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開展“志愿控煙進行時”的期間,街頭的人們每周都會看到3-4個人一組,身穿藍色馬甲的,手里拿著大包、小包的一群人,時不時地還進到商戶里不知在說些什么。這些人是干什么的?很多人都有著這樣的疑惑。這些人正是我們北京市控煙志愿服務隊通州分隊的控煙志愿者們,他們身穿的是我們“控煙藍”的志愿馬甲,手里的大包、小包裝的是我們的控煙海報和宣傳折頁,我們三五成群,分組進到商戶去宣傳、幫助他們解讀《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
2016年8月16日,我們通州控煙志愿服務分隊的6名志愿者再一次來到通州區萬達寫字樓b座,對這里的租戶開展宣傳、巡查活動。經過半天的巡查、宣傳,巡查。共計巡查租戶36家,多數商戶對我們的工作給予很大的理解和支持,只有4家商戶不配合;張貼宣傳海報40張,發放宣傳手冊50余本,現場勸阻吸煙人員3人。
昌平,暑熱擋不住我們控煙宣傳的腳步!
時間:8月19日
地點:悅薈萬科廣場
今天來到昌平悅薈萬科廣場開始了控煙宣傳活動。連日的酷暑悶得人們喘不過來氣,每個毛孔都似汗泉,即使靜止都會涌出汗水。但是大家不顧這些,在隊長趙忠強的帶領下開展了宣傳、回訪、巡查和拾撿煙頭的活動。
酷暑促使人們紛紛走向戶外,坐在廣場上納涼,我們志愿者穿梭于人群、綠化帶、墻角旮旯等地撿拾煙頭,這一行動感動了悅薈萬科廣場的保安同志們,于是也加入我們的行列,整個廣場中你低頭、我哈腰撿拾煙頭的動作,形成了一道有些特別的的場景,許多人都有感觸,能為來悅薈萬科廣場的市民們做出些貢獻很是欣慰。
在向來往人群發放宣傳材料、贈送煙灰收納盒時,昌平職業學校計算機系2015級2班的學生在肖老師的帶領下,鼓勵學生積極和環衛工人、拉三輪的師傅、吸煙的老煙民、外國人等等去攀談去交流,主動介紹控煙的辦法和好處。 大家受益匪淺,體會到順利推進控煙宣傳活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鍥而不舍的進行他們也增長了社會見識和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此次共發放200余份宣傳資料和100個滅煙盒。
后來,隊長趙忠強把大家一共分為6個小組,分頭開展了巡視宣傳工作,帶領隊員來到了上次被舉報的“權金城”飯館,這是我們第二次來了,不知道第一次來過之后他們是否有所改正,這次算是回訪。在認真檢查控煙宣傳標識是否按要求張貼后,我們與負責人交談了起來,詢問控煙宣傳巡視員是否盡職盡責,舉報后的整改措施是否落實,回訪還是很成功的。此次6個組共巡視8個店鋪,發放宣傳標示材料16份,整體控煙重視程度有所提高。
新手練習寫作最大的問題有三個:寫什么、怎么寫、主題是什么?首先要明確自己想寫什么類型的文章,或者說今后主要走的方向是什么。有了目標之后就要開始前期的素材積累工作。原創的開始是模仿,就和小學初學寫作文一樣,多看優秀作文,多模仿才能慢慢的找到自己擅長的風格和類型。當然在多看的過程中,也是在無形中擴充自己的素材庫。
當然在前期多看的過程中,最好是分門別類的整理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再開始下一步,確定是自己要的寫作的類型。寫作的過程就是在有主線的基礎上,進行細節的擴寫。所以在練習階段,最好是能夠先掌握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的描寫,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充和連接,形成長篇內容的寫作能力。
當然,現在練習寫作也不是悶著頭自己瞎捉摸就一定能成,有時間和經濟條件的新手,不妨通過一些視頻教學課程來進行初步的了解。因為這樣的新手寫作課程會幫你省下不少時間,也能給到一些指導方式,讓你在新手階段不至于手忙腳亂,毫無頭緒。而且有的寫作課程,物超所值,聽完這些課甚至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所以,網課如此發達的情況下,選擇一門好的網絡寫作課非常有用。
其次,寫作之初,為了獲得成就感和動力。可以自己參與自媒體的內容創作和運營。因為現在自媒體幾乎沒有門檻,自主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內容方向。并且在此過程中,能夠比較自由的創作,也能夠分享自己的內容和觀點。要是能夠得到一定的反饋或者認可,對于新手深入的學習和創作是有很大激勵作用的。
1.剛剛有發展的苗頭。嗯,因為近幾年的動漫作品才剛剛多起來嘛。追上會很久。而且也不知道在你發展的時候人家會不會更快的進步,畢竟他們這方面很牛。
2.距離應該不算太大吧。應該怎么說,漫畫的質量很好,但是動漫的就差一點。所以平均應該不會差太大。那么大的獎,應該不會差嘛。
3.應該是日本動漫雜志。中國的(就我看過的而言)種類少,而且在雜志中的地位也沒有像他們的那么高。而且東西少,畢竟咱是剛發展的。
4.差距就在于人家是全齡向的,且主體在少年到青年,而國產動漫大多偏向低年齡層。所以咱們的火不起來,還是日本的好些。
5.不同就在于國產動漫老是想著怎么在看動漫的同時教育看動漫的人,大多是那些誠實、勇敢、感人的題材。但是這些從幼兒園開始就學過了,所以讓人覺得內容無聊甚至幼稚;再者,就是不允許出現“愛情戲”,這樣是宣傳早戀。所以實在沒什么可演的了,就翻出經典,在就copy別人家的。而日本卻不這樣,他會抓住看客的“欲望”,專給你看你幻想中的、希望中的、憧憬中的東西。越符合你胃口的當然越受歡迎。所以日本的受歡迎。
6.創作技術還是日本的好,因為人家連背景都會好好處理,不像國產的一些動漫,看起來很假很呆板。劇本方面也是日本的好些,原因同5
7.是。因為他們的動漫已經沖出國門,走向世界了嘛。
8.如果單說動漫上的,是。(但是咱的漫畫畫的很棒)
9.國產的大多是一次性制作結束后再賣給各家掏銀子的電臺,日本則相反。
創作方式?都是原創的?(這是廢話)嗯,國產動漫大多是為了小朋友們制作的,所以會加入“傳統美德啊,高尚品質啊”這類元素,再就是很幼稚的東西(如將動物、事物化為“人物”的動漫)。日本動漫則是以看客角度出發,投其所好。
所以人家的動漫能撈錢,能出國,能讓我廢寢忘食的追,瘋了似的又哭又笑又憔悴。
國產動漫乃是吾痛啊!
【 #教案# 導語】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 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地球的故事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用簡單實驗來驗證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結論。
2.進一步學習搜集與整理資料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道科學探究活動的長期性與艱苦性,逐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科學精神。
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狀星體。
2.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教學準備
籃球、橡皮泥、火柴、課件(與地球形狀、“神舟5號”、“神舟6號”等有關的資料)。
教學重點: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及解釋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提問:我們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地球,而作為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狀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談話:我們現在通過上網、看書、詢問,也許1分鐘就可以輕松知道答案,可你們是否知道在這個答案的背后,人們經歷了一個多么復雜、辛苦的探究過程。
二、探討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
活動1關于地球形狀的猜想與探索
談話:首先讓我們走入遠古時代,了解最初人們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樣的?(課件展示)
提問:“天圓地方”的這種說法在現在看來也許有幾分可笑,但是,我們想想當時的條件,人們為什么會形成這種認識呢?
學生交流,評價。
小結:那時候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只能憑自己的直覺光靠自己的眼睛來判斷,盡管結論是錯誤的,但他們畢竟也是在仔細觀察之后作出猜測的,并不是憑空捏造。
講解:慢慢地人們對自己的這種想法產生了懷疑(課件展示)。
希臘人通過觀察船只進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設: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個大圓球。
活動2觀察進港的帆船
談話:接下來我們做一次模擬實驗,看看是否也能觀察到古希臘人看到的現象。
(課件展示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學生實驗,交流發現。
我們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觀察,看看和剛才有什么不同。從這兩個實驗中說明了什么?古希臘人的猜想成立嗎?生活中見到過類似的現象嗎?
講解:這是人們對地球形狀認識的一個重大轉折,接著,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觀看月食時,發現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圓弧形的,因此他推測地球是個球體。
全課總結:
這時候人們已經推測出地球是個球體,可認識事物光靠猜想和假設行不行呢?接下來人們用什么方法來驗證這一猜想呢?下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解: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人們對地球形狀作出了什么猜想啊?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人們是怎樣來驗證這一猜想的。
二、活動三:驗證地球是個球體
一、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講解: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位非常勇敢的航海家:麥哲倫(課件展示他的畫像)。有同學了解有關他的故事嗎?
布置任務:閱讀書上42頁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
學生閱讀、交流。
提問: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作出了什么假設?
麥哲倫為這次航行付出了什么代價?有收獲嗎?是什么?
讀完這則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結: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歸納總結,讓學生明白1、在探究的過程中懂得利用科學技術。2、對待心中的疑問,要大膽去猜測,更要想辦法去證明。3、科學探究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我們也要學習麥哲倫的堅持不懈的吃苦精神。
二、在太空中看地球
講解: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現在人們能夠在太空中觀察地球了。
課件展示(太空中拍攝到的地球圖片)
提問:你知道這是什么方法拍到的地球照片嗎?最早給地球拍照是什么時候?哪個國家呢?(學生回答后,課件揭示相關資料)
提問:最近幾年,我們國家在這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令世界都對我們刮目相看,你們知道中國飛天第一人嗎?了解有關他的故事嗎?
學生回答。
課件展示楊利偉的圖片和相關資料。
講解: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對宇航員來說是殘酷的,因為那里既沒有氧氣、沒有水也沒有重力,是對人生存極限的一種挑戰,如果你也希望有一天能到太空遨游一翻,那么現在必須把身體鍛煉好。
提問:通過各種實踐,人們已經發現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到底有多大?你知道飛機、人繞地球一圈需要多長的時間嗎?
學生回答
課件展示相關資料。
三、作業
布置任務: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人類認識地球的艱辛旅程,我們應該把這些都牢牢記住,因此我提議每個人利用課余時間搜集資料,制作一張有關地球故事的科學小報。
風光無限的地貌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認識各種形態的地貌,并能分析家鄉的地貌類型。
2.會設計并制作簡單的地貌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發現并會描述各種地貌的美,有初步的審美能力。
2.通過描述家鄉的地貌特點、制作家鄉地貌模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之情。
科學知識
1.認識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濕地等幾種典型的地貌,了解它們不同的特點。
2.知道家鄉的地貌特點。
教學難點:熟悉各種地貌的特征
教學準備
有各種典型地貌的課件、小木板、繪圖紙、橡膠泥、洗凈的沙、彩紙、彩筆、膠水、鉛筆、剪刀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直接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風光無限的地貌》,什么叫地貌呢?就是指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態。
教學新授:
一、認識常見的地貌
提問:說說看,你知道哪些形態的地貌?(學生自由回答)
下面我們來認識常見的一些地貌(課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濕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圖)
提問:仔細比較,這些地貌各自有什么明顯的特征?
學生討論、作答,課件先后展示各種地貌的文字說明部分。
二、美麗的家鄉
講解:正由于形態各異的地貌才構成了大自然中許多秀美的風光,下面我們以自己的家鄉為例,進一步熟悉地貌的特點。
課件展示能代表本地地貌的典型圖片。
布置任務:老師和大家的感受一樣,咱們的家鄉確實很獨特很美,接下來請同學們用繪畫或文字的形式將家鄉的這種“獨特之美”描述出來,注意要概括出地貌的特點。
學生描述本地地貌的特點,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匯報、展示作業,師生共同評價。
提問:請同學們判斷咱們家鄉主要屬于哪一種地貌,說說你的理由。
總結歸納
第二課時
教學導入:
談話:上節課同學們對家鄉地貌的描述很準確也很生動,課后我根據實際情況做了一個咱們家鄉的地貌模型。
(展示教師制作的模型)
講解:同學們不用羨慕,因為今天這節課你們可以親自設計并制作一個地貌模型。為了將模型做得更漂亮,組內同學先商量一下,想用什么材料來制作?具體怎樣分工合作?請制定一個計劃。
小組討論
講解:為了做今天的模型,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有泥、沙石、樹葉、水、各種顏色的粉筆灰、橡皮泥等。下面大家就利用老師準備的和你們現有的材料來制作。
要求:做好分工,由每組的材料員統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了的馬上送回,衛生監督員隨時保持周圍的衛生。另外各組制作的模型不能太復雜,因為大家制作的時間只有20分鐘,模型中一定要標記方位。
學生分組制作活動。(中途可讓學生到別的小組去“取經”)
講述:剛才,我們各組按各自的描述做了一個地表模型,做得怎樣呢?下面大家相互參觀一下。
學生離座參觀各組作品。
學生談參觀感受。
請做得好的小組介紹經驗。
地球的內部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根據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傳遞出的信息,對地球內部的情況做出自己的猜想。
2.能用資料來驗證自己關于地球內部的猜想。
3.能制作出地球內部結構的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對地球內部的探索、開發利用進行大膽的想象。
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內部是一個運動著的高溫、高壓的環境,地球內部有熾熱的巖漿。
2.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是由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組成。
教學重點:了解地球內部的結構
教學難點:根據自然現象做出有關地球內部結構的猜想
教學準備
有火山、地震、地熱等自然現象的視頻課件,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雞蛋。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談話:在教學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我手上有一個密封的膠卷盒,在不打開蓋子的條件下,你們能想辦法知道盒子里裝的是什么嗎?
學生匯報方法,教師按照學生的想法進行實驗,然后依據所得的信息進行判斷: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二、了解地球內部構造。
1、師:盡管我們看不到膠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們還是有辦法獲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據這些特征作出猜測、判斷。其實地球也象一個無法打開的膠卷盒,那么關于地球內部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哪些現象去猜測呢?
2、師: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視頻。
(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和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
3、你能根據這些現象作出有關地球內部的猜想嗎?說說猜想的依據。
(讓學生進行充分交流,注意讓學生說出一些現象和判斷。)
4、師:科學家們又是通過哪些途徑來收集并了解有關地球內部的信息的呢?可以通過發射地震波來進行檢驗,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閱讀書上49頁相關內容。說說地球的結構并說說這些部分分別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5、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課件展示),你覺得像什么?我這有一個切開的熟雞蛋,對照一下這張地球內部的構造圖,確實類似,請你們在記錄本上畫一幅切開的雞蛋圖,并標出地殼、地幔、地核。(學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再看剖開的雞蛋,畫圖。)
6、談話:對于探究地球的內部構造,科學家們還采用了很多先進的技術,請同學們閱讀49頁《伸入地球深處的“望遠鏡”》。
7、說說看,我們的猜想和科學家的發現有相同的地方嗎?
三、制作地球構造模型。
1、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
2、師:那先說說你的制作步驟,準備用什么辦法來區分地球的三個部分呢?
3、學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驟,教師注意及時進行歸納。
4、學生動手做地球模型。
5、制作完成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并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以及制作時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課堂教師小結。
師:對于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是一個迷團,科學家也僅僅是一種預測。你有什么更好的辦法探索開發地球內部嗎?展開你的想象,將設計畫在記錄本上。
地球儀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用多種方法,研究海洋與陸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能借助地球儀上的主要標識,準確辨認位置,畫出麥哲倫的航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使用地球儀的過程中,體會模型帶來的方便。
2.愿意和其他同學合作,共同尋找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
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儀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能在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
3.認識地球儀上的主要標識:經線、緯線、方向、赤道等;知道東、西半球與南、北半球的劃分。
教學重點:了解地球上的海陸分布及地球儀的主要標識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研究海陸分布的比例
根據經緯度確定某物的位置
教學準備
地球儀、卡紙、天平、剪刀、鉛筆、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講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們一般不能觀察其全貌。為了便于學習和研究地球知識,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出示地球儀)。建立模型也是我們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學新授:
活動一藍色的星球
1、模擬
講解:請慢慢地旋轉地球儀,注意觀看它的顏色,你發現了什么?面積的顏色是什么?
學生觀察并交流發現。
提問:地球儀上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別不同的地貌,藍色占的面積,它是用來表示什么呢?這說明了什么呢?
小結: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陸地組成。
鼓勵學生根據這個特點給地球再取一個名字。
2、填圖
講解:由于陸地和海洋交錯分布著,因此地球被劃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予以補充總結。
布置任務:你知道他們分別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嗎?請對照地球儀,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稱填寫在書上52頁的圖中,并嘗試記住。(提醒學生字寫小點)
學生填圖。
課件出示沒有文字說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幫助學生記住他們的具體位置。
3、估測
引導學生質疑: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的主要地貌為海洋,但是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陸地多多少呢?我們能想辦法作出科學的估測嗎?
學生思考、交流
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學生的方案進行篩選(如學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則引導學生按照書上的方法進行)。
學生估測、記錄
匯報估測結果。
小結:科學家經過精密地測量、計算,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其中陸地占29%,海洋占71%。哪個小組的數據最接近呢?課后向他們取取經驗。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二、新授
一、活動2怎樣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1、地軸
觀察:讓學生轉動本組的地球儀
演示籃球在地上亂轉。
談談它們的轉法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小結:地球儀是繞著中間這根軸轉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這根軸叫做地軸,當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軸,而是科學家根據地球自轉的特點虛擬出來的。
(做一做)先后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地球自轉(自西向東)。
2、經線、緯線
講解:我們再來觀察地球儀,是不是有很多線圈,這就是叫做經緯網,干什么用的呢?就像在電*看電影,知道排號和座號就能找到座位。經緯網可以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課件展示緯線的概念及什么叫赤道(讓學生找一找)
講解: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這就是緯度。
找一找:北緯30度在哪?
課件展示經線的概念及南北極。
講解: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線,人們給經線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這就是經度。
找一找:東經125度在哪?
找一找:北京(東經116度、北緯40度)倫敦(0度、北緯51度)
講解:以赤道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的經線圈來劃分東、西半球。(并說說這樣分的原因)
找一找亞洲、大洋州分別處在哪半球。
總結:盡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們確定了某一個地方的經緯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難的船只只要報告他所處的經緯度,別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進而得到救援。
二、活動3麥哲倫的航線
講解:接下來我們也要來體驗一下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課件展示具體路線和游戲規則
建議活動小組的成員分別擔任“船長”(麥哲倫)、“大副”、“文書”、“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動中的不同任務。
課件展示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正確路線。
組織學生對路線圖分析:船隊一直是朝什么方向航行,又是從什么方向回到西班牙的。
地圖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會看地圖,能從地圖上獲取有用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想加深對祖國的了解。
2.懂得保護家園的重要。
科學知識
了解地圖上的主要標識及功用。
教學準備
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圖。
教學重點:學會看地圖
教學難點:能從地圖上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提問:當你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旅游時,想自己到處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線,你會怎么辦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導入課題。
談話:說一說你們使用過什么地圖,地圖有什么作用呢?
提問:你知道最早的地圖是什么時候繪制的嗎?
學生閱讀55頁有關科技史。
二、教學新授:
講解:剛才同學們也講了地圖有著多種用途,是我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幫手”。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使用它。接下來請仔細觀看比較這兩張地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圖),可以將你的發現與本小組的成員交流,看誰獲取的信息最多。
學生匯報
小結:要想使用地圖,首先要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一、比例尺(板書)
教師講述:地圖和地球儀一樣,所表示的實地面積都很大,因此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圖形縮小。圖上線段的長度與實際距離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圖圖形的縮小程度。
練習:
找一找這兩幅地圖的比例尺分別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給出數據,進行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的計算。
對照書上的兩幅圖,小組內自由出題,計算某兩地的實際距離。
除了比例尺外,我們還得學會通過地圖識別方向。
二、地圖上的方向(板書)
1.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板書)
[練習](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未標明方向名稱的地平面的八個方向圖。)請學生上臺標出八個方向。
對于一幅地圖,我們怎么來判斷方向呢?
2.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板書)
[教師講述]
(1)一般的地圖,通常是按面對著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的。
(2)有指向標的地圖,應按指向標規定的方向判斷,指向標一般指北。
(3)有經緯網的地圖,還可以根據經緯網定方向。指名學生說經線、緯線分別表示什么方向。
[練習]參上(學生“你問我答”鞏固對地圖上方向的掌握。)
在地圖上有各種符號和文字,這是圖例和注記。
三、圖例和注記
講解:不同的圖例用來表示各種地理對象,教師舉例說明。
布置任務:將中國政區的圖例找出來并記錄在書上58頁表內。
鼓勵學生課外了解更多的圖例。
總結:如果我們能在地圖上準確地辨方向、量距離、識圖例,那么我們也就學會了使用地圖。
四、保護我們的家園
提問:58頁的這張圖片,給我們帶來了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
講解:其實為了改變這種不好的狀況,近年來我國采取了“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方法,但是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你覺得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希望同學們能說到做到,為保護自己的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漂移的大陸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能對地圖上相對的海岸線能拼接的現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辦法去驗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仔細地觀察、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科學知識:
了解大陸飄移學說,理解萬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中。
教學重點:了解大陸漂移假說
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批判、質疑的思維品質。
教學準備:世界地圖及黑白復印、剪刀、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質疑: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地球的海陸分布。今天我想追問一個問題:地球上的海陸分布一直就是這樣的嗎?
講解:1910年,生病臥床休息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望著墻上的一張世界地圖,突然發現,南美洲的東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間,相互對應,簡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頓時他腦海里冒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
提問:我們也來觀察一下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拉產生了什么猜想嗎?
學生回答。
二、教學新授:
活動1、拼圖與猜想
提問: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能拼在一起呢?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檢驗呢?
學生回答
講解: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將南美洲和非洲從地圖上剪下來,然后拼湊到一起試試看。
為了不浪費,我給大家準備了復印的地圖。
學生剪、拼圖
交流發現。
講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陸都能象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岸一樣接在一起呢?(學生觀察片刻)
教師演示:將事先剪好的各大洲拼湊到一起。
質疑:你們發現了什么?你們是怎么想的?
活動2、魏格納的猜想
講解:其實魏格納和同學們的想法一樣,當它發現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湊在一起時,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很多年前,這兩塊大陸是接合在一起的。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大家都不承認這一說法,甚至嘲笑他:這么堅固的大陸怎么會漂移呢?
在一片反對聲中,魏格納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并且不顧危險實地考察,搜集資料為自己的說法尋找有力的證據。例如,他發現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見到的具有相同骨骼構造的動物化石,而這些動物是不可能游過大洋的。兩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在三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為幾塊大陸,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播放多媒體動畫演示大陸漂移的過程)
可惜魏格納還沒來得及解釋大陸漂移的原因,在一次實地考察中由于氣候惡劣和食物缺乏而犧牲。
質疑:從魏格納發現并驗證大陸漂移說的過程,你得到了什么啟發?
課后拓展:搜集資料解釋大陸漂移的原因。
想象100萬年后,中國大陸還會在現在的位置嗎?你認為是怎樣的情景呢?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2999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去痣哪種方法最好,選擇好的方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