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暑熱癥(兒童暑熱不解的處理)

佚名 2023-12-12 20:13:15

暑熱癥

暑熱癥為嬰幼兒時期一種特有疾病,臨床以入夏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或汗少為特征,秋涼后癥狀可自然消退。發病原因,一般認為氣溫炎熱,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汗腺分泌減少或缺乏所致。我國東南及中南地區多見,發病多在6~8月。有些患兒常可連續發病數年。此病最早為20世紀30年代上海中醫兒科名醫徐小圃先生發現,提出上實下虛的病理變化,創溫下清上湯,效果顯卓,此一發現已為中西醫兒科界所公認。本病西醫稱“夏季熱”。

【病因病理】

本病發病內因為體質虛弱,外因為夏季暑熱熏蒸。小兒感受暑氣后,蘊于肺胃,灼傷肺胃之陰津,陰津受損,內熱熾盛,則發為高熱,口渴多飲。暑熱易于傷氣,氣虛下陷,氣不化水,水液下趨膀胱而小便增多。肺主皮毛,又司腠理開合,肺津為暑熱所傷,化源不足,水液不能敷布,肌腠毛孔閉塞,故汗聞或出汗甚少。汗與小便同為陰液,汗閉則尿多,尿多則津傷,故飲水自救。若病情遷延,或素體脾腎不足,內之真陽不足,易出現熱盛于上,陽氣虛于下。

【診斷要點】

1.有明顯季節性,多在夏天6~8月發病。好發于2~5歲體弱兒童及弱智兒童。

2.高熱可持續在39~4iC之間,可持續3~4月之久,當外界氣溫下降時,可暫時體溫下降,秋涼后多能自愈。次年可復發。

3.口渴、多飲、多尿,每天排尿次數可達20次以上,尿液清長。皮膚干灼無汗或少汗。患兒一般情況良好,體檢及實驗室檢查無特殊。

【辯證分型】

1.暑傷肺胃癥狀:發熱持續不退,口渴引飲,皮膚灼熱,無汗或少汗,小便頻數,色澤淡黃,煩躁不寧,口唇干燥,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數。

證候分析:冒受暑氣,蘊于肺胃,灼傷陰津,津虧內熱熾盛,則長期壯熱不退,口渴引飲,煩躁不寧,舌質紅。熱傷肺津,化源不足冰液不能敷布,則肌膚灼熱無汗或汗少。氣不化水,多飲而水液下趨,故尿多而色淡。舌苔薄黃,脈數,均為暑傷肺胃,內熱熾盛之象。

2.下虛上盛癥狀:神萎,虛煩不寧,發熱日久不退,面色蒼白,下肢欠溫,口渴多飲,尿多清長,頻數無度,大便稀搪,食欲不振,舌質淡,苔薄,脈細數無力。

征候分析:發熱日久,證屬虛實并見,脾腎兩虛,腎陽命火已虧,故面色蒼白,神萎納呆,便溏肢冷,小便清長。暑氣耗陰,水不濟火,心火易旺測虛煩不寧。舌淡苔薄,脈細數無力,均為下虛上盛,虛實并見之象。

【分型治療】

1.暑傷肺胃治則:清暑益氣。

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

加減:病初壯熱無汗,加香薷10克、羌活10克;

煩渴引飲,舌苔黃燥,加生石膏30克、鮮生地10克;

納呆食少,加白術10克、麥芽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要方。

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為主藥,荷梗、石斛、麥冬清熱生津,黃連、知母、竹葉清熱除煩,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處方舉例:

西洋參6克(另煎)石斛10克 麥冬10克黃連3克 竹葉6克 知母10克 西瓜翠衣10克荷梗10克 甘草6克

2.下虛上盛治則:溫下清上。

主方:溫下清上湯加減。

加減:心煩口渴,加蓮子心3克、玄參10克;口渴不止,小便清長,加金匾腎氣九10克(包煎);大便稀薄,加山藥10克、扁豆衣6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虛實并治,寒熱并用之方。方中附子溫腎陽,黃連清心火,磁石潛降浮越之陽,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桑嫖蛸、蓮須溫腎固澀,天花粉、蛤粉清熱生津止渴。

處方舉例:

附子6克(先煎)黃連1.5克 補骨脂10克菟絲子10克 覆盆子10克 桑嫖蛸10克 蓮須6克 天花粉10克 磁石30克(先煎)玄參10克

【中成藥】

1.生脈飲 每日2次,每次1支口服。適用于暑傷肺胃。

2.縮泉丸 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適用于下虛上盛型小便頻多時。

【簡便方】

  

1.蠶繭20枚,紅棗20枚,煎湯代茶。適用于小便頻多,發熱不退的患兒。

2.西瓜皮50克,鮮荷葉1張,地骨皮、生地各10克,煎湯代茶。適用于暑傷肺胃。

【注意事項】

1.患兒居室保持空氣流通,清潔涼爽。必要時可使用空調,一般室溫控制在攝氏26~28℃,不宜過低。

2.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適當補充一些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

3.注意小兒體溫變化,常用溫水洗浴,以幫助降溫散熱。勿濫用抗生素。

兒童暑熱不解的處理

你好!暑熱癥主要發生在6個月到3歲的寶寶,這是由于他們的大腦體溫調節中樞在3歲前還未發育成熟所致。他們的體溫不能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自行調節,加上排汗功能較弱,身體不容易散熱。寶寶患病后精神狀態還好,有時可能會有一些消化不良或類似感冒的癥狀,最主要癥狀是發熱,但體溫很少超過40℃,發熱一般從早晨開始,在白天體溫逐漸升高,下午逐漸下降,到了晚上降至最低,可從第二天早晨又開始升高。

  發熱持續時間1-2個月左右,也有長至3-4個月,在天氣變涼時逐漸好轉;發熱的特點是服用退熱藥沒有效果,但如果把寶寶帶到一個環境溫度較低場所,體溫會自然降下來;寶寶總是口渴,喜歡喝水,由于喝水多而排尿次數和尿量增加;可并不出汗,僅有時見到頭部稍有一點汗;如果體溫較高,寶寶可能會出現驚跳、煩躁、愛哭等表現。

  寶寶患暑熱癥后,容易每年都發生,因此要注意采取預防措施。天熱時不要給寶寶穿著太多或太厚,以免影響身體散熱;注意調節環境溫度,如使用空調器或去涼爽的地方居住;寶寶發燒時,在確定暑熱癥后馬上安置在室溫22℃-25℃的房間里,給寶寶洗溫水浴也有降溫效果,但要注意水溫要比體溫低3℃-4℃,每次20-30分鐘,每天洗2-3次;注意給寶寶喝一些西瓜汁、綠豆湯、冬瓜水等飲料,補充體內失去的水分,給予清淡飲食;可在中醫的指導下,服用一些清暑益氣、養陰清熱的防治暑熱癥的中成藥或藥膳。提醒一點,如果寶寶3-4天后體溫不降、或出現高熱驚跳、煩躁等癥狀。

 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加強室內通風,不宜在空調房內待太久。同時應注意營養,多喝水,少喝飲料,多吃蔬菜水果。

為什么小孩夏天發燒不容易退燒呢

 小兒“夏季熱”,人們又稱為“暑熱癥”,是炎夏酷暑時節,嬰幼兒常見的發熱性疾病,多見于半歲至3歲的小兒。“夏季熱”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此年齡階段的小兒身體發育不完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發汗機能不健全,體溫調節功能較差,不能很好地保持正常的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以致排汗不暢,散熱慢,難以適應夏季酷暑環境所致。

  是因為小兒得了“夏季熱”,其表現為發熱,煩躁,易哭,唇干舌燥,口渴欲飲,飲水量多,小便次數多,量也多,無汗或少汗,皮膚干燥灼熱,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疲乏嗜睡,形體消瘦。而做血常規、大小便常規及其他功能檢驗時,又無病理性改變。醫生常把“夏季熱”的癥狀概括為“三多一少”:即多發熱、多口渴、多尿、少汗。發熱呈遷延性,熱程可持續1至3個月左右,熱型不定或不規則,體溫多在38℃至39.5℃之間,氣候愈熱,體溫愈高,即使用解熱藥,也無法使體溫下降,只有在氣候涼爽或雨后,體溫才有所下降。到秋涼之后,上述癥狀便可不治而愈。

  目前尚未發現“夏季熱”有傳染性和免疫性。患此病后,下一年仍可復發,有的患兒可持續2—3年,但癥狀多比上年度輕,病程亦較短。雖然“夏季熱”可不治而愈,不會留下后遺癥,但因“夏季熱”發熱不退,會使機體新陳代謝速度加快,消耗增加,抵抗力降低,若不切實加強護理也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而且容易導致其它疾病的發生。對小兒“夏季熱”,目前尚無特效藥。因此,防治小兒“夏季熱”的重點在于加強護理。

  第一、改善環境,注意衣著。居室要通風、涼爽,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患有“夏季熱”的小兒,由于次年夏季常可復發,因此在夏季來臨之前,要鼓勵小兒適當進行戶外活動,以提高對環境變化及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在衣著上不要給小兒穿得過多過緊,要穿柔軟、寬大的衣服,要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勤洗澡、勤換衣服和尿布。患兒少汗或無汗時,可洗溫水浴,每天1—2次,促使皮膚血管擴張以幫助散熱。對發熱較高的患兒,可用酒精擦身,促使體溫散發。

  第二、注意飲食營養。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和刺激性食物,要注意營養的攝取,多給孩子吃高蛋白、高維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食物,如乳類、蛋類、肉類、新鮮蔬菜、水果等。適當補充含卵磷脂、腦磷脂、神經脂和微量元素鋅的食物,如蛋黃、瘦肉、魚等,以促進小兒腦神經系統的健康發育和完善。此外,常給小兒吃些具有解毒、消暑、清熱、養胃、生津、止渴和利尿作用的食物、飲料,如西瓜、冬瓜和綠豆湯、百合湯、酸梅湯、金銀花露等。

  第三、選服中藥。中藥治療“夏季熱”療效較好。通常可服用六一散、金銀花露、或金銀花、杭菊花煎湯代茶飲,能消暑熱,解煩渴。也可自制防暑清涼飲料,如“三鮮飲”:鮮荷葉、鮮竹葉、鮮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約10分鐘,再放下適量蜂蜜攪勻,冷卻后代茶飲,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的良效。也可用金銀花、梔子、山楂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涼后當茶飲,可清熱、去火、消暑、爽身。

  第四、留心病情變化。小兒患“夏季熱”后,若體溫持續超過39.5℃,并伴有驚叫、嗜睡,甚至驚厥、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以確保小兒健康。

天氣熱,小孩子老是頭暈

這幾天的大太陽把八閩大地烤得發燙,很多家有小兒的家長可受苦了,他們苦的不是小孩吃喝拉撒的瑣碎事,而是最近很多寶寶都接二連三地出現高熱不退。 難道是在空調房里呆久了感冒了?那就錯了,其實除了一部分小孩是因為感冒而發燒,大多數的小朋友卻是得了暑熱癥。 用了藥小朋友的燒依然不退,這不把很多年輕爸爸媽媽愁壞了嗎?他們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今天,記者請來了省人民醫院的李學麟主任,讓他給大家說說到底什么是暑熱癥。 本專題指導醫生、專家團成員: 李學麟 主任醫師 福建省人民醫院杏苑國醫診治中心 正常人體溫是這樣保持平衡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暑熱癥?要想了解暑熱癥,得先弄明白咱們正常人體的體溫調節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一般情況下,大腦設定的這個溫度一般是恒定不動的。”李大夫說,當體溫調節中樞將體溫的調定點確定后,它就傳出信號,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在此溫度上達到平衡。 當周圍氣溫低于體表溫度時,人體能通過輻射散熱降低體溫;反之,當周圍氣溫高于體表溫度時,體溫調節中樞則通過輻射對人體加熱。 李大夫說,大熱天里,散熱無疑是體溫調節中樞最主要的工作。人體的散熱大多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來完成,其中利用汗液蒸發堪稱最有效的散熱途徑。“汗出而解,才能達到降溫目的。” 可是,一旦遭遇35℃以上的高溫天氣,輻射、傳導、對流這些散熱途徑統統沒用了,汗液蒸發成為唯一的散熱途徑。要是碰上環境濕度增大,汗液蒸發也會受阻。 這時,人體便會出現悶熱、汗出不暢的感覺。氣溫不斷增高、濕度不斷加大,環境進一步惡劣,如果體溫沒有得到及時控制,達到40℃以上時,就會出現頭痛、頭暈、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甚至意識喪失等癥狀。 小兒為啥在夏季易出現發熱 李大夫說,中醫學認為,暑熱癥主要與小兒的體質因素有關,如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調,發育營養較差,或久病體虛,氣陰不足,入夏以后,不能耐受炎熱的氣候而發病。 “外因是由于暑熱之氣,內因則與小兒體質因素關系密切。”李大夫說,小兒為稚陽稚陰之體,體弱不耐暑熱熏蒸。而一些發育、營養較差,病后失調導致氣陰兩虛的小兒,更容易患這種病。 也就是說,“夏天天氣特別熱,而小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未完善,汗腺功能不足,在夏季酷熱的氣候環境下,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以致調節失效、排汗不暢、散熱慢以及水與電解質調節紊亂,最后導致發燒。 體質差的孩子更易得夏季熱 雖然得暑熱癥(夏季熱)的小孩挺多,醫院里每天都要接診幾十例這樣的病人,但有些孩子為什么又不容易患上暑熱癥呢? 李大夫解釋,這跟孩子的體質很有關系。因為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地面的濕氣會上升,這樣容易影響人體造成脾胃失常,而體質差的孩子脾胃本來就不是很好,這樣時間久了必然會影響到消化,甚至腎的代謝功能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李大夫說,中醫在臨床上將夏季熱分為暑傷肺胃、上盛下虛(即暑傷肺胃、傷及脾腎)兩大證型。“但無論屬虛屬實,兼證如何,都是因為暑熱之邪外侵,而損傷陰津。” 暑熱與成人中暑有何不同 小朋友患上暑熱癥,看起來跟大人們常說的中暑很像,那究竟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呢? “暑熱癥與成人的中暑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李大夫說,暑熱癥主要針對的是3歲以下的小孩,尤其以1-2歲嬰幼兒最多見。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小孩患上暑熱癥后,會接連好多天都在發熱,而且體溫都相對比較高,在38℃-40℃之間徘徊。 “‘三多一少’的癥狀很突出。”李大夫說,即多有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者無汗。體溫會隨氣溫而變化,可持續2-3周。 小孩皮膚還會變得干燥甚至摸起來有灼熱感覺,這時的寶寶都不太愿意吃東西,也沒精神,有時像大人一樣會昏昏欲睡,或者消瘦。 而中暑的情況雖說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段,但大多是在成人身上發生。 “三多一少”是怎么回事呢 李大夫說,患暑熱癥的小孩一般都有“三多一少”的情況。那暑熱癥出現的這些癥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小孩子因為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完善,體弱而無法抵制暑氣,因此暑氣乘虛侵襲肺胃,這樣使得體內水分調節發生障礙,汗液便無法正常分泌。“汗一旦發不出來,體熱就退不了。” 李大夫說,發燒后,機體處于高耗能狀態,會消耗很多水分,從而使發燒的小孩汗變得很少或者無汗。 “另一方面,因為消耗過多的水分,小孩會感覺到異常口渴。”李大夫

求采納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775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