾利濕。
處方:生地30克,山藥24克,山萸肉9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地骨皮9克,黨參12克,黃連3克,黃芩9克,麥冬9克,玉米須30克,蒼術9克,香附9克,大腹皮9克。
每日1劑,20天后血糖降至6.9mmol/L。后以此方隨癥加減續服,空腹血糖一直維持于正常范圍。
【按】患者有典型消渴癥狀,證見肝腎陰虛,脾胃濕熱。方中生地、山藥滋陰清熱;知母、麥冬、天花粉滋陰潤肺瀉火止渴;山萸肉補腎縮尿;黃芩、黃連養陰清火,瀉濕熱;蒼術補脾、燥濕。
本文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第二版)·內科專家卷:陳蘇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陳熠主編)
閱讀2
五世祖傳中醫 治療糖尿病的神效方
病例病癥糖尿病的癥狀可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與代謝紊亂有關的表現,尤其是與高血糖有關的“三多一少”,多見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顯或僅有部分表現,另一大類是各種急性,慢性并發癥的表現。
1.多尿是由于血糖過高,超過腎糖閾(8.89~10.0mmol/L),經腎小球濾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形成滲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達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腎臟疾病者,腎糖閾增高,尿糖排泄障礙,在血糖輕中度增高時,多尿可不明顯。
2.多飲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漿滲透壓明顯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丟失過多,發生細胞內脫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漿滲透壓進一步明顯升高,刺激口渴中樞,導致口渴而多飲,多飲進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機制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進出組織細胞前后動靜脈血中葡萄糖濃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時動靜脈血中葡萄糖濃度差縮小,刺激攝食中樞,產生饑餓感,攝食后血糖升高,動靜脈血中濃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攝食中樞受抑制,飽腹中樞興奮,攝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島素的絕對或相對缺乏或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組織攝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雖然血糖處于高水平,但動靜脈血中葡萄糖的濃度差很小,組織細胞實際上處于“饑餓狀態”,從而刺激攝食中樞,引起饑餓,多食,另外,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從尿中排泄,因此機體實際上處于半饑餓狀態,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進。
4.體重下降糖尿病患者盡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或胰島素抵抗,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產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質分解加強,消耗過多,呈負氮平衡,體重逐漸下降,乃至出現消瘦,一旦糖尿病經合理的治療,獲得良好控制后,體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體重持續下降或明顯消瘦,提示可能代謝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見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釋放出能量,同時組織失水,電解質失衡及負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6.視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診時,主訴視力下降或模糊,這主要可能與高血糖導致晶體滲透壓改變,引起晶體屈光度變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屬功能性改變,一旦血糖獲得良好控制,視力可較快恢復正常。
臨床表現1.典型癥狀:三多一少癥狀,即多尿、多飲、多食和消瘦。2.不典型癥狀: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癥狀不典型,僅有頭昏、乏力等,甚至無癥狀。有的發病早期或糖尿病發病前階段,可出現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癥狀。
3.急性并發癥的表現:在應激等情況下病情加重。可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多尿加重,頭暈、嗜睡、視物模糊、呼吸困難、昏迷等。
4.慢性并發癥的主要表現: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無視力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和時間;是否檢查過眼底或眼底熒光造影;是否接受過視網膜光凝治療。
②糖尿病性腎病:有無浮腫,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
③糖尿病神經病變:四肢皮膚感覺異常,麻木、針刺、蟻走感。足底踩棉花感,腹瀉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時有大汗,性功能障礙。
④反復的感染:例如反復的皮膚感染,如癤、癰,經久不愈的小腿和足部潰瘍。反復發生的泌尿系感染,發展迅速的肺結核。女性外陰瘙癢。
⑤糖尿病足
五世祖傳中醫 治療糖尿病的神效方【組成】:黃芪,丹參,山藥各15克, 柴胡,五倍子,黃精,茯苓,葛根,生地,枸杞,山萸肉,蠶繭,蒼術各10克 黃連6克 肉桂3克仙鶴草60克 煎 雞內金,僵蠶各3克 研粉 湯藥送服【藥理分析】:治療糖尿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以 五倍子,僵蠶 。《世醫得效方》用五倍子治療消渴引飲,《本草綱目》記載僵蠶“為末飲服,止消渴”,臨床應用,確有降糖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僵蠶體內含有一種特有功能的蛋白質,對腎上腺皮質有刺激作用,通過其作用調整了患 者內分泌及代謝方面的平衡,使體內的葡萄糖利用率增加至正常,不良反應小,可長期服用,療程越長,效果越好,且不易復發。黃連, 苦寒清熱,專治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是治療糖尿病胃熱熾盛的首選藥物。在糖尿病的診治過程中,若用大隊涼潤藥中伍用肉桂,也寓反佐之意。臨床有時陽虛癥狀不明顯,但屢用滋陰藥無效時,往往加一味肉桂振奮陽氣,助膀胱氣化,則癥狀為之改善。黃芪,山藥健脾益氣,且多重用,黃芪補氣力強又能升清,補氣即可生津,升清即可布液,山藥,黃精甘淡性平,既能補氣又能養陰,補脾潤肺固精。《本草便讀》中曰:“黃精,味甘如飴,性平質潤,為補脾養陰之正品”。黃精為補脾陰之要藥,配伍淮山藥,茯苓諸藥,既入脾經,能滋補脾陰,滋而不膩,補而不燥,又能健脾除濕,行而不滯。脾以升為健。葛根 有生津化液之功,促進營津上升,精氣布散,鼓舞胃氣上行而生陰液。糖尿病 尿酮體陽性,加黃連,黃芩
傳統三補的生地,枸杞,山萸,是腎臟陰陽平衡的關鍵用藥。
雞內金為治糖尿病之驗藥,臨床證明有降糖作用黃芪,丹參:認為其既能活血益氣,利濕行水,又有 強心,降脂,利尿,改善血液循環 和營養狀態的作用,能增加腎動脈灌流量,改善腎臟微循環,保護腎功能,并有利于調整糖尿病腎病患者機體的高凝,高脂的狀態。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仙鶴草有很好的降糖作用,治療運用中,劑量為50-100克,取得較好的療效。
久病消渴者,病情纏綿,非朝夕可愈,需經常節制飲食,辛辣,房事,諸多煩惱,久之心情不悅,肝氣難舒;又久病消渴者,內生痰濕,瘀阻經絡臟腑,使肝失疏泄進一步加重。朱丹溪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黃帝內經》曰:“疏其氣血,令其和平,此為治也。”
五臟之中,肝主疏泄,調節控制整個機體新陳代謝的動態變化。肝的經脈上行胃膈入肺,肝氣郁結,易從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陰耗傷,津液干枯則多飲,肝木不能調達,脾胃失其疏泄,則升降失常,氣機不利,郁而化火,則消谷善饑。肝腎同源,肝火亢盛,腎陰耗傷,腎氣失其固攝,約束無權,故多尿。可見三消所 見,都與肝失疏泄有密切的關系,從肝論治,靈活加減,可收到滿意療效。
閱讀3
桑景武真武湯治療消渴經驗 糖尿病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桑氏注意到很多消渴病人,久施養陰清燥之品罔效。細審其證,確無陰虛之明證。雖口渴無舌紅少津,反多舌淡齒痕、苔滑之象,且每多陽衰諸癥。其口渴者乃因腎陽虛衰,氣化失職,氣不化津,津不上達所致;有降無升,故小便清長;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隨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饑。于此,仲景《金匿要略》已見端倪:“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以藥測證,顯系腎陽虛衰,不能蒸騰律液,氣虛不能化氣攝水,溫腎健脾以化飲,消除致渴之源。
桑氏認為救治腎陽虛衰,未過仲景真武,在《傷寒論》太陽病篇用于治太陽病誤汗,傳入少陰,乃為救誤而設;少陰病篇則用于治療腎陽衰微,水氣不化。氣不化則津不行,津不行則渴不止。陽回則津回,津生則熱除。方用大辛大熱之附子,溫腎助陽化氣;茯苓、白術健脾滲濕,白芍斂陰和陽,生姜味辛性溫,既可協附子溫腎化氣,又能助苓術健脾和中,共奏溫和化氣之功。可謂不生津而津自回,不滋陰而明自充,初學者實難領悟,細細研揣則回味無窮。
陽氣者,身之瑰寶也.陽生則草木以榮,陽衰則草木凋萎。對于年過不惑,多病體衰之人尤須刻意調養,陰津精血再生較易,其陽氣耗損卻難恢復,故助陽則陽生陰長,精血自沛;伐陽則陰盛陽歿,氣乃消亡。消渴者燥熱為標,陽虛為本,為其病機之眼目,知此者鮮矣。即用腎氣九者。亦思過之半矣。更況一見口渴,多投清滋之品,以陰抑陽,陰陽格拒,上熱下寒,寒熱交錯,必致陽衰陰凝。氣是人身之本,凡病皆因正氣衰餒引起,奈世人不恒風寒以護衛氣,節生冷以護胃氣,謹房事以護腎氣,戒怒郁以護肝氣,坐令正氣伐傷而致諸疾蜂起。消渴病大多有氣虛之證,如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勞,少氣懶言,面色恍白,頭暈耳鳴,心悸氣短,舌淡苔滑膩,有齒痕,脈沉細無力等癥。故無論內傷、外感必是“氣虛乃病”。所以治療上總要審寒熱之真偽,辨虛實之異性,以護養正氣為要。
清·柯琴認為真武湯有“壯元陽以消陰霸,逐疏垢以清水源”之功,桑氏取真武溫腎陽以化氣,利水濕以止渴。桑氏體會用量過小則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附子,用量多在20g以上,最多用到50g,方可奏效。茯苓、白術亦多在50g至100g。經方無需有大的增減,對于陽虛而陰竭者,需配人參,氣陰雙補,乃克有濟。配伍適宜,效果方佳,神而明之,存乎于人。桑氏于臨證中,凡消渴無明顯熱證,舌不紅者,皆以真武湯治之。
例1:王某。男性,36歲。曾因口渴多飲在某醫院查空腹血糖10.32mmol/L(186nlg/dl),尿糖(+++)。診斷為“糖尿病”,口服各種降糖藥,并求中醫治療,病情時好時壞,1983年10月求余診治。患者面色光白,精神不振,頭暈目眩。口渴欲飲,飲而不解,夜間尤甚,尿頻,腰膝冷痛、陽痿,氣短懶言、脈沉細無力,舌苔白膩質淡。查空腹血糖15.26mmol/L(275mg/dl),尿糖(+++)。此屬氣虛腎虧之證,治宜益氣溫陽,方用真武湯:附子20g干姜20茯苓50g白芍50g白術30g守方服10劑,諸癥漸消,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l),尿糖正常,脈沉緩,舌淡苔白,囑其服用金醫腎氣九2個月以鞏固療效。
本患者口渴欲飲,夜間尤甚乃腎氣不足,命門火衰,氣不化律,津不上朝所致,故用溫腎益氣壯陽之法。如不加洞察,沿用常法,妄用寒涼則謬之千里。正如《醫門法律》所言:“凡治消渴病,用寒涼太過,乃至水勝火消,猶不知反,漸成腫滿不效,醫之罪也。”
例2:于某,女性,23歲。1979年格患糖尿病,住本市某醫院治療,曾用降糖靈及中藥治療1個月,出院時空腹血糖10.55mmol/l(190mg/dl),尿糖(++),出院后由于不能控制飲食,過于勞累,病情逐漸加重,消瘦,盜汗,胸片診斷:“浸潤型肺結核”。于1981年4月來診,面色蒼白,兩顴發紅,精神疲憊,氣短乏力,動則尤甚,心悸頭暈,口渴多次,納差,大便稀溏,下肢微腫,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查空腹血糖8.88mmol/L(160mg/dl),尿糖(+++)。此屬腎氣虛衰,命門之火不足,治宜溫腎壯陽,化氣益肺,方選真武湯加減:附子20g 茯苓50g白芍50g桂枝50g 當歸50g細辛5g甘草10g木通10g 干姜20g服藥15劑。
二診:患者仍咳嗽胸悶,心悸氣短,其余諸癥皆消,查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l),尿糖正常,脈沉細,此宜益氣健脾,溫肺養陰以善其后。取造遙散加味:柴胡15g白芍40g當歸15g白術15g黃芪50g ,五味子15g山茱萸20g 枸杞子20g附子20g龍牡各20g玄參30g。守方服20余劑,查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正常。胸片:肺部陰影縮小,自覺一切正常,囑停服上藥,服金匿腎氣九1個月鞏固療效。本患者口渴多飲,納差,大便稀溏,下肢浮腫為腎氣虛弱,命門火衰;兩顴發紅,咳嗽盜汗為虛火上浮。若見渴止渴,實為南轅北轍,故治以溫腎益氣壯陽之品,選用黃芪、附子益氣壯陽,化氣生津,茯苓、白芍健脾益陰,桂枝、細辛通陽化氣,引藥入腎。逍遙散加味舒肝健脾調肺益氣,龍牡沉潛固陰,以使陰平陽秘,三焦通利,病體痊愈。
例3:宗某,女性,47歲。患糖尿病13年,于1975年、1981年曾2次住院治療,癥狀有所改善。1983年3月請余診治。患者面色萎黃,全身乏力,善饑多食口渴多飲,尿頻口甜,四肢逆冷。脈沉無力,舌苔白膩,舌質淡,查空腹血糖17.54mmol/L(316mg/dI),尿糖(+++)。辨證為脾腎陽虛之證,急救其陽,真武湯合四逆湯加減:
茯苓50g白芍100g白術50g附子20g干姜20g桂枝50g麻黃20g服上藥2劑口渴大減,四肢得溫,諸癥改善,效不更方,連服4劑,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l),尿糖正常。后以金匱腎氣丸口服1個月。隨防3年末見病情反復。仲景在太陽篇用真武湯治療太陽病誤汗,轉入少陰,乃為救誤而設;少陰篇則用于治療腎陽衰微,水氣不化,陽衰而不用四逆,緣于陽虛挾水,水盛而重用溫陽,本于腎中陽微,故用真武溫陽利水而收功。本例病人久病體衰,腎氣虧餒,氣不化津,津凝液斂,而表現為一派津液不布之證。方用大辛大熱之附子溫腎助陽,化氣布津。茯苓、白術健脾運濕,白芍斂陰和陽,干姜味辛入氣分可協附子溫腎化氣。由此可見消渴非皆燥熱,每屬飲證。
桑景武(1912—1993),長春市名中醫(劉立昌桑淑賢整理)
閱讀4
不得不看:“沉默的殺手”糖尿病,看中醫如何破解!
導讀每每說起糖尿病,不少人會覺得此病離自己太遙遠,也不會覺得糖尿病到底有多折騰人,但真正患上糖尿病的人,就不會這么認為了,那是一種怎樣的煎熬,那種種的制約,還有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生活的感覺,怎叫人不心憂?那個有著“沉默的殺手”之稱的糖尿病,到底該如何應對?不妨聽聽名老中醫韋緒性的觀點!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共同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脂肪、蛋白、水鹽代謝紊亂而發病。臨床以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即“三多一少”)為特征,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即可確診。1型糖尿病發病年齡輕,大多<30歲,起病突然,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癥狀明顯,血糖水平高,因胰島素分泌缺乏,依賴外源性胰島素補充以維持生命。2型糖尿病常見于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早期可無任何癥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才能確診。血清胰島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因其起病隱匿,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臨床尚有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長期的高血糖及伴隨的蛋白質、脂肪代謝異常所導致的各種慢性并發癥,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①大血管并發癥,如腦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變等;②微血管并發癥,如腎臟病變和眼底病變;③神經病變,以周圍神經病變為最常見的類型。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學“消渴”“消癉”等范疇。久病絡脈瘀結,可繼發胸痹、中風、麻木、水腫、關格、視瞻昏渺、脫疽等多種病證。< span="">一、思維溯源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最早,并詳細記載了糖尿病的病名、癥狀、并發癥及治療方法。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尿病”的記載,其內涵雖無從考證,但不排除系糖尿病的最早記載。至《黃帝內經》時期,中醫學對消渴病的認識有了很大發展,如《靈樞·五變》篇提出了“消癉”病名,并認為其成因與五臟虛弱、情志失調、內熱等有關,其明確指出:“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素問·奇病論》記載了消渴病名,并認為其發病與“食肥甘”有關,如謂:“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上述對于“消癉”“消渴”的認識較為中的,可視為古代糖尿病的通稱。迨至東漢消渴病名被廣泛運用,并逐漸取代“消癉”。如《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從腎陰陽兩虛論治“消渴”,創制腎氣丸以陰中求陽、少火生氣。如謂“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迄今仍有其重要臨床價值。隋·巢元方首次提出其并發癥,如《諸病源候論·消渴候》云:“其病變多發癰疽。”唐·王燾《外臺秘要·消中消渴腎消》引《古今錄驗》明確地論述了其臨床特點,云“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每發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孫思邈《千金要方》重視消渴病治禁:“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宋以后明確提出了“三消”及“上消、中消、下消”之名,其含義及相互關系如《臨證指南醫案》所云:“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灸而然,故又謂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饑,不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消也。”金元醫家進一步論述其并發癥,如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消渴總論》認為“可變為雀目或內障”;張從正《儒門事親·三消論》云“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痱之類”,“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明清醫家對其并發癥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如明·戴思恭《證治要訣·消渴》云:“三消久之津血既虧,或目無見,或手足偏廢如風疾……此證腎消得之為多。”王肯堂《證治準繩·消癉》對三消的臨床分類做了規范,“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谷善饑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清·程國彭《醫學心悟·三消》云“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謂深得臨證要旨。《王旭高醫案》記載:“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涼如冰。”后世醫家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理論、臨床研究,使診療水平日趨提高。二、理法精要韋師認為,本病病因復雜,涉及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藥石所傷以及外感邪毒等方面,與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體質偏頗密切相關。發病初期,主要為飲食失節,長期過嗜肥甘醇酒,辛辣香燥,煎炸燒烤,以致內生濕熱、痰火;或有胃腸結熱,熱傷氣陰。或長期情志失調,氣郁化火,郁熱傷陰耗氣;或竭慮強思,陽氣過用,陰血暗耗。或外感溫熱毒邪,或為藥石之燥烈所傷,劫傷陰液,進而傷氣。或房勞傷腎,或年老體弱,勞逸失度,暗耗陰精,虛火內生,皆可引發消渴病。其病機特點是燥熱耗傷氣陰,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其病位在于肺、胃、腎,可兼及多臟,尤以腎為關鍵。陰虛肺燥,津液不布,則胃失濡潤,腎乏滋助;胃熱熾盛傷陰,則上灼肺津,下耗腎陰;腎陰虛火旺,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熱、腎虛相因為患,而各有所偏重,故“三多”癥狀既可并見,又主次有別。病程較久,則易發生以下三種病變:一是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往往因燥熱偏盛,暗耗肝腎陰液,陰不制陽,目失濡養,導致二目干澀,視物昏花,甚至失明。即所謂“耗亂精神,過違其度,則燥熱郁盛之所成也”(劉河間《三消論》);二是“壯火食氣”、陰損及氣(陽),脾腎氣(陽)陰俱虛,致使水濕泛濫,發為水腫,或陰竭陽亡,而致神識不清,皮膚干燥,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等危候;三是在氣虛、陰虛、氣陰兩虛甚至陰陽俱虛的基礎上,陽虛、氣虛則血行遲滯,陰虛則血脈虛澀,終致血行不暢,漸致血瘀,而為絡脈病變。或久病入絡,多因熱結、氣郁、濕滯、痰阻等諸多病理產物互相膠結,致使絡脈瘀結,成為多種繼發病證發病的基礎。如心脈瘀阻,即為胸痹心痛、心悸、怔忡;風痰瘀阻,痹塞腦絡,即為眩暈、中風;腎絡瘀結,腎體受損,腎用失司,可見水腫或致關格危候;肢體絡脈痹阻,氣血不能布達于四肢,即可見血痹、痿、厥,甚至發生脫疽之變。總之,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虛實夾雜。即本虛有氣、血、陰、陽之不同,尤以脾腎氣陰兩虛為多見;標實則多為燥熱、瘀血、痰阻、寒凝等痹阻脈絡之各異。陰虛燥熱常貫穿病程始終,一般而言,早期以陰虛燥熱為主,中期以氣陰兩虛為主,晚期則陰損及陽,以陰陽兩虛為主。在治療上,應根據其病機特點,標本兼顧,藥物療法與飲食療法并舉。正如《景岳全書·三消干渴》云:“凡治消之法,最當先辨虛實,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則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陰氣漸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則陰無以生,而日漸清敗,益以困矣。”因此,藥物療法當以清熱潤燥、養陰益氣為基本治法。尤應結合臟腑定位,處理好治本與治標的關系。一般說來,應視標本的主次,或以治標為主,兼以治本,或以治本為主,兼以治標。《醫學心悟·三消》主張“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這種“清”“補”并用,針對三消主次而有所側重的治法,可謂要言不煩,足資借鑒。再者,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因“數食甘美”,致體質肥胖者日漸增多,而“肥人多痰”,痰濁阻滯氣機,日久則血行不暢,導致并加重血瘀。血瘀氣滯,津液運行受阻,又可聚而成痰,即所謂“瘀血既久,亦能化痰”(《血證論》)。痰濁瘀血互為因果,終致痰瘀并見,阻滯脈絡。因此,重視活血化瘀、祛痰泄濁法的及時運用,對于控制病情發展及預防并發癥,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意義。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結合中藥藥理研究,選擇相應藥物,每可提高療效。如氣虛者選用黃芪,既可降糖、降脂、降壓,又有減少尿蛋白、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可謂一藥多用;人參不僅能降低血糖,還可直接清除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中滿內熱者,運用黃連具有可靠的降血糖、降血壓、調血脂、抗心律失常和保護心肌等作用,用于降糖劑量要大,一般在15g以上。熱盛傷津者,黃連配烏梅,以“苦酸制甜”;寒熱錯雜者,黃連伍干姜,為降血糖之常用藥對,意在“辛開苦降”;兼油膩肉食之積者,黃連配山楂,以消食化積祛脂;兼肺胃之熱者,黃連配天花粉,以清熱養陰,生津止渴,且天花粉有可靠的降血糖作用。黃連雖屬苦寒之品,然經適當配伍,制其苦寒之性,而無寒涼傷中之弊。瘀阻血絡者用水蛭,其破血、逐瘀、通經作用功倍,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等作用,為治療糖尿病高黏滯血癥和高脂血癥之要藥。飲食療法、運動鍛煉與藥物治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飲食要堅持平衡膳食,《素問·臟氣法時論》所提出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原則,為平衡膳食的重要理論依據,意在強調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氣味調和才能補精益氣,這對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具體而言,要在主食定量范圍內盡可能多吃些粗雜糧及豆類,禁忌“甘美多肥”的食物。蔬菜以綠葉菜為主,如苦瓜、洋蔥、馬齒莧、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葫蘆瓜、冬瓜、蘿卜、山藥等,這些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較多的粗纖維,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過快,還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水果中火龍果、鮮棗、紅果、海棠、柿子、鮮桂圓、香蕉含糖量較高;橘子、橙、柚子、鮮荔枝、蘋果、梨含糖量為中等;草莓、枇杷、菠蘿、西瓜、櫻桃含糖量較少,可以適當食用,其中菠蘿、草莓、櫻桃能改善胰島素的分泌,有降糖的作用;西紅柿、黃瓜含糖很低,可以適當多吃些以代替水果。運動鍛煉對降低血糖有重要意義,運動強度要適當,應循序漸進,以不疲勞為度。尤其是患嚴重并發癥者,應該限制活動量,以免加重病情。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極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尤其是打太極拳,具有輕松、自然、舒展與柔和等特點,是糖尿病患者最為適宜的運動形式。三、辨證擷菁韋師對于本病辨證,非常重視辨證與辨病結合。由于糖尿病發病之初“三多”癥狀多不典型,往往“無證可辨”,故應根據其病程、癥狀、體質、飲食習慣、家族史、舌象、脈象等諸多方面綜合分析。若于中年之后發病,且平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形體肥胖,以眩暈、胸悶氣短、中風等病證就診,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應同時做空腹、餐后2小時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試驗等檢查,以明確辨病診斷。其次辨病位,若“三多”癥狀同時存在,應該根據其偏重程度的不同,辨上、中、下三消。再次辨標本虛實,本虛證常見陰虛、氣虛、氣陰兩虛、陰陽俱虛,標實證有燥熱、氣滯、痰濕、血瘀之分。其中,熱證進一步又可分肺胃熱結、脾胃濕熱、肝經郁熱、痰熱中阻,而且表現為肝陽上亢者也不少見。本虛與標實兩者常互為因果。一般初病多以熱證、實證為主,病久則燥熱與陰虛、氣虛互見,或與氣陰兩虛甚至陰陽俱虛證互見,并常兼見氣滯、痰濕、血瘀諸標實證候。最后辨本證與變證,糖尿病一般先出現多飲、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等本證,隨病情的發展而出現癰疽、眼疾、心痛、中風等變證。但亦有少數中老年患者與此相反,其“三多”及消瘦的本證不明顯,而常以變證為線索,最后確診為本病。
閱讀5
黃連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中醫學經驗
黃連素為止瀉類非處方藥,直接藥理作用對痢疾、大腸桿菌等引起的腸道感染有效。因黃連素中含多種生物堿,而提純為鹽酸小檗堿,該藥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原蟲作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小檗堿降血糖作用機制是抑制肝糖原異生或促進外圍組織的葡萄糖酵解,具有抗升糖激素作用,促進胰島β細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復,同時有降血壓、降血脂及抗感染作用,不加重肝損害對合并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及肝類的輕中度2型糖尿病有很好的療效。經查證,目前多數治療糖尿病的中藥成分中都有黃連素成分。服用黃連素控制血糖提高抗病力筆者曾治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伴有冠心病、高血壓等,曾多次入院治療,降糖效果不顯,在予以前降糖藥使用的同時加入黃連素,開始用量較大:每次6~10片,每日3~4次,共24~30片,飯后服用,20~30天后逐漸減量,原用降糖藥直至停服,每天監測血糖或尿糖,當病情仍穩定時,逐漸減少黃連素的用量,每天3次,每次3~5片左右,服用2年余沒有再住過院,并且控制良好(血糖6~6.5mmol/L),血壓120/80mmHg,心電圖基本正常,肝腎功能正常。
服藥后的感受和經驗(1)黃連素適應證的選擇及劑量的調整:黃連素是純中藥制劑,它通過腸道吸收少而慢,故一直認為是腸道殺菌藥。而當長期大量服用后可吸收入體內,才能發揮其降糖、降脂、降壓、調整心律不齊等作用,所以不能在血糖很高或急性發作時間時選用,它不像胰島素類藥的療效那樣快,當病情穩定后使用最好。視體重和病性而定可長期服用并注意觀察。
(2)服藥后可出現反應及其食療:①空腹服用可刺激胃,有人惡心伴有胃區不適,甚至嘔吐,故應飯后使用。其他注意事項見其說明。②由于殺滅腸道細菌會發生腸燥,最好辦法是每晚睡前服用酸奶一杯,來補充有益的腸道細菌增加營養,緩解腸道。③為了提高療效,每日飯后半小時,加服鉻酵母或啤酒酵母復合維生素B(按說明服用)。病情突變可按醫囑服藥。
(3)血糖增高時可加服:荔枝核(干)、黃精、黃芪、甘草茶、各10g煎服,當茶飲,每日一劑,以幫助降糖抗病。
閱讀6
人參治療糖尿病——你不知道的神奇功效
有人說,任何一桌喝酒的人,必定有患糖尿病者。現在得糖尿病的人很多,西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是終身口服降糖藥,注射胰島素。那么,中醫是如何治療糖尿病的呢?醫學研究證明,人參可促進胰島素生成,是治療糖尿病最理想的藥物。糖尿病是由于胰臟不能制造出足夠的胰島素所引起的,會對人體的心臟,腎臟,眼睛和神經系統等器官造成嚴重損害。人參及其有效成分人參皂苷Re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成分。人參皂苷Re之所以可以降低血糖,是由于它能增強胰島素的作用,起到“類胰島素”的作用,因而在更深層次上解釋了人參皂苷Re降血糖的機制。人參的另一主要成分Rb1,具有類似胰島素增敏劑樣的作用,也有降低血糖作用。由于糖尿病患者約有20%的蛋白質由尿中排出,帶給腎臟很大的障礙,會引起尿毒癥。而人參具有使胰臟的胰島制造出正常量胰島素的直接作用,能夠使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糖份加以控制,從而逐漸恢復正常。這一成果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帶來了福音。與其注射胰島素,不如服用人參,讓自身生成胰島素。如果吃人參與注射胰島素同步進行,胰島素便可適度減量。
防治糖尿病的人參方1降糖飲人參9g,五味子12g,知母12g,麥冬12g,山藥30g,生地黃30g,玄參15g,黃芪15g,蒼術6g,石膏6g,枸杞子9g,何首烏9g。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服藥至糖尿轉陰后。上面的藥物可做丸劑,每日3次,每次9g。臨床觀察,5~10天起效。(《千家妙方》)2降糖方人參30g,生黃芪30g,生地黃30g,蒼術15g,葛根15g,丹參30g。服用方法:每日一劑,水煎溫服。本方為協和醫院名老中醫祝諶予經驗方。藥理研究證明,方中六位藥物組合降糖效果明顯。
3神仙減水法方人參、花粉、知母、黃連、苦參、麥冬、浮萍、白扁豆、黃芪各等份。服用方法:研為末,每服6g,每日兩次。適用于氣虛為主的糖尿病。(《奇效良方》)
4人參二冬湯人參、甘草各1.5g,天冬、麥冬各6g,天花粉、黃芩、知母、荷葉各3g。服用方法:煎服,每日1劑。適用于氣陰兩虛型糖尿病。(《醫學心悟》)
5人參飲人參10g,加水1L,煎40分鐘至500ml。服用方法:代茶飲,參渣食用。能生津止渴,適用于糖尿病疲乏無力、口干口渴者。(《妙用人參治百病》)人參,百草之王,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秘密,其功效超乎你想象!
閱讀7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原則方法
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中醫對于糖尿病的治療找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特色療法。中醫將糖尿病分為陰經虧虛型、陰虛熱盛型、氣陰兩虛型、氣陰兩虛兼淤型和陰陽兩虛型五種類型,并總結出各種類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和原則。陰經虧虛型糖尿病主治:咽干口干,食欲旺盛,大便干結,形體大多超重或肥胖,自覺體力或精力較前減退,舌紅苔黃或白少津,脈沉弦。原則:滋陰增液方藥:增液湯加味:生地30g,玄參30g,麥冬10g,葛根12g,花粉30g,南沙參15g。附注:早期糖尿病患者多以陰虛為主,常因無典型的“三多”癥群而被忽視,不少患者是在健康查體或診治其他疾病時發現,當詳細詢問病史時,其實患者早已出現臨床癥狀如口干欲飲,食欲旺盛,大便干結等,中醫辨證多為陰津虧虛,治宜滋陰增液。另外,對于部分葡萄糖耐量減低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證屬陰津虧虛或陰虛肝旺或陰虛陽亢者,亦可參照上述辨證治療。陰虛熱盛型糖尿病主癥:煩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大便干結,尿色混黃,舌紅少津,苔黃而燥,脈滑數。原則:滋陰清熱方藥:增液湯合白虎湯合消渴方加減:生地30g,元參30g,麥冬10g,生石膏30g,知母12g,葛根15g,花粉30g,黃連10g,枳實10g。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附注:陰虛熱盛是糖尿病常見的證型。1991年全國中醫糖尿病協作組1504 例糖尿病臨床資料統計表明,陰虛熱盛型占17.9%。臨床觀察此型多見于糖尿病的早期階段,患者大多未出現血管、神經并發癥,絕大部分患者均有多飲、多尿、多食等典型的“三多”癥群。辨證要點是煩渴多飲,小便頻數,大便干結,舌紅苔黃少津。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故治當滋陰清熱為主。陰虛熱盛型治療用藥,大多寒涼,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寒涼損傷脾胃。對于脾胃素虛或老年糖尿病患者需用滋陰清熱藥時,劑量亦不宜過大,否則過服寒涼重劑可引起胃脘不適,腹脹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氣陰兩虛型糖尿病主癥:典型的多飲、多尿、多食癥狀不明顯,口咽干燥,神疲乏力,氣短,腰膝酸軟,大便干結,或兼心悸自汗,或眩暈耳鳴,或肢體麻痛,或視物模糊,舌體胖或有齒印,舌苔白,脈沉細。原則:益氣養陰方藥:生脈散合增液湯加味:生黃芪15g,黃精15g,太子參15g,麥冬10g ,五味子10g,生地15g,玄參15g,葛根15g,花粉15g,山藥15g,山萸肉10g。附注:氣陰兩虛是糖尿病中最為常見的證候,全國中醫糖尿病研究協作組1504例糖尿病統計,氣陰兩虛型占27.1%,本組病人大多由陰虛熱盛型轉變而來,少部分可見于初診的老年糖尿病人,臨床以口干,乏力,氣短,舌胖苔白,脈沉細為辨證要點。另外,對于氣陰兩虛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選用玉液湯、玉泉丸、降糖甲片等治療。氣陰兩虛兼淤型糖尿病主癥:三多癥狀不明顯,口干,乏力,心悸氣短,眩暈耳鳴,腰膝酸軟,肢體麻痛,視物模糊,胸悶胸痛,或兼雙下肢微腫,或兼中風偏癱,血液流變學異常,甲皺微循環異常,血小板聚集增強,舌體胖,舌質暗或紫暗有瘀斑,舌腹靜脈紫暗怒張,脈沉細。原則:益氣養陰 活血化瘀方藥:益氣養陰活血湯:黃精30g,生黃芪30g,太子參15g,麥冬12g,五味子10g,生地20g,玄參30g,丹參30g,當歸10g,桃仁10g,葛根15g,花粉30g,枳實10g,生大黃6~10g。附注:氣陰兩虛兼瘀是糖尿病合并癥最為常見的證型,其特征是:①病程相對較長,多見于糖尿病的中后期;②燥熱標證已退,典型的多飲、多尿、多食的三多癥狀不顯著,多合并視物模糊,眩暈心悸,肢體麻疼,水腫胸悶胸疼,中風偏癱等并發癥;③臨床表現以口干,乏力,氣短,舌胖質暗為特征。充分反映了氣陰兩虛兼瘀的病機特點。治療上應益氣養陰,活血化瘀。陰陽兩虛型糖尿病主癥:腰膝酸軟,氣短乏力,口干飲水不多,畏寒肢冷,顏面或下肢水腫,食欲減退,大便溏瀉或泄瀉便秘交替出現,小便混濁如膏,面色蒼黃晦暗,耳輪干枯,齒搖發脫,陽痿,舌淡暗,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原則:育陰溫陽 補腎活血方藥:金匱腎氣丸合水陸二仙丹加減:熟地15g,山藥15g,山萸肉12g,澤瀉15g,豬茯苓各15g,芡實15g,金櫻子15g,桂枝6g,附片8g,丹參30g,葛根15g。附注:陰陽兩虛證多見于糖尿病合并癥中后期,尤以糖尿病腎病最為多見。全國中醫糖尿病協作組1990年1504例糖尿病的統計,陰陽兩虛型約占11.5%。此型病人病程長,合并癥多,病情復雜,病變部位可累及五臟六腑,其中以心肝脾腎為主,但關鍵在腎。其病機為消渴病日久,陰損及陽,臟腑功能嚴重受損,氣機升降失常,血液運行受阻,水液代謝障礙而致陰陽俱虛,濕濁瘀血內阻。治療上應滋陰溫陽,補腎活血,兼以利濕化濁。方中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芡實、金櫻子固腎澀精;桂枝、附片溫補腎陽;丹參、葛根活血化瘀;澤瀉、豬苓、茯苓利濕化濁。這些方子是中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中國傳統醫學防治糖尿病的寶貴經驗而得出的,對改善糖尿病臨床癥狀,降低血糖、血脂,改善微循環及糖尿病慢性病變的防治均有一定作用。
推薦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優點:懸灸微煙、滲透性強、易操作、隨時隨地灸、多穴位同時灸
燃燒時間:30分鐘左右
方便指數:★★★★★
效果指數:★★★★★
推薦指數:★★★★★
點擊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國 傳煴百年
頸椎病艾灸視頻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郵箱:),立即處理。
{五味古法中醫}
民間中醫網
華夏中醫網
原始點論壇
中華傳統文化論壇
(撰稿支持)
| 上古傳承 經典中醫 |
已入駐騰訊新聞、鳳凰新聞、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悅讀、ZAKER、鮮果閱讀等客戶端
原始點公益聯盟成員
投稿、商務合作,聯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醫 』
傳統中醫,專家團隊
健康養生之術、膳食調理之法
高質量健康生活養成計劃請長按此QR碼:
品牌傳播 | 企業專訪 | 投稿合作
請添加QQ:40304452
現在不養生,將來養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971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五味日知錄】中醫不只是“經驗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