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xue)名(ming)解說】 【啞(ya)(ya)門(men)(men)(men)(men)穴(xue)】 Yǎ mén(DU15),經穴(xue)名(ming),《素問.氣(qi)(qi)穴(xue)論》:“名(ming)喑(yin)門(men)(men)(men)(men)。”《千金翼(yi)方》。又作痖(ya)門(men)(men)(men)(men)。近(jin)作啞(ya)(ya)門(men)(men)(men)(men)。為(wei)(wei)督(du)脈(mo)、系督(du)脈(mo)與(yu)陽(yang)(yang)維脈(mo)之會穴(xue)。別名(ming):舌(she)厭穴(xue),橫舌(she)穴(xue),舌(she)黃穴(xue),舌(she)腫穴(xue)。 【穴(xue)位含義】督(du)脈(mo)陽(yang)(yang)氣(qi)(qi)在此(ci)散熱(re)冷縮(suo)。 1、“啞(ya)(ya)門(men)(men)(men)(men)穴(xue)”,“啞(ya)(ya)”,發不出(chu)聲也,此(ci)指陽(yang)(yang)氣(qi)(qi)在此(ci)開始(shi)衰敗。“門(men)(men)(men)(men)”,出(chu)入的(de)門(men)(men)(men)(men)戶也。該(gai)穴(xue)名(ming)意指督(du)陽(yang)(yang)氣(qi)(qi)在此(ci)散熱(re)冷縮(suo)。本穴(xue)物質為(wei)(wei)大椎穴(xue)傳來(lai)的(de)陽(yang)(yang)熱(re)之氣(qi)(qi),至本穴(xue)后因其(qi)熱(re)散而收引,陽(yang)(yang)氣(qi)(qi)的(de)散熱(re)收引太過則使人(ren)不能發聲,故名(ming)。(病音)門(men)(men)(men)(men)名(ming)意與(yu)“啞(ya)(ya)門(men)(men)(men)(men)穴(xue)”同,(病音)為(wei)(wei)失(shi)語(yu)之意。
2、“舌(she)(she)厭穴”,“舌(she)(she)”,至(zhi)柔之物也,其(qi)所(suo)能(neng)柔軟自如(ru)是因為(wei)陽(yang)(yang)氣(qi)(qi)(qi)充(chong)盛(sheng)(sheng)使然也。“厭”,厭惡也。舌(she)(she)厭名意指(zhi)督脈(mo)的(de)陽(yang)(yang)氣(qi)(qi)(qi)在此散熱冷(leng)縮為(wei)舌(she)(she)所(suo)厭惡。本(ben)穴物質為(wei)大椎穴傳來的(de)陽(yang)(yang)氣(qi)(qi)(qi),至(zhi)本(ben)穴后散熱冷(leng)縮,人體的(de)陽(yang)(yang)氣(qi)(qi)(qi)不足則(ze)(ze)(ze)至(zhi)柔之地(di)的(de)舌(she)(she)部陽(yang)(yang)氣(qi)(qi)(qi)先衰(shuai)(shuai),舌(she)(she)部陽(yang)(yang)氣(qi)(qi)(qi)衰(shuai)(shuai)敗則(ze)(ze)(ze)舌(she)(she)不能(neng)運動自如(ru),故名舌(she)(she)厭。舌(she)(she)腫(zhong)名意與舌(she)(she)厭近同(tong),腫(zhong)指(zhi)陽(yang)(yang)氣(qi)(qi)(qi)太(tai)過陰不足則(ze)(ze)(ze)舌(she)(she)為(wei)之腫(zhong)。 3、“橫(heng)(heng)舌(she)(she)穴”,“橫(heng)(heng)”,橫(heng)(heng)向也。“舌(she)(she)”,口中之舌(she)(she)也。橫(heng)(heng)舌(she)(she)名意指(zhi)穴內陽(yang)(yang)氣(qi)(qi)(qi)充(chong)盛(sheng)(sheng)則(ze)(ze)(ze)舌(she)(she)能(neng)活動自如(ru)。舌(she)(she)黃(huang)名意與橫(heng)(heng)舌(she)(she)同(tong),黃(huang)通(tong)橫(heng)(heng)。
【取穴位置】
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cun),第(di)1頸椎下。
【解剖位置】
在項韌帶和項肌(ji)中(zhong),深部(bu)為(wei)弓間(jian)韌帶和脊髓;有(you)枕(zhen)(zhen)動(dong)、靜脈分(fen)支及(ji)棘間(jian)靜脈叢;布有(you)第三(san)頸神(shen)經(jing)和枕(zhen)(zhen)大神(shen)經(jing)支。
【功能主治】
舌緩不語(yu),音啞,頭重(zhong),頭痛(tong),頸項強急(ji),脊強反折,中風(feng)尸厥,癲狂,癇證(zheng),癔病,衄血,重(zhong)舌,嘔吐。
【穴位配伍】
瀉(xie)啞門、聽會、外(wai)關(或(huo)中(zhong)渚)、丘墟治高熱或(huo)瘧疾(ji)所致(zhi)耳聾(long);
配人(ren)中(zhong)、廉泉治(zhi)舌(she)強不語、暴(bao)喑、咽喉炎(yan);
配百(bai)會、人中、豐隆、后溪治癲(dian)狂、癲(dian)癇。
配風池、風府治(zhi)中風失語、不省人事(shi);
配勞宮、三(san)陰交、涌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ke)以開竅醒神治昏厥;
配腦戶(hu)、百會、風池、太溪(xi)(xi)、昆侖、腎俞治大腦發育不全;針(zhen)啞(ya)門(men)、腎俞、太溪(xi)(xi)治療貧血。
【穴位治法】
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ji)放松,向下(xia)頜方(fang)向緩慢(man)刺(ci)入0.5~1寸。
一、身柱妙用
身柱 shen zhu督脈第十二號穴
部位:在脊椎正中線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間凹陷處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針法:用 1.5 寸 28 號針(長 4.5cm,直徑 0.32mm)對準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針尖下邊有抵抗,針尖達到脊椎骨膜上邊為度。如果針下空軟,那是針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誤入胸膜則有發生氣胸的危險。
針進到應刺的深度則停止,使針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針 20 分鐘至30 分鐘。起針時先動搖針柄,感到針體松動時以不緊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壓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強壯
1.先天不足或后天虧損者;
2.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者;
3.多次針灸不效者。
(二)預防感冒
1.冷天、大風天外出以前針之;
2.感冒流行發生季節;
3.同室的人有感冒時;
4.經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燒
1.感冒高燒至 39C 者,針后半小時汗出燒退,輕松愉快。
2.常發低燒者。
(四)小兒疾患
小兒疳疾、驚風、便溏、蟲積。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鐘,每日 1 次。連續3—7 天。
病例舉要:
1. 高燒
1984 年,光明函授大學召開籌備會議時,夜間一代表突發高燒,為針身柱穴。半小時后,周身大汗而燒退。
2. 感冒
遼寧中醫學院一教研室,4 位教師,經常感冒。每人針身柱 3 次,從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針刺身柱穴對預防流行感冒.多次實驗有效。
二、針刺后遺痛
有一種病人主訴:周身某處作痛,視之皮膚如常,其痛處恰在穴位上。問其原因由于針灸后所發生。詢問原治療醫生,針處既然沒有改變,醫生也無法解決也不能算做治療失誤,但患者確實疼痛。我的治療方法很簡單,在發生疼痛穴位的相對處針之。例如內關痛針外關,陽陵泉痛針陰陵泉,如果兩穴對得準確無不應針而愈。無以名之,故名為“針灸后遺痛”。
病例舉要:
王 XX 女 50 歲 家庭婦女
主訴:左手腕內側有——小塊疼痛,由于怔忡失眠,醫生曾作針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擾日常生活。曾去詢問原治療醫生,無法解決。針處既無紅腫,醫生也無責任,但其疼不止,用藥無效。我試用相對繆刺而愈。類似這樣的病例不勝枚舉。
三、大接經
《內經·海論》中敘述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經絡分布周身各處,上懸貫于腦,內聯于臟腑,暢氣血往來,各經保持相對的平衡,自然無病。經絡不平衡,人就會生病,經過針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經的針刺方法。
具體做法是,只用一根 l 寸長的 28 號針,每次只針一側,針刺十二經的原穴和絡穴,依照經絡循行的順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針。每次只針一側,下次針另一側。共針4次,久病則由原穴到絡穴,新病則由絡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絡穴
肺原太淵——大腸絡偏歷——胃原沖陽——脾絡公孫——心原神門——小腸絡支正——膀胱原京骨——腎絡大鐘——心包絡大陵——三焦絡外關——膽原丘墟——肝絡蠡溝。
(二)由絡穴到原穴
肺絡列缺——大腸原合谷——胃絡豐隆——脾原太白——心絡通里——小腸原腕骨——膀胱絡飛揚——腎原太溪——心包絡內關——三焦原陽池——膽絡光明——肝原太沖。
病例舉要:
劉 X 男 40 歲 某設計院會計師
主訴:近 3 個月來,四肢倦怠,飲食減少,睡眠不安,周身無力,大便秘,小便澀少,經治不愈,而且日漸加重。近來并出現早泄、遺精。
診見: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舌潤無苔,神情寞落,六脈沉細,右關左尺,尤為明顯。
辨證:四肢倦怠,飲食減少,脾胃兩虛。睡眠不安,尿澀早泄,病原肝腎俱虧。宜用針刺補法。取神門以治心,太溪以補腎,是三里健胃,三陰交助脾。久治不效,脈更無神。改用大接經由原到絡,由絡到原各2 次。逐漸好轉,再針前述各穴5 次,面色紅潤,精神旺盛,飲食增加,二便通暢,遺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氣足,而病痊愈。
四、腰痛針術
人身的經絡都是前后呼應,左右相通。任脈為前正中線,相對督脈脊椎正中線,腎經對華佗夾脊(今名脊穴),胃脈對膀胱第一行,肝、脾對膀胱第二行,手足六經亦前后相應。所以繆刺取穴,往往速效。
治療腰痛繆刺法:在腰痛部位,用手按壓找出最小而最痛的部位,如大面積一片疼痛而找不到最小痛點的不適用此法。
找好痛點,以最痛處一點涂以紅色為標記,再找到命門穴為計算總穴。例如最痛點在命門左15 厘米,再下6 厘米。讓病人仰臥,量臍左 15 厘米再下6 厘米處腹部針入 1.5寸,恐痛點對得不準,將針刺入,提出 1/2,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針。讓病人翻身俯臥,按壓痛點消失,腰痛即愈。
命門 Mingm6n督脈第四號穴
部位:俯臥位,在脊椎正中線上,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與臍相對,然而練氣功的人則臍向下移少許。
此法頗有立竿見影之妙,但找痛點要準,與腹部痛點相對處要準,針刺要準。掌握三準,應手而愈。
病例舉要:
夏 XX男 45 歲某工廠司機
患腰痛9 個月,俯仰維艱,行步腰椎不敢活動,痛苦很大,不能工作。各處治療,用藥280 多付,西藥也不少,針灸70 多次,其痛不止,焦躁萬分。
診見痛苦病容,面色微暗,精神不振。舌潤微黑,脈來沉遲、兩尺無力。診為腎經虛寒之所致。讓其俯臥,指頭大痛點在命門左 3 厘米,指壓時其痛難忍。畫一記號,讓其仰臥,翻身時十分吃力。針臍左 3 厘米,把針提出 1/3 向前后左右探刺已畢,讓其翻身,兩腳踏床面竟能抬腰離床5、6 厘米,口中連呼“輕快”,俯臥再按其痛點已消失。
當時行走俯仰均未覺痛,大喜而去。第二天來復診,自己開車來的,滿面笑容說:“休息9 個月,現在上班了。只覺腰部稍微不適,疼痛全無。”壓其痛點,略有微痛,又依法針刺而痊愈。
這位患者,還有一個插曲。那時候《遼寧中醫雜志》方行試刊。我寫了這篇報道,而“文革”雖已過去,人們余悸猶存。編輯派人到該廠調查屬實,回來以后,仍不放心,又去二次調查。惹得患者氣憤,親自來找編輯部說;“你們為什么對大夫、病人全不相信。我和大夫素無一面之識,患病痛苦,九個月不愈,經大夫兩次治愈,我第二天就上班了,現在已經完全好了,你們三番兩次的調查是什么意思?”經有關人員說明“發稿子要實事求是,反復調查,不過求實,請您不要誤會。”這才雙方歡喜而結束了這一段小風波。
五、截根療法
(一)適應癥
該法適應于瘰疬,乳腺增生,發際瘡,痤瘡,癤(節)腫纏綿不愈,此愈彼起,蕁麻疹。
(二)針法
找穴:
以乳頭為標志。用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頭,橫拉至右乳頭,松開左乳頭卷尺,將卷尺
向右肩上伸,過頸部而從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頭為止。將兩乳頭的卷尺比齊,把卷尺由頸前向背后下垂,卷尺盡頭是穴。因病人肥瘦而異,其穴約當肝俞附近。
女人乳兒后乳房下垂者,從氣戶穴直下以第五肋間為準;
針具:
用直徑 1 毫米 2 寸長的針,高壓滅菌消毒待用。無此設備條件,用?5%的酒精浸泡 30分鐘亦可。
針法;
找準穴位,嚴密消毒,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針向穴處微斜 15 度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間,病人亦不甚痛。
留針 20 分鐘,病重者可留 30 分鐘,隔 3 天再針,以痊愈為度。
病例舉要
1.乳腺增生
曹X 女 25 歲 遼寧省本溪縣某校教師
發病已數月,兩乳各有硬塊如鴿卵大兩塊,按之有壓痛。飲食減少,形體消瘦,面色黃白,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睡眠不安,心情憂郁,六脈無力,兩關脈尤甚。經服藥不效。用截根法8 次,增生硬塊已消失,食欲增進,睡眠良好,精神煥發,由此痊愈。
2.痤瘡
馬XX 男 某大學學生 25 歲 面部痤瘡特多,連綿錯落,日漸增長,精神與面部均感不適,經治不愈。用截根療法,4 次痊愈。面部光潔,神采奕奕。
六、痛點止痛法
針灸的繆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選好病側的穴位而針其健側的同名穴,效果較好,是調整經絡平衡的治療方法。“痛點止痛法”是專為治療小面積疼痛的一種止痛方法。周身不論何處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徑 1 厘米以內的小范圍疼痛。
該法操作簡便,效果迅速,能夠達到針入病除。具體做法是用 30 號 1 寸針 1 支,在其痛點的相對側快速刺入,其痛無不應針而止。例如痛處恰當內關,可針外關;痛處恰當陽陵泉,可針陰陵泉。頭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這種刺法。也有不很明顯的相對處,如頭頂部有痛點,由于頸項的關系,不可能兩側相對。比如痛點適當前頂,可針廉泉,如痛點在百會,即無相對處。然而,這僅是很少的局部痛,如果文縐縐“無關宏旨”。周身各部位絕大多處是有對立面的。還有關節部如“網球肘”的痛點下面是肘關節,肉少骨多,不容易找準相對點,其效較差。然而這僅是極少的局部。周身各處絕大多數可以找到絕對的對立面的。
這種方法最為簡便,可以“應針取效”,甚至不必留針,點一下子,疼痛如失。病例很多,不暇枚舉。1993 年門診來一頑固性前額局部痛的小兒,痛 3 個月,各處治療花費 1000多元無效。經用此法針后即愈,僅用 10 元掛號費而已。
七、快速降壓
該法對凡屬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繼發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繼發的對降壓的作用也非常明顯,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壓的疾病不愈則高血壓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壓下降而減少其痛苦而已。
針灸穴位:
在八會穴中“血會隔俞”,為針灸界眾所周知。膈俞降壓法操作簡便,只要找準穴位,雙側各埋 1號皮內針1 支,穴位找準,血壓應針而降。冬季可埋 5天,夏季因洗澡頻繁可埋3 天。起針后間隔 1 天,繼續埋針。
膈俞 Geshu膀胱經第十七號穴 八會穴之一(血會)。
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當督脈至陽穴旁開 1.5 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
找好隔俞穴,皮膚消毒,用小鑷子夾起皮內針,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緊穴旁皮膚,將皮內針由膈俞穴中間向脊椎方面橫刺,皮內針刺入在表皮以內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針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針刺入后,剪膠布兩塊,一小一大,大者不過如指甲大,小者先貼在皮內針柄的下面以免針柄接觸皮膚,然后將大塊貼在小塊膠布和皮內針上,壓平即可。
皮內針如刺過真皮,患者會感到疼痛。針入以后應醫手指在針上按壓,如患者說疼即宜起出重新按常規小心針入。
眼針肝區降壓法:
眼針八區十三穴,已有專書,且許多針灸書及中、外針灸雜志報道很多。在這里僅介紹眼針降壓的經驗。
中醫說“肝藏血”,“人臥血歸于肝”,“肝開竅于目”闡述肝經和血液的密切關系。以眼針肝區降壓,效果最快。測量血壓,如果高于正常范圍,血壓計不必取下,即在眼的雙肝區各刺一針,即再量血壓,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壓針法很多,我曾經提出降壓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內針和眼穴肝區為最快。
高血壓屬于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壓數十年而不愈。經驗告訴我們,一時性降壓很容易,完全徹底治愈很難。還有的病人患頑固性高血壓,用什么方法也不見下降,這種病人雖占極少數,在臨床中也有時遇到。
八、失眠特效穴
失眠是一種極痛苦的疾病,對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夜間越失眠,白天越打盹,日久不愈,形成惡性循環,發生神經衰弱癥。面色無華,精神萎靡,飲食乏味,頭暈頭痛,記憶減退等一系列癥狀,令人苦惱。醫治的方法,以及時治療為好。
針灸治失眠的穴位:
大椎,陶道,神堂,連續使用,療效較好。另一處方針刺安眠穴,不效時可在安眠穴埋皮內針。
大椎dazhui 督脈第十四號穴
定位:正坐低頭,在后正中線上,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約與肩平。
陶道taodao 督脈第十三號穴
定位:俯臥,或正坐低頭。在后正中線上,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神堂 shentang 膀胱經第四十四號穴
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脈神道穴旁開 3 寸處。
安眠 經外奇穴
定位:位于頸部,胸鎖乳突肌停止部顳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處。左右汁二穴。
九、治腦三穴
穴在啞門穴直下發際中為治腦一穴,再下一橫指為治腦二穴,再下一橫指為治腦三穴,用 28 號針可刺入一寸。
主治:
一切腦系疾病,頸強作痛,中風失語舌強。失語的原因,發音有唇、齒、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無改變則在喉,可針啞門,但啞門穴之上為延髓,觸碰延髓有危險。治腦三穴的第一穴在后發際距延髓較遠,無刺傷延髓的危險。
治腦一穴當第二頸椎,治腦二穴當第三頸椎,治腦三穴當第四頸椎,再下一橫指當第五頸椎,再下一橫指為第六頸椎,再下則為崇骨;橫項第二頸椎兩邊為天柱、翳風,左右共 5 穴謂之縱橫十穴。
十、翳風治牙疼
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風穴所治的僅限于齒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由藥物治療的合并癥。
有齒根骨膜直接受沖撞,或常吹樂器,常含鐵釘,常咬絲線等外傷性的;有細菌由齒髓侵入齒根骨膜傳染性的。癥狀是有的化膿有的不化膿,疼痛同樣是自發的,但不帶發作性,是連續的痛。在敲打牙齒時,疼痛就更加劇烈,這是與齒髓炎不同的一點,也是齒根膜炎的特征。
齒根膜炎,中醫叫風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針下關,頰車,也有針合谷或足三里、內庭的,雖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針入以后需要留針十幾分鐘或更長時間才能止痛,而針翳風穴,有針入痛止立竿見影的效果。
翳風 yifeng手少陽三焦第十七號穴
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后方,當下頜角與乳突之間凹陷中取穴。以手壓穴則覺耳孔中有牽引性微痛是穴。
針法:用 28 號 1.5 寸針,向前下方直刺入 1 寸,并作輕度旋捻以增強針感。疼痛已止,可立即起針,一般的病人心理希望多留一些時間。實際如針入而牙痛不止時可以久留,此穴針入立即止痛,久留與不留是一樣的。
十一、首尾循經治疔毒
疔毒是一種由感染而發生的外科疾病,多發生在露出衣服外邊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位各經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人有的生在腳指上、面部。
初起只是一個小紅點,逐漸發生疼痛,伴有惡心、心鬧、頭暈等癥狀,血常規檢驗則白細胞增高。
驗疔的方法,是用黃豆一個,放在嘴里咀嚼,如果品出有黃豆的腥味則不是疔毒,若嚼時并沒有黃豆的腥味甚至是甜味,那就證明是疔毒,可以把嚼爛的黃豆吐出來敷在疔毒瘡面。
治療的方法,以針刺為最快。因為不論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經的起止穴位或接近起止穴的各經起止鄰近穴。判定是哪一經,則針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發生在起端穴則針其止端穴,發生在止端穴則針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針入以后,疼痛立止,惡心、心鬧、頭暈等癥狀立即消失。20 分鐘后再檢驗白細胞則恢復正常值。
還有在疔毒所起處有淋巴管發炎,一般叫做起紅線。紅線也是與經絡走行一致的,所以章太炎說“經絡就是淋巴”。
治療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針刺,用粗針或三棱針在淋巴管的前進的末端扎一針,擠出黑色的血液,其所謂紅線自然消失。如果從發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針,并擠出少許黑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復得更快。如果沒有嚼黃豆試驗。實際嚼黃豆的還是少數。在疔毒上邊涂點消炎的藥就自然逐漸痊愈。
病例舉要
張 XX女 19 歲學生
忽然在面部起一個紅點,遂即發燒,心鬧,頭暈,惡心,似欲嘔吐,而面部的紅點灼熱作痛。面赤舌黃,脈來沉數,右關尤為明顯。視其面部有黃豆大紅點恰在地倉穴上,病名“鎖口疔”。雖非在胃經的起穴,但是距起穴很近的第四穴,急針胃經的止穴歷兌,針后惡心、頭暈等癥狀消失。20 分鐘后再次檢驗血常規,白細胞由第一次檢驗時12000 變為 7000,疔毒已漸愈。翌日復診,一切癥狀消失,只在生疔毒的地倉穴尚且有痕跡可見。一般在數日后完全恢復。
十二、四縫穴的效驗
四縫穴在手指食、中、無名、小 4個指頭的第一、二指節橫紋中,通于大腸、心包、三焦、心、小腸 5 個經。手指為神經終末反應靈敏,治病的療效很好。
主治:
小兒疳疾,氣管炎,蛔蟲,消化不良,身體羸瘦,發育不良均有特效。
針刺方法:
穴位皮膚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幾下,然后在第一指節上邊以指捏住,術者則由指根向前推捏,用 26 號針刺入穴上,當即有白粘液隨針而出,擠凈擦干。每隔 4 天一次,一般 4—5 次可愈。針后白色粘液漸少,即是好的現象,白粘液漸消失,而針出血液則痊愈。
患兒面黃肌瘦,頭發打縷,食欲不振,視其腹部微脹而捫之有青筋或硬塊,是為疳疾。
一般針一次即食欲旺盛,數次痊愈。
用該法治小兒疳疾,效果極好。對成年人形態消瘦,食欲不振,體重達不到正常標準,依法針之,效果顯著。對哮喘亦有良效。
手指感覺靈敏,人多畏痛拒針。對成年人作解釋勸服,兒童則由其父母強行使之針刺,有的哭鬧拒針,須數人幫助施術。針孔由初針幾次擠出白粘液而變為出血,即痊愈的象征。
病例舉要:
1.疳疾
李 XX男7 歲
發育不良,面黃肌瘦,食欲不振,頭發打縷,肚大筋青,是為疳疾。
針其四縫穴4 次,逐漸飲食增進,精神旺盛,舉動活潑。其父半開玩笑地說:“孩子好了,能吃飯,我們受其影響,也食欲旺盛,這可費糧食了。”他雖是玩笑,也是事實。獨生子女為家庭的寶貝,由面黃肌瘦,食欲不振變成能吃能喝,精神活潑,父母一高興,自然也食欲旺盛。
2.氣管炎
孟 XX男 57 歲某工廠經理
患氣管炎多年,冬天嚴重,有時夏天也發作,久治不愈。針四縫穴擠出白粘液不少,但每次逐漸減少,咳喘亦隨之減輕。計針 8 次痊愈,迄今數年一直未發作。
十三、皮內針十法
皮內針最初只用它調整經絡,我們臨床使用多年,積累經驗計有以下十種使用方法:
1.調整經絡,初用測定香,以后用儀器測定,調整平衡。在 50 年代我曾經用經絡現象來預測生死的實驗。即住院病人,瀕于死亡,已通知其家屬作精神準備者,前后計有 6 人,男 3 女 3。其中有的十二經脈在儀表指針讀數最小者并有數經為零,而氣血尚存;有的十二經均很低,只有數經較好但氣血為零;結果前者均轉危為安,而后者皆死亡;說明人身以氣血為主,經絡為氣血的循環路,此說頗可研究。
2.一度凍瘡,紅腫癢甚。在瘡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內針。數日痊愈。
3.疼痛不止,針刺無效時,可在痛點埋皮內針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讓病人站立,身體隨便向前后左右扭動,在感覺最痛之處埋皮內針,可以止痛。
4.針刺療效不鞏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內針,有助于療效時間之延長。
5.失眠癥用其他方法不效時,可在安眠穴埋皮內針。
6.小兒尿床。取雙側三陰交穴。一針由下往上刺,一針由上往下刺,兩針刺入方向顛倒,則療效覺佳。
7.婦人產后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內針一支,每天用手按壓多次,可促進乳汁的分泌。
8.眼針穴用皮內針埋藏,可延長其療效。
9.減肥 在雙聽宮穴內側耳垂中間各埋皮內針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壓多次,平常感覺饑餓時以手按壓數分鐘即不覺饑餓。在每次飯前手壓 5 分鐘。
10.單純膝關節疼痛,在膝上 2寸的范圍內,用手指遍壓,在最痛處埋皮內針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壓無痛點時則不宜使用。
病例舉要
陳XX 男8 歲
因打冰螺旋,冰忽塌落,驟然驚嚇,夜不成眠,連續六七天不能合眼。服藥無效,在安眠穴埋皮內針左右各一支,當夜即能安睡。
十種皮內針療法均有病例,不暇一一列舉。
十四、甩針掛鉤療法
面癱初起,不超過兩周的容易治愈。病程越久治愈的機會愈少。病程過久的則形成倒錯現象,看不出哪一側是病側,更覺難治。
對初診病人作下關試驗,可知預后良否。其方法比較簡便,即在患側下關穴針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為陰證(一),能達到應刺的深度為陽癥(+)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為上下頜骨有炎癥導致領骨錯位阻礙針不得入。
還有雙側面癱,面部肌肉弛緩,無表情,不能瞬目運動,全面部皮膚變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樣。雙側面癱很少見,數十年來只遇見 5 例,3例治愈,治療時間長達數月。兩例怎么治也不見好轉,成為后遺癥。
針灸治療面癱我曾總結并發表十種針刺方法,其中的甩針掛鉤療法效果較好。其法用六寸長針一支,從患側頰車下方進針,先深后淺,能看見針在皮下前進以針尖上對口角至唇邊為度,然后把針向一個方向旋捻,左手輕壓針體部,隔腮看見針尖接近口吻時稍微用力拉針柄,則面皮皺成深紋數條,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讓患者自己手捏針柄,初起的數次可愈。病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
長針在皮膚表皮下刺入,沿皮橫刺,難度較大,須經過反復練習,針到一定部位即停止前進而旋捻針柄,針尖掛住以后手提針柄向上提十余次,一提一松,然后留20分鐘起針。
這種掛鉤療法能適用胃下垂,由右幽門穴進針,斜向胃左,至與臍相平時即旋捻針柄稍用力上提,讓另一人握其足脛向上屈腿推之.其動作和提針一致。將病人的腿屈伸上推3次,然后讓病人自己手提針柄 30 分鐘而起針。
子宮脫垂由維胞(關元旁 6 寸)進針,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針屈腿上推,然后提針柄的操作都相同。
維胞穴亦治腎下垂,謂之“三垂療法”。
掛鉤針法,起針時手捏針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針療法”。
十五、肝腎四穴
中醫對疝氣分為厥疝、盤疝、寒疝、癥疝、復疝、氣疝、脈疝七種。大致寒疝,能夠還納,或只有睪丸腫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氣不能還納,西醫謂之脫腸。肝腎四穴只限于寒疝和氣疝。
肝腎兩經對睪丸關系至為密切。此方選用肝經大敦、太沖、腎經太溪、睥經三陰交四穴。
大敦 dadun 肝經第一號穴
定位:在足拇趾上面趾節間三毛之際(此穴一說在足拇趾爪甲角外 1 毫米),針時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針趾節縫處。
太沖 taichong 肝經第三號穴
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張開。
太溪 taixi 腎經第三號穴
定位:在足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三陰交 sanyinjiao脾經第六號穴
定位:在內踝高點上3 寸,在脛骨內側面后緣取穴。
十六、腹結通便
便秘是常見病,亦老年人的多發病。主要是結腸蠕動遲緩,糞便久積結腸不能排出,引起再吸收,使糞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則口燥舌干頭暈目眩,下而固結不能進入直腸。痛苦之狀不可忍受。
治法:在左腹結穴埋一皮內針,往往當日排便。
腹結 fujie 脾經第十四號穴
定位:仰臥,臍旁 4 寸的大橫穴,直下 1.3 寸,上與乳腺相對。
左腹結與下行結腸相適應,皮內針不斷刺激結腸使腸蠕動加快則糞便自然容易排出。
病例舉要:
劉 XX 女 60 歲 家庭婦女
患習常便秘,近來加重,久不排便,導致頭暈口干舌燥,腹部悶塞,食欲不振,總有排便感而排之不出。曾用開塞露無效,內服麻仁滋脾、承氣湯、桃仁承氣均無效。便秘已一個月,痛苦不堪。來診時有憂郁表情。在左腹結埋皮內針一支,翌晨排便,疾病如失。滿面笑容來復診,與以調理脾胃之藥而愈。
十七、局部多刺治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多因抻、扭傷而起,易發于手腕、手背部,有大有小,往往數年不愈,或逐漸增長。針刺治療,其法頗簡便。
刺法:
左手固定囊腫處,用0.5 寸短針,以 28 號為宜,右手持針根據腫囊的大小而酌用針刺之多少。一般在腫處以揚刺即中心一針,四周各一針,腫塊大的還可以沿根部橫刺之。或出粘液,用干棉球揩之。隔日一次,數次即愈。病例甚多,不勝枚舉。
十八、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啞,久不愈。
穴名:喇嘛穴傳自藏醫,甚有效。
部位:在背后腋窩縫的縫紋頭。
針刺手法:
初診以毫針刺少商,三棱針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復診時單刺喇嘛穴,深度 1 寸至 1.5寸因病人肥瘦而異。
手法:少商、金津、玉液點刺出血。喇嘛穴則慢慢旋捻,平補平瀉手法三進三退至5 分鐘。
以后單用喇嘛穴,隔日 1 次。留針 20 分鐘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人疼痛,隔 10 分鐘行第三次手法。得氣時針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則上行直達于咽喉,病人感到輕快,再留10分鐘起針。
初診隔日 1 次,一周后每周兩次,繼則每周 1 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
使聲帶休(xiu)息(xi),不(bu)要大聲講(jiang)話,更不(bu)要喊(han)叫。忌(ji)食(shi)(shi)辛辣刺(ci)激性食(shi)(shi)物(wu),并忌(ji)煙酒,講(jiang)話不(bu)宜太多。
是最肆虐的時節,抵抗力低下,很容(rong)易中招(zhao),那么怎(zen)么辦呢?下面(mian)為您介(jie)紹怎(zen)么辦,看(kan)看(kan)吧(ba)。
寶寶有什么癥狀?
寶寶上后輕(qing)(qing)者低熱(re)、鼻(bi)塞、流涕(ti)、打噴(pen)嚏、輕(qing)(qing)咳、輕(qing)(qing)度嘔(ou)吐(tu)或腹瀉等孩子精神狀態良好,咽部稍紅,鼻(bi)黏(nian)膜(mo)充血水腫,分(fen)泌物增多(duo),頜下或頸部淋巴(ba)結輕(qing)(qing)度腫大(da)。
重(zhong)(zhong)者(zhe)頭(tou)痛(tong)、嘔吐、咽痛(tong)、畏(wei)寒、乏力等重(zhong)(zhong)者(zhe)體溫高熱(re),常在39.0℃以上(shang),數次服用退(tui)熱(re)藥(yao)效果不好,有(you)(you)的孩子(zi)有(you)(you)精神(shen)萎(wei)靡(mi)、陣咳、頭(tou)痛(tong)、嘔吐、咽痛(tong)、畏(wei)寒、乏力、食欲下降等表(biao)現(xian),咽部(bu)充血明顯(xian),扁(bian)桃體紅(hong)腫(zhong),可見斑點狀白(bai)色(se)或膿性分泌物,咽后(hou)壁有(you)(you)淋巴(ba)濾皰,頜下淋巴(ba)結腫(zhong)大壓(ya)痛(tong)。
數孩(hai)子在起1--2天內可合并高熱驚厥(jue)。炎(yan)(yan)(yan)癥還可能波(bo)及(ji)鼻竇、中耳(er)和(he)氣(qi)管,造成鼻竇炎(yan)(yan)(yan)、中耳(er)炎(yan)(yan)(yan)和(he)氣(qi)管炎(yan)(yan)(yan)。
寶寶上怎么辦?
1、 *** 治療
1推印(yin)堂:將患兒置于正坐位或仰(yang)臥位。醫生用(yong)拇(mu)指點按印(yin)堂穴(xue)64遍,再(zai)以(yi)雙(shuang)手(shou)拇(mu)指交替推印(yin)堂至上(shang)星穴(xue),反復20多次,最后點按上(shang)星穴(xue)片劉。
2額部(bu)分推(tui)法:將患兒置于(yu)仰臥位。醫生(sheng)鳧兩(liang)拇指自額部(bu)發際(ji)向兩(liang)側額角分推(tui),再(zai)由印堂穴(xue)經(jing)眉上(shang)方分推(tui)至太陽穴(xue),并輕緩揉按太陽穴(xue)10余次(ci)。
3兩(liang)拇指(zhi)點按兩(liang)側(ce)迎香穴。
4兩拇指揉按風池(chi)穴,一指重點大椎穴。
5拿肩井、合谷穴,重按承山穴。
隨癥增減手法
對于(yu)鼻塞、流涕的患者:由山根(gen)摩至迎(ying)香(xiang)穴,最(zui)后(hou)點按迎(ying)香(xiang)穴。
對于發熱韻患者:由風池到風府作搓摩法,重點大椎、曲池穴。
對于咽痛、音啞(ya)者(zhe):分別揉雙手大(da)魚(yu)際、小(xiao)魚(yu)際,點按手三里、啞(ya)門穴。
對于(yu)咳嗽者:揉風(feng)門、肺俞、膻(shan)中(zhong)穴等(deng)。
辨證增減手法
1感受外邪者:此癥當以瀉法(fa)為主,手法(fa)可稍重, *** 時(shi)間(jian)宜(yi)短,以 *** 到出汗為佳。
以風寒為(wei)主要癥狀者(zhe),應多用(yong)擦法、按法、揉法,或蘸蔥汁(zhi)、姜汁(zhi) *** , *** 至皮膚發熱(re)或有汗透出為(wei)佳。
以風熱(re)為主要癥狀者,應多用推(tui)法(fa)、拿法(fa)、揪(jiu)法(fa),或(huo)蘸滑石粉 *** ,以達到內(nei)熱(re)外(wai)透,微有汗(han)出為宜。
以風濕為主要癥狀者,常(chang)因汗出不透,周(zhou)身不適,治療時應以大(da)面(mian)積 *** ,最好配服祛(qu)濕解表之中藥,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奏效。
2夾(jia)邪外感(gan)者:此癥(zheng)當辨清其性(xing)質(zhi),對夾(jia)食癥(zheng)外感(gan)者,除治(zhi)療(liao)外感(gan)外,應循督脈由大椎至長強捏脊,并重點按脾、胃、大腸等(deng)俞脈穴位。
對驚恐外感者,還應(ying)由(you)膻中始分推兩肋,重(zhong)點按期門、章門、內關(guan)等穴位。
對氣虛外感者,應以補法點揉(rou)、中(zhong)脘、關元、脾俞(yu)等穴位。
2、物理降溫
應該隨時觀(guan)察(cha)孩子(zi)體(ti)溫,如(ru)果(guo)孩子(zi)發熱要注(zhu)意降溫。如(ru)果(guo)體(ti)溫超過38.5℃,可以按(an)藥(yao)品說(shuo)明(ming)書要求的劑量服用兒(er)童退熱藥(yao)。如(ru)果(guo)體(ti)溫不到(dao)38.5℃,則可以采用洗(xi)溫水澡、溫水擦浴、酒精浴、貼退熱貼等(deng)方法(fa)物理退熱。
3、多多休息
保證孩(hai)(hai)子(zi)的休(xiu)息和睡眠,這樣(yang)會(hui)幫助孩(hai)(hai)子(zi)盡(jin)快恢復,如果孩(hai)(hai)子(zi)鼻塞,應幫助他抬高(gao)上身(shen),以(yi)緩(huan)解困(kun)難。還可以(yi)讓孩(hai)(hai)子(zi)側(ce)身(shen)躺著,一次(ci)用一只鼻孔。
讓房(fang)間(jian)的(de)空氣濕潤(run)些,這樣能(neng)讓孩子的(de)鼻黏膜不(bu)致過于(yu)干燥。可以(yi)使用加(jia)濕器增加(jia)房(fang)間(jian)的(de)濕度。要注(zhu)意讓孩子的(de)身體和(he)房(fang)間(jian)保持適宜(yi)的(de)溫度,避免孩子過熱或著(zhu)涼(liang)。
4、飲食注意
飲(yin)食方面,如果情不嚴重,孩子的飲(yin)食可以(yi)照常進(jin)行(xing)。如果覺得孩子吃得太少,可以(yi)在兩(liang)餐之(zhi)間(jian)增加一(yi)些(xie)健康的小(xiao)食品和(he)飲(yin)料。
除非醫生提出要(yao)求,不要(yao)強(qiang)迫(po)生的(de)(de)孩子吃(chi)任何(he)他不想吃(chi)的(de)(de)東西。但是一定要(yao)保證孩子攝入(ru)足夠的(de)(de)水分(fen),讓孩子大量喝(he)水,加速新陳(chen)代謝。
5、用藥禁忌
因為沒有(you)(you)的特(te)效藥(yao),醫生(sheng)用來(lai)的藥(yao)物主要(yao)是用來(lai)緩(huan)解感(gan)冒癥狀的,并(bing)不能(neng)縮短病程。所以(yi)除(chu)非有(you)(you)炎癥,一(yi)(yi)般不需要(yao)使用抗生(sheng)素,特(te)別是早(zao)期病毒(du)感(gan)染,抗生(sheng)素不但無效,濫用抗生(sheng)素還會引(yin)起(qi)菌群失(shi)調(diao),導致(zhi)病菌繁(fan)殖,加重病情(qing)。所以(yi),未經醫囑(zhu),不要(yao)給(gei)孩(hai)子吃任何一(yi)(yi)種處(chu)方藥(yao)。
提醒(xing),新生(sheng)兒、哮喘兒、復感(gan)(gan)兒或患有(you)(you)(you)(you)先心(xin)病(bing)(bing)的孩子(zi)(zi),一(yi)旦發現(xian)有(you)(you)(you)(you)感(gan)(gan)冒(mao)癥狀(zhuang)(zhuang),最好(hao)盡早就醫(yi)。如(ru)果(guo)孩子(zi)(zi)在患病(bing)(bing)期間拒絕進食(shi),發熱煩躁,尤其(qi)是有(you)(you)(you)(you)高(gao)熱驚(jing)厥病(bing)(bing)史(shi)的,應當立(li)即(ji)就醫(yi)。如(ru)果(guo)孩子(zi)(zi)咳嗽(sou)超過(guo)3天,癥狀(zhuang)(zhuang)沒有(you)(you)(you)(you)好(hao)轉,甚至出現(xian)呼吸短促、音啞、發熱等情(qing)況(kuang),應當立(li)即(ji)就醫(yi)。
目錄1拼音2英文參(can)考3概述4啞門穴(xue)(xue)(xue)的(de)別名(ming)(ming)5出處(chu)6穴(xue)(xue)(xue)名(ming)(ming)解7特異性8所屬部(bu)位9橫(heng)舌(she)(she)穴(xue)(xue)(xue)的(de)定位10橫(heng)舌(she)(she)穴(xue)(xue)(xue)的(de)取法(fa)11橫(heng)舌(she)(she)穴(xue)(xue)(xue)穴(xue)(xue)(xue)位解剖(pou) 11.1層次解剖(pou)11.2穴(xue)(xue)(xue)區神經、血管 12橫(heng)舌(she)(she)穴(xue)(xue)(xue)的(de)功效與(yu)作用13橫(heng)舌(she)(she)穴(xue)(xue)(xue)主治病證(zheng)14刺灸法(fa) 14.1刺法(fa)14.2灸法(fa) 15橫(heng)舌(she)(she)穴(xue)(xue)(xue)的(de)配(pei)伍16文獻(xian)摘要17橫(heng)舌(she)(she)穴(xue)(xue)(xue)研究進展 17.1對血液流變學的(de)影響17.2對血細(xi)胞的(de)影響 18參(can)考資料(liao)附:1古籍中(zhong)的(de)橫(heng)舌(she)(she) 1拼音 héng shé
2英文參考 Yǎmén GV15 [中國(guo)針灸學(xue)詞典(dian)]
3概述 橫舌為經(jing)穴別名,即(ji)舌橫(出《針(zhen)灸甲乙經(jing)》),是啞(ya)門之(zhi)別名[1]。出《外臺(tai)秘(mi)要(yao)》。
穴位 啞門 漢語拼音 Yamen 羅馬拼音 Yamen 美國英譯名 Dumb Gat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GV15 日本 15 法
國(guo) 莫蘭特(te)氏 VG14 富(fu)耶氏 IVG14 德(de)國(guo) LG14 英(ying)國(guo) Gv15 美國(guo) Go15
啞門為經穴名(Yǎmén GV15,DU15)[2][3]。出《黃帝內經(jing)素問·氣(qi)穴論(lun)》,名(ming)瘖門(men)[2]。《銅(tong)人腧穴針(zhen)(zhen)灸(jiu)(jiu)圖(tu)經(jing)》始稱啞(ya)(ya)門(men)[2]。《千(qian)金(jin)翼方(fang)》又作(zuo)痖門(men),近作(zuo)啞(ya)(ya)門(men)[4]。別名(ming)喑(yin)門(men)(《黃帝內經(jing)素問·氣(qi)穴論(lun)》),舌(she)厭(《針(zhen)(zhen)灸(jiu)(jiu)甲(jia)乙經(jing)》),舌(she)橫(《針(zhen)(zhen)灸(jiu)(jiu)甲(jia)乙經(jing)》),橫舌(she)(《外臺秘要》),舌(she)根(《針(zhen)(zhen)灸(jiu)(jiu)學》(南京)),厭舌(she)(《針(zhen)(zhen)灸(jiu)(jiu)學》(南京)),舌(she)腫(zhong)(《東醫寶(bao)鑒》)。屬督脈[2]。啞(ya)(ya)門(men)是陽(yang)維脈、督脈的交會穴[2][4]。啞(ya)(ya)即音啞(ya)(ya),門(men)即門(men)戶,此(ci)穴可(ke)(ke)治啞(ya)(ya),但針(zhen)(zhen)刺不當也(ye)可(ke)(ke)致啞(ya)(ya),故名(ming)啞(ya)(ya)門(men)[2]。啞(ya)(ya)門(men)穴主要治療口舌(she)、頭項(xiang)、神志疾(ji)患等:如音啞(ya)(ya),重舌(she),言語澀滯(zhi),舌(she)緩不語,暴(bao)喑(yin),舌(she)強不語,失語,聾啞(ya)(ya),咽喉腫(zhong)痛(tong)(tong),頭風頭痛(tong)(tong),頸項(xiang)強急,項(xiang)后(hou)痛(tong)(tong),脊強反折(zhe),中風,腦性癱瘓,大腦發育不全(quan),癲狂癇,頭痛(tong)(tong),項(xiang)強,瘛疭,癔癥(zheng),精神分裂癥(zheng),脊強反折(zhe),暴(bao)瘖,舌(she)骨肌麻痹(bi),腦膜炎,脊髓炎等。
4啞門(men)穴的別(bie)名 喑門(men)(《黃(huang)帝內(nei)經(jing)素(su)問·氣穴論》),瘖(yin)門(men)(《黃(huang)帝內(nei)經(jing)素(su)問·氣穴論》),舌(she)(she)厭(yan)(《針灸(jiu)甲(jia)乙經(jing)》),舌(she)(she)橫(《針灸(jiu)甲(jia)乙經(jing)》),橫舌(she)(she)(《外臺(tai)秘要》),舌(she)(she)根(gen)(《針灸(jiu)學》(南(nan)京(jing))),厭(yan)舌(she)(she)(《針灸(jiu)學》(南(nan)京(jing))),舌(she)(she)腫(zhong)(《東醫(yi)寶(bao)鑒》)。
5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喑(yin)門(men)一穴。
6穴名(ming)解 啞(ya)即音啞(ya),門(men)即門(men)戶,此(ci)穴可治啞(ya),但針刺不(bu)當也可致啞(ya),故名(ming)啞(ya)門(men)[2]。
瘩,《說文》:“瘖(yin)(yin),不能(neng)言(yan)也。”《正字通(tong)(tong)》:“痖與瘖(yin)(yin),音別義同(tong)。”痖通(tong)(tong)啞、瘖(yin)(yin)通(tong)(tong)喑。門,出入、關鍵之(zhi)(zhi)處(chu),意(yi)為(wei)(wei)(wei)要(yao)地。此穴在(zai)后發(fa)(fa)際正中直(zhi)上入發(fa)(fa)際五分處(chu),正對(dui)舌本,為(wei)(wei)(wei)督脈(mo)與陽維脈(mo)之(zhi)(zhi)會穴,因有通(tong)(tong)經(jing)絡、開神竅(qiao)、治(zhi)(zhi)失語之(zhi)(zhi)功(gong),故以(yi)其主治(zhi)(zhi)功(gong)能(neng)命(ming)名為(wei)(wei)(wei)啞門。穴為(wei)(wei)(wei)治(zhi)(zhi)啞之(zhi)(zhi)處(chu),亦為(wei)(wei)(wei)致啞之(zhi)(zhi)門。《甲乙(yi)經(jing)·卷十二》謂:“舌緩,瘖(yin)(yin)不能(neng)言(yan),刺瘖(yin)(yin)門”。[5]
7特異性 啞門(men)是陽維脈(mo)、督脈(mo)的交會穴[2][4]。
8所屬部位(wei) 頸椎[6]
9橫舌穴的定(ding)位 標(biao)準定(ding)位:啞門穴在項部,當后發(fa)際正(zheng)中直上0.5寸,第一頸椎(zhui)下[7]。
啞門穴位于頸(jing)后區,第二頸(jing)椎棘突上(shang)際凹陷中(zhong),后正(zheng)中(zhong)線上(shang)。正(zheng)坐(zuo),頭稍前傾取穴[2]。
啞門穴位(wei)于項(xiang)正中線,入發際0.5寸,適當第(di)一、二頸(jing)椎棘突之間(《銅(tong)人腧穴針灸圖經》)[4]。
一(yi)說“在后發際(ji)宛宛中。”
啞門穴在督脈的位置
啞門穴在頸椎部(bu)的位置
啞門穴在頸椎部的(de)位(wei)置
啞門穴在頸(jing)椎部的位置(肌肉)
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zhi)(骨骼(ge))
10橫舌穴的取(qu)法 正(zheng)坐(zuo),頭(tou)稍前傾,于(yu)后正(zheng)中線(xian),入(ru)發際0.5寸之凹陷中取(qu)穴。
啞門穴(xue)(xue)位于(yu)頸后(hou)區,第二(er)頸椎棘突上際凹(ao)陷中,后(hou)正中線上。正坐,頭稍前傾取(qu)穴(xue)(xue)[2]。
正(zheng)坐,頭稍(shao)前(qian)傾,于(yu)后正(zheng)中線入發際0.5寸(cun)處取穴[8]。
11橫舌穴(xue)穴(xue)位解剖 啞門穴(xue)下(xia)為皮膚(fu)、皮下(xia)組織(zhi)、左右(you)斜(xie)方肌之間(jian),頸(jing)韌帶(左、右(you)頭半棘肌之間(jian))。淺層有第(di)三枕神經(jing)和皮下(xia)靜(jing)脈(mo)。深層有第(di)二、第(di)三頸(jing)神經(jing)后支的分(fen)支,椎外(后)靜(jing)脈(mo)叢(cong)和枕動(dong)、靜(jing)脈(mo)的分(fen)支或屬(shu)支。
皮膚(fu)→皮下組織→項(xiang)韌帶(dai)→棘間韌帶(dai)→黃(huang)韌帶(dai)[9]。
布有第三(san)枕(zhen)神經和枕(zhen)動(dong)、靜(jing)脈(mo)分(fen)支[4]。
12橫舌(she)穴的功(gong)效與作用(yong) 啞(ya)門(men)穴具(ju)有散風(feng)熄風(feng)、開竅醒神的功(gong)效。
啞門穴(xue)有(you)通竅絡、清(qing)神志作用[2]。
啞(ya)(ya)門穴(xue)是督脈(mo)與陽維(wei)脈(mo)的(de)(de)交會穴(xue),又為(wei)回陽九針(zhen)穴(xue)之(zhi)一,故(gu)可(ke)治療(liao)喑啞(ya)(ya)、失語、神(shen)志(zhi)病和督脈(mo)循行所過部(bu)位的(de)(de)病證,是主治喑啞(ya)(ya)、失語的(de)(de)常用穴(xue)[10]。
啞(ya)門(men)穴(xue)具有通竅醒神的作用(yong),故(gu)以治(zhi)療失語(yu)、癲狂(kuang)、癇證為(wei)主[10]。
啞(ya)門(men)穴有通經(jing)開(kai)竅(qiao)之(zhi)功,為(wei)回陽九(jiu)針之(zhi)一,凡諸喑癥俱可取此[5]。
13橫舌(she)穴(xue)主治(zhi)病證 啞門穴(xue)主要治(zhi)療口舌(she)、頭(tou)項(xiang)、神志疾患等:如音啞,重舌(she),言語澀滯(zhi),舌(she)緩不語,暴喑,舌(she)強(qiang)不語,失語,聾啞,咽喉腫(zhong)痛(tong)(tong),頭(tou)風頭(tou)痛(tong)(tong),頸(jing)項(xiang)強(qiang)急(ji),項(xiang)后痛(tong)(tong),脊強(qiang)反(fan)折,中風,腦性(xing)癱瘓(huan),大腦發育不全,癲狂癇(xian),頭(tou)痛(tong)(tong),項(xiang)強(qiang),瘛疭,癔(yi)癥,精神分(fen)裂癥,脊強(qiang)反(fan)折,暴瘖,舌(she)骨肌麻痹,腦膜(mo)炎,脊髓炎等。
啞門穴主要(yao)治療口舌、頭項、神(shen)志疾患等(deng):如音啞、重舌、言(yan)語(yu)澀滯、舌緩(huan)不語(yu)、咽(yan)喉腫(zhong)痛(tong)(tong)、頭風(feng)頭痛(tong)(tong)、頸項強急、項后痛(tong)(tong)、脊強反(fan)折(zhe)及癲(dian)癇(xian)、癔病、精神(shen)分裂癥、中風(feng)、腦(nao)性癱(tan)瘓、大腦(nao)發(fa)育不全等(deng)[2]。
啞門穴(xue)主治暴喑、舌(she)強(qiang)不語、癲(dian)狂癇、頭(tou)痛、項強(qiang)[9]。
啞(ya)門穴主治(zhi)頭痛,失語,暴喑(yin),喑(yin)啞(ya),重舌,舌緩不語,聾啞(ya);癲(dian)狂(kuang),癇證,瘛疭(zong),癔癥;項(xiang)強(qiang),脊強(qiang)反折[8]。
啞門穴主治暴瘖,失語(yu),頭痛(tong),項強(qiang),脊(ji)強(qiang)反折,聾啞,癲癇,以及精神分(fen)裂癥,癔病,大腦發育不全(quan),腦性癱瘓等[4]。
治舌強(qiang)(qiang)(qiang)不語,暴喑,頸項強(qiang)(qiang)(qiang)急,脊強(qiang)(qiang)(qiang)反折,癲癇,腦性(xing)癱瘓(huan),舌骨肌麻痹(bi),腦膜炎(yan),脊髓炎(yan)。
14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2][4]。
直刺或(huo)向下斜刺0.5~1寸[9]。
正坐位(wei),使(shi)頭微前(qian)傾(qing),項(xiang)肌放松(song),向(xiang)下頜(he)方向(xiang)緩慢刺(ci)入0.5~1寸[8]。
注意:
禁深刺[4]。
不宜向(xiang)前上(shang)方(fang)深刺,以免誤傷(shang)延(yan)髓[2]。
不(bu)可向上斜刺或深刺[9]。
因為深(shen)部接近延髓(sui),必(bi)須(xu)嚴(yan)格(ge)掌握(wo)針刺的角(jiao)度和深(shen)度[9]。
《針灸(jiu)(jiu)(jiu)大成》謂(wei)此穴禁灸(jiu)(jiu)(jiu),灸(jiu)(jiu)(jiu)之(zhi)(zhi)(zhi)令人啞,以(yi)其近于舌咽及腦也,故不宜火攻。凡(fan)取經(jing)穴治病,可針者(zhe)針之(zhi)(zhi)(zhi),可灸(jiu)(jiu)(jiu)者(zhe)灸(jiu)(jiu)(jiu)之(zhi)(zhi)(zhi),針灸(jiu)(jiu)(jiu)懼不宜者(zhe),則按而摩之(zhi)(zhi)(zhi),是為(wei)經(jing)穴三(san)用(yong)。[5]
可灸(jiu),但不(bu)宜瘢痕灸(jiu)[8]。
15橫舌(she)穴(xue)的配伍 啞門穴(xue)配廉(lian)泉、耳(er)門、聽(ting)宮、聽(ting)會、翳風(feng)、合谷治聾啞[2][8]。
啞門穴配風(feng)府治角弓反(fan)張[2]。
啞(ya)門穴配人中、后溪治(zhi)癲癇[2]。
啞門配關沖(chong),有通陽(yang)開(kai)竅(qiao)的作用,主治舌(she)強(qiang)不語。
啞門配(pei)風府、合谷,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喑啞。
啞門(men)配(pei)通天、跗(fu)陽(yang),有散寒(han)去濕的作用,主治頭重(zhong)痛。
啞門配水(shui)溝、足三里、大鐘,治癡呆[8]。
啞門配(pei)陽谷、腕骨、帶(dai)脈、勞(lao)宮(gong),治瘛(chi)疭、指掣(che)痛[8]。
啞門配水溝、大椎、腰(yao)奇,治癲癇[8]。
啞門配涌泉、關(guan)沖、風府(fu),治中(zhong)風舌(she)緩(huan)、暴喑不語[8]。
16文獻摘要 《針(zhen)灸甲乙經》:督脈、陽(yang)維之會。
《針灸甲乙經》:不可(ke)灸,灸之(zhi)令人喑。
《針(zhen)灸甲乙經》:項強,刺喑門。舌緩,喑不能言,刺喑門。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頸項(xiang)強,舌(she)緩不(bu)(bu)能言(yan),諸(zhu)陽(yang)熱氣盛,鼻(bi)衄血不(bu)(bu)止,頭痛(tong)風,汗不(bu)(bu)出,寒熱風痙,脊強反(fan)折,瘛疭,癲(dian)疾,頭重(zhong)。
《針灸(jiu)大成》:主舌急不(bu)(bu)語,重(zhong)舌,諸陽熱(re)氣盛,衄血不(bu)(bu)止,寒熱(re)風啞,脊強反折,瘛疭癲疾,頭重(zhong)風汗不(bu)(bu)出。
《針(zhen)灸大成》:仰(yang)頭取(qu)之。
《類經(jing)圖翼》:主(zhu)治頸項強急不(bu)(bu)語,諸陽(yang)熱盛,衄血不(bu)(bu)止(zhi),脊強反折,瘛(chi)疭(zong)癲(dian)疾,頭風疼痛(tong)汗(han)不(bu)(bu)出,寒熱風痙,中風尸(shi)厥(jue),暴死不(bu)(bu)省人(ren)事。
《圣濟總錄》:腦后啞門穴(xue),不(bu)可傷,傷即(ji)令人啞。宜針人中、天(tian)突二穴(xue),可二分。
《玉龍歌》:偶爾失(shi)音(yin)言語難,啞門一(yi)穴兩筋間,若知淺針莫深(shen)刺,言語音(yin)和照舊安(an)。
《回(hui)陽九(jiu)針歌》:啞(ya)門勞宮(gong)三陰交,涌泉太(tai)溪中脘接,環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hui)陽九(jiu)針穴。
17橫舌穴研究進展
針刺啞門(men)、風(feng)府穴(xue)可以使(shi)(shi)血液(ye)凝固程度顯著降低(P<0.01),血漿纖(xian)溶系統活性增強,使(shi)(shi)纖(xian)維蛋白原含量減少,有(you)利于腦出血部位(wei)的血塊溶解,吸收。[5]
目錄1拼音(yin)2英文(wen)參考(kao)3概述(shu)4解剖(pou)名(ming)(ming)稱·舌根(gen)(gen) 4.1舌根(gen)(gen)與經脈(mo)經絡(luo)臟腑的(de)(de)(de)關系 5經穴(xue)(xue)(xue)別(bie)名(ming)(ming)·舌根(gen)(gen) 5.1啞(ya)門(men)(men)(men)穴(xue)(xue)(xue)的(de)(de)(de)別(bie)名(ming)(ming)5.2出處5.3穴(xue)(xue)(xue)名(ming)(ming)解5.4特異性5.5所屬部(bu)位(wei)5.6啞(ya)門(men)(men)(men)穴(xue)(xue)(xue)的(de)(de)(de)定(ding)位(wei)5.7啞(ya)門(men)(men)(men)穴(xue)(xue)(xue)的(de)(de)(de)取(qu)法(fa)(fa)5.8啞(ya)門(men)(men)(men)穴(xue)(xue)(xue)穴(xue)(xue)(xue)位(wei)解剖(pou) 5.8.1層次解剖(pou)5.8.2穴(xue)(xue)(xue)區神經、血(xue)管 5.9啞(ya)門(men)(men)(men)穴(xue)(xue)(xue)的(de)(de)(de)功效與作用5.10啞(ya)門(men)(men)(men)穴(xue)(xue)(xue)主治病證(zheng)5.11刺灸法(fa)(fa) 5.11.1刺法(fa)(fa)5.11.2灸法(fa)(fa) 5.12啞(ya)門(men)(men)(men)穴(xue)(xue)(xue)的(de)(de)(de)配伍5.13文(wen)獻摘(zhai)要5.14啞(ya)門(men)(men)(men)穴(xue)(xue)(xue)研(yan)究進展 5.14.1對(dui)血(xue)液流變學的(de)(de)(de)影響5.14.2對(dui)血(xue)細胞的(de)(de)(de)影響6參考(kao)資料(liao)附:1古籍中的(de)(de)(de)舌根(gen)(gen) 1拼音(yin) shé gēn
2英文參(can)考 radix linguaeroot of tongue [21世紀雙語科(ke)技(ji)詞典]
the root of tongue [21世紀(ji)英漢漢英雙(shuang)向詞典]
Yǎmén GV15 [中國針(zhen)灸(jiu)學詞典]
tongue root [中(zhong)醫藥學(xue)名詞審定委員會.中(zhong)醫藥學(xue)名詞(2013)]
3概述 舌(she)根:1.解(jie)剖名稱;2.經穴別(bie)名。
4解(jie)剖(pou)名(ming)稱·舌根(gen)(gen) 舌根(gen)(gen)(tongue root)為(wei)解(jie)剖(pou)名(ming)稱。見《世醫(yi)得(de)效(xiao)方(fang)》卷(juan)十二。指舌之根(gen)(gen)部[1]。即舌本(見《黃帝內經靈(ling)樞·經脈》等(deng)篇(pian))[2]。
《世醫(yi)得(de)效方》卷十二:“血氣俱盛,附舌(she)(she)根(gen)而(er)重生一物(wu)……”“心(xin)之脈(mo)系于舌(she)(she)根(gen)。”
足太陰脾經(jing)連舌(she)本,散舌(she)下[3];
足少陰之(zhi)脈挾舌本[3];
手少陰之(zhi)別系舌本(ben)[3];
足(zu)厥陰之脈絡于(yu)舌本[3]。
5經穴(xue)別(bie)名·舌根(gen)(gen) 舌根(gen)(gen)為經穴(xue)別(bie)名,即(ji)啞(ya)門[4]。出(chu)《針灸(jiu)學(xue)》(南(nan)京)。
穴位 啞門 漢語拼音 Yamen 羅馬拼音 Yamen 美國英譯名 Dumb Gat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GV15 日本 15 法
國 莫(mo)蘭(lan)特(te)氏 VG14 富耶氏 IVG14 德國 LG14 英(ying)國 Gv15 美(mei)國 Go15
啞(ya)(ya)門(men)(men)(men)(men)為經(jing)(jing)穴(xue)(xue)名(ming)(Yǎmén GV15,DU15)[5][6]。出《黃帝內(nei)經(jing)(jing)素問·氣穴(xue)(xue)論》,名(ming)瘖(yin)門(men)(men)(men)(men)[5]。《銅(tong)人腧穴(xue)(xue)針(zhen)(zhen)灸(jiu)(jiu)圖經(jing)(jing)》始稱啞(ya)(ya)門(men)(men)(men)(men)[5]。《千金翼方》又作痖門(men)(men)(men)(men),近作啞(ya)(ya)門(men)(men)(men)(men)[7]。別名(ming)喑門(men)(men)(men)(men)(《黃帝內(nei)經(jing)(jing)素問·氣穴(xue)(xue)論》),舌(she)(she)(she)厭(yan)(《針(zhen)(zhen)灸(jiu)(jiu)甲乙經(jing)(jing)》),舌(she)(she)(she)橫(heng)(《針(zhen)(zhen)灸(jiu)(jiu)甲乙經(jing)(jing)》),橫(heng)舌(she)(she)(she)(《外臺秘要(yao)》),舌(she)(she)(she)根(《針(zhen)(zhen)灸(jiu)(jiu)學(xue)》(南京(jing)(jing))),厭(yan)舌(she)(she)(she)(《針(zhen)(zhen)灸(jiu)(jiu)學(xue)》(南京(jing)(jing))),舌(she)(she)(she)腫(《東醫寶鑒(jian)》)。屬督脈(mo)[5]。啞(ya)(ya)門(men)(men)(men)(men)是陽維脈(mo)、督脈(mo)的(de)交會(hui)穴(xue)(xue)[5][7]。啞(ya)(ya)即音啞(ya)(ya),門(men)(men)(men)(men)即門(men)(men)(men)(men)戶,此穴(xue)(xue)可(ke)治(zhi)啞(ya)(ya),但(dan)針(zhen)(zhen)刺不(bu)當(dang)也可(ke)致啞(ya)(ya),故名(ming)啞(ya)(ya)門(men)(men)(men)(men)[5]。啞(ya)(ya)門(men)(men)(men)(men)穴(xue)(xue)主要(yao)治(zhi)療口舌(she)(she)(she)、頭(tou)項(xiang)、神(shen)志疾患等(deng):如音啞(ya)(ya),重舌(she)(she)(she),言語(yu)澀滯,舌(she)(she)(she)緩不(bu)語(yu),暴(bao)喑,舌(she)(she)(she)強不(bu)語(yu),失語(yu),聾啞(ya)(ya),咽喉腫痛(tong),頭(tou)風頭(tou)痛(tong),頸項(xiang)強急,項(xiang)后痛(tong),脊(ji)強反折,中風,腦(nao)(nao)性癱瘓,大腦(nao)(nao)發(fa)育(yu)不(bu)全,癲狂癇,頭(tou)痛(tong),項(xiang)強,瘛疭,癔癥,精神(shen)分裂癥,脊(ji)強反折,暴(bao)瘖(yin),舌(she)(she)(she)骨肌麻(ma)痹,腦(nao)(nao)膜炎,脊(ji)髓(sui)炎等(deng)。
瘩,《說(shuo)文》:“瘖,不能言(yan)也(ye)。”《正字(zi)通(tong)(tong)》:“痖與瘖,音(yin)別義同(tong)。”痖通(tong)(tong)啞(ya)、瘖通(tong)(tong)喑(yin)。門(men),出入(ru)、關鍵之(zhi)處(chu),意為(wei)(wei)要地。此穴(xue)(xue)在后發際正中直上入(ru)發際五分處(chu),正對舌(she)本,為(wei)(wei)督脈與陽維脈之(zhi)會穴(xue)(xue),因有(you)通(tong)(tong)經絡(luo)、開(kai)神竅、治(zhi)失(shi)語之(zhi)功(gong)(gong),故以(yi)其主治(zhi)功(gong)(gong)能命名為(wei)(wei)啞(ya)門(men)。穴(xue)(xue)為(wei)(wei)治(zhi)啞(ya)之(zhi)處(chu),亦為(wei)(wei)致啞(ya)之(zhi)門(men)。《甲(jia)乙經·卷十(shi)二》謂:“舌(she)緩(huan),瘖不能言(yan),刺瘖門(men)”。[8]
啞門穴(xue)位于(yu)頸(jing)(jing)后區,第二頸(jing)(jing)椎棘突(tu)上際凹(ao)陷中(zhong),后正中(zhong)線上。正坐,頭稍(shao)前傾取(qu)穴(xue)[5]。
啞門穴位(wei)于項正中線,入發際0.5寸,適當第一(yi)、二頸椎棘突之(zhi)間(jian)(《銅人腧穴針灸圖(tu)經》)[7]。
一說(shuo)“在后發際宛宛中。”
啞門穴在督脈的位置
啞(ya)門(men)穴(xue)在頸椎部的位(wei)置(zhi)
啞門(men)穴在頸椎部的位置
啞門穴在頸椎部(bu)的(de)位置(zhi)(肌肉)
啞門(men)穴在頸椎部的位置(zhi)(骨(gu)骼(ge))
啞門穴位于(yu)頸(jing)(jing)后區,第二頸(jing)(jing)椎棘突上際凹陷中(zhong),后正中(zhong)線上。正坐,頭稍(shao)前傾取穴[5]。
正(zheng)坐(zuo),頭(tou)稍前傾(qing),于后正(zheng)中線入(ru)發際0.5寸處取穴[11]。
5.8.1層次解剖 皮(pi)膚→皮(pi)下組織→左右斜方(fang)肌之(zhi)間(jian)(jian)→項韌帶(左右頭(tou)夾(jia)肌之(zhi)間(jian)(jian)→左右頭(tou)半棘肌之(zhi)間(jian)(jian))[5]。
皮(pi)膚→皮(pi)下組織→項(xiang)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12]。
5.8.2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ceng)有(you)第(di)3頸神經后支及(ji)其伴行的動(dong)脈分(fen)布;深層(ceng)有(you)枕(zhen)大神經和枕(zhen)動(dong)脈分(fen)布;再深層(ceng)可穿(chuan)透被膜(mo),損傷脊髓[12]。
布有(you)第三(san)枕(zhen)神(shen)經和(he)枕(zhen)動、靜脈分支[7]。
啞門穴有通竅絡、清(qing)神志作用[5]。
啞門(men)穴(xue)(xue)是(shi)督脈(mo)(mo)與陽維脈(mo)(mo)的交會(hui)穴(xue)(xue),又為(wei)回(hui)陽九針穴(xue)(xue)之(zhi)一,故可治(zhi)(zhi)療喑啞、失語、神志病和督脈(mo)(mo)循行所過(guo)部位的病證,是(shi)主治(zhi)(zhi)喑啞、失語的常用穴(xue)(xue)[13]。
啞門穴具有(you)通竅醒神的作用,故以治療失(shi)語(yu)、癲狂、癇證為主[13]。
啞(ya)門穴有通經開(kai)竅之功,為回陽九針(zhen)之一,凡諸喑癥俱(ju)可(ke)取此[8]。
啞門穴主(zhu)要治(zhi)療口舌、頭(tou)項、神志疾患等(deng):如音啞、重舌、言語(yu)澀(se)滯、舌緩不語(yu)、咽喉腫痛、頭(tou)風頭(tou)痛、頸(jing)項強(qiang)急(ji)、項后痛、脊強(qiang)反折及癲癇、癔病、精(jing)神分(fen)裂癥、中風、腦(nao)性(xing)癱瘓、大(da)腦(nao)發育不全等(deng)[5]。
啞門穴主(zhu)治(zhi)暴喑、舌強(qiang)不語、癲狂癇、頭痛、項(xiang)強(qiang)[12]。
啞(ya)門(men)穴主治頭痛(tong),失語,暴(bao)喑,喑啞(ya),重舌,舌緩不(bu)語,聾啞(ya);癲狂,癇證,瘛疭,癔癥;項(xiang)強,脊強反折[11]。
啞(ya)(ya)門穴主治暴(bao)瘖,失語,頭痛,項強,脊強反折,聾啞(ya)(ya),癲癇,以及精神分(fen)裂癥,癔(yi)病,大腦(nao)發育不全,腦(nao)性癱瘓等[7]。
治舌(she)強不語,暴喑,頸項(xiang)強急,脊(ji)強反折(zhe),癲癇,腦(nao)性癱瘓,舌(she)骨肌麻痹,腦(nao)膜炎(yan),脊(ji)髓炎(yan)。
一般直刺0.5~1.0寸[5][7]。
直刺(ci)(ci)或向下斜(xie)刺(ci)(ci)0.5~1寸[12]。
正(zheng)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xiang)(xiang)下頜(he)方向(xiang)(xiang)緩慢刺入0.5~1寸[11]。
注意:
禁深刺[7]。
不宜向前上(shang)方深刺(ci),以免(mian)誤傷延髓[5]。
不可向上斜(xie)刺或(huo)深(shen)刺[12]。
因為深(shen)部(bu)接近延髓(sui),必(bi)須嚴格掌握針(zhen)刺的角度和深(shen)度[12]。
5.11.2灸(jiu)法 禁灸(jiu)[5]。
《針灸大成(cheng)》謂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啞,以其近(jin)于舌咽及腦也,故不宜(yi)火攻(gong)。凡取經穴治(zhi)病,可針者(zhe)針之,可灸者(zhe)灸之,針灸懼不宜(yi)者(zhe),則按(an)而(er)摩之,是(shi)為經穴三用。[8]
可灸,但(dan)不宜瘢(ban)痕灸[11]。
啞門穴配風(feng)府治(zhi)角弓反張[5]。
啞門(men)穴配(pei)人中、后溪治癲癇[5]。
啞門配關沖,有通陽(yang)開竅的作用,主(zhu)治舌強不語。
啞(ya)門配風府、合(he)谷,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喑啞(ya)。
啞門配通天、跗陽,有(you)散寒去濕(shi)的作用(yong),主(zhu)治頭重痛。
啞門配水溝、足三里、大鐘,治癡呆[11]。
啞門配陽(yang)谷、腕骨、帶脈、勞宮(gong),治瘛疭、指(zhi)掣痛[11]。
啞門配水溝、大椎、腰奇,治癲癇[11]。
啞門配涌泉、關(guan)沖(chong)、風府,治中風舌緩(huan)、暴(bao)喑(yin)不(bu)語[11]。
《針(zhen)灸(jiu)(jiu)甲(jia)乙(yi)經(jing)》:不可(ke)灸(jiu)(jiu),灸(jiu)(jiu)之令(ling)人喑。
《針灸甲乙經》:項(xiang)強,刺喑(yin)門。舌緩,喑(yin)不(bu)能(neng)言,刺喑(yin)門。
《銅(tong)人腧穴針灸圖經(jing)》:治頸項強,舌緩不(bu)能言,諸陽(yang)熱氣盛(sheng),鼻衄(nv)血不(bu)止(zhi),頭(tou)(tou)痛風,汗不(bu)出,寒熱風痙,脊(ji)強反折,瘛疭,癲疾,頭(tou)(tou)重。
《針灸(jiu)大(da)成》:主(zhu)舌(she)急不語(yu),重(zhong)舌(she),諸陽熱(re)氣盛,衄血不止(zhi),寒熱(re)風啞(ya),脊強反(fan)折,瘛疭癲(dian)疾(ji),頭重(zhong)風汗不出(chu)。
《針灸大成》:仰頭(tou)取之。
《類經圖翼》:主(zhu)治頸項強急不(bu)(bu)(bu)語,諸(zhu)陽熱盛,衄血(xue)不(bu)(bu)(bu)止(zhi),脊(ji)強反折,瘛(chi)疭癲疾,頭(tou)風疼痛(tong)汗不(bu)(bu)(bu)出(chu),寒熱風痙,中(zhong)風尸厥,暴死不(bu)(bu)(bu)省人事(shi)。
《圣濟總(zong)錄》:腦后啞門穴,不可傷,傷即(ji)令人啞。宜(yi)針人中、天突二(er)穴,可二(er)分。
《玉龍(long)歌》:偶爾失音言語難,啞門(men)一(yi)穴兩(liang)筋間,若知淺針莫(mo)深刺,言語音和照舊安。
《回陽九針(zhen)歌》:啞門勞宮三(san)陰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環跳(tiao)三(san)里合谷并(bing),此是回陽九針(zhen)穴。
針刺(ci)啞(ya)門、風(feng)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gu)程度顯(xian)著(zhu)降低(di)(P<0.01),血漿纖(xian)溶系統活性增強,使纖(xian)維蛋白原含量減少,有利于(yu)腦(nao)出血部位的血塊溶解,吸收。[8]
5.14.2對血細(xi)胞的影響(xiang) 針刺(ci)(ci)啞(ya)門、華蓋,可(ke)使白細(xi)胞總數和中性粒細(xi)胞增多,使嗜酸性粒細(xi)胞減少(shao)。針刺(ci)(ci)啞(ya)門也可(ke)使淋(lin)巴細(xi)胞減少(shao),并(bing)可(ke)促進骨髓造血功能(neng)。[11]
現在不(bu)養生(sheng)(sheng),將來養醫生(sheng)(sheng)。千(qian)萬別贏了事業,輸了健康(kang)。關注(zhu)我,學點(dian)老祖宗的(de)養生(sheng)(sheng)知識,對(dui)您有益無害(hai)!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106730.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li)于保護作(zuo)(zuo)者版(ban)權,注重(zhong)分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與作(zuo)(zuo)者取得(de)聯系(xi),或(huo)有(you)版(ban)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xi)管理(li)員,我(wo)們會(hui)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pian)資源來自于網絡(luo),轉(zhuan)載是(shi)出于傳(chuan)遞更(geng)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源標注錯誤或(huo)侵(qin)犯了您的合(he)法(fa)權益(yi),請(qing)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li)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我(wo)們會(hui)第一(yi)時間予以刪(shan)除(chu),并同(tong)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鵝蛋(dan)有什么營養成分(fen),鵝蛋(dan)的類型(xing)有哪些(xie)
下(xia)一篇: 假(jia)(jia)體隆胸(xiong)后(hou)時(shi)軟時(shi)硬的原因,假(jia)(jia)體隆胸(xiong)的···