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冠心病艾灸哪里?冠心病艾灸穴位(?艾灸常用12大保健穴)

佚名 2023-10-31 02:17:49

冠心病是一種心臟疾病,它在老年疾病中的發病率很高,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群患冠心病的趨勢有所上升。有冠心病的患者需要注意飲食習慣,除了要吃健康的食物外,還要戒煙戒酒。冠心病可以通過艾灸來進行治療,那么冠心病要艾灸哪里呢?。

1、冠心病艾灸方法一:

穴位:檀中、膈俞

操作:將艾條點燃,在距離穴位皮膚1寸處固定不動,使患者有溫熱舒適感,局部皮膚紅潤、潮濕。一般每個穴位艾灸15分鐘,每日1次,6天為1個療程。

功效:檀中為氣海,膈俞為血會。艾灸這兩個穴位可起到益氣溫陽、散寒活血的功效,對冠心病、心絞痛有顯著效果。

2、冠心病艾灸方法二:

穴位:雙側內關、雙側足三里、檀中

操作:采用固定艾條熏灸器和無言艾卷做穴位灸治。每天每次艾灸20分鐘,每日1次,6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本處穴位采用心包經有關及健脾益心的穴位進行艾灸,以補心氣、益心陽、溫通經脈為主,從而使心臟微血管,尤其是小動脈的痙攣狀態得以緩解,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氧供應,有利于心肌代謝,加強新機收縮力,達到治療冠心病,緩解心絞痛的目的。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悸失眠、食少腹脹等心脾兩虛的癥狀。

3、冠心病艾灸方法三:

穴位:雙側內關、檀中、心俞

操作:艾灸上述各穴位,每個穴位艾灸20分鐘,上午施治。6天為1個療程。

功效:美觀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位,又未八脈交會之穴,善于治療心、胸、胃病。所配潭中學,有調氣、理氣、宜通心氣直銷,氣血則血行。心俞為心之背俞,善于治療新病。諸穴配伍對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血脈淤阻療效顯著。

4、冠心病艾灸方法四:

穴位:肺俞、風門、氣海、關元

操作:針后就灸,助陽散寒。溫針灸:每穴1狀,每次灸15-20分鐘,每日灸1次,10次為1療程,每2個療程間隔3天。艾條灸:選以上穴位,每穴灸10分鐘,日灸1次,10次為1療程,每兩個療程間隔3天。

功效:此治療方主要治療冠心病心腎陽虛者。

5、艾灸的好處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行。艾灸為溫熱刺激,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而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回陽救逆。

6、防病保健,強身益壽。

艾灸療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臨床應用時應當視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如果自己在家艾灸時要注意以下五大原則,避免傷害身體。

?艾灸常用12大保健穴

 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加紅、白細胞的數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調整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能力,從而達到防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用來養生也是很不錯的選擇。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的位:

艾灸的有哪些?

1、神闕(臍中)

取穴: 在臍窩正中。

作用: 本穴是古代重要之一。如宋代《扁鵲心書》提到期“凡用此灸,百頓除,延年益壽”。明代《針灸集成》也記述一老者,“年逾百歲,而甚壯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臍中”之故。現代用它調節腸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

操作: 灸法:隔鹽灸,以黃豆至棗核大之艾炷,灸5~30壯。關于壯數,《類經圖翼》認為:“若灸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參考。艾條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紅為度。

2、氣海

取穴: 在腹正中線上,臍下1.5寸處取穴。

作用: 培補元氣、固益腎精。是防病強身穴之一。古人認為該穴是“元氣之海”,也是“男子生氣之海也”(《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現代本穴用于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延年益壽,,以及預防休克,增強男性性功能。

操作: 灸法:本法為主,著膚灸5~9壯,炷如黃豆大。不留灸。艾條灸,溫和灸15~20min。

3、關元

取穴: 在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取穴。

作用: 本穴為歷代重要的益壽之穴。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二陰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沖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脫的張力,促進垂體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醫經精義》有“元陰、元陽交點之所”的說法,《扁鵲心書》對本穴頗為推崇,曾有詩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壯),灸取關元功方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籛(又稱彭祖,相傳為古代長壽者)壽數更如何。”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秘等有較好效果。可作為中、男性性功能障礙防治等的要穴。

操作: 灸法:采用艾灶無灸或艾條溫和灸,藥物(附子餅)敷灸,每次每穴5壯或15-20分鐘,灸至小腹溫暖舒適,局部皮膚紅暈發熱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忌用。

4、天樞

取穴: 在腹部,臍旁開2寸處取穴。

作用: 預防胃腸及術后等。

操作: 灸法:艾條灸,雀啄灸10~20min。

5、百會

取穴: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簡便而正確的取穴方法為:于前后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取穴。(如上圖)

作用: 本穴具有比較明顯的雙向調節,既可預防高血壓,又能防止血壓過低引起休克。近年來還用于預防競技綜合征。

操作: 灸法:以艾條作溫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或據情況而定。

6、大椎

取穴: 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時,當項后隆起最高處下緣凹陷中為該穴。

作用: 主要用于預防各類急性傳染病、對預防和哮喘的發作和藥物的毒副均有較為顯著的作用。現代研究證實,電針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體生成和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食細胞的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

操作: 灸法:艾條灸,溫和灸15~30min。拔罐:可用閃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7、命門

取穴: 在腰部,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臥,先觸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點,其棘突間即為命門穴。

作用: 重要保健防病穴。能、調節精神,可用作平時保健防病,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操作: 灸法:1)著膚灸,灸3~5壯,炷如黃豆大,無灸為宜;2)艾條灸,溫和灸15~20min。

8、腎俞

取穴: 第二、三腰椎棘突間旁開1.5寸,即命門穴旁開1.5寸。

作用: 調腎氣、強腰脊、明耳目,具保健抗老作用。

操作: 灸法:艾條灸,溫和灸15~20min。

9、

取穴: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的1橫指。

作用: 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腧穴之一,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補中益氣,,延年益壽。本穴自古就是的要穴,《醫說卷二》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現代臨床上觀察到,可、冠心病及流感等傳染病。實驗研究證實,對循環、消化、神經、血液及內分泌、呼吸等系統均有調整作用,能提高機體整體代謝水平。

操作: (1)灸法:著膚灸,3~9壯,艾炷如麥粒至黃豆大。艾條灸,每次15~20min。灸至局部有溫熱感出現紅暈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10、三陰交

取穴: 內踝尖直上3寸,當脛骨后緣。

功效: 健脾、益腎、疏肝、調經血、主生殖。本穴對增進腹腔臟器,尤其是生殖系統健康,有較重要作用。可防治男性之性功能障礙、婦女之經帶。

操作: 灸法:著膚灸,3~7壯,艾炷如黃豆大;艾條灸,溫和灸10~20min。

11、涌泉

取穴: 足底中線之前、中1/3處。足趾蹠屈(向足心方向屈曲)時,于足心出現凹陷處取穴。

作用: 壯陽,有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操作: 因本穴針刺劇痛,以灸為主。灸法:艾條灸,溫和灸10~20min。

12、中極

取穴: 在腹正中線上,臍下4寸處取穴。

作用: 用于預防婦產科病癥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亂。

操作: 灸法:艾條灸,溫和灸10~15min。

【大】、【12】、

人體穴位艾灸養生?

 艾灸是我國中醫里的一種特殊療法之一,同時穴位是我們中醫治療疾病的關鍵,所以艾灸與穴位的結合會產生很好的保健養生的功效。下面我給大家介紹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8個艾灸養生的穴位

1.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蘇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癥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神闕穴多采用隔鹽灸,還有一種叫做神闕灸臍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蔥頭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諸藥在中藥店有售。施灸時取面粉適量,用水調和作圈置于臍周。取藥末6克,另用槐樹皮剪成圓幣形,將臍上的藥末蓋好,每歲一壯,灸治一次換一次藥末,每月可灸1次,午時灸為宜,多用于身體虛弱者,并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后尿潴留、慢性腹瀉、面板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可以灸20~3O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 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3.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于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于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癥,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7.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后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溼,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溼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臺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睪丸炎,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后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8.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外臺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余歲。”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并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養生的方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溼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溼的效果。

2、豐隆穴艾灸祛溼

 豐隆穴位于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溼,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溼。

3、解溪穴艾灸祛溼

 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溼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溼。

4、三元穴艾灸祛溼

 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的位置,屬于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溼。

5、中脘穴艾灸祛溼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同時有助于祛溼。

6、谷穴艾灸祛溼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面板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 *** ,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溼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溼,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回圈。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8、白穴艾灸祛溼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鐘。

挑選艾條的方法

1、看外觀

好的艾條中的艾絨是土黃色的,非常柔軟細膩;而普通的艾條的艾絨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聞味道

高質量的艾條的味道是溫和的,聞起來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條聞起來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覺

 用好的艾條灸,面板感覺很溫暖,溫熱的感覺慢慢滲入面板,較為舒服;而差的艾條就會有燒灼感,感覺刺痛。并且,好的艾條燃燒的時間偏長。

4、不要選無煙艾條

無煙艾條在碳化的過程中已經加入化學粘合劑,已經失去艾的藥性,不能起到祛溼的作用。

?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483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