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日常怎么護理傷寒的患者,為什么會得傷寒

妙手生春 2023-07-31 17:02:57

一、傷寒是怎么回事

傷寒桿菌屬于沙門氏菌屬中的D族。革蘭氏染色陰性,呈短桿狀,長1~3.5μm,寬0.5~0.8μm。有鞭毛,能活動,不產生芽胞,無莢膜。在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在含有膽汁的培養基中生長較好。

傷寒桿菌的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體內均能誘生相應的抗體“O”及“H”抗原性較強常用于血清凝集試驗(肥達反應)以輔助臨床診斷;“Vi”抗原見于新分離的菌株,在體內具有抗吞噬和抗溶菌的作用,故該類菌株可在巨噬細胞內生存,繁殖。但因其抗原性不強,所產生的“Vi”抗體效價低,對本病的診斷作用不大,但90%帶菌者“Vi”抗體陽性,故可用于發現帶菌者。利用ViⅡ型噬菌體可將傷寒桿菌分為約100個噬菌體型,對追蹤傳染源有幫助。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強,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糞便中可維持1~2個月,在牛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溫,在冰凍環境中可持續數月,但對光、熱、干燥及消毒劑的抵抗力較弱。加熱60℃15分鐘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飲用水余氯達0.2~0.4mg/L時迅速殺滅。

傷寒桿菌只感染人類,在自然條件下不感染動物。此菌在菌體裂解時釋放強烈的內毒素,對本病的發生發展起著較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區出現M1型質粒介導多重耐藥傷寒菌株流行,療效差,并發癥多,病死率升高,值得重視。

二、傷寒的臨床表現

(1)初期:

相當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常伴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頭痛,腹部不適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可在5~7天內達到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多。于本期末常已能觸及腫大的脾臟與肝臟。

(2)極期:

病程的第2~3周。常伴有傷寒的典型表現,腸出血與腸穿孔等并發癥亦較多在本期發生。本期內疾病表現已充分顯示。

【皮疹】: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現皮膚淡紅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為2~4mm,壓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面。為數不多,一般在10個左右,分批出現,分布以胸腹部為多,亦可見于背部與四肢。大多維持2~4天后消退。此外,出汗較多的患者可見水晶型汗疹(白痱)。

【高熱】:稽留熱為典型的熱型,少數可呈弛張型或不規則熱型。高熱常持續2周左右,高峰可達39~40℃,亦有超過40℃者。

【消化道癥狀】:食欲缺乏,腹脹,腹部不適或有隱痛,以右下腹為明顯,亦可有輕壓痛。多呈便秘,少數可有腹瀉表現。

【肝脾腫大】:本期常可觸及腫大的脾臟、質軟,有輕壓痛。亦可發現肝大、質軟,有壓痛。肝脾腫大通常為輕度,隨病情恢復逐漸回復正常。如并發明顯的中毒性肝炎時,可見黃疸,丙氨酸轉氨酶上升等肝功能異常。

【循環系統癥狀】:常有相對緩脈(脈搏加快與體溫上升不相稱)或重脈。如并發心肌炎,則相對緩脈不明顯。

【神經精神系統癥狀】:一般與病情之輕重密切相關。患者虛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亦可呈現虛性腦膜炎表現。這些表現均與嚴重毒血癥狀有關,隨著體溫下降,病情亦逐步減輕與恢復。

(3)緩解期:

病程第3~4周。體溫開始波動,并逐漸下降。患者仍覺虛弱,食欲開始恢復,腹脹減輕。腫大的脾臟回縮,壓痛減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現各種并發癥,包括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癥仍可發生。

(4)恢復期:

病程第5周。體溫回復正常,食欲好轉,癥狀及體征均回復正常。通常需1個月左右才完全康復。

由于患者的免疫狀態、入侵菌株毒力、數量、治療措施是否及時與適當、并發癥的發生,以及是否原有慢性疾患等因素影響,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三、傷寒中醫治療

1、中成藥

(1)白花蛇舌草湯,白花蛇舌草50g,水煎服。適用于傷寒早期,氣分濕熱者。

(2)地錦草湯:地錦草助呂,水煎服。適用于傷寒早,中期患者。

(3)黃芩,生地榆各15g,紅藤、馬齒莧、敗醬草各30g、水煎服。

2、針灸

(1)耳針 胃、腸、交感壓痛點,用毫針淺刺不留針,每日1次。

(2)體針 腹脹可針足三里、氣海、關元;發熱可針刺大椎、外關、合谷、少商,留針20至30分鐘。

3、辯證治療

臨床辨證加減用藥:表濕較重而惡寒無汗者,酌加蒼術、香薷等以芳香宣透;如里濕蘊阻較重而脘痞惡心較甚者,可去杏仁之苦潤,加蒼術、佩蘭以燥濕和中;里濕蘊熱,心煩溲赤,則去厚樸之溫燥,加山梔、淡竹葉以泄熱利濕。濕濁偏重,熱勢不甚而舌苔白膩者,可加用蘇合香丸以芳香化濕壁穢開竊。熱勢偏重,竊閉較甚而神昏譫語者,可加至寶丹以清心開竊;如痰熱交阻、痰粘不易咯吐者,加鮮竹瀝水以清熱化痰;兼肝風內動而痙厥抽搐者,可加全蝎、地龍、蜈蚣、僵蠶息風;兼喉間痰涌有窒塞氣道之虞者,急加猴棗散以化痰濁;便下瘀紫血塊者,可加茜草、赤藥等行瘀止血之品;便血綿綿不止,血色較淡者,可于黃土湯內加炮姜炭以溫中止血;便血漸少。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者,可加黨參、黃芪以補益元氣;氣脫亡陽而汗出較多者,可于參附湯中加龍骨、牡蠣以固脫止汗。

①氣陰兩傷,余熱未清:治宜益氣生津,清解余熱。常用竹葉石膏湯加減。方中竹葉,石膏清熱瀉火;黨參、麥冬益氣養陰:半夏降逆止嘔;甘草、粳米調養胃氣。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出現口舌糜爛,舌紅而干者,加鮮石斛、天花粉。如胃火熾盛,舌紅脈數者,加天花粉、知母之類。

②濕遏衛氣:治宜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濕邪。常用藿樸夏苓湯。方中杏仁宣肺利水;白蔻仁芳香醒脾;半夏、厚樸芳香化濁以燥濕;苡仁健脾滲濕;藿香芳香化濕。

③熱入營血:治以清營泄熱,涼血散血。常用 清營湯。方中水牛角、生地涼血止血;赤芍、丹皮涼血散瘀;黃連、地榆清熱解毒。用時配合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

四、傷寒的護理方法

傷寒病人由于持續高熱,基礎代謝率增高,據測定,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率就加速13%。發燒時,蛋白質分解加強,所以,身體消耗很大,有人計算,在傷寒病的嚴重階段,每天可減少體重500克以上。故應補充高熱量、多營養、易消化的平衡膳食。

成人每天至少從飲食中攝入熱量2500~3000千卡,如食欲欠佳,也要保證供給2000~2400千卡為宜。其中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50%以上,因碳水化合物最易消化和吸收,若用量充足,可減少機體組織的消耗;蛋白質可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5~2.0克補充,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動物和豆類蛋白應占40%~50%,以利于組織的修復和增強抵抗力。脂肪在無腹瀉的情況下,每日可供給60~70克,植物性脂肪與動物性脂肪的比例,以2:1較為合適。水分對傷寒病人的補充也非常重要,因為發熱時病人通過皮膚和呼吸,水分蒸發很多。所以要鼓勵病人多喝些湯水,如米湯、菜湯、蜂蜜水、果子水、蛋花湯、肉湯、藕粉、大米粥等,一般每日在3000毫升左右(包括飲食中的水)。水分的充足供給,不僅是維持正常代謝的需要,而且有利于體溫下降,有利于各種代謝廢物和細菌毒素通過尿液、汗液等途徑排出體外,以利于減輕全身中毒癥狀,使病人感覺舒服。此外,還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特別是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

在患者發熱期間,一定要給以容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采用少量多餐的進食方法為宜,每隔2~3小時吃一次,每次200~250毫升,每日進食6~7次。一般在退熱5天左右,可逐漸增加食量,可吃無渣半流食物,如稠米粥、軟米飯、雞蛋掛面、肉末細面條、薄餛飩皮、嫩菜末、菜泥等。病人有脹氣或腹瀉時,注意少吃或不吃牛奶、豆漿和蔗糖等食品。退熱10天后,視病人的精神狀況、食欲和消化能力靈活掌握,適當調整飲食的質與量,逐漸改為正常飲食,使病人既能多進食,保證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又不致于因飲食不當而引起意外。

傷寒的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般治療 (1)休息 嚴格臥床休息。 (2)飲食 易消化高熱量、高營養流質或無渣半流質飲食,防止暴飲暴食,避免引發和腸出血及腸穿孔。 (3)降體溫和便秘處理 高熱時可用溫水或溫水酒精擦身,必要時使用1/3 ~1/2解熱劑,不宜大量應用,以免虛脫。便秘者以生理鹽水低壓灌腸或給開塞露 ,禁用瀉藥。(4)腹脹處理 給予少糖低脂肪飲食,必要時用松節油涂腹部及肛管排氣,禁用新斯的明。 (5)隔離 入院后即按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臨床癥狀消失后,每隔5~7天作糞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后可解除隔離。 (6)嚴重毒血癥患者在足量有效抗菌素配合下可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一般用氫化可的松25~50加入葡萄糖液中靜滴。 2、抗菌治療(1)氯霉素 成人劑量每日1.5g~2.0g,小兒每日30mg/kg~40mg/kg,分4次口服,或靜脈滴注。體溫下降至正常并穩定2~3d后,將劑量減半,繼續給藥10d~14d。間歇療法的氯霉素每日劑量同上,體溫降至正常后2~3d可考慮停藥,間歇1周,再服藥1周。應用氯霉素應注意血象,有骨髓抑制表現應立即停藥改用其他抗菌素。 (2)復方新諾明 成人每次2片,每日2次,首次加倍,兒童酌情減量,療程7~10d。 (3)氨芐青霉素 成人每次1g,每日3次口服,兒童每日40~80mg/kg口服14~21日為一療程。 (4)頭孢類抗生素 可用第三代,如頭孢哌酮、頭孢他啶等。 (5)喹諾酮類 氧氟沙星,200mg,每日3次。環丙沙星,0.25,每日3次。 3、并發癥治療 (1)腸出血 臥床休息,嚴密觀察血壓、脈搏、神態變化及便血情況。給予適當鎮靜劑及止血劑。適當輸液并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2)腸穿孔 早期診斷,早期處理。一旦確診,應及早手術,加強抗菌藥物治療,控制腹膜炎。 (3)中毒性心肌炎 大量抗生素治療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加強心肌營養,心功不全時,可應用小劑量洋地黃制劑。 4、慢性帶菌者治療 (1)復方新諾明 每次2片,每日2次,連服21日。 (2)氨芐青霉素 每日6g,分次靜滴或口服,并加用丙磺舒每日1.5g,療程4周。 (3)氧氟沙星 300mg,每日2次,療程6周。
求采納

為什么說傷寒的病因是由于感受溫病之邪?

經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夫冬傷于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微者不即病,其氣伏藏于肌膚,或伏藏于少陰,至春陽氣開泄,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此即古人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何劉松峰、陳平伯諸公,皆謂并無伏氣,悖經之罪,其何逭乎!據豐論春時之伏氣有五∶曰春溫也,風溫也,溫病也,溫毒也,晚發也。蓋春溫者,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觸發。風溫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風而觸發。溫病者,亦由冬受微寒,寒釀為熱,至來春陽氣弛張之候,不因風寒觸動,伏氣自內而發。溫毒者,由于冬受乖戾之氣,至春夏之交,更感溫熱,伏毒自內而發。晚發者,又由冬受微寒,當時未發,發于清明之后,較諸溫病晚發一節也。此五者,皆由冬傷于寒,伏而不發,發于來春而成諸溫病者,當辨別而分治之。
這是清代醫家雷豐《時病論》的觀點。不過近代名家蒲輔周老先生對《內經》這段內容頗不以為然。希望讀者理智地、辨證的看待這個問題。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156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