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素的發展使用歷史
1853年,法國的巴納德研究了各種動物的胃液后,發現了肝臟具有多種不可思議的功能。貝爾納認為含有一種物質來完成這種功能。可是他沒有研究出這種物質,實際上那就是激素。
1880年,德國的奧斯特瓦爾德從甲狀腺中提出大量含有碘的物質,并確認這就是調節甲狀腺功能的物質。后來才知道這也是一種激素。
1889年,巴納德的學生西夸德發現了另一種激素的功能。他認為動物的睪丸中一定含有活躍身體功能的物質,但一直未能找到。
1901年,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高峰讓吉從牛的副腎中提取出調節血壓的物質,并做成晶體,起名為腎上腺素,這是世界上提取出的第一激素晶體。
1902年,英國生理學家斯塔林和貝利斯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當食物進入小腸時,由于食物在腸壁磨擦,小腸粘膜就會分泌出一種數量極少的物質進入血液,流送到胰腺,胰腺接到后就立刻分泌出胰液來。他們將這種物質提取出來,注入哺乳動物的血液中,發現即使動物不吃東西,也會立刻分泌出胰液來,于是他們給這種物質起名為“促胰液”。后來斯塔林和貝利斯給上述這類數量極少但有生理作用,可激起生物體內器官反應的物質起名為“激素”(荷爾蒙)。
自從出現激素一詞后,新的激素又不斷地被發現,人們對激素的認識還在不斷地加深、擴大。
現在把凡是通過血液循環或組織液起傳遞信息作用的化學物質,都稱為激素。激素的分泌均極微量,為毫微克(十億分之一克)水平,但其調節作用均極明顯。激素作用甚廣,但不參加具體的代謝過程,只對特定的代謝和生理過程起調節作用,調節代謝及生理過程的進行速度和方向,從而使機體的活動更適應于內外環境的變化。激素的作用機制是通過與細胞膜上或細胞質中的專一性受體蛋白結合而將信息傳入細胞,引起細胞內發生一系列相應的連鎖變化,最后表達出激素的生理效應。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通過調節蛋白質、糖和脂肪等物質的代謝與水鹽代謝,維持代謝的平衡,為生理活動提供能量;促進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確保各組織、器官的正常生長、發育及成熟,并影響衰老過程;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及其活動;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與成熟,調節生殖過程;與神經系統密切配合,使機體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研究激素不僅可了解某些激素對動物和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的影響及致病的機理,還可利用測定激素來診斷疾病。許多激素制劑及其人工合成的產物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及農業生產。利用遺傳工程的方法使細菌生產某些激素,如生長激素、胰島素等已經成為現實,并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上。
二、激素有哪些作用特點
1、高度專一性包括組織專一性和效應專一性。前者指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細胞、靶組織、靶器官。后者指激素有選擇地調節某一代謝過程的特定環節。例如,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但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細胞,通過促進肝糖原分解和加強糖異生作用,直接向血液輸送葡萄糖;腎上腺素主要作用于骨骼肌細胞,促進肌糖原分解,間接補充血糖;糖皮質激素則主要通過刺激骨骼肌細胞,使蛋白質和氨基酸分解,以及促進肝細胞糖異生作用來補充血糖。激素的作用是從激素與受體結合開始的。靶細胞介導激素調節效應的專一性激素結合蛋白,稱為激素受體。受體一般是糖蛋白,有些分布在靶細胞質膜表面,稱為細胞表面受體;有些分布在細胞內部,稱為細胞內受體,如甲狀腺素受體。
2、極高的效率激素與受體有很高的親和力,因而激素可在極低濃度水平與受體結合,引起調節效應。激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很低,一般蛋白質激素的濃度為10-10-10-12mol/L,其他激素在10-6-10-9mol/L。而且激素是通過調節酶量與酶活發揮作用的,可以放大調節信號。激素效應的強度與激素和受體的復合物數量有關,所以保持適當的激素水平和受體數量是維持機體正常功能的必要條件。例如,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受體缺乏,都可引起糖尿病。
3、多層次調控內分泌的調控是多層次的。下丘腦是內分泌系統的最高中樞,它通過分泌神經激素,即各種釋放因子(RF)或釋放抑制因子(RIF)來支配垂體的激素分泌,垂體又通過釋放促激素控制甲狀腺、腎上腺皮質、性腺、胰島等的激素分泌。相關層次間是施控與受控的關系,但受控者也可以通過反饋機制反作用于施控者。如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素釋放因子(TRF),刺激垂體前葉分泌促甲狀腺素(TSH),使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當血液中甲狀腺素濃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時,甲狀腺素也可反饋抑制TRF和TSH的分泌。激素的作用不是孤立的。內分泌系統不僅有上下級之間控制與反饋的關系,在同一層次間往往是多種激素相互關聯地發揮調節作用。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協同,也有拮抗。例如,在血糖調節中,胰高血糖素等使血糖升高,而胰島素則使血糖下降。他們之間相互作用,使血糖穩定在正常水平。對某一生理過程實施正反調控的兩類激素,保持著某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將導致內分泌疾病。激素的合成與分泌是由神經系統統一調控的。
4、信使性。激素只是充當“信使”(messenger)啟動靶細胞固有的、內在的一系列生物效應,而不作為某種反應成分直接參與細胞物質與能量代謝的環節。因為早就發現,激素與酶不一樣,只對完整細胞起作用。激素作為“第一信使”與靶細胞受體結合后,在通過細胞內的”第二信使“激發與細胞固有反應相聯系的一種或多種信號轉到途徑,調節原有的生理生化過程,加強或減弱細胞的生物效應和生理功能。在發揮作用過程中,激素對其所作用的細胞,既不提供額外能量,也不添加新功能,而只是在體內細胞之間傳遞生物信息。
三、激素臨床應用在哪些地方
嚴重感染
如中毒性菌痢、傷寒敗血癥、暴發型流行性腦膜炎、中毒性肺炎等作用輔助治療。須和足量抗菌藥合用.
治療炎癥及防止炎癥后遺癥
1)眼科局部用于虹膜炎、角膜炎(眼前部炎癥),全身用于視網膜炎、視神經炎(眼后部炎癥),可減輕炎癥,抑制增生、粘連和疤痕形成;
2)可減少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腹膜炎等滲出,防止組織過度破壞,抑制粘連及疤痕形成。
3)早期用于心包炎、睪丸炎、損傷性關節炎、燒傷等,可減輕炎癥,防止粘連及疤痕的后遺癥。
抗休克
為中毒性休克和過敏性休克的常用藥。
用于變態反應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休克、過敏性鼻炎、剝脫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嚴重輸血反應、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頑固性蕁麻疹、濕疹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風濕性心肌炎、硬皮病、腎病綜合癥、慢性活動性肝炎、潰瘍性結腸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天皰瘡、重癥肌無力、風濕熱等。組織器官移植排斥反應。
治療血液病
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過敏性紫癜等。
替代療法
適用于治療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癥(包括腎上腺危象和阿狄森病)及腎上腺切除。
局部應用
治療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濕疹、肛門瘙癢、牛皮癬等均有療效。
四、打激素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哪些
并發或加重感染
多見于體質較弱者。通常使用強的松超過20mg/日,就有增加感染的可能。常見的病原菌包括細菌、病毒(水痘帶狀瘡疹)、真菌及原蟲(瘧疾、阿米巴)等。一旦有感染的跡象,應及時選用強有力的抗生素加以控制。要注意,在并發感染時勿驟減激素,待病情控制后才能逐步減量,以防發生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
藥源性腎上腺皮質亢進癥
如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多毛、乏力、易感染、低血鉀、浮腫、高血壓、血糖升高、糖尿等。其中有些危害較大且常見者,應予對癥處理,如浮腫者可用利尿劑,高血壓明顯者應予降壓治療,低鉀血癥者可適當補充鉀鹽等。血糖增高或糖尿者,如無發生酮癥酸中毒,通常不需停用激素,可根據病情控制飲食或注射胰島素。
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主要見于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患者。據統計,接受強的松總劑量>1000mg,約80%患者可出現骨質疏松癥,特別是絕經期婦女和小兒更為多見。所以,對長期使用激素者,應常規補鈣或維生素D。
誘發潰瘍或使原有者惡化
大劑量長療程使用GC時,較易導致胃粘膜損傷,誘發潰瘍,對原有潰瘍者,可致穿孔,出血,后果嚴重,應及早防治,可在服用激素的同時加服胃粘膜保護劑。對原有潰瘍者,應在病情控制后才能使用激素。
無菌性骨壞死
據統計,接受大劑量激素治療者,約5%的患者于1個月至數年內發生無菌性骨壞死,最多見于股骨頭部,其次是髖、肩、膝、腕骨等處。骨壞死早期常不易被發現,因此對使用大劑量長療程患者應定期作骨核素掃描或X線攝片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抑制生長發育
見于小兒長期應用激素者,因激素有對抗生長激素之作用,并引起蛋白質負平衡。
神經精神癥狀
可引起激動、失眠,個別可誘發精神病,可適當使用安定等鎮靜藥。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418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