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新的基因學研究幫助化療患者擺脫順鉑耐藥性的困擾!(如何預防家族遺傳性卵巢癌?)

妙手生春 2024-05-31 13:48:11

新的基因學研究幫助化療患者擺脫順鉑耐藥性的困擾!

2016年09月27日訊 根據9月19日在線發表于臨床腫瘤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在生殖細胞腫瘤中,TP53 和 MDM2的變異與順鉑的耐藥性以及較差的療效有關聯。

來自紐約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的Aditya Bagrodia博士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患有生殖細胞腫瘤的男性中順鉑耐藥性的基因學基礎,這些患者都接受了含順鉑的化療試劑,具有可利用的腫瘤組織。研究者對180個腫瘤組織進行了全部外顯子測序或靶向性外顯子捕獲測序。綜合化療后的參數,患者被分為順鉑敏感組或耐藥組。

研究人員發現TP53變異僅見于對順鉑耐藥的腫瘤,尤其常見于原發性縱膈非精原細胞瘤(72%)。那些具有不良臨床特征,根據國際生殖細胞癌協作組織模型被歸為低風險組的患者通常會有TP53通路的變異,包括MDM2放大。獨立于國際生殖細胞癌協作組織模型之外,這兩種基因變異還能預測不良的預后。55%的順鉑耐受的生殖細胞瘤具有活動性變異,包括全新的RAC1變異。

“很大一部分順鉑耐藥性的生殖細胞瘤具有活動性變異,這可能對靶向治療有反應,”作者們寫道。“對晚期生殖細胞瘤患者進行基因學分析可能會改善當前的風險級別,為順鉑耐受性疾病患者發現全新的治療方法。”

耐藥性簡介

耐藥性(Resistanceto Drug )又稱抗藥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蟲以及腫瘤細胞對于化療藥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藥性一旦產生,藥物的化療作用就明顯下降。耐藥性根據其發生原因可分為獲得耐藥性和天然耐藥性。自然界中的病原體,如細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藥性。當長期應用抗生素時,占多數的敏感菌株不斷被殺滅,耐藥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細菌對該種藥物的耐藥率不斷升高。目前認為后一種方式是產生耐藥菌的主要原因。

癌癥簡介

惡性腫瘤就是人們所說的癌癥,它是100多種相關疾病的統稱。當身體內細胞發生突變后,它會不斷地分裂,不受身體控制,最后形成癌癥。人們身體內所有器官都是由細胞組成。 細胞增長和分化可滿足身體需要,這種有序的過程可保持人們身體健康。然而, 如果細胞繼續分裂,這些額外的大量細胞就形成腫瘤。惡性腫瘤的細胞能侵犯、破壞鄰近的組織和器官。 而且,癌細胞可從腫瘤中穿出,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這就是癌癥如何從原發的部位到其它器官形成新的腫瘤,這個過程就叫癌癥轉移,多數癌癥是根據他們起始的器官或細胞類型來命名的。

如何預防家族遺傳性卵巢癌?

(1)口服避孕藥物預防卵巢癌。Cibula 等對多項隊列和病例對照研究分析顯示,口服避孕藥會顯著減少卵巢癌的發生,而且保護作用隨著服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服用5 年卵巢癌的風險降低20%。這種保護作用不受是否有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變的影響,因而可以作為年青的BRCA 突變攜帶者的化學預防。口服避孕藥還可以減少50%子宮內膜癌的患病風險,但在長期服用者中發現乳腺癌和宮頸癌的發病風險增加。

 (2)對于已經生育的家族遺傳性乳腺癌/ 卵巢癌綜合征患者行預防性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術,但這項措施不能預防腹膜癌的發生。

 如何治療家族遺傳性卵巢癌患者(1)化療。鉑類化療藥物通過與DNA 交叉聯結導致DNA 復制障礙,而BRCA1 和BRCA2 參與了DNA 的修復過程。體外研究顯示BRCA 突變的細胞對順鉑及卡鉑的敏感性增加。臨床研究顯示BRCA突變的上皮性卵巢癌對一線鉑類化療的反應率較非BRCA 突變組高。

 婦科腫瘤學家在臨床研究中發現BRCA 突變者對鉑類的敏感性高而對紫杉醇相對不敏感,因而提出對有BRCA 突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一線化療不必加用紫杉醇。而對于復發的卵巢癌患者,鉑類加紫杉醇聯合化療的無進展生存和總體生存較鉑類單藥的療效高,機制研究可能與BRCA 亞效等位基因的再表達有關。

 (2) PARP(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轉移酶)抑制劑。遺傳性BRCA1 基因突變所致的DNA 修復缺陷為治療提供了另一個方案,即PARP 抑制劑。PARP 參與了單鏈DNA 斷裂的細胞信號傳導和DNA 的修復過程。PARP 的抑制導致生理性單鏈DNA 斷裂的累增,最終導致在DNA 復制時雙鏈斷裂。由于BRCA 基因缺陷細胞的雙鏈斷裂同源修復途徑異常,實驗研究表明BRCA 缺陷細胞的染色體不穩定性、細胞周期停滯和凋亡率較野生型增加。PARP 抑制劑治療使細胞停止在G2 期, 后細胞可發生凋亡。研究發現BRCA 缺陷細胞對PARP 抑制劑比DNA 交聯化療藥物治療更敏感。PARP 抑制劑在BRCA 突變的復發性卵巢癌的Ⅰ期和Ⅱ期臨床試驗初步結果令人振奮。Fong 等在新英格蘭雜志上報道16 例BRCA 突變的卵巢癌患者采用PARP 抑制劑治療,其中多數患者為鉑類耐藥者,50%(8/16)

 取得了完全或部分緩解,1 例疾病穩定,6 例取得腫瘤指標的生化緩解。Audeh 等報道PARP 抑制劑Olaparib (AZD2281)治療的結果顯示57 例BRCA 突變的卵巢癌患者(其中42 例為鉑類耐藥)中,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率為25%,32% 的患者疾病穩定。而且治療反應不受鉑類藥物的敏感性影響。目前,PARP 抑制劑在上皮性卵巢癌和BRCA 相關的乳腺癌患者中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如果該藥物的進一步研究結果繼續顯示高效低毒,該藥物極有可能進入BRCA 相關的上皮性卵巢癌一線治療的隨機對照試驗。

基因檢測21外顯子l861q突變是什么意思?最新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阿法替尼對EGFR罕見突變(L861Q、G719X和/或S768I)有效,印度阿法替尼咨詢微號交流:xinshengyiliao2012

  在一些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基因突變導致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蛋白的不斷激活,這與腫瘤細胞分裂和非小細胞肺癌的發展和進展密切相關。大約有10%的EGFR突變患者會出現罕見突變,對于罕見突變可用的TKI(絡氨酸抑制劑)有限。

  非小細胞肺癌大多數EGFR突變的類型為:外顯子19缺失和21號L858R,針對此種突變一代EGFR TKI都可以很好的控制住。但是約有10%的EGFR突變(L861Q、G719X和/或S768I)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屬于罕見突變,那么針對這些罕見靶點有沒有靶向藥呢?

  2013年阿法替尼被FDA批準用于治療外顯子19缺失或外顯子21號L858R置換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2016年,它的適用范圍被擴大,治療鉑類化療后疾病進展的肺部鱗狀細胞癌患者。

  2018年1月16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已批準阿法替尼(afatinib)補充性新藥申請(sNDA)用于轉移患者的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用于腫瘤具有非耐藥性罕見EGFR突變(L861Q、G719X和/或S768I)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療,擴大了阿法替尼對非耐藥性EGFR突變的使用范圍。

  阿法替尼2992是一種口服不可逆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絡氨酸激酶雙重抑制劑,此前被美國批準用于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隨后,阿法替尼在美國被批準用于治療鉑類化療后肺部鱗狀細胞癌患者。阿法替尼由德國勃林格殷格翰藥廠生產,在印度市場上常見的是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針對印度開發的原廠阿法替尼,以及印度卡布寧仿制版的阿法替尼。由于印度實行強制專利,不論是原廠的還是仿制的阿法替尼,都相對便宜很多。服用阿法替尼患者指導和微號交流xinshengyiliao2012

  此次批準是基于對LUX-Lung臨床試驗計劃2,3和6的三項研究,該分析顯示阿法替尼基于客觀響應率,響應持續時間,疾病控制,無進展存活和總體存活而在這些EGFR突變中有活性。這些EGFR突變包括L861Q、G719X和/或S768I。

  服用阿法替尼2992最常見的副作用:腹瀉、皮疹、惡心、高血壓、口腔炎、甲溝炎、皮膚干燥、食欲下降、嘔吐,厭食無癥狀的QT間期延長等。最常見的劑量限制性副作用是腹瀉、高血壓和皮疹。

   FDA推薦阿法替尼的劑量是每天一次40mg,這是常用的劑量標準。印度新生醫療提醒患者如果有腎功能損害要謹慎使用阿法替尼,對不耐受的患者,可以減少劑量為30mg/天。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發展近況

腫瘤防治中心設特診治療中心,建立專門的門診和病區,安排著名的各科專家及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進行診治,良好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受到海外各界人士歡迎。十多年來該院先后為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二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腫瘤患者治療,共七萬人次。該院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率先在全國同類醫院實行電腦聯網管理,在病房實現無紙處方,推出電話預約醫生看病,磁卡掛號和試行門診電腦診病系統,遠程會診服務等新舉措,大大方便病人,使候診時間縮短一半以上。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該中心已建起了一幢8.8萬平方米樓高25層,可安排病床1000張的醫療科研樓。該樓采用電腦網絡智能化管理和全封閉中央空調、軌道物流自動化醫療運輸系統,所有設備與國際水平同步,于2002年11月23日落成投入使用,成為亞洲最大的腫瘤學醫教研基地。 2007年
該中心現有在職職工92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有694人,正高職稱26人,副高職稱92人,中級職稱249人;編制床位514張,實際開放900張。年門、急診量24萬人次,年接診的腫瘤新病例約1萬人,占廣東省腫瘤新發病例的18%,住院8000人次,均居國內100余家腫瘤專科醫院之首。醫院為華南地區的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患者提供了大量的醫療衛生服務。該院的腫瘤整體診治水平及醫療質量有強大的優勢。國際上腫瘤診斷和治療的方法如手術、放療、化療、介入、免疫、基因及中醫中藥等治療手段一應俱全。鼻咽癌診治水平及5年生存率達國際先進水平。其它常見腫瘤如頭頸腫瘤、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大腸癌、宮頸癌、卵巢癌、淋巴瘤等臨床治療療效和臨床科研水平達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為進一步提高醫療質量,該中心在全國率先推出腫瘤單病種首席專家負責制,制訂各常見腫瘤綜合治療規范,并根據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及實際情況,確定最優的個體化治療方案,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2010年
中心現有職工15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23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其中兼職1名),博士生導師48人,碩士生導師97人,在讀研究生350余人。腫瘤專科醫師和培訓醫師共70人,一年制腫瘤專科進修生90余人,碩士學位招生專業:腫瘤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麻醉學、分子醫學;博士學位招生專業:腫瘤學、分子醫學。
中心有病床1072張,收治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地區,年門診量達37萬人次,出院3.4萬余人次,數量逐年穩步上升。設有內科、放療科、鼻咽科、頭頸科、胸科、乳腺科、結直腸科、胃胰科、肝膽科、泌尿腫瘤外科、神經腫瘤外科、婦科、影像與微創介入中心、中醫科、血液腫瘤科、內鏡激光科與生物治療科等專科等。
中心為患者施行腫瘤綜合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介入、微創、生物及中醫中藥等治療措施。1998年中心在國內同行率先推出腫瘤單病種首席專家負責制,制定與實施單病種綜合治療規范,為每一位患者打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為腫瘤專科醫院發揮自己的特色開辟了一個方向,也吸引了很多國內同行前來交流學習。中心對各腫瘤單病種的診療規范進行了不斷的修訂與完善,并制定了各大病種的診治臨床路徑。2008年8月中心推出八大常見腫瘤多學科聯合門診,方便了患者就醫,尤其是疑難患者的診治,為患者帶去福音,受到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社會的好評。 頭頸科
規模與優勢:
現設2個病區,72張病床。有高級職稱專業人員7人,其中博士導師2人,碩士導師4人,是國內專業技術力量最雄厚的頭頸腫瘤專科之一,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特色與成就:
主要診治頭頸部良惡性腫瘤,包括:喉癌、甲狀腺腫瘤、口腔腫瘤、涎腺腫瘤、鼻腔及副鼻竇腫瘤、鼻咽、口咽和喉咽癌、鼻咽纖維血管瘤、頭頸部皮膚腫瘤及脈管瘤、眼腫瘤等。經過多年的改良完善,頸淋巴結清掃術已成為規范的標準術式,其特色得到國內外學界公認。在多年科研及臨床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保全喉功能的喉癌根治性手術及綜合治療,提高了喉癌患者的生存質量。采取手術結合化療及局部立體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法,對鼻咽癌放射治療失敗后的病灶實施救援性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口腔腫瘤的治療方面,在國內率先應用微波組織凝固治療方法治療口底癌及中晚期舌癌,使患者在根治腫瘤的基礎上,保全下頜骨及面部外形;開展口腔癌前哨淋巴結的研究及分區性淋巴結清掃研究,改善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根據統計學多因素分析的研究結果,提出甲狀腺單發結節的治療行甲狀腺腺葉加峽部切除術或腺葉次全切除術的方案;根據多年的資料統計,提出甲狀腺腺葉加峽部切除術可作為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合理術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開展顱面聯合手術,治療侵犯顱底、顱內的副鼻竇、或頭皮惡性腫瘤。對中晚期頭頸部惡性腫瘤的術后缺損,采用局部皮瓣。肌皮瓣或游離組織瓣等多種方法進行修復,使患者的外形和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主張對局部晚期的頭頸部惡性腫瘤行包括化療、放療和手術等在內綜合治療,積極探索局部晚期頭頸部惡性腫瘤的合理治療。開展化學藥物注射療法治療頭頸部脈管瘤,取得較好療效。
胸科
胸科是腫瘤防治中心腫瘤外科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中國較早建立的胸部腫瘤專科。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幾代人的努力,目前是華南地區技術力量最為雄厚的胸部腫瘤專科。 胸科人才濟濟,目前有教授、主任醫師4人(其中博導1人,碩導6人),副教授5人,主治醫師5人,住院醫師4人。目前有博士8人,碩士9人(包括在讀生)。其中戎鐵華教授為博士生導師,食管癌以及肺癌單病種的首席專家,并任中心黨委書記,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廣東省食管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名添主任醫師是乳腺癌單病種的首席專家,中國抗癌協會廣東省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胸科主要診斷和治療胸部的良惡性腫瘤,包括肺部腫瘤、食管腫瘤、乳腺腫瘤、縱隔腫瘤、胸膜腫瘤與及胸壁腫瘤。其中包括最為常見的食管癌、肺癌和乳腺癌等。 胸科現設三個病區,擁有病房床位108張。30多年來,全科已開展食管癌手術3000多例、肺癌手術4000多例,乳腺癌手術5000多例,在食管賁門癌、肺癌、乳腺癌、縱膈腫瘤與胸壁腫瘤的外科治療及綜合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食管癌術后5年生存率39.2%,肺癌術后5年生存率39%,其中II期非小細胞肺癌5年生存率高達70%,乳腺癌術后10年生存率65%, 主要癌瘤治療后的遠期療效已達國內先進水平。
科室醫務人員不斷吸取、應用國內外的先進科研成果和技術經驗,開展新的手術方式,不斷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在我省率先將氣管、支氣管成型術、肺動脈成型術及左心房部份切除術應用于肺癌的手術治療,并率先在我省開展治療食管癌的食管大塊切除術、食管剝脫術、經胸骨正中切口雙肺腫瘤一期切除術、胸壁巨大腫瘤的切除胸壁三文治式重建術、乳腺癌保留乳房手術及乳房重建術、手輔助胸腔鏡治療雙肺轉移瘤等。食管支架術及氣管、支氣管支架術和縱隔鏡疑難疾病診斷檢查術開展例數在全國處領先地位。目前配備有國內最先進的食管超聲檢查儀。承擔國家級、衛生部、省科委、衛生廳科研課題共12項。每年均在國內外發表高質量的論文15篇以上 。
腹科
腹科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重要科室之一,有著36年的悠久歷史。目前共有醫師12人,主任醫師和教授4名,副主任醫師和副教授3名,主治醫師2名,其中博士導師1名,碩士導師3名。在讀博士生3名,碩士生7名。培訓來自全國幾十個省區的進修醫生。
腹科主要診療的疾病包括:大腸腫瘤、胃腫瘤、乳腺腫瘤、胰腺腫瘤、腹膜后腫瘤、腎腫瘤、膀胱腫瘤、前列腺癌、睪丸腫瘤和皮膚、骨及軟組織腫瘤。我科治療手段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尤其大腸癌的診治居全國先進水平。我們在腹部腫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減少術后復發轉移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得到同行的肯定。
每年收治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病人約1000名,絕大多數病人經過我們精心的治療和護理,得到了康復,相當多的病人得到了根治性的治療而治愈“頑疾”。許多病人對我們的工作表達了衷心的感謝,院校領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多次被評為“先進文明科室”。我們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成為全國知名的、華南地區主要的腹部腫瘤防治中心之一。
現擁有70張住院病床。其中,大腸癌的診療水平屬國內先進水平,尤其是直腸癌Miles術后人工肛的護理。我們于1996年舉辦省級結腸造口治療師培訓班,1998年經國家繼續教育處批準,舉辦國家級教育項目:腸造口治療師培訓班,現已舉辦第四屆,學員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也來自廣大的基層醫院;既有護理工作者,還有高級職稱的醫生。學員反映良好,人數逐年增多,2001年第四屆已達50人,但仍有許多醫護人員不能被招收而感到遺憾。更加令廣大造口者和醫護人員為之振奮的是,中國第一所造口治療師學校 中山醫科大學造口治療師學校在我科萬德森教授和醫護人員的努力下,在院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于2001年3月正式成立,并成功的培養了第一批的11名學員,他們也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持有世界造口師協會頒發的具有國際認證的造口治療師證書。我科歷年培養了近千名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造口治療師,至此逐漸成為我國造口治療師的培訓基地。
為預防消化道腫瘤術后肝轉移及腹腔種植,科室開展術中腸腔化療、門靜脈5-FU灌注和腹腔化療;術后門靜脈5-FU連續灌注、腹腔化療泵埋植術等項目。主編《臨床腫瘤學》、《社區腫瘤學》;合作主編《肝膽腫瘤學》;參加編寫《肝病治療學》、《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斷規范(第三分冊大腸癌)》;合譯《腫瘤外科學》、《癌癥化療:原則與實踐》等。主持多個國際性、全國性和地區性會議,包括第一屆中-澳-紐國際腫瘤會議、歷屆廣東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年會暨論文交流會。
肝膽科
肝膽科是中山大學腫瘤醫院重點科室之一,早在1964年,華南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前身)成立后便致力于原發性肝癌的研究,是華南地區最早從事肝癌研究的基地,也是中國最早開展肝癌外科治療的醫院之一,多年來一直肩負著該地區的肝癌防治療研究工作。30多年來取得可喜的成就。先后成立了中山醫科大學肝癌研究室、廣東省肝癌研究協作組,并設有專科病房,1998年獨立形成中山醫科大學肝癌研究中心棗肝膽科。是國內唯一家集肝癌的外科、介入、放療、中醫中藥等為一體的肝癌治療專業科室,能為病人選擇最優化的單病種治療方案,取得最佳療效。 肝膽科目前擁有專科病床62張,全科共有技術骨干15人,副高以上職稱的有8人,在讀研究生4人,博士生1人,博士后1人,還有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組成25人的肝癌單病種治療管理小組,負責全院肝癌的收治和制訂最優化的治療方案。
已配備有專供肝癌診斷治療的B超診斷儀2部(配有多種功能的超聲探頭,可供術前和術中定位診斷),DSA診斷治療儀一臺,美國達隆公司射頻治療儀一臺,配合腫瘤醫院先進的CT、MRI、放療機器等先進設備,能為肝病患者做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切除、介入治療、放療、化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其中手術切除的療效最好,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改進,肝癌的手術切除率也不斷提高。在八十年代起,我科就開展對肝癌外科手術模式的改進,代替以往的規則性肝切除術,在國內首次對不規則性的肝切除的適應癥、技術操作療效進行全面研究。證實該術式操作簡便,尤其是適用于合并肝硬化的病人,能提高手術切除率,提高肝癌的總體療效。到目前為止,我科手術切除的肝癌病人近2000例(是目前國內切除例數最多的三家醫院之一),其術后病人總的5年生存率達到40%,小肝癌手術后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55%以上,不少病人術后健康生存超過20年。
針對肝癌術后復發率高、療效差的特點,我科在國內最早開展利用術后的輔助性介入治療降低肝癌手術后的復率、提高生存期的研究,并取得國家教委、衛生部科研的基金,證實術后介入治療能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率。同時結合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在國內首次提出肝癌術后復發高危人群的診斷標準和輔助治療措施。 我科從1989年開展介入治療10多年來,已為2000多例肝癌病人進行介入治療,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不少病人獲得二期切除的機會,也使很多中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存期得到延長。1996年起開展在B超引導下的非血管性介入療法,包括無水酒精瘤內注射、微波治療、射頻治療等肝癌的局部治療,這些新興的微創技術為肝癌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 我科在不斷提高臨床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也積極開展各項科研工作,為臨床進步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隨著對肝癌研究的不斷深入,單一的外科手術切除或介入治療難以再提高療效,如何將外科技術,介入治療,放療,中醫中藥等多種手段綜合起來,這正是我科承擔的國家九五攻關項目─肝癌的手術與介入治療對比研究課題的重要內容。通過以上攻關課題,初步摸索了一套集外科、介入、放療、中醫等技術為一體的肝癌優化治療模式,并對肝癌的病理、分子生物學、肝儲備功能、藥物敏感性等方面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婦科
婦科作為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外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十多年來,經歷幾代婦科腫瘤屆著名老教授、老專家的不懈努力及辛勤耕耘,培養了一批具備嫻熟手術操作技能的婦科醫師隊伍,以其雄厚的臨床科研實力,不僅擔負著繁重的臨床工作,而且承擔著婦科腫瘤的科研和教學任務,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在編醫生15,其中高級職稱 4 人,副高職稱 6 人,中級職稱 3 人,住院醫師 2 人,碩士研究生導師 6 人。婦科擁有病床 70 張。
醫療與臨床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對常見的婦科腫瘤,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外陰癌、惡性滋養細胞腫瘤、子宮肌瘤等制定了常規的診療方案,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尤其對宮頸癌、卵巢癌的診治及護理水平已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
對宮頸癌根治術手術的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進,使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宮頸癌患者的 5 年生存80%。 多年來,我科的專家在國外及全國各地進行手術交流,贏得了同行的廣泛贊譽。卵巢癌死亡率高居婦科癌瘤之首。徹底的手術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卵巢癌細胞減滅術手術難度大,手術醫師除了要掌握婦科的手術技巧外,還需有腹部外科、泌尿外科等手術基礎。該科已有一些具豐富經驗的婦科醫師能勝任卵巢癌細胞減滅術的操作。我科于1964 年率先在國內提出和應用卵巢癌的腹腔化療,并根據多年來的經驗及臨床研究結果,總結制定出了一系列化療方案。經我科診治的Ⅰ期卵巢癌5 年生存率達90%以上,Ⅱ、Ⅲ期卵巢癌按計劃完成治療者5年生存率達60% ,明顯高于文獻報道的總的 5 年生存率 30-40% 。除手術以外,化學治療是一大特色。多年來,我們開展了腹腔化療、腹壁下動脈、閉孔動脈顳淺動脈和甲狀腺上動脈等部位插管行局部化療,結合全身化療、手術和放療,明顯提高了婦科的晚期癌瘤及復發瘤的療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科研與學術交流
醫療、科研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除了搞好臨床工作外,我科還十分重視開展科研工作,加強內涵建設。每年在全國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10 余篇。正在承擔的課題有:省重點攻關項目“ P53 基因治療高危宮頸癌的實驗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細胞周期調節基因臨床意義的研究”、“預測惡性腫瘤化療藥效及化療藥物敏感性”,省衛生廳基金“逆轉卵巢癌耐藥性的臨床研究”、“腫瘤抑制基因 P53 配合動脈插管化療治療宮頸癌盆腔復發”,省中醫藥管理局基金“晚期宮頸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欖香烯誘導宮頸癌 HeLa 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粉防己堿聯合化療逆轉卵巢癌多藥抗藥性的實驗與臨床研究”,中心基金等多項基金。大部分課題的研究方向為近幾年婦科腫瘤界研究的熱點。
還主編了《卵巢惡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子宮頸癌診斷和治療》、《外陰腫瘤的診斷與治療》、《婦產科新手術學》、《婦科腫瘤學》等著作。
積極加強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加相關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多次邀請國內外著名教授前來講學。我科的專家曾先后到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曾成功主辦了第四界全國暨國際婦科腫瘤學術會議和全國婦科腫瘤學習班,擴大了自身的影響。
人才梯隊與教學
已有一支具有良好醫療、科研及教學素質的隊伍。承擔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及進修生等多種教學任務。曾連續兩年承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卵巢癌學習班。選派中青年骨干前往澳洲、香港等地培訓,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增強自身的科研實力。此外,還鼓勵中青年醫師在完成臨床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已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將學科發展定向于保持和鞏固我科的臨床優勢,并著力開展一些與臨床相關的基礎研究。力求使我科的臨床科研水平步上新臺階,與國際水平接軌。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2963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